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巴霍巴利王有神话背景支撑,开挂还可以理解,那面对这样一部在真实历史人物基础上虚构了情节来开挂的大片只能说一句:How dare you?(开玩笑的)
上一部巴霍巴利王太成功了,激起了导演超越自我的决心,才让我们看到了这部《RRR》。其实最近几年印度的抗击殖民者主题挺多的,但米叔的扑街了,康姐的没有水花,也就这部南印度的终于掀起点风浪,从电影名字到宗教隐喻再到开挂,集齐了所有典型印度元素。
一般这种双男主设定演不好就激情满满,但是印度的就很让人放心,无他,形象在那儿。两个壮汉产生火花?不可能的,兄弟情才是宇宙真理啊。以前嫌弃南印喜欢美女配野兽,结果宝莱坞的男主角越来越次,南印度的新生代上来后却是越看越顺眼,星二代的质量都比宝莱坞强。尤其这个舞蹈水平,谁看了不想跳起来扭两下?
故事情节其实很老套,但是导演功底摆在那里,刨除男女感情戏,抗英的主线剧情和场面还是很耐看。而结尾出现的罗摩神话背景,会让你终于放下心来,这印度味儿对了。
有人提到这片子里女性角色太拉胯,我无比赞同。一心搞事的总督夫人我们就不说她是不是真有权利能这么干;另一个白人妹妹行事毫无逻辑,纯粹是为了男主1方便而存在,后面就直接消失了……而那段让两人感情升华的尬舞,突兀而搞笑;男主2的青梅竹马同样如此,她的出现就是帮男主1解围,并与男主2和解。
只想说,导演你怎么回事?巴霍巴利王里面还有提婆犀那呢?你照搬一个都行啊。
妙啊!!!
相当成熟的商业片,视听语言颇为专业,神乎其神的特效,从水滴到火焰,从爆破到猛兽,从一个人单挑全场的动作戏,到成百上千群众演员的调度场面,配合直给有力的音效(振奋人心的鼓点,人声怒吼),视觉奇观层出不穷。
音乐,尤其是几首演唱的歌曲,或婉转动听催人心神荡漾,或超脱世外天人合一境界飞升,或傻嗨逗乐气氛拉满,印度人民真的有点艺术沉淀。
叙事上,主线之外还有前传,前世今生遥相呼应,留下伏笔足够多一一call back很爽,夸一句宏大而细腻不过分。
诚然,故事内核略cheesy,叙事也完全没有在意连贯性与合理性,但我简直怀疑他们并非说不好这个故事,而是不care那些细枝末节。整部片子就像一部轰隆的战车滚滚向前,车轮磕磕绊绊,但凭着一股子家国情怀民族血恨大杀四方
全程喊了大概十几遍卧槽。
1.印度的人口确实也是太庞大了,而且还无知,加起来就是巨大的可怕。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印度神强。
3.真是每一帧都充满了节奏感。
4.那个跨越种族的一见钟情是不是太仓促了点?
5.印度人恨英国人,估计只比我们恨日本人差那么一点点。
6.在大桥上两个男人相互招手的那一刻,我就觉得他们相爱了。过了一会儿,他们果然牵手成功了。
7.印度电影竟然也把两个男人拍得如此浪漫。那个英国女的绝对是第三者插足。
8.印度的歌舞情节,太让人共情了,真想自己也会舞蹈,然后混在那些整齐的节奏中。真是一个舞蹈一个文化感染力。
9.他们,如此相爱!
10.打戏太帅了,水火交融那一段简直神来之笔。
11.比琼瑶剧的误会转折还多,眼泪流的比琼瑶后期剧强多了。
12.印度神配乐总是恰到好处的振奋人心。
13.印度的演员真是太辛苦了,能歌善舞的,还一个个身上长满了荷尔一部宏大的制作,展示了亚洲宝莱坞的实力。唉,就不哀叹咱们自己了,除了不会用心搞创作,其他歪门邪道的一样不落蒙。
14.,拍片洗钱,一部戏挂十几个编剧挖主体编剧墙角打击创作,导演制片人副导演到处揩油,大佬天天忙着上市,演员挣钱主业直播综艺刷脸等等,无药可救。我等电影观众,只能隔墙观影,怒其不争了。
散场吧,把垃圾带走。
看完了南印导演S·S拉贾穆里的新作《RRR》,之前预告片刚出来的时候,里面一闪而过的白人女性镜头让我隐隐担忧他是不是也落入了《印度往事》那样的后殖民主义语境中,成片果不其然。比起夸张的开挂剧情,神话般不现实的历史呈现,这种话语上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妥协让我担忧起南印电影的未来。 后殖民理论认为在西方对东方殖民的过程中,知识与权力密切结合,服务于殖民统治。在西方文学、电影、艺术等影响下,东方在现代化构建过程中逐渐认同和趋向于西方审美和价值观。这是军队武器殖民结束后的一种更温和也更隐秘的殖民手段——文化殖民。在后殖民时代,霸权主义和文化依附,西方和东方之间并不是平等的,而是存在着一种权力关系、支配关系。这种东方观念不断重申着西方比东方优越,比东方先进。在其指导下,曾是殖民者的西方找到了后殖民时期的定位:把曾经充满压迫与剥削的殖民统治美化成文明征服野蛮。他们并不回避殖民者的残暴统治,但这一定要由反派角色来完成。与之对应,必须有一个正面的有同情心和道德感的白人形象。这个白人,在情节的推动中能够保护东方人。 和《印度往事》一样,《RRR》中也有一个这样的白人女性形象。她善良、有正义感,对印度人充满好奇和同情心,与作为反派角色的残酷冷血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采用此类设定,也是一种心理战术。它潜移默化地告诉观众,不要一竿子打死殖民者,殖民者中也有善良的人,这些善良的好人给落后愚昧的殖民地带去了文明先进,传播了爱和友好。这种话术是不是很熟悉?在故事的渲染下,观众会潜意识里接受这种告知,自觉站在非本我的立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为侵略者的罪行开脱。而白人看到这类形象,也不会心生反感,因为这类形象满足了他们的骄傲与优越,迎合了内心深处对东方的俯视。东方还是那个他们想象中的作为“弱者”的东方,他们中有坏人,也有善意的保护了东方的好人。这种浓厚的殖民色彩叙事自诞生以来,仿佛成了涉殖题材的一条默认的红线,被源源不断地灌输、模仿和复制,越来越根深蒂固。 中国影视也不乏此类叙事。《南京!南京!》中创作者特意设置了一个充满歉意的日本人,《大宅门》中也有一个友好的日本人……明明直到如今,侵略者仍旧充满高傲与不屑,没有道歉也没有丝毫反思,但我们却喜欢一厢情愿地假定人家友好善良,有正义感有道德心,向往和平,并以此建构我们对于近代反侵略史的文艺叙事,一代一代在他者话语里乐此不疲。 殖民者中确实有一些没有亲手举起屠刀的人,但他们,都是冷漠的大多数,享受了前方杀戮者带来的红利与心理优越感。就像那个把食物丢在地上喂鸡一样施舍给中国孩童的殖民者一样,骨子里带着不屑、不尊重。虽然没有染上罪恶的鲜血,但也一样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着一切,这不能称之为友好。
我靠这片子真的太爽了,爽到我想记录一下到底有多爽。而且还是我喜欢的歌舞片。
我就知道会是一个完美大结局不会让人遗憾的,所以很放心地看。
打斗场面血腥部分有点真实,所以看起来真的好痛,比如开头同胞内斗摔下岩石那里。
Bheem是可爱型的,Raju是帅气的,帅到我有时候会被他油到但还是觉得好帅。
IMAX还挺值得的,特效绝美,但是到后面了有的地方突然会觉得有点假。
R开头秀肌肉的时候我真的笑死了,这电影好多夸张到让人想笑的镜头。
肌肉大的人果然容易看着胳膊短粗,像霸王龙!
第一个很喜欢的镜头就是B跟老虎赛跑,从距离拉得很远开始拍,老虎越追越紧这两个对象就越来越大看得越来越清楚,始终在镜头两端。
B脸画森林战斗条纹跟一群猛兽一起冲出笼子的时候,R最后从一团火焰中化身为战神的时候。我都:wcnm真的太帅了。
这片子还是有很多前后呼应的地方的。
比如开头两个最强男人仅仅用手势眼神交流就救了一个小男孩的默契,最后也是两个人合二为一战斗的默契。
R爸从小教育他就算尘土飞扬也不能迷失自己的目标,呼应了开头他因为白人长官一句话生擒同胞,呼应了RB在舞会跳舞尘土飞扬。尘土感觉是个很有生命力很顽强的意向。
最bug的地方我觉得是B要被运去死刑的时候,R家族的长辈把小刀片塞给他,正好车一颠他就拿到了,这就算了为什么没察觉到他们是好人啊!
但是还是挺正常的,该发现敌情就发现,至少并没有把观众当傻子。
哭点是R为了保护B的妹妹Mali从后面射杀敌人,被B误以为他要杀Mali当时就一记重棍,后来被R的未婚妻Sita揭露真相。
其实拍摄手法演得都挺夸张的,推进慢镜头飞头发这种。但是一点都不出戏。
就是英国人一打就死了,但这两个最爽男人最后一个能拦住举起飞驰摩托,一个腿明明被打到不能动了还能化身战神,已经都不是人了。
托莱坞导演S·S·拉贾穆里执导的电影[巴霍巴利王:开端]和[巴霍巴利王2:终结],因奢华的布景、壮观的战争场面和独特的民族奇观,在印度之外也非常有名。
今年,他的[RRR ]同样因此吸引了印度内外的大批观众。尽管该片的剧情充满了印度人对自身强大形象的意淫,但革命现实主义的情节编排极富煽动性,调动了观众的澎湃情绪。主角被塑造成健硕的超级英雄,严肃之中又有几分滑稽。
长期以来,宝莱坞几乎代表了印度电影的全部。说印度电影,即是在说宝莱坞。然而,最近几年,其他几种语言的电影制作中心(托莱坞、康莱坞等)正渐渐抬头。虽然不至于动摇宝莱坞的地位,但它们的电影正受到国外观众的关注。
以托莱坞为代表的南印度主流商业电影,尤其喜爱塑造强壮的男性英雄,而非宝莱坞那样的俊美型男。这类电影往往使用慢镜头和激昂音乐衬托主角的气宇轩昂,以及他们于千钧一发之际拯救世界的魅力时刻;这类电影不是用合乎现实的逻辑、曲折的情感唤起观众的共鸣,而是直接堆积情绪,直白地给出观众期待的振奋人心的情节,每一步都是在把主角往神坛上抬。
S·S·拉贾穆里风靡印度的几部电影,都将上述风格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男主角的“神力”借助健美的身躯合理化,看上去确实像一拳能打死一头大象。正是这种逻辑经不起推敲、思想经不起熟虑的电影,往往更容易获得普遍的共情。它破除了观众理解剧情的壁垒,就像一场街头演讲,重点不是让听众思考该如何行动,而是引导他们对演讲者观点的支持,随着演讲者的情绪起伏。
这种情况下,立场和诉求明确的口号,比循序渐进的教导更有用。[RRR]里,比姆和拉朱如同两面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挫折不会打败他们,反而把他们锤炼得更强大。对于中国观众来说,[RRR]的故事近似于印度版[战狼],男主角比姆和拉朱,身强体壮,无所不能,以一敌百。在他们之间,有着一种超越世俗的纯粹友谊,互相补充不足。片名中的RRR是英文“Rise Roar Revolt”的缩写,意为燃起革命的怒火。
[RRR]这样的电影,现在常被称为“爽”片。“爽”形容的是观众看电影时的感受,犹如生理上获得了直接的刺激,痛快。坏人作恶多端,好人历经磨难,勉强将其绳之以法,这不会让人感到“爽”;好人以暴制暴,虽有磨难,但总是技高一筹,实力碾压坏人,这才够痛快,够爽。在一部讲述反抗殖民暴行的电影里,没有比平民奋起暴打殖民者更让人“爽”了。
比姆和拉朱分别背负着各自族人的希望。比姆潜入城市,暗地里寻找被当地殖民政府军官掳走的小女孩。这名军官和他的夫人冷血残暴,只因想听小女孩唱歌,便强行带走她,打伤她的母亲。军官经常告诫部下,每一颗子弹都是从大英帝国花钱运来,印度人的命不值一颗子弹的钱。杀他们可以用刀、用棍、用绳,尽量不要浪费子弹。
这句话,拉朱小的时候也听到过。那时,他的父亲独自带着他誓死抵抗英军入侵村庄。拉朱压抑着心中的怒火十五年,加入殖民军队。当成千上万名印度平民包围孤立无援的殖民政府警察局时,作为守卫的拉朱一个人闯入抗议人群中,冲出他们的包围,带走长官随口说出的要抓的人。他的目的就是要拼命获取长官信任,以获得升职机会,管理士兵枪械,然后再把它们发给秘密训练中的民兵。
但是,影片的重点不是比姆救走了小女孩,回到家人怀抱,也不是拉朱把武器发给了民兵,引领他们反抗暴政。他们的魅力和精神超越了普通人,接近于神话的民族形象。所以到了最后,两个人上天入水,射箭挥拳,越打越精神,一夜之间就把整个殖民政府大楼炸毁,消灭守军,不需要人民的援助。如此场面,怎一个“爽”字了得。
对于印度电影(尤其是南印度电影)来说,[RRR]算不上脑洞大开,有着印度人对英雄一贯的超级/神化想象,打破各种不可能。除此之外,它的剧情编排非常严谨,每一个重要的情节点以及镜头表现的张力都设计得很好,很有革命现实主义文艺的煽动性,只是当它和极度夸张化的英雄形象结合后,就变得很不现实了。
延伸来看,印度电影推崇的英雄不是对内或对外树立一个强大的民族主体形象,而是塑造一个敢于反抗、独一无二的强者。他们是拥有强大力量的精神载体,以一己之力克服印度社会诸多弊病。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印度电影为什么流行匪夷所思的情节:善良的主角肉体和精神都异常强大,对他们的影像表现充满了神化的浪漫和理想色彩。
(无脑)燃,燃,燃
小老虎大战拉姆,狂舞怼残英国绅士,抗英神片翻出新境界。动作场面虽然个个脑洞大开,难得执行到位,看得挺开心。开头的一条警棍对一千最让人叹为观止。泡英国妞那段的namen通name,分明印欧语系一家亲的铁证。
我觉得好好看啊!虽然剧情是狗血的那种 和仇人做了生死之交,喜欢上世仇家族的女人等等 但是印度人真的好会怎么把握观众的情绪!我好喜欢阿兰!他拦着大家让毕姆救走玛莉这里真的好感动!知道自己要死了还是义无反顾拦着士兵!好帅啊!整个电影的夸张武指夸张动作场面并没有让人出戏啊 像救桥下小男孩一段 像闯城堡救玛莉从卡车一堆猛兽出笼这个镜头 还有最后被地母之神召唤成为弓箭神的造型 全都让人惊呼“哇好帅啊”。两人兄弟情也是极其让人动容 敲地找定位这个看得我目瞪口呆 这就是好兄弟的感应吧!总的来说 从印度爽片的角度来看 这是个神作 救人、抱得美人归、拯救部落大团圆结局 让人看得舒心了 就是行!
本想说咱都受过帝国主义苦,看在阶级友谊上要严肃看待这部“南印版战狼”。可是对不住啊,兄弟,你这挂实在太欢乐太浮夸了,载歌载舞又实诚,全程笑得合不拢嘴。俩角色历史原型虽八竿子打不着,但人物形象的宗教隐喻,配这夸张的动作特效十分爽快。Bheem的“水之化身”与森林之子要结合历史才懂;Raju直白到干脆把罗摩的行头套身上了,连Alia客串的女配都是神话中罗摩的妻子悉多。这时候真恨不得速通一遍印度史诗,好把每一个镜头的宗教意味搞明白。果然,印度电影未来要靠南印。北方孟买什么的已经被网飞突突得差不多了。
【4.0】尽管浮夸十足逻辑感人,但激燃的场面堆砌视听的极致造势还是让人叹为观止,主旋律的讴歌之下注入神话色彩宗教寓意的和鸣,刎颈之交的情谊拉引出为大义的取舍,被践踏被屈辱的历史流淌出革命的热血,两个主角的人物刻画都弧光尽显,可惜其他角色就走马观花流于工具人之列,此片保有高度娱乐性的爽快,更有天神下凡个人英雄式的花式狂欢盛宴,当所有仇恨聚集落在民族反抗的呼声意志之上,我们终于看到了日不落陨落时胜利旗帜的飞扬。自由是我们射出的子弹,人心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当看到身残志坚饥困交加的逼王在监狱里做引体向上的时候,我大受震撼并质问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锻炼!?
有这两兄弟 感觉都可以干停二战
跟《巴霍巴利王》一样,等于把英雄电影拍成了超级英雄电影,更注重的是爽感与视觉享受,合理性就实在没法考虑了。如果有机会,可以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样的电影,应该也挺过瘾的。不过,印度电影实在是太长了。
看印度片就是无脑开心,除了片长太长以外没毛病。这部是印度投资最高的电影,也是目前印度影史本土票房亚军(冠军是同一个导演的巴霍巴利王2),海外还有额外两成市场。叶问+战狼式民族主义叙事,双肌肉男主兄弟基情,抗英神剧+美式超级英雄的夸张动作设计,第一人口大国的人海战术群演+CG猛兽混战,再加上印度独有的歌舞段落,合成这么一部超级大片。虽然作为非本土观众来看这样题材也挺狗血浮夸尴尬,但电影最终还是以商业娱乐性为主,而不是灌输教育,所以OK,爽就完了。
最新的印度“主旋律”大片,抗英神剧,场面、动作、歌舞、视觉效果做得一流,真不错!据说在印度和北美、欧洲市场卖得很好!刚看了英女王登基70周年的辉煌盛典,再看这个“手撕英国鬼子”的三个小时长的“战狼”大片,感觉更是怪怪的,一切辉煌的历史成就后面,都有着血泪斑斑的悲剧一面啊!
印度大片就是这个味。明明预算拉满场景都很精美,但是人物就是很浮夸,有些道具特效就是带点假,然后看着又巨爽。抵抗殖民的故事我们应该都能有所共情,类似于曾经中国的霍元甲黄飞鸿电影。最追求的是动作视效,其次是民族心,功夫是真是假刀剑棍棒能不能打赢枪炮都是次要的。
娱乐性相当不错,花式开挂看得我简直乐得不行,我仿佛感受到了印度人的快乐。这剧情确实很套路但是看下来异常舒畅。上半场总督府大战,两个男主一个与百兽出笼,一个驾着烈火战车,分明就是神明的出场方式,完全就是神格化的人;下半场直接不装了、摊牌了,我俩有神力加持、神功护体,扮相都照着罗摩来设计,神光buff都上了,今天这挂是开定了!开挂横扫千军完全不是槽点了。也就是因为理解了这部分情节的设置,我原谅了影片中所有的不合理:这分明就是印度近代神话史诗啊。总的来说是部爽快的电影,适合大银幕看,里面不少特效应该是为了3D效果设计的,所以显得很假。正片部分两大段歌舞水准很高。上半场写得还是挺精彩的,下半场就写得很潦草,很多关键情节都一笔带过了。而且女性角色写得很没意思,纯纯的花瓶。
前十分钟同族自相残杀的暴力画面看得我差点退出,挺过去之后,才是我想看的印度电影——最喜欢的就是印度片这种“真实题材乱入神话感的感觉”,给你“人即神”即视感,还总有幽默感渗透其中。唱着歌,跳着舞,耍着帅就把事儿给办了,放狮子老虎那场大戏太有趣了。以及不得不说,印度舞的下盘真是太厉害了,稳得像练家子,而且这个国家本就有灵性传统,什么打着坐飞起来,光脚从雪山出来,而自从了解到印度的一种武术,那种克里亚瑜伽精神、力量感与身体几何,就更知道了,所以放别的地方不成立的拍法只有放在印度毫无违和,这就叫风格。
虚构的历史、神话传奇般语调的情节剧式故事、舞蹈式的格斗动作,托莱坞泽米吉斯内外都“印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战狼》。浮夸但精彩的动作编排和场面设计基本上秒杀了除雷米版《蜘蛛侠》(严格来说其实并不属于漫威)之外的全部漫威电影,也许现在只有印度电影还能像这样一次次用暴发户美学重新定义主流商业片的“奇观”吧。两个女主角仅有的作用就是降低一点故事的腐度……
开头就猛的惊人,英军暴戾无仁滥杀无辜,两男主一个万军中擒敌,一个徒手搏猛虎,为后面各种神乎其神的战斗场面打下铺垫,名义上是传统的双雄情义戏,也各自安排了爱情戏,但抢救蛇毒那场真是基得天崩地裂,看到两个胳膊比我大腿还粗的大胡子猛男那么暧昧擦边让我这直男不亦乐乎,还有那该死的无与伦比的默契,一个眼神就能交换三千字战术配合,每个桥段的情绪转折都精心打磨,各种神奇武功不光是夸张,还浓缩了惊人的想象力,一切都扣着让你嗨的来,神片爽到一定程度就让人觉得违反物理法则如此美妙,多多益善。
我被ram哪怕残疾了被关在地牢里一周一顿饭还要坚持健身的精神感动了。
这不比漫威超英带劲啊,《战狼》格局小了。
因此,白人“收养”(收买)有色人种小孩,原来是“传统”呀。可能就是因为以前干多了怕出事,所以现在都收“孤儿”……观感,歌舞不太适合本片的氛围,不过可以忽略,属于插曲
曾经一度嘲笑自家的抗日神剧,但换个角度看别人,都是政治正确需要罢了。这部大片儿汇聚了:印度传统歌舞艺能+燃烧的经费+猫鼠游戏+双雄对决+抗英题材+无脑爽,他们拍得很开心,我也看得挺乐的;抛开事实不谈,这种主旋律洗脑没毛病呀,印吹斯汀。
年度第一神片,这辈子还没看过这么奇葩的电影,妥妥的印度版战狼,据说已经排到影史前五的欢迎程度,即便所有设置都完全不合理,甚至浮夸到极致,但是三个小时就是能让你看的血脉喷张,中场休息时和仅有的几个法国观众面面相觑,大家都被印度人的强大自恋尬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