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斯康蒂给让·雷诺阿担任助理的那段经历使他从法西斯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拍摄完《沉沦》、《大地在波动》等影片后他离开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转而在这部讲述老贵族阶级即将被新的资产阶级取代的叙事中抵近了唯美主义。
审美于他而言是客观剖析现实历史的利刃,而他也认同马克思提出的阶级斗争理论,特别是他本人作为意大利贵族出身对这段贵族阶级遭遇灭亡的历史感同身受。男主角是西西里王国末代大公萨利纳亲王,影片讲述的就是他不得不将权力过渡给新资产阶级的故事,电影中他轻蔑地说道:“我们曾经是虎和豹,代替我们的却是豺狼和土狗。”由此可见他内心的傲慢与不满。但在这里迫使他从历史舞台上退场的并非是新资产阶级的军队和枪炮,而是那位一向被他鄙视的市长塞拉达的女儿安杰莉卡,她年轻、充满活力,不受贵族繁文缛节的束缚,她脸上的笑容跟那些老气横秋的贵族两相对照让他预感到贵族的时代即将过去。
但为了挽救家族的颓败之势,他选择让侄子唐克雷迪与她订婚。在萨利纳拒绝了新政府议会的邀请后,他参加了当地贵族举办的舞会并同安杰跳了一场谢幕之舞,舞毕,他单膝跪地抬头仰望星空祈求自己能远离尘世得到永生,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他面对历史大潮的无可奈何。
维斯康蒂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让他的电影美学蕴含着独特的理念,他认为现实中美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美”本身并不纯粹,其无法与政治分割,它受到统治阶级及其宣扬的道德的影响。一种阶级如果要取代另一种阶级也必须在审美上取而代之,说白了,一个新社会如果不能拥有属于先进阶级的,由表及里的美学,那么它还无法从旧社会的深层束缚中解脱出来。
http://axinlove.com/2010/03/the-leopard/《Il gattopardo[豹]》大时代
by @xinl.ve 100317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但无论怎样都是一个大时代。攀附狄更斯的骥尾,谈《Il gattopardo[豹]》中的大变革时代。历史洪流的冲击下,一夜间,王子可能变成流浪汉,乞儿可能成为国王。充满机遇、变化的大时代,属于洞悉到巨变转折的豪强,他可能是陈胜吴广刘邦之流,也有可能是项羽李渊之辈,趋利避害早做准备的萨里纳亲王[Prince Don Fabrizio Salina]属于后者,已经拥有了大量资源。
用道德和价值观评判萨里纳亲王对待晚辈的婚姻状况,他就是一个政治投机犯。马志尼和加里波第推动的意大利统一运动,已经危及了萨里纳王族基业。无论是尊荣、权势,还是财富,革命的大棒和火药底下是分不出谁和谁,家大业大的旧贵族一不留神就会被推到风口浪尖。正如本片中萨里纳拒绝担任议员——在新的政治环境下成为一个旧阶层的代言人的选择——只有装饰性的作用,而可能带来木秀于林的危险。维系王族和家庭,需要萨里纳成为狮群里唯一的雄狮、猎豹,电影名“Il gattopardo[豹]”是给他的称号。
年老色衰的王妃只是王室荣耀的一个道具,萨里纳与一个“低贱”女人偷情表示着这段婚姻并不幸福。爱情,“fire and flame for one year, ashes for thirty”,在他眼中也就是下半身的一时冲动。瘦死的骆驼真就是死了,还没死之前,撑着脸面受苦受难的是自己。为了家族和姓氏,可以牺牲女儿的幸福而指给侄儿一条康庄大道。选择的亲家,的确是因为有一个光鲜漂亮的女儿,但更多是因为对方虽然没有贵族的爵位,并且是彻头彻尾的暴发户,但他们拥有萨里纳王室不再拥有的巨大财富。
莫里哀的喜剧《贵人迷》描写了这种一心想要攀附权贵的暴发户,本片中,萨里纳和侄儿也一起嘲笑着这样的第一次穿上燕尾服的准亲家公/准岳父。重视举止和仪态的贵族,要跨越门第之见的心理障碍也殊为不易。黄脸婆王妃不能理解,自己的亲生女儿暗生怨恨,决断的勇气及其责任,只能由他一人独担。
与对待婚姻类似的观点,是亲王看待意大利共和的政治,仆人道出共和于王室的真谛以及攀亲的沦落,他虽然愤怒,却更多的是无奈。
谈电影有什么崇高的意义,上流社会奢华、华丽的宴会交际场景肯定不能提升艺术作品价值,如实地反映变迁时代的特征,记录一种人的生存,这是本片的焦点。最后的一场晚宴上的舞蹈后,老去的狮子像要离群的大象,静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未来是属于年轻的侄儿一辈。
The.Leopard.1963.720p.BluRay.x264-CiNEFiLE
这是一部老电影,1963年卢奇诺·维斯康蒂的作品,荣获第1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故事的背景是拿破仑之后的意大利南部,或者说是加里波第的那个年代,或者说就是《牛氓》的那个年代。
历史是不熟悉的,但是并不影响自己的情绪,以开头就被富有西西里风情的画面吸引了,想起似乎教父里面也有这样的场面,明亮洁白的门帘,灰土的果园,灿烂的笑容,深沉的嗓音。接着主人公就出场了,萨里纳亲王殿下以及他的周围。这是老牌贵族,有高贵的血统和悠久的历史,但是面对复杂变化的西西里,也束手无策,他的侄子毅然奔赴加里波第的队伍,参加了革命,为此亲王还暗中支持,然而结果如何呢?褪下红色衬衫,换上天蓝绶带,转身革命的经历成为了晋级的台阶。
亲王眼睁睁的看着旧有秩序的崩溃,和全家逃出家园,讽刺的还是依靠自己侄儿的经历才逃出生天。平静的小镇因为亲王的到来而骤然热腾起来,列队的乐队,热情的市长,可爱的投票员,这是让人难忘的,人们对亲王的尊重依然,这只能让他感到痛苦,因为他知道时代变化了,以前是狮子的时代,现在马上要变成豺狗了吧。
商人的女儿,美丽而多情,似乎能看到一些活泼的元素,亲王目睹着暴发户的成就,为自己的侄儿提琴,然而在提亲的最后,商人巴结的提到了自己果园的历史:你侄儿娶的说不定是男爵的女儿呢,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原来大家都想着如何钻入贵族的圈子哦……亲王非常颓唐的挥推了。
开始选举了,亲王郑重得投了自己的一票,支持西西里和意大利的合并,这并不能为所有人理解,包括他很亲近的人。最后的一场舞会,隆重而华丽,国王的卫兵也来参加,在餐桌上若无其事的谈起了对暴动的镇压,商人受宠若惊的亲吻公主的手背,他的女儿陶醉在这交际场中,亲王疲惫不堪的沉坐在一旁,勉为其难的和侄儿的未婚妻跳舞,在他看来这是多么的不协调啊。
真正的贵族电影——原著作者、电影导演,都是出身贵族的。古典味儿贵族味儿十足,场面调度和群戏皆佳。但是这个故事不了解历史背景真的很难入戏。西西里岛的革命变迁融入到了萨利纳亲王的家庭里,并没有很抓马的故事下都是暗流汹涌的情感。最后一场舞会是权贵的谢幕更是交接,只有圆滑投机的人才能想豺狼土狗一样继续生存。伯特兰卡斯特真是器宇轩昂!
贵族政治落幕的时代,末代王孙在爱国主义与贵族传统之间徘徊的历程。美术和摄影极好,油画般的色调,兰卡斯特翩翩的风度比女主有点煞气的“美貌”更有说服力。最后半小时的舞会美轮美奂。但你说凭这些就能赢《切腹》,我一百个不同意。
#重看#siff@影城;花团锦簇、华美盛大的舞会场景堪称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个新旧交替的窒息空间里,历史的力量天平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倾斜;他突然感到一种从前未有的疲倦,垂死的肉身(旧势力)日暮西山唱响挽歌,那两个野心勃勃的俊美人儿势必成为弄潮儿。
展现大时代背景的史诗杰作,萨利纳亲王的尊严和不得已的妥协,与那些或者高举革命大旗、或者高呼为皇族尽忠,或者声称为地方尽力的豺狼们相比,更表现着风云变幻下的人间百态。
我们是狮与豹的后代,却要被豺狼与土狗所取代。
一向崇尚高雅的戛纳与维斯康蒂后期的贵族气质惺惺相惜之举。三小时的华丽影像展现了西西里贵族在受时代冲击前最后一点奢华。最后近50分钟的宴会场景可以和《猎鹿人》的开头相比较,强大的视觉冲击和喧嚣纷扰宛如贵族没落前的回光返照,你引诱敌人或许还算是种征服,可一旦娶她那便是真正的投降了。
建议和《秋刀鱼之味》一起服用,可以比照出小津、维斯康蒂同为右派保守主义者,境界的差异。维斯康蒂对于新旧交替、时代变革的喟叹,伤感之外实则有一种看透世事的洒脱以及贵族自我尊严的期许与肯定,漫长的舞会恍若《红楼梦》的台词所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小津表面认输,骨子里是认定旧价值、旧体系、旧风物有着万世一系不容置疑、不容颠覆的先验永恒价值,典型的保守帝国神学。全片最喜欢的一场戏,是CC和阿兰德龙在空无一人的残破屋宇里嬉戏游走,穿过一间又一间屋子,影像滋生出一股穿透历史的轻盈无常的丰沛诗意,维斯康蒂经常性的会突然插入类似的这种诗性场面,叫人难忘,也是非大师级水平不可为。4.5
这种情怀有时还挺无趣的,在令人兴奋的新鲜事面前显得更加笨拙。排除那些富丽堂皇、精工细作的部分,我更愿意把这部电影流露出来的哀叹理解成一种讽刺。末日就要来临,守旧的人们束手无策,只能赋予“豹”的意义来获得心理安全,他们的遗憾,或者说更多是一筹莫展,大多是懒得开动脑筋所导致的吧。
自然散发出高贵、优雅的气质,完美之作。1,伯特兰卡斯特的表演可以堪比《教父1》中的马龙白兰度,尤其是至片末的忧伤气息,相比之下,阿兰德龙就是一小毛孩。2,史诗的定义:不是时间上的跨度,而是在历史的变革中人的抉择,由人物去切入历史内核。3,片末的宴会难以置信长达50分钟,
被大笑吓醒了。
“我们是狮与豹的后代,却要被豺狼与土狗所取代。”时代再华丽也终有落幕的时候。
好一曲挽歌,怎么拍得那么好。那时候维斯康蒂老师在失落悲伤中还有很多欢腾。着重看了Piero Tosi老师的成果,倒抽N多口凉气,给他老打一百颗星。(再感慨,Claudia的腰细成什么了。另:那对拙劣黄段子发出的酣畅又监介的笑声绝了,也可以留在影史上)
“我们曾经是狮与豹,而取代我们的是豺狼与土狗”“事物若想保持永恒必须做出改变” 维斯康蒂出身贵族(文艺复兴时期米兰公爵),拍摄了一部贵族的挽歌,Salina是个近乎完美的角色与化身,超脱,清醒,孤独,走向衰败与死亡。摄影美如油画,布景和调度都极尽奢华之能事,但实在太枯燥乏味了。(7.5/10)
浮生若梦,华贵如豹,苍凉日落,众生喧嚣。
事无巨细,暗流涌动,一个家庭浓缩一个国家的历史,不愧是大师之作!
真正的贵族电影——原著作者、电影导演,都是出身贵族的。西西里岛的革命变迁融入到了萨利纳亲王的家庭里,并没有很抓马的故事下都是暗流汹涌的情感。最后一场舞会(还有那幅画)是权贵的谢幕更是交接,只有圆滑投机的人才能想豺狼土狗一样继续生存。伯特兰卡斯特真是器宇轩昂!
“所有战争和暴力都是对遗忘的渴望,寻欢作乐也是渴望被遗忘。”阿兰德龙让整个画面璀璨生辉,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油画里。
“频繁的近亲结婚并没有改善血统,看看她们活像一群猴子,准备爬上烛台摇尾巴露出屁股”于是,如此华丽而宏大的晚宴又有何意义呢,不知道能换来几亩田地,时代变了。
比茨威格更高贵优雅的是什么——让星辰带领豹与狮去往永恒的国度。
四星半。最后那场奇迹般近50分钟的舞会之所以无与伦比,不止是因为丰富到俯拾即是的隐喻、技术上几乎无暇的调度、或象征层面贵族时代的落幕的浓烈的挽歌气质,也由于只在这场戏里,马克思主义者维斯康蒂真正腾出空间让亲王跨越出阶层代言人的身份,去深掘他个体心灵的悲剧性情感:在格勒兹画作前对死亡的沉思,与安杰丽卡共舞时必须止乎礼的情欲,和一头豹窥镜自视的疲倦。“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好一场死亡的舞会。
三刷,维斯康蒂最高作。1.影片以1860年意大利西西里为背景,通过萨利纳亲王的心路历程,反映出身处社会变革的浩荡潮流中,原有权贵走向没落的必然命运。维斯康蒂予《豹》以厚重的史诗质感,即呈现时代兼具的历史意义和虚假“真实”的描绘及歌赞。有如油画般精致奢华的服化布景、场面恢宏的战争与宴会令人眼花缭乱。“这是一曲旧式贵族的大气挽歌,永远紧凑的景框内积淀着25个世纪的智慧和美丽”。2.宗教精神的衰落、歌舞升平后的满地残纱,以及那幅《临死的圣地亚哥》。“我们都曾是狮与豹,而取代我们的是豺狼和野狗”。伴随黎明的枪声步入黑暗,迎接不可避免的伟大谢幕。3.寻欢作乐为了遗忘,枪林弹雨渴望死亡。懒惰、甘甜的饮汁只因贪餍奢侈的安详。“虔诚的星,何时我才能远离尘世的一切,在永恒不变的世界得到永生”。(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