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豆友说:加拿大导演作品 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获奖 地方保护性质很强。hhh不拿几个奖谁会去关注,每行的都是
这部电影我是在广州lgbt电影节加领馆看的,看的英文版,我的英语能力还不足以支撑我能看懂听懂小部分英文,所以只有一些使我印象深刻的并且我看懂了的,我会写下来
这部片子讲了一个男孩小时候受到创伤,然后导致心理阴影以及性取向变化,最后得到温暖,回到最初还啥也不懂的小男孩
这部片子最有特色的就是他的特效,然后混上谜一般的音乐,二者结合,有一种恍若梦境一般。尤其表现在他去wilder家参加聚会那一段,磕了药,镜头描写他的主观视野:夜店灯光,夜店音乐,wilder亲吻女孩的脸在晃动,一男人过来找他,挡住他的视线问oscar:你在等谁?这时焦点从男人转移到他在意的wilder身上,这里镜头的聚焦非常的有意思;还有后面两人在厕所里的战斗戏,镜头晃到头晕,一股梦幻的效果,他喝醉了,是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就只是享受这一刻的快感罢了。最后那段他发现仓鼠死了,从肚子里终于掏出了那根年少时候的凶杀现场的铁棍,向正在争吵的父母挥去,音乐加上特效加上不断重复的镜头,节奏是非常的紧凑。
这部片子用的比较多蒙太奇,比如说oscar和wilder在床上准备接吻时,插了波涛汹涌的瀑布画面,这里用了隐喻蒙太奇,第一次接吻一个你非常喜欢的人的时候,你的内心难道不是波涛汹涌,激动的恨不得马上融入另一个人的身体。然后还有重复蒙太奇...
其中oscar和wilder两人开车撞到树那段中,oscar看wilder弹烟头那里的镜头放慢,生活中也是如此啊!在你喜欢的人面前,你喜欢的人所有的动作,都想去一帧一帧的观看,深入地去研究。《Mannen som elsket Yngve》(我爱英格)中英格看他喜欢的人也是如此。片尾男主人公回到开始的梦境,他爹说:闭上眼,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梦。然后睁开眼,又是一个新的人生。这部电影会让我想到《穆赫兰道》,两者都有利用心理、梦境的元素在里面吧。
现在的彩虹片拍的越来越像青春片 可能因为青春期的人都有自己最柔软的秘密 而柜子里的事又是这些秘密里最敏感的一个吧 取向的懵懂 童年的创伤都是写烂的东西 却因为这部戏迷幻的配乐 素净的配色显得特别的清新 无论是柜子里的人 还是柜子的人 多少都能从这部电影里看到自己的些许影子 对远处的人的敬仰 对梦想的坚持 借鉴「Black Swan」的意象手法在这部戏里成为男孩一次次蜕变的标志 作为处女作虽然青涩的地方不少 但是看得出导演有自己的情节和风格 希望下一部作品不会太远
且不说难能可贵的经典重映和新片首发,电影节还让很多即便在小屏幕上也难得一见的电影有了发光的机会。而北京国际电影节这些打着“多元视角”等旗号的作品在天朝银幕上更是绝缘,那当然无论如何也要体验一把。
比如《柜中野兽》。虽然这类包含同志情愫的电影在境外早已日趋稀松平常,昨夜在三里屯观看时还颇有种踩在雷区上但就是不怕爆炸的狂放与傲气。
不过,拎走所谓不同的幻色,这类题材当然并不新奇。依然满是青春成长类型片寻常的元素——孤僻而有才华的少年情窦初开,在抉择生活与情感的道路上,面对家庭、社会、同侪的左右,苦于渴求和挣扎。
那就要看如何表现,如何让人着迷或至少沉浸。同是加拿大的天才导演泽维尔·多兰(Xavier Dolan)早已做出惊艳的表率,那些迷眩的光晕和孤傲的角度,为故事的推进打磨出极其迷人的个性。新人斯蒂芬·邓恩(Stephen Dunn)试水长片,倒也有些多兰的情调在。
镜头干净而绚烂,很多时候充沛的明光一浇上去,都带着迷思般的体验了。虚虚实实的画面,有时只任着人声长长短短地四溢,也甚是清绝。不消说,画面的美感遍布全片。而更抓人的,是那些叫嚣着的音符。在影院强劲的环绕声中,每一次的搏动与喧嚷都镶嵌着金属的清脆和水分的盈润,意念被高度凝练,直面着拖长了的时间片段。嘎然停止那一刻,恍惚的咣当劲儿总是奇妙而刺激。
就如海报所彰显的分裂与迷幻,电影的画面与配乐成了这风致最大的养料。只是,尽管都在为一段段心路历程铺垫,有时配乐太喧宾夺主后,也容易让人在静寂之时感觉落差。仿佛华章过后,总是懒怠记取那些质朴的主线。
论及主线,尽管常见重复段落,但纵然影史千百遍讲过,也总有个把耀眼或清心的能够打动人。《柜中野兽》中的Oscar本来美好的童年笼罩着离异与欺凌两道浓重阴影,自此羁绊了他的情感与性情。刺伤别人的那根血淋淋的铁棍,在他未敢正视自己捍卫自己的时候,总是一旦情动便在肚腹之内钻刺。如此蚀骨的移情,在电影里总是疼痛万分地撕扯着。而他为了抵挡这种痛苦,多年来也是苦心孤诣。小时候乖顺地剪短头发,跟随父亲做木工,走所谓男子汉的路线,却始终未尝明白这些风牛马不相及的行为并不是压抑自身的良方。长大后跟着尝试大麻,跟着参加迷乱的派对,也是不清楚这些跟风的做派并不能带来多少合意的释放。就这么一个多少有点格格不入的人,结交着稀少的朋友,沉迷于孤独的化装行当,与仓鼠为伍,还在脑中模拟着假设的对话,对那宽广的外界与前路,总有些封闭和逃避。
一叶障目的无力感,在某些时段就是如此沉重。就像很多人在认清自己之前,也许都有过漫长的一段孤独与抵触,怀疑自己,鄙夷他人,厌弃生活。独自落在自己的泥淖中单打独斗,开花也好,枯萎也罢,一个人的战争足以被内心戏渲染得雄奇而悲壮。
所以无论这电影稀薄的同志情由是否相关,在被音乐轰鸣被画面牵引之后,也许很多人会对这种寂寥与委屈有一定的体悟或共鸣。
何况,在很多人心中,又未必没有一只柜中怪兽存在过——电影名为Closet Monster,翻译成柜中野兽真不如柜中怪兽——这种意像更接近于熟悉环境中的梦魇,也符合西方的神怪审美。房间里触手可及的熟稔衣柜,谁知道那黑魆魆的腹腔里潜伏着怎样的怪物等着噬人?安全感被架空后,Oscar那无法安置的平宁随时被瓦解,随处被风干,电影也被丢到摇摇欲坠的栈桥上。当然,柜子的隐喻,必然还可以给这少年的不安心魔增添一层因由和属性。
面对这些魔障,我们跟着他在电影中寻找豁口。那故事总是跳荡在稳固与磕碰之间,渴望,失落,尴尬,释怀。事情总是要演变得激烈,才更容易促成出路的铺陈。也是未曾想到,那个孩提时会用气球无比温馨地给自己造梦的父亲,竟在这十八年的生命中搅出了那么多的波澜——变化急促得有些败笔的成色。
作为一部处女作,显然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空间,无论是节奏的把控,还是演绎的呈现,一口气到底还是要顺着呼出去才好。只是这一出独角戏般的战役,也是编排得生鲜活泼,让人回看了一次当年,又抉择了一次当下。
<图片1>
看这部电影是在一个下午。情绪波澜放肆,眼看着它流淌成一湾纯净的湖。
相比于其他译名,更喜欢<柜中野兽>。此种隐喻极为贴切。当有一天,野兽冲出柜子牢笼,直面这个世界的时候,其实正是他一点点将青春啃噬殆尽,与过去作别之时。
电影开场的电子音轨迷幻而沉郁,带着让人恍惚的试探性质,这几乎奠定了电影整体的氛围与格调。紧接着是婴儿出生和父子和谐玩戏的画面,从此便可以预想到它的主题有关于爱与成长。
一开始的哄睡场景极为温馨,入梦前的仪式感强烈。但随之而来的是男主奥斯卡面临着父母的离异。在母亲离开之前将一只仓鼠送给他,因而这只仓鼠便有了重要的替代和陪伴属性。而奥斯卡与仓鼠小布的对话也相继展开,这其实是奥斯卡自我内心关照的物化的实现。
校园生活对于奥斯卡来说,充满了困惑与恐惧。困惑来自自身性向的不确定,恐惧来自过早见识和理解了校园欺凌(因为与性取向有关而更为复杂和惨烈)。这也造成了奥斯卡的早熟,具体表现在他听从了父亲的话,自行剪掉自己的长发(这种看起来小事一桩但极考验勇气)。
然后是阳光正好,轻风拂面,单车少年,红颜知己,超市兼职,生活正沿着正轨不断前进。但当他遇到那个令他倾心的对象韦德之后,一切都变得不同了。“我是奥斯卡。”“我也是。”见面礼都显得与众不同。尤其当仓鼠小布质问他是否恋爱之时,他对于自身的不确定开始明朗起来。
一方面,当奥斯卡成年后,他开始拒绝和父母谈心。这是每一个青春期的少年都会产生的叛逆。然而,当这种叛逆和性取向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总会显得意味深长。另一方面,在好朋友小洁的洞察下,他对于自己和韦德的关系也更加清楚,或者说他更加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人或事)。超市相处,厕所幻想,等等,皆昭示着生活的方向在发生着扭转。
而当父亲将自己的情人介绍给他的时候,他的叛逆让他选择了直接拒绝,他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因此进一步恶化。
之后奥斯卡和韦德的关系一路开绿灯。印象深刻的是,公路开车那场戏。仓鼠小布藏进音箱背面不出来,这多少有些隐喻。因为那只仓鼠小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男主奥斯卡内心的另一面,而它躲起来不露面也象征着奥斯卡在面对自己喜欢之人时的羞赧之情,越喜欢越逃避(这种逃避也代表着他要直面自己的性取向的典型反向心理),这是惯常的行为反应。而韦德试图以烟熏的方式让仓鼠出来,其实就是让男主勇敢正视自己的性取向的最好说明,毕竟烟是欲望的象征,并且伴随着迷情音乐,烟头抖落,性意味极强。
当然,电影不止一处在暗示这种直面和逃避。比如奥斯卡在帮好朋友小洁修图时,他们彼此的那场对话。小洁坚持不P图,她认为人要做真实的自己。而奥斯卡则认为化妆和修图会让人变得更为优秀,这其实是在说,当同志在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之前,他会活得更好,未来也会更容易生存。而之后超市店长也给了他足够的选择权让他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不就是在说“做自己”么?
紧接着收到化妆中心寄来的拒绝信,则将他的迷茫情绪进一步推向高潮。此时,父亲发现他对于母亲之前留下来的衣物太过惦念之时,异常愤怒。但奥斯卡在与父亲争执之后,硬是穿着母亲的衣服去了化装舞会。这是他“做自己”的关键一步。在舞会上,他因嗑药而情趣极致,试探韦德性向后失望地与一个陌生男子发生关系(但我猜测并没有)。那晚,他和韦德在车厢内度过,两人对话,尴尬,伤感,亲近,甜蜜接吻。车外雨声阵阵,脑中江河入海,美好极了。
之后,他破窗回到母亲的家。与母亲对话的场景令人心生感动。“你从来都不轻松,或许永远如此,假如你生来被迫披荆斩棘,那你也会更加强壮。”母亲的话无疑是奥斯卡成长的最好诠释。
最后,当他再一次返回住处,看到房间内一片狼藉。这自然都是父亲所为。但更令他伤心的是,父亲将自己心爱的仓鼠小布也残忍杀害了。然后,一切都不可控,奥斯卡隐匿沉压于心的情绪终于爆发。奇幻的场景又一次出现,他从胸膛内抽出血淋淋的铁棍,直接走向父亲。
最终还有一小段快节奏的关于男主奥斯卡的去向交代,我认为没太大必要了。但故事的最后,其实,那只仓鼠道出了真相,伴随成长的过程,其实我们都在不断地改变着,无数个“我”已轰轰烈烈地死去,而最终剩下的,如果是真正的自己,才是何其幸运啊。
而伴随着又一次哄睡的场景,我更愿意相信,男主奥斯卡其实已经原谅了父亲,从而与生活达成和解。
从人设方面看,奥斯卡特效化妆师的身份设定意味最为明显,还有离异的父母,怀揣梦想的小洁,有些流浪和混世情怀的韦德。几乎可以看作是稳定的三角关系,奥斯卡与父母,奥斯卡与小洁与韦德。当然这样说,也未免绝对,毕竟它并没有那么简单。
整部电影摄影都极具生活质感,灰和蓝是主色调,伴随着剧情和情绪兼有亮暗浮动。而配乐呢?简直太棒了。看过的人应该都印象深刻罢。
P.S:附上音乐名。
01.<Hondo>
02.<Dark Allies>
03.<Forgive Me>
04.<Bassically>
05.<Bitch>
06.<Bleeds>
07.<Reconcile>
08.<Arcadia>
09.<Says>
以上在网易云音乐都可听到,直接搜索:《closet monster专辑》就可以了。
蔡康永以一句「我們不是妖怪」道出社會大眾將同性戀塑造成「絕對他者」的情形,同時也點出長期以來同性戀/同性情慾與怪物的文化連結。不過比起同性戀,囊括所有「非純粹異性戀」的酷兒(queer),更能準確表示此現象。電影學者班蕭夫(Harry M. Benshoff)曾指出,恐怖片裡模樣可怕的怪物或性格扭曲的殺人魔,其實都是酷兒的隱喻。在主流社會底下,酷兒如同怪物或殺人魔,是無法被理解,並遭仇視然後亟欲排除的存在。故而異性戀觀眾可以藉由怪物或殺人魔的消除來安撫內心的焦慮,與此同時,酷兒們也能從中找到自我認同的形象。
加拿大新銳導演史蒂芬.鄧恩(Stephen Dunn)的首部長片《愛人怪物》不是恐怖片,卻以怪物(monster)為名,因為片中講述的是同性戀/酷兒的故事;而且他不只是怪物,還是一隻受困於衣櫃(closet)裡的怪物。奧斯卡(Connor Jessup飾)六歲時,曾目睹同學遭數名惡少以鐵條刺傷下體,而他雖然手持木釘意欲上前阻止,卻因一時遲疑讓同學身受重傷。奧斯卡對此惡行十分不解,父親彼得(Aaron Abrams飾)只是淡淡地告訴他:「因為他是同性戀。」彼得沒有指責惡少的錯誤行為,反而將問題的核心指向同性戀:因為他是同性戀,所以活該遭此惡意對待。這是彼得未說出口的心聲。「所以我才叫你把頭髮剪了,」彼得補充說道。於是奧斯卡自己動手剪去他的中長髮,並且向父親學習做木工,最後他終於順利長大了;長成一位「正常」的男人。
從片名開始,《愛人怪物》隨處可見意欲明顯的指涉,譬如從看手指甲的方式來辨別同性戀,又或者是「男人」與短髮、木工之間的陽剛性連結。凡此種種固然建立在刻板的性別印象上,卻也揭示出一個事實:要「扮演」一位「男人」有多麼容易。然而正因為如此,更顯現出性別(gender)的變異性與浮動性。這種拒絕被定義的不確定性,就是酷兒的最大特徵。奧斯卡一方面壓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怪物,是故只能壓抑,無法袪除──他心中的怪物,一方面又不斷製造怪物。一心想成為專業特效化妝師的奧斯卡,找來好友小潔(Sofia Banzhaf飾)當模特兒,時而黏上惡魔般的犄角,時而裝扮成海怪,幫他的作品集拍攝照片。奧斯卡和小潔相處時是那麼自在又開心,在父親等的旁觀者眼中,他們的互動或許就像一對小情侶,但我卻覺得,奧斯卡只是把他的另一個自我投射在小潔身上,如同奧斯卡的動物分身倉鼠小布一樣。
奧斯卡的父母在離異之前,曾合送他一隻小倉鼠當作生日禮物。擁有抑鬱童年的奧斯卡,經常和倉鼠對話,兩人猶如玩伴。不過從片頭的蒙太奇來看,與其說他們是朋友,不如說是雙重自我。倉鼠常常發揮動物的靈敏感官,點出奧斯卡在情感上的愚鈍(或者是刻意忽略)。在居家修繕工具材料行打工時,同事韋德(Aliocha Schneider飾)忘了帶制服,便順口向正準備下班的奧斯卡借用。奧斯卡本來怕衣服沾染了自己的汗臭味而覺尷尬,但韋德嗅了嗅表示不介意。韋德的無心舉動卻讓奧斯卡心裡七上八下,突然覺得肚子不甚舒服,宛如胃裡有隻蝴蝶在飛舞。回到家之後,倉鼠顯然感覺到奧斯卡的異樣,直說他的氣場不同,「戀愛了?」(奧斯卡的人類分身小潔同樣察覺兩人的感情不一般)由於童年的陰影,奧斯卡拚命壓抑對同性的情感慾望,一旦動情,那枝血淋淋的鐵條就會從他的肚子裡刺穿出來。可是倉鼠不是人,不受主流社會的制限,牠可以忠實表達自己。換言之,奧斯卡分割成奧斯卡/倉鼠兩個自我,彼此之間看似界線分明,卻在不斷地相互對話之中使得界線變得可有可無,於是奧斯卡遊走兩端,既是人又是獸(怪物)。
奧斯卡拿回制服後,忍不住躲在廁所邊嗅聞上面的體味,邊想著韋德自慰。片中對氣味的迷戀讓我想起《愛情的模樣》(The Way He Looks,2014),盲眼男孩李奧也曾藉著另一名男孩的衣服上的氣味自慰。倚靠嗅覺常常被歸類為動物的原始行為,但兩部同性戀電影的相互呼應,難道不是暗示著同性相吸根本是來自原始的天性慾望嗎?也就是說,雖然奧斯卡在父親的教養下長成一個「正常」的男人,然而他對同性的情感與慾望並未完全消除,心中的怪物只不過被關在衣櫃裡罷了。
父母離異多年後,母親向奧斯卡坦言:「我希望我能為了你留下,但那個家讓我窒息。」身為父親/丈夫的彼得固然有慈愛的一面,卻也承襲了異性戀父權的霸道,他不願將母親鍾愛的毛帽還給她,說:「一對夫妻離婚後,所有東西都要均分,所以櫃子裡的那些東西是我的。」彼得架起的那座陽性衣櫃,不僅鎮壓了同性戀,更企圖將女性也禁錮其中。不過就像作家紀大偉所言:「衣櫃狀態是一條可以游移的界線,沒有什麼同志是徹底在櫃外或櫃裡。」母親早已逃離衣櫃,奧斯卡自然也不會永遠待在衣櫃裡。奧斯卡決定打開衣櫃,穿戴上母親的衣帽,受禁制的陰性(同性戀、女性)力量匯聚反撲,奧斯卡一腳把彼得踢進衣櫃裡。此時,櫃中怪物(closet monster)從同性戀/酷兒變成異性戀父權。然而衣櫃的建構從來都不是單方面的,奧斯卡還必須拔除體內象徵童年陰影的鐵條,並完成弒父(異性戀父權),最後才能走出衣櫃(come out of the closet),使自我得以完整。
走出櫃子之後,奧斯卡就能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嗎?節目《奇葩說》裡,蔡康永直言他不會鼓勵同性戀出櫃,因為事後還會有種種巨大的壓力必須面對,或許艱難,也可能孤獨。奧斯卡的故事處處是暴烈的磕磕碰碰,但是無論如何,經過這般血腥衝撞之後,終究是一次成長。
Oscar Madly是东海岸的青少年特效化妆师,面对强有力的父亲,面对困住他创造性的小镇,面对他受限制的家庭生活, 他想要离开。他从最好的朋友Gemma和自己的宠物仓鼠Buffy处得到了很大的支持。当他遇到帅气的Wilder时,Oscar决定挣脱束缚自己的铁链,开始他真正想要的新生活。
心想、臆想、幻想、梦想……想一想,柜子是一语双关,既讲了男主被父权压抑住的性取向、又含有对柜中母亲衣物的小心翼翼、对母爱缺失的童年阴影。幽默和惊悚的超现实桥段、张扬的迷幻乐OST,很亮!
Connor Jessup又让我哭成了sb...
仓鼠那里哭成傻逼我一定是疯了
导演很懂gay 演员也不错,这个分数对这电影不公平
故事有点平铺直叙,但电子配乐和奇幻画面太带感了,那个接吻就像有河流在奔腾。看到了多兰美学和青春的残酷柜门,不敢相信导演是新人。不好意思本人的最大兴趣就是看美少年们谈恋爱啊啊啊~
关于童年阴影和自我认同。影片剪辑很棒,树屋喂水接吻时出现的瀑布,派对上吐出的铁钉,仓鼠死去时演员的爆发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喜欢影片最后出现的海边的白色小屋和夜幕降临时南瓜色的灯光。
也是多兰的路子,用的两款小男生都是都一种类型。
你喂我的一口水,在空气里蒸发成雨,打湿了全身;我吞下的铁钉,在胃里冶炼成钢钎,武装到牙齿。昨日的你跋扈而恣意,归还的上衣里残留着痴醉气息;今夜的我糟糕而狼狈,你的指甲里弄丢了我的期冀。生而为人,若没有低到尘埃里的那一刻,怎知爱为何物;若没有踏出柜门的那一瞬,怎知原来我没丢了勇气。
电影真是gaygay的,观影现场也是基佬成群。孤独才是那个同志的归宿,宿命感不安情绪传达到位。但叙事太依靠配乐和歌曲,运用得太满。足够精致,也太想精致了。奇幻色彩的表达也有点多余。#2016BJIFF#
惊喜之作,泽维尔多兰style,情绪抓人,迷幻而伤感。每个Gay的人生都有一段漫长的孤独,孤独后是放纵,放纵后大抵还是孤独。
这电影能在多伦多电影节拿最佳加拿大电影奖也是醉了,地方保护政策要不要这么明显。无非就是个小男孩年幼心里创伤最终正视自己性取向的故事,话说厕所约炮的时候还特意留一个镜头给安全套,导演还真是费劲心思...
Connor Jessup/ Joanne Kelly. (Ben Mason from Falling Skies and Myka Bering from Warehouse 13)
[B-]加拿大式疼痛青春,故事和影像流畅,摄影和配乐加分。
能被我截图的电影,都不可能低于四颗星
主题是讨论父亲和儿子成长关系的,顺带同志题材,但是叙事能力偏弱,父母家庭关系这条线故事没讲清楚,同志这条线又太碎片化,导致主角的愤怒显得颇有点无理取闹的架势。片中依赖过多的象征和隐喻手法去传达意念,个人认为不如用现实的情节直接表达效果好。仓鼠这个角色的设计还不错。
突然隐约察觉到多兰其实挺好模仿的……
想过更好的结尾但我不能无理希望每个片都按照脑内剧情发展 在想如果能像Xenia一样更狂野大胆干脆放开会更完美 我只知道maya搞乐队但配乐选曲竟出色极了 最后还用了nils的作品…两行热泪 现在安利austra还来得及吗
那场流淌着瓶装水的接吻,胜过这世上所有GV。
"Oscar Wilder"今年看到的两个最好的同性恋角色都来自Connor Jessup,美国重案里被牺牲的少年,和本片一脚将父权怪物踢入衣柜的男孩。正如青春期迷离的配乐游离于剧情外,却塑造了不错的情绪。男孩的疑惑,惶恐,愤怒转向平静,是个好的coming-of-age story。那个吻像江流奔涌,不再需要梦的结尾
恐怖的事物使我兴奋。如果不恨自己的父母,你就会像他们一样生活。幻想的小仓鼠总会死去,这是成长的代价,并不是因为它美好而不切实际,而是因为它脆弱,青春脆弱,幻想脆弱;人可以一直纯真不切实际的梦想,但不可以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