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特别喜欢。题材很好,也有好的地方,但感觉浪费了好题材。
1) 奴隶制的恐怖并不是在于一两个白人种植园主变态行径
对黑人的奴役并不是源于个别白人的蓄意的残酷和压迫,或者有计划的虐待或谋杀。片中法鲨饰演的主人没事干就要折磨一下奴隶,而影片也很明显地把重点放在了这些施虐行为和细节上。这样的表现手法虽然使冲突更为残暴和戏剧化,但会让观众把责怪的视线转移到这些奴隶主的精神错乱上,而忽略了一个深层事实——悲剧来源于制度。
杜波依斯在《黑人重建》中记载,虽然蔑视是广泛存在的,但事实上大量南方主人的人性是却毫无疑问。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甚至给予奴隶父亲般的关怀。虽然更像家长式作风,居高临下地,把他们对奴隶的所有权视为比拥有牲畜高一级,但大多数奴隶主不是虐待狂,也不是性堕落的疯子。
我以为应该更着重强调的是,奴隶制是一个阶级冲突和种族相交织的问题,它是一种制度化的种族剥削。它是富有的白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强迫黑人劳动者按资本家自己的条件劳动的一种企图。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这些奴隶主发现,他的利润不是来自棉花和糖的高价,而是来自对奴隶劳动力的成本的降低。奴隶价格低廉、易于管理,这使得奴隶主们让奴隶过度工作,并不断降低给予他们的待遇。被奴役的黑人的悲剧是制度性的,肉体暴力仅仅只是一小部分。
当时南方的奴隶条款属于法条,甚至等同于“天理”。被奴役的黑人遭受的远远不止是皮肉伤。在1863年的奴隶条款里:“奴隶几乎不被允许做任何事情,他们他们没有请愿的权利,像任何其他动产一样可分割,他们可能一无所有,他们不能签订合同,不能持有任何财产,也不能买卖任何财产;他们不能合法结婚,也不能组建家庭;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孩子;他们无法向主人申诉;他们可以随意受到惩罚;他们无法在法庭上作证;奴隶不能进入司法系统,他们没有为自己争取政治权力的机会",等等等等。这远远不止被肉体奴役那么简单。
这些被打压成无知堕落的棉花工和木匠,他们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心轴,用自己几代人的血泪去换取他人新帝国的权力和远景的梦想,但只能像牲畜一样躲在阴影和边缘里,在独立宣言里面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有留下,在美国资本主义崛起的历史里面要被抹去。他们成了可怜的佃农,没有技能,没有抱负,没有自由;奴隶制期间他们的政治和社会形象是奴隶,是无知的,非理性的,而废奴后他们被描绘成暴力的、犯罪的,甚至是被关在笼子里的野兽。这样的形象甚至延续到2020年,废奴一百多年了都还没成为“人”。大量的限制教育和限制黑人向上流动使得他们的阶层僵化,在废奴后的好几代里都难以进一步发展,这是奴隶制真正恐怖的地方,远远超过被鞭打的阴影。
2) 影片更像在控诉人口拐卖而不是奴隶制
所罗门是渴望自由的,他试着一切机会去想还自己自由。而他在高呼要自由的时候有一个一直在强调的点,就是他“本来”是“自由人”。了解过南北战争和废奴前历史的人会知道,那个时候并不是所有黑人都是奴隶,有一部分黑人是自由的。这些人大多数生活在北方。他们有些几代人都是自由的,甚至是有选举权的(感觉所罗门原来是属于这一类)。另一些人是从南方来的逃亡者,因为几乎没有技能和知识,在新的环境里举步维艰。南方也有自由的黑人,但这是一个不稳定的、受折磨的阶级,生活在法律的默许和白人赞助人的善意之下。而后有些人成为工人,有人成为财产的主人,甚至是奴隶的主人。所罗门就曾属于北方黑人的上流阶级,是被卖到南方才成了奴隶。
影片让我非常失望的地方是,它没有让人感到这个奴隶制的残酷和不合理,它没有让观众明白——只要一个美国黑人是奴隶,整个美国的黑人就都是不自由的。观众感受到的只是人口贩卖的残酷,和人贩子把原本高贵的阶级变为低贱阶级的不合理,但其实自由的黑人的处境也没好到哪去。虽然他们在北方享有一些机会,但是他们和白人是远远不能平等的。
影片基调没立住,就连男主自己立场都不正确。所罗门的愤怒不是因为他是黑人,而是因为他本来是个可以舒舒服服地出门拉个小提琴回家奶孩子跟老婆上炕的自由人却无端端成了奴隶。片中如果他原本不是自由身,他就得给法鲨摘棉花摘到死。我仿佛一直在看一个有着黑色皮肤的白人摘了十二年棉花还深陷同事与雇主的不明三角恋的怪奇故事,那些应该铭记于心的沉重,仇恨与屈辱一扫而光,苍白又无力的描写不管男主做多少个把厕所拉堵的表情都救不回来。
影片里的白人反而比黑人的层次更丰富,出现了不同阶级、不同价值观的人。但里面的黑人除了发愣好像没有任何一点自我。现实中被奴役的黑人并不是这样的。有成千上万的的黑人勇敢地成功脱逃了。逃亡奴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所对奴隶主所造成的实际损失,还在于它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些自由的黑人为广大黑人工人提供了一个领导地位,特别是为废除奴隶制的理想主义者提供了一个文本。像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这样的逃亡奴隶,以及其他更卑微的人,使废奴主义者的人数增加,宣告了奴隶制的末日。
杜波依斯的书里写到,一个自由的黑人是一种禁忌、一种威胁。作为一个小偷和流浪汉,他威胁着社会;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财产拥有者,一个成功的技工,他不仅仅是其他白人工人的威胁,他威胁奴隶制。
所以不管你是谁,只要你皮肤是黑的,你都难逃干系。所罗门不明白只有所有的黑人工人(包括奴隶和自由人)都得到解放,自己才能彻底被解放。
3) 表演层面
男主所罗门的存在的关键在于他必须要压制他的愤怒,他必须假装文盲和谄媚。所有的愤怒和羞愧代表着当时被奴役的黑人的心境和状态:愤怒羞愧,却又只能沉默因为无计可施。但我觉得男主在这两方面的表现都不到位。首先他不够愤怒。一个人首先要足够愤怒,才会凸显出他对愤怒的控制是可贵的。然而我私认为男主的表演过于平静了,甚至很多时间都在发楞。就算是女主在被变态男主人抽打的时候,他也只是忍不住咒骂了几句。男主前后两次寻求帮助的人也都是白人,最后也是因为一个白人得救了。他看到黑人一副很嫌弃地、想把自己跟他们区分开的表情。到最后得救的时候和女主拥抱完也好像恨不得把别人的手甩开。
4)太多变态男种植园主、种植园女主人和女奴隶的三角戏份 ,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重点描绘
5)十二年的时间没有展现出来,感觉一下就过去了
6)布拉德皮特饰演的那个莫名其妙的白人,莫名其妙地出现了说了一堆莫名其妙的话,然后帮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忙。到最后也没个交代。
7)虽然片尾小字说男主被还自由后一直在为废奴做演说、到处奔走,但很遗憾这段本来能展现男主的勇敢和能动性的情节完全在影片里交代出来。这段本来最应该被影片展现的桥段居然是以字幕的形式展现出来的。
德国牧师马丁·尼莫拉那段著名的话:“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现在仍然谈论着政治正确,林肯维护黑人的人权是为了利用黑人的一份势力,后世维护黑人的人权,包括中国需要借助其政治力量。但是即便是这位黑人导演是秉着讨好的目的拍了这部影片,我仍然认为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片,因为安心坐在电脑桌前,看完了影片轻飘飘说一句政治正确,NMSL(那没事了)我说不出口。
影片里多次出现对包括主人公所罗门在内的黑奴折磨的长镜头,把帕茨赤裸着绑在柱子上受刑的片段长达6分钟。黑奴不论男女,赤裸着洗澡换衣,对,就如同中学课文里描写上世纪被骗去在工厂打黑工的中国女性一样--“猪猡”,在白人奴隶主的口中把他们喊做“狒狒”,他们作为个人财产被疯狂压榨。没有太多的艺术加工,就是一遍遍的用鞭子疯狂抽打。而失去尊严的奴隶,有如待价而沽的牲畜。
卢梭有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最可悲的是忘记了疼痛的人,奴隶主不仅仅奴役了身体,还给他们的精神上了枷锁。所罗门在之后写自传时,对自己的罪行倒是做了忏悔。
在他还是一个自由的小提琴演奏者时,曾对沦为奴隶的黑人视若罔闻,还朝奴隶主打招呼,奴隶主却只是拉低了帽子,拉着奴隶走开了,毫无疑问,在事不关己的情况下,所罗门也是一个自私的人。
在他第一次被卖到奴隶贩子手中去寻找买主的途中,看到女人被带走时,一脸哀求的出面的黑人直接被杀,其他人也都不敢出声,只是把他的尸体扔进海里。在奴隶市场,那个最先提出要逃走的黑人在见到自己的主人后高兴的走了,不顾所罗门在后面的呼唤,无疑,他也是自私且认同了自己奴隶身份的人。
在被人挑选时,小男孩不断跳起,展现自己的健康想找到一个主人,看着被迫分离的母亲和儿女,所罗门只有惊恐地拼命拉小提琴。
在第一个主人卷福家里,所罗门因为有水路经验和小提琴技巧受到关照,所以对被拆散家庭的母亲一直哭泣感到不满,质疑她为什么给主人添堵。实则卷福夫妇虽然抱有同情心,但是并不会为了所罗门而放弃奴隶带来的利益,打破了所罗门的幻想,否则所罗门恐怕也会变成一个奴隶主手下无比忠心的刽子手。
如同昆汀的《被解救的姜戈》里黑奴管家一样,第二个主人棉花田里监工也是一个黑人,并且毫不留情地把鞭子抽在奴隶身上。不过只给了一个模糊的镜头,不如姜戈里详尽刻画。
在接受外出任务想出逃时,撞见两个黑奴被施以绞刑,所罗门也是痛苦而恐惧的跑开了,并放弃了出逃的念头,因为整个南方没有主人的黑人只会被再次抓走贩卖。
每天被丈夫施暴背叛的黑人夫人默然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因为她脱离了被奴役的境遇甚至还可以接受其他黑人的服务,所以她还劝说帕茨接受奴隶主需求。帕茨每天付出比男人还大的工作量,但是得到的不过是猜疑和打骂罢了。
所罗门对于帕茨的遭遇虽同情,却不肯杀了她让她解脱,不想让自己手中染血。最终终于有机会回到北方,与帕茨挥手告别。
精神上的奴役是最可怕的。社会上,只要有坑存在,只要我们不去将其填满,今天掉下去的可能是别人,但明天就有可能是自己。
---------分割-------
看到B站上评论区反复提到黑鬼,nigger,甚至为奴一万年,我感到一阵无奈。提出的理由说怕被污染,活该奴役,我觉得不过是因为他们自己不是黑人罢了,所以他们过得更惨一些岂不更好,甚至直接诅咒死光。
没错,有很多黑人在广州集聚,但他们当中很多都是偷渡来的,自然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甚至就是社会渣滓,所以所有的黑人都该死吗?什么时候开始相信黑人基因和种族都具有劣根性了呢。说法简直可笑,被种族理论洗脑了多少人,‘黑人没有人才’这种话都能说出口,黑人政界、音乐界、舞蹈界、演艺界、体育界、农学都有卓越成就,甚至诺奖得主有14位。
任何种群都有其上限和下限。
不管所谓"主流"评论界这次如何溢美之词泛滥;我从客观~高于历史`纯粹美学观赏角度-觉得此片非常一般.除去摄影配乐等细节流畅外,实则就一部非常平庸的影片。连叙述都并不紧凑/颇为涣散..导演的功力尚未到火候~掌控力平庸。看到最后根本就没怎么真正从人性角度_来释怀or上升(发泄)·自由感~精神/内力?空
长出一点点的中长镜用得很精彩,让种种情绪悬而不落。奥德赛一样的屈辱之旅,内容中正无偏差,力度属于绵里藏针型。配乐有时喧宾夺主。
男被骗,女被奸,日摘棉,又挨鞭。当牛做马十二年,逃出生天。
豆瓣平分如此之低,怀疑我们看得是否是一部片子?
挺好看的电影啊,对本片最莫名其妙的指责就是摆出一副不屑状“哼,政治正确性”,神经病,黑奴题材就政治正确性?就以此被阴阳怪气的指责?这类题材不能拍还是怎么着。
麦奎因太爱法鲨,白皮肤当不了主角,就把比主角还要出彩的角色给了法鲨,这就是真爱,雷弗恩和维伦纽瓦都学着点吧。
用变换空间角度和时间长度这些看似最简单的手法将观众拉进画面里是麦奎因的拿手绝活,他每个镜头的动或不动总是有着表达意义和最直接的冲击力。此人掩盖在冷静之下的坦率与热血也在这个关于生存的史诗故事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沉默的悲悯和无力的抗争随时间而积累,获救一刻远远不是人间悲剧的终结。
太揪心。这为奴十二载的处境,就喻示于所罗门抻长脖子吊在树上,拼命在湿滑泥地中踮起双脚的那个长镜头里。看时好恨没有Christoph叔来把法鲨一枪爆头啊!我得去重温<姜戈>和<林肯>,一搞心理重建,二来再次感受一个改变人类历史的伟大白人,如何可以超越自身的种族、出身和阶级去思考、去行动。
鞭笞那场戏可以在影史上留名吗?坐我右边的一位满手臂纹身的白人青年在完场灯亮的那一刻满脸是泪,很震撼。另外如果这部电影能赢下小金人的话,连续两年奥斯卡的主题就都是“加拿大拯救男主角”了啊。
看来种族问题是美国人永恒的痛了。本片无疑将成为2014奥斯卡热门,男主的演艺完全足矣角逐最佳男主了,而法斯宾德当是最佳男配的有力争夺者。其实我承认我是来看卷福、小法还有皮特的,节操充满了我的小宇宙。7.9
麦昆在好莱坞下延续了自己的风格,用一个人在极端状况下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的直接展示(同时尽量简化台词)对观众进行最本能的冲击。视觉方面非常好,每个镜头都有其意义。巧妙的是还淡化了“十二年”这个概念,强调一种状态的延续性,连长镜头都成了这种延续性和推进节奏的工具,后半段令人窒息
如果还把视线停留在肤色之争上,例如同情黑人什么,看这部电影就白瞎了,其实是关于人类行为和社会制度的关系阐述。绝大多数时候,主人公是一种无助亦无能的状态,听上去是不是很熟悉——就是麦奎因作品主人公常见的状态,人生就是一座巨大的牢笼
高大上的展露出美国奴隶制的残酷,黑奴没有人的权利,奴隶的命运完全取决于主人,以此唤起观众的同情。麦奎因驾驭这种历史剧太中规中矩,主旋律精神、颠沛流离的“散”都和《战马》如出一辙,并且急于将血迹斑斑和泪水哗哗洒向观众。不可否认,它的工整和政治正确绝对是奥斯卡的那杯茶。
当Solomon拿起皮鞭抽打Patsey时,腾起的血雾确实有些触目惊心,它呈现视觉上的恐怖。这部控诉类的电影比预想平淡很多,并没有太多触动的地方。不过片中探讨的很多问题还是很有意思的,比如人的兽性。黑人在压迫下对同胞的冷漠。获得自由的Solomon只能默默离去,而其他人则将继续受苦。
明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全球我第一个说
大熱片果然是有理由的,看完哭的稀裡嘩啦的。男主那種眼神痛苦定格真的好戳心,看來小金人是無疑了吧。還有就是卷福、法叔和皮帥的出場真的是不知道說啥好。但整體劇情發展太正了,完全是雲淡風輕地講了個故事,沒有太多驚喜。雖然這樣,故事感人還是够了的,那首黑人靈歌現在一聽到還是很戳
男主被吊在树上那个长镜头看得我快窒息了……
因为有法鲨在,总是难以严肃的对待这片子,总觉得这是部喜剧,这个男配实在太出彩了。只可惜“高贵冷艳鲨”不跑颁奖季的公关活动,可能要可惜了。剧本过分的工整,价值观过分的正确,一个有观影经验的影迷估计可以预料一切,除了那些过分直接的暴力和奴隶制下会扭曲到何种程度的人性。★★★★
他足够克制不讨好,却用最俭省的镜头传达出最深层的情绪;时而仁慈时而残忍,不留任何余地,你只能承受。这明明只是Solomon的故事,却为什么每个角色都活得如此真实。观影两小时,强迫我对自由、种族和其对美国的影响做出比此前二十二年还要多的思考。没有不感冒的题材,只有不够好的作品。
抛开烂番茄的好评,抛开各电影节的盛誉,客观来讲,没有看到电影的闪光点。作为华人,本就对美国史黑奴史不甚了解,很难有共鸣;再安插到这么一部节奏缓慢步调松散的片子里,就更难有代入感可言。个人觉得,用“饥饿”与“羞耻”的手法讲故事实在太不聪明,唯一有印象的只有法鲨的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