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大的朋友小时候都看过电工爬光杆电线杆吧?
脚上穿两个钳子鞋,双手再绑一根绳绕过电线杆,一点一点爬上去
两个女主也可以用这个方法下来
1. 把绳子分割成四段,每人两段,每段长度为信号塔铁柱周长
2. 每段绳子两头系两个死结圈
3. 借助绳子的拉力,双手双脚使劲往外推,一点一点慢慢走下来就可以了。
现实中可以这样安全逃生,电影如果这样就没法演了,
心疼编剧,明明很容易就能下来,非得编成比登天还难
---------------------------------------------------------------------------------------
(补充一下,下面有几个IQ不在线的,非得说柱子太粗了,绳子绕不过去。
笨蛋,你不会在平台上面先把绳子绕一圈在下去啊?
还有人说即使第一节下去了,到卫星锅盖那节如何绕绳子?
从上面下来到卫星锅盖那里你直接把绳头穿过去不就ok了?
绕好的绳子你为什么要重新绕一遍?
还有些没IQ的说普通人的体力没有梯子根本爬不下来
那两个女人是普通人吗?
她俩是玩攀岩的高手,玩攀岩的都是可以轻松单手做50个引体向上的力神。
不要拿普通人的力量耐力去想象攀岩高手的力量极限
不是按照时间线,想到哪个写哪个
1.小贝用绳子拉着亨特已经快到平台了亨特脚滑失手摔下去的,不是什么阴谋论,也不是亨特跳起来抓背包没抓住。
2.关于无人机,影片里亨特给小贝讲出真相时最后一句:只有你,那个画面是小贝把包拉上来的当天就独自操控了无人机,最后被撞毁时失落的表情。
3.两次操作无人机时(实际只有一次)的对话可以看出小贝因为对无人机的不熟表现出很慌乱又很依赖亨特,比如需不需要返航怎么看电量等。
4.一个小细节,小贝放飞无人机时说了半句“son of...”没说出下半句是因为开头她爸说:你不应该这样说话,你妈妈和我,我们没教过你这么说话。所以她还是很在意爸爸的。
5.小贝爬上去给无人机充电是她的幻想,在又饿又渴的情况下徒手爬上去又勇斗秃鹫并且坚持至少两个小时只是她臆想出的在亨特的陪伴和鼓励下她也能克服恐惧挑战并战胜自己。并且后面有镜头,秃鹫盘旋并降落在信号灯灯罩上。
6.小贝充电下来后问亨特:你为什么没抓住背包,很多人都只想到因为亨特当时摔死了不可能伸手抓背包,然而还有一层意思是,小贝多希望亨特失足的时候能真的像她幻想中一样抓住了背包爬了上来跟她一起活下去。
7.结婚戒指应该是被小贝扔掉了,象征着跟丹和过去的自己告别。扔进灯泡底座会造成短路吧,并且充完电抠出来会电死,不抠出来重新安上灯泡也不合理。所以再次印证无人机充电不是真实发生的,不然真就如亨特所说:你可真是个人才。
其他被大多数人提到的很明显的细节和没什么争议很好理解的点在此就不做复述,欢迎讨论和补充。
在zh看到的一个评论,简直震碎三观。
我真的笑死,还能这么分析???
一边疯狂厌女一边对着女性的胸部yy好评,牛啊。
那当代独立男性(小仙男)如下
爸爸:不会沟通,情商低
前男友:出轨渣男,攀岩不专业,儿戏生命
卡车司机:粗心大意
偷车贼:心思阴暗,违法犯罪,又蠢又坏
并且根据答主逻辑,要是没有这个渣男前任。两个女主也不会爬塔,后面的故事全不成立:-D所以这是一个小仙男死了还要祸害其他女性的故事
(防杠:以上只针对该回答,我对影片里的男性角色没有意见,对全体男性也没有意见)
攀岩女孩贝琪自从目睹丈夫丹坠崖丧生,整整一年都走不出悲痛情绪。
每天以泪洗面,借酒浇愁,一遍遍打亡夫的电话听留言,晚上还发噩梦,整个人都快魔怔了。
身边人当然不忍心见她这样,从老爸到闺蜜,都劝她别再自暴自弃。
但劝的结果却南辕北辙。
老爸没说几句,贝琪火气越来越大,两人吵得不欢而散。
一起爬过山的闺蜜也来劝,成功让贝琪振作起来,答应跟她一起去爬电视塔。
结果发生意外,两人双双被困在了塔顶上,这就是惊悚片《坠落》的开场。
一番跳低爬高的求生操作后,贝琪意识到老爸是爱她的,把最后一个求救信息发给了他。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深爱她的老爸,也明明是关心的劝解,为什么话一出口就吵了起来呢。
闺蜜又是怎么靠着三言两语,把贝琪劝动去玩命的呢?
有人说,这不全看编剧安排的嘛。
还真不是。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各自是怎么劝的。
深夜贝琪在酒吧喝得烂醉,出来要开车回家,发现老爸就在眼前。
劝人之前,要先跟对方建立信任。就算是亲爸,这样突然出现也会吓着人的。
贝琪又惊又怒:“你是在跟踪我吗?”
老爸:“我也没办法啊,你又不接电话。”
贝琪:“你太离谱了吧,之前就跟我说,我不该那么伤心,因为丹就是个混蛋。”
老爸:“我不是那意思,我是说你太崇拜他了,也许他不值得你这样。”
我们后面会知道,话都是对的,但他的说法不好,爹味太重。
“你不该”“你太”这些简直是按着头否定对方,尤其在喝醉酒的人听来,被逼着认错,不反感才怪。
贝琪:“你就是这么安慰女儿的?”
老爸继续解释:“我只是希望你放下,开始新的生活。”
贝琪:“我不想放下,我想他,我每天都想起他。”
要去开车门,被老爸拦住。贝琪急了,借着酒劲骂了句:“滚开!”
老爸也失控了:“你不能这么跟我说话!你跟你妈把你养这么大!”
这句咱们中国家庭里也常听到,无非就是“别没大没小,我是你爸。”
女儿对爸骂粗口确实不对,贝琪也面露愧色,但老爸心里更后悔。
拿长辈的权威来压,姿态上就是放弃讲理了。后面还怎么沟通?
意识到气氛不妥,老爸立刻补了一堆:“我知道你经历了很可怕的事,但整天这样一点好处也没有,你得去探索新世界……如果死的是你,丹才不会这么伤心……”。
其实他这一段有理有据,也说得很真诚。
尤其是中间还来句“我需要你振作起来,让我送你回家吧”,已经在走心自我表达,完全不是开头的说教了。
只可惜,“我是你爸”的宣言一出,后面说得再多再诚恳,在贝琪耳朵里也只会是噪音。
连老爸都不理解自己,贝琪回家后越想越绝望,差点吞药。
这时闺蜜打来的电话响了,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闺蜜当然也是来劝她的,但这个开局就比老爸强太多。
先请求见面,得到允许,让她有时间整理情绪,把最糟糕的一面藏好,留出体面。
门一开,闺蜜上来先带着笑跟她打招呼,还送上一个大大的拥抱。
完全不是老爸那么愁眉苦脸地亮相,没有对抗消极情绪,整个气氛已经轻松了不少。
闺蜜也不急着劝她,两人躺床上叙旧聊天,聊一些有的没的。
等贝琪明显开朗一点了,闺蜜抛出了话头:“最近有个大计划,我需要个伙伴。”
贝琪立刻换了脸色。哦,搞了半天你也跟我爸一样来劝我的?
闺蜜立刻解释:“你老爸打电话给我,说他实在没办法了,很担心你的状况,都一年了还这个样子。”
前面老爸替自己解释,显得很像是辩解,俗称的“我都是为你好”,子女一听就容易抵触。
但闺蜜替他解释就没这个味道,反而暴露出一个关切女儿的老人家的内心。
贝琪态度也软了下来:“他是有担心的权利。”
闺蜜继续说:“比丹的死更让我难过的,就是你被困在这个情绪里出不来。”
这话也完全不说教,纯粹是倾诉自己情绪,不会激起戒备。
然后她抛出提议,周末一起去爬那座好几百米高的电视塔。
回顾前面,老爸另一个没说好的地方是尽来些“你不能这样下去”“他不值得你这样做”。
要知道,你没法劝一个人不去做什么,就像让一个人不要想红色大象,他满脑子都会是红色大象。你得找个新东西把大象替换掉。
所以闺蜜的方法就有效多了,直接给她一件值得做的事。
介绍完任务闺蜜说:“这是一次冒险,就像我们以前的时光一样,你还可以把丹的骨灰从塔顶洒下来。”
这句说得很棒,感性上让她回想起过去自由奔放的自己,理性上给这次行动赋予一个意义。
贝琪心动了:“但我很久没有攀爬了。”
闺蜜:“我理解,但如果你不直面恐惧,就会一直害怕。”
光说大道理不够,她还引用了丹生前说的几句话,继续理性感性双重夹击。
贝琪听得呜呜哭了起来,这已经不再是悲痛欲绝的哭,是情绪得到理解和宽慰的哭。
闺蜜没有再劝,只是说着“你可以的”“没事的”,抱住了哭泣的她。
第二天早晨贝琪气色好了许多:“去吧,我们去爬那座塔。”
那一刻很美好,一个曾经崩溃自毁的女孩,获得了一次小小的重生。
继续往下看,你还会留意到在整个爬塔的过程中,每当贝琪打退堂鼓,闺蜜都会进一步鼓励她。
“你能做到的。”
“你已经干得很好了。”
“这才是我以前认识的那个贝琪。”
鼓励和肯定,都能滋养一个人的斗志。
总结一下,如何劝一个意志消沉的闺蜜(或任何亲密的人)振作起来:
◎先缓和气氛,建立信任。
◎花时间陪她。
◎别批评她的行为,别否定她的情绪。
◎不要说教,多说对她的感受。
◎情绪到了再讲道理。
◎别告诉她不做什么,而建议她能做什么。
◎让她重温曾经的好状态。
◎鼓励她的每个进步。
◎多抱抱她。
高处不胜寒
电影《坠落》,两个月前的稿子了,还是发一下吧。
连我这个喜欢看各种恐怖片、大半夜看鬼片都不害怕的人,但看这个手心冒汗,你可以喷我胆小,因为我真的经历过类似的场景(后面细说)。
场景比较单一,就一座高达610米的电视塔,主要演员就两位,故事就是她们被困在这座电视塔塔顶之上,如何逃出生天。
恶劣天气、物资短缺和令人眩晕的高度,以及狭小的驻足空间,所谓“高处不胜寒”,大概也如此。
在此代入前提下,该片很多镜头和场面,真的做到了“不忍直视”,爬梯子时的紧张效果,在平台边缘处的命悬一线, 挂在绳子上的揪心一刻,效果格外给力。
如此环境,电视塔的金属摩擦声,风声等环境音效,两位主角在顶端平台时,镜头还时不时扫过下方,那种“高处 不胜寒”的感觉,手心都冒汗了。
所以电影感官是非常刺激,一定也会勾起了诸位“登高”时的回忆,效果比同类的《云中行走》《热气球飞行家》 更强,全程提心吊胆。
假如该片在大银幕上看效果会更佳。且如今在“伪3D”电影越来越糊弄事儿、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抛弃的背景下,这部《坠落》,我是支持拍成3D格式的。
回忆起当年在电影院看3D版的《云中行走》的感觉,都很刺激。
女主角演得不错,《雷霆沙赞》里的沙赞的大姐玛丽,越来越好看。
从故事模式上来看,该片属于很典型的“独立求生”类作品,即主角孤身一人身处绝境,在在孤立无助的“密室”中脱出突出类型。
这类电影由于角色和场景双双单一,导致很难建立戏剧冲突,也使得这类作品很难编排,所以片子不算多。但由于过于特殊,所以有一个算是一个,该模式下作品还都比较知名,比如:
★女主角一个人被困在海上跟鲨鱼搏斗的《鲨滩》;
★男主角攀岩时右臂被石头压住被困5天5夜最后把自己手割断的《127小时》;
★小贱贱被关在棺材中埋在土里的《活埋》;
★女主角被关在低温舱里出不来的《氧气危机》(来自我最爱的亚历山大·阿嘉导演);
★当然这些都属于“小片”,最著名的、也是量级最大的算是《地心引力》了。
看过上述作品的朋友们,都能感受到这种孤立主角单一场景的电影有多么难搞,所以《地心引力》最终成片效果,让导演阿方索·卡隆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还是毫无争议。
但凡这类作品里,多一个能让主角说话的对象,都比独自一人“有戏”。说白了你得让主角求生之余,有“活儿”干才行。
比如《氧气危机》里安排女主角跟“警察”等相关人员通话,后者们安排主角如何逃脱。
这也是为什么《独行月球》沈腾之外还要配一个袋鼠“刚子”,否则你让沈腾一个人,他再怎么演技好、善于搞笑,单打独斗也无济于事。
所以,《坠落》里安排了两个人,女主角与她的搭档组成“作死二人组”,被困之后还牵扯出一段狗血三角恋,纯粹属于“没戏找戏”。
否则你让她们在那么高、那么小的平台上干嘛?
当然这也是调节气氛的一种,虽然该片追求感官刺激和画面效果。如果全程直观表达高度场面,画面张力肯定会大打折扣。
但该片后半段,有一段类似《地心引力》中乔治克鲁尼“回归”的设定,还是比较有意思。
PS,《坠落》的故事模式,跟2010年那部《冷冻》其实非常像,后者是两个人被困在高空缆车上,但从观赏性来说,本片显然要比《冷冻》要好。
当然电影故事乏善可陈,因为这种单一场景的作品,只是靠着画面和情节效果,叙事张力肯定会不足的,而本片从动机 到收尾,都略显仓促,好在主体段落比较充实,且逻辑方面,至少是够用的。
因为“够用”就好。
编剧理论里,有个“老师永远不会教但人人必须懂”的理论——作品为了达成某些戏剧效果,必要的时候,可以违反一些现实逻辑。
比如《地心引力》里,女主角最后依靠天宫号逃出生天,这就是不可能的,因为两艘飞船不在同一轨道上。
本片也是如此,比如手机电量、绳子的长度、女主在塔顶的坚持时间等,在现实里都是问题,但电影中则是为考虑戏剧效果,否则就编不下去了,至少这些bug没有到了影响剧情走向的地步。
其中最大的BUG就是下图无人机和手机的问题,我们认真分析一下:
“为什么不把手机绑在无人机上飞到有信号的地方?” “手机是用来操控无人机”
图中这二位说得都有理,但也都没喷到点子上。
无人机没有手机可以飞吗?大部分是可以的。
手机只是相当于无人机的眼睛而已,并且用来监测飞行数据及飞行状态这些。有的无人机不连手机是飞不起来的,但大多数无人机,是可以抛弃手机“盲飞”的,但不方便回收罢了。
电影中明确显示,手机是接在无人机遥控器上的,这种一般来说这种抛弃手机完全可行。
如今是否有直接用手机操控的无人机?俺好久没玩了,不太了解。但我觉得科技这么发达,肯定有吧。
其实真正的答案是——那么小的无人机可能带不动手机。
电影中的无人机,主体大小也就跟手机差不多大,这种大小的无人机,上面绑上手机是肯定飞不动的。
但是,你只是要手机去到有信号的地方,而且无人机虽然带不动手机,也是有动力的。可不可以让无人机带着手机,以非自由落体的方式,匀速下坠,在摔碎之前,把信息发出去?
当然这样做是有风险了,相当于赌一局,闹不好就手机和无人机全没了。
所以电影最终还是绕过了这个观点,毕竟为了戏剧张力,否则无法达成这么紧张的效果。
但比起逻辑,该片最大毛病是动机没有搞好,因为攀岩/极限运动爱好者,与爬电视塔是两码事。
你要说为了克服心魔+扬骨灰,那直接继续徒手攀岩不得了?电视塔是有梯子的,你猜梯子是给谁准备的?这还克服个毛线啊。
说不好听的,只要胆子足够大,这个电视塔是个人就能上去,跟她们是不是攀岩爱好者无关。
所以动机方面没有处理好,让观众会觉得这俩主角脑子短路,与其说是极限挑战,倒不如说是作死。从而引出了一系列问题。
可见,但比起同类几部作品,该片动机处理并不高明,但代入感,其他几部作品是无法比拟的。
因为登高恐惧人人都有。
诸如《活埋》《氧气》主打的幽闭恐惧,可能会让部分观众感同身受;《鲨滩》的深海恐惧同样如此。而《地心引力》的深空恐惧就更观众可以体会了。所以这些作品主打的不是体验感,而是随后的故事性和戏剧效果(以及画面效果)。
但《坠落》可是实打实地依靠“体验感”强化观感的。
把大众对高处天然的恐惧,进行了视觉并放大。
我不是恐高症,相信在座的各位很多也不是,真正的恐高症我见过,连过街天桥也不敢走,站在二楼窗户边就头晕,再高点就不能走路了。
咱大部分人只是单纯的畏高,是人类祖先给咱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估计是直立行走之后,无法像猴子一样继续在生活在树上,经常摔下来,从而诞生了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有过类似“登高”的体验,我有过一次,是“爬烟囱”。
是在我大学实习时期,确切地说,是朋友的实习。
我同宿舍的哥们,他是学环境的,大四实习的时候在一个厂子做环境监测。有一天他来找我,让我帮他完成一项任务——去烟囱顶上“扫灰”。
其实是进行灰尘采样,回去化验看烟尘里某些含量是否超标,但需要去烟囱口附近进行烟尘取样,所以要爬烟囱。
我那哥们外号叫“大熊”,听这名字就知道他什么体型,爬杆是别想了。但登高这种事儿我也发怵啊,就发生了如下对话:
“这么多人你为啥找我啊?” “咱俩关系好!” “说实话!” “你是练武术的啊” “我靠,我练过武术你就找我猴爬杆啊?” “不然呢?”
于是我们就去了,回报是他请我吃顿饭(后来觉得亏了,以当时的状况,应该多讹丫几顿)。
我到地方一看,长出一口气,不是“猴爬杆”。是那种转梯,向蛇一样盘亘在烟囱外表,类似下图这种。
即便是这样,走在上面也害怕啊,旁边就一个扶手,没遮没挡的,是真吓人,走在上面别说往下看了,往两边看都不敢,而且踩在铁梯子上发出的声音,都让我提心吊胆,生怕掉下去。
最离谱的是,因为要取样,我最后真的猴爬杆了。
在顶部的平台上,还要上一截爬梯才能够到顶部的取样点,就跟电影里那垂直梯子类似。虽然没爬两下吧,也就4、5阶,就这也把我吓得,终身难忘。下梯子的时候,我更不敢往下看了。
回到地面时候,浑身都湿透了,而且发现个严重的问题——刚才忘自拍了。我带着手机呢,之前还说上到顶拍一张,结果完全忘了这回事儿,就想着赶紧下去。
所以看到电影里那一幕,代入感真的很强,我曾经爬不算高的烟囱都一身冷汗,一个600多米的电视塔,顶端就那么点儿地方,那感觉可想而知。
其实世界上就有高空作业的工人,去视频网站和平台上搜一下,诸如“高空作业,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10万工资换个灯泡”什么的,你就能了解且佩服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本文最后三张图都是来自真实维修工人的拍摄)。
比如片中电视塔上的梯子,就是给人维修人员攀登用的,只不过都有保护绳等配套保护措施,不像电影里二位“裸上”。
首先,我喜欢Hunter的乐观和勇敢,她的名字真的很适合她。
先讲讲我的疑惑。第一,关于男友的矛盾其实有些突兀,给我感觉就一推动剧情的工具:1. Hunter心怀愧疚才会下去拿包(根据评论区补充:Becky有腿伤,也不适合拿包。但我依旧认为这个矛盾直接推动了Hunter的死亡,更新有详写);2. 增加矛盾和紧张感,矛盾出现后两人明显出现隔阂。有了男友cg的条件,联合Becky的表现,我认为Becky坑害Hunter的可能性其实很大,但那样多少有些狗血了(我还是更愿意相信新时代姐妹胜过男人的思想)。第三点就是绳子,拍摄时绳子的位子应该是有bug,导致绳子一会在楼梯那一会不在,看Becky不调绳子我真的会急(我都快怀疑她故意的了……),毕竟悬疑片一旦出现bug就很影响体验,除非它不是bug…。
所以,假设结尾再反转,Becky小小坑了Hunter一下,导致其死亡,这影片在我这将毫无破绽。
看影评区其实挺失望的,什么飞机为什么飞那么低,什么第一次扔手机不脱衣不发短信,什么爬梯子不能穿匡威,还有更离谱的说抱着塔滑下来……?
我认为逻辑方面,Fall是相对通顺的。第一次扔手机,手机大概率是碎了,手机坠落时在塔上就受到了两次撞击,且影片有单独拍Becky空鞋坠地的画面,别小看高空坠物的冲击力;
就算在半空有信号,接受微弱的信号发出消息那都不是瞬间能完成的。拿到飞机时,Hunter已经不行了(这是Hunter用生命换的,所以如果不是第一个手机没有回应,她不会冒险去取那个包),Becky需要用自己的手机操纵无人机,她并不擅长无人机,何况谁想到会冲出来一辆卡车?……
接下来是我打五星的理由。首先应该没有人质疑主演的演技,虚弱疲惫兴奋愧疚悲伤绝望全都抓住了我的神经…
还有她们的皮肤、嘴唇都太真实了,就是风吹日晒睡不好觉还缺水的状态,尤其是晒伤和衣服边上的肤色差…
其次,剧情方面,节奏紧凑,正能量,不刻意,且我始终保留Becky小坑Hunter的可能性,所以作为一种悬念,我是满意的,毕竟这个时代,为男人坑姐妹还是有些low,留个小小的悬念更能接受。摄影和氛围方面,让我想到了《饥饿站台》,那种矛盾出现时危险的红光,以及梦中没有红光这个因素,都处理的特别好!最重要的是,肯定不止我一个有这种震撼“她们不会真是在电塔上拍的吧?”。虽然觉得不可能,我也没查到答案,但能有这样的效果真的值的加分!
另外,伏笔很多,首尾呼应真的给玩明白了。比如,Hunter一开始不愿说的“老相好”就是Dan;她们差点撞车和后来出车祸的航拍无人机在同一条路;每一颗螺丝钉的掉落;即将上塔外时,Becky没看到Hunter时的慌张……Hunter的死其实也很明显,她一直在Becky前面,那之后却变成了个只会加油的啦啦队(充电那会儿我一度以为Hunter人设崩塌);而且,她掉下去时,有重物砸到平台的声音。
最后是主题。作为电影,主题与画面的结合是很重要的。第一点,生命转瞬即逝,所以抓紧每分每秒,去做热爱的事情,去感受活着的感觉,攀岩不是作死,是热爱,是为感受自己还活着;第二点,如果你害怕死亡,别害怕活着。直面恐惧比自甘堕落好得多;第三点(个人感受),爱情不比其他感情高贵。这是Hunter让我看到的,她活着时永远不会把危险留给Becky,她爱Becky胜过Dan,她对Becky说百分之一百万,回过头却是满眼绝望……我们被爱字误导,以为爱情比别的感情更重,其实所有感情都发自于心,不同的不过是名字,友情可以比爱情重而不叫作爱情。
放个我最喜欢的画面
————————分割线————22.9.4更新
整理了一些伏笔(这部电影的细节处理真的很棒)。
下面是我为什么,影片明明没有说,但我依旧认为Becky有坑Hunter的可能性。(我认为这只是一个悬念,取决于观众更愿意相信哪一个结局。)
首先,视角问题。这部影片是女主视角,活下来的只有女主,所以塔上的一切来自于女主。影片中可以保证绝对真实的部分是:状态低落的Becky和身经百战的闺蜜Hunter同时攀一座危塔,几天后,下来时满地的梯子、鞋子、钉子…Hunter的尸体以及满身是血的女主。
第一,Becky对Dan的感情:整整一年,她反复拨打他的电话,她留着他的骨灰,她为他自甘堕落,还辱骂关心自己的父亲……
第二,处方药
Becky的精神状况并不好,这是影片一直有强调的:时不时加强的音效,还会听不见Hunter的声音,噩梦缠身。
根据Becky服药后的效果,这种处方药应该不是安眠药,而是具有镇静类的效果。(ps:阿片类药物在美国滥用很严重)
原瓶上写了一天一次,Becky显然是滥用,那么很难想象两天不吃药的她是个什么精神状态。
三、红光
最初,Becky看视频带着微笑,发现Hunter表情时,她微微皱了眉,看向Hunter的纹身,随后眉头舒展开,仿佛突然变了个人。
Becky再次看到纹身并询问时,电塔上的灯在闪烁,气氛显得格外紧张,红光照在Becky脸上,忽明忽暗,让人印象很深刻。
四、秃鹫
秃鹫在Becky视角里显然是很重要的元素,几乎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危险的音效。
鹰吃鹿这段信息量很大,当时Becky与秃鹫产生了对视,与后来她和Hunter身边的鹰的对视几乎一模一样。
而且,有一个镜头,Hunter身上没有那只鹰(emmm…不会是我扒太细扒出bug了吧……)。那么,是否,吃Hunter的那只秃鹫是她幻想出来的?
另外,影片给了秃鹫窝一个特写,显然是想传递信息,但我实在找不到相关资料,先放一放(如果有人get到了,评论区欢迎)。
五、Becky的表现
当然在那样极端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要求主角表现得完美。但被两个最爱的人同时背叛,不恨吗?我觉得不可能。Hunter白天说,你恨我我不怪你,现在我们困在这座塔上,全是我的错。Becky没有回答。
听Hunter坦白时,短短几十秒里,她的情绪是不断变化的,似乎是她的内心在挣扎,从冷漠到悲伤最后闭眼再睁眼,这双依旧带泪的眼中已经看不透她做了哪一个决定。
后来,两人的关系显然变了:从一开始的互相鼓励互相信任,变成一个冷漠一个愧疚。许是无意,Becky提出了用飞机求救,Hunter看了她一眼,然后说自己可以拿到,她只是想赎罪罢了,此刻摔下去于她而言也是幸运的。Becky没有制止她,她们可能都知道,这是结束这段罪孽的方式。她说“小心点。”,冷漠而克制;她说“对不起,我爱你”,似是诀别。
后来,Hunter的行为几乎是自杀,而Becky也是真的急了。
我原本以为此刻她们的恩怨已经化解了。结果出现了这段—不知道是不是bug—的bug:关于Hunter为什么不留在平台上(其实是Becky先问Hunter该怎么回到绳子上,然后Hunter就顺着这个思路走了,我认为她们也许是真的没想到);关于Becky为什么不调整绳子的位置;关于绳子位置反复变化……最重要的是,Becky最初也曾以相似的方式坠落过,这两次坠落显然是相呼应的,可Becky轻松地抓到了梯子,Hunter却抓不到梯子还因此坠落,还刚好落在了平台上?这一段问题太多了,越发显得Hunter的死亡可疑。
最后,当我几乎要埋掉先前的想法时,Becky看了Hunter的尸体一眼,瞬间激起了我满身的鸡皮疙瘩。
有人说最后应该再放个邪恶的笑——来个反转,但我认为,这个眼神已经够了。无论真相如何,她不会在那时露出那样的笑,那样就太刻意了。而塔上的一切,只有Becky知道,你可以信她说的,也可以不信。
我更倾向于她没有坑害Hunter,因为她爱她,因为独自处于塔上太绝望,因为她想给父亲的视频里说她重新燃起了斗志,想好好活下去,那般真诚。
无论如何,我都喜欢这两个女孩,Hunter乐观勇敢真诚,Becky振作后强大冷静,这才是女孩该有的样子。完美的形象固然讨喜,但我更爱这样有错能改、努力生活的女孩。
最后女主问鞋那一段绝对是全片高光,如果没有这个片段和反转,这部片子就只能沦为非常非常一般的惊悚片。天呐!这种“我一直以为你和我在一起”的手法我太吃了!
苹果手机能用三天?
她俩好莽啊,感觉很不专业,完全不像很有经验的极限运动者,比如为什么不事先检查安全性,为什么没有助手或者伙伴在下面接应,两人全程单肩背包,不掉才怪,女二还用力晃梯子逗女一,直接加速梯子脱落,只能说她们这么多年就这样攀岩还活着是运气好吧
男友的骨灰盒比我网购的眼线笔快递还简陋
我小时候爬过我们镇的钢架电视信号塔,爬到一半就不行了,上也上不去,腿抖下也下不来,调整了很久才下来……所以看本片的过程就是一种心里煎熬,仿佛回到过去,观影期间手心里狂飙汗,看其他恐怖片真没有这种效果。近几年大银幕上有不少出圈的攀登类题材的纪录片,已经培养了观众的恐高窒息感,本片也就水到渠成。影片开头,一定会让你想起《垂直极限》,恐高感比《云中行走》吓人,结尾还挺《鲨滩》,能把起承转合玩儿得挺精妙都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啊。恐高症患者必看的电影!
真的不要再问为什么不拿无人机把手机送到塔下发信息了!!第一部手机掉下去了,第二手机要留着操控无人机好吗
看完的感受就是少交点疯批朋友,可以活得久一点。
这么热的天梯子肯定很烫 they shouldn’t make it to the top in the first place lol 这个怀疑导致我全片都没法进入状态哈哈哈哈
这俩人眼妆都不防水啊。
反转绝了!适者生存倒是可以预测到
像我这种重度恐高人士,到底是做了什么孽才跑来看这种电影。虽然知道都是假的,仍看到全程心惊。基本上把我各种恐高噩梦演练了一遍。
双肩包除了最后给无人机充电那段,在如此危险的环境下全程单肩背,看的我好想进去把另一个肩膀给她套上。
看的得了急性恐高症,手心冒汗,双腿发软。明明坐在椅子上,却感觉屁股下面就是高空。这要是在电影院看得多刺激。另外,这恐高症里面还多少有点晕胸……
万一吃的不是秃鹫肉呢🐧
为什么不用无人机把手机送去塔下发信息?反而要去千里之外的宾馆?
我一点也不担心女主角会坠下去,但我一直担心女二号的胸会弹出来。虽然男性凝视被设定在了剧情之内,但也不要老是把个胸拿来晃眼啊。另外,直冲云霄的高塔本身就是阳具隐喻。在狭小空间里编造出一个故事的能力倒是值得肯定的。
手机不能绑在无人机上吗
一开始我是坐在椅子上看的,开始爬塔之后我是坐在地板上看的。
电影介绍里“专业的极限运动爱好者”可以去掉吗?这作死程度,业余爱好者都称不上。60米绳子了解一下?ATC和Grigri带上?能量棒和每人两升水?包包这么重要的东西,得double secure?全程槽点,惊叹于主角团的鲁莽傻不拉几,Becky没死和适者生存一点毛关系没有,完全是运气好。
两个女生困在高塔死路一条的时候,还要讨论爱上同一个男人这种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