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姐好像演过太多的“恐怖故事”,在故事的开始,香蕉姐坐在轮椅上,看着刚出生的孩子,基本上就给故事定了调了。
然后,电影给出了一大堆专业名词,科普了一下医药领域的知识,观影必备,否则你都不知道香蕉姐接下来在干嘛。
转眼之间,孩子已经长大了。
居家学习成果斐然,这小孩除了行动不便之外,其他的基本和正常小孩一样,接下来就是等大学通知了。
不得不说,老外的教育体制也是太儿戏。
这小孩连学籍都没有,也不知道哪个大学这么不长眼会收,即便收了,将来的学历有用不?
还是别咸吃萝卜淡操心了,故事可没打算在这上头深究。
可是这位青春上进的小孩,等来等去等不到大学通知,却因为想偷块糖发现了惊人的秘密。
故事这时候开始,从母慈女孝转变为鸡飞狗跳。
虽然基本都是两个人的戏,但个人感觉气氛营造得还是很不错的。
这时候不得不说到知识的力量了。
小女孩逃家的过程,完全是物理学的教科书。
那么问题来了,这世上真的有这种妈妈,为了把孩子和自己“捆绑”在一起,而给自己的孩子下药的?
话说回来了,香蕉姐给孩子下药的过程,也堪当医药学的教科书,但这完全是反面教材,千万可别学。
关于香蕉姐的心理,故事没有太多的交待,只是给了个后背,让观众自行体会。
故事的最后,自然是完满结局。
其实,故事的结局并不难猜,主要是看如何拍好。
电影的节奏,把控得应该还是不错的,基本全程没有冷场。
故事的结尾,香蕉姐的那一套还是被“女儿”学了个通透,这“反杀”虽然说好像不太“价值观”,但好像又有一种“恶有恶报”的酣畅。
最后,还是说一说故事中的客串。
小女孩逃家时遇到了邻居,香蕉姐对此早有对策。一个“罪犯”信誓旦旦的利用小女孩的“伤痕”来要挟邻居。
要知道,这样的罪行,在老美的国度,可是相当严重的。
这个邻居竟然没有退缩,值得赞一个——虽然,这种行为明显“不智”,很快邻居就领了便当。
这……是告诉别人,少管闲事么。
克洛伊体弱多病,半身不遂只能依靠轮椅行动,
母亲是她和外界唯一的联系,在母亲的帮助之下,克洛伊靠着自学参加了大学的入学考试,正在焦急的等待着考试结果的公布。
还是个小能手。
某日,克洛伊对自己每天都要服用的药物产生了怀疑。(那么大了刚开始怀疑)
她开始琢磨这个绿色的药是什么药。
可惜家里没有网了。
她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趁着说自己去厕所,然后跑到对面的药房去问这个药。
她倒是问到了,不过是给宠物吃的,肌肉迟缓剂,不过妈妈也赶到了。强行给她带回了家。
妈妈给她锁家里了,但是小能手,还是越狱了。
偷偷停药的她,发现自己好像脚丫子能动了。
半路上她遇到了相信她的人,想要搭救她,不过妈妈反手就是一针,看来都泡汤了。
她被关在了地下室,但是在地下室,她发现了她的身世之谜,还有被丢弃的她的录取通知书。看来恐怖电影,都喜欢把自己干过什么事情上新闻的报纸都剪下来方便观众理解。
刚烈的主角,拒绝这样的母亲,喝药想要自杀。
只是她被救回来了。
不过机智的警察还是抓住了想要偷偷带走女主的妈妈~
最后她妈妈关在了精神病院里,她还是像她妈妈照顾她一样,经常给她来送药(斜眼),多么温馨啊。
这种病,也是快拍烂了,倒是没什么新鲜的,不过结尾的反转也算是大快人心,真实故事改编,事实往往更加恐怖,这个电影表现的差太远了,毕竟事实根本让人无法接受。
对于家长的控制欲强感觉在天朝还是挺普遍的。凡事都是有个度的。现在的生活压力有很大一部分又转嫁给了孩子。孩子也很不容易的。
---我是代理型孟乔森的分界线-----
推荐指数:★★★,(6/10分),变态的爱,有毒的爱,恐怖如斯。
《逃跑》看似是一个母亲对孩子过度保护,无法放手让她们自由发展的故事,但在电影尝试给予观众一个能理解黛安心境的机会之余,却也在后段利用一个重大的剧情转折,揭开这段母女关系背后所隐藏的可怕黑暗面。表面上克洛伊是一位以早产儿身份勇敢对抗自身疾病的生命斗士,而黛安则是在女儿背后支撑着她的母亲,但最终不仅黛安那个早产的女儿在出生两小时后便夭折,克洛伊作为她从医院偷来的健康婴儿,一切的病症也都来自这些年来母亲给她服用的不知名药物。
《逃跑》以克洛伊喂黛安吃下那种会让人瘫痪的药品作结,便完全呈现出一个曾受到家庭暴力或在不健康家庭中的孩子即便身体逐渐好转,内心受到创伤也不会因此抚平,对父母的仇恨也永远都不会消失的情况。因此,我们如何避免让自己的爱变成对孩子的伤害?不要让一句看似充满关心与体贴的:“我是为你好。”成为逼孩子踏上她不愿意走的道路的情绪勒索?我想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看到db一些刚开始的影评,是说这部电影有8.6的评分,然而现在只有6.8了,这个也正常。
影片刚开始没多久,只要看过前几年社会新闻的人,都能想起来,就是美国之前知名的恶性社会案件。一名患有 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 的母亲,出于照顾心理、博得关注同情等病态扭曲心理,硬强迫本无疾病健康的女儿坐轮椅、剃光头、吃很多乱七八糟的药,在外人面前装成照顾自幼生重病的身患残疾的女儿的可怜母亲。后因女儿无法忍受,让网恋男友杀了其母。案件爆发。
但在本片中,代理型孟乔森综合症的亲生母亲却是把别人婴儿偷走的失去新生儿的女性,亲母女变成了毫无血缘关系,网恋男友的角色消失了,利用网络这点也没有了,在剧中甚至变成无网络无手机脱离社会状态下的密室逃跑。
本以为是本片对于社会事件的美化,不想碰触亲生血缘,怕对母性的失望,怕不利于生育率(是的,结合美国全面禁止堕胎法案的卷土重来,哪怕极端不人道的情况下怀孕,哪怕孕者年龄很小,哪怕孕者或胎儿身体有严重问题),怕网恋男友的出手不利于女性独立逃生的精神。
但后面发现,这并不是美化,而是退化。一切源于该社会事件太轰动,太多改编的影视剧,美剧恶行8.6评分大获成果。恶行在19年,本片在20年才出现。只能选择另辟蹊径的方式,故事的讲述角度从社会事件转向了密室逃跑。
如果作为一个单独的电影,不是不合格,香蕉姐的演绎也很生动。
但从美好与丑恶交织的复杂人性的真实社会案件,转向依靠个人自学知识逃生的密室困境。现实远比电影复杂震撼,或者说,电影远比现实浅薄单一,所以这就是评分大为下降的原因吧。
影片前半段的节奏像极了《危情十日》,不同的一个是粉丝对作者偏执的“爱”,本片则是丧子之痛的母亲对“孩子”强烈占有的爱。总体来说本片全程无尿点,甚至很快就进入了扣人心弦的快节奏中,让观者欲罢不能。唯一吐槽的点是几次重要的凝时镜头给到的都是专业名字的英语,完全不懂啊,不得不按下暂停,用谷歌来查询中文意思,虽然影响观影,但却意外的获得了代入感,当你突然看到原来这个名词是这个意思的时候,马上就联想到一系列可能的后果和剧情的延展。当再度按下播放键的时候,步步紧扣的剧情与你脑海中的预想相互交织着,很是过瘾。
最后,片末那个美女护士,就是《网络迷踪》里小女孩的妈妈(重病去世)呀,熟悉且美丽的面容呀😄
两年前,一部特别的“桌面电影”成为了年度爆款。
它仅用13天拍完,以不到100万美元的成本,创造了超过7500万的票房。
不仅如此,它在豆瓣上被超过40万人评出8.6的高分,并挤入TOP250榜单。
相信大家猜到了,说的就是90后印裔导演阿尼什·查甘蒂拍摄的《网络迷踪》。
自这部处女作一鸣惊人后,大家对他的新作也充满了期待。
前段时间,这部备受期待的电影终于来了——
从名字和海报就能感受到,这也是一部悬疑/惊悚题材的作品。
主演之一的“香蕉姐”莎拉·保罗森,近年来成为了恐怖/惊悚题材的专业户。
在《美国恐怖故事》《玻璃先生》《拉契特》等作品中,她都贡献了亮眼的表演。
另一位主演基拉·艾伦,是首次出演电影的新人演员,在片中饰演一名残障人士。
在现实生活中,她本身就是一位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因此在片中的表演也十分流畅自然。
电影围绕着两人饰演的母女展开故事。
最开始的一幕,是医院抢救的画面:
经过医生的全力救治,一名刚出生的女婴恢复了生命迹象。
但是,由于先天的原因,她却同时患有哮喘、瘫痪、心律失常等多种疾病。
这个被命运诅咒的女孩,名叫克洛伊。
随着时间的推移,克洛伊成长为了一名花季少女。
可是,她的人生注定和普通女孩不同——
每天早晨起床,她会熟练地坐上轮椅,然后吃当天的药、在身体上擦药膏。
早餐后,要检测血液,并注射药剂。
由于一身疾病,且双腿残疾,克洛伊无法外出,只能一天都呆在轮椅上。
克洛伊的母亲戴安爱女如命,照顾克洛伊的饮食起居十多年,从无半句怨言。
不仅如此,戴安还会辅导克洛伊的学习,既当母亲又当老师。
而克洛伊也十分争气,每门功课都非常优秀。
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申请上大学,去完成自己的学业和梦想。
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个母女关系和谐、守望相助的暖心故事。
直到有一天,克洛伊发现了异样——
在母亲购物回来的袋子上,她发现了一瓶熟悉的药丸。
这是她每天都要吃的药,但是瓶身上贴的标签,却写的是母亲的名字。
克洛伊不解,询问母亲原因。
一开始,母亲避而不谈。在克洛伊的追问下,她才解释说瓶身的标签只是购买人的收据。
母亲的回答并没有让克洛伊信服。
相反,她闪烁其词的反应让克洛伊更加疑惑。
一方面,克洛伊悄悄停用了这种药丸。
另一方面,她记下了这种药的名字,想要自己查明究竟。
晚上趁母亲睡着后,克洛伊来到放置电脑的房间,想上网搜索。
不巧的是,电脑恰好在这天断网了。
看到这里,其实已经逐渐暴露出了这对母女的问题。
母亲对待克洛伊,看似照顾无微不至,实际上管教和控制十分严格。
克洛伊每天的活动,吃的食物,学习的课程,都是母亲安排好的。
她不能自由地上网,甚至没有自己的手机,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匮乏。
即便如此,克洛伊仍然没有放弃对真相的探索。
一天,她趁母亲外出,用座机拨打了陌生人的电话。
在万般恳求之下,对方答应帮她查询“特高辛”这种药物。
查询的结果,却令克洛伊大吃一惊:
特高辛的确是一种治疗心脏病的药,但它是一种红色药丸,而不是她每天吃的绿色药丸。
母亲为何要欺骗自己?为什么连药的标签都要换掉?自己每天吃的绿色药丸到底是什么药?
为了彻底弄清这些疑问,克洛伊想出了另一个办法:
她和母亲会定时外出,去附近的电影院。
这天,克洛伊在看电影时谎称要去卫生间,实际上却来到了旁边的药房。
这是母亲开药的地方,她直接询问药师到底开的是什么药。
在克洛伊的强烈请求和坚持下,药师终于说出了真相:
这其实是给狗吃的药,是一种肌肉松弛剂。
如果给人服用的话,会造成双腿麻痹,也就是克洛伊目前的症状。
在得知真相后,克洛伊受到刺激昏了过去。
当她醒来时,已经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她尝试与母亲沟通,却发现母亲并不在家。
而她身边熟悉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房门被锁,家里的电被停用,电话线也被切断。
克洛伊被彻底囚禁在了房间里。
虽然惊恐万分,但是克洛伊依旧保持着理智。
她想出了一个逃生的办法:从窗台翻到房顶,再爬到母亲的房间里,最后再从外面打开自己的房门。
用尽全部力气,克洛伊终于坐着轮椅逃了出去。
获得自由的克洛伊,坐着轮椅一直狂奔。
在路上,她遇到了邮递员汤姆,并对他说出了全部实情。
汤姆十分震惊,他想要帮助克洛伊,但此时克洛伊的母亲戴安也恰好开车回来。
汤姆和戴安形成了对峙的局面,两人开始争吵起来。
在汤姆的建议下,他们决定先把特洛伊送到医院处理身上的伤口。
而戴安也一直坚持,要开车跟在后面。
正当克洛伊以为自己将要脱离险境时,事情又发生了反转——
趁汤姆不注意时,戴安掏出了针头和迷药,把汤姆击倒。
坐在车里的克洛伊,眼睁睁地看着自己重获自由的希望破灭。
她应该如何面对的原形毕露的母亲?又能否逃出母亲可怕的控制?
接下来的故事就不多剧透了,大家可以去电影里寻找答案。
只能说后面的剧情反转一环接着一环,看得人十分过瘾!
说起来,关于密室囚禁的影视作品,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了。
比如《危情十日》《水果硬糖》,以及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房间》等等。
《逃跑》和《房间》一样,也有真实事件可循,那就是震惊世界的美国Gypsy弑母案件。
Gypsy是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知名残障女孩,她是一名早产儿。
由于基因上染色体的缺失,她刚出生患上了包括白血病、哮喘、癫痫在内的多种致命疾病。
从3岁开始,Gypsy就只能在轮椅上生活,晚上要靠呼吸机入睡。
悲惨的命运并没有把Gypsy打倒,她从小到大做了无数次手术,顽强地活了下来。
而在Gypsy的身后,有一个对她无微不至的母亲,甚至为了照顾和陪伴她放弃了工作。
母女俩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她们获得了来自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捐款,多次登上电视新闻。
这种守望相助的美好局面,在2015年6月的某一天被打破了。
Gspsy在个人社交网站上发表了一条动态:那个婊子死了。
没错,她联手自己在网络上认识的男友,亲手将自己的母亲杀死。
在这个骇人的新闻被爆出后,人们才发现,这个温暖的故事背后有着让人毛骨悚然的阴谋。
原来,Gspsy没有任何基因上的问题,母亲在她刚出生时就为她设计好了一生。
从小,Gspsy就被迫服用各种药物,伪造出她重病的假象,并为她灌输下半身瘫痪的思想。
在Gspsy懂事之后,母亲强制为她办理了退学手续,持续喂她服用各种化疗药物,还剃光了她的头发。
一旦Gspsy对这些安排有丝毫的反抗,就会遭到母亲的毒打。
肯定有人会怀疑,难道有人来探望的时候,Gspsy不会为自己辩解吗?
这恰恰是最可怕的地方,因为每当外人来访,Gspsy都会被母亲涂上麻痹嘴唇的药物。
一旦Gspsy面对镜头,母亲都会拉着她的手——
如果Gspsy有任何异常,母亲就会捏紧她的手以示警告。
在这种丧心病狂般的控制之下,Gspsy完全沦为了母亲谋取同情、赚得利益的工具。
这种匪夷所思的行为,其实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词: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
它指的是一种通过描述、幻想疾病症状,假装有病乃至主动伤残自己或他人,以取得同情的心理疾病。
直到Gspsy弑母案被曝光,这个持续了十多年的阴谋和控制才公之于众。
案件宣布后,引起了极大的社会讨论,很多人为Gspsy求情,但她和男友依旧没有逃脱法律的制裁。
最终Gspsy的男友被判处终生监禁,Gspsy也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
在《逃跑》之前,这个案件就曾被改变成电视剧,那就是去年播出的《恶行》。
和电视剧《恶行》相比,《逃跑》算不上特别惊艳。
即便如此,它在同类型电影作品中仍然算得上值得称道的水准。
尤其是在惊悚氛围营造,以及逃生时的细节刻画上,都可圈可点。
如果你也喜欢看密室囚禁题材的惊悚片,那这部电影十分值得一看。
*本文作者:阿怪
脱网电话,焊笔破窗,攀屋顶,滚楼梯,以毒攻毒;印度裔导演对亚洲家长掌控欲理解挺深,《Searching》是正面描写,这部就完全负面了;拍得工巧,但没上一部的特殊桌面形式加持,整体缺乏惊喜
也太普通了,一眼能望得到头的那种反转惊悚片。
认真思考:同一个导演,拍爸爸凭借自己对女儿的了解根据社交网络找到了自己陷入危机的女儿,拍妈妈抢夺别人的女儿多年来一直毒害摧残囚禁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这算不算厌女了。
三星半。相比上一部《网络谜踪》的丝滑顺畅一气呵成,这部显然有些跌跌撞撞且概念先行了,过于按部就班的情节走向也冲淡了本应逐层累积的悬疑感,当然这还要部分归罪于影片陈旧的“囚禁”设定,留给创作者的发挥余地有限。好在自《网络谜踪》开始导演就保有了对主角动机的高度忠诚——上一部的寻(Searching)以及这一部的逃(Run),围绕着至简化的概念和生活化情节不断加料,让埋藏在现实、家庭中的惊悚和可怖自然显现(诸如自动滑梯、母亲背上伤口等细节的铺垫与交代)。中段女儿逃跑的独角戏几度扣人心弦,香蕉姐的“变态”诠释也具备足够的可信度,以及,承袭了上一部对屏幕和媒介(电脑、因特网、电话)的运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形成了导演的个人符号。
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最后小女孩的复仇真解恨!
导演部分仍然很出众,包括结尾那一下,也很不错。就是剧本有点太普通了,这个故事并不新鲜啊。
没有《网络迷踪》惊艳,但是这个导演的功底还是非常厉害的。剧本特别老套,尽管演员的演技都特别惊艳与歇斯底里,被束缚在这乏善可陈的框架当中还是很难有所创新。有些地方还是比较有意思的,比如靠窗打电话、药店询问等发掘秘密的过程,这一大段比较吸引人。
这不就是影版恶行嘛 可惜剧本不太行 人物塑造潦草粗暴 母女间情感纠缠浓度太低 拍的就像一部普通逃杀片 实在可惜【再次恭喜胆小的香蕉姐成为新一代恐怖icon
压迫感 无助感 典范
个人在该导演两年前的网络迷踪评论中曾经写道,“限制,应来自角色和剧情,而非导演的叙事工具。后者可能让观众耳目一新半个小时,接下来就陷入重复和疲态,它无法像瘸了不出屋或者哑了喊不出声那样强烈的唤起移情!”……故事情节以及莎拉保罗森的角色会让人想起一部奥斯卡影后级的经典作品。如以那片译名中的数字作为指数,本片或可戏称为——危情八日。Run,其实有多重含义,逃跑只是其中之一,另个意思是:管控。
虽然这部片剧情结构比较简单,没有《网络谜踪》那么丝丝入扣的推理过程,但节奏搭建一直都是查甘蒂的强项,使得看似简单的情节也能始终保持着悬疑紧张的气氛,观影体验很棒。母女二人逻辑在线,演技在线,视听语言水平在线,在极为有限的几个场景下都呈现出了不俗的张力
又是这个病……病名我都能背下来了,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所以剧情好像没什么惊喜,基本等同于重复了一遍《恶行》,大房子,轮椅,电影院……好多的重合啊。
赢在氛围节奏视听上 diane坐在黑暗里那幕真惊悚 香蕉姐要成恐怖大妈专业户了? chloe有点像索菲特纳
剧情真的有点奇怪,mom这样做的理由就没说,最后的结尾挺爽的,给个三星吧。
可以看得出导演在本作中极力想让这部与《网络谜踪》区分开来,《网络谜踪》是依赖网络,而这部则几乎是与网络隔绝,把重点放在了如何逃生上,但两个角色似乎都是从头用力到尾,观感有些疲惫,而且平庸的剧本,发展都在意料之中,完全没有被惊艳或者惊喜到地方,片子结束了也不会再过多回想了。
期待已久的Sarah电影单扛,只可惜特殊时境不能让这样一位坚持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影响深远的)AHS系列担任主心骨角色在院线为更多人看到,稍显可惜。延迟缓慢的电话应答系统,“老”戏院、古旧台式机所形成的与现世和互联网的某种“隔绝”,打破了Aneesh在《网络谜踪》试图通过现代技术组成的线索指引与“背脊发凉式启示”恐惧的路数,有另一重感受。但亲情关系中“毒你也是护你”的畸形缠绕作为主线剧情发展,因为早先的《恶行》、《利器》等种种大势电视剧(和瞩目演技课)提前完成覆盖,又缺乏更多值得回味的新鲜。作为女儿扮演者的新人演员表现很好,和Sarah在有限的剧本和故事下互相成就,感觉未来会是很多作品的热门选项。
6.9/10 电影最大优势就是有一个让人信服的主角,但展现病态母爱的电影并不少,如果没有一个很精彩的剧本,光用演员歇斯底里的状态去讲述一个并不是让人觉得很意外的故事时,观影过程可能是疲惫大于惊艳的。另外无论是母女关系的揭露还是结尾的反转都太过同质化,没什么太大的亮点,这是一部很工整的惊悚片,仅此而已。
渴望高飞的天真孤鸟,却在命运熟睡之时折断翅膀,以为噩梦成真。怀抱幸福的温暖灵魂,却在希望落空之后搅碎完整,仿佛理所当然。解药即是毒药,用泪的伪装为你写一个黑暗童话。关怀就是束缚,用爱的名义为你造一座无底监牢。之所以千方百计的将你的人生禁锢,是因为你留下,才能让我感受到掌控的美妙。虽然体量小,但气氛节奏都拿捏的很到位。探讨的核心主题与《网络谜踪》一脉相承,依旧是关于“看不见的伤害”。但前作的出走是因父亲的无心之过,这一次的逃跑则是因为发现了母亲的别有用心。在互助会上,大家互相传递纸巾,潸然泪下,只有Chloe的母亲散发着傲人的神采,为什么?因为女儿不是她的累赘,而是杰出的艺术品,病痛,身世,未来,她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亲手雕刻出来的,是一枚活体奖章。女儿打电话询问胶囊颜色时的视听衔接,令人眼前一亮。
萨拉保罗森最近成了变态专业户,作为一部小巧的悬疑惊悚作品,虽然在某些地方,包括戏剧冲突还可以继续完善,但是气氛的营造和女主的逃生做得都已经有模有样了。
剧本问题很大,花式撞梗《恶行》《危情十日》,大约会让人在10分钟左右就猜得八九不离十,且中后段的情节比猜的还要更崩坏、潦草....但在这种条件下,导演也算是拍出水准了,通过对身体/空间的限定条件形成角力,最终又摆出互害式的畸形关系,比一般性的美式惊悚片还是能好那么一丢丢(仅一丢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