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皮娜

HD中字

主演:雷吉娜·阿德文托,玛洛·艾劳多,露特·阿马兰特,豪尔赫·普埃尔塔,皮娜·鲍什,赖纳·贝尔,安德烈·别列津,达米亚诺·奥塔维奥·比吉,贝内迪克特·比耶,阿莱斯·库切克,克莱芒蒂娜·德吕伊,约瑟芬·安·恩迪科特,卢茨·弗尔斯特,巴勃罗·阿朗·希梅诺,梅希特希尔德·格罗斯曼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1

 剧照

皮娜 剧照 NO.1皮娜 剧照 NO.2皮娜 剧照 NO.3皮娜 剧照 NO.4皮娜 剧照 NO.5皮娜 剧照 NO.6皮娜 剧照 NO.13皮娜 剧照 NO.14皮娜 剧照 NO.15皮娜 剧照 NO.16皮娜 剧照 NO.17皮娜 剧照 NO.18皮娜 剧照 NO.19皮娜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皮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德国著名导演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在第一次观看皮娜·鲍什(Pina Bausch)出演《穆勒咖啡馆》时,便深深为这位“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所吸引。他与皮娜迅速成为至交,并诞生了合作电影的想法。几经考虑,文德斯决定采用3D电影技术来展现皮娜充满激情与创意的 现代舞艺术,试图为观众开启一种全新而独特的视觉发现之旅。但是,2009年电影拍摄计划宣布后不久,皮娜·鲍什就因肺癌辞世,整个拍摄计划就此搁置。直到在与皮娜生前执掌的乌帕塔舞蹈剧场商谈后,文德斯才决定重新启动电影拍摄计划。本片将皮娜的几部舞蹈作品《穆勒咖啡馆》、《春之祭》、和《月圆》贯穿在学生和好友对她的追忆中,同时将镜头投射到充满工业景观的城市乌帕塔,立体化地诠释了皮娜独特奇妙的舞蹈美学,留下了对皮娜最美的赞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夺宝奇局铁观音勇破爆炸党没有我的日子完美攻略天使快递特洛伊国语破毒强人铁达尼号沉没记 下风云2(2005)大唐小娘子 第二季行走距离绝佳的解决师疑犯追踪第五季民间奇谈传生活大爆炸 第八季我的充气恋人嗜血法医:杀魔新生第一季当树枝折断时警界英雄北冥有鲲玉女添丁女孩画像蝴蝶2014无语问苍天1990

 长篇影评

 1 ) 三人影院

我和Linda van Deursen和Ming Bai坐在一张三人沙发上看完的。记录下Linda的说的两点:

1。镜头里面多次出现的剧场的正面全景景象,并且可以看见剧场的前几排座位,或者是前几排观众。在3D的效果下制造出了惊人的沉浸效果,因为镜头的前排观众在3D眼镜里就变成了真实的前排观众。我们如同身处电影,或者遍布舞者的剧场之中。或者,如同电影中两位舞者透过一个小盒子观看穆勒咖啡馆。我们看的是一个小盒子里的电影。

2。电影中出现舞者谈论Pina的时侯,他们并没有说话。他们的声音是旁白,而他们只是在听他们自己声音,听他们自己对Pina说的话。他们的面部表情,五官微小的动作即是一种舞蹈。

 2 ) 用力爱恨,撼动生命

        不得不承认,一直自诩文艺女青的我,其实充其量不过是个伪文艺。因而每次电影节,文青们大多心潮难平,一个劲往影城扎堆。我却意兴阑珊,全然提不起精神。一来相对于影视,更喜文字,总觉得细腻到极致的情怀,影像很难表述。即便导演再牛,演技再好,也难以似文字般将其中的意境完美传递;二则知识匮乏,对电影的系统性理解不深,抛开画面风格、镜头语言、景别景次之类的细质化赏析不谈,就连大众普及化的导演名号及代表作都混淆不清,弄不明白。

       可凑巧的是,每次电影节我似乎从不缺席,总有朋友盛意拳拳,邀我同行。于是,在这个大雨如注的周末下午,我和闺蜜顶着狂风暴雨,再次来到影城,观看了此次影展呼声很高,一票难求的歌舞片《Pina》(皮娜)。


       许是3D的缘故,影片从第一个镜头开始,便让人为眼前的真实所震撼。这其中,有艺术的真实,空间的真实,情感的真实,当然还有灵魂的真实。从舞台到现实,从记录到追忆,从束缚到放飞,从痛苦到升华。所有的镜头,或讲述或舞蹈或音画,不论哪一个角度,都试图从客观的例证去还原pina的生命,以及早已融入其艺术骨髓的爱和坚强。

        难以忘记开场的《春之祭》中,女舞者一个个手捧象征祭祀的红衣走上神坛,等待命运宣判时的凄楚眼神。惶恐、无依,仿若任人宰割的羔羊,在强势的男权社会,毫无抵抗,没有半点还手之力。虽然,从舞者的衣饰及舞台的布景看,故事发生的时代已经离我们非常遥远,但只要稍加留意,你便会从中体会到pina想要表达的隐喻和深意。是的,无论年代的齿轮如何转动,女性亘古不变的弱势地位时常将女性推向献祭的深渊,而对于女性的种种受难,冷酷的现实社会却始终熟视无睹,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

        接下来的《穆勒咖啡馆》,显然更易引起全体观众的共鸣。因为在该剧中,pina已经将自我完全抽离。留下来的,只是舞蹈本身。这样的舞剧,很容易让观众带着自已的生命体验,投射剧中,独立思考,感受意境,解读自我。不论你的灵魂是孤独还是疏离,也不论你的爱情是愁苦还是甜蜜,你都能从舞者的动作本身,找到灵魂的出口,发现生命的渴望。不过,作为一个喜爱生命热情而富有张力的积极入世者,我还是稍稍对这个剧作中通篇的灰色有些感冒,不喜欢其中太过阴郁的悲观色彩。

      最后谈谈压轴的《满月》,相信很多看过该片的朋友都会被这部由月光、巨石和水所幻造出来的美学意境所深深打动。还记得那个从深蓝色水底走出的男人吗?当他步履从容地顶着若干树枝平衡行走于狭长的水道间时,天地万物已然远去,剩下的就只有坚定而自由的灵魂本身。这种超然的意向感观,教人不得不从骨子里崇敬起pina这位现代舞女神,是她带给了我们最完整的美学体验。

        絮絮叨叨,说到现在,似乎才刚回味了影片的一小部分。那么,让我们用快进的手法,再度回想一遍那一段段撼动心灵的舞蹈片断吧。

     【力量】女舞者自信满满,做出各种彰显力量的姿势。正当你不敢相信如此纤弱的女子因何能极端展现出muscle的形态时,男舞台从其背后转身而出,引领女子舞出了一曲刚柔并济的生命之舞……

     【抚摸】女舞者伫立正中,被一群西装革履的男舞者肆意玩弄和抚摸,而女舞者面如死灰,全无半点表情……

     【束缚】压抑的空间中,女舞者拼命想要挣脱缚在身上的绳索,一遍又一遍划着寻求自由的圆弧……

     【过客】城市的角落中,一名青年女子席地而坐,发丝飘扬。这时,一名风度翩翩的男子款款走来,挽着年轻女人,随着收音机里传出的音乐不停旋转。一曲终了,男人抽身而去,女人又一次回到原点,归于沉寂……

     【依靠】空旷的屋顶,女子步履艰难,浑身乏力。幸好男子始终在她身旁,不离不弃……

      在这里,我不想就上述这些舞蹈所蕴含的意义作过多主观的评价和阐释,相信看过的朋友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毕竟让观众从充满力量与激情,情绪与主题的舞蹈中自行思考,甚至成为舞剧的一部分,才是pina最想到达的艺术境界吧。

      我只想说,如果没有意外,生命的时长大致相同。如果没有灵魂,生命的状态也将千篇一律,颜色全无。很多时候,我们困惑,无法探究生命的意义,无法确认生命的形态。或者拼尽全力,争名夺利;或者慎言慎行,敏感多疑;或者没心没肺,神神叨叨;或者神思恍惚,迟钝麻木……

      那么,究竟怎样的生命状态才是我们最想要的?是轰轰烈烈、鲜亮光彩,还是循规蹈矩,甘于平淡?或许,看了皮娜以后,想必你会有所顿悟。


      PS:除了舞蹈本身,音乐的契合算是pina的又一亮点,超级期待该片的原声音带!

 3 ) 3D是平的

对舞蹈没认识也没兴趣。如果事先不知道跟舞者有关,我会以为这是一部疯人院电影,皮娜是院长,舞者是病人,舞蹈是病例展示

或者,我知道跟舞者有关,但是在电脑上看的,一样撑不到三分钟

对我来说,3D是皮娜配得上五星的唯一原因,在这玩意被发明出来多年之后,终于有人用它做了点有意思的事情

《皮娜》不是第一部3D电影,可能已经是第100部了,但之前的99部只是在不断地把碎片撒到外面,或者用高速运动让你头晕目眩

《皮娜》的镜头运动很少,终于开始洒水的时候,多数都溅到了银幕“里面”

3D的画面不再有焦点,每一个角落都是平等的——当一男一女站在“靠近”我的位置又搂又抱,真正吸引眼球的却是左上角“伸懒腰”的白衣女子

在3D画面中,极远或极近的物体经常喧宾夺主,于是那些充分利用景深的镜头,总有无与伦比的美感

比如,好像从《八部半》中走出来的怪人混成一列,出现在开头和结尾,2D往往眷顾最“近”最“大”的那位,3D之下众生平等,每个观众都可以选择他的最爱

远处一排椅子,坐满了人,一个大妈起立,走到镜头前,双手抱头,此时,她几乎遮住了身后所有人。但是,通过胳膊与头部形成的三角型,我开始偷窥远处被分割的人。如果这是一部2D电影,哪怕这些人清晰可辨,大妈也依然是唯一焦点

除了人,作为背景的城市和自然也活了过来,从游览车中拍出去的镜头,远方尽是美景,扎眼的却是近处车前窗上方的雨刷;在另一段中,只顾着注意远处的麦当劳广告,至于“焦点”中的人们做了些什么,我一点都想不起来

这就像你和你的朋友来到了同一个观景点,注意到的东西却可能完全不同

这样的效果,菜鸟维姆·文德斯做出来也许是偶然——对于导演来说,让观众从同一画面中看到不同的东西又有何意义?

因此,第一个驾驭3D的人,第一个在平等的环境下控制“焦点”的人,说不定就是下一个大师,他可能与爱森斯坦或奥森·威尔斯并列,拍些未来人看后索然无味的~经典~,真正的价值在于丰富电影语言

如果他成功了,电影院才具有实在的意义——我从来不信“影院比**如何如何”那一套,跑到不能只穿内裤的地方,看可用两小时下载的片子,这显然是弱智行为。只是做得人太多,显不出来

但是在3D的世界中,影院成为了(暂时的)唯一,电视电脑无法复制

上海影城的一号厅是见证这一切的完美地点,因为在流行小厅的今天,只有它够大够史诗。比较讨厌的是左右两侧的绿色“紧急出口”灯光,它们好像也变成了3D的一部分,不必要地分散着注意力

一个完美的3D影院,应该是全黑的,也许还该增大两排之间的高度差,让相邻的人离得更远,让眼镜不再夹痛脑袋,让3D画面更明亮,在一片寂静中,只有你和电影

3D带来的新奇体验如此不可思议,我甚至动了保留票根的念头——这是在火车站前拍照的另一表现形式,就好像扔了票就会忘了电影一样

一出门,小风一吹,小雨一淋,头脑清醒,还是扔到垃圾箱吧——就算是扔到大马路上,《皮娜》也依然是部好电影

 4 ) Dance, Die, Reborn, Dance

六月初的维姆文德斯展,看了六部,《柏林苍穹下》、《德州巴黎》抛开暂且不谈,最为震撼的是3D版的《皮娜》。

《皮娜》是一场返璞归真的3D革新。

当然我们一向乐于享受3D电影带来的更为沉浸的刺激体验,而皮娜,它只想安排你看一出现代舞剧,无意带你走进宇宙银河或枪林弹雨。于是文德斯拉近舞台,当影片开场,灯光渐暗,一名舞者出现在舞台中央,然后是一群。他们舞动着朝你走来,轻纱帷幔悠悠地飘,影院里坐着看电影的就巧妙地被转换成了舞台前坐着看舞蹈的。

用3D来呈现舞蹈,朴实却新奇。人生中第一次觉得3D如此美好。

皮娜(2011) @天山电影院

《皮娜》是一部虽死犹生的人物传记。

纪录片刚一开拍,皮娜便去世了,于是电影里她出现得极少,即便认真看完,也并不会了解她的生平她的故事。比起讲述皮娜,这似乎更像是一场现代舞的狂欢。她的舞者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不开口讲述,只安静地看着镜头。旁白里,我们听到他们的心声,听到他们讲皮娜,讲对她的印象,讲她曾经如何引导自己,讲她的舞蹈。在那些言语的碎片里,在那些充满情感张力的肢体里,她始终在场。

这是文德斯献给皮娜的一场盛大的追悼会,在此看到的不是死亡,而是她于每一个活着的舞者身上重生。每个舞者都是皮娜的一部分,每个观众都是皮娜的一部分。这样的传记是最好的传记。

它有些晦涩,这种难以理解来源于现代舞本身。要我说,舞蹈不需要理解,感受便好了。快结束的时候,旁边的人跟着做起了反复出现的一段舞蹈,试问谁不想加入呢?

Dance, Die, Reborn, Dance,人们终将在循环不息中与她相遇。

 5 ) 3D《Pina》,多出一个维度的灵魂

生于1900年的狄米小姐经历过上个世纪Machine is the new God的疯狂崇拜,更经历无数昙花一现的电动电子鸡肋小玩意,所以对任何新技术都抱有审慎迟疑的态度,当然也包括3D电影。

3D技术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之初,从30年代之后,差不多每隔十多年,总会热门一阵子,随即偃旗息鼓。无论怎么还魂,都是借助视觉奇观的吸引力,电影多取材魔幻、惊悚、科幻、情色等以视听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类型。曾经风靡一时的《阿凡达》亦属此类,给观众带去虚拟但又真实的感官体验。看过一次4D的科教片,虽真正有“身临其境”之感,但也更像是科学诡术,不禁让人怀疑电影在真实上走的越近,会不会离艺术越远。

《Pina》完全打消了我的疑虑。这部电影我先看了一遍2D,又看了一遍3D,多出的这一个维度不仅仅是技术噱头、立体感,还有一重“灵魂的真实”。

本来文德斯打算拍一部关于皮娜鲍什的纪录片,没想到开拍前几天,鲍什因癌症离世。电影由“记录片”,变成了“追忆片”。为了达到某种历史真实,纪录片常常用采访当事人、访问遗迹、“搬演”等都手段来追溯不复存在的人或事。《Pina》也离不开这些常规手法,靠皮娜留在世上的痕迹--生前的舞蹈和工作影片片段、对她同事的访谈以及舞者重演她编排的舞蹈--来拼起/唤起/塑起这个已经远去、并且没有留下太多影像记录的生命,和她生命里的爱与痛。但是3D摄影与2D历史影像的结合、剧场空间多一层设置等都给影片增加和打开更多的时空层级;讲述、舞蹈和历史影像中的意义相互立体沟通,在多棱角的塑造中获得了一种灵魂的真实,就像一枚多角度切割的不规则钻石终于捕捉到了太阳的光线。

影片由现实空间展开:城市远景,右下角的建筑上有一张pina的巨型海报。这张海报代表pina本人,也代表她的艺术生涯,因此是一个交汇点,沟通起影片之后所有关于pina的现实或舞台片段。

1。现实空间
对pina同事的采访是现实空间的基础,但所有采访都是蓝灰色背景下、中近景半身固定镜头中完成,刻意脱离具体的现实联系,再加上人们的访谈是出于情感与记忆,这里的现实也与非现实交汇了。

2.舞台艺术空间
影片第一个镜头跳过去,毫无征兆的,就开始了舞台上的表演。舞蹈家们重演pina编排的经典,他们的肢体动作、表情、演员之间以及演员与舞台设置之间的张力,有pina的思想情感、也有其他认识pina的人对她的理解与回忆。

3.舞台与剧场(艺术空间与半现实空间)
几处舞台表演同时有观众后脑勺的黑影在最前景,这里显示出3D的优势,更立体的支撑起剧场空间,与舞台拉开一定距离,提醒观众自身的观看角色--对于大多数从未看过pina的演出,也不可能再次看到的观众来说,可以将自己与电影中的观众认同,通过“不可能”的舞台欣赏来认识pina。这里就打开了银幕框与电影院座席之间的横沟。

4.现实-》剧场-》舞台
《穆勒咖啡馆》是我最喜欢的片段之一。花园中,pina的两位同事对着cafe muller的舞台模型,追忆创作时的情景,镜头从舞台模型探进去,接到演员表演中去,之后又切到pina自己表演这出舞剧的archival footage、当时的创作记录,然后又回到现在(电影拍摄时态)的表演。

这里的时空穿越以及现在时态的3D与过去时态的2D历史片段并置,十分富有生命力。在这种对比中,pina的影像有了一种产生于记忆中的历史的质感,一方面清楚明白这个人已经离去,一方面感受到影像的“还魂”力量。如果是纯2D的电影,只有靠历史影像的(磨损)胶片感来表达时空间隔,但依旧是平面的,嵌套在3D中的2D则通过减少一个维度来表现与历史的脱节、历史真实只留痕迹而不可触摸。

从花园现实,到舞台模型的剧场空间,到舞蹈表演层层递进,最后一层又与档案影像并置交错,产生无比迷人的过去时影像、现在时影像和哲学层面的真实等不同时空结构组合。

5.外景+舞台(现实+记忆/情感)
外景舞蹈片段也打开了现实的两个时空。一方面,电影取外景实地拍摄公园、城市、车站等,同时舞者在外景中起舞,将现实空间变为舞台艺术空间,也说明pina的灵魂散布在各个角落中。这里有现实、舞蹈、灵魂三个空间。

6.现实-剧场-舞台-pina灵魂-观众
电影结尾处最精彩。外景中的演员舞蹈接到剧场中,观众席上空无一人,同样空荡荡的舞台上,只悬着一块投影幕布,pina在投影上做了几个动作后,与观众挥手告别,从投影上消失,然后投影幕布升起,露出剧场后墙。这个片段至少有5个空间层级:电影院中的观众、囊括了银幕中剧院的现实世界、剧院、舞台平面、pina的灵魂。这是我们去追寻pina的途径:通过在电影院看电影,了解pina的世界,她的剧场,她的舞台,舞台跳动的她的灵魂。投影上的pina依旧是2D影像,与周围多层级的世界对照,显出“真实的”灵魂。

这部电影需要再现的,正是pina的灵魂。舞蹈片段表达了她的灵魂经历--灵魂的挣扎、激荡,她的软弱乃是她的坚强,她的孤独,欢乐,悲伤……从那些舞蹈动作和舞者之间的张力、舞台情景设计中,可以看到困在肉体中的那个灵魂。电影中选取的舞蹈片段正是由这种灵魂的困境和挣扎开始。越到后面则越释放,越自由。中间部分有位女舞者用踩着椅子飞起来表达灵魂的飞升,也正像pina死去那个时刻,灵魂的自由。最后几段舞蹈中,有一个女人被绳索拴着,拼命往前跑,却只能在命运控制的距离中。又有个女人在地上匍匐,另一个女人不断往她身上覆盖泥土,而远处有个女人背着一株长高的小树缓缓走来--概括了一生灵魂的困境、生长,和最终的自由。最后的段落里,舞者们身着彩色的衣装,重复着“春夏秋冬”的舞蹈动作,在黄土坡顶往一个方向悠然走去,不知是不是他们灵魂最终光明的归处。

因为3D技术,跃于银幕之上的舞蹈成为透过肉体的灵魂之舞,2D影像则成为灵魂的再现,在新旧技术的交融里,灵魂主题被完满表达。这种灵魂,与2D鬼怪片里的灵魂不同。如果说2D是肉身,多加的一重维度,是上帝造人的时候往泥土里吹的一股气。

《pina》完全打破了我对3D技术的偏见,工具有时候比表达早走一步,人们尚未意识到,电影多出来的一个两个维度将会怎样改变我们所看所感所经历的世界。



 6 ) 接近皮娜就是接近一种思考

去看《皮娜》,仿佛是自己的某种朝圣。对身体,对表达,对沟通。。。

这是一部向探索当代舞蹈的大师致敬的纪录片,因此可以看到皮娜通过舞蹈剧场对各种主题探索的糅杂。文德斯挑选的是生命、爱、自由、挣扎、渴望、欢愉、绝望、重生、美和力量等,一如在《皮娜》预告片中所展示的。不久前在上海德国领事馆文化处组织的观看皮娜纪录片和舞作的活动中,大家问今天我们再重提皮娜有什么意义?与所有对艺术进行革新的大师一样,接近皮娜就是接近一种思考。

思考为何而动,而不是如何动。舞蹈主要通过空间和肢体来呈现,舞蹈中的每个动作都能充满饱和的情绪。但舞蹈一旦停留在技巧上或者是动作本身,那么舞蹈艺术就将逐渐枯死。皮娜要做的是摧枯拉朽一种被模式化了的现代舞,回归动作的源头,追求真实,所以她问,并且不断地追问,“春天意味着什么?这给人带来什么感觉?你们想到春天就想到了什么?……华尔兹意味着什么?这个词激发了什么?……什么是禁欲?相应的纵欲看起来该是什么样的?……钟情一个人会怎么样?会亲吻他?会爱抚他?如果他不回应,那怎么办?”

于是在皮娜的舞作中我看到了表现春夏秋冬四季的手臂,看到了被无数男性抚摸安慰的妇女的悲伤。看到两人拥抱,被拆开,掉落又拥抱,一遍又一遍的抗拒与服从。看到在玻璃房子中那种不安、祈祷和渴求回归的情绪……

思考人和对舞者的态度。皮娜舞团的团员几乎都是三十岁以上的舞者,来自世界各地。所以没有模式化的、被视觉化的舞者。他们身形不一,各有特质。这是皮娜的态度,她要挖掘和展现作为个人的舞者的不同特质。比起漂亮的肢体,皮娜更看重舞者背后的个人经历。“我舞蹈因为我悲伤。”这些舞者都是皮娜悲伤的共同分享者、贡献者和再创造者。而这种对舞者作为一个“人”的关心跟台湾的林怀民一样。“所有的训练无法抹杀‘人’的味道。一个活生生的‘个人’终将在舞台上显现。高贵、慷慨、温和、或缺乏安全感,总会纸包不住火地流露出来。舞蹈之所以有趣,不止是动作,而是做动作的人。”(林怀民)影片中,文德斯一一展示皮娜舞团的舞者,让他们用自己的舞蹈表达,这些舞者也都有讲话去记忆皮娜,但是画面上他们只是用表情在呈现讲话时的情绪,并没有张口。

思考舞蹈、舞者和观众的关系。在皮娜实践舞蹈剧场之前,现代舞已经成为了界定西方中产阶级品味的一个消费对象。虽然现代舞摆脱了古典芭蕾的刻板,解放了身体,但是对技巧、对优美漂亮的舞台化追求并没有实质的改变。而皮娜要拉近舞蹈和生活的距离。舞台上不仅有了鲜花、石头、水、泥土,还有了桌椅等日常生活用品。舞者穿的是生活中常见的衣服和鞋子,在跳舞的同时像日常生活中的人那样在舞台上走路、笑、说话、做出淘气的表情。文德斯在诠释表现皮娜这些理念的时候,也选择了各种大自然和生活的场景。在空旷的野外,在台阶上,在车流往来的街头,在乌普塔尔标志性的天铁里,在工厂里巨大的机器下,在电梯上……舞蹈就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个观众熟悉的情景中。舞蹈在呈现张力的同时,也在暗示和观众的各种关系。

皮娜说:Dance, dance…otherwise we are lost! 这句话也是影片的副标题。我们总需要通过一样或一些东西让自己不至于迷失。这是我们的宿命。

 短评

小银幕对舞蹈艺术形式的呈现而言还是冲击太小,而对于我这种对现代舞与皮娜都了解不多且压根没机会进影院欣赏3D的人而言,这部“影片”实在是一场消耗时间的灾难。★★★

8分钟前
  • Q。
  • 还行

震颤灵魂的精神洗礼,洞穿心灵的身体与视听诗章。1.不同寻常的传记片,以皮娜舞蹈团成员的回忆与【凝视转场】串联全篇,并以学生们各自的舞蹈作品搭建脉络。2.文德斯的纪录片无一例外均是高质量的思考媒介之作,本片探索出了将现代舞与电影完美融合的方式,藉由电影媒介独有的蒙太奇、多景别与视角切换、镜头运动(灵动的摄影机契如舞者之姿)将聚焦于人体力与美、男与女的爱与恨的现代舞表现得无与伦比。3.3D技术带来的纵深感,结合别出心裁又美丽如画的各式自然/舞台/社会背景,予人难以言喻的沉浸感。4.至爱泼水、浇土及身搭木枝的平衡之舞(纱幔飘飞、树影婆娑)。5.群椅阵[穆勒咖啡馆]亦在阿莫多瓦[对她说]的片头段落现身,背景中的德国乌伯塔的单轨悬挂式电车(Wuppertaler Schwebebahn)则恍若重回35年前的[爱丽丝城市漫游记]。(9.5/10)

1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大气都不敢喘。能打六星么?

14分钟前
  • 邓安庆
  • 力荐

花了8.5欧看的 实在是看不懂

16分钟前
  • CHEN
  • 还行

「人要跳舞,不然便會迷失。」但片子中的舞者都仿佛在舞蹈中失去了自我,身體成為了優雅的符號,指向靈魂最純粹的實現,世界頓時幻作充滿意義的舞台。這應該是蘇格拉底也會喜歡的電影。

20分钟前
  • 倉海君
  • 推荐

远不止是通过复刻的方式来致敬或重建,这是关于舞蹈的舞蹈,一种元舞蹈,在感受皮娜的种种方式中,传统的访谈显得多么多余(文德斯干脆让受访者的叙述和展示他们脸部的画面分开了)。我们理应如此,用相同的语言评价一种艺术:用文字评价文字,用影像评价影像,用身体评价身体。@资料馆

22分钟前
  • Alain
  • 力荐

文德斯一直希望拍皮娜,互相诸多交流沟通,但时间拖得太久,好不容易宣布开拍,皮娜却突然被诊断出肺癌晚期,仅五天之后就戏剧性地离开了人世。文德斯用别样立体的三维拍摄方式,鲜活了皮娜所编排的舞蹈,完成了一次最盛大的缅怀,并在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以3d表现现代舞剧的手段,亦具启发意义。

27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看个人欣赏的角度吧,我个人觉得有几幕实在是太美了,此外很多电影和舞蹈艺术的融合,当然考虑到时间的流徙,很多技术层面的东西已经不能在强加考究,可电影依然凸显出强烈的个性,特别喜欢第一场以及换脸的那场,简单,却新奇震撼。此外乌帕塔尔的倒掉地铁,在杜塞尔多夫也看到了呢!

2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叙事、故事和对白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一切都靠肢体和舞蹈来表达,影片要说的就靠观众自己去解读了。配乐和剪辑带入感十足,舞蹈美的充满了爆发力和想象力,众人往那块舞台中央的石头泼水,某一瞬间感觉那石头就像搁浅的鲸鱼,舞者和鲸鱼一样都有着崇尚自由的灵魂。舞舞舞,否则生命就会迷失!★★★☆

3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3D算是用上该用的地方了

34分钟前
  • echohead™
  • 力荐

在影院里看3D和在家里看完全是两部电影。舞蹈作为行为表演艺术存在;电影既是纪录,也是再次改写;3D既是空间上的还原,也是再度增加一层维度。算是少有的真正必须使用3D的作品之一。

38分钟前
  • 空想特摄兔男郎
  • 力荐

最美。。。

39分钟前
  • 消失
  • 力荐

世界不是身外的无物之阵,世界是在我们贪玩中腾出的轮廓。起舞在森林,草地,荒山,浅滩,同每一堵无形的墙角力,在伸手可及的小小半径里,空间只是她的道具。皮娜的舞像黑夜里颤抖的光柱,明灭无声,但你听到灵魂在敲打,心在跳。

43分钟前
  • 星之卡普
  • 力荐

2011.11.19 @ Home每一段都那么美 但是一下子看那么多还真是有点审美疲劳

47分钟前
  • C.
  • 推荐

不认识这个什么皮娜。但是她的舞蹈确实很有感染力。几段舞蹈故事性和情感都非常的好。虽然本人非常讨厌 德语和法语 难听的要死 但是动作没有国界。这就是艺术。

52分钟前
  • ReMinD
  • 推荐

【5】#2022文德斯回顾展# Re3Dver. 舞团成员的言语令皮娜重生,身体动作又作为言语的延宕,这是本片的基本组成。而3D带来的视觉层次,又令其本身所具备的元结构(摄影机-剧场)更为丰富,形象先于空间,并预先为我们设置了视觉的焦点,舞台空间藏匿其后,我们观看。在舞台之外的部分,舞蹈动作则尽情呼吸在景致与建筑中,那些景观的摄制无疑是文德斯的拿手好戏,也让Pina的意志显得无处不在,非凡的电影。

53分钟前
  • DeckardYang
  • 力荐

不需要理解她,她不是意义。她是深思熟虑的梦境。她代表了我所失去的一切。

57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用生命在跳舞。

1小时前
  • A L E X
  • 力荐

3D效果淋漓尽致;在震慑灵魂的痛与美中寻找上帝

1小时前
  • 艾小柯
  • 力荐

没有主角的纪录片。开场反复出现的舞蹈很喜欢。现代舞很难懂。形式很新颖。文德斯空灵晃动的镜头,有些部分很迷人。

1小时前
  • 把噗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