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想不到啊,好大一个上海我们可以在一起,一个小小的台北把我们难倒了。
——《暗恋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的线索是追寻,而每一种追寻中的元素,少不了的是“痴”
暗恋中的寻人启事,漂洋过海寄出而没有回音的信,在轮椅上伸出手触碰的对于过去回忆的追寻。挂在脖子上的围巾,承载在岁月的痕迹,对于初恋美好的内心追寻。
“这些年,你有想过我吗”
是对于多年的痴讨个答案的追寻。
听着许我望向你,思绪飘忽,一眨眼,还没来得及想念,我们就老了。连这份爱都变得锈迹斑斑了。和妻子相处并未让时间浇灌出爱情的花朵。一切只是责任使然。可是这份痴,念念不忘,心心念念。又如何忘记呢。
“我们就算在上海不认识,也会在汉口认识的”
“我会写信给你,写好多好多信”
你 都忘了吗?你没有的。我相信的。
只是我们啊,都等不起了。
再等就老了。
而桃花源,则是对爱人死心塌地的追寻。打不开的酒瓶盖,不会悔改的妻子,改变不了的事实那么多,可即使生活破碎,内心的爱尚未殆尽。一面是为了逃离爱与现实的不平衡来到桃花源,一面却又嚷着为爱可以去死。这爱之深于恨,不是痴吗。成为仙人幸福生活也对妻子念念不挂。因为这个地方,真的是太美好了。毅然离开,想要团聚,即使面前的已是破碎重组的家庭。这不是对于终极幸福的追寻吗。
最后一条情感追寻的主线,是那个口口声声要找刘子骥的女人。刘子骥出现在桃花源记的末尾,“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如此看似莫名其妙的设定连接上了暗恋与桃花源的关系,穿插出现中,配上女人的痴,疯,在剧组舞台徘徊旋转着,一直找寻着。颇有超现实主义的色彩。是痴的具象,是追寻,是每个人内心的映射。
暗恋桃花源,是痴情的追寻,是不论相见与否都无法放下的执念。是期盼有回应却更希望对方幸福的矛盾。
深情不无用,唯有人自知。
《暗恋桃花源》,台湾“表演工作坊”的经典话剧作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台湾与大陆大量上演,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暗恋桃花源》的巨大魅力是多方面的,精巧新颖的故事结构和每一代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赋予这部话剧强大的生命力,而独具风格的舞台美术设计更使之增色不少。本文仅就《暗恋桃花源》中出现的几个颇有意味的元素,略探《暗恋桃花源》的舞美设计艺术。
1. 秋千
《暗恋桃花源》的第一幕,身穿白色旗袍的云之凡坐在秋千上,缓缓说着全剧第一句台词:“好安静啊,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安静的上海。”——故事便在舒缓的节奏中淡淡展开。在这里,秋千有着多重功能和意味:它提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赋予主人公的活动以真实性,也为演员的表演提供可依靠的物质空间。
秋千是一个古典浪漫主义重要的文化符号。打秋千的总是年轻女孩——带着羞涩和好奇的,有着青春情怀和浪漫的爱情遐想。秋千是古典世界里的一个传说,是隔墙的掠影,墙外的轻笑,邻家女孩的一回头。而秋千,也真的成了江滨柳一次次回眸时凝望的焦点。四十年代的上海,本就是古典世界的尾巴。江滨柳和云之凡还有古典意味的情书,红笺小字笔墨知己,及至江太太,便只有俗世中的冷饮店——到了护士小陈这一代,干脆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必记得——古典时代的秋千还在上一代的记忆里,下一代却早已步入后现代。
“隔墙送过秋千影”,这句宋词,竟然成了老年江滨柳思想状态的一种隐喻。江滨柳在病房中无助地看着想象中的云之凡和她的秋千,而现实中的云之凡早已年华老去。古典时代的爱情终成梦幻泡影,逐渐远去。
2. 井
井是一个幽深而神秘的符号,像桃花源的入口,通向未知的所在。而井底又盈满了象征着不确定和动荡的阴性物质——水。桃花源的入口其实可以看做对女性生殖器构造的一个隐喻,而寻访桃花源或许可以看做是人类渴求回到母体的愿望表现。而水井也可以同样被视为通向母体的途径。
所以,“水井”这个元素,从隐喻含义来说,是如此契合《桃花源》这出闹剧的本事和根源。而老陶一进入桃花源便看见桃花源中的那对白衣夫妇在井边饮水洗衣,更应证了“井”的“入口”意味。
而从现实层面来看,“井”是什么?“有井水处皆咏柳词”,井是世俗生活,却又不是现代的当下的生活——那是我们想象中古代的日常生活场景,平凡而又布满历史的青苔。我们理想中的古典式日常生活,应该像白衣夫妇那样,悠然和睦,岁月静好,在风景如画的地方安然地生育后代。然而现实却是活在古代却毫无古典精神的老陶春花袁老板,或是守望着古典爱情却在现实生活中貌合神离尴尬万端的江滨柳和云之凡——或许还有江太太。
井是一个通道,也是一个纽带。在本剧的高潮部分,即两部戏同台演出的段落,“井”成为了两个剧团现实场地的分隔物——而这种分隔最终被证明是失败的,“井”也由分隔物变成了联系物——联系着戏剧和真实,古典和现代,悲剧和喜剧,《暗恋》和《桃花源》。
3. 幕布
桃树逃出来。桃树为什么要逃出来?如果水井是入口,那么“桃树逃出来”的幕布便是出口。《暗恋桃花源》原来是可以看作一个有关出入的故事的。
道具的错位可以轻巧地纠正,幕布却不行。没有人知道幕布为什么会缺了一块,没有答案。而戏仍然要排下去,留着一块尴尬空白的幕布留在背景中,是一抹荒诞的底色。
荒诞么?但这才是现实。这才是舞台上华美故事背后琐碎的混乱的生活。水井是入口,通向桃花源,通向理想化的戏剧;幕布上的空白是出口,通向真实可触却又毫无道理可言的现实世界。
我们的理想便建立在这样纠结不堪的现实生活中,而生活继续,理想继续,戏剧也仍然继续。
4. 落英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可以想见,这样一幅理想世界的图景,若缺失了那无数随风飘落的花瓣,会缺少多少感染力!
没有哪一样事物像落花一样,既现实又梦幻,既绽放又凋零,既欢乐又哀伤,既是生本能又是死本能——落花是向死而生的绚烂。
某个时期我曾认为,落花是《暗恋桃花源》的精神图腾。因为剧终时那个象征全剧精神内核的陌生女人,一边高喊着刘子骥这个代表着“寻找”的名字,一边洒下漫天的花瓣,发出了痴狂绝望而永恒的哀叹和呐喊。那是这出闹剧惊鸿一瞥的收梢。
如果桃花源里的落英飘落在老陶的梦境里,那么剧终时的落花飘落到了哪里?飘落到了舞台还是观众席上,飘落到谁的情怀寄托痴狂的情绪里?
1992年《暗恋桃花源》的电影版里,我看到,接近剧终时一个仰拍镜头:舞台的灯光下,无数绯红的小纸片在光影里起舞飞扬。那一刻,现实和梦幻迅速分离,而后毫不费力地握手言和了。
每个人的梦想里都有落花飘过,只是有一天,当她翩翩而来的时候,我们会平静地看见,那不过是一些逆光飞扬的小纸片。
昨天既然说到了校园话剧,索性就把话题继续一下。我在武汉高校剧社呆了近三年,由于舞台设施、演技质量和普通话水准限制,《雷雨》《茶馆》这类老字号的话剧还真很少有人演,反倒不知所云的先锋剧更受到演员和观众的热烈推崇,大约因为这种形式夸张的戏,可以分散观众对内容苛求的注意力吧。基本上只要有剧社敢演《恋爱的犀牛》和《暗恋桃花源》(这两部可算是先锋剧里面货真价实形神兼备的好戏了),就会座无虚席场场爆满。虽然我觉得大部分观众都是别的学校剧社社员“慕名”过去观摩的,但也足以体现了这两部戏在高校剧社中的神圣地位。
跑题归来。说说赖声川这部在“内地各高校和戏剧社自行排演的版本总计已超过千余场”的、“以压倒一切的势头在中国受到最热情的礼遇”的、被称为“可能是中国当代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舞台剧”的《暗恋桃花源》。
————————进入剧情简介的分割线————————————
《暗恋》讲述二战结束后一对恋人江滨柳、云之凡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不料内战爆发,江滨柳去了台湾,两人就此断了联系。年老的江滨柳临死前在台北医院里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终于旧情人相见,诸多情怀重现心头。
《桃花源》讲述渔人老陶的老婆春花与袁老板偷情,他激怒之下出走,来到了桃花源。在那里遇见一对夫妇,刚好和自己的老婆和奸夫长得一样。日子虽然快乐,但老陶总是想回家。等回了家,发现春花和袁老板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他失望之余想再返桃花源,却已找不到来时路。
《暗恋》是导演根据自身经历改编,他不停地抱怨演员表现不出他需要的状态;《桃花源》的道具也错误不断,导演屡屡抓狂;更要命的是两个剧团挤在了一个舞台上,从最开始的抢舞台,到共享舞台,两出戏微妙地交迭在一起。
————————以上简介改编自该剧在汉演出时《A城》的介绍—————————
————————进入正题的分界线——————————————————
一、暗恋
在台湾电影版和舞台版中,金仕杰饰演的江滨柳穿的是西装,云之凡说“天真的变凉了”的时候,他脱下西装给她披上。而大陆版里,黄磊出演的江滨柳则穿了长袍,大约这算是导演为黄磊量身定做的改动吧。在他出演过的影视作品里,长袍加围巾是他最常见,也最有味道的形象。当云之凡说天凉了的时候,他走上前,轻轻抱住她,那样地轻暖,真是看到我整个人都酥了。
病房里,上海分别那夜的云之凡出现在江滨柳的幻觉里,说着动听的话儿;江太太对护士小姐絮絮叨叨地说着,江先生是个好人,但过了这么多年她和家人依然未曾融入过他的世界。矛盾的情感在我的胸腔里冲撞——我们是该哀叹一段未完成的爱恋,还是该同情一个不被爱的女人?一个人不圆满,所有人都残缺。
当年在上海,云之凡问江滨柳,老了再相见又有什么意思呢?他深情地望着她说,老了,也一样美啊!而最后在台北的医院,白发苍苍的云之凡和江滨柳终于相见,要说的却早已不是美与不美了。
“偌大的上海,我们都能遇上;小小的台北,却把我们难倒了”。
整部戏要说的,其实就这一句。
这些年,你想过我吗?
我写了好多信去上海。后来,我哥哥说,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老了。
云之凡慢步移到门口回头望,江滨柳向她伸出手臂,云之凡终于走过来握住他的手。四只苍老的手,隔了近半个世纪之后,再次握在一起。电影版里,能清晰地看到两人无名指上各自的婚戒。
以上这一段,催泪效果非常好,百试不爽。台湾版和电影版在我电脑里,被我看了无数次,想哭但是哭不出来就拿出来轰炸一番绝对有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大陆版,我就看了这唯一一次现场,还发生了雷劈事件。黄磊伸出手臂,和正要离开的孙莉深情相望,我酝酿着眼泪正准备泄洪,此时,对,就是此时,貌似是几个欲先退场的女观众开始用武汉话大呼小叫,这河蟹的声音响彻天际直冲云霄,效果自然到我以为是大陆版新增的先锋桥段。黄磊真是敬业啊,居然没回头望向观众席看看发生了些什么。
然后,黄磊和孙莉在台上定格了半天——真的是好半天,才继续演。我的泪,最终没能克服地心引力,在悬空片刻之后,还是掉下来。
二、桃花源
单单说它是喜剧,我觉得实在是太不能说明它的内涵了。下面我们用初中语文常见的问答题来解析这一部分。
问:《桃花源》这个故事的说明了什么?(多选题)
答:备选答案如下:
A.通过老陶的出走,深刻表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主要是夫妻生活的不满)。
B.“桃花源的生活”教育我们,自己的幸福要自己去找。
C.“老陶妻子和袁老板不幸福的生活”教育我们,出轨的刺激是一时,生存的乏味是永恒。
D.“老陶回不去桃花源”教育我们,要放下过去的包袱,及时行乐是王道。
补充:所谓理想生活,就是任你怎么使劲儿也拔不出的酒瓶塞儿。
别笑话老陶窝囊,谁没被面子这层塑料布裹严实过?一边窒息着还要一边笑着装孙子,跟大爷们说我氧气还够用您先呼吸着。
别讽刺春花和袁老板偷情,谁没这山望着那山高过?总以为换一个人换一个地方换一种生活就能过的快乐,换过之后才发现只不过是在重蹈覆辙。
别贪羡桃花源的幸福生活,老陶是多亏后来丢了浮标找不到来时路。他若真是回去了也一定会厌倦,桃花源终将变成另一个武陵。
留点找寻的念想吧,否则就没有走下去的理由了。
三、剧场
混乱的剧场是一个意象,指向我们的生活;寻找刘子骥的疯女人也是个意象,指向我们自己。主题来了——这就决定了这部戏先锋意义之所在。我不会用深奥、专业的词汇点评,我只能凭我在高校剧社混出的经验来大声歌唱——没有疯子和诗人的话剧,是先锋不起来的!
回想一下大学里面听过的看过的所谓先锋话剧,关键词大致如下:
诗人,疯子,疯人院,医生,灯塔,风筝,诗集,自杀,血液,梦境,上帝,魔鬼,天使,灵魂,影子... ...
呃,这些矫情的词语,虽然现在想想会起鸡皮疙瘩,但是我依然怀念在樱顶破旧的舞台上曲终人散我独留的黯淡时光。
一句话总结我看《暗恋桃花源》的心情。
时光轰然远去,我无能为力。
这是电影版的暗恋桃花源,别把话剧版拿过来说
“好大一个上海,我们可以在一起,小小一个台北,却把我们难倒了”电影版竟丝毫也不出戏,就像在舞台现场,周星驰的悲喜风格都有这里面搞笑部分的影子。古典含蓄的爱情,忘了归路的桃花源,每个人都在寻找答案。“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老了”竟然青春是如此短暂,暗恋才如此绵长。等待催人老,许我向你看
86年戏剧处于戒严与解严的交界,一个故事是为纯洁感情走进强权政治与文化桎梏的台湾,另一个故事是为躲避肮脏的家庭走进世外桃源,嘲弄政治谎言与理想泡沫。电影版将文字/剧场/镜头三种语言编织到一起,是戏剧行为向电影行为的成功过渡
暗恋不填山河苦,世间更无桃花源。
许你向我看,愿你经年之后,还记得我曾是你生命的出口,有一处乌托邦无悲无喜地守候在岁月尽头。梦中相见,生命尽头,你曾想过我,青葱岁月化作苍苍白发,南山落满了桃花。
原本不搭界的两部话剧,再加上寻找刘子骥的陌生女,串成一个无懈可击的完美叙事,连相互的台词都水乳交融,不愧是舞台剧的翘楚之作。“这么多年你有没有想过我?”一句听到泪崩。
人生就是或哭或笑,互不相干。不过,相对电影版,我更喜欢话剧版。★★★★
几位话剧演员演的极好,可以打满分。可这是电影,你把话剧拍成电影是什么意思,金士杰李立群顾宝明不是梅兰芳金少山李少春,有必要复刻成胶片吗?
寻找,两个荒诞的故事,画面不停的在现代和古代转换。人人都在寻找爱,话剧一样的台词,关键在于意义。寻找和爱的意义。人人心中有一座桃花源。也许自己内心中最真实和纯净的部分。我一直相信人人都有最柔软的部分,只是不轻易向外人泄露的。我也想去桃花源,找寻自己的内心。与刘子骥的回忆是神秘女子的桃花源,与春花的回忆是老陶的桃花源,与老陶的回忆是春花的桃花源,与云之凡的回忆是江滨柳的桃花源。戏剧散场,人生散场,不过是烟花一梦,刘子骥不过是梦里见到的那个人。
这么多年你有没有想过我
同台的悲喜剧。悲伤爱情的桃花源,但桃花源在何处?
个个演技派,一条主线,两个故事,古往今来的人们,都在寻找,或是一个人、一份情,或是一个出口、一份解药!太过巧妙的结构,交杂的故事让整个故事更加搞笑也更有深度,完美!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老陶离开桃花源,江滨柳失去了云之凡,一场大梦,谁也找不到刘子骥。
这一场你不好好演,下一场,你老了,就没有回忆啦!【好想看厉害的现场版TAT
喜与悲,等待或追寻,事过境迁,成追忆~
3.5星强,形式上很特别,处理上戏剧腔和电影语言的结合还可以更柔和。苦情戏好催泪,且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很容易联想起龙应台大江大河里写的一些故事。有机会去看舞台剧。
能在如此吵吵闹闹的喜剧中表演出来的悲剧最后还能令我掉泪,剧本很强大!林青霞虽然很有文艺女神的风范可惜若是再年轻一些就更符合云之凡扎两个辫子的造型了。不过为数不多的现代装很不错。电影中的《许我向你看》的旋律歌词怀旧缠绵。
桃花源在寻找生活,台北在等待爱情。理想碰上现实,仅存美好念想永藏心底,再也回不去。曾经与现在,梦想与现实,人生永远如此,站在此岸,眺望彼岸,而一旦落地,再回头惘然如梦,怅然若失,最后在剧院等待戈多(刘子骥)。8.2
隔了好多年再看,到第6分钟江滨柳说“老了,也很美啊”,大哭不止。 1992年,距离林青霞息影还有两年,她的最后一个清纯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