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和书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反复地向观众强调 “You have to pick a side.” (请选择你支持的阵营),并让它取代了后者所期许的『交流的可能性』成为新的开放式谜题,你所相信的事会随着故事的抽丝剥茧而不断改变,凭借自身经验和对于两种文化熟悉程度差异而做出选择的观众可能会等来一个出乎意料的收尾,早早在中立位置站定的人则开始思考更多悬而未决的疑惑。
Fundamentalist是一个贯穿故事始终的多义词,它既表示伊斯兰的原教旨主义者,也表示基督教的基要主义者,前者激进地维护本民族的教条,拒绝挑战与妥协,后者保守并对于陌生事物持怀疑和恐惧的态度。这个词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穆斯林和基督徒间的冲突。而主人公Changez又是Reluctant(不情愿)的,他既不想成为盲目为真主流血的士兵又在成为一个完全的美国公民的路上遭遇了重重阻碍(文化差异、自我迷失、来自后911时代的误解与排斥),就这样在两者间的灰色地带摇摆,这个身份认同的谜题无论在小说还是电影里都未得解。这个词派生自Fundamental(基本的,主要的),这是主人公效力的Underwood Samson公司(缩写后就是U.S.)的准则——“Focusing on the fundamentals.”(一切为市场基本需求服务/做好最基本的事),也是如今全球化经济所带起的潮流,『基本需求』被放置在首位,人情味和包容性降至低谷。
在两人初次温存的晚上,Erica因为想到前任的面容而流泪,Changez小心翼翼地把她搂在怀里说: “Just pretend I am him.”(假装我就是他)。这是一切身份迷失的发端,也是矛盾的种子。电影将这种矛盾做了更加两极化的处理,一边用极其干净纯洁的镜头表达两人的爱情,一边在最后让两人大吵一架后含着泪悻悻离去。Erica的命运在电影中得以改写意味着美国梦并未完全在此幻灭,从这处折衷修改能看出导演想表达一种希望犹存的感觉。
The voice is pure, and wish I could pretend to be the him.
18分钟前
heng
力荐
静下心来看,很不错。美利坚不是无坚不摧的。
19分钟前
看片达人
力荐
三星半。离职那场戏好会拍啊,遇到同事提出问题,what are you going to be,这是编剧的功劳,紧接着男主角和会议室里开会的上级同节奏同方向的步伐,会议室外对切,这是调度和摄影,到男主角走出旋转大门的一刻,一名女子迅速的插入,还有个手推的小动作,这是群演的妙用,一场小戏却垫入了一场满满当当的情绪。抛开国籍问题,这个电影实际上还是一个都市中的孤独问题,所以前面十分好看,到了后面反而为了做什么而做什么,但我们解决认同的方式不就是如此吗,要去做,要表现给不知道谁在看着,要自证自己的内心是确定的,这非常难,我没有感受到最后他做到了,但不影响表现了他的孤独。
22分钟前
Morning
推荐
Mira Nair作品。开头比较不知所云,静下心来看,非常棒,节奏也很快,几乎字字珠玑。很多在美异乡客的心境感同身受。Kate Hudson染了栗色头发,几乎认不出来。
又名:我不是拉登。ps:还是这个译名好,符合主题,佳片。
我去过拉合尔,我喜欢那里。
要真正地体会这部片中的那种情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没有作为少数群体在异域长期定居过的人们恐怕很难做到。看完这部片我倒不是很在意美国人的表里不一,因为在很久很久之前我就已经知道了。我忧虑我们国家的未来。
年度十佳第一部诞生,高潮从影片开始到结尾最后一刻,小说开放式的结尾被改成了神来之笔的莫比乌斯环,不同于原作者强烈的民族主义情节,导演力求将这个故事拍出寻求沟通的感觉,同时也比原作要『干净』。唯一能看出导演是米拉·奈尔的地方就是大量的音乐运用,世界风异常强烈。
相比原著还是有一定的改编,主线部分仍然没变,但电影中增加了一条支线,也就是所谓的人物动机--两人为何在此对话。原著没有背景,就是主角向陌生美国人讲述他的经历,结尾“金属的闪光”是个开放式结局,那个美国人到底是普通人还是联邦特工就靠读者自行想象了。电影是直接表明了两人的对立关系,但直到戏剧性的结尾后观众才看清实质。删掉了原著中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段故事,就是主角女友所代表的病入膏肓的美国,编剧选择了强化伊斯兰世界与美国的对立,这个改动互有取舍,都不错。电影我比较喜欢的是主角去智利工作改到了伊斯坦布尔,让主角直视蓝色清真寺,以此来做出放弃美国梦,不做苏丹禁卫军的决定,这一改动确实比原著更具说服力。有时不是你想站哪边,而是社会已经把你归到了哪一边,信任与种族问题永远很难和解。
The voice is pure, and wish I could pretend to be the him.
静下心来看,很不错。美利坚不是无坚不摧的。
三星半。离职那场戏好会拍啊,遇到同事提出问题,what are you going to be,这是编剧的功劳,紧接着男主角和会议室里开会的上级同节奏同方向的步伐,会议室外对切,这是调度和摄影,到男主角走出旋转大门的一刻,一名女子迅速的插入,还有个手推的小动作,这是群演的妙用,一场小戏却垫入了一场满满当当的情绪。抛开国籍问题,这个电影实际上还是一个都市中的孤独问题,所以前面十分好看,到了后面反而为了做什么而做什么,但我们解决认同的方式不就是如此吗,要去做,要表现给不知道谁在看着,要自证自己的内心是确定的,这非常难,我没有感受到最后他做到了,但不影响表现了他的孤独。
Mira Nair作品。开头比较不知所云,静下心来看,非常棒,节奏也很快,几乎字字珠玑。很多在美异乡客的心境感同身受。Kate Hudson染了栗色头发,几乎认不出来。
911后穆斯林的生存环境变化和身份认同危机以及中西方文化冲突的主题很好,但手法刻意、旁白式表达显得说教又容易出戏,使得故事无法打动人心,开场特别震撼,后面越来越弱,好在结尾开放。整体会让人想到《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也许是这类题材的电影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已经是【逃离德黑兰】那种节奏紧凑的美式商业惊悚类型片了,类型片的模式已经根深蒂固了,换成了这种涣散的节奏有点让人不适合,毕竟导演也没有想跳出类型片的桎梏,结构或文艺或商业都有点欠火候。但这依旧是一个好题材,好故事!★★★☆
电影节惊喜之二(可能是因为之前看到的分数不高,并且对剧情一无所知),开头和结尾都非常漂亮,叙述和闪回的结合。911事件只是表层,电影传达的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以及直到最后一秒我才放手去相信他的讲述,都令人动容
是有美国梦 可是不管怎么做 也改变不了骨子里的血脉
911之后,伊斯兰,中东简直就是天生的恐怖分子。不犯事儿又如何,一样被区别对待。奋起反抗,不过是坐实了别人的歧视,你看,他果然有问题吧。。但是反抗需要多大代价,狂热分子们那种方式不可取,所以,他在中间,孤独。 选择不去对抗,化解鸿沟,竟然这么难。
美式观点
威尼斯开幕片,小说改编典范,米拉奈尔是个很棒的女导演,经历跟男主角有些相似。电影并非原教旨主义,提供另一种看待恐怖主义的视角,以一个曾跻身美国上层社会的巴基斯坦人,和他接触的若干美国人诠释值得玩味的模糊“阵营”取向,信任永远无法达成,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一场暗藏杀机的对话贯穿始终。
“当你选定了你的立场,你的世界将重新焕发光彩。”看到这儿,《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已经堪称一部迷人的电影了。年度电影十佳之四!
认真的看了一看,很好看,比《追风筝的人》好5倍,,,如昨之广播,中途没查影评、没刷豆瓣、但是,暂停2次、上厕所2次,因为吃了一盘黄豆芽、一海碗酒酿、一个3公斤的西瓜、也因此只抽了半包烟。。。
男主这条线,闪回的这条线索是非常清晰的,完整记录了遭受恐怖主义侵袭的美国又怎样将恐怖主义传染给个体,非美国籍阿拉伯裔人是如何被恐怖侵蚀还能保持理性的。几位男配的笔触不够还是让人物对比起来有些缺憾。
玩警察抓小偷 班霸要当警察 我就只好当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