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广告狂人 第一季

全13集

主演:乔恩·哈姆,伊丽莎白·莫斯,文森特·卡塞瑟,詹纽瑞·琼斯,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爱丽森·布里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剧照

广告狂人 第一季 剧照 NO.1广告狂人 第一季 剧照 NO.2广告狂人 第一季 剧照 NO.3广告狂人 第一季 剧照 NO.4广告狂人 第一季 剧照 NO.5广告狂人 第一季 剧照 NO.6广告狂人 第一季 剧照 NO.13广告狂人 第一季 剧照 NO.14广告狂人 第一季 剧照 NO.15广告狂人 第一季 剧照 NO.16广告狂人 第一季 剧照 NO.17广告狂人 第一季 剧照 NO.18广告狂人 第一季 剧照 NO.19广告狂人 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广告狂人 第一季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Mad Men》是由American Movie Classics公司出品的美剧。  该剧曾获得第65届、第66届、第67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电视剧,并连续四年夺得艾美奖剧情类最佳电视剧奖。  1960年代,美国的广告业步入全盛时代,位于曼哈顿的麦迪逊大道有数百家广告公司,斯特林·库帕公司堪称行业中的佼佼者。创意总监唐·德雷柏(乔·哈姆 Jon Hamm 饰)面容英俊,体格健硕,足智多谋,仿佛广告业中的007。除此,公司中还有酷爱炫耀其上流社会出生的老板罗杰·斯特林(约翰·斯拉特里 John Slattery 饰)、识时务的秘书佩吉·奥尔森(伊丽莎白·莫斯 Elisabeth Moss 饰)、野心勃勃却缺乏真才实学的拜特·坎贝尔(文森特·卡塞瑟 Vincent Kartheiser 饰)等各色人等,他们一边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殚精竭虑,一边又要在生活的困顿中挣扎。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爱哭鬼小丑的婚礼我的意外老公不羁十七岁外滩警事超能含片狼灵传说2021去死野兽刑警(国语版)网络惊魂征服太阳狼女传奇生死速度哈林教父第一季爱你就捧你反恐特警组第四季特工疑云第一季不良辣妹恩娇恐惧直播肮脏的黑袋子第一季售后服务被Rapper咬了的话就会变成Rapper笔录人生像蒲公英的灰尘

 长篇影评

 1 ) 《广告狂人》人物小传之Betty——美丽世界的孤儿

(本篇严重剧透!!未看完全剧七季请绕开!)

这部剧里没有一个人真正快乐,即使他们看似拥有一切(也许有一个例外,那个小秘书Meredith),而这其中“profoundly sad”的一位就是最美的Betty。

她拥有Grace Kelly一般优雅的美,家世良好,优越的中产阶级生活,帅气的丈夫,天使般的孩子。只缺一样,让这一切看起来像个肥皂泡泡——爱。Don当然给不了她,他自己都缺爱,心里有个无底洞,不停找人想将它填上。Betty知道Don在隐瞒她,不甘心的沉默,又没有勇气和能力撕破,郁结于心,形诸于表,她的底色异常悲伤。日常琐事、养儿育女、吃饭应酬,哪怕跟Don有片刻温馨,有闪耀的一瞬,一切都像浮在表面,只要将头一转开,立即就能陷入无边际的黑暗。她似乎什么也没做,被动接受和等待。

也许是母亲将她教养成这样,传统的价值观,不被认可的事业,丈夫的依赖和附庸。她没有依靠。母亲的过世对她打击深重,父亲并不认可Don,在他们的婚姻关系中未起到积极作用,当然他爱他的女儿,无可厚非,何况最后他已有些痴呆。弟弟跟她在一丁点的利益之间争来斗去,他们并不亲密。她唯一可以哭泣的地方是小时候黑人保姆的怀抱,可除了有地方哭,她还能给她什么呢?那段很像《飘》里的斯嘉丽,但显然Betty绝不是斯嘉丽。与邻居小男孩的友情只给她带来更多麻烦,他跟保姆的角色一样,只提供一时的安慰。心理医生完全没用。她的绝望在脸上、在怨念的眼神里,在发抖的手指上,在对孩子们简单粗暴的呼来喝去中,在一根接一根抽不停的烟中……

剧中多处用了小女孩的意象,比如Don说有时感觉是在跟一个小女孩相处,在Sally的儿童心理医生那里得到放松,还有上文提到的与儿时保姆、邻居男孩的关系。她的的确确是个小女孩,而且是个孤儿,无法从可悲的处境中脱身。

很幸运的是,她遇见了Henry,她也许并非真的爱他,至少不像对Don那样,但Henry给了她需要的呵护,以及离开Don的条件。即使她自身并无成长变化,但她在Don那里受的伤愈合了一部分,她甚至觉察到了自己爱Don的方式是得不到他的。于是,她终于可以毫无挂碍地跟Don睡了,又若无其事地回到自己的生活。这并不是在报复,只是真的放下了。

可惜旧有的伤口已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为了让悲剧人物更加悲哀,编剧给了她一个肺癌的结局。被动的个性让她很快认清并接受了即将离去的事实。也许这样的说法并不公平。Betty告诉Sally,我不是轻言放弃,我这辈子做过很多的抗争,所以我才知道什么时候是真的结束了。这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天分,知道何时该向前看了。她写下一封信给Sally,平静交代后事,告诉Sally她以前很担心她的特立独行,现在觉得那很好,“我知道你的人生会是异常奇妙的旅程。”她对Sally的信任和祝福应该会让Sally走得更远。这是她为数不多的做母亲的时刻,也是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突然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豁然,至此,成为完美悲剧人物。

在观察Betty时,我的最大疑问是,她有别的路可走吗?比如像Trudy一样,决绝地要Peter离开。她也有过,但她似乎仍沉浸在悲伤之中,Trudy见Peter的时候就释然多了。也许因为Trudy有父母的依靠,所以比较有底气,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个性的不同,Trudy特有的欢乐、骄傲和通情达理,编剧果然也给了她一个happy ending。或者像Francine一样,有一个自己的小事业,不只是陷在和Don的关系中。其实最后她去读心理学已然是走了这一步,她在试着了解自己,试着将目光转到更宽阔的领域。或者像Megan一样,但你我都知道,她不可能是Megan。Megan更悲哀,她最是知道自己想要的,但求而不得,并非怨妇,但后来也是悲伤的底色。Megan更像Don,但才华不及,自私、一点理想主义、主动、有手段,她的结局会是怎样?编剧只写到她带着Don给的一大笔钱离开了他。Megan的表演风格看似做作,走这条路应该不会容易,也应该不会达到预期,但她会找到出路的。这样想来,钱并不很重要。一切的充实快乐和满足都只存在于大脑之中。

我原以为Betty会很羡慕Don,因为他一直在主动做选择,也更有几乎这样做。但其实殊途同归,最后都只不过为得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他们某种程度上说也很幸运,经历了奇妙的旅程,大多数人并没有。

许多人说Betty很像林黛玉,某种程度上确实是。不如拿欧丽娟老师对黛玉的这段评价做结尾吧:她体现了人们(尤其是女性)心中那个永远没有长大的、受伤的、寂寞的小女孩,次等性别的不公、命运由人的不安、求之不得的遗憾凝结成的酸楚,并未随着年龄增长而化解,固守在内心深处的阴暗角落,不时地需要安慰与呵护。于是她就成了脆弱自我的化身。

 2 ) 所以我们掉转船头

美国人的六十年代就像我们的八十年代。有很多人怀念,但是不知道为什么。
《广告狂人》还没有在艾美奖上获得十六项提名时,就已经在一家我常去的碟商那里出现了。我被封皮上那个落寞的男人背影所吸引。介绍只有寥寥几句,六十年代,纽约,麦迪逊大道上的广告人的故事。我对广告业没什么知识,但时间是个足以让我掏钱的理由。我在中国的八十年代开始了解美国的六十年代,先是《伊甸园之门》,然后是《光荣与梦想》,肯尼迪,金斯堡,凯鲁亚克,鲍勃迪伦……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找《答案在风中飘》这首歌,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我找的很艰难。
我用将近一个礼拜断断续续看完了第一季。艾美奖终于尘埃落定,《广告狂人》获得了剧情类最佳剧集,但是我知道它注定不会火,只能在某一部分圈子里默默流传。
所谓闷骚,那骚是藏在闷后面的。
剧中主角丹•德瑞伯身上有一种老派英俊男人如加里*格兰特和格里高利*派克的味道,穿袖扣衬衫,三扣西装,戴顶软呢帽,外套是开司米大衣。他是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即将成为合伙人,有漂亮的老婆和孩子,情人一个是艺术家,一个是百货公司的继承人。这看上去是很多男人梦想的生活注定不快乐。虽然他以为自己明了幸福的定义并且一直振振有词:广告是以一件事为基础的:幸福。你知道幸福是什么吗?幸福是一股新车的味道;是远离恐惧的自由;是一个路边的广告牌,上面写着让你放心做自己正在做的事的话语……
我在夜里看碟,失眠的夜里,一切安静下来,我看这个男人内心的挣扎。在不动声色的外表之下,他总是在挣扎。在幸福的生活里,他总是在挣扎。看上去才高八斗,目标明确,方向坚定,其实找不到路。窗外夜色如墨,偶尔有机动车轮胎和柏油路面的摩擦声打破寂静。只有这样的夜里才适合看这个剧集,六十年代宛如家里你从小坐着的老沙发的皮革味道,不知不觉中沁入心中。而剧中那个男人,是你和你周围的朋友。他想把过去深深埋藏起来结果总是无法如愿。他有一个老婆两个情人,生活富足蒸蒸日上,但是没法和谁说说心里话。
唐麦克林唱到,“我曾碰到一个唱蓝调的女孩, 我向她打听令人快乐的消息, 她只是笑了笑,转身离去……”
那是一九六零年,变革的时代刚露端倪,保守的传统下暗流汹涌,大多数女性在职场依然要依靠男人,黑人只能当电梯工清洁工,犹太人仍然受到歧视;同性恋还不能明目张胆,文艺青年已经开始聚堆吸大麻;电视机刚刚普及……而我们熟悉的那些六十年代的牛人陆续登场。
那一年,肯尼迪以微弱优势战胜尼克松入主白宫,即将在演说中说出那句名言:“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自己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
那一年,《在路上》已经出版了3年,而成为“垮掉派之王”的凯鲁亚克依然是“奔跑的普鲁斯特”,以托卡伊白葡萄酒为伴,孑然一身,醉生梦死。
那一年,在明尼阿波利斯的明尼苏达大学,罗伯特•艾伦•齐默尔曼成为鲍勃•迪伦,不久以后,他就要辍学来到纽约格林尼治村,传奇尚未诞生。
在首季的最后一集,黑暗的会议室里,丹用柯达公司新开发的轮盘幻灯机,给客户一张张放家人的照片,“我的的第一个撰稿人老师是个希腊人,特迪,他告诉我说,人与产品之间的深层纽带是怀旧之情。怀旧之情,在希腊语中意指旧伤口的隐痛,比回忆更为有力的心中刺痛。这个机器,并非太空船一般的高科技,它是一个时空机器,往返于过去与现在,带我们去到一个勾起痛楚的地方。这不叫‘轮子’,它叫做‘旋转木马’,它让我们用孩子的方式来旅行,一圈又一圈又回到了家,回到那个我们被爱着的地方。”
他那么安静地说着,却像眼角有泪光的样子。一个同事真的哭了,跑出去。在《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的结尾,威廉曼彻斯特引用了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最后一句话:“所以我们掉转船头,逆时代潮流而行,不间歇地向过去驶去。”
但是我们能回去吗?

 3 ) 《Mad Men》: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图片1>

上次这么卖力荐剧还是在2010年,当时看完《波士顿法律》,各种抓耳挠腮,个中微妙处恨无人可以分享。

于是逮着机会就向周围朋友安利,然而应者寥寥。

极少数点开了,受不了开头短平快的节奏和纷杂的叙事线索,没看完第一集就点了叉。

时间一长,我也就耸耸肩接受了——人生就是这么寂寞如雪呗!看个美剧,在现实中也找不到同好。

这已经是我第二回写长文推荐《Mad man》(广告狂人)了。上回写完《一人是一座岛》时,《广告狂人》还剩全季的最后几集未播。

前段时间终于把结尾几集看完了。总算各人的因缘际遇都有交待。连Peggy都有了情感归属。

编剧其实早安排好了那么一人。只待曲终人散之时,在灯火阑珊之处将其拎出来凑成一对,而且一点不突兀。

共事十年以上还能互相欣赏的异性同事可以直接去领结婚证了吧?

<图片2>

当年讨厌Don讨厌得一度弃剧。有人把Don从第一集开始的情人捋了一遍,真是一项浩大工程。丫就是广告圈的种马!

可是结尾处,当他坐在麦肯巨大的环形办公桌前,周围一色衣冠楚楚,和他一样谈笑自若,万物皆备于我的创意总监们,Don眉宇间的落寞无处可藏。

看到这里,我又心疼得不行。没办法,谁让丫天生自带男主光环。

在麦迪逊大街混迹了几十年,男女之间那点事,谁睡了谁,谁和谁在一起了,谁和谁分手了,大概是最不能算事的事了。

如同每一场宿醉,天一亮,自动痊愈,打针吃药都不用的。再见面,彼此还能默契地揭过不提,依然是合作无间的Partner。

麦肯最终收回了Sterling Cooper公司的独立经营权,将所有人员打散收编自己麾下。

一时间,新旧交替,人仰马翻。原本自己一亩三分地里,杀伐决断任我行。到了人家屋檐下,少不得雌伏在大机构僵化机械的制度和流程之下。

旧时同事们各显神通想尽办法在新公司里立住脚根。Don依然被麦肯的大老板们施以青眼,表面上光鲜如昔,内心却早荒芜成了一片盐碱地。

十年间,原本在麦迪逊大街有自己一席之地的Sterling Cooper公司几经合并收购,几次命悬一线,始终能保有自己的title,这回算是彻底终结于此。

创始人Cooper斯人已逝。
Sterling这个老浪子的心气情怀也散落成渣。
顶梁柱Don对职业生涯心生厌倦。

<图片3>

麦肯巨大的会议室里,满屋子都是和他一样的创意总监们。会议主持不再是老搭档Roger,侃侃而谈另有其人。别的创意总监阐述自己手里头的Case,他不过是众多旁听者中的一个。

往常,不管是会议开到半截还是行至尾声,当Don想说点什么的时候,他必定先掸落手中的烟灰,猛吸一口,微蹙眉头,然后自信而强势地对整个广告从创意到执行来一段盖棺定论的conclusion。客户听了心满意足,下属听了心领神会,总之皆大欢喜。

这一刻,坐在麦肯的环形会议桌前,Don看上去有些孤单,有些隔隔不入。职业困境是一方面,生活也深陷泥淖。

女儿无意间撞破他和楼下邻居太太搞外遇,第二次婚姻即将到头,……

Don绝对不是《广告狂人》里面第一个试图从东方哲学和宗教里面寻找出路的人。Sterling Cooper早期有个copywriter中途跑去当喇嘛了,后来在小酒吧里还和旧时同事偶遇一场,自此消失在众人视野。

公司创始人Cooper在办公室里悬挂着日本触手系卡通色情画。连日常习惯都向东方人致敬——所有高管进入他办公室必须脱鞋。

作为潮流文化和消费文化的缔造者,麦迪逊的广告人审美高于一般普罗大众,这一点毋庸置疑。当上帝也无法将他们从迷途中指引出来的时候,他们只能转而求助于中国的孔子和老庄。

<图片4>

结尾处,Don和一群像他一样迷失的人,避世在一个很偏僻的村庄。每天在悬崖边打打太极,练练瑜伽。

当一群厌世者围坐一起,看上去像是吸毒者的互助会,Don糊里糊涂地参与了他们的讨论。在这群衣着邋遢的失意人群中,他这个来自曼哈顿的精英男士看上去依然那么格格不入。

直到一个叫做莱纳德的男人站了起来,对大家说:“我一直活在角落里,习惯了被人忽视。在办公室里,人们从我身边走过,从不正眼看我。我回到家,看着我的妻子和孩子,当我坐下时,他们根本懒得看我一眼……”

听到这里,唐抬起头来看着他,莱纳德继续说:“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梦到我在冰箱里,有人过来关上了冰箱的门,周围陷入一片黑暗,每个人都自顾自地吃着饭。然后门开了,我看到每个人都在笑,不过他们依旧不正眼看我。接着门又关上了,灯也熄灭了。”

其他人听完这番话一脸淡然,惟独Don哭得不能自持。

这个梦既是隐喻也是现实。当男人像冰箱一样供养着家人的生活,殊不知真正家庭的天伦之乐正在远离他们。

女儿Sally撞破了自己的奸情,父亲的形象跌破谷底。第一任妻子在电话那边一脸厌倦:请你不要再打电话来。

所有血缘羁绊和情感牵连的亲人都离他远去。



天朝其实也一样。男性在家庭中的角色日益边缘化,父亲在子女成长中长期缺位,留下一地鸡毛的婆媳关系和长大后指责原生家庭的子女……

一如冯唐所说:周围男性怎么看和美好生活没有关系,刚升VP的全副心思想升MD,刚升正处的全副心思想升副局,挣了几百万的想挣一个亿,挣了一个亿的想到创业板上市产品卖到美国去,一腔驴血,一脸大包……

再看看我周围这些二十出头的男人,单向度的价值取向。一眼即可望穿,少了回味咂摸的空间,一如这十年间广告设计风潮的变化——日趋扁平化。

一切向“钱”看,你我都是时代裹挟的风和沙。不是说“一腔驴血,一脸大包”的价值观不好,而是少了一些“人之所以为人”的可爱和可敬。

《波士顿法律》也好,《广告狂人》也罢,打动我的不过是职业与操守、信念与理想所折射出来的男人情怀。

都说现在已经进入了“审美的母系时代”,时代要求男性剔除几千年文化基因里面的“直男癌”因子,补充一些“性情营养”。

微博上有女生说起感性男人:有才华的、内心纠结的中年男人,都是重大自然灾难,到哪毁哪,所过之处、寸草不生。

确实是这么回事——如果一个四十多有才华的男人,还没世故浑噩成一座空壳,内心还常纠结之处,绝对秒得你渣都不剩。

我身边很少这样的男人。如果你们身边恰好有,记得告诉我。


<图片6>
                                                             个人订阅号:溯洄而上
                                                              寻找气质相近的朋友

 4 ) 《Mad Men》的观剧指南

以下是关于《Mad Men》的观剧小指南:

1. 该剧是讲述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曼迪逊大街上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Don 又名Dick的故事。最佳观剧体验是看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是那个时代的人,看完之后站在现代人角度去批判。

2. 此人在个人道德和情感方面具有严重问题,比如说他冒名顶替为了逃兵役,又比如说他婚内出轨多次,对待下属比较苛刻。可以说某个层面上他就是混蛋。所以建议年纪小于30岁或是正在找寻一部浪漫唯美的电视剧朋友,请勿要观看。毕竟这部剧真的是人人都有道德瑕疵,承受能力差或是三观未能成形朋友请勿找虐。

3. 建议观剧人群是有一定判断力的成年人、职场社畜和业界人士,会有强烈的共鸣。

4. 不可否认他是广告创意届的天才,会看透广告的本质就是为人们编织一个名为幸福的美梦。虽然,他常常带给周围人地是痛苦和破灭,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他更像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具像化象征,看似美好却又不断地挑战着你固有的生活。

5. 剧中的女性们,在职场和家庭中的困惑和压力导致她们看上去各个都患有心理疾病一样。还好哲学教会我们任何事务都具有两面性,女性本质上是人,仅仅是因为具有生育的能力就被要求在家相夫教子或是只能去干文职和接听电话的工作,承受着来自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和生理上的折磨。所以贝蒂的痛苦、佩吉的挣扎、琼的无奈、麦琪的愤怒都是与Don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许她们离开他都是发现了自己或是暂时想逃离这样的生活。

6. 剧中的男性们,在这座刚刚崛起的钢筋水泥森林里面每个男人都为了自己所求去挣去抢去谋划,他们对于女性既爱又恨。现实的残酷,让他们一次次崩溃又爬起,Don的迷失、皮特的困惑、莱恩的死亡,而看似最为轻松的罗杰,也会因为公司和家庭被裹挟着一步步失去了公司的控制权。

7. 这部剧如同蚂蚁世界般残忍,将活生生地生活毫无保留展现在你的面前,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泥沼中做着挣扎。作为看客你又能怎么轻易评价他们每个人呢?这些事情即便过了半个世纪仍然在发生,所有问题都还在,解决方法因人而异,结果也是各有各的好。也许正应了Don说的一样,广告实质就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幸福感,构建起这个幸福感的背后每个人都付出了不同的代价,可是他们最求的幸福感是否真的如约而至,那之后呢?每个人都在试图去抓住辛福感,却又以牺牲身边人的利益去获得。人人都在挣扎,人人都想逃离,被命运的裹挟感,都会让人无法适从。

8. 片头的动画,是Don从高楼下坠,周边都是他遇到的女人、巨幅广告海报,到最后他依然坐在沙发上喝着威士忌,想着下一个创意。在第七季最后一集的结尾是播放了一段可口可乐如同全世界大和谐的广告,最终定格在Don的脸上,你会觉他似乎暂时治愈了,然后再一次投入到滚滚红尘享受着每一次成功的喜悦,他就是那种需要不断去表达自己的人,属于那种浪子,接受金子但是不回头的那种。所以无论怎样,在外人看来他都是衣着光鲜永远有鲜花和美女的人。你对他只用羡慕、嫉妒、恨,却没有同情。

9. 如同开头提示一样,当你看到这里时,说明你是真的想去看这部剧,唯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你,那就是幸福的人生到底是什么样子?或许有时候只是为了快乐而已,其他都不太重要。

10. 最后出于职业病,我想说他们公司的人力资源是被Don给气疯了吗?每次他不告而别还能停职留薪,也是实力羡慕。小朋友们好好发挥优势,做职场上呼风唤雨的人才是王道,其他都是瞎扯。

 5 ) The world is built on human’s needs.

《广告狂人》时间背景置身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广告史上广告极盛时期,作为中国人来说,我们也许很难去理解那个年代对于美国意味着什么,因为自己国家那时候正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更别说商业社会成熟的广告行业。然而对于美国人来说,一切都意义深远。六十年代的美国纷繁复杂,权力瓦解,个性解放。各种思潮层出不穷,价值观的涌现也似乎告诉了我们美国如今之所以为美国的原因。

有人赞美本剧的文案为美剧Top3,确实,台词都经过精心打磨,全剧骨子里弥漫着一种复古与闷骚。对于上世纪六十年底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还原,温文尔雅的老派绅士和职场女性,尤其是西装革履的绅士们,称其男士衣品的典范与楷模不过分,在当下时装界引领了一个复古风潮。优秀的摄影与布景,对于细节的考究,对历史的充分还原,不仅仅体现在服饰,更表现于那个时代社会现状。

时代背景与角色、情节密切交织,有野心编剧把整部剧放入巨变的文化历史背景中,若干时代变革的明线,有主题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和人物转变。

寓时代于细节:1.女性地位逐渐上升
剧中Sterling Cooper广告公司坐落于纽约麦迪逊大道(Madison Avenue),其对于广告业界的意义就好比华尔街之于金融,剧名中MAD Men也双关意指次。办公室内的女性大部分都是基层工作者,打字员或者秘书,虽然女性在职场的地位还很低,但是男人们在女人在场的情况下却要脱帽以示尊敬。文案策划者及之上的创意总监及合伙人都是清一色的男性,左手一杯威士忌,右手一根LuckyStrike香烟,男士们时常在办公室内畅所欲言,时不时开开关于女性的玩笑,一切由于Peggy都出现发生着小小的改变。从男主的秘书开始,在第一季结尾成功因为不经意的机会被任命为文案撰写者,可以说在此之后象征着女性在职场地位逐渐升高。

2.少数裔群体社会地位
在马丁路德金发表著名的演说之前,黑人群体依然处于社会的底层。剧中公司的电梯员、清洁工和保姆都是黑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辞退;犹太人仍然在受到歧视,承受着外界的细碎言语。

此外,还有种种:同性恋还未被社会宽容接受:电视机进入家庭,肯尼迪入主白宫等。剧本每一个细节的时代背景都经过大量细致的研究,细到剧中人的家庭陈设,手中阅读的书籍,约会的餐厅,六十年代的纽约,到处都是故事。

其实从六十年代到现在,广告的改变归根到底是技术和传播方式的更新,但是根本实质并没有改变,用剧中Don的话来说:
Advertising is based on one thing: Happiness. And you know what happiness is? Happiness is the smell of a new car… It’s freedom from fear. It’s a billboard on the side of the road that screams with reassurance that whatever you’re doing is okay. You are okay.

广告是如何操纵人们的心理的呢?我们专业都学到过,广告人跟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广告人除了做调研、使用统计模型,还应用心理学关于视觉感知与欲望的本质的研究来设计广告,努力渗透到消费者的无意识层面,在人们浑然不觉的情况下操纵他们的行为。但男主并这样认为。他排斥关于消费者反应的科学计算,更喜欢用自己的直觉去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更愿意去借助于电影和诗歌而非心理学报告。Just think about it. Deeply. Then forget it. And an idea will…jump up in your face.

对于现在中国的广告业,没有成熟的广告氛围情况下,大多数广告都是单向性的传播,将消费者仅仅视为一个群体。其实他们忽略了消费者作为许多个体的存在,广告语往往自卖自夸、自说自话、装腔作势。但与此同时,社会变迁迅速,信息更新频率与日俱增,以往单纯的揣摩已经无法涵盖大范围群体,需寻求大数据的支持大数据。二者有机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告。

剧中的许多案例看似只是简简单单的琐碎工作,为何要花上这么多时间?凝结的心思,创意点需要大量的构思与积累。“如果广告很好,那么人们从来不会认为它有用。”广告的直接收益并不能直接量化表示,却能深刻感受到。The world is built on human’s needs. We are in charge of their needs.(The Case The Slogan The Fantasy)

除了创意,广告公司自然还有很多行业故事:合伙人突发心脏病引发的客户信任危机;为了更大更有名气的客户而将小客户无情踢走;竞争对手为了撬人墙脚走亲属路线;精心准备的创意展示在最后一刻因为客户方人员变动而夭,竞争对手DDB,麦肯,李奥贝纳都被提及,真是一个风云的时代。职场小白没有感同身受,业内摸打滚爬了许多年的大佬们应该会很有感触,初闻不识剧中意,再看已是剧中人。

广告+纽约,从来不会沉闷。开始看后发现剧情和预先想象得完全不一样,没有想象地欢快活力四射,但随着剧情深入而渐入佳境。Don平时不动声色,每每在关键时刻三句两句就给出极佳的创意,表面上仍然一副眉头微锁的凛然。顶替他人身份,内心无法填补的缺憾,无限风流事;妻子经常of course挂在嘴边,其实怀念着过去当模特的日子,家庭主妇与社会脱节的担忧,对于丈夫的逐渐疏离感,内心问题无处诉说的无奈,在手持猎枪射击鸽子时得到很好的体现。“女人不是古董,好的女人放在家里除了生灰就是出轨。”寂寞何人倾诉?那些表面上光鲜亮丽、完美如蛋糕上的小人的夫妻,其实内心都有着许许多多的困扰。What do women want? Any excuse to get closer.

更妙的是每个人物的命运都受时代所限也受潮流驱使,没有一个人是独立于时代而存在的。一张张玩世不恭的脸背后隐藏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妙语连珠的同时又受着多少自尊、利益和欲望的驱使。在这些竞争和角力告一段落之后的空虚、无助和孤独——无论时代怎么变,都恒久不变的个体孤独,就仿佛片头那个在纷繁世界里自由落体的Don(马男波杰克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顺便说一句,这个片头我非常喜欢,楼宇各式各样巨大广告间坠落穿梭,纽约客广告人的真实内心写照。

Don Draper给柯达圆盘式幻灯机构思创意时,联想到了自己的家庭,剧中他把自己不同时期的家庭照片放在圆盘幻灯机上一桢桢前后播放。用品牌传达态度与情感,用怀旧感勾起顾客美好回忆,在座的客户和文案都被Don所感染到,广告主当场推掉了之后和其他公司的会谈。我特意把这段摘录了下来:
 
Technology is a glittering lure, but there is the rare occasion when the public can be engaged on a level beyond flash. If they have a sentimental bond with the product. My first job I was in-house at a fur company. This old pro copy writer. A Greek named Teddy. And Teddy told me the most important idea in advertising is "new." It creates an itch. You simply put your product in there as a kind of calamine lotion. But he also talked about a deeper bond with a product. Nostalgia. It's delicate but potent. Switch it on. Teddy told me that in Greek, nostalgia literally means, 'the pain from an old wound.' It's a twinge in your heart, far more powerful than memory alone. This device isn't a spaceship, it's a time machine. It goes backwards and forwards. And it takes us to a place where we ache to go again. It's not called 'The Wheel.' It's called 'The Carousel.' It lets us travel the way a child travels. Around and around and back home again. A place where we know we are loved.

富甲天下的美国梦,品味不凡的纽约客,风起云涌的60年,不拘一格的广告人——生存或死亡从来不是一个问题——泡到女人和卖掉广告才是世界转动的原因。Keep Calm and Smoke and Drink.

 6 ) 时代的宿命

如此变态的追看《Mad Men》,甚至在某天连续看完第二季的十三集视频,这是我这些年来不多得的澎湃失控。为了追星还看了Jon Hamn参与演出的知名烂片《地球停转之日》,结果我的Don Draper在基努里维斯的光环逼仄下出场时间没超过十分钟就直接翻车身亡。这就是好莱坞的游戏规则,麦迪逊大道上的骄子又如何?不是大咖谁屌你?
 
很多人把我对《Mad Men》的追捧归结为双子座的定期滥情,其实我一直艰难辩解着这是一种自我救赎。当你对一个行业已经厌倦到每天清晨醒来就恶心的地步时,你需要一些迂回的自救。世事如此,我们总是高喊着厌倦,可生活里就是离不开。所以,我们得找到一种更为体面的、赖着不走的方式,麻了个痹自己的愤怒,然后写检讨书、写请战书,继续阔步奔三与奔四。
 
如何体面的活着呢?创意总监们,跟Don Draper学学。
 
《Mad Men》中的他,拥有一间在麦迪逊大道上可以看夕阳的办公室,酒水与冰块免费,女秘书以及女客户们的殷勤亦是如此;Don Draper下巴厚,胸毛茁壮,在面对棘手的广告难题时,也会有强烈的不安(但每每涉险过关);Don Draper在职场上稳步向前,惹人激赏,私生活看似严谨却一塌糊涂(在人们窥视不到隐秘角落);Don Draper一直疲惫,身体欠佳,最终换取的是升迁与嫉妒,也必将迎来婚姻的破裂、人生的困局;最终,在时代的转泪点中,他辞去了工作。
 
这一切,和现在从事广告创意的大龄男士们所遭遇的人生境遇,基本没什么区别(不要不承认,等着瞧)。当然,人家美国人肯定过得更好,哪怕是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
 
在《Mad Men》中,一个优秀的广告人,其宿命不外是自我征服、自我怀疑、自我建设、自我摧毁、自我救治。在这个过程中,潇洒的思想标签、轻浮的不自律、关于收入不高不低(至少是被人左右)却被误以为高收入的华丽玩笑、关于婚姻的浪漫度与危险度的绵密交织……都只是时代背景不同所产生的各种衍生。半个世纪后的我们,哪怕没有了冷战、没有了长文案、没有经济大繁荣与大萧条、没有各种旧的规则,即使细节有无数的不同,但结局基本可以照搬。
 
这就是我为什么如此迫切的等待着第三季的出炉。仿佛在等着看塔罗牌与水晶球里的人生预言。
 
我相信,所有广告人的激情之核都应该来源于拥抱时代,而不是自我怜悯自我蒙蔽的那点小情怀,更不是那些荒谬的精英感。广告人生命的养分是时代给予的,最终孕育出来的果实,不是名讳的传世,而是火热的、有趣的、可爱的、活着的方式。
 
广告人奉献给这个时代的,不该只是物质文明的赞歌,更别奢望是高尚的文献,因为他们的作品从一出生就注定是为他人做嫁衣的二手商品。广告人奉献给这个时代的,应该是一类人在自由与枷锁之间,更为活跃的挣扎,更为大幅度的自救。如果说时代的宿命,是一张粘稠的蜘蛛网,那么我们这群人,就该是一种最执着于扑火般自残、却又最不甘心被蜘蛛吞噬的骄傲飞蛾。它们微不足道,它们生命力顽强。
 
它们都逃脱了吗?我在等着第三季。

 短评

单就一季而言,对我吸引力不大,并未能脱离60年代主题的巢鸠,无非是布景、服装和历史上的著名广告创意。人物展开颇为缓慢平庸,直到最后一集,真正的序幕才终缓缓拉开。

6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慢热却让人牵肠挂肚。

10分钟前
  • JulyChan
  • 力荐

这剧里的女人,除了peggy,每个都很有味道很漂亮

15分钟前
  • Freca
  • 推荐

妈的真的不能看评论,三百多个人赞剧里的女的除了peggy都很有味道?第一波女性进入职场,Peggy意义重大,你还要评论她们的长相?着墨这么重在她克服性别不平等在职场上升的历程,被历史抛下的Betty最后下场凄凉,你最后就看出了一个Peggy没味道???她味道可大着呢🙄

18分钟前
  • DustyDopamine
  • 力荐

闷骚,慢热,但却又很精致,看得人有点累...

22分钟前
  • Patrick峰峰
  • 推荐

一共开启了三次才得以最终看完的一部剧。配乐细节选角化妆...有很多可以赞的地方。可是最欣赏的还是这部剧在女权兴起这一大背景下做出的女性群像。January Jones,Christina Hendricks还有Elisabeth Moss三位高超的演员打造了一副最美也最可看的画面。连只是来客串的Allison和Darby也是。

24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我喜欢复古,那时候女人不会太瘦,生活节奏不会太快,做广告是一种艺术。只可惜,那个时代太不尊重女性,让人很不舒服。好在可以看到她们慢慢苏醒的样子。

2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美好的六十年代

31分钟前
  • 恶魔包子
  • 推荐

關于廣告界的“狂”沒怎麼看到,倒是各种戀情占了較大分重。P.S:每一集的片尾曲都很好聽。

34分钟前
  • A-sun*
  • 还行

看了很多美剧 但是很少看到这么精致的。还有就是很喜欢60年代的服装和感觉

36分钟前
  • 寂地
  • 推荐

全剧骨子里弥漫着一种复古与闷骚的气质 男主角很棒很棒 极有怀旧影帝风范 布景和摄影也很舒服 故事属于慢热型 在最后几集一一铺陈开之前的多个伏笔

37分钟前
  • Bill
  • 力荐

前台清晰虚拟的鲜活人物,后台模糊现实的历史背景,却能做到完美交融,前者的每一步都映衬着后者,后者又给了前者行走任何一步的理由。细腰蓬裙一条条的换,牙白衬衫一件件的穿,刚没杯底的酒浆一杯杯的饮,指间斜起的烟草一根根的嘬,六十年代的纽约就完完全全展现眼前,带走你对现在世界的一切留恋。

39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广告不是重点。少见的,严肃的社会分析正剧

41分钟前
  • Orchid
  • 力荐

后面的看不动了。。。

43分钟前
  • 山楂卷
  • 推荐

摸鱼时看了两集实在看不下去了 这些人到底是在装什么逼啊 啊啊啊啊 啊啊啊 我再也不摸鱼了 真是太难看了 我再也不摸鱼了

45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事业上春风得意 生活上一败涂地 无论男女 私生活各种放荡不羁

50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看前面每一集都想雄心勃勃地说,i envy men。越看越只能抱头鼠蹿地庆幸:since born of a fe, i envy myself for living in this era...跟她们相比,主妇们好意思称绝望的?把人类看出这种X光效果,编剧没得抑郁症我不相信

51分钟前
  • 左儿
  • 推荐

把那么多尖锐的话题隐藏在看似无比温润的表面下,合适的内容出现在合适的平台上,极致微妙之美。

5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最后,他(她)们全得肺癌挂了

55分钟前
  • 达斯佛™
  • 推荐

很多人从各种角度评论它,只不过谈来谈去都是细枝末节;其实,这部剧集背后隐藏着的是美国保守主义的幽灵,他在向各位讲述他崩溃的过程。

57分钟前
  • 江浪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