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傻瓜大闹科学城》是伍迪艾伦自导自演的第4部电影,也是伍迪艾伦第一次拍的科幻喜剧片。这部电影同前3部有很大的不同,这次伍迪想拍一部类似低俗喜剧的电影,一部追求视觉效果的电影。伍迪之前的电影喜剧段子很大程度都是源于生活的,是伍迪艾伦擅长在舞台上表演的那种笑料段子。但在《性爱宝典》里,伍迪艾伦对抗15英尺高”杀人奶”的那场戏则是一个视觉效果的搞笑段子。也许是《性爱宝典》的试水成功,让伍迪决定彻底玩一部追求视觉效果的低俗喜剧电影。如果你仔细对比,就会发现《傻瓜大闹科学城》的结局相对于《傻瓜入狱记》、《香蕉》、《性爱宝典》来说显得非常仓促,男女主人公逃出科学城,彼此告白一下电影就戛然而止了。《傻瓜大闹科学城》不求有多深的内涵,看起来简单、漂亮、好笑就完事了。
以低成本去拍追求视觉效果的科幻电影确实很难,联美公司希望这部电影能够赶在圣诞节之前公映,如果最终拍摄成本超过预算或未能按时完成拍摄,伍迪要付出巨额赔偿。伍迪艾伦从4月30日开始拍摄,到8月底为止,他总共损失了35万美元的个人收入,拍摄时间逾期41天。电影中的道具、科幻场景、特技耗资巨大。电影中伍迪驾驶飞行器和身穿太空服的戏都需要吊钢索,钢索不断地进入摄影机画面,伍迪无奈的说道:“这是一部有关绳索的电影。”但我们今天看电影的最终画面效果,完全看不出钢索的存在,可以说处理地非常好了。而电影成本最终控制在低成本的300万美元以内, 并如期上映,伍迪又一次获得了喜剧电影类型探索的成功。
《傻瓜大闹科学城》是一部画面感很美的喜剧电影。在伍迪艾伦之前,把喜剧拍得美轮美奂是好莱坞主流所不能接受的。艾伦自己也承认:“大多数情况下,好看的东西都不好笑”。似乎简单到傻瓜一样的摄影才能让观众放弃审美思考,把精力集中于画面上的笑料之中。但艾伦始终怀有梦想,他始终坚持要拍画面很美的喜剧片,这一点是他和之前喜剧大师最大的区别。这样的坚持一直到了《安妮·霍尔》,伍迪变得更有抱负,他学着运用电影的手段从没完没了的笑话里得到喘息。他开始尝试把电影做得更有深度,开始探索其他的价值,转变就是那样开始的。
文章原创,禁止商业转载。
-你不相信政治,不相信宗教,不相信科学,那你相信什么
-性爱与死亡
想起今年初读到的赖声川先生的句子“人这一辈子,唯一知道的一定会发生的事情,就是死亡”
大概因为这样,伍迪才会相信死亡。至于性爱,那是人类或是说生命体最原始的本能冲动,我想它可以证明两个人是否相配,各方面的相配。
《傻瓜大闹科学城》中,那个两百年后的世界,大家连最基本的冲动都靠机器来满足,女主有口交博士的名头又有何意义呢?这里觉得略显讽刺吧。细想来若如有一天世界真的变成了那个样子,那大概每个人心里都会很空虚吧,毕竟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某些高科技产物来满足了,那么我们到底该应该追求什么呢?这大概也是在那个世界中会出现地下组织的原因吧。
不知道最后他们的革命有没有成功,那块被碾平的鼻子片是何下场。结局的那个吻,或许说明了什么,Miles终究是把那种自由的,野性的原始的冲动带到了新的世界里
今天是老头子伍迪·艾伦86岁的生日,想着该随手写一部他的电影意思意思。
如今谈起伍迪·艾伦,最多被提及的可能是诸如《午夜巴黎》、《午夜巴塞罗那》、《蓝色茉莉》这些让小资情调的文青们津津乐道的精致作品,又或者以资深影迷自居的朋友会更加推崇他和黛安·基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合作的《安妮·霍尔》、《爱与死》、《曼哈顿》等经典作品。
不过我今天想聊的却是一部伍迪·艾伦早期的作品——《傻瓜大闹科学城》。个人觉得这部电影的特别之处有三:其一,这是伍迪·艾伦少有的作品中有科幻元素的;其二,这是伍迪·艾伦作为导演第一次与黛安·基顿合作;其三,在这部电影之后,伍迪·艾伦就进入了《爱与死》、《安妮·霍尔》的创作成熟期,个人风格逐渐形成。
现在人们谈起伍迪·艾伦的电影风格,可能第一反应会是“话痨”和“讽刺”,以至于很多人可能忘了,伍迪·艾伦是一名出色的喜剧创作者,更加是一位杰出的喜剧演员。
在《傻瓜大闹科学城》中伍迪·艾伦就展现了他极尽夸张又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喜剧效果不俗,明显有默片时代喜剧大师的传承痕迹。
故事方面,《傻瓜大闹科学城》只是将科幻元素做了个壳子,事实上全片无处不透露着伍迪·艾伦对现代科学的质疑和戏谑,“化繁为简”的orgasm机器、橡皮泥一样的未来食物、造型粗劣的机器人以及每一次发射都只能炸到自己的火箭筒,科学在电影里几乎是一脚将人类的文明踩扁了。
当然,伍迪·艾伦戏谑的对象远不止科学,对政治体系的讽刺,仆从们对着元首的一个鼻子敬若神明,对权力机构的调侃,地下组织的首领必然会是下一个暴君,对中产阶级的揶揄,他自以为诗酒风流的生活实则空虚又愚蠢,以及对宗教文化的不屑一顾。
当黛安·基顿在片末问伍迪·艾伦到底相信什么时,这个穿越了200年文明的小矮个儿回答道“sex and death”,接着两人拥吻,全片结束,戛然而止,意犹未尽。
《傻瓜大闹科学城》时期的伍迪·艾伦在我看来,创作意图不过“过瘾”二字,他把所有想表达的一股脑儿塞进这个鬼马的科幻外壳中,道尽了,过瘾了,根本无心好好结尾,这可能影响其作品的艺术性,但丝毫不减其趣味性。
这个时期的伍迪·艾伦已有后来“话痨”的风格,台词密度极大,信息量也极大,全片玩梗之处更是数不胜数,两位主角反串《欲望号列车》,正面调侃戴高乐、菲茨杰拉德和蒋介石,绿灯AI似乎也呼应了哈尔9000?
即使是密集台词的“真空期”中,伍迪·艾伦也让配乐充当了台词的作用,影片中大多数BGM都是轻快的节奏和诙谐的旋律,往往配合伍迪·艾伦妙趣横生的肢体动作,二者相得益彰。
总的来说,《傻瓜大闹科学城》是一出克制但纯粹的低俗喜剧,是伍迪·艾伦在自己早期的几部喜剧之后的一次升级,但同时《傻瓜大闹科学城》也是伍迪·艾伦个人风格形成的一个铺垫,如今再看,那些让人会心一笑的歪脑筋其实早已有迹可循了。
-你不相信政治,不相信宗教,不相信科学,那你相信什么
-性爱与死亡
想起今年初读到的赖声川先生的句子“人这一辈子,唯一知道的一定会发生的事情,就是死亡”
大概因为这样,伍迪才会相信死亡。至于性爱,那是人类或是说生命体最原始的本能冲动,我想它可以证明两个人是否相配,各方面的相配。
《傻瓜大闹科学城》中,那个两百年后的世界,大家连最基本的冲动都靠机器来满足,女主有口交博士的名头又有何意义呢?这里觉得略显讽刺吧。细想来若如有一天世界真的变成了那个样子,那大概每个人心里都会很空虚吧,毕竟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某些高科技产物来满足了,那么我们到底该应该追求什么呢?这大概也是在那个世界中会出现地下组织的原因吧。
不知道最后他们的革命有没有成功,那块被碾平的鼻子片是何下场。结局的那个吻,或许说明了什么,Miles终究是把那种自由的,野性的原始的冲动带到了新的世界里
看他们俩完全想不到为什么后来分开了,但woody对diane的感情完全像他自己后来在annie hall里说的,so great just knowing her。
伍老头 你现在看回这部片中自己的发型会不会很想粉碎源文件啊哈哈哈 Diane Keaton太棒了!我也要去进修一个Ph.D. in oral sex!
1.兴许,只有伍迪·艾伦能将反乌托邦科幻片拍得如此爆笑无厘头,中文译名也颇有反讽+搞怪之味。2.片中呈现的2173年世界属于典型的【原子朋克】风格——各种拙劣粗制的机器人、电脑、白色无轮车、未来主义建筑,还有那个一次运行10秒的性高潮机器。3.不少元素很明显受了[2001太空漫游](电脑外形及室内风格)[发条橙]与[500年后](部分边缘化构图,以及自动化但无用的忏悔告解机)影响。4.超高速率的配乐节奏,与默片喜剧式的动作相契合。5.收尾点题“我只相信性与死”,口交学博士戴安·基顿与伍迪的打闹絮叨太有趣。6.调侃尼克松、戴高乐与菲茨杰拉德。7.巨大版的水果园与偷菜,“上帝啊,我用草莓把一个人打晕了”。8.警察每次按下按钮都炸到自己的火箭筒。9.假扮医生偷领袖鼻子之旅。10.伍迪与戴安反串表演[欲望号街车]。(8.5/10)
叨逼叨文艺小老头的科幻爱情,对未来的悲观幻想。
他说他不相信科学,不相信政治,也不相信宗教,但他最后还是和黛安·基顿分开了。不管怎么说,70年代的小成本科幻片果然都比现在的好看啊……
balabalabala
伍迪老头子早期的喜剧总是伴有夸张的肢体语言,不禁令人想到卓别林和基顿~
科幻穿越喜剧爱情,最重要的是把世界上除了自己和自己女朋友(啊!!黛安基顿真漂亮!演这个角色也是蛮拼的!)全黑了个伸手不见五指哈哈哈!早期的伍迪艾伦的无敌段子手+喜剧表演,一个半小时笑到腹痛根本停不下来!
爱 与 死。话说这不就是小两口拍出来乐呵的么?不过即使是这种疯疯癫癫的电影伍迪也不放过爱与死的主题。
知识分子依旧焦虑,未来文明毁于机械,200年象征格格不入。科幻外壳,对政权工业宗教的嘲讽,对中产阶级生活的揶揄,对经典的再次致敬(欲望号街车),卓别林的动作、基顿的惊险、劳埃德的巧合。单线叙事,插科打诨,滑稽喜剧阶段,还是爱旧时的伍迪艾伦。
Science is an intellectual dead end, you know? It's a lot of little guys in tweed suits cutting up frogs on foundation grants.
借用未来,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进行了讽刺和挪揄,除了伍迪艾伦式的对白,还有大量的肢体幽默。
【2020年3月4日-「ARROW ACADEMY-Woody Allen•Six Films•1971——1978」】-So,then...what do you believe in?-Sex and death.-Two things that come once in a lifetime.-But at least after death you're not nauseous.
-so then what do u believe in? -sex and death, two things that come once in a life-time.
同为情人,戴安·基顿和米亚·法罗在老头儿心目中的地位还是有差距的,前者陪伍迪拍了太多前期的低俗喜剧直至转型之作《安妮·霍尔》,并在伍迪与米亚彻底闹翻后救场拍了《曼哈顿谋杀疑案》,不过老头儿毕竟没娶基顿的养女……
整十一年前标记想看的电影终于看了。这样一部充满“未来感”的电影,时隔50年后看确实太粗糙简陋。但在一个半小时的嬉笑吵闹中,又不得不说,Woody allen的想象力在有限的范围内还是很无限的。最后那个绿眼机器人好像库布里克的hal 9000.
伍迪“冷战”背景下的反乌托邦政治讽刺喜剧,把资本主义当权派和社会主义革命派都狠狠洗刷了一次,不过这片比起之前的“傻瓜”系列对白的精彩程度有所降低,动作夸张搞笑段落到时增加了不少。
只要看两人一起傻乎乎地争吵、斥责对方,一起笨手笨脚地冒牌医生偷鼻子,一起毛手毛脚搞砸事,就只想狂笑!
相比于《性爱宝典》这部反乌托邦构架大些,但也抵不住伍迪的零碎话唠,无下限的讽刺,加上伍迪自己的恶意卖萌,就是一套游戏人生嬉笑抓痒的组合拳。不信科学不信政治不信宗教,唯有性和死亡是人生真谛,老头子那套装疯卖傻,早已习惯了解了,了解。还行+
重点是结尾,你不信科学不信政治不信上帝那你信什么?性与死。真tM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