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影迷

HD中字

主演:耶日·斯图尔,莫格莎塔·札柯夫斯卡,艾娃·珀卡斯,斯特凡·希泽斯基,耶日·诺瓦克,塔德乌什·布拉德茨基,马雷克·利特夫卡,博古斯瓦夫·索布丘克,克日什托夫·扎努西,安杰伊·尤加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79

 剧照

影迷 剧照 NO.1影迷 剧照 NO.2影迷 剧照 NO.3影迷 剧照 NO.4影迷 剧照 NO.5影迷 剧照 NO.6影迷 剧照 NO.13影迷 剧照 NO.14影迷 剧照 NO.15影迷 剧照 NO.16影迷 剧照 NO.17影迷 剧照 NO.18影迷 剧照 NO.19影迷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影迷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菲腊花了两个月的薪金买下八米厘摄影机,本想纪录刚出生女儿的成长,但厂长却要求他为单位服务,拍摄联欢晚会;误打误撞下,居然给他在电影节里捞了个奖。他登时雄心万丈立志成为纪录片大师,冷落娇妻也在所不计。但镜头下的真实却不是人人吃得消。当人民英雄的代价是好同事成了活靶,最後菲腊要在成名与道义之间作取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燃烧的国土真爱2000英谈女人权欲第四章:武力哈迪塞镇之战美第奇家族:翡冷翠名门第三季至暴之年荒唐阿姨大电影艳倒群雌爱在湘西火龙对决国语版绣春刀II:修罗战场和平卫士时光旧巷的我们绿水青山好日子秃鹫相棒第七季幸福衰生活 第一季挎斗摩托车里的狗这个阿爸真爆炸三千年的渴望世界上最长的写真校园哲学家第二季叛徒2023无敌当家2

 长篇影评

 1 ) 摄影机下的审视

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第二部长片,典型的基氏“道德焦虑”在他初期长片作品中已可见一斑。从《电车》看到《无休无止》(按作品时间补片,写到这的时候只看到无休无止),我也慢慢感受到他从纪录短片导演到成为电影大师的变化历程。基耶斯洛夫斯基之所以被人们称为大师,不仅仅是因为大特写与镜头移动的运用,更是因为他善于讲那些以小人物为着眼点的悲剧内核故事。他通常将人物放置于困境之中,通过人物与他人、社会的矛盾创造出结尾处的悲剧,以“焦虑”反思人性与道德。他的5部初期长片作品无一不是这样的形式。

而在这部《影迷》中,这样的设置更为有趣,电影的主角不仅仅是小人物菲利普·莫斯,还是导演自己的映射,也是成千上万个荧幕前的影迷甲乙丙丁的映射。所以整部电影更像是导演的精神剖析与精神自传。

作为电影导演,要拍什么,怎么拍,是听从领导、配合协会还是遵从内心,是一重困境;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在电影与家庭中,应如何权重,是一重困境;作为一位职员,拍电影的执意与因此被革职的同事的两难境地,是一重困境;而作为一个影迷,最初只为记录三口之家的初衷发展成了专业导演之路,他该如何审视自己,是又一重困境。而对于每一重困境,基耶斯洛夫斯基都没有给出完美的结局。放弃参赛,妻离子散,同事被炒,回望初衷。所以这也是大师们处理电影主题的一个特点,只深刻地提出问题,而从不妄图解决问题。

他在拍电影的时候获得了十足的满足感,他的才华也为他带来了名气与别人的青睐。甚至他在胶片中保留下来的邻居母亲的身影为货车司机带来了无限温情与美好。这些是他的爱好所能给予他的,却也渐渐吞噬了他。《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德与电影中的菲利普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放弃安稳。其实菲利普在困境中所呈现的态度总和,便是一个精神乌托邦,是一个极其理想化的发展状况,它与现实生活的碰撞擦出了火花,却引燃了自己。

从观察、记录婚后生活,到展现工厂、社会生活,再到审视自己,是菲利普从理性到感性再回归理性的过程。 影片在菲利普用镜头对准自己时戛然而止,主角会变成什么样,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看到的只有普通人在生活困境中的这般无奈。在基氏大特写的叙事中,我们在主角身上的代入感很强,我们所热爱的事物,甚至是一个热衷的念想,都会在自己的生命之湖中激起涟漪,甚至泛起波浪。我们也渐渐从轻狂回归理性,开始审视自己,收拾那些在生命中因矛盾而生的狼藉。这部电影难能可贵的是,导演不只是着眼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更多理性地回归到个人的情感体验上。

抛去主题本身带给我们的共鸣,拍纪录短片出身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偏记录式的镜头(大量特写、跟镜头)也为他的电影带来了极具穿透力的真实感。

 2 ) 迷恋摄像机


人类为什么要拍电影呢?人类为什么想到要把身边的一切记录下来?是为了留住转瞬即逝的美丽?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有回忆可看而不觉凄凉,还是为了记住生命中所有让人感动痛苦或者快乐宁静的瞬间?
没有神秘的命运感,也不是艰于呼吸的苦涩的惶恐的对于宗教的膜拜,他最开始的时候只是用最朴素的方式向他想象中的最高艺术形式敬礼,他在祈祷,或许还生涩,带有某种不圆熟的粗糙,就像用8毫米的简陋摄像机和沙沙响的胶片粗笨的摇着手柄然后在拉上帘子的斗室中小心翼翼的剪接,如同对待自己心爱的孩子。
他刚出生的女儿,开着颠簸的车子的小伙儿,楼上窗户里慈爱微笑的母亲,厂里的庆典,庆典上的演出,会议结束后领取酬金的演员,生活的缝隙中看见在窗台上呱呱叫的鸽子,......
妻子在站台上冲他大叫“不要再继续了”,那是一句谶语,可惜火车匆匆而过,风太大,他徒然地拉开窗子只能看见妻子激烈的手势。
“我有邮票,可是我也只有邮票呢。”老劳资科长慢慢的说完这句话慢慢的转身慢慢的走出门去。那么我有什么呢?妻子?孩子?还有,摄像机?生活总不会把所有的好事给一个人的,这让人担心。我有电影,以后也只有电影吧。
他想着要拍下所有的东西,他贪婪的看着周围的一切,旁人眼中再平淡不过的事物在他的镜头中被赋予了某种意义,一切都笼罩了淡淡的质朴光辉,不夺目却耐人寻味。他周围的一切一切,他的妻子同事孩子房屋风景时间流逝,还有深沉的,是爱。
“你拍得太好了,所以我才走出来。”他蹲下,默默地在这个小矮人的旁边。“我在这儿已经工作25年了,从来没有吃到过。刚来的时候工资是300元,现在慢慢的涨到了500。我不喜欢吃甜的东西,闲暇时候和老伴坐着,聊聊天,吃点酥油饼......”
越朴素越琐碎越好,把他们的生活忠实纪录下来送给他们,这是最好的礼物。
“菲利浦,你拍得太好了。能把它送给我吗?虽然妈妈不在了,可是这个能让我时时看到她。......”
送给他们,送给活着的人,每一个能感受到疼痛的人。
心血变成了别人的武器,给他们的爱反而成了伤害他们的利器。老劳资科长被迫辞职,妻子决定寻找以前的宁静生活,他所渴求的在旁人眼里只不过是抛弃妻子的虚无的自由。“如果你继续的话,那么我们这个砖厂恐怕也无法存在下去了。我学过冶金、经济、二外还有其它的。我知道生活的真相......”于是他毁掉了未完成的胶卷,他急不可耐的企图推卸责任。

新的16毫米的带镜头的摄像机静静的看着她,仿佛一只妖魔的眼睛。等待着他陷下去陷下去,他无意识的拎起来茫无目的地寻找目标,最后对准了自己,定格......


外:不是每一个人非得像他那样祈祷,甚至不祈祷亦无不可,可是如果你看见一个人那样严肃的真诚的祈祷,你会如何呢?

《影迷》基耶洛夫斯基 1979

 3 ) 给每一个想拍电影的人

这个时代
很多人想出名
很多人想证明自己的思想
我们拥有了制造影像无限的权力和自由的空间

但是
最终我感到麻木和空虚
在某一个部分
我已经没有感觉了

" 我已经没有感觉了" 那个红衣服的女人只在两个场景中露了脸

看完电影

同学对我说
如果以后我因为拍片子没有了老婆怎么办

而我现在的感受和这个红色衣服的女人差不多

对一切都没有什么感情

我们太专注于表达自己 技术 夸张 理性

然后呢

开始忽略真正的生活 真正的自己对生活的索取和感受

" 最自然的生活"

你还记得那些台词吗 一切都如此简短 有力

一语击中

在这个时代 所有渴望成为导演的人所产生的关于生活本身的问题

最后他看着摄影机
开始反省那过去的一年他所失去的
因为他以为除了电影以外什么都不重要了
可是电影是什么呢
是自然的生活

为了什么
为了列宁
要买什么
电影报和政治报

还有什么
我的妻子 孩子
我的家

我的生活

 4 ) 痴迷者的生活——《影迷》观感

    有时候,一个人痴迷一样东西往往源于很普通的原因,就如电影《影迷》中的菲利普,当他的女儿降生时,为了记录女儿的成长,他买了一部摄影机,就此与电影拍摄结缘,之后他享受着拍摄的快乐,也承担着拍摄给他带来的种种苦恼。这部大师导演,基希洛夫斯基早期的作品展现了一个普通工人陷入一种对电影拍摄的痴迷后,在自己游刃有余的电影世界和现实世界中的欢乐,心酸,与无奈。
    相信每一个曾经痴迷于一项爱好的人都多少能够体会菲利普的生活,当你喜欢一样东西,一件事时,它对你的意义已经往往不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简单,它甚至就是生活本身。而正因为它是你的爱好,所以也就注定了你不可能全身心的去投入到其中,因为“爱好”往往意味着“业余”,它不是你的职业,而我们却不得不把太多时间投入到经常是你不喜爱的工作上去。菲利普只是个工厂物资部门的员工,它的本职工作就是去为工厂采集物料,相信这不是一个会令人热爱的工作,而电影,准确的说拍摄电影则是他喜爱的事。痴迷者经常会面对他的痴迷物和现实世界的冲突,当他从痴迷之事中得到更大的快乐时,现实的平淡往往会更令他不满,进而更多的去在痴迷物上寻求快感。菲利普在拍摄电影的时候得到了莫大的快慰,他可以拿起摄影机拍摄他想拍的事物,他可以以自己的视角去诠释他周遭的世界,可以说他就是他的摄影机镜头中的世界的国王,在他的电影国度里他是主宰。同时,菲利普不得不面对现实,他对拍摄电影的痴迷使他无意间忽略了他事实上深爱的妻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痴迷于一项爱好的人与家人的冲突,深感受到伤害的妻子离他而去。他还要面对那位厂长,这部波兰电影中的国营厂的厂长形象想必是我们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了,菲利普拍摄电影前都要向他提交概要,厂长还要经常干涉他的拍摄,同时由于菲利普的拍摄,厂长甚至要打击报复一些人,正如片中菲利普和一位有名导演聊天时那位导演说的,“我们都要受制于人”。这部影片并没有着力去反映政治的一面,但是在生活的点滴中,那时的社会现实还是得以自然的表现。
    在片末,不堪压力的菲利普毁掉了自己拍摄的一部新片,颓废的躺在家中,但是最后他还是举起摄像机,毕竟,一个人无法这么容易的割舍掉他热爱的事业。我想,因为热爱,才会痴迷,这样我们才会自由的去从事这件事,每一个痴迷者都很享受那种自由的感觉。而在现实中他们是不自由的,他们要去从事那些他们不喜欢的事业,去与他们不喜欢的人交往。能有几人可以洒脱自由的去从事自己痴迷的事业,太多人无奈的甘于现实之中,去从事他人眼中的“正业”,而从事自己心中痴迷的“正业”时,则成了“不务正业”,这样的错位是很多理想主义者的无奈,也多少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生活的无奈。菲利普不得不面对现实,面对爱人的愤怒,面对厂长的刁难,但是他享受着拍摄电影的快乐,同时他给其他人带去了许多快乐,像那个残疾的在厂里工作了25年的工人,他对这个工人的记录令这位老工人无比快乐,还有和他一起从事拍摄的电影爱好者们,现实的枯燥也令他们需要一个快乐的栖息地,在那个僵化的年代,在那个僵化的工厂里,一群人一起拍摄着电影,编织着梦想。总的来看,这部电影尽管表现了一种现实和梦想的冲突,但是冲突并不激烈,片中菲利普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而他的妻子尽管一时离他而去,但是看完片子后总让我觉得她会回到菲利普身边。甚至那个厂长也显得不是那么可恶,他在一定的容忍度下也支持着菲利普的拍摄。这是部关于生活的电影,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一个小人物因为电影而伟大。生活是平凡的,但是平凡中有伟大,有奇迹,也有无奈,也有痛苦。菲利普通过电影去展现日常的生活,而他日常的生活也由基希洛夫斯为我们展现。
    如果你曾经痴迷过什么,那么我想这部《影迷》一定会激起你的共鸣,你或许也曾经如菲利普一般,因为一项痴迷的爱好而使枯燥的生活顿时充满了色彩,使平淡的人生顿时显现了意义。痴迷者在自己的世界里快乐,同时要面对现实的冲击,有人会选择向现实妥协,有人会选择折中的道路,也有人义无反顾的走上了对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的追逐之路。不管怎样的选择,痴迷者都曾经享受了发现自己真正所爱时那一刻的快乐和激动,曾为所爱痴迷,对于我们普通人――这已足够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088450.html

 5 ) 向纪录片大师致敬!

影片讲述了主人公菲利普为了纪录女儿的成长买了摄像机,却误打误撞成为纪录片大师。对拍摄纪录片的痴迷使他忽略了挚爱的妻子,至使妻子离他而去,而他在拍摄过程中也遇到的种种挫折与磨难。最终,巨大压力下的菲利普将自己的纪录片新作毁坏,但对拍摄的热爱使他最终又拿起了摄像机。
          好的纪录片大师所付出的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曾看过一个片子是纪录一个人拍摄纪录片的过程,感动之极。片中主人公也如是,是尊循自己的本心,真事纪录一段事实,还是粉饰太平,人人尽满意。在成名与道义的漩涡中苦苦挣扎的主人公还是做出了抉择!希望每个真实纪录正在发生的故事的人能够得到尊重!

 6 ) 《影迷》:我们所有的道德焦虑都来源于不知道如何选择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总是在试图告诉我们个体在特殊的境遇中应该如何选择,以及在面临这种选择时候的无力之感。

焦虑,自古就有。

在这个追求自由独立的时代中,“焦虑”更是如影随形。

如果说,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焦虑是极权主义和天主教信仰综合作用的结果,那么现代人的焦虑则是个体生命和社会伦理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站在现在的语境和环境中来看待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他表达的更接近后者。

在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中,我们总能看见他试图去寻找一些选择之后的结果,试图将个体生命从这种两难的境地解脱出来。

事实上,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有些目标是永远也无法抵达的。

在电脑中看见了《影迷》这部电影,同样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

电影的主角是唯一业余摄影爱好者,一开始的拍摄行为完全是私人化的,个人化的。但是,随着他在现实生活中身份地位的变化,他的作品也开始进入公共领域。此时的摄影带给他的早已没有当初的成就感,取而代之的给生活造成的一系列麻烦以及他面临的选择。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焦虑总是涉及到个体的身份、地位,选择和自由。

处于这种境况中的人很难乐观,所以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绝望悲观的人。

我一直相信,导演的作品和他的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

换言之,作品是经历的投射。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影迷》这部电影,更像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自传。

童年时代的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并不幸福,父亲因病早逝,因为贫穷他很长一段时间都成活在儿童疗养院。

因为贫穷,他和小朋友一起爬到电影院的屋顶看电影,只能看见一部分画面,只能听见一点点声音。

因为贫穷,他被父母送到免费住宿的消防员训练学校。

因为贫穷,他婚后要靠偷煤炭来抵挡冬天的寒冷。

一直以来,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都处于贫穷、悲观、两难和物理的环境中,这也使得基耶斯洛夫斯基对命运抱有怀疑,并成为一名坚定的宿命论者。

当然,基耶斯洛夫斯基并不是对这个世界抱着彻彻底底的绝望态度,进入晚年之后,或许说在受到赞誉和肯定之后,基耶斯洛夫斯基开始展现自己积极的方面。

比如在《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中,基耶斯洛夫斯基开始探讨孤独,以及希望每个人都能和这个世界和解。

其实,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焦虑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焦虑。

或许是因为穷,或许是因为生存,也或许是因为理智与情感。

总之,焦虑从来都不曾消失,我们也不曾消灭过焦虑。

诚如萨特所说,我们本身就是焦虑。

 短评

在开始拍长片前基氏本人就是拍工厂纪录短片出身,难怪有那么多细节很真实,而且不仅有之后变成文艺青年束手无策的自怜雏形(最后把镜头对准了自己),还有后作中少见的揶揄和讽刺。当然最喜欢的还是那个看着很像斯科塞斯的男青年哈哈,在影展大骂片子都是垃圾,回头就被电视台收了去...

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自己的书中写道"电影意味着每天早晨六点起床;意味着严寒、大雨、泥泞以及举着笨重的灯……别的东西,包括你的家庭、感情和私生活都是第二位的。"他一直在寻找电影的意义,正如影片中那样。电影是人的第二重生命,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时光,透过镜头有了忧伤,有了情感,那些离别变得隽永。

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影像保留了已故之人的生动模样,留存一份记忆;影像记录了工人的工作轨迹,呈现一份观点。主角从拍女儿、拍朋友、拍工厂到拍社会,客体越来越宏大,同时也是背离初衷越来越远,疑惑丛生,最后拍起了自己,这是一次自己与电影直接的对话。

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到最终画面结束 对我来说几乎是部以日常生活为背景的恐怖片 胶片在机器中运作的小小噪声不停这个噩梦就没有醒来//甚至不需要生活在一起的人的理解 仅仅是忍让都极为珍贵 他们不会明白在他们眼中偏离了正轨而在本人心中逐渐进入轨道的这种偏差美妙在哪 从这部影片来说 妻子记得的是日常记录 老板需要的是工厂宣传 理论者看到的是能够解释的影像 或许同事体验的是嘉奖的获得 而莫兹认定的是影像的真实//也许可以绝对地说 很少有人能真正抗住镜头 扮演角色至少比扮演自己要来得轻松些许 可信的虚假是人类自然的自我保护//人需要自怜以自持//“木乃伊情节”与“电影眼睛派”与“纪实性本质”

11分钟前
  • YiQiao
  • 力荐

主角翻看电影书,画面特意停留在Ken Loach的“Kes”,记得某文介绍基大师,基耶便一直提到对“kes”的厚爱,果不其然。

15分钟前
  • 37°2
  • 推荐

『然后我爱上你这便是物证』

16分钟前
  • Paktin
  • 还行

细节很有真实感。政治上的软化处理,但暗藏恐怖。运镜如主人公般规矩,比其巅峰作品要差是明显的。

21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还行

确定了基耶斯洛夫斯基会是我之后不断回看的大师导演,他总是能把现代性的反思和醇厚的诗意糅合得恰到好处,而这部作品所完成的对生活的撬动,是我在去年那帮华语青年导演的元电影里完全看不到的。绝不只是迷影主题而已,视点从始至终跟随着男主角,我们从他投入的拍摄中感到了一种生命的激情,以至于同样忘记了现实时间的流转:驾驶灵车的不再是朋友,心爱的妻子也决绝离开。结尾他将摄影机朝向自己,对镜诉说的动作其实也是向全体影迷提问:电影是帮了我,还是害了我?平庸人生与光荣梦想之间,真的是如此不可调和的吗?

26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基耶夫洛夫斯基着力点永远不是生活的两极,而是普通人,普通之境遇,以及无法摆脱的生活困境。这种困境可能来源于体制,可能来源于亲情。生活在这个框中,挣扎过程即是生活本身。矛盾迫使我们反躬自问,在冲突中缓解,并走向下一个冲突。

27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我实在是受不了了,这种片子怎么就能那么闷,我实在也看不出里边饱含基老的热情。他是因为爱拍/看电影才买的摄影机吗?不是!所以再讨论也和众生不同。我喜欢他说拍片找到了真正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看完我对自己的现状却感到了惶恐…

32分钟前
  • Mmm
  • 还行

最感动的一幕还是,当他把给朋友妈妈拍的东西回放给朋友时(朋友的妈妈已经去世),朋友说了一句:“谢谢”。影像的力量如此简单。谢谢电影。

34分钟前
  • 张劳动
  • 推荐

基耶斯洛夫斯基拍这部电影的时候38岁,片中主角30岁。而立之年歪打正着迷上拍纪录片,男主角在艺术和家庭以及各种阻挠中的周旋,结尾面对镜头回忆一年前的平静生活因为突然闯入的对电影的热情而不复存在。影像的维度跨越生死;平静的生活固然好,但有时候会找到生命中更重要的事情。其实本片的译名不太准确,官方英文片名Camera Buff,是(拍)电影迷,不是(看)电影迷。这是基耶写给电影事业的情书,同样的所有爱好者/从业者也都深有体会。

36分钟前
  • xkan
  • 力荐

修复版放映,从这部电影的角度来看,影像是对现实的抽离与检视,而并非对现实的再现,主角因为痴迷于影像而耽误了生活并由此走向迷失,反思过后将镜头对准自己也就意味着他终于开始正视生活,基氏利用主角身份作为创造化学反应的装置,使得本片在探讨影像与现实的关系同时,也成为拍摄者对自身的检视

38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电影对主角家庭、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影迷和电影人会感同身受吧。理想面对现实如同鸡蛋磕碰石头,蛋壳破裂,依旧纯洁。邻居看见去世母亲的影像,电影是如此美好而伟大。朋友的原谅和理解让人动容。主角拿起摄影机面对自己,正如导演在进行自我审视,对电影深沉的热爱融化在忧伤中

39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基早期的电影,自然没有后来的圆润纯熟,开片就可看出剪辑的迅速和粗糙,但是这无损于整个故事的叙述,不由让人生发赞叹: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真是叙述的艺术!真棒!

43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不是不喜欢平静安稳的生活,而是在那生活之上,你还应该去热爱或追求点什么——包括电影在内等艺术形式,能给予人类另外一双眼睛,更加真诚、善良和客观地看待周围事物。

44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生活好可比搞艺术难多了,凡事保持初衷难上加难。应该有很多基氏创作时遇到各种困难的写照,也是他从拍摄纪录片到剧情片的转折,爱好事业家庭的平衡点不好找,但他迷影的时候真的很可爱,还有年轻时酷帅的扎努西。而结尾的自拍又把我是谁该去哪做什么上升到了哲学高度来探讨影像和现实关系的这一终极命题,至少人没了还可以在胶片里活着。资料馆波兰影展修复版。2021北影节重看。

46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电影里大概有一些基耶斯洛夫斯基自身的经历在里面,吐槽了电影工作者的诸多无奈以及对电影本身意义的思考。

51分钟前
  • Don't Panic!
  • 推荐

电影人的困境与挣扎,更深是对该身份的反思。因为亲人不理解、周围嘲笑,因为资金困难、权力压迫,因为引发的连锁效应,你是不是忘记拍电影原初的激情了?最终,与周遭与生活达成假象的和解。刘小枫说:“自由的叙事伦理学激发个人的道德反省。” 弄清道德困境不等于解决道德问题。扎努西好帅。

52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当有了新的希望,谁还会固守以前的生活。

57分钟前
  • 阿尔法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