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看这部老片,总是让人心生感慨。虽然是武侠片,但是宏旨上却是道出了几千年来的中国朝代变更迭代的历史。
三王争霸,在中国的历史上就是各路豪强争斗的缩影。无论是结局如何,过程中最苦难无疑是百姓。于百姓而言,谁当王其实无所谓,最重要的是一份安定,没有厮杀战争。再则,最后能够胜出的必然是最有心计之人,乱世之中,善良是无法通行的。所以段王爷段王爷如无手段,怎么可能可以胜出,世俗的道德,于他而言是不存在。最后他死于马义之手,天下再次大乱,于百姓而言,到底是福兮祸兮?马义,在追寻之中,能否遇到仁义道德的王者?或许真的很难。
那挺感动,看到八十年代,那些年,那些执着的人们,拍摄认真演出的电影。
我们在谈论电影的今天会想到什么,欧美电影,日韩片,港台剧。而大陆自己的片子呢,充斥着偶像派小鲜肉以及随随便便挣大钱的浮躁。
武侠,不是你侬我侬,不是花前月下,不是古装偶像剧,而是拳拳到肉的实在,为国为民的使命,认真演出的敬佩。
张鑫炎八十年代启用大陆一批武术演员 拍的 武打片, 动作真是生猛啊。 后来的动作片 被徐克,程小东 给“带歪”了,全成了 走钢丝,吊威亚,靠着凌厉的镜头剪切,是个人都可以扮大侠。 这种硬桥硬马,动辄长达几十秒的长镜头功夫片。 即便是邵氏电影也逊色不少。
缺点也不少, 比较以前片子 节奏慢的通病, 摄影也比较low, 服装很像舞台喜剧班子。
但是瑕不掩瑜,是部好电影, 光里面的打斗场面就很值得一看了。
(后半段纯杠,虽然似乎以现在视角评判老片子有点过分,但是还是想说一下。)
这部古早的动作电影,一直到真真救马义之前都是极好的片子,当然后半段剧情崩坏也不影响这是我心中最好的剑斗片。
从打斗的设计,于老爷子不愧是最后的剑圣,一套双手剑耍得已入化境。而其中一段两人腰捆绳子的动作设计,如果有看过许多动作电影的朋友都会知道,这种两人强绑定的设定,能设计出很多花活,这部电影也的确做到了。还有车天躲进烟花爆竹铺子,用这些“火器”逼退小卒的设计也很巧妙,既丰满了人物形象,又制造出许了多笑点。
从剧情上说,节奏快,不拖沓,台词不出戏,很好体现了一种乱世中老百姓是时代洪流的牺牲品,即便是强者也无法独善其身的想法。片中马大侠被沟壑中避难的老百姓质问的那一段,真的是句句入心,字字入心。
但是从后半部分就似乎突然变成了一部喜剧。就像是一个训练有素的拳击手,整场比赛90%都十分精彩,但在最后收尾阶段却脚下拌窜,掉下台去了。从披麻戴孝的真真一出场就有剧情要崩坏的预感,而且一一应验。
从观感上说,首先如果马大侠在被问斩这一段就此落幕,即便结局是灰暗,但是很真实体现了一种马基雅维利式的君主,段王爷最后对佛像的一段押韵的rap就是最好的佐证。再不济后面换成红衣徒弟把马大侠的精神发扬光大,推倒段王爷,感觉也比现在这个结局好。其次马大侠眼睛半瞎的设计,在前半部分,很好表现了他即便有一身本领最终还是痛失妻女后的迷茫,而在后半部分则体现了一种类似俄狄浦斯自刺双目,自我屏蔽视觉上的业障而用心去感悟世界,悟出自己剑道的哲理。而这些所有的精彩设计,就像是富有诗意的迷雾,被马大侠恢复了视力的双目所释放的光芒扫了个精光。虽然是有用于后面斩断蜡烛,在黑暗中决斗的剧情设计,但他双目并非完全失明,即便眼疾没有治好,这段剧情也是完全合理,也呼应了前面黑暗中削车天手臂上蜡烛的剧情。
从剧情逻辑上说,一个如此生性多疑的段王爷怎么会在离自己那么近的地方,叫人把一把利剑交给明显已经醒悟的真真。而且若是手拿利剑的真真转身把段王爷刺死,再领便当,而马大侠爆无双杀出重围,似乎更为合理。再者就是后面的武力崩坏过于严重。红衣徒弟,一个被马大侠自己盖章认定与眼明的自己也有的一拼的强者,一个能率领众弟子挡住段王爷的骑兵还能全身而退的战神,最后却跟一个无名小卒还要死斗。而段王爷,一个开头被这个虎爪链锤(不知道叫什么名字)重伤的人,最后却用这武器与剑圣做生死决斗,还差点赢了,只能说段王爷才是真正的练武奇才。而剧情上最悲哀的莫过于原本三足鼎立的局面,现在三足都没了,又回归多方势力各自割据的混沌,所以马大侠最后做了啥,似乎这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虽然没什么太突出的地方,但是拍得很完整,将大侠放在一个争名夺利、不择手段的环境中,方显“侠”之本色。同时也凸显了车天这样的底层小人物虽有贪婪之心,但是在道义之上,却丝毫不含糊,这恰恰说明这些渺小的人闪耀着最伟大的人性光辉。
好看
高清修复,画质不错,算是可看性比较强的大陆武侠,Bug还是多的,大侠的女儿很可爱,真真姑娘很漂亮,却都死得很惨烈。
童年记忆
童年时很深的记忆。
我看了估计快10遍了吧...影片主要场景都是在我老家拍的 - - 家乡电视台几乎每年都要放几遍它
超出想象的惊喜,于老爷子壮年时这身手和扮相,要是赶上好时代可不就是大陆三船敏郎,淳于珊珊这个角色有奸滑有忠义,相当到位,故事内核也远超一干武侠故事的侠义,谈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逃难百姓痛打主角二人是神来之笔,习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死的还是老百姓,还有三个军阀的故事,创作者是倾注了理想和心血的。此外就是全实景、真兵马的大手笔拍摄,叹为观止,虽然局限于落后的技术手段,但那难民的落魄、兵卒的残暴、军阀的虚伪跋扈,皆有其神。
童年时和小朋友拿塑料大刀打着玩时经常把自己叫做黄河大侠,很喜欢的电影,悲凉萧索之英雄。收藏了2张原版电影海报。
重看。大陆武侠注重的气和同时期港台又诸多分别,或者香港武侠在李小龙定义功夫前,杂糅传统戏曲电影关系镜头用法与日本剑戟打斗蒙太奇,李小龙以西部片决斗质感赋予功夫打斗神采,又靠分镜设计出对话质感,而后又在袁和平刘家良洪金宝等人的助力下将单人与多人打斗的“交流”质感发扬光大,并最终演变出卧虎藏龙一场多兵器打斗。相比之下虽然本片导演也算是香港左派电影大拿,但本片正正一股黄土扎实厚重味道,原因则影像在于注重动作的记录感,与简单的文戏互有对比,相得映彰别有一番情趣。而内核上又与神鞭,乃至后面的师傅那种小民视角颇为不同,更完全没有黄飞鸿十月围城的精英视角,有趣至极。加一星。
瞎子都能跑到黄河去决斗,就怕他打赢了都回不了家。
虽然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大方向上当年电影走在正途的一个标志:上部热门大反派的扮演者可以在本片领衔正面男一!而这意味着演员具有超过预期的可塑性,既能在正主中挂叛逆,也能在反派中显魅力。代表人物:少林寺的于承惠和方世玉的赵文卓。所谓超过预期:张鑫炎在选角于承惠时可能并没特别留意性格“正魅”的维度,可等少林寺大热之后发现原来如此或可利用由反转正?效果依然不错……从选角环节就早早走在观众的前面,甚至走在自己的前面!与今日顶流技拙普通观众看在眼里导演还要百般辩解矫情形成鲜明对比。
于承惠,胡坚强,熊欣欣,淳于珊珊,万琼……现在来看,还是很不错
“吾杀若辈,实救若辈于世上诸苦,虽杀之,实爱之也。”——张献忠
儿时经典
再后来,再也没有大陆武打片能看了
1小时候没看明白 现在想吐槽一下 我们自己的历史。2一个电影从上到下 各种人对时代的反应 想想电影才多长时间啊。3救世的道是什么 其实也没什么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剑见不平之事 消之 想多了没用
武侠片,,真不错。。
中国传统武侠,重点在侠不在武。
老片子~
印象深刻,记得一个广场上尸体纵横和最后由和尚们下葬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