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的是这个电影有配音不错,因为没有做双显的字幕,只有这个电影我很认真了看了评论音轨,我现在感觉评论音轨真是非常帮助理解电影的,因为至少那是一个基本的方向,而且专业名词也比较多,可以拿来唬人。
果然那个老家伙是沈晓谦配的,上译最后的好声音了,无论是冷静还是爆发,非常过瘾,我感觉这样的质量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乔榛配的克林斯伊思伍德就差很多,没有原声的那种倦怠。太精神了,所以连带着感觉这个角色也平面很多。
杨晓的坏人可以说无过,但相比原来的那种狂躁,还是差了很多。
比较有意思的是尚华的那个铁路旁的老头,老先生真够劲啊。
旅馆里的那个小矮子老板是伍经纬:真不要脸。这劲头十足是个只能吃醋的丈夫,蛮绝的。而“真不要脸”的是程晓桦,真是骨子里的媚啊。这部电影里还有杨文元,就是说他们都还没有离开上译。算是盛世遗音了。
主角那个老家伙诚如导演认为的有那种神态,冷峻,干脆,节省每一分体力,在自己完全有优势的时候才出手,出手必胜。他只有最后一次差点失手,恰好反映出了太上又怎能忘情。他让本来肃杀的气氛变得萧瑟。
伊思伍德还是有问题的,虽然潇洒依旧,总觉得和电影不是很融入,但也许这种疏离感也是导演蓄意要营造的?
那个坏蛋就是大镖客里的那个长枪男,我喜欢的不得了,因为他就是神经质的癫狂,无因的残暴,非常有力度,可惜他的力度还是完全涣散了,以至于只能用来毁灭自己,评论里暗示他是性无能,非常有意思的暗示。
那个伦敦上空里的鹰又出现了,不过这里就显出恶也是有平面的。里面还有金斯基的爸爸,他曾经演过一版《吸血鬼》,电影如一如他的花名——野狗。据说这都是按照真实西部档案里的人物照片还原的,真叫一个狰狞和肮脏。不过连饭都成问题的人会在乎洗不洗脸吗?
这个电影有种狂躁的气氛,让人感觉是那么的贫瘠荒芜,非常有力。
西部片的男演员很多命运和功夫片一样,人们喜欢看他们的手——拔枪;看他们的腿——骑马,就这一点和情色片的男演员实在相差不大。而情节也开始于好人不断地被欺负,终于坏人被摆平了,摆平的人然后走了,带着黄金或者寡妇的目光,或者两者都有。但是看多了,就会混淆,因为所有的酒吧的门都差不多,所有的寡妇都不怎么差。
喜欢西部片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常常吃土豆泥,这是我唯一喜欢的蔬菜,虽然很多时候老婆和老妈都拒绝这么认为,因为多吃这个对身体还是不见得好。
西部片的男人总是风尘仆仆,记得我开始喜欢宫本武藏也是在什么地方看见他从来不洗澡,实在不行了就趁大雨的时候走入雨中。顺便把衣服也洗了。我总觉得把自己搞的太干净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自己的事情总会干的不带劲,终于看见有这样的男人堂而皇之地出现在银幕上:偶像啊。
还是先说这个电影。
这个中文名叫什么黄昏二镖客,我果然看过,看的时候叫做《赏金猎人》。
就是这部电影奠定我一个想法,我们的市长先生是个小年轻,当然枪法很好。因为这个电影里我更喜欢的,当年,现在都是那个老的,就是从火车上牵下自己的马,然后对着咆哮的火车员工端起枪,然后那个家伙说:**铁路公司愿意为您服务。我看的是配音,那个火车员的声音很滑稽,而配那个老家伙的就是沈晓谦。
看那个电影是我高中吧,学校包场,那时候我可是彻底的古龙迷啊,可以一个学期都不和同学说话,呆若木鸡:)记得看这个电影的时候,男同学都在尖叫,女同学都在喘气,我就琢磨如果我是匪徒,该怎么对付这一老一少。
西部片实在很少可以让我想不到的,这就只能逼我看其他的地方,而主人公的内涵是至关重要的,那个老的因为有过去,那个小的我就记得一句台词:刚才账目有些不对。
其实我蛮喜欢原来的名字的,杀人和被杀只不过是为了多几块钱,没有什么悲壮可言的,但有尊严吗?
如果仅仅是输赢,那就会发生达尔文的简单做法,那么那些弱小的人难道就只能等待着大镖客的出现吗?但无论是武侠,武士,功夫,甚至警匪片其实都是“老子拳头大就是道理”,自然这个拳头可以幻化为权谋,核弹,美女,公章。但我总觉得不该只有这些,这些不该能够主宰一切。但说来说去,善的力量终究是一种力量,我是不觉得用右脸的打可以摆平左脸的打的。
三镖客里那个老家伙就是坏对吧?我也觉得眼熟。
慢条斯理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状态,记得以前读晋书:如羊叔子缓带轻裘。
土豆泥主要比较膏腴,说来说去还是喜欢比较肥沃滑腻的口感,关键可以不吐骨头:)
【为了更多的钱】
1963年,塞尔吉奥·莱昂内的二女儿刚诞生不久,生活困窘的他放弃了史诗片计划,“为了几块钱”(a fistful of dollars)决定翻拍黑泽明的《用心棒》(1961)。
《荒野大镖客》(Per un pugno di dollari,1964)的横空出世虽然捧红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展现了另类西部和另类英雄形象,使“通心粉西部片”终于在世界影坛占据一席之地,莱昂内的财政困顿却没有解决。因为影片涉嫌抄袭《用心棒》,部分票房判给黑泽明,制片公司拒绝向莱昂内支付薪水。于是,“为了了更多的钱”(for a few dollars more),莱昂内只能再拍一部,于是有了《黄昏双镖客》(Per qualche dollaro in più,1965)。
莱昂内最初就没想拍西部片,对他来说,西部片的辉煌已经成过眼云烟,西部片的套路和陈词滥调早已令人生厌。于是他将拍史诗巨著的野心放到了西部片中,拒绝接受传统西部片的价值观。由于有了《荒野大镖客》的经验,他已经有能力将西部片这堆破烂用风格提升为艺术。
他拍的是纯粹的商业电影,却又是彻头彻尾的”作者电影”。在这之前,人们从没见到过这样的西部,他们头脑中的西部是约翰·福特(John Ford)的纪念碑谷,是策马扬鞭的英雄,是一个亟待被改造成花园的沙漠,是美国梦的完整体现。
莱昂内的西部却是一个凶险的荒原,穿行其中的是独行杀手、赏金猎人与强盗悍匪。正邪的界限变得模糊,主角成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提人头领赏金的赏金猎人。而且他们个个看起来都脏兮兮的,人物、场景、环境全都野蛮十足。
对西部片的重构最早出现在片头:大全景,一个人在很远处骑马,近景处一个看不到的人在吹口哨,扣扳机,骑手应声栽倒,马跑了。
这个没露面的人是莱昂内自己演的,也是他吹的口哨。这个场景戏谑的向传统好莱坞西部片使了个眼色。因为在好莱坞西部片中,牛仔们总是和善和受尊重的,观众们会期待吹口哨的牛仔从镜头前骑过,直达电影的核心部分,做一个男人该做的事。但是这次,骑手却被一个看不到的人击毙,从此再没在电影里提起过了。
这个开场巧妙地将观众领进这个危机四伏的蛮荒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生命没有价值可言,倒是死亡有时会被标价,这就是为什么赏金猎人出现了。
【好人莫上校】
莱昂内一直期待和亨利·方达(Henry Fonda)合作,在物色莫蒂默上校的人选时,头一个想到了亨利·方达,可惜当时方达正在拍另一部电影。于是莱昂内又想到了李·范·克里夫(Lee Van Cleef),一个经常在西部片里演坏蛋的男演员。
莱昂内说:“我记得在50年代的西部片里经常见到李·范·克里夫,可他连续病了三年,身体状况非常差,当我真正和他联系上的时候,他刚出院不久,并且已放弃演艺工作,成了自由画家。可和他见面之后,他的影子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他有种特殊的魅力让人无法忘怀,他就是我要的那个人。”
莱昂内需要一个50岁左右的,能和年轻俊朗的伊斯特伍德形成明显反差的,看起来深藏不露的人,克里夫显然是理想人选。虽然他这次扮演的但并不是坏蛋。克里夫凝视着仇人画像时悲伤隐忍又决绝的面孔和《黄金三镖客》(Il buono, il brutto, il cattivo.,1966)里连女人都打的恶人判若两人。
【莱昂内式闪回】
从这部电影开始,莱昂内表现出对记忆和时间流逝的着迷,从此之后,除了《黄金三镖客》,每一部都有数个揭露真相的闪回段落。
在《黄昏双镖客》中,记忆是和怀表——这一带有象征意义的物件联系在一起的。怀表将上校和印帝欧两条故事线联系到一起,并由它揭示了过去的真相——闪回中没有完整呈现的真相——上校和被侵犯女孩的关系。
莱昂内喜欢将回忆以片段的方式呈现,影片中穿插的几段闪回由印帝欧窥视女孩和其男友开始,接着窥视者变成杀人者,印帝欧杀害女孩的男友,接着更进一步,印帝欧侵犯女孩,女孩自杀。
几段闪回基本上是以物件(怀表、口琴)和声音(音乐、对话)带入的。这种普鲁斯特式的叙事方式延续到了《西部往事》(C'era una volta il West,1968)和《革命往事》(Giù la testa,1971)中,并最终引发了《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184)里迷宫般的叙事策略。
公众号:电影套盒(laodianyinghualang)
今秋送爽,丹桂飘香,着实太假。秋霾迎面,神不清气不爽,不见桂花开,只闻臭气熏天。华北平原的干灰天让你垂头丧气。带着一种丧失感来到熟悉的地方看电影,今天周六,依旧是一部怀旧经典影片,匆忙上楼怕是已经迟到了,忽然瞥见今晚沙龙主持老徐同学在悠然吃面,”没人来看。。“”没事,有我呢“。。看看时间,过了通知的时间,空无一人啊。
好吧,开场前又来了一位女士,三个人,影片开始,鼓掌,关灯。故事发生在60年代美国西部,人物大都是西部牛仔打扮,左轮手枪,宽沿帽,牛仔裤,大披肩,马刺靴,雪茄。。有对美国西部文化感兴趣的可以自己上网学习一下,也没多久的历史。具体内容大概就是神枪手捉拿通缉犯领赏钱,跟古代中国的刀客们如出一辙,行侠仗义,时不时互p一下,但此片镜头感强,能拿住人,外加一四特务得,柯力夫帅劲独特,你的眼球就更不想离开荧幕了,当然也会出现某种意外,比如老徐就聚精会神得睡着了。影片配乐要加星,老一辈电影配乐大师喜欢用民间乐器,也许这样更能体现风土人情味。对他们来说,只要能发声的东西都可称之为乐器,掌握的信息多,会得多,有天赋内心又强大,玩起来也就自由得多。虽说是西部枪战片但故事情节还是很有意思的,这些小插曲会让你产生一些感悟,大恶杀了他喜欢的妞的男友,强迫了那个妞,不过此妞比阿莫多瓦《捆绑我》里的妞有刚,直接摸到手枪自杀。于是大恶就悲痛欲绝永远活在记忆中了,变态的情感最终被强大的亲情枪决。我想说的就是,爱情是真实的,两情相悦的,不存在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观影中进来一位男士点了香烟,老徐予以制止,到哪都要懂规矩,记住。
这个片,这个环境都是我想要的,没有太多对话,长镜头近镜头居多,不失节奏,看起来也入迷,一颗浮躁不安的心终于可以在此刻宁静下来。很期待下周的三镖客。
回家选择公交,68路,坐在位子上观望这个城市的夜景,挺亮堂,再看看车里的人,依然还是老样子,暮气沉沉,没有一个坚毅的眼神,即使再怎么打扮也是畸形怪状。前一阵看朱旭老爷子的《心香》,结合这部《黄昏双镖客》随便说一嘴,年轻人就应该有年轻人的特质,去学习更新鲜的东西,扩展视野,固正出新。出的新不一定就是西化,地气这么重,干出成绩来皆大欢喜,干不出来就露馅了。。
作为《荒野大镖客》的第二部,这部译名为《黄昏双镖客》的作品延续了第一部电影的风格,在原有演员的再次演绎下,出现了新的“长枪客”。这个人物个性鲜明,使用的枪无一不是长枪管儿的枪械,是一个善于瞄准的沉稳的狙击手。这部电影很容易让人习惯性的和第一部联系,其实两个故事并没有关联,只不过伊斯特伍德的角色是从第一部延续下来的,那个坏蛋依然在第二部里扮演坏人,只不过是另外一个坏人。片中歹徒的械斗和两名镖客之间的夜晚互射都非常的精彩,最让人感到兴奋的就是片子最后的圆圈儿场地内的决斗,片子最后,长枪客在忧郁的黄昏夕阳里渐渐远去。
顶级的西部片,纯美的西部片也不是没有这个级别的,但是莱昂内的好象制作都比较精良,投资比脚大的样子。克里夫好象才是第一男主角,可他外貌过于凶恶,不适合演正派有智慧的角色,可能和正派主角演得少也有关。莱昂内确实是天才,从113分两镖客相遇时那猫叫也看得出来。有一个小小的漏洞,土匪从藏钱的地方逮到双镖客的时候,应该检查一下钱丢没丢。
著名的莱昂内西部三部曲之一,重看了一遍,时间久远到现在已经无法分辨当年我是否看过这部片子了。现在看来,这部片子可以看成是伊斯特伍德所扮演西部人物的启蒙,剧中他所扮演的人物还莽撞青涩,想靠出众的枪法,做几回赏金猎人,赚了钱回去过个安稳的生活,甚至有点像东邪西毒里的洪七。但是他碰到了李·范·克里夫所扮演的搭档兼导师,知道了在枪法之外还有智慧、冷静,此后的伊斯特伍德的孤单英雄也更加成熟。
《黄昏双镖客》的故事存在很多明显瑕疵,比如枪手乔混入匪帮做卧底时的理由等,但是这些似乎很容易地就被赛尔乔·莱昂内给淡化了。在他所塑造的都极具特色的各种人物面前,故事的漏洞和轻微的逻辑不畅很快被角色酷酷的外形和观赏性极强的声画给瞬间淹没,这是一种迷人的形式。
双镖客比第一部大镖客真是好看太多,正反派人物的刻画都更加饱满情节设置也悬念丛生引人入胜,调度也很有看头。不过最后20分钟前的那个转折很突兀。莫里康内配乐继续煽,东木继续骚。
西部片英雄的暴力行为,从没脱离普通人的生产生活。他们的行事动机和其他拓荒者也没有太大区别:总体就是为钱,女人和家庭。他的精神世界里没有武士的道和侠客的义。大体反对权威,有契约精神,与恶劣环境相处融洽,吃喝嫖赌抽,无读书识字的需求,无结交上流的兴趣,他们是英雄世界中最纯粹的农民阶级
作为有典范意义的西部片,自然很是精彩,首先导演很是给力,拍摄了黄金三部曲,美国往事,革命往事,西部往事等为影迷津津乐道的影片,那时的克林特已经被叫做老家伙,同弗里曼有些相似,几十年来长相并未多大变化,比起阿兰德龙的变化,他们好多了
三部曲中 居然最爱这部
8.5,莱昂内真正确立风格的作品,那么多导演都学黑泽明,莱昂内为什么能从这些模仿者中脱颖而出,当然是因为他的超强构造视听语言的能力,特别是通过剪辑、音效营造氛围能力,这个就是天赋,别人学不来的,平庸导演哪里能设计出互相用枪打帽子以及决斗圆形构图这些惊人的想法,这才叫导演艺术。沃隆特演的这个大反派Indio应该可以进我的影史十大反派,演的真的相当有魅力。
刘德华VS贝克汉姆
莱昂内镖客三部曲第二部。双雄对一霸的剧情比上一部强百倍。配乐依旧经典大气。李·范·克里夫酷劲十足沉稳精准的老牛仔气场比当年年轻气盛的伊斯特伍德爷爷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一下子就盖过了后者的风头!一些段落非常经典,被后世无数电影借鉴。英语配音口型能对上,毫无违和感~
从第一部的狭路相逢进化到了第二部的恩怨情仇,伊斯特伍德对上克里夫在街道上互相博弈的场景甚为经典,虚焦闪回沿用到了西部往事中手法更为让人精湛,其中有关火车和有关警官的段子更是作是让人忍俊不禁;再者,两张扑克脸总比一张扑克脸来的有趣,不是么。
比[荒野大镖客]好!剧作好太多了! 莱昂内式的特写和剪辑。作为一种揭示结构的“闪回”。毒品。六十年代。卧底故事。
只看阵脚就知道是第一部的升级版,虽然莱翁的执导的作品不多,但部部都属于精良。在第二部中,莱翁的手法已经日臻完善,而且其中的诸多桥段也被后人所引用,包括香港的杜琪峰在内,无不受其影响。影片传承了典型英雄片的“英雄惜英雄”的套路,但其剧情的可看性却远比同类型的高出许多。
匪首决斗前总要看看怀表上的女孩,他把自己的生死与女孩的神魂联系在了一起——你让我活着我就顺从你的旨意继续痛苦地活下去,你让我死去我就能与你在另一个世界重逢——戕害了女孩是他一生中最想救赎的罪恶,最终死在女孩家族兄长的手上,也算得偿所愿了。【9】
莱昂内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合作的“镖客"三部曲的第二部,也是李·范·克里夫一鸣惊人的代表作。导演在上集原有的风格上加强了人性的描写和角色之间撞击出的火花,使本片成绩更上一层楼,成为意大利式西部片的经典。故事本身像是杨子荣与座山雕的西部版,李·范·克里夫长得真像老年的伊斯特伍德
上海电影博物馆今晚放的《黄昏双镖客》是莱昂内西部片的巅峰之作,也是此次回顾展中最好看最激动人心的一部。前4部都有点啰嗦冗长,有些手法(如闪回)意图过于直白,但这部却堪称完美。记得20年多前国内影院曾放过配音版,译名是《赏金杀手》,那时的感动,今晚得以重温,这就是经典的永恒魅力!
两个男人黑夜里互射帽子的段落真是太浪漫了。配乐优秀到哪怕它有点喧宾夺主但你仍然会说服自己这是恰如其分。
1.莫里康内神配乐,首用电吉他,风铃与怀表(内在音乐转外在),以渐进式特写和渐次间断性闪回强化悬念揭示人物。2.莱昂内对男性情谊的钟爱,一如少年玩伴游戏时的天然默契:踩皮靴,射帽子,度想法。3.射苹果与比枪法时悄然转换的儿童视点—低机位远景仰拍。4.影片弥漫着一股难以割舍的怀旧与感伤。(9.5/10)【2021.6.15.SIFF大光明 4K修复版重温】二刷观感意外地不若初看好,不过剧情中的层层转折还是比较厉害,而这反复延宕、不断分叉、偏离原先简单方向的情节发展,恰是由(Mortimer与Indio的)猜疑所推动的~
东木头在本片里可能充当了影史最帅麦高芬,坚毅勇武的范·克里夫与癫狂失魄的沃隆特的纠葛才是重点;无论作为编剧还是导演的莱昂内已经趋于成熟,个人风格彻底确立:先用数个不同景别的偏静态的特写,待到情绪累积到临界点时甩出个动感十足的爆发,这样的编排连续出现,真叫一个过瘾。
至此可以发现莱昂内的镖客三部曲始终都在进步,人物性格渐丰满,剧情开始复杂,而其作品在西部片中的独树一帜或许来源于不同于美国的意大利西部,导演手法的愈加缓慢和莫里康尼的精彩配乐是完美的组合,使得原本无限粗犷的类型片有了文学性。不觉之中年轻英俊的伊斯特伍德和莱昂内已经成为彼此的招牌。
对《大镖客》有多失望,就对《双镖客》有多喜爱,两位主角的魅力实在是溢出了屏幕,从双线并行到双雄互动,各种妙趣横生,配以莫里康内的配乐和精致的视听,气氛极好。怀表里的照片和乐曲,点明了复仇的命题,又给经典西部片对决加入了一份浪漫和情怀,妙极。
逻辑永远排在风味后头。这个系列俨然就是作者性和风格化的巅峰,莱昂内拍镖客的状态放在今天就是尼古拉斯·温丁、就是韦斯·安德森。牛仔精神的外套一被掀,其实都是玩命赚钱,无谓正邪,都是酷炫的庸人。颠倒顺序看可能缺点高潮,在重刷一遍终曲之前,这部是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