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事》
最近网评不错,口碑不错的《人生大事》吸引了我,从剧情介绍到电影画风让我想到了《入殓师》,最开始我猜测可能是一部《药神》味道的《入殓师》,对电影抱着期待,踏进了有几个月都没有踏进的电影院,看完电影之后发现,说实话浪费了一个很好的题材。
近几年因为《药神》的诞生让内地电影市场涌入了很多同类型电影,都想在拿奖的同时把票房也赚到手。但是从18年到现在没有一部可以超越《药神》。
(“人生大事,电影小事”)
《人生大事》这部电影刚开始我认为国内院线还没有一部关于丧葬行业的电影出来,我相信很多观众会和我一样对于这个行业充满了好奇。我一开始认为这部电影可能可以弥补内地电影缺少的行业话题性,但是看完之后发现我真的想多了。
群里有位小伙伴总结了几个字简直是一针见血,“功利性太强”,确实整部电影给我感觉就是太过于商业,已经可以是把商业两个大字刻在脸上给你看,整部电影也更像一个“童话故事”。
电影中手持摄影部分很多,请问为什么要用手持摄影?手持摄影不就是为了拉进观众吗?反而这部电影把观众越推越远。
整部电影节奏把控问题很大,节奏太快,快的我们观众都快要吸氧气瓶了,几乎每个节点都给你安排一个小高潮,泪点也太密集了,当一部电影泪点太密集的会造成一种廉价感,反而多次泪点的密集轰炸会让电影本质存在的情绪基点化为乌有,观众失去耐心,也让演员的表演失去精彩点。
中间有一段就是,女儿刚走,父亲马上去世,父亲刚做完道别,女儿马上失踪,这样密集的轰炸真的让观众都还来不及欣赏演员的表演就开始切场,说实话有点拉胯,我都怀疑这部电影的成片上映前有没有请一位专业的老师观看和指导,这种低级的错误还可以出现在2022年说实话有点难见。我承认朱一龙在这部电影里能看见一位演员对于电影表演的渴望,但是电影叙述节奏让我来不及欣赏朱一龙的表演确实有点遗憾。
观看电影时我们观众对于角色,严重缺乏共情点,甚至有些不理解的行为,为什么可以去帮助伤害过你的人?还要去帮助小三?没错角色可以有动机,但是能不能让我们感受到角色为什么要这么去做?
另外为什么莫名其妙就接受小孩?为什么莫名其妙的让“女儿”跟着不负责的妈妈回去?
为什么莫名其名的又让小孩的母亲加入你这个行业?因为需要Happy Ending?
最重要的就是主角反感这个行业,但是通过一个“二哥的故事”就接受了这个行业,也太过去儿戏,没有成人世界的思考。
电影中也在这种没有感情的观影下结束了。
其实以上我对于电影中的几问,导演可以通过两个点解决,第一就是“匠人精神”行业匠人精神在这部电影里我根本完全感受不到,导演宁愿花时间去填充泪点也不愿意花时间去讲“匠人精神”这个思维就是错的。
第二也就是,电影中缺乏男主对于家庭观念的改变,收留女儿思想转变缺乏说服力,太过于儿戏,这里完全可以通过情感羁绊去提升观众的理解,但是导演却不这样去做。
整部电影其实就只需要两个泪点,第一就是父亲的离去,第二就是与这位女儿的羁绊,其他的只需要交代好人物、工作这两个点就够了,真的不需要太多密集笑点与泪点。
如果你没有文牧野、宁浩这类对于类型片把控的能力,其实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就好了。
而且与女儿的泪点,也不要用母亲来抢夺抚养权这种俗套的方式可以吗?真的太老套了,你看见这一幕就能猜到接下来会发生的感觉真的太难受了。
整部电影对于我个人来说真的没有太多可以夸的了,浮于表面的电影,拥有华丽的外观但是内核却什么都没有。
商业片也请认真对待电影,对于流量演员为主角的电影,老观众们踏进电影也就是对于题材与演员抱有希望,但是一点诚意都看不到。
我不会去说“新人导演已经很不错了”这类的话,因为我看见了太多的优秀电影处女作。
抱歉整部电影我只看见了电影流水线的一面,并看不见所谓的“电影精神”。
可能导演也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因为资本问题导致电影应该这样去拍,不伦是哪一种理由,都只能展现出目前电影行业可悲的现状。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第一个点,是主创团队用特别具象写实的手法,融入了相对抽象感性的人生思考,观众尽可自由选择对号入座或不入座,“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无论何种境界,观照自身,总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第二个点,来自于剧中所选用和改编的音乐。 当然,作为一个音乐门外汉且在仅仅只看了一遍电影的前提下,我唯一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详、从片头到片尾贯穿始终串联起所有故事、反复以不同形式出现的、李叔同先生创作于1915年的《送别》。朱一龙和杨恩又合唱的片尾曲《种星星的人》也是由此曲改编而成。 其实听到熟悉的《送别》,除了想起李叔同先生(和林楠笙)之外,可能许多人还会和我一样,想起一部挺久以前的老电影《城南旧事》,这部电影的主题歌也正是这首《送别》。 除了选曲上的共同之处,更绝妙的是,《城南旧事》也是同样从孩子的视角来讲述人世的沧桑无常的。影片中的主人公英子,善良纯真,跟小文年龄相仿,和小文对外婆的死亡无法理解一样,英子对身边发生的各种变化也充满了不解和疑惑:秀贞消失、小偷被抓、奶妈离去、爸爸病故……在一场场相聚离别、一次次得到失去中,英子被迫慢慢长大,我想她后来大概也明白了,人生就是一场向死而生的旅途,有幸福的相聚,自然也会有痛苦的分离。 而人生大事里的小文,虽然从小父母双“亡”,看似比英子的人生更加不幸,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还是比英子幸福的。除了时代背景的不同,在遇上三哥之前,她有外婆宠爱;遇上三哥之后,她更是有了爸爸呵护。面对死亡,她有三哥为她编织的关于星星的温暖童话慰藉心灵;面对命运,她有三哥挺身而出重新给她一个温暖的家遮风避雨。英子是在痛苦的失去中被迫长大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而小文却因为有了三哥得以延续了幸福童年的长度——“我以后再也不害怕了,因为我有爸爸了”。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不同,所以《城南旧事》中的《送别》,清冷苍凉,充满了人世无常的悲凉和离别的惆怅,而人生大事中的《送别》,却变换了原曲的沧桑基调,变得温暖柔和了起来,尤其是片尾部分朱一龙的翻唱(各位万万不可错过!),更是在延续了《种星星的人》的温馨暖意之余,自带了几分活泼和灵动,将这首原本苍凉的《送别》唱出了可爱幸福的味道,简直是音乐改编的神来之笔,真的太太太太太喜欢了!(为此看完电影我还特意再去看了听了《种星星的人》的MV和音源,确定导演没把这段翻唱加到里面去,觉得挺遗憾的。) 而这温暖人心的《送别》,大概也是这部电影想要通过音乐传递给大家的吧? 谁说死亡一定悲伤,离别一定凄凉? 我们也可以选择珍惜人生,过好当下,在终局来临之时,以温暖的回忆化解悲痛,借无垠的星空寄放思念,唱温暖的《送别》挥去离殇—— 只要生命曾如烟火,绚烂绽放!
我蛮喜欢电影的结局的,不过这两天看到好多人觉得小文妈妈的出现有点多余以及三哥把小文还给她妈妈有点突然。我和闺蜜讨论了一下,觉得这种安排其实还挺合理的。 作为一个自己和他人眼中的“失败者”,三哥从小就是干“死人行当的”,自己父亲也一直更喜欢自己死去的二哥,老是责骂自己,还经历了打架入狱,被女朋友戴了绿帽子种种事情,可以说,在所有的场景里面,三哥好像都是“被放弃”的那一个。小文的出现是一个例外,她出乎意料地选中了三哥,让三哥的生活多了不一样的色彩和希望。 当小文的亲妈出现时,三哥第一时间自我怀疑:我真的能当好一个父亲吗,我配吗?孩子是在别无选择的时候挑中的我,要是有选择肯定不会跟着我吧?小姑娘有妈妈陪伴着长大会更好吧。再结合三哥“混不吝”的性格,确定身份之后立马把小文送回去非常合理。 妈妈的出现,是编剧给予“从小没爸没妈,唯一亲人——外婆也去世了”的小文的一份慈悲,也是借“小文再次找回来”告诉三哥: “即便有了更好的选择,我依然会坚定走向你,我们相依为命,相互救赎”,更是告诉观众“小文和三哥的是彼此心目中的最佳选项,是天注定要成为父女的人,是彼此最契合的‘哪吒和孙悟空’”。这样他们俩的关系才是天衣无缝的,毕竟人与人的缘分有时候就是那么巧妙。
《人生大事》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我家也正好有“人生大事”要发生。
我二姨正在经历最后阶段的病痛折磨,家人已经开始在商议“大事”的流程,我的一个姐妹也已经做好了准备,她跟我说姐,你放心,我保证把二姨好好地送走。
她的工作,和电影里的莫三妹一样,都是殡葬师。
所以我对这个电影的感觉很复杂,既想看,又害怕。
我首先是怕死。我从小就怕,我还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每天追着我爸问“怎么才能长生不老长生不死”,我爸就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告诉我:要保持好心情和好身体,好好吃饭,好好学习,就能长生不老啦。
现在想想,我爸那会儿一定在心里念“这个逼孩子谁生的赶紧给我弄走”。
从小到大,无论是家里的亲人离世,还是身边的朋友猝逝,都是别人去做了所有的工作,甚至替我承受和消化掉了所有悲伤的情绪,我的世界仿佛一切如常,我也有在好好生活,但是,我从来没有好好地跟离开我的人告别过。不光是现实,就算是看剧看电影,我也拒绝看到跟死亡有关的结局,很多故事我至今都没有看到最后,就好像我不看,那些人就还活着一样。
我很清楚我一直在逃避,而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越来越清楚——世界总有坍塌的那天,我得学着自己重建。就像莫三妹说的:老子要换个活法。
我太喜欢莫三妹这个人了,一个内心柔软的糙汉,整天说着不中听的话,做着不讨喜的买卖。就像是你我生活中都出现过的那种混混,人未必是坏人,但天生反骨,你越说他不行,他就越不想证明;你越觉得他没用,他就越要破罐子破摔。
就是这么个人,看起来什么都不在乎,其实什么都在乎。他见不得妖魔鬼怪欺负老实人,也见不得别人欺他瞒他应付他,他更见不得蒙在生活头上的那层华丽面纱,他只要见到就得撕下来,有什么好掩饰的,掩饰你个大粑粑。
他是很多人眼中的扑街仔,但他可以成为小文心里的孙大圣。
全片提到最多的两个词,一是童年,一是积德。
关于童年,莫三妹一直说自己是个没童年的人,因为他的童年就是跟着父亲做殡葬,但就是这样一个没童年的人,为了守护小文的童年而拼尽了全力——给她安稳,陪她玩耍,送她上学,给她能给的一切,包括他没有察觉的父爱。朱一龙和杨恩又演活了莫三妹和小文,让我看到了一对没有血缘关系却密不可分的父女,活得脆弱又强悍,艰难又勇敢。你看着他们的眼睛就会发现,这浮躁世间原来也并不都那么操蛋,总还有些温暖的情感藏在你尚未去到的彼岸。
关于积德,起初的莫三妹因为做的是殡葬生意,走到哪儿都要被人骂“积点德吧”,然而,这行本就是积德的活儿,送人即为渡人。莫三妹的父亲,用毕生经验还原逝者生前相貌,是渡人;莫三妹的二哥,用自己的命换回一条尸体,是渡人;到了莫三妹,从对这一行不屑一顾到心怀敬畏,“见义勇为泥罗汉,逢阵必输纸将军。”所行之举皆为渡人;“上天堂”的每个人,都是在渡人,渡人即是积德。
讨论生死的电影,总会让人对人生有些新的感悟,《人生大事》也不例外。都知道人生苦短,有人天生赢在了起跑线,有人不管怎么努力也还是会输。可是输又有什么好怕的?赛场上比输是因为我不足,感情里认输是因为我在乎,小汽车摇不到号打麻将几天不糊,想去店里吃个火锅也得等疫情结束,输了赢了又如何?出来的时候有胖有瘦有贫有富,走到最后都是一缕轻烟东邪西毒。
看电影之前我做足了心理准备,我以为会哭得很惨,又或者是看完之后心里堵得慌,但结果竟然是被治愈。原来告别可以有许多方式,有悲亦有喜;原来那些我们以为再也见不到的人,不过是换了个地点继续陪着我们,像天上的星星,像盛放的烟花,像一个新来的人,像一首好听的歌曲。
人走了,带不走回忆,带不走尘世间的浓浓烟火气;活着的人,在之后的每一天里,都会在这样的陪伴下继续活下去。人生除死无大事,有情终老便是福。活着的时候坦荡,离开的时候从容;人潮人海中心怀敬畏,夜深人静时看看星空。
那天,做殡葬师的姐妹跟我说,之后二姨的葬礼上需要一个生平简介,我说好,我来写;老妈跟我说,你要好好写,我说好,我知道。
这一次,我想试着,好好地说一次“再见”。
我不再怕就此别过。
我永远爱人间烟火。
昨天看了新的愿星入梦特辑,热泪盈眶,思绪纷杂,无法落笔,今天稍微整理一下。
关于星星✨的寓意,在上一篇文字里,我猜测是把星星比作离世的人,但看了新特辑发现,我只猜中其一,没猜中其二。
“如果离世之人会化作天上的星星⭐ 那殡葬人员就是种下漫天星辰的人✨”
这第二层寓意,一下子把电影的境界格局拔高到了另一个层次。
本以为这只是一个市井小民相互救赎的普通故事。
万万没想到还有对整体殡葬行业的探讨,以及对国人生死观的拷问。
国人惯来忌讳触及死亡,忌讳殡葬人员,忌讳葬礼葬仪,忌讳亡者亡灵。
但正如监制所说,死亡不是晦气,那是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
而殡葬人员,是给予亡者最大尊重,以圣人之心护送亡者最后一程的人。
无论是亡者,还是殡葬师,都跟晦气无关,反而有着别的身份职业无可比拟的浪漫。
如此想想,死亡不再阴森可怖,殡葬师也不再晦气卑微。
每一颗星星,都值得被好好珍藏。
每一位种下星星的人,都值得被好好尊重。
也许,只有真正接纳告别,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余生,珍惜眼前,珍惜人世间的每一份温暖和羁绊。
也许,只有真正理解死亡,我们想起逝去的亲人时,才会不再只有痛苦伤悲,而是有星入梦,温暖长伴。✨
也许,只有真正了悟生死,我们在面对各自的人生终局时,才会更加豁达坦然。
人生大事,生死二字。
生当尽欢,死亦无憾。
人生大事看了,感觉这两天脑袋里总会时不时响起小文哭着嗓子喊爸爸,三哥在后面追的镜头,眼睛里也都会湿润。真的后劲太大了! 电影里朱一龙饰演的莫三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殡葬师,他没有会以为的庄重,老成,沉默寡言,反倒是一口一个老子,脖戴大金链子,脚踢夹趾拖鞋,活脱脱的一个刚从大牢里出来的超社会的gai溜子。影片一开头,这个男主角的形象就无声无息的立起来了。而有了这样的反差,在后面莫三妹遇到小文后的转变,才会那么的喜剧和感人。 我特别喜欢他在灯光下修理小文被折坏的木棒那一幕,一脸温柔和虔诚,谁都不会怀疑他当爸爸的称职性。而朱一龙本人真的真的五官超能打,尤其是他的眼睛,在忽明忽暗的光影下美得动人。 另一个记忆犹新的点在停尸间,吴倩饰演的熙熙哭倒在曾经的情敌老六遗体旁,三哥本是为了保护她入狱,结果出来却发现爱人和仇人在一起了,自己成了局外人。他在一旁默默地看着这个自己深爱的女人,满眼都是怨憎与释然交汇的复杂情绪。虽然一句台词都没有,但是他的复杂心事却全部展现出来了。 而有人不理解甚至诟病的两个点,却是我非常喜欢的地方。一是三哥用烟花送走父亲,当灰烬落去长江里时,何尝不是莫老爹和二哥的相聚呢。这是一场非常浪漫的葬礼啊。二是小文亲妈的回归,真的不多余。三哥以为小文是没有选择才留在他身边,他依然有很深的自卑,怕自己无法教育好小文。小文的主动回来意味着她主动做了选择,三哥才有了自信。而最后几人一起啃桃子的结尾,真的你想怎么想都可以,但小文有了两对疼爱她的父母,这不是很好的事吗? 《人生大事》不同于《入殓师》,它讲述的是“生”的故事,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我们活着的时候能相互取暖。在今天这个疫情时代,这样的情绪弥足珍贵,它让我们懂得要爱我们身边的人,家人,朋友,爱人…… 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地上爱过我们的人!
可能距离四星是有差距的,但是这种电影对现在的市场很重要,整天说着中国电影完了,但还是希望能慢慢变好,即使在这种囹圄中。演员演得很好,小朋友真的像个小哪吒一样,太可爱了,朱一龙的糙汉形象也很好。手持镜头、方言台词都很真实接地气。但是所谓的殡葬题材只是个噱头,本质还是家庭片,本以为可以探讨一下中国缺少的死亡教育,但最终还是落于俗套,来了个大团圆结局。整体的情感转折都有点生硬,这也是缺少真正打动人的情感的地方,韩延是个会煽情的人,但是技巧永远无法替代真诚。
如果去掉后面亲妈的情节,加长情敌和老爸入殓部分,增加小文认同入殓行业对三哥童年的治愈部分,感觉就好多了
勉强三星吧,结构很奇怪的一部电影,可能是考虑市场的原因,编导在沉重的题材里面植入了很多娱乐的元素,导致煽情和搞笑都做的后劲乏力。看得出导演平时没少攒素材,可靠素材串成的电影注定在情感层面缺乏延续性,所谓的笑中带泪是需要剧情或人物去推动的,而不是单靠段子。朱一龙为了坐实小梁朝伟的名号不停的让摄影给他的双眸特写,但这也就是残酷的地方,眼神太干净了,看不到啥故事。
孝子打碗或成为本剧最大亮点。()
人生除死无大事,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
朱一龙那个狗狗眼神真是让人想去给小文当妈
其实,她妈妈不用回来的,没有必要强行圆满。
看的点映,还不错,惊讶到我了,本来以为是狗血励志剧,没想到挺接地气的。题材比较小众,几处比较煽情,除去一些节奏上的突兀以外,其余都还OK
蹩脚的剧本会让演员的用心表演看起来像个笑话。
人生除死无大事!哭,痛快的哭!笑,尽情的笑!就像武汉的风,武汉的人一样,痛快!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看的电影了,喜欢!痛快!演员还是得拍电影,拍电影好啊,拍电影真好啊,拍电影太踏马好了,电视剧连个律师医师教师都讲不好全是谈恋爱,电影讲殡葬师它是真敢抬棺化妆出殡啊!
全员演技在线。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有点多,有些情节我认为没必要加。作为商业片是合格的。
好不容易等到《人生大事》苏州点映。观影时获得了慰藉,被小文和三哥的半路父女情感动到,被殡葬师这份职业深藏着维护死者体面的意义所打动!被一群普通的不能再普通,满满烟火气的小人物们所吸引。嬉笑怒骂,市井人间,烟花灿烂,人间有情!!!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准备二刷三刷,朱一龙饰演的莫三妹让我短暂的忘记了朱一龙本人,三哥的痞帅和野令人上头。
看到了一个又帅也有演技的好演员!朱一龙真的不错,还有小哪吒好灵气的,故事也很好,节奏掌控都还不错,笑点不尴尬泪点不煽情,七分!
这个亲妈简直败笔,三星给电影,一星给朱一龙和小女孩
国产片现在是离不开哪吒跟孙悟空了、、、
其实她母亲不回来更好,强行凑了一个家庭。。。
人物情感像儿戏,非常突兀,情节不符合逻辑,演的还行
从亲生母亲出现开始,电影就崩了。
朱一龙好像卡姆 谁懂 神似
感觉三个主角对小女孩儿的感情来得莫名其妙,相处几天就要领养了。。。后面没有和法律上的父母商量就擅自交给亲妈(没有证实)也很离谱,把老头骨灰放烟花放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