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们给大家推荐了今年港片的口碑力作《浊水漂流》。
电影真实呈现了香港底层民众无房可住的众生相,而住房问题也一直是寸土寸金的香港老生常谈的弊病。
众所周知,香港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的房租也一度是全球最贵。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香港房租最贵的地方不是铜锣湾和中环,而是18区中最贫穷的深水埗。
在这里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笼屋和棺材房,最高的租金可以达到每尺(约0.09平方)300港币。
即便如此,这些笼屋却因为面积小所以总价低,也就成为了低收入人群们的首要选择。
直到今天,仍然约有二三十万香港人生活在这里,过着我们难以想象的生活。
一部29年前的“三级片”,就赤裸地呈现了这群人的生活状况。
甚至有人评价,它就是最好的香港电影,不用加“之一”——
导演: 张之亮
编剧:张之亮 / 吴沧洲 / 黄仁逵 / 钱耀恒
主演: 黄家驹 / 乔宏 / 廖启智 / 陈国新 / 泰迪·罗宾
上映日期: 1992-09-16
片长:145分钟
《笼民》是香港现实主义电影的巅峰之作。
因为过于真实和赤裸,片中出现了诸多粗口脏话,因此它也被划分为“三级片”,被禁止在内地上映。
在当年的金像奖上,它曾击败张曼玉主演的《阮玲玉》、周星驰主演的《武状元苏乞儿》、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等电影,一举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多项重要大奖。
在这部电影中表现亮眼,荣获最佳男配角的演员,正是今年年初因病去世的金牌配角廖启智。
此外,《笼民》还是Beyond乐队主唱黄家驹生前的最后一部电影。
在《笼民》上映不到一年,黄家驹就因意外去世,此片也成为了他的银幕绝唱。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笼民》都是一部可以载入香港电影史的经典之作。
顾名思义,“笼民”就是一群住在笼子里的人。
他们几乎都是老弱病苦的人,无法负担外面的高额房租,所以才不得不在老楼中的笼子里群居。
这里面的笼子被堆叠起来,每个笼子不足2平方米。
你可能难以想象,每个这样的笼子就是一个人生活起居的几乎全部场所。
这些笼民共用厨房,风炉自备,每个月的租金是180元。
电影刚开始,就用一个长镜头为我们呈现了笼民的日常生活状态:
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从笼中拿出痰盂,倒掉里面的排泄物。
院子里面,一群人围成圈,在这里洗脸刷牙。
院子中央是整个笼屋区最宽敞的地方,也是晾晒衣服的公共区域。
但缺点是这里毫无遮挡,只要一下雨,场面就会变得十分狼狈。
在笼屋里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生与死也随时可能在这里发生。
某天,一个名叫道友祥的人突然去世,但围观的其他笼民却并未特别震惊。
这已经是今年第三起了,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
唯一惦记着死者的人,只有他的债主,以及想要顺手牵羊他死后遗留物的人。
新闻媒体得知这起死讯后前来调查,却意外发现了一个99岁高龄的老人。
比起报道稀松平常的笼民死亡,他们想要抓住这个难得的热点,采访老人长寿的秘诀,并承诺满足老人的愿望。
但是,当老人说出想要找到自己兄弟的愿望时,却被记者阻拦了。
他们教老人说自己想要坐直升机环游香港的愿望,并把赞助商的广告插入其中,场面十分荒谬和讽刺。
可以看得出来,没有人真正关心这群无家可归、无房可住的底层民众。
唯一惦记他们住处的,是这栋楼的业主。
收到上级的通知,这栋楼将要被拆掉,于是业主便派人前来劝说,让所有的笼民搬离此地。
给他们的赔偿是每个人3.5倍的月租,也就是六百多元(港币)。
一时间,所有的笼民被这则消息划分为了不同的阵营。
一方是以唐三为代的的妥协派,因为他们想拿到政府的赔偿金。
另一方是以陆同为代表的反对派,他们不愿离开这个栖身之所,因为外面可能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容身的地方。
在民主投票之后,大多数人选择不搬,此事也暂时被搁置。
不过,住在笼屋里的话事人深知拆房是上级的决定,他虽不愿离开,但也不想坐以待毙。
于是他带上自己的儿子,去找区议员沟通,想要为笼屋的人争取最大的利益。
区议员是一位精明的政客,他许诺会带着记者亲自前去笼屋探望,并解决大家的难题。
因为当时正值选举之际,他其实是想借着这样的曝光,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民心。
但没想到的是,另一位议员也得知了此事,并同样提出了前去探望、甚至和笼民同住三天的想法。
原本是一场笼民们为自己争取利益的行动,却在电视媒体的镜头之下,变成了一场议员们争取政治资本的闹剧。
笼民们的居住问题、赔偿诉求均未得到解决,很快又有新的难题出现。
政府发布新的命令,超过一定楼龄的危楼都必须拆除,而60岁以上的人可以得到政府的妥善安置。
这也就意味着拆楼势在必行,但是只有年纪大的一部分人才能得到安置。
剩下的人变得更加恐慌,他们在坚守自己的阵地和争取更高的赔偿之间,变得游移不定。
毛仔是新来不久的笼民,也是这里年纪最小的笼民。
他之前因为犯罪进过监狱,出狱后就住在了这里。
在议员的利诱之下,他私下收集了这些想要获取赔偿的人的信息,并在暗中交给议员所服务的财团。
有了这份名单,财团的态度变得更加强硬,拆楼势在必行。
不过,在财团行动之前,毛仔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他又联合自己之前的兄弟,偷回了这份名单。
毛仔也因为此事,和所有笼民成为了患难与共的亲人,大家变得更加团结。
很快中秋节到来,所有的笼民都像家人一样聚集起来。
他们衣衫褴褛,物质贫瘠,在狭窄阴暗的笼屋里召开了一个中秋节party。
大家不分彼此,放下恩怨,一起跳舞唱歌,这也成了全片最经典的镜头之一。
中秋节的聚会,也成为了片中最后的狂欢。
在此后不久,就到了政府下令拆楼的截至日期。但所以笼民都躲在笼子里不出来,牢牢守护着自己最后的家园。
大批警察、消防人员来到这里,开始了强制行动。
他们把笼子一个个锯开,连笼带人一个个抬了出去,并随意放置在大街上。
记者的镜头向全世界直播者笼民们愤怒、咆哮、哭诉挣扎的模样,但都于事无补。
他们如同被关在笼子里、被限制自由的动物一样,毫无尊严可言。
唯一的区别是,比起笼民的住处,动物园里的笼子可能还要更干净宽敞。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电影,《笼民》将香港的住房问题生猛且赤裸地呈现出来。
与此同时,片中又有不少耐人寻味的隐喻。
比如廖启智在片中饰演的,是一名智障的角色。
他有一个十分特别的癖好:收集被捕鼠笼捉住的老鼠,并把它们的骨头在屋顶排列起来。
这些被笼子困住的老鼠,不就是这群笼民的缩影吗?
而这些被整齐排列起来的白骨,从一开始就预言了笼民们最终的命运。
在生猛大胆的题材下,《笼民》的视角却又是极其平和的。
导演并没有过多地渲染笼民们的困境,甚至片中还有十分欢乐的情节。
在反思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时,也没有偏袒任何一方。
业主有错吗?这是他们自己的房子,需要拆迁依法收回理所当然。
政府有错嘛?他们为了城市发展,去旧换新也是为了带动经济更好地发展。
既然都没有错,那到底是谁的错,那就只能靠各位观众去理解和解读了。
直到今天,香港的笼屋依旧存在,而住房已然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在城市的繁华背后,永远有不为人知的另外一面。
当我们为片中的人物唏嘘时,又有多少在大城市打拼的人,真正做到了安家立业呢?
电影中有一句耐人寻味的台词:“不是你住在笼子里,是看你的人住在笼子里。”
不论从前还是以后,这样的“笼子”从未消失,“笼民”也一直都在。
*本文作者:阿怪
张之亮导演将镜头对准城市底层的人民 他没有俯视的同情 而是将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忠实地还原出来 展现给观众 剥离掉那一层层猎奇的铁笼 我们看到的 是一个个善良坚韧、热爱生活,鲜活立体的人 即使处境艰难 他们也依然愿意存一颗善心,互相帮助 也依然有着勃勃的、野蛮的生命力 他们就是想活下去,哪怕不合逻辑 尽管他们不信万象有序 但他们珍爱黏糊糊的、春天发芽的叶片 珍爱蓝天 珍爱有时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爱的某些人 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写到: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能岿然独存 人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小团泥土 构成大地绵绵 如果一团泥土被海水冲走 欧洲就会缩小一片 如同嵬嵬海峡,失掉一角 如同朋友或自己的宅邸,缺失一席 无论谁陨灭,我都受折损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你而鸣。” 我怀着一丝猎奇的心理打开这部影片 最后在满怀的感喟和热泪中结束观影 笼屋中的人们有过或平庸或壮阔的一生 然而最后却都被困于这座铁笼之中 由此及彼,我不能不联想到自己 不能不联想到社会中的种种不公 就像那个记者问到的一样: 笼民们对社会其实有不小的贡献 现在受到这种待遇,是否公平? 惟愿我们能够永远地团结起来 到那时,我们便无需再问,丧钟为谁而鸣
如果不是黄家驹可能会永远错过的佳作(因为从来不看榜单),抛开粉丝滤镜也是港影史前十没跑了。这部金像奖作品也是香港电影中极为难得的现实主义作品。
群像电影,没有主角却全是主角。主题看似是小众,其实是世界上每一个平凡而无奈的小人物,也是你我。三十年前的香港如此,三十年后的香港依然没变。三十年后的大陆,为楼市挣扎的每个家庭,是不是也像极了笼中的每个他们。
长镜头堪称绝妙经典。曾经看过最妙的长镜头是「谜一样的双眼」里足球场那一段,酣畅淋漓引人入胜。然而这个长镜头却像极了港式奶茶,味道从一而终的浓郁,苦涩才渐渐显露,从不刻意。哦,原来我喝的是港式奶茶,原来刚刚那段戏,是长镜头。
张之亮在当时的香港拍这类型的电影,实属是难得。张之亮找黄家驹,也许是考虑到商业原因,也冥冥中也是情理之中。「想找一个在逆境中成长,在混沌中找到自己理想,叛逆但是给人好感的年轻人,只有黄家驹了。」张之亮这句话,说的是毛仔,却概括了黄家驹一生。
然后说说黄家驹,这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主演的电影,演得不是他,却像他,叛逆而纯真。家强说从来没有见过家驹哭。但是见到毛仔哭,才明白原来这双藏了无数星星的眼一流泪,最让人心碎。影片的结尾,他最后的一个镜头是熟悉的笑容,这也是他在银幕上最后的定格。这一哭一笑现在看来,意义都被改变了。
感谢张之亮,黄家驹做了一辈子音乐,最后能留下这样一部电影,实属是幸运。他的演技虽然青涩,但是表现出来的共情能力太强了。也许所有的艺术形式到最后都是共通的。他能用音乐去写现实,也能在电影中表现出现实。
这是张之亮最好的电影,也是最好的现实主义的香港。王家卫的香港迷离梦幻,人生百态像极了现代童话。张之亮的香港,真实得让人心不堪一击。想象不出来他们为什么现在会拍出摆渡人跟白发魔女这样的电影。黄家驹一生为了理想向商业化屈服,终于熬出头了想重拾理想却无奈止步。究竟商业化毁掉了艺术,还是让艺术获得了更肥沃的土壤,也许两者本来就是共生存的。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分两次看完。字幕都是广东话,晕晕哋。遗憾在hk三年没有真正目睹过笼屋和里面的生活情景。听说有个导赏团专门带人参观发生过震惊社会凶杀案的宅子,活动由香港特色的非政府组织社工发起,预约即可参与。
这些繁华闹市囊括了所有的人情冷暖,在公屋劏房里的“早晨”和hellokitty里的碎尸都来源于同样熟悉的市井隔离。“隔离”这个词没记错在粤语里有邻居、隔壁的意思。这么一看“隔离”还真是淋漓尽致表现出了后殖民地两种制度下的人与人关系。虽然近却界限分明,即使是笼屋里仅有一张床的容身之所,也必须要有查理的洋名表征自我。
片子里每日轮流共享水龙头,你漱口来我洗头的平地公共空间上,那个用手指着天空让大家看直升机飞过的画面,很绝妙地呈现了最底层仰望高处奢华、抱团取暖的生活现实。一个个方块状的笼屋配上一把锁,是人生孤独旅程的最好隐喻。
分明是大陆口音的背心男对着脖子上搭条毛巾的老者说“正所谓呢嗰世界,用感性生活的人其生活係悲剧,用理性生活的人其生活喺喜剧”,那说着“讲钱,最紧要讲钱”,还有那些冠冕堂皇地深入了解民情的富态议员,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生活关注点都可以汇聚在狭小的笼屋里,讨论天桥底下的风水和讨论政府的福利政策一样严肃正经。当然也少不了最熟悉的“腐竹白果糖水”,仿佛是治愈人心的良药。
查理、毛仔和妹头的笼屋,也是最真实的香港。他们信奉“做嘢,多多事实”,也保持着和政府公信力的抵抗,收屋之下的斗智斗勇告诉我们即使一间笼屋也是宝贵的个人权利,而有一日住一日就是底层的无奈的善良。看完笼屋,我真觉得不管以后日子成什么样子,都可以过得很有内容,最广阔的生存空间在自己的三尺之躯里,从来不在和别人的对比中,更不在对物理空间的占有上。
最后,家驹的阿毛孤儿仔真是青涩的很。
本来以为会是很说教的社会底层人民题材,没想到拍得这么平易近人,每个人物都塑造得很好,有一种特有的小市民啰嗦的温暖。(就是黄家驹有点让人出戏?)看完来翻短评才发现里面室内长镜头一个接一个,真是不露痕迹,牛。
正所谓,香港影史佳作前十排的上。
所有演员奉献淋漓尽致的演技,每一段都是极致的人生。长镜头的调度妙到极致,2个多小时只觉意犹未尽。颇有新现实主义的左派温存,这种深层的底层人的情怀,颇有温度的,无外铺设一种悲悯。(如果非得加个港片排名,此片个人港片前三)9.2
笼民与香港电影新浪潮一脉相承,强调长镜头、现实映射、主题同构性,与黄金时代的武侠、喜剧和警匪片两个路子,但好在那批人还在,集体智慧还在,它是新浪潮最后的杰作。说张之亮之后江郎才尽,不如说其集体创作精神消失,香港电影的手艺,如今只留在个别人身上,许鞍华、杜琪峰..已无往昔人才辈出之景
张之亮的导演之路一直不顺,而片中四人都已西去,而今念起,无限唏嘘。
孤独的来,孤独的走,其实大家都是害怕寂寞。中秋节的狂欢感动到落泪。狭小格局、长镜头,很多此类调度。香港多是商业片,能有这种电影极难得。
感慨:“学好广东话,朋友遍天下。唱好英文歌,老板送辆车。”→_→可能今天全场只有我这种不懂粤语又跟不上英语对白速度的白痴,打算默默挂一版外挂字幕重新拉一遍,争取搞懂每一句台词、俚语以及其背后的文化要义。幸好,蒙太奇是超越语言的利器,电影语言是不必翻译全球共赏的珍宝。
第37分06开始到第44分55秒的一个时长7分49秒的长镜头,足以称得上大师级的镜头,可以媲美世界上任何一个让人称道的长镜头!无论是场面的调度,还是镜头的精准程度,甚至演员的发挥,都是一流的,太棒了!
人在笼中,就算画地为牢也是冷暖自知。完全的市井草根气息,感觉不像是电影,而是生活本身。2个半小时真是太短了,几乎看不到导和演的成分。最好的香港电影不用加之一。
当年之香港,一如今日之大陆,真真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强拆。
传说中的群像。。。
长达140分钟,没有任何类型片元素,连结局都没有刻意处理,这还是港片吗,那看啥?不一般的长镜头,令人怀念的纯白话字幕,各种口音的广东话,时过境迁了好多熟悉的面孔,还有那些已经远去的人,永远不再变迁。每一个笼子户都有一段彪悍而无奈的人生
长镜头群像表演和展示,末尾的电视镜头直播和采访议员实在令人耳目一新。而最后一镜,毛仔和太子森等人隔着笼网相遇打招呼,亦仿佛双方皆在笼中,至死也忘不了自己曾是笼中人。
笼内看尽世间百态,笼外看遍现实冷暖。底层百姓的众生群像,狭窄空间一眼望穿。精彩的群戏、出色的调度和长镜头,这是一部真正关注小人物群体的电影,也是九十年代不可忽视的香港电影之一~
5- 新現實主義餘波之:(底層、強拆)之最後恐慌最初瘋狂。一干老戲骨,群像个个鲜明。似情景劇/舞台劇canned laughter的環境聲設計。螺獅壳裡做道場,強調度和長鏡(尤116-125‘26連續三運動長鏡旋向苦中樂高潮) “聽講有得食,唔聽唔得食。” 見幽默與人情。首尾略蛇足。黃家駒青澀,劉以達沒認出。
张之亮那时只有30多岁,所以摄影手法上见到很多年轻独特的想法,例如强搬笼民的电视直播,但坚持传统的草根理想依然高大,对笼民生活中简单的喜怒哀乐落足功夫,全然一副底层画卷。当中几段长镜头悲喜鲜明,苦中作乐只能成为笼民脱离精英视界后发出的自嘲喟叹。出现的家驹,成为影像内外永恒的音符。
本来是冲着黄家驹去看的,看了之后发现是一部好电影,看看二十年前之香港,看看今日之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电影里那种悲天悯人的赤子情怀,现在的电影里找不到了。可惜,家驹留下这一部电影,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难得由一干硬里子演员挑大梁,个个哭笑自如,潇洒传神,这才撑起了纪实与戏剧浑然一体的长镜头场面。只有议员视察问题和拆笼两场用了短镜头剪辑,手法自如。谷峰和刘洵的夹生粤语很传神。最后的中秋群舞和电锯拆笼两场融煽情于叙事中,不落痕迹。正所谓:港片最高作,赏罢无余憾。这次的胶片质量很好。
1.影片主线聚焦于有四十多年历史的笼屋(华夏男子公寓)拆迁问题,借此展示香港下层人民的住房及背后的社会问题,阶级差距,只展示,不介入。2.笼民在香港电影中无论哪方面都可算是个异数,一是没有类型元素,二是用长镜头代替了各类剪辑(构成剪辑,省略剪辑,快速剪辑)。3.隐喻蒙太奇,影片末尾的猩猩住在笼子里隐喻笼民的非人生活。对比蒙太奇,几位政企高管走在开阔的高尔夫球场对比狭窄的的笼屋。从这个方面看,笼民继承的是苏联蒙太奇传统,及至我国三四十年代的左翼电影传统如沈西苓。
北岛有一首一字诗《生活》:“网”。笼民们自成一体的笼中生态,组成一个巨大的时代之网,香港最底层边缘群体的一个直接触碰,既包含着底层的窥探猎奇和同情,同时借笼内外的对比冲突展现难以调和的城市发展乃至时代困境。狭窄空间内的场面调度和群像刻画,表现出超强的导演技巧和演员素养,多处精巧且富有表现力的长镜头和细致捕捉的人文关怀,一改港产片的粗糙和流俗,老演员和编导们功不可没。张之亮继承新浪潮衣钵,书写着香港本土“贫民”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