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57286947.html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1930)
继续看IMDB250系列,按照排名该看这部了。没看之前我以为是一部默片,但是电影竟然出声了,我很诧异。有声电影究竟什么时候广泛流行的呢?
电影讲述了一群德国学生在战场上的遭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学校里的学生们在老师的怂恿下参军打仗。经过艰苦的训练,来到了战场。战场上与他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他们在老兵的带领下,把报效祖国的想法抛诸脑后,保住自己的性命则成了首要任务。一起参军的同学们随着战争进行,不是死去,就是变成残疾,或者是成为了精神病,男主角身边的战友越来越少。在一次战斗中,他与自己亲手杀掉的男人被困在炮弹坑好几天,也要变得近似崩溃。在休整期,男主角与法国姑娘一夜风流后,离开时被炸弹炸伤。身体康复的他回到家里,可又受不了家乡众人的谎言,只好回到战场。在战场上,他的战友们都死去了,他也因为抓蝴蝶而被敌军射死。
这是一部典型的反战电影,影片从头到尾都充满着反战的气息。影片的故事是片断式的,通过众多的小故事串联成一部电影,通过每一个小故事都可以看到战争的残酷、士兵们的艰苦生活,以及战争的荒谬性。缺少补给自行寻找食物的士兵们,他们对战争原因的讨论,医院里频繁流动的病人,男主角杀人之后的痛苦,好皮靴主人的更迭等等这些场景,都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荒谬与残酷。此外,从电影开始时学校老师的怂恿,家乡里人们的纸上谈兵,更可以看出国家各个阶层对于这场战争荒唐的理解。总之,参与这场战斗的士兵就如同灰尘一般那么的微不足道,谁也不会在乎他们的生死,更没有人会关心他们的想法。对于整个国家及那些纸上谈兵的人来说,即使战场上士兵们都死光了,还会有年轻的孩子补充上来,继续成为战场上的炮灰。
电影情节都是真实反映现实的,比如对集训军官的戏弄、医院里的冷漠以及士兵们对战争的反映——逃跑、思乡、恐惧等等,这些方方面面在任何一场战争中都会出现的。尤其是士兵们与占领地女人们之间的露水姻缘,更是每一场战争中必有的浪漫故事。女人需要食物、需要保卫者,她们只能用自己的身体换取这些,所以也就造成了每当一次战争结束后,就会出现数量众多的混血儿,或者是没有父亲的孩子。本片士兵们所经历的,就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很有可能男主角就已经播下了自己的种子。谁知道呢?
本片最真实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残酷的,是电影中段那长达几十分钟的画面。炮击结束后,士兵们像蚂蚁一般冲上前线,用自己的身体淹没敌人的火力,当第一道防线被突破时,来到第二道防线反攻。反攻成功之后,再回到第一道防线防守。虽然敌我双方都死伤无数,可是战役没有任何实际进展!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这样,在每天的拉锯战中消耗着生命。看到电影中的这个场景,彻底震撼了我,这样的战斗哪里是打仗,分明是自杀!而且是群体自杀!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的“凡尔登绞肉机”果然名不虚传,士兵们都是这样被“绞死”的。
本片刚开始看的时候,以为是一部小制作,大部分都会采用室内景,毕竟年代太早,技术有限嘛。看完电影后,就知道我错了,本片是一部豪华巨制。电影中的战争场面规模宏大,场景真实,是一部投资巨大的豪华战争巨片。就拿我刚才说的那个场景为例,出场的士兵能有上千人,炮击的场景非常逼真,那由远及近、层层推进的爆炸画面,非常震撼。士兵们枪击、搏杀、厮打,这些画面也都是大规模的全景,给人一种残酷的真实。除了这场战斗之外,电影中还有其他人数超多的画面,行军中、医院里、集训时等等,片尾时竟然还出现了飞机的镜头,空袭的画面。现在这个年代来看整部电影,依然感觉震撼,何况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呢?很难想像在1930年,飞机还没有普及,更没有电脑特效的时代制作者们是如何拍出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画面的?总之,电影处处给我惊喜,让我感叹本片制作者们惊人的能力。
电影编导们对于战争场面的表现方式,也是值得称赞的。快速移动的战壕画面,对于士兵腿部的特写,模糊士兵们的面孔,全体冲锋时敌我双方的画面剪切对比,以及片尾时每一个青年的回眸等等,这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与表现方式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战争片我已经看过很多,但是本片却是我看得年代最早的一部。本片所采用的表现方式对于现代电影来说已经不稀奇了,但是在1930年,编导们能运用这些方法来拍摄战争电影,确实前卫。本片必然是很多拍摄战争片导演的教材,后来的导演们也肯定借鉴了不少本片的拍摄方式。一句话,本片大概是战争片的鼻祖吧。
战争片的演员人数一向很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两位。其一是男主角Lew Ayres,英俊帅气,将角色的心理变化演绎的很到位。关于他的资料太少了,只知道他依靠本片成名了。其二是那个老兵扮演者Louis Wolheim,他的角色给人一种乐观向上的性格。他的中文资料根本就没有,他死得也早,1931年就去世了。
总的来说,本片一部好电影,一部好的战争片。可是因为沉重的主题,看得过程并不愉悦。
序列:0514
TLF.IMDB.Top231.西线无战事.All.Quiet.On.The.Western.Front.1930.D9.MiniSD-TLF
2011-08-22
1930年的老电影,看了仍然让人唏嘘。
唏嘘是因为1930年就有如此鲜明的反战意识,可是人类此后的战争却越来越残酷。不用去打仗的人不断忽悠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去送死,到了战场年轻人才发现战争残酷又毫无意义。西线无战事其实是西线战事不断,到处是谎言。
从战争片的角度讲,影片场面到现在仍有看点,两方战士的反复冲杀仍然十分过瘾,只是音效实在太落后,应该重新配配,现在看着倒是相当有喜剧色彩。不过真实的一战战场大概也就是如此,你冲一阵我冲一阵,大批大批的倒下。
本片被纳粹德国所禁。
这部改编自同名小说,诞生于1930年的电影,毫无疑问的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它不仅在布景,服装,美术上面还原了一战的历史场面(在当时并没过去太久)而且在剧本和人物,主题表达上,体现了辛辣的嘲讽和对战争的反思,甚至有一种残酷的诗意。在这部电影里,战争不会是《约克中士》里男主角保家卫国,胜利归来,报得美人归的舞台,而是成为了一个漩涡,无可奈何地把无辜的人卷入不可避免的深渊。
西线无战事,看电影前,心想这是不知道什么是战争、只顾寻欢作乐的一群人的故事,是西方版的“只把杭州作卞州”。随着夹杂着呲呲配音的颤抖的黑白镜头逐渐展开,才发现从头至尾,充斥着大量的战争场面,二线的人们的热烈欢迎和拥抱战争的,一线的士兵厌恶而无奈地参与着战争。看完了,当保罗伤愈回家探亲,似乎有些明白了,那些西线的人们,特别是男人们,是一些极端的浪漫理想主义战争狂热者,热爱战争,是因为不知道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是西方版的好龙的叶公。 “三万!是苏联人吗?不,是法国人,苏联的俘虏更多。”欢欣鼓舞的市民,为赴战场士兵献花女人。镜头以此展开。
放地球仪的教室,我以为受到外面行军的干扰,老师仍然鼓足干劲,讲他所钟爱的知识,没想到他是在鼓动学生投笔从戎。他的演讲也着实精彩,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是在德国,他倒是一个能说会道让人钦佩的大师。这些被热情鼓舞和激励的学生,当真正的踏上战场,才知道何为战争,这些亲身的感受是坐在教室体会不来的,这可能是他们仅有的收获了。当然,正像他们的老师所说,练就了“强壮的身体,青涩有神的眼睛”,这倒也不假,不过是用全班20个同学的生命换来的,就连保罗自己最终也永眠战场,带着小蝴蝶的细微而温暖的梦想。
“战争就是互相攻击,尽力避免不被人杀死,如此而已。”作为战场的士兵,我方的还是敌方的,曾经善良的还是邪恶的,是热爱战争的还是厌恶战争的,都一样,战争就是杀人和避免被杀,惨烈,赤裸。不是诗歌,没有那么多浪漫和动情。仅有的情感,只是相互对生命的珍惜,不管是战友还是敌人。这就是一个被老师的热情鼓动出的学生,亲自经历了战争后的最简洁直率的表白。
“我告诉你我不想杀你,我只想活下来!”死去的法国士兵很平静,面带微笑,而留给德国兵保罗的却是无限的痛苦,矛盾与自责。法国人和德国人其实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其实都一样,他们都是人。就像德国兵与法国女人的幽会,不会因为语言的不通,不会因为军官的警告,不会因为两国的敌对而取消,她们需要食物,而他们需要女人,仅此而已。
“掀起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呢?德国的山生法国平原的气?”国与国之间的对立,国民之间的憎恨,一定是某人做了“好事”,凯撒想打仗,每个国王都需要战争来扬名,将军想让战争成就他们。怀有人民意志却受国王领导的土兵,当看到樱花树的时候思维就错乱起来了,期望收获的时候可以休假外出,酒和女人――抱着她半个月不放手,挖我的煤炭之后就痛快地喝啤酒,战争结束后难道还能读得了书吗?这边是他们最实在的愿望。
“你要保重你的身体;我每天都会为你祈祷,尽量少给你危险性的工作;我给你准备了两件毛制的内衣,放在你的背包里,织得很好,可以保暖。”天底下最朴实最真情的话,妈妈对临行前儿女的叮嘱,看到这儿,眼热了,心化了。她不漂亮而衰老,衣着不光鲜而拖沓,但她就是最能牵动你心的人,妈妈在哪儿,家就在哪儿。想起烦拉说过的一句话“人人打仗都是为了回家”,大概回家就是为了守在母亲身边。
我想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没有战场上真正完全对应的人,但是故事里所有的德国士兵的言行举动都可以从真正参战的德国军人中找到原型,而且不仅仅是一个,是一群。
战争似乎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一种社会行动,归根到底只是为了掠夺自己本不需要的资源,来满足本来贪婪的天性。战争是残酷,它使得人的生命如同草芥,生存与死亡变得如此的模糊,在很多时候死亡简直是一种黑色幽默(《拯救雷恩》中那个钢盔被打中的士兵);战争是荒谬,它可以打破所有的常规定律,打破所有的价值标准,打破所有的伦理道德,它能够让一个原本惟利是图的资本家成为拯救生命的天使(《辛德勒》),也可以让原本天真无邪的孩子,原本应该是充满理想的青年成为恐怖的杀人机器(《天堂此时》);战争是谎言,国家的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炮制出无数美丽的谎言来奴役无辜的人民充当炮灰,而对此无能为力的平民只好用同样美丽却无奈的谎言试图来保护自己所珍惜的人(《美丽人生》);战争更是骗局,根本就没有什么英雄,没有什么伟大的胜利,没有什么自豪感,只有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失去自我的无尽深渊。
我从来对战争没有好感,无论是所谓的“正义方”还是“邪恶方”,因为无论如何,胜利得来的好处永远都是只属于那些根本不会上战场的统治阶级,他们在战争中压榨人民的血汗,在胜利之后又坐享其成,以“胜利者”和“和平重塑者”继续奴役人民。不知怎么的,脑子里突然想到了一个寓言:
从前有两个养猪户比邻而居,一户猪少家贫但子孙魁梧有力,一家猪多家富但子孙瀛弱,贫养猪户决定打劫富养猪户,把他们的猪都抢过来,富养猪户的子孙不是贫养猪户的子孙的对手,眼看自己的财产就要被人家夺走了,富养猪户家长就想了一个注意,他对家里的猪说:“别人来抢劫我们,就是为了要把你们抢走杀了吃,所以大家要挺身而出为了自己的生命和入侵者抵抗,猪儿们一听,觉得有道理,于是都冲出来帮助主人抵抗,终于凭借数量的优势击退了贫养猪户的抢劫,猪儿们都很高兴,以为从此就能够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富养猪户一家人也很高兴,同时为了庆祝胜利,一家人杀了自己的好几只猪来做庆功宴,并以后总要定期杀猪来纪念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西线》故事的结尾,Katczinsky在一个战壕中伸手捕捉一支蝴蝶时被敌军开枪击毙,每个平民的希望都如同那只蝴蝶一样的美好,可惜在战争中他们的命运只可能是猪。
德国人出征,所有百姓无比欢乐地送别他们;在学校,一切都被轻视,个人价值、理想被完全剥夺,正如Paul的作家梦,学生们被洗脑战争才是最重要的,不想参战的Behn也被迫参军,最终在战场上过早死去。众人满怀热情地参军,却发现邮差被军队改造成了魔鬼教官、只会培养战争机器、自己却胆小、欺软怕硬的人。学生们上前线,才知道自己多么害怕战争的残酷,生命多么脆弱。可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中间那场谈话道出,人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连敌人都不了解,只不过是国家政府的斗争,却要卷入所有人打一场不明所以但死伤无数的战争,孩子接连死去,虚伪、不知生死之大的大人们却自以为是地指挥计划,殊不知在他们胡乱议论时有多少人死去,多少单纯的孩子被战争永远摧残,或是死去、送进等死房,他们并不想杀人,可是他们再也看不到美好,看不到女孩们,眼睁睁看着朋友死去,正如再也看不到家乡的樱花,碰不到那只蝴蝶。剪辑太好,立意高,内容充实,剪辑流畅,场面完全不输现在的战争片,神作啊!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纷争,这世界从无一时一地可称净土。
真正的可贵之处是,在那样一个年代出现了这样一部电影。
战场上的死亡没有英雄的赞歌与光芒,只有阴冷,沉重与散发着阵阵恶臭的血浆与尸体。而谁又能取得教训,和平就如同片尾的蝴蝶一样,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本人看过最棒的战争片没有之一。
8.5 考虑到本片的时代因素 这部作品理应配得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 作品改编于雷马克的同名小说 除了令人唾弃的战争行为和荒唐的爱国主义教育外 更让我记住的是Paul和卡钦斯基的袍泽之情 讽刺的是 它拜战争所赐 又被它无情地夺走 此外Paul归乡在酒吧被后方的民科将军包围的那一幕让我想起那本被遗忘的士兵的二战回忆录 没有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人才会把战争当儿戏一般高谈阔论他们的对于战争的见解 而对于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而言 他们的一切都被改变 就如原作所言--时代在燃烧 可我的灵魂已经熄灭了。希望出一部德语版 毕竟看美国人演德军还是有一些违和感
如影片开头所写,这不是一部把炮火集中到反战主题上的电影,而是在描绘狂热大背景下的小人物,不管是战场上的士兵还是后方的市民,但当一部电影如《西线无战事》这样简练而逼真地描绘出战争的可怕,它是否被标记为“反战”早就已经不再重要,它已经让人意识到战争的令人厌恶。
战争的残酷在于即使你认清了其真相,却依然无法阻挡以及随后带来的心理上巨大的无可奈何的失落。所有正义与非正义在这部电影中被刻意抹去,电影只是展现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扼杀。而结尾,追逐蝴蝶的美好在狙击枪响起的那一刻戛然而止,诗意之外却也有着四两拨千斤的重量。
惊人的战争视觉效果,马克西姆横扫等瞬间竟然不输给大兵抢滩!此外更是借助传统画幅优势构建了宽屏难以企及的冷峻诗意。…“尽管站在同情德国年轻士兵的立场上,本片却颇受美国观众的欢迎。可因反战信息而遭德国禁映一直到1960年。也被一些美国军界首脑视为只是在‘反军宣传’,并遭到美国军方的杯葛。”
影片开头场面调度、深焦长镜头、人物及摄影运动方向及线条感、声音强弱变化,非常精妙,战场上画内多层次空间令人想起塔可夫斯基《伊万的童年》。两机拍摄,其一为国际发行无声版本。三十年代在德国被禁,纳粹在电影院放老鼠干扰放映。曾在澳大利亚、意大利、奥地利、法国被禁。冤魂回首处,一片十字架
结尾安排保罗捉蝴蝶被狙杀可能有几重含义:一、呼应保罗重回学校时说的话,经历过这一切的人即使肉身不死也已从精神上被毁掉了;二、老兵和保护者Kat的死摧毁了保罗仅剩的生机,保罗回前线后对Kat说“你是我的全部了”;三、堑壕外的蝴蝶象征着美、希望和生命,而这些跟保罗这样幻灭的死魂灵已无缘分。
9.第一部有声军事长片,坚决的反战。无配乐、单声道混音的严肃态度,45min的战壕攻守战中高机位俯拍(50英尺吊臂),移动倒退的视觉效果颇有《光荣之路》中斯坦尼康长镜头的前身。最震撼人心的影片结尾之一:保尔临死时一只手抽动、垂落的特写,寓意隽永,堪称伟大。丨对比两部西线战事,关于战争对人物影响戏份的表现,1918在末尾以旁观视点,纵览了一些心理类型化表情以及医院的哀嚎群像。本片则设计了由主人公视点及旁观视点看到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一段渐入人心的伤怀基调,顺带着还讽刺了一下后方的有闲阶级。750
煽动学生的老师、拿着鸡毛当令箭的邮差、酒馆里高谈战略的闲人,被炸死的老卡特、战场上捉蝴蝶那只手、叠印在坟地上的魂归故里的学生们。1930年就拍出了如此完整深刻有力的控诉实在让人叹为观止。但更可悲的是即使有了这样的电影和它的原著,人们仍不能吸取教训,那些更年轻的年轻人还是走上了战场。
【A+】拥有一切优秀的战争与反战电影所应有的要素,虽然仍有许多局限于时代的问题(过于直白的舞台剧表演方法和浮夸的中弹倒地表演模式),但其反战理念与影像技法的使用又是无比超前的,或者说从未落后于时代。对于这样一部电影再用「新电影」或「老电影」去区分已无意义,它只应属于「好电影」的范畴。
本故事并无意指控,或见证战争的残酷,也更加不是一个英雄式的冒险历程,因为对那些必须和死亡近身肉搏的人而言,那并不是一个有趣的经历。本片的宗旨在于忠实地描述那些生活在大时代的人们,有些人或许逃过了武器的摧残、保全了健康的四肢,但他们的人生、心灵及世界却无法幸免于难。
9.9分,完美。被大人的康慨激昂忽悠去参军,体验了军营等级森严和战场的血腥残酷,受伤送进手术室却被人顺走手表,截肢了战友只关心你能不能把军靴让给他,快去世时仍然等不到医生来救你。回到家发现人们仍然对战争的残酷一无所知,该高谈阔论的还是高谈阔论,鼓动学生的仍然在鼓动学生。失望的你回到前线,在战沟里伸出手来抚摸蝴蝶却被一枪狙杀。虽然在一战后拍了这部反战电影,但二战仍然还是发生了。人类从来不知道吸取教训。
可以说迈尔斯通养活了旧坞反战片,每个桥段单拿出来补点爱情戏都能凑成一部够及格线的90分钟长片……最后的一次次回眸想到了《他们已不再变老》,很多道理总有人在讲述,也总有人拒绝接受。战争片看得不多,但感觉本片是同时期影片里战争场景做的最好的
老百姓知道个屁的战争,对于士兵而言,打仗的每一天都是生不如死的,德国士兵杀了法国士兵又怎样,千万人欢天喜地从教室送出去的是一个个完整的人,到最后在前线都沦为了徒有躯壳的行尸。没有任何反战电影能超越这部电影了。
以后谁想要挑起世界大战,我们应该把一大块地圈起来,选个黄道吉日,把所有的国王、皇帝和他们的内阁及将军们找来,让他们每个人只穿着内裤,站在圈里,手持棍棒,打个你死我活,看谁获胜了,哪个国家就赢了……
伟大的反战片
似曾相识的被欺骗的感觉,所谓国家、荣誉、战争有多少是可信的呢?
影片结尾处保罗捉蝴蝶被子弹击中的镜头,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