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住在隔壁的恶魔们
看了棒子电影<邻居>和同学们的影评,仍然觉得意犹未尽。果断补充N点以平复澎湃的心情。
1。鬼魂还是心魔?我认为主要还是心魔。
人在极度恐惧、愧疚、不安、牵挂等极端情绪下会产生幻象是有可能的。一旦这种情绪不存在了,自己想出来的幻象也就消失了。后母宣泄了愧疚之后,女儿的幻象就没有出现了;孩子的生父也抱怨过说自己日夜思念死去的女儿都没有机会见到,而后母却因为见到幻象吓得魂不附体;被杀的黄老伯却没有幻象,因为凶手对他没有愧意或不安。这些可以说明心魔说还是比较符合逻辑的。
那么凶手为什么独对小女孩有极端的感情而对黄老伯却没有呢?凶手作案了N次,是否次次都出现被害人的幻象呢?我把它解释为,在作案过程的当下,凶手的心境以及被害人的反应在相互作用中, 可能会对凶手施暴时产生一定的情感震动.被害小女孩汝善至纯至真,善良无邪的天性与凶手冷血无情的残暴冲击出来的火花即使无法扭转沉浸在杀人快感中的凶手的暴行,事后凶手冷静下来,因其自卑孤僻的性格,是有可能反思过程的.这时掺杂着懊悔和恐惧的情感震动就越来越明显,到后面升级成极端的情绪而导致产生了幻象。
当然,我觉得这个不是重点,也有可能原作本意应该是鬼魂和心魔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剧情并不影响。
2。凶手的职业。海员无疑。
所以可以解释为什么他有一些泊来品像国外雕塑之类的东西,这些都是海员游走世界各地可能买的东西。而且长年作案一直没有落网,因为他居无定所给破案带来了很大难度。他总戴着世昌货轮上的帽子,以及最后他准备解决所有麻烦之后就上船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3。为什么不杀妇女主任?
很明显了,又开窗帘又在电话里和人报自己的坐标,凶手是变态,又不是智障,怎么会这个时候下手给自己找麻烦呢?
4。后母为什么在一个雨夜出去恰好救了小女孩?
如果说巧合挺牵强的,于是有人说因为女儿的幻象不再出现了,所以出去找,我觉得也不合逻辑。因为母女抱头痛哭后已经消解了后母的愧意,自己不再产生女儿的幻象也很合理,而且这个结果应该也被后母接受了。我的理解是,本来事情发展到后期,许多邻居已经对凶手产生了怀疑。凶手驾驶的黑色轿车紧紧跟着上学的小女孩时,后母和保安大叔都长时间凝视这个车并产生了明显的不安。后母隐隐觉得凶手的下一个目标是邻居的小女孩,出于对小女孩安全的担忧,后母迫使自己一定要出去看一下才能心安。同时,这一行为也算是对女儿遇害事件的一种心灵救赎----当时没有救女儿,这次一定要救长得极像女儿而且和女儿遇害当天一样处于同种危险中的邻居的女儿。
5。凶手的杀人动机
这个也是不影响剧情的次要原因。许多变态杀人犯是无动机杀人的,只能说杀人这一行为能给他带来快感。至于造成变态的原因,太多了------仇恨社会,儿时被虐待,先天人格障碍,etc.,你想给他安哪一个前因都行。让观众自己去想就好了。交待亦或不交待,都不影响电影的叙事。
这部电影虽然可能不卖座,评分也不高,但它不失为一部高水准的好片。原因很明显。
1。有比较就有差距。国产片特别名导大制作出产的电影,很多刻意塑造恢宏磅礴的气势和场景以期能说明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或者巨大的主题。像<英雄><无极>之流,但故事却讲得晦涩难懂甚至不合逻辑。此片明显是小成本小制作。可能最大的开销只是演员的工资而已。但它无疑把一个故事讲清楚了而且还达到扣人心弦的效果,逻辑上无硬伤,经得起推敲。这一点,纵观许多名导作品,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2。电影想要表现的主题不大,但是却不肤浅。应该说故事是撑得起这个主题的。首先是影射淡漠的邻里关系,其实很多邻居都隐隐怀疑过或者本来可以发现凶手,比如箱包店老板,黄老伯,保安,妇女主任,后母,披萨小弟,但都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进一步努力,最终导致了后面的悲剧。箱包店老板因为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结果后来也成了受害者;黄老伯疏于职则,只想拿着垃圾去讹一瓶酒,结果直接遇害了;保安则因为命案在身,不肯出面,最后却导致自己再背一桩命案;妇女主任忙于工作,为了多得一张选票而不去接送女儿导致女儿险些遇害;受害小女孩生前善待喜鹊,后来喜鹊无意中制造了一起停电事件为制止又一出悲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些是否代表电影也在暗示果报的意思呢?
其次是影射政府在公共安全管理上的不作为。两名凶手,都在消遥法外。一个还在不停地作案,另一个只要躲满15年就可以不被追究。这样的现实,不管怎么说都不应该是合理的。而不停地被追究,貌似残暴的黑社会混混却在关键时刻发挥了警察的作用。准确地说是在该警察出现的时候,却要靠政府和民间眼中的暴力组织或者个人来除暴安良。多么嘲讽的一幕。
另外电影的泪点很和谐而且符合大众的主流审美和价值观。后母和女儿情感宣泄那一幕令人动容。保安大叔和小女孩的温情也很表现了人性的善。多个人物脱离了通常影视作品对人物定位的巢臼。后母不再刻薄自私,而是温顺恭良尽显母性光辉;黑社会混混不再目无法纪,凶残无情,而是仗义勇敢,坦荡磊落;知识份子不再儒雅温和,与世无争,而是阴暗凶残,为了名利不惜害命。人性很复杂,影视作品应该要偶尔折射人性的多面性。
3。细节丰富了情节。许多地方有伏笔有呼应,这一点说明电影做得很用心。电影一开头凶手的车占了黑社会的车位,这是为后面两人冲突埋下伏笔;喜鹊叼走了被害女孩弄坏的伞骨,这是为后面伞骨触到电线引发停电埋下伏笔;披萨小弟提供订餐兑换券是为后面借送免费披萨而敲开案发现场大门埋下伏笔;凶手一直开大灯,留着箱包店老板不杀是因为小女孩的幻象反复出现,使饱受惊吓;保安大叔身后那个的眼镜男永远自说自话,没人招呼为他其实是幻象埋下了伏笔;
不管怎么说,这电影证明了我们的邻居不单单会拍又臭又长的狗血爱情剧,偶尔还有聪明的时候.不像他们的邻居,除了在无休止的婆媳和宫斗戏上智商高度统一,就再没有其它了.
2 ) 人心的蝴蝶效应
半屏着呼吸,一气呵成看完。在韩国电影里尝到这样的紧张感,倒是很新鲜的体验。因为一直以来,觉得他们以细腻的节奏见长,舒缓而从容,克制但饱满。加上片名如此普通,一开始差点看轻了它。所以四星半,有半颗是给这样的意外。
以为是生活剧,马上变成鬼片;以为主打惊悚,却充分地铺垫温情。难得的是,故事明明有非常刻意而为的痕迹,人物设定太多巧合,但多层情绪随着剧情自由转换,衔接得十分流畅,且精悍利落。看到母女俩相拥而泣的那一幕,我特地看了一眼进度条,1小时08分,当时有点吃惊,因为前边的内容很饱和,情绪也让人满足,感觉至少有90分钟的体量,实际上却没有。
这符合我衡量好的观影体验,两种很肤浅的方法之一:一种,让人觉得很过瘾,跟着导演各种high,两三个小时浑然不觉,像《金刚》;另一种,就像《邻》。线头多、叙事杂、信息零碎,但情绪逻辑清晰,身形小巧明快,有种轻灵美。
这两种风格会产生同样的效果:能让观众坐得住。但这样的一盘杂菜,很容易就玩坏了,变成惹人烦躁的故弄玄虚,很幸运《邻》竟然没有。过程中感觉导演像个顽童,肆意率性而为,结束后再搜信息,看到这片拿到青龙和百想的新人导演提名。有新鲜血液的那种无所禁忌之感,镜头语言和剪辑方式却成熟稳重,并不稚嫩。下一部电影,值得期待呢。
惟一让人有些郁闷的,是警方角色的全面缺失,稍微有点生硬。像排查箱子和周边可疑人等这种看多了CSI都可以知道的招数,剧里毫不推进,让人好生着急。好在,一开始就明确的“魂归”设置,本身就架空了现实。而且看多韩国电影,觉得泡菜国的编剧似乎对本国警察和司法系统心怀不满毫无信心,作品里不是颟顸就是无能,即便《杀人回忆》这样的刑侦悬疑剧,也都无头绪告终,总之是各种鄙夷,一肚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烂泥扶不上墙的怨气。这部戏仍然如此,倒也不会特别突兀。
对公权力的警惕,这似乎是资本主义主旋律作品的一种讨好和政治正确,得益于电影审查制度的宽宏大量,倒愈发显出体察民情的现实关照意义。韩国近年来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大行其道,大多受到好评,不晓得是舆论口径的突破,还是现状的确无能至此,批判只是民心所向?这些与韩国社会有关的题材背景问题,有空真希望看到懂这方面的大神专题讨论。
但这是题外话。说回《邻》,我觉得如电影名称“邻居”(隔壁的人)所示,像海报上那一组比例均分的群像一样,导演主要想展现的,还是小区里各色人等对待汝善之死的不同态度。因此破案与否的情节推进,在整个故事里就不再那么重要,反而增加了结局的不确定性,令观影的紧张情绪始终保持,渲染了惊悚感。
全片最喜欢的部分,是一人两角的设置。秀妍这个角色,不仅仅因为样貌神似汝善,在剧中刺激了杀人犯,并推动了汝善妈妈的守护。在我看来,她更像是一个“镜像”人物。相似的年纪,相似的生活背景,却有不同的性格和境遇,从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局。看秀妍和汝善妈妈,和纹身大叔,还有和保安大爷的那些过场戏时,心中总有一些安慰,同时也隐隐刺痛。因为故事似乎在铺垫,这个孩子将会面临危险,但她终会因为身边的人最终脱险。
假如汝善当初遇到的是这样的情形,那孩子的命运,也会完全不同。感觉导演在这样说。从这个层面,电影所探讨的价值得到了深化。人心的选择在一念之间,箱包店老板的迟疑,披萨店小哥的犹豫,保安大爷的纠结,让汝善的命运差一点在秀妍身上重演,但终于,结局还是被改变了。这让人松一口气,同时,也陷入思索。在冷漠的城市里,我们每天都强化着“事不关己”、“独善其身”的自我保护功能,但这究竟是不是正确的?这样的选择,是不是看似引着我们进入了平静的下一天,其实,却推着我们陷入更大的危险?
作为一部群戏电影,剧中各人物的戏份不相上下,以新导演而言,可以呈现得如此比例均衡,基本功不俗。但在一众好戏之人中,演出双姝角色的小演员金赛纶,仍然让人惊艳。这个2000年出生的小妹子,甫一出道就令人充满期待。她似乎天生就是吃电影这碗饭的,《大叔》不说了,即便在《时尚王》这样的电视剧里演个打酱油的女主少女时期,甚至只是在《想你》当中声音出演,也令人印象深刻。在《邻》里,内向羞涩、让人怜惜的汝善,活泼天真、让人温暖的秀妍,不靠特意区别的发套和眼镜,也像是两个人。以当时13岁,还连自己演的黑暗电影都看不了的年纪,具备这样老到的演绎能力,看来把她称为“韩国电影的未来”,真不算言过其实。
黑社会大叔和杀人犯,也有点“镜像”的意思。强壮对孱弱,纹身对刀疤,大叔秀妍对杀人犯和汝善。一个简单粗暴,内里并不太坏;一个看似平静,却拥有反社会的人格。杀人犯为什么变态,片子里没说。这种无差别犯罪是最可怕的,因为谁也不知道究竟危险在何处?何时发生?但大多数的犯罪电影,尤其是讨论犯罪心理时,往往还是要分析心理形成,以找出避免惨案再度发生的方法。在这部片中,导演关注受害人的外部环境更多,关注周遭人心的冷热变化,所产生的蝴蝶效应,对人犯本身着墨较少。但我总觉得,片子隐隐有点想探讨的意思,只是没展开。黑社会被诬陷了,舅舅去保他的时候,那种感觉最明显。这一对镜像,应该也是从小就遭遇着不同对待的。当然,这也可能是从小被教育要分析中心思想,是我想多了。
整部电影,非要说有点遗憾的话,在秀妍和黑社会大叔相遇的那场戏。孩子去摸纹身、赫兆给她名片的那个段落,十分生动。但这里给了人一种期待,总觉得这是在铺垫大叔将来会去救孩子。但最后黑社会的确去了,却与秀妍并无交集。这导致的期待和呼应落空,多少有点影响了结构的对应感。唉,原谅我看完《大叔》脑洞大。
尽管如此,《邻居》仍然算是近年来让人眼前一亮的韩国电影。尤其结尾,自“见鬼”始,以“见鬼”终。以为一直以来是妈妈的心魔与幻象,在此却确认为一种可实体感受和干涉的能量。虽然教化感重了一点,但,对有意无意之中,也在修炼冷漠大法的你我来说,不心悸吗?
3 ) 一般般,也挺惊悚
看开头的时候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看到结尾瞬间觉得很惊悚,有意思的是开始就直接交代凶手是谁,但是仍然充满悬念,大团圆结尾。杀人犯的内心:真是日了狗,这纹身大叔我上辈子挖了你家祖坟吗?打又打不过你,每次都被你扁好气啊!一生的羁绊!
变态杀人狂杀人动机不明,难道就是因为他是变态么?莫名其妙纠缠进来的吃瓜群众,刺激他进一步犯罪,最后基本上是癫狂状态……死后还天天从犯罪分子那里回家的小女孩,刻意制造灵异事件,手法略显生硬,时不时出现的喜鹊到底为了表达神马,没看懂……漫画改编的电影,节奏有点拖沓。
4 ) 总结一下几个点
1、情节整体不错。就是太过拖沓了。
2、鸟把铁丝弄电线杆上把整个区域都弄停电,这个设定太夸张了吧?
3、小女孩儿演得不错,就是年龄偏小,不太像快上高中的人啊!
4、那个箱包店老板用舌头舔开了密码箱,再用头撞开,然后又把凳子弄散了,绳子开了拿起手机打电话?
我这是醉!干嘛不一开始把凳子撞碎,然后用手开密码箱?
5、事实证明,牛逼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刀啊!棍子啊搬砖之类的都是浮云。
6、不要小瞧混混!没点儿真本事怎么放高利贷?
5 ) 观后感
首先,是邻居间的冷漠。
如果这个小区可以互相有所交集,发生这么大的事,人们第一个怀疑的应当是凶手。
因为互相的不交集导致凶手迟迟不被怀疑。
其次,是人性的黑暗。
其实每个人都有阴暗面,如果那个行李箱的老板早点把此人买过行李的事报警,或许自己也不会轮到这种地步。
然而不愿惹麻烦的心态占了主导,包括那位大叔所谓的“五个月”....
最后便是女主角和她后妈之间的关系,唉,不善于表达爱的人真的很可怜!
女主和另一个长的相似的女孩简直形成了鲜明对比,我还以为能扯到她们是姐妹的情节呢....
所以真正的主角是那个带给人温暖的女孩吧,因为她,这个故事才能完美收官。
另外突然发现,韩国电影总能与制度扯上关系....
6 ) 那场大雨停了以后
按下播放键之前,我本以为《邻居》是跟《和声》相仿的让人泪崩的亲情片,但当看到金允珍猩红的眼丝颤抖的双手时,我下意识按了暂停键。天知道,我有多小的胆量。从未主动看过任何沾染变态、惊悚、恐怖、重口味气息的电影。可是,为了金允珍,我豁了出去。猎奇心指使我再次按下播放键,而后缩在角落里,静静看屏幕上最后一帧停滞。
一个关于后妈与死去继女消除防备慢慢相拥的故事。
“死去的女儿已经连续一个星期回到家里。”金赛纶小朋友满身泥泞,浑身湿漉漉的进家门,“为什么妈妈不遵守承诺来接我呢?”金允珍饰演的后妈停止切菜,不敢回头。以至于她并不知继女眼里不是憎恨,而是委屈的泪。如果后妈没有在用响声轰隆的吸尘器,那么她能听见继女怯生生“妈妈”的呼唤。如果后妈没有弯腰捡给女儿买的新发夹没有撞坏车没有失约去接继女,那么她能再做出香喷喷的佳肴一家和睦共度人生……可,世上没有“如果不发生”,没有时光倒流。后妈终日在倒数着的时间中过活,企图拼命推翻过去,却为自己埋下悲痛的墓,当爱意战胜恐惧时,她终于在拥抱幻觉里的女儿后与生活和解,也终于在紧紧牵着像继女的秀妍带她逃离险境后再相信生活。悲剧荒唐的发生。远不止一次。但总有力量,战胜悲剧。
一个关于变态邻居连环杀人的故事。
变态男租住美术老师的房子,用那间曾用来作画的地下室杀害女孩、保安大叔绑架箱包老板甚至妄想更多人。在他生命终结时,依然眼角堆笑,不知,汝善,到底是活是死。“我杀死的女学生已经连续一个星期回家里去了。”成魔的心,比危险要可怕千亿倍。
一个关于两个长相神似女孩的故事。
被害女孩汝善的影子在同龄女孩秀妍身上一次次叠现,后妈和变态男都被她推着走。后妈走向爱的重生,而变态男走向死亡。
至此,关于电影细节的推敲和描述都索然无味,这已然不是一部惊悚片,它挨现实很近。越发频繁的虐童案、儿童被害案、少女失踪案堆砌在日常生活中,才越发使我们感到战栗。电影的魔力或许正在这里。没有漫天特效,没有华美台词,甚至没有绝美的女角和超帅的男角,但故事的灵魂,正是真真切切的生活。越简单,越有力。
那场大雨停了以后,没有孩子再受害。当秀妍妈妈跪地拥抱秀妍哭泣时,汝善妈妈驻足远观,疗伤抚慰。此刻,我想,导演想说的是,爱身边的人,正当时。
史上最衰杀人犯,整个片里被黑社会老大扁来扁去……虽为惊悚片,却没有让观众憋屈地从头看到尾,情节设置精巧,每个齿轮都卡得好好的运作完毕。
后妈在机智地救了秀妍的同时完成了自己的救赎,标准的“最后一分钟救援”式大团圆结尾,整部影片有悬念有煽情,又是一部韩国犯罪片佳作(当然,还融入了恐怖片的成分),细节安排非常棒,人物设置更是没有一个多余的角色,两个鬼魂是点睛之笔。给四星半。PS:其实还是应该交代一下杀人动机的。
难得的突破了韩国类型片的路数,同样是一宗案件,但在文本设置和影片结构叙事条理方面都做了新的调整。这样群戏的设置方方面面往案件靠拢,只是观众早已获知真相的安排让人有些泄气。另外反派实在太弱,有些不过瘾。最后街坊邻居齐救小女孩的桥段前戏铺垫够足,但爆发一瞬有些糊弄了事。
添加恐怖元素的犯罪片,韩国片赤裸裸的血腥暴力,犯案手法上不复杂,并且存在BUG,主要表现感情和心理。伏笔许多,只要别纠结逻辑,观影效果不错。两处印象深刻:女孩被杀死时,小区里其他住户家水杯里也呈现震荡的波纹;继母拉着女孩秀贤的手走到路中央,来往的车辆停了下来,成了保护的屏障。
这片子应该叫:我们TM就是不报警
黑社会的胖哥喜感十足,顺便纳闷一下,韩国的变态是不是都是这样一副挨千刀的猥琐样= =
前半段围绕凶杀案的多线叙事沉稳流畅充满悬念多吸引人啊,可惜后半段完全乱套一塌糊涂。片中对凶手的刻画还不如《名侦探柯南》,而雪上加霜的是饰演凶手的人一脸强奸犯的横肉完全没有心理变态的惊悚感和战斗力,有几场戏直接导致笑场啊。不过这故事要是由AMC来拍成一部13集的美剧一定成神剧!
好的看多哦,一般好的就变成一般哦
杀人犯长得好像我哥啊…
叙事很流畅 细节很充实 棒子果然很善于剖析人物内心 好评
萝莉逆袭之旅
不要迷恋萝莉,萝莉最容易逆袭。
还可以,剧情还不错
感觉纹身叔叔是杀人犯的一生羁绊啊
东扯西扯,乱七八糟,缺乏说服力。
学好骂人和打架,走遍天下都不怕。纹身大叔威武……
我觉得动机很简单啊,就是那种没本事的卢瑟只敢在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孩身上发泄呗。。
坏人要由恶人降,心病只能心药医。。。
关于那瓶破碎的红酒,开冰箱时给过特写,结局逆常规。
这个小女孩是被害者专业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