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HD中字

主演:朱莉娅·奥蒙德,欧列格·缅希科夫,阿列克谢·彼得连科,理查德·哈里斯,弗拉基米尔·伊林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其它年份:1998

 剧照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1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2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3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4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5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6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13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14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15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16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17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18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19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一辆开往莫斯科的火车上,军事学院的学生安德烈.托尔斯泰(欧列格·缅希科夫 Oleg Menshikov饰)偶遇了风情万种的美国女人珍(朱莉娅·奥蒙德 Julia Ormond 饰),两人暗生情愫。珍谎称自己是个寡妇,来俄罗斯看 望疯狂的机械师父亲(理查德·哈里斯 Richard Harris 饰),但实际上是被请来骗取军事学院院长拉德洛夫将军(阿列克谢·彼得连科 Aleksey Petrenko 饰)信任的交际花,好让机械师的“西伯利亚理发师”伐木机能够顺利驶进西柏林亚。但是没想到将军对珍动了真感情,并想向她求婚,而安德烈对珍的感情愈演愈烈,珍一方面想接受安德烈的感情,另一方面又想完成任务,于是事件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在一次演出中安德烈因为嫉妒和误会,抽伤了院长,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在火车站上尽管珍赶上了最后的送别,但是安德烈始终没能和珍见最后一面。十年后,珍终于在西伯利亚找到了安德烈的住所,但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改变……若干年后珍回到了美国,把这段往事在信中讲述给了军事学院的儿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迷情东方安妮特风浪飞天万能床英语卡门·法里亚斯的驱魔之旅.HD中字罗马 第一季黑吃黑 第一季永远的简威尼斯疑魂一路春风中世纪考古发现瑕疵品第一季我们复婚吧刺客复仇三人世界流星侠黄飞鸿之怒海雄风普罗旺斯谋杀案 第一季天湖女侠秦香莲(2011)模范出租车2:终映特辑巅峰拍档第二十三季

 长篇影评

 1 ) 暗涌——《西伯利亚理发师》

许久不看电影,害怕在电影里找不到一丝丝感动或悲伤。今晚,却在《西伯利亚理发师》里,寻回了想找的一切。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极平常,极悲伤,极凄凉,无尽唏嘘……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影片进展到三分之二时,我才看到相爱的人在一起。不是拥抱那么简单,而是伴随着压力和幸福的晕眩,成就一段脆弱的爱情。

   我对yulinge说,我看到了爱情。她笑称片子把我的冰山融化了一个小角。而我无法抑制的泪水,却是流在安德烈离开莫斯科的站台上。一群好友奔跑着来到站台,为这个年轻气盛的好朋友送行。满满的近乎封闭的车厢,哪里又寻得到安德烈的面孔?于是战友们唱起了歌,那首他们熟悉的歌。在混乱中,奔跑中,在泪水和汗水的缝隙里,歌声穿过拥挤的人群,传到安德烈的耳里。他唱起了歌剧,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而他们的教官,在几乎无法站立的人群里,长久的敬礼……光线昏黄蒸汽弥漫,混乱中却似乎有一缕光,隐隐含着希望。

   我不得不承认我喜欢悲凉的结局。那种欲求不得的悲伤和无可奈何的无奈,最是打动我的心。珍妮苦等十年,只为了那个让她感受到自我的年轻人。十年,会让一个俊朗少年变成什么样子?十年,你是否还爱我?

   西伯利亚广阔的土地,成片的森林和小小的木屋。麦克肯特名为“西伯利亚理发师”的巨大机器张牙舞爪的开进森林,似乎要吞噬世间的一切。珍妮心潮澎湃,她知道,距离她心爱的人,只有两俄里的路程。

   小马车奔跑在发黄的草地上,费加罗婚礼的歌剧、火车厢里的初次相遇、被弄坏的扇子、幸福的晕厥、欺骗和年少气盛……一切过往都要在这不长的两俄里内重叠、消失。

    安德烈的家:熟睡的孩子,冒着热气的咖啡,院子里的雪橇犬和篝火,笼子里的鸟儿,床上的玩偶……唯独没有安德烈。

    珍妮的每一次呼唤都成空,西伯利亚广袤的森林默默的回应着她。躲在储藏室门后的露娅带着三个孩子,握着锋利的镰刀,想要保护自己辛苦维持的家。她脸上坚韧决绝的表情,藏着她十年来对安德烈的追随和不离不弃。什么才是爱情?是我爱你,还是我爱你,你也爱我?

    音乐响起,我看到的还是那个年轻的安德烈,以及伟大的沙皇。俄国人的深厚情感,埋藏在辽阔的土地上。那些青葱岁月,那些尘尘往事,都像不断被摧毁倒下的树木一样,崩溃了。这就是崩溃了……

    在安德烈家的20分钟,勾去了所有的人、事,和等待这个时刻的整整十年。又是一个十年,当年藏在珍妮背后的小孩已经长大成人,有着他父亲一样的固执和无所畏惧。不过二十年后的固执就显得幸运多了:教官对着所有士兵大喊:莫扎特是伟大的作曲家!那个固执的孩子,就高兴的摘下了防毒面具。

    那个藏在西伯利亚森林里的俄国人,或许带着一丝遗憾,或许带着懊悔,或许带着沉重的思念,谁知道呢?总之是19世纪末的俄罗斯,空气不是自由的,固执和强烈的爱,没有合理的发作方式,就是危险的。

    十年后,面目憔悴的安德烈,在西伯利亚看见了自己心爱的女人,然后,他点了一支烟,一切皆成云烟。

 2 ) 浪花与大海

1.题外

这是一个漫长的故事,将近三个小时长的故事;这也是一个流俗的故事,一段爱情牵扯着落难的主角;但这是一个我喜欢的故事,因为它有着剧情、配乐、时代背景的出色组合。有人说只要把《西伯利亚理发师》的男主角移到美国,再把时代背景一换,就是一出彻头彻尾的好莱坞爱情电影,当然,可能出现的前提是“假如”。所以,《西伯利亚理发师》会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隆重地举行“国映”,而不是跑到大洋彼岸,在各大电影院隆重上映,等着去赚美国人的泪水和钞票。

《The Barber Of Siberia》,在没有看完影片之前,一直在寻思故事本身的多种可能,譬如说肝肠寸段的爱情,譬如苦难中不曾泯灭的人性,譬如有西伯利亚茂密的金黄色树林,又譬如俄罗斯人的热情奔放,豪饮千杯,这些都是先入为主,早已是俄罗斯这个民族留给自己的深刻印象。

于是就不难理解拜访过列夫.托尔斯泰故居庄园的吴忠超,面对那辽阔的草原,苍茫的树林,总要不由自主地心旷神怡,而金黄色的蒲公英,成群的牛羊,再辅以蓝天白云、芳草连绵的广阔天地背景,令他感慨只有俄罗斯这样宽广的国度才能孕育出这样博大的灵魂。插说下,《西伯利亚理发师》主角也叫托尔斯泰,不过不是列夫.托尔斯泰,而是安德烈.托尔斯泰。

2.主角

虽然有无数专业或者非专业的人士一再指出影片《西伯利亚理发师》是包含了俄罗斯民族的自我认识和折射出来的、对逝去辉煌的沉重惋惜和难以言表,在复杂感情中融入了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独特体验。遗憾的是观赏影片的过程中,深深吸引我的并不是这种崇高到民族程度的情结,而仅仅是安德烈.托尔斯泰自我的心路挣扎。

男主角安德烈.托尔斯泰是一个被设置好的矛盾体,列车上他对来自美国的女主角简一见钟情,但是当简故意问他爱不爱她的时候,他用肯定的语气回答他爱的是俄罗斯这个国家、民族、沙皇、他的父母,还有他家的女佣等等。这种矛盾交集显然是导演有意为之的安排,也就是所谓的“流俗”,其实我们更愿意他为一份个人的爱情卑贱地活着,而不去为所谓的崇高顽强地依理抗争。他有很强烈的妒忌心,尤其是因爱生恨的妒忌直接导致了他被流放的事实,而这也正是后来教育小托尔斯泰时所说的:任性冲动毁了一个年轻俄罗斯士官生的一生。

冲突最高潮发生在剧院里,上演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一部讴歌自由的歌剧,妒火中烧的安德烈,失去理智,夺过琴弦,朝拉德洛夫抽打过去,他的疯狂举动立刻被其他人制止,剧场内一片大乱。爱情洪流和由之而生的妒火几乎毁灭了这个年轻人的一生。托尔斯泰和简就那样聚散匆匆,甚至来不及安排他们来一场挥泪洒别,托尔斯泰带着对简的误解或者说对感情付诸流水的灰心懈气,去了西伯利亚。这点上,影片又一点都不流俗,也是最让人心碎的一处落笔。

3.影片

在这个漫长的影片里,除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本身,还有很多描绘俄罗斯风情的段落,甚至费去相当篇幅勾画百年前俄罗斯帝国辉煌的过去。传统节日中热闹的人群,痛饮伏特加的豪爽,还有冰天雪地里的群殴以及充满宗教气息的宽恕日;士官生毕业时接受沙皇检阅时的年轻气盛和豪气冲天,这确实有凭吊俄罗斯帝国之嫌,虽然影片里也有革命党人袭击议员的一段插曲。但这些美化被俄罗斯国内媒体大加批责,与在国外受到不少好评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安德烈.托尔斯泰被押解上了开往西伯利亚的列车,士官学校里的朋友们唱着演出歌剧里的段落,送流放的朋友远去。车厢内的他一动不动,但用尽全力高声唱着——回应站台上戎装一身的朋友们,他此时此刻却已是一名囚犯。车站送别无疑是为了歌颂友情,这群朋友和安德烈在影片前半段留下了诸多闪亮的记忆。先是一起钻进了贵宾车厢,后被罚“鹤立”、给地板打蜡,这些同甘苦共患难都布满了喜剧色彩;舞会上的圆舞曲,一对对年轻人翩翩起舞。慢镜间,英姿飒爽,优雅迷人;而托尔斯泰和同学Polievsky的决斗,其实更像安德烈自己的妒忌心做崇,而决斗之后,彼此也发现了对方才是最忠实的朋友。

4.爱情

不谙世事的安德烈,如果他少一丝冲动和妒忌,或者就死心塌地相信简对他的真爱,这段毁灭于冲动的爱情也不会再出现破碎裂痕。可事实上,作为简这样风尘中走来的外国女子,她难道真在安德烈泪水满眶的一瞬间爱上了他吗?

“我曾经幼稚的以为自己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现在我才知道,生活是一个等待着鲜花的花瓶”。

她没有直接去西伯利亚寻找安德烈,虽然解释为她被禁止前往,于是她嫁了人,而安德烈的女仆则追随到了西伯利亚。这是简的生存和爱情逻辑,最后她见到安德烈已经有了一个安稳的家庭,10年间的等待和期盼仿佛一下子都消失了。策马远走,留下了头发凌乱,双眼浑浊,一脸沧桑的安德烈,目送爱人离去。

这时的安德烈显然早已没有了当初的青春洋溢,也不再会为爱情奉献一切。所以,他选择了驻足、点烟,迷茫地望向绝尘而去的身影。他得到象征性安慰的自由,在西伯利亚,了却残生。巨浪渴望自由,挣脱大海,最终被粉碎成浪花,但浪花绚丽的瞬间,远胜过静水的凝滞。对于《西伯利亚理发师》,这段话有太多贴切之处。

 3 ) 十个词帮你看懂西伯利亚理发师

1. Цирюльник 理发师。不同于парикмахер,原本是指中世纪一种身兼理发和外科手术的职业。本片中的含义分为三层:McCraken博士研发的伐木机被命名为Сибирский цирюльник,因为其高效的伐木速度如同理发一般,可以"Straight to the Pacific Ocean";Алексей Толстой在军校的歌剧表演《费加罗的婚礼》中出演费加罗,塞维利亚理发师(Севильский цирюльник);Толстой被流放,在完成了自己的苦役以后定居,也以理发为营生,在家门口挂上了Цирюльник的招牌。
  
2. Юнкер (мн. ч. юнкера) 士官生。沙俄时期的军衔。在片中皇家军校的学生也是这个军衔。

3. Свадьба Фигаро 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的四幕歌剧。费加罗与恋人苏珊在伯爵家结婚,但伯爵对其也动了心。当时贵族享有对下人结婚时的“初夜权”,但是费加罗设计让伯爵放弃了“初夜权”,全剧戏剧结尾。
作为贯穿全剧的重要线索,《费加罗的婚礼》与作者莫扎特反复出现在影片的两条故事线中:Jane与Алескей Толстой在火车上第一次见面,Алексей就为她清唱了歌剧中《从军歌》的片段。作为军校中唯一能演费加罗一角的人,他也因此在搅了Радлов的求婚之后还能暂时免于处罚,因此也有了演出前一天与Jane坦诚相见互诉衷肠的可能。而Алексей与Фигаро遭遇上的暗合("Графу понравилась моя невеста")却没有带来同样的喜剧结尾。

4. Дуэль 决斗。俄罗斯的决斗传统很大程度上还是传承自西方,自叶卡捷琳娜时期被定性为违法,但地下的私自决斗依然不止,而且愈演愈盛,在1894年出台了专门的法律,对军官间的决斗作出了规定,必须通过法庭裁决,有决斗的必要方可决斗,造成重伤的还要判监禁。足见当时决斗风气之盛、情况之惨烈。这也就是为什么众人听闻营房里有击剑之声就非常紧张,甚至惊动了校长Радлов上将。非法决斗不仅人命关天(其实这是次要的),更会危及到学校的名声。

5. Масленица, Великий пост 谢肉节,大斋期。影片中集中展示俄罗斯民俗的场景就要算谢肉节的场景了。虽然谢肉节也算是东正教节日,但带有浓重的古代多神教色彩,诸如焚烧稻草人,占卜习俗等等。影片中提及的Широкая масленица,是指谢肉节这一周的后四天,结束之后,便是大斋期。谢肉节可以说是斋戒前的狂欢,除了有集市、гуляние之外,还要吃Блины,在冰天雪地中打架(кулачные бои)。。
大斋期,为迎接复活节到来而进行的斋戒。具体的计算方法复杂,只要看教历就可以了。

6.Наполеон и Потемкин 拿破仑与波将金。同样在谢肉节的场景中,有个扮作拿破仑的侏儒,遭到了喝醉的Радлов上将追逐,后者还喊道Я к тебе на помощь, Потемкин!不过这两个历史人物的时代其实并不相关。波将金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宠臣、陆军总司令,而拿破仑进攻沙俄则是亚历山大一世时期。关于拿破仑,影片另一处提及则是在随堂测试中,教授问及拿破仑最后的流放地圣赫勒那岛Остров Святой Елены在哪里。Толстой没法在地图上指出,而他的同学Палиевский则借机开了一个和Jane有关的不敬的玩笑,直接导致了后来两人之间的决斗。

7. Прощеное воскресенье (中文没想出来)谢肉节的最后一天(星期天)为Прощеное воскресенье,这一天大家见面要相互道歉(Простите меня.)而对方则要回答上帝宽恕你(Бог простит.)。

8. Ссылка, каторга 流放,苦役。几乎是所有封建皇帝的惯用刑法。俄罗斯的流放地随着疆域的扩大也从最初的北方、乌拉尔,到后来的高加索,征服西伯利亚后就发配到西伯利亚。应该说除了发配终身流放和苦役的犯人需要单独关押、劳动,其他犯人常有家属陪伴,托尔斯泰在《复活》中Дмитрий Нехлюдов也选择了甘愿同Катюша Маслова一起流放以赎罪的经历。因此也就可以假设Толстой家的女仆Дуняша选择了跟随主人,在他结束了刑期后一起在附近的村子(Овсянко)安顿下来。

9. Александр III 沙皇亚历山大三世。1881年到1894年在为的沙皇。在影片中则是由导演Никита Михалков客串(惊人相似)。而他带着的小男孩就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Николай II)了。妻子为丹麦公主,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是用英文交流的了(汗)。他在位的时期是俄罗斯革命前的宁静,表面上的欣欣向荣暗含了经济、外交上的暗流涌动。因此被称为Миротворец。

10. Толстой 托尔斯泰。虽然主人公Андрей与这位文学巨匠没有任何关系,但与他相关的元素在片中还是出现了一处。自火车上相遇后,Толстой所有的朋友都戏称Jane为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也许是因为当时她恰好在读这本书,或者因为她是托翁笔下为数不多的女主角?

西伯利亚理发师是我的俄罗斯电影启蒙。这是关于俄罗斯的电影,哪怕都不太能够算一部俄语电影(几乎所有关键的台词、对白都是用英语说的),但这丝毫不妨碍它成为你为这个国家、民族癫狂痴迷的理由。

 4 ) 关于爱情的无主题叙述-《西伯利亚理发师》

  十年观影侧记之《关于爱情的无主题叙述》
  
   一、
  看电影是很私人的事情,比如它的形式,你在电影院里,灯光灭了,音乐响起,你在黑暗中,随银幕上每秒24帧的画面悲喜无定,内心里的波澜或死寂很多时候坐你旁边的人也未必能懂。又或者,在一个周末阴雨的下午,你在家里看碟,你唯一的希望是,这接下来的时间仅仅属于你和一个故事。至于对电影内容的喜好,那就更加私人化了。比如说,很多人喜欢王家卫的电影,有些专业粉丝甚至会大段大段背《东邪西毒》的台词。在我,实在是不太喜欢王氏风格。他的电影,像《花样年华》和《2046》之类的,除了暧昧还是暧昧,这些故事实在不值得浪费近千米胶卷和当红明星们的“倾情演出”。
   这十年来,最难忘的观影经历是上学时在阶梯教室看《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结束后,随着人潮往外走,胸口堵得慌,大脑里却是一片空白,走到校园主干道上路灯投下的法梧的阴影里,终于停下脚步,站着流泪。
  这仅仅是我很私人的感受,当时我有一个很亲密的恋人,她就无法理解我的悲伤。我相信很多人看过这个片子,有些人会觉得它不值一提,有些人会很快忘记它,但是我始终记得,记得安德鲁.托尔斯泰以为他的爱情受玷污后,在滂沱的大雨中躲在墙角瑟瑟发抖的场景。我后来收藏了它的碟片,也请人一起看过,但是据他说没有什么感觉。于是我怀疑这种感动是不是情感的某个密钥,它用别人的故事唤醒了一类人内心深处某种隐藏已久的情愫,这种情愫和理想主义爱情的忧伤有关,和世事的苍茫冷峻有关。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于1999年在克里姆林宫首映后,被指过于好莱坞化,并且将俄罗斯精神神话了。它的叙事手法的确有很强的美国电影的风格,比如片头安排托尔斯泰之子在军营军训的情节,比如军校师生举办舞会的场景,但它的气质是俄罗斯的,是那片广袤、寒冷的大地上散发的忠贞和深沉,这种气息让我们想起普希金的诗和他为纳塔利亚进行的决斗。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情节并不复杂,十九世纪后期,美国女人珍前往莫斯科,她的任务是做好士官学校校长沙俄将军的交际工作,以便让他资助美国人投资的一项发明——制造一架巨大的叫“西伯利亚理发师”的伐木机器,这机器用来砍伐西伯利亚无边的白桦林。珍在去莫斯科的火车上遇到年轻的军校学员托尔斯泰,或许是她迥异于俄罗斯女孩的气质,托尔斯泰爱上她。军校学生演出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托尔斯泰饰演理发师,他在歌剧上演前夕无意中听到珍在房间里向将军示好的对话,觉得爱情受辱,冲入大雨中,苍白的脸上流着雨水和泪,惊恐的眼神令人心碎。托尔斯泰重上舞台,他的心里一定是充满骄傲和不妥协的:没有人能够侮辱我的感情,因为它便是我人生的尊严。他最终在朋友担忧的注视下拿起提琴琴弓,奋力抽向将军,也因此被发配西伯利亚。
   很多年以后,“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终于可以轰鸣着驶在西伯利亚的丛林间,珍也有机会踏上托尔斯泰流放的那片土地,但是她在住处没有找到托尔斯泰,只能驾着马车怅然离去。
   此时,在山野里打猎的托尔斯泰一定感觉到了珍,他向着珍的方向,像野兽一样疯狂奔跑,他穿过丛林,越过溪流,最后站在山脚,往日的英俊少年已是野人一般的模样,他点一支烟,吸上,然后抬头,痴望着昔日爱人的影子在原野尽头逐渐消失。
  这个片子揉杂了很多东西,如米哈尔科夫对俄国(十月革命之前)帝国的辉煌和俄罗斯精神的迷恋,以及对这种旧精神中专制一面的批判,再有,就是西方文明对俄国文化的冲击(典型的表象是那台巨大的机器)。然而,最让我动容的,还是托尔斯泰对爱的忠贞和不妥协,他可以用自己的前途乃至生命来捍卫爱的纯洁和高贵,当他的同学对珍有些不尊重时,他提出用决斗的方式解决彼此的争执,并为此差点丢掉性命。在托尔斯泰身上,爱情和他内在的精神气质高度统一,他捍卫爱情,就像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这种气质中极端的成分让他的生命如同水晶一样易碎,却也使他苍茫的生命之途散发出水晶折射太阳之后的熠熠光芒,在我看来,这种光芒蕴涵的骄傲是人性中唯一让人敬畏的。
  
   二、
   据说,爱情和死亡是艺术的两个永恒的主题。这也容易理解,大多数的我们,都无法离开脚下的土地去展翅飞翔,我们甚至不会去远方流浪,终其一生,也不会有太离奇的际遇,现实平淡得甚至连哭泣和大笑都没有了。
   但是,我们都会遭遇爱情。
   一千个人看见了一千个罗马,那么,一千个人也一定看见了一千种爱情。卡夫卡给菲丽斯写信,问:为什么要爱。
  为什么要爱?我在看《断臂山》的时候,脑海里一直浮现着这个问题,我相信,Jack和Ennis的爱情并不是因为情欲和寂寞,否则,他们不可能坚持几十年;我还认为,他们之间的爱不仅仅是源于一种神秘的就像云彩飘过天空的偶然情感。或许,爱是他们在俗世中获得救赎的唯一方式。类似的生命体验和边缘处境让他们产生信任感,亲密的沟通和相互的爱护不再让他们觉得活在人世的孤独和漂泊,于是在断背山上空最接近生命底色的那片蓝天下,他们相爱了。
  生命的起点就是荒谬的,人们在没有任何知觉的情况下“被”诞生在这个世界。上帝创世时撒下多少颗石子,人的一生就会遇到多少件无聊的事情。每一个人,作为单一的个体,都会有孤独和无助的时候,此时,最可依靠的就是能够和自己的生命相契合的另一个体。《新桥恋人》里,被俗世生活遗弃的Alex爱上了被俗世情爱遗弃的Michelle,因为在他荒凉的生命里,她是唯一的温暖,他在爱她的过程中得到救赎。Michelle以为自己不爱Alex,但是,在逃离以后,她还是回到Alex面前,说,我时常梦见你,所以我爱你。或许,她也无法离开新桥上空漫天烟花下爱的期许。
  而在《巴黎野玫瑰》里,爱情的双方,贝蒂和左格,则分别是理想主义和现实的化身。左格想写作,却没有信心,宁愿在海边刷几百间木屋(刷几百间木屋,枯燥,没有意义,是俗世生活的表象),而贝蒂,先是烧掉了木屋,然后竭尽全力鼓励左格写作,她相信,左格一定会写出伟大的作品。最后,贝蒂死了,她用生命完成对左格的救赎,理想主义和现实终于在左格身上得到统一,左格开始潜心于写作,如同贝蒂生前期望的那样。
  
   三、
  爱情本身并不值得我们歌颂,因为爱上一个人太简单了,你处在人生的岔口,选择往左或是往右,会爱上一个不同的人,这本身就是一件荒谬的事情。爱情的荒谬还在于,你似乎永远无法区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基斯洛甫斯基的《蓝》里,朱丽叶一直无法忘记死去的丈夫,后来,当她知道丈夫有情人并且还怀有一子时,爱的信念轰然倒塌,她终于可以从爱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代价是意识到了爱的虚无。
  如何让爱情不荒谬?《丑闻》便是爱的一次蝶变。赵原为了让郑氏爱上他,依据她的喜好设计了道德倾向,设计了言谈举止,他在自己与郑氏之间虚构了第三个人,然后让郑氏爱上这个人,这爱情从轻佻和虚假到深沉和真实之转变,是赵原受了一剑还坚持着要去找郑氏时完成的。他在生命垂危时说,我仍然不知道自己是谁,但还是想见他。赵原像希腊传说中的那个英雄一样,以为自己无法战胜,却还是被爱情这支流矢射中他全身唯一的弱点。他发现自己还有爱的能力,也终于可以因此微笑着死去。
  如何让爱情不荒谬?你只有不妥协的去抗争,如《西伯利亚的理发师》里的托尔斯泰,你只有去坚持你心中的爱情,如《阿甘正传》里的Gump。Gump因为智力低下,无法学习和积累世俗的经验,所以他的一切举止皆没有伪装,都是心灵的指向,他对爱没有奢求,并且无条件的坚持下去,一生一世。
  
   四、
   最后,谁才是你真正爱的人?
   The Tango Lesson里说了一个故事,雅各布四处行走,有一天黄昏在山谷遇到一个傲慢的年轻人,他无法忍受年轻人的骄傲,于是和他打架,他们从黄昏打到深夜,又从深夜打到太阳升起,最后,雅各布停了下来,因为他发现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年轻人是无法战胜的,他或许是天使,或许就是上帝本人。
   你的爱人,便是你心底那个无法战胜的人。

 5 ) 兴高采烈及恶作剧之莫扎特再生

看第二遍的时候,就会发现,最精彩的部分绝对只能是薄饼节。
仿佛是一段费加罗婚礼的MV,所有的镜头、急速变换的小情节就像是一首小型协奏曲。一句废话没有,每一个乐句都精彩万分。看,俄罗斯小丑,看,吉普赛人,看,喝酒的熊。一个个花俏的小滑音,接下来是一段静默的调皮的高潮前的前奏,将军喝下了一杯沃特加,又喝下一杯沃特加,再来一杯。哈哈,狂欢开始了,喝醉的将军在跳舞,成为他的士官生们开心的焦点,他看见了拿破仑,那个小矮子,他跳上了舞台追打他——乐曲进入有节制的肆无忌惮的谐谑部分。中间还穿插着另一个声部,推动着乐曲向喧嚣热烈的顶点行进,雪地上的万人角力拳击,鼻青脸肿,兴高采烈。莫扎特,调皮的Mozart在指挥着这次演奏。有时候还偷偷地跑上去来那么一拳,然后又回到自己的位置。“哦,哦。我又迟到了,又迟到了……”
莫扎特他为什么总是这么高兴呢?“Ot Boctopka".这部电影据说遭到了美化俄罗斯的批评,但是对一篇童话你当什么真?描述复杂性的电影又不是没有,莫扎特他就应该是这么简单的、恶作剧的、永远兴高采烈的。何况恋爱中的莫扎特,当然没头脑了。
米哈尔科夫的照片有一张是趴在地毯上的,莫扎特传记片的一个经典镜头就是那小子趴在地上去抓美女,米哈尔科夫老头严肃的表情背后,跪在地毯上的姿势还是暴露了他的秘密。
费加罗说“爱情是地球转动的理由”,因此这部电影用了爱情做主线。那也不过是为了莫扎特,而不是为了把地板打上“surprise"蜡油的托尔斯泰和说将军像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的Jane。当然,爱情主题没什么差错,相当出色,尤其Jane提着波列耶夫斯基的篮子,去看望决斗后躺在病床上的倒霉的托尔斯泰,瞧托尔斯泰又意外又高兴的那德性,还有jane这个老手顾左右言他一会儿食物一会儿名字就像老朋友似的一点不见外的那样子,直切要害,一点理由都没有,简直要命。还有求婚那段,多么新颖巧妙又俄罗斯,还有一点点好莱坞。求婚的这首诗老将军选得多么贴切:“爱情就像出麻疹,一生只有一次,出得越晚,病得越重。”对托尔斯泰而言,除了出得早晚不一样以外,其他的都靠谱。对将军而言,他也病得不轻啊,这个女骗子,吼吼,也是一个莫扎特啊。
莫扎特是一个伟大的作曲家。米尔哈科夫是一个伟大的导演。用自己的最后一部影片,没有送去任何电影节,老导演写了自己的最爱:莫扎特,完全的,从外部:直接用他的音乐,费加罗;到形式:用音乐的方式来结构电影,编排镜头;到内容:男女主人公都是莫扎特;到情绪:那被大家理解为美化的兴高采烈和恶作剧,实际那不过是莫扎特,是米哈尔科夫本人。他为自己的生涯画了一个句号,在电影史的大房间里洒了一泡屎,留下自己的气味,叫历史永远记住他的电影,让自己这样一个存在永不被忘记。

 6 )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的轻 II

      “当时你的母亲尽管年纪不大,但仍认为自己是个聪明的女人。因此在与俄罗斯见面之前并没有做好准备。她知道的只是那里有皇帝,鱼子酱,伏特加,熊,还有在俄罗斯有个大公⋯⋯ 她对这一切都很感兴趣,因此她愿意来到俄罗斯。”影片开头,年迈的珍妮执笔对小托尔斯泰如是写到。

      多年后当珍妮回忆着1885年发生的那些往事时,她在窗前从驶向俄罗斯的那辆列车开始写起,似乎这一切都从遇见那个会唱费加罗婚礼与著名作家同名的军校生托尔斯泰开始。混乱的开场中,珍妮唱着卡门吓走了所有闯入她包厢的军校生们,挂着一圈面包圈儿的托尔斯泰被他的同伴们留在了门中。托尔斯泰转过身看着珍妮,两个陌生的人从此有了某种关联,但谁也不会知道接下来命运究竟为他们准备了什么。

      生活教会了珍妮绝不轻视偶然发生的一切,为了来到俄罗斯帮助格拉翰姆为新发明拉到投资的目的,她拿着托尔斯泰遗落在车厢的照片来到军校,一切都不再是无意的巧合却又丝毫不在掌控之中。珍妮隐姓埋名以格拉翰姆的女儿的身份接近军校的校长拉德洛夫将军,她驾轻就熟的谎言和讨人喜欢的微笑轻而易举的让她博得了拉德洛夫的欢心。这时的她还不知道那个叫做托尔斯泰年轻军校生,到底是在哪一刻独自为她坠入了爱河。

      盛大的集市,传统的忏悔节,跳舞的吉普赛人,豪饮伏特加的熊与人,鱼子酱饼,冰天雪地中群殴至半死的农夫,以及军校生毕业接受沙皇检阅时的阵势⋯⋯电影里反复出现的画面与记忆里的所有俄罗斯印象重叠交错。就是这样一个大悲大喜的国度,即使是帝国时期的辉煌一去不返,但仍骄傲到不可一世。虽然这些情节在俄罗斯被评为有偏袒帝国时代的夸大,但又着实复合了外国观众的口味。而托尔斯泰这个角色无疑吻合了导演心目中完美的俄罗斯少年形象,永远昂的高高的下巴,直挺挺的后脖颈,眼神倔强又不失温存。正是年轻到无所畏惧的年纪,也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年轻,托尔斯泰的任性才显得格外动人。就连当他失去理智的时候去摧毁一切时,都让人丝毫不忍心去责备。因为人人都知道,这样的冲动是珍贵的,去之不再来的。

      “我撒过许多谎,连自己都不记得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了。只有当我和你在一起时,我才明白什么是真的。”当珍妮向托尔斯泰倾诉了自己一发不可收拾的情感后,她说。

      我怀疑过珍妮所给予托尔斯泰的爱是怜悯么?怜悯托尔斯泰那不成熟发了疯的爱。那收放自如的微笑似乎让所有人都难辨真假的落入了陷阱。我曾想过若是珍妮有那么一点点改变为了爱情有那么一点点坚持的话,是不是就不会将托尔斯泰逼向崩溃?也曾想过,或许托尔斯泰有那么一点点世俗认为爱情可以掺染一点点杂质,是不是就不必弄得自己遍体鳞伤?然而青春必定会像奶酪一样布满千疮百孔的错误,只是并不是所有的奶酪都会因为年轻而被宽恕。珍妮的爱也并非如我想象的那般不堪,只不过是经历完千疮百孔的青春后,从坚硬的脆弱变成了柔软的迂回罢了。

      费加罗的婚礼演出中间休息时,托尔斯泰不小心听到珍妮假装像拉德洛夫将军示好的告白,他听到珍妮不过称自己的爱为一个孩子的爱时,他的世界毫无防备的被摧毁。他四处躲避,狂奔到雨中祈求寻得一个可以逃避现实的角落,他什么也不说,却让人读懂了一切。带着惊恐的眼神被从雨中捉回舞台继续表演后,他执起提琴手的琴弓跨过乐池观众挥舞着扑向了将军,至此,一切无法挽回的发生。

       爱情带来力量的同时也消亡了力量。正如我们的脚步从以开始就朝向了各自的方向一般,没有人能够阻止得了托尔斯泰,更没有人可以阻止得了那个年代严肃的俄罗斯。托尔斯泰以刺杀大公未遂的罪名被判七年苦役五年流放西伯利亚,他没有任何辩解倔强的承担了一切罪名。珍妮想要追上他解释所有的原因,但却未能如愿。直到1895年,十年的时间珍妮才被批准前往西伯利亚。当她摸索来到托尔斯泰的家时,除了摇摆的婴儿床,堆积满地的苹果,她再没有见到其他。这就像是一种崩塌,一种无能为力的崩塌,珍妮明白,她来晚了。

      结尾处,珍妮拿着托尔斯泰年轻时的照片来到因倔强而受罚的儿子的军营。小托尔斯泰的脸与苍茫的西伯利亚土地上托尔斯泰衰败沧桑的面容紧紧重叠在了一起。托尔斯泰望着珍妮扬鞭远去的马车,一语不法的点燃一根烟。再这张脸上再也寻不到的是青春的痕迹,然而爱却仍然不曾消亡。

      “有时候我们认为是生活背叛了我们,但是很久以后才发现其实是我们自己背叛了自己。”当一切还都美好时,珍妮坐在托尔斯泰受伤修养的床边。对他说,也对自己说到。

  那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你我终不能幸免。

 短评

笑着开始,沉默结束…

7分钟前
  • sherrylee
  • 力荐

悲剧不是一副活不下去的苦逼相,喜剧也不是没完没了的呵你痒。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生命的悲剧,才是大手笔。让你笑到抽筋,痛彻肺腑!

12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⒈一直以为这是讲述「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的故事,结果「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竟-然-是-台-伐-木-机-器-,瞬间有点囧到了;⒉前面是滑稽浪漫的青春爱情喜剧,后面则是相爱的人却无法厮守终生的爱情悲剧;⒊看着临近结尾的那些风景空镜,突然好想戴上耳机、听着音乐,一个人在那片秋季的落叶阔叶林漫步。

1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火热、冲动、赤诚、无暇,用生命去捍卫的古典式爱情和尊严,大概已经失却并遗留在了那个时代。此片唤回了我对俄罗斯的热爱。

18分钟前
  • ζωήιδ
  • 力荐

我用全部生命爱过你,用荒凉的残生感应到你,却始终没有跨出那一步,在余生都错过你。

22分钟前
  • JulyChan
  • 力荐

看完最深的感受就是那张年轻略带张狂的面孔,高抬的下巴,骄傲的眼神,还有执着。爱情在这里没有太让我动容,可以用看到的这句话来说明:“爱情本身并不值得我们歌颂,因为爱上一个人太简单了,你处在人生的岔口,选择往左或是往右,会爱上一个不同的人。”在内个青春,谁都会有爱上的人吧。不知道十年之后,他在西伯利亚的树下回忆过去时会怎么想。管它呢。也许就是因为不再相遇,才显得那么美好。

23分钟前
  • seeme | 北北
  • 推荐

为了爱你,我情愿餐风宿露,不可一世

27分钟前
  • 绿音儿&外星兔
  • 还行

爱情还是太迷人 只要你肯等

31分钟前
  • 飘來飘走的甜蜜
  • 力荐

坚持莫扎特是伟大的作曲家有意义吗?十年的苦苦追寻有意义吗?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有意义吗?"有时候我们觉得生活背叛了我们,其实是自己背叛了自己"。即便一切都化为远望时吐出的那口香烟,如果能像<下一站天国>那样,在离世时选择生前的一段记忆留下,我想他们都会选择在车厢里喝香槟,这就是意义。

34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那个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的少年军官,变成了目光呆滞十指黢黑的中年猎人,一次无意的嘲讽,换来的是此生永诀。他的爱太认真也太沉重了。最打动我的是士兵们齐声高唱满含热泪送别他们的兄弟,比爱情还要凄绝。

37分钟前
  • 阿凡思蜜达
  • 推荐

好假的高分。

40分钟前
  • 大 象
  • 还行

篇幅冗长也就罢了,关键还处理的如此喧闹、浮夸、肉麻、煽情,让人看的有些尴尬。而且主要人物也都很不讨喜,男主甚至比女主更令人厌恶。一个大小伙子动辄就妒火中烧、任性胡为,这与小人何异?总之,不管结尾再怎么渲染怎么悲情,都没法打动我分毫。

44分钟前
  • 易老邪
  • 较差

和妈妈早晨起来一起看的好片子~多么美妙的星期天呀~我喜欢大雨把我们都关在家里~09.5.10

45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这部片子非常大气,俄罗斯电影就是不一样啊

48分钟前
  • LipingTaBaBa
  • 推荐

你闪亮一下子,我晕眩一辈子。

49分钟前
  • 宸伊
  • 推荐

她说:“我从没想过我的一生中还能够有一个人这样的爱我”。她说的一定是真的。

51分钟前
  • 卡帕
  • 力荐

最后一个镜头,我缓缓吐出七个字:“针叶阔叶混合林”

54分钟前
  • 老袁
  • 力荐

即便是在向好莱坞靠近的俄罗斯复兴电影中,依然能够看到“诗电影”的美学传统。

57分钟前
  • Nakedself
  • 推荐

我曾经幼稚的以为自己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现在我才知道,生活是一个等待着鲜花的花瓶。

1小时前
  • 沈书君
  • 力荐

以一个蹩脚的爱情故事引出俄国人灼热的浪漫情怀,他们在特定时代遭遇的困境,以及他们的矛盾性。他们向往西方的自由,却又热爱着自己的土地。面对伐木机颤抖的树林,在悬崖上弹奏莫扎特,那些画面极富生命力。反衬着爱情的苍白,和西方女人在这个故事中的格格不入。引出这一切华彩的东西却最缺乏说服力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