斯皮尔伯格1987年在上海实景拍摄的《太阳帝国》距今已经三十多年了,在这之间上海发生了巨大的惊人的变化,林立的楼房丛生而起,已经把昔日一览无余的上海天空遮蔽得只能短视了。
斯皮尔伯格在上海拍摄了二十一天,但是,在这非常短促的时间内,斯皮尔伯格却选中了最具上海代表性的镜头,来展现上海的故事。虽然他在拍摄的时候,采用了张冠李戴的拉郎配手段,胡乱地把各个并不关联的地域,用电影蒙太奇组接在一起,产生一种电影的内在的空间的关联,这导致了电影在镜头上是失真的,对地理方位的交待是违悖常理的,但斯皮尔伯格的可贵之处,是保留了上海八十年代的一些代表性的街景,而1987年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巨变前夕的短暂蓄势期,这样,借助斯皮尔伯格的镜头,我们能够看到那一个特定时段里的上海的珍贵定影。
九江路这一段拍摄的非常经典
斯皮尔伯格除了在外滩后边的九江路段,兴师动众拍摄了一段逃难的经典场景之外,还将苏州河作为主要的取景场地。这样,上海的马路与水路,都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里得到了呈现,把上海的标志性的地域特征,都给容纳到电影里来了。这不能不看出斯皮尔伯格的敏锐的观察能力,虽然他对上海接触的时间非常有限,但他却把握住了上海的精髓与核心,这一点,的确显示出斯皮尔伯格身为大导演的基本资质。
斯皮尔伯格在电影里,把苏州河上的三座桥逐一纳入镜头,而对这三座桥,斯皮尔伯格并没有一视同仁,平衡用力,而是各有侧重,把它们的不同侧面,在镜头里予以展示。
斯皮尔伯格最重点展现的是乍浦路桥,影片里表现了主人公一家通过这座桥时的拥挤与碰撞,乍浦路桥是电影里重点表现的一座桥,投入了许多群众演员,对桥的周边环境也进行了耗时费力的做旧处理。
电影里的乍浦路桥
现在的乍浦路桥
斯皮尔伯格在电影里最没有作为的桥是外白渡桥,这一点,与那些拍到上海,就喜欢用外白渡路桥作为背景的电影完全不同。
电影里的外白渡桥
在影片里,当主人公一家从派对结束后回家的路上,通过了乍浦路桥,然后驶向外滩的暂住旅馆的时候,镜头里闪现了一个远影,可以看到男主人公一家擦外白渡桥而过,而且这个镜头是一个夜景,场景基本没有经过做旧处理,通过这座桥的汽车里竟然有上海当时的公共汽车。显然,斯皮尔伯格可能觉得要对处于交通要道的外白渡桥进行做旧处理难度较大,所以他直接选择了放弃,只是在夜幕之中,比划了一下,用了外白渡桥的一个远景镜头。
第三个苏州河上的桥,就有一点难找了,小编一直在寻找这座桥究竟是苏州河上的哪一座桥。
这段情节表现小男孩吉姆与父母失散之后在街头到处游走,遇到了美国人,这个美国人开着一辆破旧的卡车,把小男孩带上了车子,带来黄浦江边的一座货船厂。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首先对准了一条街道,然后美国人开的卡车向镜头驶过来,顺着道路转了一个弯,镜头也随着车子行驶的方向,转了一个九十度,镜头里出现苏州河,远处可以看到有一座影影绰绰的桥。
在天际线上,还可以看到沙逊大厦的尖顶,在它的左边则是中国银行大楼的厚重的身影,然而,现在上海的天空里,布满了新生的大楼,根本不可能拥有不受遮挡的视域了。
据上海市民对当年斯皮尔伯格拍摄电影的回忆,影片里吉姆遇到美国人的破败街道,是在衡水路与新华路的路口拍摄的,当时那一段正在进行大规模拆迁,到处都是狼籍一片,破壁残坦随处可见,斯皮尔伯格利用当时的拆迁场景,拍摄了日本人蹂躏过的上海旧貌,逼真地还原了一个战火摧毁过的城市情境。
下面的镜头,就是出现了苏州河边的这个镜头,那么,这个镜头在哪里呢?
小编动用了百度“街景”功能,终于找到了这一处的镜头取自哪里。
这个镜头的拍摄地点,位于今天的浙江中路的南桥位置上,面对的街口,就是桥下面的浙江中路。我们看一下现在“这个路口的镜头。
现在的浙江路口
下面是电影里的镜头:
电影里的同一位置
可以看出,巷子的坡度与宽度,都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但明显可以看出,现在路边的建筑作了修缮。我们再注意一下,远处的这一座楼顶与电影里的楼顶的结构是完全一样的。
电影里的右边巷道的顶楼形状
百度街景里的同一位置
街景全图
镜头转过来之后,我们看到了远处有一座桥,这个桥,就是当时的福建路桥。电影里的这座桥是1968年建的,已经于2001年拆除了,因此,现在的苏州河上已经看不到这座桥了。
我们找了一张福建路桥的旧桥照片,与电影里的桥比较一下:
电影里的福建路桥
已经拆掉的福建路桥,电影里就是这座桥
一本教科书中还画了原福建路桥的结构图。
结构与电影里是一样的
现在的福建桥是这个样子的,比原来的桥要宽了许多。
从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镜头来看,这一段苏州河地段实在称得上是脏乱差,靠河的一边,可以看到垃圾遍地,而实际上,摄影机所在的浙江路桥,还有一个别名,叫垃圾桥。这个地段是当年上海运出粪便、城市垃圾的码头集中处,在上世纪末,斯皮尔伯格拍摄电影的时候,这一段还是城市垃圾的排泄口,难怪在镜头里,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确是很邋遢。不过,这种凄凉的氛围,倒吻合了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铁蹄占领下的上海现状。
值得注意的是,远处的那座福建路桥,是1968年建成的,在《太阳帝国》故事发生的年代,那里只有一座只能供行人行走的木桥,不可能出现现在电影镜头里通过卡车的状况。
斯皮尔伯格几乎在这部有关上海的电影镜头里,处处穿帮,但又情有可原,我们现在倒是可以通过斯皮尔伯格的镜头,能够实地参观一下三十年前的上海马路与水路究竟是怎么样的,这一点,还是应该感谢斯皮尔伯格。
《太阳帝国》中的上海镜头
斯皮尔伯格最近导演的《头号玩家》在中国电影市场又大大地赚了一笔,而之前拍摄的《华盛顿邮报》虽然在奥斯卡提名上大出风头,但是票房平平。
而这实际上也成了斯皮尔伯格执导电影的一次规律性现象。
不能不说斯皮尔伯格是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导演,他并没有乐此不疲地在炮制娱乐片的流水作业中沾沾自喜,只要他能够逮着机会,还是想在严肃片的领域里有所作为。
但是,市场总是无情的。虽然斯皮尔伯格拍摄严肃片的时候,其作品比娱乐片更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但往往票房并不尽如人意,这导致了斯皮尔伯格一旦在严肃题材的影片中马失前蹄,他立马就会提拎起一部娱乐片,在里面疯狂地搞闹一下,然后金钱便如洪水一样滚滚而来。
斯皮尔伯格年已七十多岁,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他的娱乐片可能当时轰动一时,但值得回味的却恰恰是那些票房并不如人意但却倾注了他深刻思考的严肃片。《大白鲨》《侏罗纪公园》这样的电影当年创造了斯皮尔伯格的票房奇迹,但现在看来,这些影片却空洞得一无所有,远不能代表斯皮尔伯格深刻精神的全部。
浏览一下斯皮尔伯格的创作年表,可以看到,斯皮尔伯格一直有意地为世界历史留下他的影像思考,虽然他的电影是呈散点一样断断续续生产出来的,但是,在斯皮尔伯格处于人生晚境的情况下,他大半生拍摄的电影,却有暗脉相通,能够连贯成一部完整的以美国为坐标原点的世界历史,几乎在美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部位的事件,斯皮尔伯格都曾经用电影作了回顾。
从这个链条来看,《断锁怒潮》表现了1839年的黑奴反抗,初步展现了废除奴隶制在美国各个阶层中的早期声浪;《林肯》紧跟其后,表现了废除奴隶制的势在必行,而《紫色》更象是在废除奴隶制的大背景下,黑人女性的解放还要经过更为漫长的历程,《战马》通过一匹马的左冲右突的奇特经历,把一战的欧洲战场各个板块都给串联起来,《拯救大兵瑞恩》表现了二战战事,《辛德勒的名单》与《太阳帝国》分别展现了东西方两个法西斯暴行,《间谍之桥》表现了冷战风云,《慕尼黑》再现了七十年代的中东乱象,而《华盛顿邮报》回顾了美国七十年代的政治动荡。可以看出,斯皮尔伯格善于抓住历史中的重要节点,通过对这些节点的戏剧性的把握,来上下遥观覆盖了一个时代的大事件。
在这些系列影片中,就包括以日本侵华为背景的《太阳帝国》。对这部电影,中国观众感情复杂,因为斯皮尔伯格在这个电影里,带有明显的贬低中国人倾向,但是,斯皮尔伯格巧妙地采取了一种儿童视角,有效地回避了他能够预料到的对电影的指责。
因为《太阳帝国》这个电影注重的是一个儿童视角,而儿童看世界,向来带有自我为主的强烈主观感受,就像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镜头里洋溢着一种对特殊年代的阳光明媚的怀旧性展现,而《太阳帝国》的原著作者也声称,他在日本人的集中营里,因为处于一种自由与放任状态,反而会觉得很有意思,并没有感受到一种概念化的恐怖。而且这位作者也说日本人比较喜欢小孩,对这些洋人儿童也算是比较善待。
儿童在劣境中,总会有一种不同样的感受,这种感受转化为电影时,便会呈现出一种并不一定忠实于现实的幻象迷雾。
斯皮尔伯格显然抓住了这一点,在电影里肆意地夸大了一个儿童的想象,这种想象,甚至把战争的残酷,也转化为一种奇观,一个兴奋点。
影片里的很多镜头都很难说带有客观性。比如,电影里的小男孩吉米将玩具飞机扔向空中,我们看到这架飞机,像无人机一样,在天空中潇洒翱翔,游刃有余,长时间没有掉落。
吉米在濒临黄埔江的沙逊大厦里用手电筒撩拨江中的日本军舰,导致日舰开火,引发了日本人入侵租界,这种儿童视线里的拉郎配,明显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但在儿童缺少客观认知世界的思维里却非常具有合理性,也成了电影里的一个经典场景之一。
影片最后,吉米看到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强烈光束,也完全是一种臆想的产物,这一切,在斯皮尔伯格并没有如实反映历史事实的镜头掌控下,却明确地传达出导演亟需表达出的美国拯救世界的主观意旨。
斯皮尔伯格需要一个儿童的偏狭的视角,需要一个孩子的看不透世界的错会,来营造他电影里的那种孩子眼中感受的世界。这种不真实的世界被斯皮尔伯格打造出来,至于日本人是否真正残酷暴戾,中国人是否如电影里的那般窝囊,斯皮尔伯格显然没有兴致作过多的考虑。
斯皮尔伯格曾经说过,没有《紫色》《太阳帝国》,就没有后来的《辛德勒的名单》。斯皮尔伯格在《太阳帝国》里作出了对表现二战中法西斯的残酷暴行的初步尝试,选择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儿童视角,让斯皮尔伯格得到了一次测试自己能否掌控历史的锻炼,这为他后来更为精准地制作出表现德国法西斯残杀犹太人的《辛德勒的名单》积累了有益经验。
虽然《太阳帝国》里的场景设置因为小男孩的主体叙事而带有儿童特有的走形、失真之处,但影片的现实背景却带着斯皮尔伯格一贯所张扬的真实感与饱满感。
但是,格斯皮尔伯格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部电影拍摄于1987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的疾跑时期,中国正以迫切走向世界的姿态,迎接各种对中国的需求与认知。在这种心态下,中国破天荒地把从来没有封闭过的外滩,封闭了三天,让格斯皮尔伯格拍摄外滩逃难潮。
这也使得《太阳帝国》里保存了一段十分珍贵、难得一见的八十年代外滩的现实面貌。
然而,斯皮尔伯格毕竟对中国太过缺乏了解,他在《太阳帝国》里力求营造出上世纪四十年代外滩的真实面貌,但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出现了一个啼笑皆非的差错。
影片一开始,一幅日本太阳旗飘过,然后背景出现了上海外滩的经典性建筑群像,显然这一外滩建筑是八十年代的面容,根本不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真实状况。
斯皮尔伯格其实在拍摄《太阳帝国》时已经小心翼翼了,对于八十年代上海大量出现的现代建筑,他采取了烟雾遮蔽法,掩盖掉那些不合时代的建筑,但他对于外滩的那排建筑,他却放过一马,全盘接受,正是这份不假思索的接纳,导致了错漏出现。
注意上图中的这个白色建筑,在各具风韵的外滩建筑中,它实在有一点不起眼,看上去,好像是一座现代建筑。实际上,它也是外滩建筑中最为年轻的,1948年10月才造好,当时这座大楼是交通银行所使用。在《太阳帝国》故事发生的日占期间,这座建筑是不存在的。
看看这座建筑现在的风姿,它更像是貌不惊人的小兄弟,依靠着气势逼人的海关大楼,宠辱不惊地显示着自己的存在。
斯皮尔伯格对中国地理的一知半解,并不是仅仅体现在《太阳帝国》中。早在1984年拍摄《夺宝奇兵2之魔宫传奇》的时候,他就想到中国来取景,只是没有获得中国方面的批准。估计是这个电影是一部纯粹的娱乐片,难以获得中国的兴趣,而《太阳帝国》因为打着揭露日本法西斯残酷暴行的招牌,破天荒地获得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将从没有过采取封闭实景拍摄的外滩借给了斯皮尔伯格。d
在《夺宝奇兵2之魔宫传奇》的开头片断中,电影也将故事发生地设在上海,然后表现主人公从上海乘着飞机,飞越雪域高原,来到了印度。而奇怪的是,在飞机飞出上海之后,机翼下竟然出现了中国的长城。
这个张冠李戴,直接影响了后来《古墓丽影2》犯了同样的错误,影片中的劳拉私闯中国,降落在大概是在桂林的位置,然后准备前往洛阳,中途的时候,劳拉竟然开着摩托驶上了长城。
这个弯真是绕了十万八千里了。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似乎给人一种很真实的感觉,但是一旦涉及到中国题材,因为我们对他所表达的细部,有着比斯皮尔伯格更为熟悉的认知,所以他的那种自以为是的表达,总会让我们看了好笑,觉得错漏百出,甚至在《太阳帝国》中,他过分迷恋原作提供的一个并不真实的儿童视角,直接影响了对他东方法西斯的狰狞面目的表现与呈现,这部影片即使在西方电影界也批评较多,认为导演不知所云,主题混乱,不能说斯皮尔伯格在中国题材的影片中栽了跟头,但至少他对中国真实形象的表现是功亏一篑,不能令人满意的。
日不落帝国缓缓落下,另一个太阳帝国也在短暂的白光里盛极而衰。粉饰了的梦想,难逃湮灭。
少年骑行在东亚的黄昏,耳边尽是焦灼的风声,远处正飘扬喧嚣的沪上烟云。对飞行的热爱,盖过政治正确;战火中求生,害怕未来的去路。从战争里走出,承载日本军人的敬礼、暴力、友好乃至永别,同胞经常利用他,对他真正有过友谊的是日本少年,是云上的朋友。中国对其来讲,只是场地,是没有感情的。
1、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人都很丑陋愚昧 2、约翰马尔科维奇那时候太范儿了 2、克里斯蒂安贝尔从小就是景涛同好组的 4、中日战争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意义,对于美国人来说,日本的投降是因为两颗原子弹,跟中国人民没有任何关系 5、电影的后半个小时可以再精简精简
前三分之一是旧上海爱好者的盛宴
孩子眼里的战争 孩子最终的选择 飞来的遭遇 就这么简单 孩子懂什么呢 即便感慨良多 又何必搞的苦大仇深~~~ 小小贝尔很萌萌萌!这个似乎才是我重点.....
一个男孩的梦想,诞生在一个动乱的二战时代,然而,梦想其实也可以让一个人成长。只是,这样的成长,布满辛酸和泪水。
如果斯老拍这部电影是为了从侧面反映抗日的残酷,不能说成功了,斯老在很多地方的处理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似是而非的错觉,特别是中国人。如果说这部电影只是为了说一个男孩的成长,那么是极其成功的。男孩在不属于自己的战争中逐渐改变,梦想的实现和破灭,还有那种无力感,都或浅或深的展现出来了。但斯老在结局上做的妥协使人很难铭记。
孩子的天真和战争的残酷对比真大啊!
剧情略显苍白,孩子就是一个战争的杯具。但是对中国人的刻画印象最为深刻。导演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人
后来,这个孩子成了蝙蝠侠
我实在是服了bale了啊!!原来他是从小就可以表现神经质的!!其实这部战争片的背景太弱啦,但是bale的表现,当然也是jamie的表演实在不得不让我一口气看完!!第一次看到有bath这样在战争里都占小朋友的便宜的角色的。。。。
3.0 Christian Bale從小演戲就這么搏命的....
暂时压抑住强烈的民族情绪~ 教养出众心地善良的英国小男孩在战火中与父母失散 在冷漠绝望的集中营里 最终看到天边强烈的白光 那是他心中从不曾放弃的希望 不论多糟 也要努力活下去 等到回家的那一天 我的父母会感激酬谢你们每一个人
斯皮尔伯格化装成个倒霉孩子说些傻逼话然后再跳出来说童言无忌童言无忌
“我今天学到了一个生词,原子弹,有如空中的一道白光,好像上帝在拍照。”.. 斯皮尔伯格太有先见之明了!无视意识形态地活下来…… 成了蝙蝠侠。
小时候的贝尔就在中国学会了吃苦,也学会了长大。
严重被低估的佳作,冲击力和艺术性不输《美丽人生》、《辛德勒的名单》。从孩子的视角刻画战争的残酷性。并没有觉得片子在刻意丑化谁美化谁,在这场人类浩劫里没有人是赢家。13岁的贝尔太灵了,在神风敢死队出发前的歌声中唱起片头出现过的威尔士童谣那段真的泪目。1980s外滩也是非常珍贵的影像资料。
以另一个角度来阐述这段历史
就是斯皮尔伯格那种遮遮掩掩,以人性为幌子的模糊黑暗的价值观!
看上去,导演在拍片的时候得了痔疮,很不耐烦,一心想早点把片子拍完去做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