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就是孤独的吧 蓝色的灵魂 不足以称为奇迹的微光
本是一场描述颓丧的生死意义的电影,但却有温情的底色,我愿称之为哀而不伤
一部当你不在那个心情和状态里就无法好好体会的电影
一部半年前我不会点开就算点开也不会看完的电影(毕竟没有高颜值没有强剧情没有爽点),也没有大影视博主愿意剖析讲解的非主流佳片的电影
在无业居家半年,像某种小昆虫躲在地下的洞里等待暴风雪和冬天过去似的废宅生活中,看完这个电影忽然久违地想好好说一段很长的话
看这个电影的契机是最近掉进了洋次郎这个大坑,考古的时候知道他还演过这个电影,但是全网都找不到资源看,有一天半夜失眠的时候刷一个粉丝的剪辑视频,有人留言问在哪能看到,楼主慷慨分享了百度云盘的连接,这才找到资源(果然温柔可爱的人总会相遇)。不算剪辑视频,一共看了2遍,是带着粉丝滤镜看的不假,然而这并不是什么悬疑电影所以也不至于刷2遍,想来是这个电影后劲是有的,让我念念不忘的又看了一遍。
所以这篇长篇废话一样的影评完全主观,想看客观评价的可以右上角叉出去了
电影故事还是经典的日本电影的着眼小人物视角讲述生与死的故事,似乎日本电影有这样的潜在传统似的(最近关注的黄昏的清兵卫也是小小人物),就如同中式电影更愿意从宏大叙事角度讲述历史事件、帝王将相、战争与生死或者传奇爱情;美英电影喜好个人英雄主义叙事,拯救世界力挽狂澜,或悲壮或爆米花不一而足(本人涉猎浅薄,没有看过多少艺术电影,仅就能看到的主流电影来评价),只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叙事结构,不评价优劣好坏,人长大了就是更能包容地看待世界,世界是如此的复杂和多样,总是用同一种眼光和逻辑来看待复杂的人类世界是幼稚的小孩才有的特权(当然你可以可以选择不长大)
所以日本电影看起来总有那么一点“小家子气”。。。么?或者说中式电影故事有那么一点站在大气层讲故事,缺少一些“人”气?我说不好
说回电影故事本身:一个颓废的青年患癌症后遇见的人和事以及最后的时光
主角死是肯定死了的,虽然也入院治疗挣扎了,但还是无可救药的按时死了,说三个月余命就三个月,一点没给多活的机会,主角也出奇地平静,没有歇斯底里的挣扎
没有俗套的抗争命运历经磨难终于得以活下去,或在此期间又收获了亲情友情爱情的闪耀人性光辉的通常模式。就是那么平静地无情地被命运的巨轮碾过,说哀而不伤,大致是因为那些缓缓的叙事节奏,那些主角故乡温和阳光下的树林和草丛,那只蝴蝶,那泳池和金鱼、那个少女蓬勃到几乎是愤怒的生命力的映衬吧,就像导演慢慢展开了一幅无情的画卷,是“无情”的,也是“画卷”。
整体的观感是觉得这太像是一个画家才会构思出来的故事了,结尾滚字幕的时候看到了手稿源是手冢治虫,果然。颓丧男主的临时工工作是高空清洁玻璃工,也太像是落魄艺术生从事的职业了,有一种孤独凛冽俯瞰楼宇与众生的浪漫的艺术气质,手里拿的工具刷子和刮子在挥舞中如作画一样,清洁玻璃的工作又有一种“净化”的意味。
导演是曾经的演员,在十几年前接触到这个故事就想拍成电影,十几年的酝酿,这颗心底的种子在合适的时机终于萌芽出来,展现成一部电影,漫长的萌芽过程给电影也带来了一种慢而缓的气质,一种缓缓到来的沉静的气质,既不为急吼吼地教育观众什么,也不想炫技自己有多牛逼,就讲一个茫茫天地芸芸众生中,一个草芥一般的人的在里终点线前的故事。
似空谷而过的微风,路边凋谢的不知名的野花,和不知为谁而做的歌
主角的颓丧人生,说自己像虫子一样工作,没有交代为什么放弃绘画、为何与完美女友分手、为何与父母关系疏离,这些都是靠观众脑补。一个人住破乱公寓,一个人吃便利店便利餐,唯一还看得出年轻的奔放的心在隐隐跳动的是,导演安排他顶着爆炸羊毛卷骑大摩托轰隆隆地去上工(而没有安排他挤地铁),我觉得这是倔强地没有一丧到底的意思。
他工作时晕倒查出了癌症晚期,需要家属陪同听主治大夫讲病情,找不到像样的朋友陪同,可能也不想找父母,找了前女友,然而前女友临场捅刀子炫耀开了画展还得了他得不到的艺术奖,他不像反驳的消极回答前女友直接走了(话说这位前女友你爱过的人生了这种需要亲属陪同才能讲的必不是什么好对付的病,你为什么能临场抛弃他啊!我不理解甚至有点生气,凉薄之人呐你),他赌气似的花钱雇了一个很有混不吝怒气值的学生妹当亲属(楼主想起了自己独自住院做加强核磁共振找不到人充当家属,临时拉上了马上就出院也是独自住院的病友充当家属的经历,有些事情果然不经历过就无法感同身受,所以“不谙世事”更像是夸奖运气好呢)
就好像早就生无可恋,过着今天是昨天的翻版,明天是今天的翻版的乏味生活,神忽然给提前下了生命终结的判决,颓丧男主拒绝入院治疗,(像有人替自己做了自己不敢做的决定般如释重负?)他没有哭,没有骂人没有摔东西,洋次郎那似睁没睁的单眼皮看不出什么情绪波动来,颓丧之人心如死灰,接受审判,拒绝少女孩子气般的赴死邀约(小孩子懂什么啊)
夜晚夜店买醉寻欢,亲浪女上头邀请人家去家里,浪女问去你家干什么,他回答:我想画你(被歌手写成歌,被画家画成画啊!这很浪漫)然而被浪女断然拒绝,连号码也不给,生活一点温情的机会也不给,真孤独至极。
他就特别像一颗被砍光了枝枝蔓蔓的树,和外界没有一丝情感联系的秃头树
你有听说过有种说法上帝的孩子总会有颗糖发到手上吗?然生活只给巴掌不给糖,糖是薛定谔的糖
我年轻时坚信总会有一颗糖发到我手上的,现在我更觉得上帝就是随机无序的程序乱码
少女是杉咲花饰演(当年17岁),概括就是虽有用力过猛之嫌但依旧非常亮眼,共同出场时力量感盖过洋次郎这个主角(我透过10倍粉丝滤镜觉得青涩的洋次郎也挺好)原因也许在于日本电影真的让少女演少女,而不是用大龄演员强行扮演。
眼睛大大的,身材小小的,头发茂密的,元气满满的颓丧少女,想结束自己窒息生活的少女
有人可能觉得这个角色稍显立不住,她有啥可悲伤的,比她不如意的有的是,她凭啥想死,一股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作精少女的意思。
年轻的我也许不理解,但处在人生此时的我有点理解这个女孩
我觉得她就像一朵开在粪坑旁边的花--盛放的生命力迎接的都是生活的不堪和肮脏,无法自我挪走,无法自我选择环境命运。所见满眼绝望---一种缓慢的窒息感吧。少女抗争的方式是有点张牙舞爪的愤怒,世界没有温柔善待我我为什么要还以恭顺的微笑。
也许死就能结束一切吧,“死比活着容易”颓丧男主是她身边最接近死亡的一个人,她想接近他也许初始是因为他能"轻而易举"地办到她办不到的事,两个人的隐秘而结实的连接就这么紧紧的连在一起。
少女是男主生命的最后时刻的糖吗?只是这颗糖不太甜啊。。。
那个病友小孩是男主的糖吗?只甜一下内核是苦的啊。。。
父母更像是疏远已久的亲近的人,回乡看少年时代的奖状回想起那个夏天抓蝴蝶临摹成画的儿时自己,一切那么遥远而清晰,他还是不想给父母填麻烦吧,也可能父母不想处理这个不算争气的孩子的后事吗?父亲要买他的画以表示其实还是支持他,他说他只是表达的太晚了。
迟来的支持发挥不了应有的效力,果然有些事还是要在恰当的时候做,过了那个时间点,意义也就聊胜于无了(我一度怀疑男主的妈不是亲妈,淡漠的我不理解)
后来颓丧男主不负颓丧之名,他告诉医生他不转回老家了,也即他决定在东京自己的房子里独自死去了(唉.)
少女带他去游泳池放金鱼,她替他回怼瞧不起他的品味堪忧的艺术贩子,影片的节奏在这里更加明快了,金鱼和少女一起游泳真太美了,生命力蓬勃舒展,少女笑颜如花,男主被撩拨的想跨过栏杆又悻悻缩回去简直把我笑趴下,背景色是总是忧郁的蓝色调,那想让他振作起来有意义的活着的泳池之吻也是在深墨蓝色的夜里,光点在水池里跳跃,意向着少女浓烈的情绪波动般跳跃,两个人隔着这道光斑像隔着璀璨星河,画面甚美。
一边人说着那深藏心底的“不甘心、窝囊”;一边的人说初吻给你,你要负责地活下去
不甘心和挽留都是徒劳的,在残酷的现实面前
男主终于骑自行车载着少女了,少女问怎么才能活的久一点,这是她第一次说关于活下去的话
怎么能活的久一点呢,他又拿起了画笔,想起了那日在教堂里看到的圣母像(宫泽理惠这个角色真是点睛之笔,我喜欢),为什么怀抱将死的孩子还能表情平静呢?也许是救赎与升天吧,生理死亡并不是终结。
耗尽生命之力在狭小的卫生间里画下了心里的圣母像,面目是少女的模样,伸出多重手臂环抱姿态,颓丧男主坐在马桶盖子上,像躺在圣母怀里里垂死的耶稣,在这样的仪式感里走向生命终结,在自己的绘画里得到救赎与升天,平静地迎来生命尽头,也有像重要的救赎之人传递感谢,也没有给人添麻烦。
同屋的病友“艺术摄影”爱好者大叔在最后的时光里帮助他作画(大叔没被利落地判死刑,他是加长刑期的痛苦刑罚,化疗2个月,出院1个月循环往复的苟活方式)相处的又快乐又心酸。
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感受活着,画作在死后延续自己活过的证据,这样就很好了。他许是在孤独平静安详地走了
在逆境中活下去的人生因时间拉长,惨烈程度也缓慢稀释了,活着终究是比死更难一些,人就是给一点希望就能坚持下去的生物,就像可以在玻璃渣里找糖吃一样,一点点甜就可以治愈。
大家早晚都会死掉,所以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寻找活着的感觉,自我开悟与和解,才能获得救赎与自由。这是我的理解。
电影慢慢讲给我一个很美很安静的治愈故事,我没有哭,但最后片尾主题曲响起洋哥的声音反而想哭,像心被一只手轻轻地揉着一样
以上这些废话致那些‘’不足以称为奇迹的微光‘’
Re: “这个时候感觉自己活着”的我,和”想知道死的方法”的你,那个晚上的泳池大概对我们来说就是全世界也说不定
短评写不下了,毫无逻辑地胡乱记下来。温柔得让我想讲脏话,巨没出息, 喜欢到想哭。
原本只是为心动的卡司而来,并没有抱什么期待,但竟然越来越入戏,片子本身意外地好,我非常非常喜欢。对生与死的探讨,生而为人的无意义, “总觉得,我们像虫子一样”。全然的现实主义,很少框定解释,很多细节呈现,很少明确定义,很多暧昧留白。对生活毫不加滤镜地展现,无意去兀自美化任何人物或事件。去世的小朋友; 偷拍的色眯眯的食道癌大叔,被解雇的消息他自己还不知道,从上帝视角看人的龌龊无力和可悲。但即使这样,每个人在各自卑微甚至或多或少有罪的苟活中依然流露出某种人性的暖意和闪光。生如蚁而美如神。
他死前的画面,在最闭仄污秽的卫生间里,面容安详的 “圣母”露出半个稚嫩的乳房,他沉睡得像小孩子,倚靠着她的胸脯安然睡去。想起O’Connor小说里恩典(grace),是降临是宽恕是净化是救赎。那一瞬间画面,有一种对众生的很悲悯很宽广很博大的爱和美。于我而言是整部电影的最高光时刻。
想到去年7月独自逛伦敦V&A,看到那些了不起的雕塑,力量和柔美的高度结合。我并不懂,但读着介绍里的故事,有一种震颤的感受。人类最极致的罪恶和爱,最极致的仇恨和宽容,就这样毫不掩饰地用亦刚亦柔的方式呈现给你,流传下来。哪怕怀抱死去的孩子,圣母依然面容慈爱,她包容原谅这世间的一切。
而对于我们来说,如果活着和死了没什么区别,生死又算什么大事呢。生活真难啊,死也很难。“不要以为只有你一个人难受” “比你惨的人还多的是,别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 “要怎么做才能死掉” “他自说自话地死掉了” “我总觉得,我现在活着,嗯” 。他说那句 “嗯”时腼腆又坚定的样子好可爱,让人很难受,他其实不想死啊。就像女孩说一起去死吧,然后在高速摩托车上抱紧他时的担心一样。我总觉得,我现在活着,嗯。
一开始很想吐槽本片女性角色的长相都太过普通,甚至怀疑是不是为了避免RAD歌迷(如我)的嫉妒(或是避免让野田主唱显得太不修边幅导致故事不可信(误))。但越看到后面,越暗笑自己的肤浅和对本片主旨的低估。它不想讲somebody的故事,它只想讲nobody的故事,我们都是人而已,它只想讲人的故事。
想给100颗星星,想再看100遍
补充:在B站看了特典影像,真好啊。剧组大概只有三四十个人,可以看出是一个非常小成本的制作,很节省。但真是一个有爱认真诚恳的剧组。意外地很喜欢导演,算起来拍摄时他应该也是不惑之年了,竟然有种赤诚的少年感,站在那里高高瘦瘦的(比180cm的洋子还高些),可爱的西瓜头,很精神很好看。剧本写了三年,修修改改全是他自己一个人,导演也是他。字幕介绍里说他做过8年的擦窗户的工作,我就对他更好奇和喜欢起来。
一开始小女主在彩排时怕自己表现不好而道歉,导演说:“不需要道歉。我也还在慢慢寻找,洋次郎也是这样。我们三个人一起寻找就可以了。你要是道歉的话...”,洋子接:“那我给这个剧造成的麻烦就太大了”,导演笑了起来。真可爱呀。导演给小朋友们讲戏的时候,简直像个大孩子,会用小朋友喜欢的方式,会逗他们笑。
洋子和导演应该很处得来吧,感觉是很相像的人类。两个人都是第一次,第一次执导,第一次演戏,都非常谦逊和敬业。拍完宏在圣母画像前永眠的那场戏,洋子竟然哭着出来,可能是太动情了,导演摸了摸他毛绒绒的卷毛。拍完宏在山里哼着歌直到颤抖地哭出来的镜头,导演的眼睛也是红的。是两个多么细腻感性的人呢。洋子说他接这部电影是因为很喜欢剧本,很难得有他很喜欢的剧本,是“有奇迹点缀”的故事,他说他喜欢“非常彻底的”东西。能写出这样的剧本的导演,和能一下子被这样的剧本所打动的演员,都是很温柔的人啊。
小女主和戏里的性格反差很大,说话软软糯糯的,杀青后看到拿着花束出现的洋子就泪崩。我很惊讶的是,她对角色的理解非常深刻。当被问到最喜欢那场戏时,她回答说是宏骑着自行车载着她从泳池回去的场景,“真的很不希望宏死去,就那么抓着宏,真的很不想放开他。那时河水十分漂亮,大厦啊,夜景啊都十分漂亮。然而她却十分憎恨那些漂亮的东西。该怎么说呢,总之很痛苦,度过了一段和宏在一起的最美好的时光” 这几句话说得真好,河水很漂亮,大厦和夜景都很漂亮,可是知道自己爱的人马上就要死去的女主人公,此刻却十分憎恨那些漂亮的东西,因为怀着悲伤的心情而十分憎恨眼前漂亮的景物,这种微妙复杂的感受她是懂的。姑娘真的入戏了,对人物此时心境的把握和理解,非常细致妥帖。
真是很好的作品,很好的主唱,很好的导演,很好的演员和剧组。辛苦大家了,感谢各位呈现出了这样自然细腻的故事。我是真的对导演很有好感,祝福他能有更多的自己喜欢的好作品。
#最后为野田主唱#
两个半小时的片子我看了快三个小时...不断倒回去看主唱大大跟(哼, 并不好看的)女孩子接(舌)吻,看他撸管,听他喘气,听他说 “她那方面也挺厉害的”心里轻轻尖叫。脸红心跳得不行, 鼻梁,嘴唇,下巴,下颌线,喉结,肩膀,锁骨,晃动的领口下隐隐约约的肋骨,落水后乖乖趴下的卷发呆毛儿和冻红泛着粉的鼻翼。一瞬间暴露的脆弱的表情,像一只害怕无助的大狗狗ww。
脑袋里都是新裤子的那句 “有时候你在我眼睛里,我应该抱你” 怎么会有这么温柔的人呢,世界因温柔的人而旋转,世界因温柔的人而存在。看完后听他在耳机里唱,”by my side, by my side, by my side”。“Love is the word I really need, because all the other word means nothing to me.” 完蛋,我永远向温柔缴械投降。
一些片子里的细节。他害羞局促时面无表情但躲闪的眼神,和轻微扭动调整姿势的肩颈。骑摩托车耳边哼歌,临死前在乡下山间又一次哼歌,哼着哼着眼泪掉下来,嘴唇的颤抖(真想穿过屏幕抱抱你,没事的)。在酒吧亲吻陌生女郎,我带你回家吧我想画你的样子,就只是画画吗,嗯就只是画画(可爱)。放生的鱼,镜头从水里拍摄,蓝色的水花,女孩的脸,她和鱼一起游泳。被禁锢的蝴蝶。他和女孩的那种很难被定义的关系(类似<Fish Tank>),夜晚泳池的蜻蜓点水的吻(此刻我的嫉妒值飙升),哎人真是太孤独了,茫茫人生好像荒野,到最后很多东西其实都不重要,不过是需要被懂得被在乎能取暖而已。
为什么不画画了? 他沉默不语得仿佛根本是这世界的旁观者。那些爬上去亮出来的人不是他。他给小朋友作画,他在无人见的卫生间作画。 “只要画得好,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也没关系的这种态度” (而我忍不住想,那些像他一样不说话的人,到底都在想什么呢。Shall we talk.
莫名地会喜欢日本电影这种十分生活化、十分朴素又十分慢节奏、大景别的镜头语言,一个画面会停很久,可以慢慢地看、慢慢地沉浸其中,充满着细节与构图,但又并不刻意也不精致,一个场景可以有很多对白、自白,也可以有很多静默或是带着底噪的空白。这样的节奏似乎不怕人失去耐心似的,很自顾自地,很专注地,又很沉着地自然地讲述着故事。
很久没有看完一部电影出现生理反应了——感觉像是跟主人公一样病了一场,微微的恶心、晕眩,只希望片子快点结束,又希望故事延续下去。片子里呈现的两位角色,一个充满着“人不会轻易死掉”的茁壮的生命力,甚至是专属于那个年纪那样性格的令人厌烦的蛮横与聒噪,那样不懂得同情与掌控分寸,那样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以为是和不懂事,那样的偏颇却强烈、充满力量;而另一个则蕴含着无限的低沉、孤独、颓丧、缱绻,呈现出病的状态,下降、消褪、郁结、无力,然后猝然地开花、猝然地凋零。这样强烈的联结与对比好生残忍,又好生令人唏嘘。
正如女孩所咆哮道的,擅自画出这样的画,人不在又有何用呢?她拼尽全力在街上暴走着,似乎想要耗尽所有的力气,直到最后停下,直到生命的节拍继续响起。
以为尽力跑就肯定能死掉,卑微地哼着《威武进行曲》,很遗憾所有的痛苦皆无意义,至少还能为自己创造归属,“总觉得,现在我活着。”
前半段实在太慢。。。后半段还不错~只是有时候觉得霓虹人的情绪很捉摸不透,说的话,做的事,总觉得莫名其妙==
少女和金鱼同游时倒真有几分像人鱼。这片唯一美女是男主的路人配角ex。日本片如今不是谜之二次元化就是日常tv感,时常觉得不是在看电影~
五星给ピクニック这首歌 不如说就是想去理解这首歌而去看的电影。 看的时候没哭出来的眼泪在这首歌出来的时候全部都流了下来 “这个时候感觉自己活着”的我,和“想知道死的方法”的你 那个晚上的泳池大概对我们来说就是全世界也说不定
野田洋次郎有赞到
五星全给主唱,不能再多了
野田洋次郎就是那种,看着很舒服,听着很温柔的人。
他们会觉得我还活着
孤独是恒温泳池里的金鱼,也是葱郁森林头顶的眼泪。
世界上多的是人比你还惨,愁眉苦脸个锤子!PS1:泳池玩鱼和厕所画像那段拍得太好看了。PS2:野田快回去唱歌吧,虽然你演得不错,可还是不要来抢森山未来的饭碗啊喂。
你知不知道呢?你的存在,对我就是救赎了。电影本身节奏慢缓,但不甘挣扎与反抗的情绪一直于暗处汹涌。人之将死,其行也实,在黑暗中有温柔的手牵住你,除了爱与感激,再不知可以以何报之。
艺术造诣和深刻度,比《翻滚吧,肿瘤君》大概高两层左右。
人的意义总归在于活着 无论我怎么恶毒诅咒你 发脾气打你骂你 甚至赌博式献上了我的初吻刺激你 你知道的 我只是想你可以好好活着。看到最后女主哭着悬着快要刺进手臂的刀问身患癌症的中川大叔怎样才能死去 真的觉得好心酸!幸好他回了说不知道。对呀 我们都不知道啊 因为我们都在努力认真地活着呢!
一直站在距离希望最远的地方等待,仿佛横贯着巨大无人光临的雪原。狠狠地抓住世界的衣袖,尽管被狠狠地抖落。
治疗是心存侥幸的祈祷,直视死亡才是生活。在得知死亡即将毫无意外地降临时,会有不甘和羞愧,是对自身的才能和未来的幸福还保留着期待吧。
小女孩有点过,看莉莉桑演戏是真舒服,厕所里的圣母像如折纸一样打开时的画面还挺美的。为了看扫地的佐藤健看了本片。
很久没看到这么自然的电影了
新人导演,第一部作品还算不错,杉花稍微有点过
没有刻意煽情,也不存在歇斯底里的乐观,看完让人很平静。开始觉得男主很丑,到后来才发现是个气质男
三星半,厕所里的圣母像。男主角与他的前女友,折射了艺术的现状,做一个犬儒,你就能成功。我们都在生产垃圾,顺便混口饭吃。人生最后都归于虚无,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人生啊,就是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顺便做点喜欢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