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洪常秀重看计划#02.江原道之力 강원도의 힘(1998)
在山间土路上,看到一条鱼,女孩将它拿到石头后面用泥土掩埋。同伴疑惑,鱼还活着,为什么要埋了它?
男人将女孩留下的金鱼带到办公室,鱼缸在她搬家时已经打碎,拿一个塑料脸盆,随便地养下来。
对待鱼的方式,就是这两个人处理感情的方式。
面对这段奄奄一息的婚外恋,女孩果决将它掩埋,努力迈向新生活。虽然也会因为寂寞,就去见一些不必要见的人,撒不必要的慌,最后草草了事,只留下空虚和糟糕的感觉,一个人的眼泪。但死掉的就让它去,人生总归要继续。
而男人则是故地重游,有很多感伤的情绪,但其实也分不清是缅怀旧情还是排遣工作的失意。明明那么不勇敢,却又什么都想要。
真的要说嘲笑谁也谈不上。大家不都一样那么脆弱。所有场景都在你我的生活中时常发生,借由俯视的镜头,看到一些被忽视的经验。有多少启发也谈不上,更多算是一种提醒。要是你看见真实的人是怎样的,失望就不可避免。
3.5 今年北影节看的第一部《江》是洪导早期作品(吐槽一下北影节居然标的是洪尚秀而不是洪常秀)明显的感受型电影 可能是中午酒喝多了还是脸盲原因 到了中段才看明白结构 其实倒也不完全影响观感 两次出现的火车(还是长途汽车?)感觉画质再调低点就能剪到贾某电影里了www 第一幕让我以为这是《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进了泳池》感觉的讲小镇少女们(我的关注点:其中一个波波头少女有点像广末凉子)的故事(结果后面真的有金鱼)疑似是因为最近日式闷片看多了 老感觉第一幕的好多镜头不够长是怎么回事 第二幕开始渐入佳境 可乐里的苍蝇 不和谐的sex 石头上调整的坐姿 没等到的女人和机票 KTV泼酒 几处都不错 典型的现代生活流(笑)几个教授喝酒那块的BGM特别耳熟但想不起来了 有没有好心人告诉我( 总的看 全片基本都是固定镜头(可能因为这个原因让我感觉在看日式闷片所以嫌弃他镜头不够长?)但采用不同机位来凸显这个双线交汇(或者说重复)的故事(两场吃鱼的戏差点没看出来是 同家店)蛮有意思的 看豆瓣上影评说洪导其他片好像也用过类似结构待补 同时它其实还比较文学化 有一段时间甚至在颅内脑补文字形式www 如果委托卡佛改成小说说不定会更戳我(bushi) 有想打三星的点也有想打四星的点 综合一下3.5吧
在江原道能看到那么多个似曾相识的自己 他们是二十多年前的韩国年轻人 没有一句直击的批判和痛苦的诉说 固定镜头 闲聊天儿似的对白 和那些出人意料的剧情 它们好似不符合剧作正常的推进方式 但生活又恰好就是那个样子 固定镜头构图色彩可以和侯媲美 娓娓道来的叙事与温和的批判感觉比《牯岭街》来的更简洁节奏也更舒缓柔和还不失一股劲儿在里头 洪什么都没说 但是又什么都说了 草真牛逼。
补看洪尚秀早期作品,一个最真切感受,就是才气逼人但是不加节制,细节别致但又过于私人,反正他也不管那么多,拼命往里塞,有股乱拳打死老师傅的生猛劲。要说问题的话,大概就是不好解读,起码会很累很费劲,个人感觉可能他自己也没法具体讲清。
一个不对称的两段式结构,时间交错或者多线叙事。早期洪尚秀还没那么话痨,片子里透着典型的艺术片的存在主义气味(某些地方很像老安东哦)以及神秘主义(森林里的鱼)。这片儿不知怎么流出一个4:3画幅的DVD版本,没做遮幅,所以话筒穿得一塌糊涂,刚开始看以为是什么先锋手法,吓尿了……
#重看#;第二部就已经如此纯熟地玩结构了!视角从女主移到男主并发散到周围人物圈,细节的呼应说明前后部分是对称及互补的;人物邂逅的串联,如水波涟漪,荡漾起无限可能,任何关系的角力都相当戏剧性,男/女主分别逸出的旁支人物亦成对比;固定机位已形成。
女主为矛盾执念所困,选择毁灭内核维系外表的生活,一手掩埋求变的陆上金鱼;男主原本固守金鱼缸的圆满表象,机缘下顿悟现状不过是漂浮苍蝇的可乐,作为象征的金鱼离开水缸,却在江原道残喘之际被扼杀,终究是离水即亡的宿命;须知,世上本无世外桃源,江原道也受控于都市规则,也有超速罚款的!【8】
这般落寞与忧伤。最喜早期的洪尚秀,镜头是沉静的,情绪是疏离的,男女的情爱也没有到过度游戏的程度,空间依然有,人物也比相对现实,艺术气息更为浓郁,结构也玩得不过火。
吃酒,散步,聊天,等车。依然是洪尚秀这些标志的电影语言,前半段尚可,后半段频频出戏。
所有镜头都是固定镜头 这么看来去年被英国人捧上天的Archipelago也没什么创新之处
沉闷又写实的影片。故事分两段进行,最后汇合。穿帮镜头两处以上,一次54分左右,一次57分钟左右。这么明显的话筒外露镜头导演不会看不出来吧,莫非是故意的?片中有好几处耐人寻味,盛元为了自己的工作拜访教授因天气原因带了伞,给教授送了洋酒,离开的时候伞忘拿,教授把伞打开左看右看找“贿赂品”
DVD影碟收藏发现自己早期不经意拿了几张导演的电影,有的看过有的真的没有再打开过。这部电影就是没有看过DVD影碟的电影,以为是导演黑白片或者那种曲高和寡的东西,而我一直以为他拍上好看一点的色情片(起码看懂了) 就是《生活的发现》。规矩和胆小的电影(ᴗ͈ˬᴗ͈)ゞ【2021-5-24DVD影碟再看】
404 去江原道旅行的两伙人
魂牵梦绕的《江原道之力》看似是让人望而却步畏缩不前的危险与阻力,而它实际上最终成了令有志之士踏出“道德” 界限的源泉和动力。洪尚秀早期一定读了不少弗洛伊德的书,他前两部作品的创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潜意识学说的影响。在弗洛伊德看来,梦是被压抑的欲望的投射。然而洪尚秀的才华恰是体现在其是一个处理梦的高手,他不仅可以将梦平静而无痕迹地移植到大地、酒桌和阳台,并且还能让梦无目标地游弋在现实里。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这部复杂的心理分析剧里是重叠黏着在一起的状态,一个又一个与之对应的梦境也颇具解读的空间和乐趣。这部作品本质上展现了他对于个人历史的反思与重构,从少女痛彻心扉的哭声中我们知道这是一位诗人于自己的作品里杀死了自己。最后恭喜这位结构大师梦想成真——获得精神意义上的自由同时恢复物质层面上的单身。
三星半,结构和故事都不算太出彩的一部,之后《玉熙的映画》可能多少受点它启发
把鱼放在石头下、或用纸挡住,以为为了它好,却往往得不偿失。得失往往看不清的,进退感是最不容易掌握的东西,人都是凭着感觉寻觅(狗),后悔时已难以掉头(出租车)。最后盛元竟然与智淑见面,本不是情人的两人,心情却重合在一起,“我们又不只有今天而已”。洪尚秀结构玩的依然那么个性
洪尚秀早期电影的眼界太窄,同样是男女关系,侯麦影片中的角色跨越了时代、从银幕中跳出,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而本片中男男女女的形象过于单薄——在无休止的谈话中只是引出了男性的虚伪,故事乏善可陈,甚至可以说是毫无意义,花哨的结构也就没有那么出彩了。
又是同一个故事,两个不同的角度。但这一次更加隐秘,如果不是最后的片段,甚至想不到,原来这是一对恋人各自故地重游的故事。明白这一点,再去想象他们曾一起在这里吃过的饭、走过的路、坐过的缆车,洪尚秀实在太厉害了。。
沉默画面中没有刻意而为的美景,也没有独具特色的拍摄视角,看似散漫的拍摄和简单的构景,是导演个人风格的体现,耳边聒噪不停的虫鸣声,不觉心烦反而韵味十足;把活鱼埋入土中是为了不让其被踩踏,在栏杆上悬挂是为了让自己保持冷静,心有所求,便会产生欲望,欲求不满就会变本加厉,男女之间看似简单的那些事,却蕴含着说不清的心酸苦泪,所以直到最后也没有结果可言,一次欲望的发泄,成了无法挽回的失去;一直在思考女人的那句话“我的咖啡不加糖”是什么意思,真的只是不喜欢喝加糖的咖啡这么简单吗?我想应该不是,女人说完后不久便离开了他,在公交车上独自哭泣,所谓咖啡不加糖,大概是指爱情里不愿被性欲所束缚,当一个人被肉欲所控制,灵魂也会在不知不觉间沉沦;人也似鱼一般,离开了安稳生活的‘水’便难以生存,离开了陪伴就会孤独难耐。
渐入佳境。三个女生之间是一种现象,两个男人之间也是一种现象。第二段是第一段的解答。男人是没有装糖果的陷阱,却总有女人甘愿入坑。翻到阳台栏杆外消解性欲也是厉害,在死亡面前,男人才会对性欲置之不理。
结构玩的甚妙,不看第二遍基本上难以发现那些隐藏的巧合。然而对老洪早期的作品始终不太有感,只专注玩结构,男女主普通如路人,对白寡淡无亮点,只记得一个场境,男主追问旅行偶遇的女生(当对方男伴面)为何不等他,简直尴尬至极。或许那时老洪便已奠定尬聊大师地位。
两个失意的人,一段擦肩而过的旅程。白开水的温度和张力,两颗星给阴性暴烈与阳性怅惘的弱对比。 (感觉比第一部更肉了= =)
【北京电影节展映】以两段非对称叙事的形式,将一对偷情男女置于同一段时间、同一片地域中。但二人又无任何相遇交集,各自与同行的伙伴聊天争执、与偶遇的异性发生一段无因无果的萍水之情。看到他们在情感的旋涡困境中挣扎,落寞而忧伤。两段互为问题,也互为解答。还在其中巧妙地暗藏玄机,隐藏一条神秘女子的线索,以及一条金鱼的死亡。即使只是第二部电影,洪常秀已然炉火纯青地将双线故事结构设计安排得浑然天成,并把男女关系中微妙心态,以及由此引发的那些事儿描绘得淋漓尽致。看完回味良久。四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