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国情不同,但咱们的创作者真的需要抄抄隔壁的“作业”。这也许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命题作文电影,我们该如何描述文化壁垒及冲突,是《摘金奇缘》的浮夸奇观吗?是《别告诉她》的徒有虚表吗?一定不是。
黑泽清在本片中通过一位女性的视角,呈现出面对上述问题时的产生焦虑、无助、难堪,这种心理状态在异乡者身上是普遍可见的,晦涩难听的陌生语言、充满恶意的渔民、难觅踪影的怪鱼、生冷难食的抓饭、意图未知的凝视(尤其是公交车这样的密闭空间或是夜幕下的清冷小巷的男性目光,这种无言的恐怖常见于近年来的女性主义恐怖片,如《它在身后》、《隐形人》)、令人头晕目眩的游乐设施反复运行、被放生却依旧无路可走的公羊、被时差消解的思念之情,影片的前大半段都在不断堆砌这些事件和意象,将这种负面状态逼迫到濒临崩溃的节点。直到在警局中涕泗横流,一切负面情绪才终于被尽情释放。
“为什么你不愿意听我们说话?”
“我们会靠近你,只是想让你听懂我们的话。”
“你就这么怕我们吗?”
“你了解我们多少事呢?”
这一串死亡连珠炮式发问,是对叶子之前的态度的抱怨,同样也是对于发达国家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姿态审视落后国家的诘问,这是一种对于国际交往中真正的平等关系的希冀与渴求。
“如果不好好沟通,根本无法了解彼此吧”,至此,命题作文的核心的被引出,同时也延伸到了日常的人际之中(整个节目摄制组一直都是缺少沟通的割裂状态,甚至连坐工作车也要保持距离)。此后,叶子重获男友音讯,渔民态度发生转变,摄制组开始变得像是一个整体,叶子之前一直丢失的能够唱歌的心情也自然而然地出现,所有不愉快都暂时抛在脑后。当我们沟通,当误会消解,我们会越来越好。多么有趣的故事,多么温暖的结尾,多么棒的诠释方式,反观某些喊口号电影,永远只能浮于表面,它们不会具备任何打动人心的力量。
《旅途的结束,世界的开始》是一部2019上映的日本剧情电影,由黑泽清执导,前田敦子、染谷将太、柄本时生、加濑亮主演,故事讲述日本外景主持人叶子与节目制作组来到乌兹别克拍摄电视旅游节目。叶子在镜头前开心品尝当地美食、体验传统捕鱼乐趣,即使饭没熟、渔夫刁难,她依旧努力挤出敬业的笑容,吞下所有委屈。然而眼看即将收工返家,原定拍摄场景却被取消,让文化语言不通的两方陷入争执僵局。
当人们身处异乡承受工作等各种压力,面对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与对故乡的思念,我们会不会因此变得不像原先的自己,并加深内心对自身的怀疑与矛盾?2019适逢日本跟乌兹别克建交25周年,《旅途的结束,世界的开始》透过一组日本旅游外景节目团队在乌兹别克拍摄的行程,针对主持人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角色内心层面的矛盾与迷惘有着细腻的描写。
乌兹别克在1991年从苏联独立之后,虽然表面上自称为民主政体,但实质上却施行一党独大的独裁体制,而作为世界上唯二被内陆国家包围的“双重内陆国”,不仅使它整体因为较为封闭而带有相当程度的神秘色彩,人民思维也跟日本这个四面环海的海岛国家必然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旅途的结束,世界的开始》便是以节目拍摄的流程来带出两国人民之间因为语言不通与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距离与隔阂。 在导演黑泽清既写实又带有些许魔幻的风格下,《旅途的结束,世界的开始》从前田敦子饰演的女主持人叶子的视角出发,从当地拍摄受到的各种阻碍与心理压力,不仅呈现出外景节目制作的困难,主持人在镜头前即便承受委屈也必须咬着牙硬撑,戴上一张灿烂笑容面具的情况,也深刻描写叶子内心因为远在他乡,导致受尽折磨没人倾诉的孤独,还有无法实现自身梦想的挫折和迷惘。导演刻意在当地居民说话时不打出乌兹别克语的翻译字幕,正是让观众能够跟片中角色一同体会身处异乡的感觉,于此同时,在节目拍摄过程与叶子脱离制作组独自行动,《旅途的结束,世界的开始》也透过大量路人的侧目眼光、男性凝视画面与夜晚暗巷加深对观众与叶子发自内心对当地人民的排斥与恐惧。 然而也正是如此,在我们都以有色滤镜来看待一个国家的前提之下,《旅途的结束,世界的开始》里乌兹别克人们性格单纯、缺乏心机,好恶分明的真实那面反倒容易被我们给忽略,如同我们对事物的恐惧都来因为它的未知,对一个人的刻板印象同样也是源自于自身对他的不了解与不想了解 《旅途的结束,世界的开始》是一部2019上映的日本剧情电影,由黑泽清执导,前田敦子、染谷将太、柄本时生、加濑亮主演,故事讲述日本外景主持人叶子与节目制作组来到乌兹别克拍摄电视旅游节目。叶子在镜头前开心品尝当地美食、体验传统捕鱼乐趣,即使饭没熟、渔夫刁难,她依旧努力挤出敬业的笑容,吞下所有委屈。然而眼看即将收工返家,原定拍摄场景却被取消,让文化语言不通的两方陷入争执僵局。 当人们身处异乡承受工作等各种压力,面对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与对故乡的思念,我们会不会因此变得不像原先的自己,并加深内心对自身的怀疑与矛盾?2019适逢日本跟乌兹别克建交25周年,《旅途的结束,世界的开始》透过一组日本旅游外景节目团队在乌兹别克拍摄的行程,针对主持人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角色内心层面的矛盾与迷惘有着细腻的描写。 乌兹别克在1991年从苏联独立之后,虽然表面上自称为民主政体,但实质上却施行一党独大的独裁体制,而作为世界上唯二被内陆国家包围的“双重内陆国”,不仅使它整体因为较为封闭而带有相当程度的神秘色彩,人民思维也跟日本这个四面环海的海岛国家必然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旅途的结束,世界的开始》便是以节目拍摄的流程来带出两国人民之间因为语言不通与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距离与隔阂。 在导演黑泽清既写实又带有些许魔幻的风格下,《旅途的结束,世界的开始》从前田敦子饰演的女主持人叶子的视角出发,从当地拍摄受到的各种阻碍与心理压力,不仅呈现出外景节目制作的困难,主持人在镜头前即便承受委屈也必须咬着牙硬撑,戴上一张灿烂笑容面具的情况,也深刻描写叶子内心因为远在他乡,导致受尽折磨没人倾诉的孤独,还有无法实现自身梦想的挫折和迷惘。 《旅途的结束,世界的开始》的电影核心导演刻意在当地居民说话时不打出乌兹别克语的翻译字幕,正是让观众能够跟片中角色一同体会身处异乡的感觉,于此同时,在节目拍摄过程与叶子脱离制作组独自行动,《旅途的结束,世界的开始》也透过大量路人的侧目眼光、男性凝视画面与夜晚暗巷加深对观众与叶子发自内心对当地人民的排斥与恐惧。 然而也正是如此,在我们都以有色滤镜来看待一个国家的前提之下,《旅途的结束,世界的开始》里乌兹别整体而言,我喜欢《旅途的结束,世界的开始》将原本一段带来欢乐、让人看见这个世界多元的旅游节目,透过人民的语言隔阂与差异,在导演黑泽清冷冽的镜头下,转为对人们身处异乡的内心矛盾和不愿接受其他价值观的描写,不仅直接批判先进国家看待其他地区的异样眼光,电影对当地街景与人文色彩的呈现,也有如纪录片一般让人深深着迷,作为一部纪念日、乌两国建交25年的电影,《旅途的结束,世界的开始》告诉我们应该抱持开阔的心胸来看待这个世界,或许在视野变更宽广的同时,也能因此发觉自身的盲区与缺陷。
【香港亚洲电影节观影】黑泽清近年创作处于颓势,从《岸边之旅》到《毛骨悚然》,尽管都毫不例外地获得法国《电影手册》无条件的死忠支持,但是他自创的类型混搭实验似乎已经反映出他的创作瓶颈期,但求不要败坏掉他于90年代至2000年代树立的惊悚恐怖作者导演名号就行。这部新片是为庆祝日本与乌兹别克斯坦建交25周年,以及Navoi 歌剧院落成70周年而拍摄的命题作文。一心想来看黑泽导演恐怖惊悚片的影迷不免要失望了,但在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仍然是一部充满“幽灵”意味的作品。 片中的“幽灵”自然是日本电视节目摄制组的女主持人。她在拍摄镜头前尽显欢乐表情,对乌兹别克当地的食物、习俗、娱乐项目大加赞赏,然而在工作结束后镜头之外,她选择躲在酒店里跟日本男朋友手机传信息,或者是独自一人前往大街小巷“冒险”。她拒绝跟当地人正常交流沟通,用“No, I can't understand”等基本英语来推搪,无差别地排斥当地人的热情好客,不断将自我封闭在另一个世界,活像一个穿梭在陌生城市里昼伏夜出的“幽灵”。在影片高潮部分,她拿着DV不小心闯入拍摄禁区后,在地下过道逃窜的情节令人联想到黑泽清以往那些惊悚恐怖片,诸如《回路》《X圣治》里四处游荡的鬼魂。 两种不同文化存在差异,实在再正常不过,而她却不愿意敞开心扉去了解沟通,却沦为一个自我禁闭的“幽灵”。这外在的一切在她看来都是危险而敌对的,她自视甚高,用来自优越国度的东亚(日本)文化来对抗和排斥内陆中亚文化。最突出的莫过于她主动把人家圈养的山羊放回到荒野山坡里,让它重获自由,却无法理解山羊在野外有被野狗吃掉的危险。同样的例子还出现在对大海的理解,节目组的当地翻译认为“海”象征着自由,因为乌兹别克是一个内陆国家,而在她看来“海”往往意味着危险。 前半段关于日本与乌兹别克斯坦两国文化差异的描绘生动有趣,在叙事结构与节奏上建构起引人入胜的类型片轮廓,与索菲娅•科波拉的《迷失东京》有共通之处。然而,后半段女主角进入歌剧院后的情节开始逐渐涣散,黑泽清似乎为了仓促完成作品的主旋律任务而打乱原有的叙事节奏。歌剧院情节最明显不过,而女主角尬唱了两遍《爱的礼赞》则令我联想到杜蒙的《童女贞德》,特别是最后一幕在山坡上演唱的画面。这种生硬突兀的反类型手法在此有偷懒点题的嫌疑,而女主角最后的的心灵顿悟也难以令人信服,有一厢情愿的意味。
片中的“幽灵”自然是日本电视节目摄制组的女主持人。她在拍摄镜头前尽显欢乐表情,对乌兹别克当地的食物、习俗、娱乐项目大加赞赏,然而在工作结束后镜头之外,她选择躲在酒店里跟日本男朋友手机传信息,或者是独自一人前往大街小巷“冒险”。她拒绝跟当地人正常交流沟通,用“No, I can't understand”等基本英语来推搪,无差别地排斥当地人的热情好客,不断将自我封闭在另一个世界,活像一个穿梭在陌生城市里昼伏夜出的“幽灵”。在影片高潮部分,她拿着DV不小心闯入拍摄禁区后,在地下过道逃窜的情节令人联想到黑泽清以往那些惊悚恐怖片,诸如《回路》《X圣治》里四处游荡的鬼魂。
与其说《旅途的结束,世界的开始》是一部日本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建交纪念片,倒不如说这是一部探讨旅行心理的电影。
喜欢踏上陌生的土地,便也要接受身在异乡时,所感受到的种种不适。当观光“上头”,我们就习惯将这些不适的感受归咎于“文化差异”,归咎于地域性征的排异。事实上,当你离开惯常居住地,去作为一个漫游者,独居异乡的时候,你对外界的感受可能才是最真实的。影片借由一个在异国陷入困境的女孩的经历,通过一个旅游节目的幕后花絮,揭开个体与世界的内在关系,以及旅行能够为心灵带来冲击的本质原因。而非传统的游历美景、放松身心那么简单。
不相通的语言、不理解的规则、不情愿的交流、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来到遥远的乌兹别克斯坦以后,女主播叶子的工作便受阻重重,难以展开。每到收工后,她都独自离开摄制组,像幽灵一样游走在异国的大街小巷,接受着陌生人审视的目光。她小心翼翼的探索城市,同样也被城市探索着。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会向故乡的男友倾诉心情,尽管那份低落最终也只是些输出的简短消息,伴随着虚渺的信号漂游远方。
这个地方是如此的陌生,以至于那份熟悉的爱情与关心、友好和规则,在家乡拥有的一切,都随着语言和面孔的巨大差异,开始趋向边缘。
黑泽清镜头下的乌兹别克斯坦,让你足够相信这个地方对于他来说有多么生疏,就如叶子和看电影的你我一样。好像在这个地方,理解和关爱的缺失是理所应当,好像这样的判定就一定是正确的——尽管我们并没有身临其境。
这样的想法仅仅源自恐惧。
由陌生带来的恐惧,孤独带来的恐惧,灾难带来的恐惧。无交流带来的恐惧,交流带来的恐惧。在影片这里,“不相通的语言”展现出来更多的,不是无法沟通,而是对沟通不自主的排斥感。
受到工作不顺利的影响,环境带给叶子的感受由简单的陌生,变为复杂的焦虑、恐慌和怀疑。是不是都在看着我?我是不是做了错事?是不是有尾随者?是不是不安全?
渐渐的,这份心绪的波动从异国转回到自己的身边,她这才发现身边人已是如此遥远,亲密和关心也随着距离拉开。
当警察找到“逃跑”的叶子,并向她解释清楚,我开始明白这份沟通的阻碍其实是来自于双方的,这份阻碍并不是异乡人文的本来面貌。
事实上,影片是借用女孩在异国的迷失情境,展现了一场外在化的情感闭塞。
每个个体都坚守自我,不愿意去理解别人,不愿意去接触别人的规则,相比较接受,会更习惯于抵触,而抵触感是叠加的。同样,作为日本人、外籍游客、工作人员,身份感和落差感,甚至莫名的“使命感”都会让叶子觉得游离。这种游离感造成的环境不认同,最终转化成为难释解的孤独。
不过,我会认为发现这样的孤独,恰好是旅途的收获,或者是达到了一个旅游的目的。发现自然与社会的新奇和美,总归比不上发掘到自己的内心角落。害怕陌生与追求陌生本身相对立,旅行活动则恰好停两者之间,是旅行将这些没有时间和机会被掩饰的沟通障碍无限放大。正如同影片中的叶子,她开始是追求安全的,是害怕的,恐惧感由外到内渗透,影响到了内心。继而叶子(被迫)接受这种情况,发现新大陆,继而突破,慢慢打开内心,然后获得自由——这也是旅游的一个目的。
叶子独自的行动,默默的伤心和伤心,在“难得”的孤寂当中更深刻的感觉到于梦想的失落、于爱人的疏离。
“这世界就像是一堵墙啊”,仿佛她在暗暗喟叹着。
可是,就算叶子这样一个看似娇小软弱、穿着温暖橙色衣服的女孩,她也是在强势地抵触着、排异着。
你会发现,她的内心也是一堵墙。
对放生小羊的喃喃自语,对当地社交的不自觉规避,对梦想的内心纠缠,对故乡的牵挂和爱人眷恋……在这样一场独处的旅途当中,在自我建筑的那堵墙上,叶子不断地圈禁、碰壁和突围。而这场碰壁突围最直观的表现,便是她最后在山间的高声放歌。那首《爱的礼赞》不正是表达了她对于感情的坚定,对于梦想的热情,以及所处环境与自我的冲突、想要释放的压力吗?
我想起来曾经看到过的一个观点:旅游并不是让你去放松什么,或是放下什么,而是让你去添加一些东西。
我想,这些东西可以是充实自己的,也可以是发现自己,也可能就是更新了烦恼、增添了怀疑。
可能是将过往的烦恼重新拾起,可能要面临没有答案的设问。
这大概就是一个问题的多面吧。就像这部角度特别的“建交纪念影片”,是异国风情的多面;也像是叶子走上的旅途,是人与人、人与内心交流的多面。
最重要的是,舔舐孤独的滋味,我在他人的活动中又深深体会了一遍。
首发于公号MOVIE木卫,欢迎关注。
世界的另一边,外景主持人叶子与摄制小组来到遥远的乌兹别克,拍摄电视旅游节目。叶子在镜头前开心地品尝当地风味美食、体验传统捕鱼乐趣,即使饭冷没熟、渔夫刁难,她依旧努力挤出甜美敬业的笑容,默默吞下所有委屈,只能在深夜与男友的电话中,低诉寂寞心情。眼看即将收工返家,原定拍摄场景却被取消,文化语言不通的两方陷入争执僵局,究竟该放弃拍摄还是另找题材?世界尽头的困境也让所有人陷入茫然失措中,无处可逃……。
闯入者的格格不入,两国民族性,事物之间黑泽清式神秘联系。去年多伦多想排但放弃,我很认可黑泽清,只是他电影大概风格我能猜到,我当时想看点别的。这片勾起我对乌兹别克斯坦的回忆,事实上日本在那边势力不如韩国,韩国在那耕耘比我们一带一路早多了,我进塔什干的恰尔苏巴扎——摄制组也去了这里——迎上来小贩都问我是不是韩国人,那边中国人很多也都是朝鲜族。拍摄地有我没能涉足的撒马尔罕和吉扎克,本来去年有个项目在吉扎克,因为领导嫌项目不好所以没接。他们人都到撒马尔罕了居然只是很奢侈地从车里拍路过“撒马尔罕之心”雷吉斯坦广场区区5秒钟镜头?我看这片才知道乌兹“国菜”抓饭叫plov,在乌兹每天跟一个学过中文的小哥共事,一说吃饭就let’s go eat zhuafan,天天吃这么油的东西导致后来一见抓饭我就反胃。
难免不让我想起《迷失东京》,同样是在异乡的孤独,相比之下,这部真的非常不动人。女主一个人挑大梁能力稍欠,实在无法让人共情。
一个星球的观察组对另一个星球的拜访,异国无数的亚空间,链接两颗天体。若即若离,排斥逃避又感同身受,逢场作戏又真情流露。建立于冥冥之中的魂灵暗流,穿透摄影机景框构成的偏见壁垒。探索融入他乡的困苦旅途,即是学会接纳自己与世界的碰撞。反政治任务的献礼片,借无成熟意识的游离个体完成使命,误解化为交流,天真化为自由。
黑泽清近年最差一部。为庆祝日本与乌兹别克斯坦两国建交以及歌剧院而拍摄的命题作文。前半段关于两国文化差异的描绘生动有趣,后半段女主角进入歌剧院后的情节逐渐涣散,似乎为了仓促完成作品的主旋律政治任务而打乱原有的叙事节奏。女主角尬唱了两遍《爱的礼赞》令我莫名其妙联想到杜蒙的《童女贞德》,特别是最后一幕。然而这种生硬突兀的反类型手法在此有偷懒点题的嫌疑,而女主角的心灵顿悟更是一厢情愿的结果。
现场看到黑泽清真的很可爱,但是这部献礼片吧…emmmmm一言难尽。1、大量给前田敦子脸的特写以及从头到尾她都露大腿一边跑一边喘息,哦还有尖叫;2、同一首歌硬唱了整整两遍,生怕不知道女主是AKB48的;3、一个风光片,不去撒马尔罕的世遗,专挑黑臭的地下通道拍……4、更惨的是,恐怖片成名的黑泽清只有地下通道才拍的好,一试图展现拍大好河山就跟游客景点照似的
感觉黑泽清导演是挂羊头卖狗肉,说是两国的建交纪念之作,但其实应该是接了日本某个旅行团的广告吧?!前田敦子一开始一个人在乌兹别克闲逛,恐惧、惊慌,这就是在告诉大家去乌兹别克不要自由行,之后团队跟在她后面,她立马在市集里充满自信、开朗勇敢,这就是告诉我们去乌兹别克要报团跟团。随后前田敦子又擅自脱团,再次陷入恐慌之中,这又告诉我们,跟团游的时候不要擅自脱团。
正因为黑泽清明白,面对这样未知的他者,“奇观”视角是如此根深蒂固。于是,大大方方以最猎奇的方式——综艺节目组的拍摄为主题,通过对其熟悉的摄制过程的记录,反而有机会回归到一种他者的日常中。而围绕前田敦子这位前偶像的MV影像,则最终弥合了这种他者与日常的人为割裂。
梦想是站到舞台上放歌,现实却是在游乐场里拍到呕吐。虔诚为纳沃伊剧院造物,实际却是流放在异国的俘虏。艾尔达湖的布拉姆怪鱼是否厌恶女人,被圈养的捻角山羊是否向往草原,异乡巴扎有没有尾随的歹徒,如果不沟通,怎么能互相理解。明明在酒店睡觉,却被听到歌声,明明在东京湾扑火,却爱到至死方休。
3.5/5 自由的表象包裹孤独 第一小时能有五星 游乐园那段好笑又心酸 市场那段就有些谜了 一度让我怀疑女主智商 还那么长...好在最后圆回来了...前田敦子演技非常在线 #tiff19
入场零期待,结果完全超出预期。当日本人在他国,无法融入异乡文化,与城市格格不入,往近了说是《迷失东京》在乌兹别克斯坦,往远了说则是安东尼奥尼。尤其是其中的很多光影的小技巧,多台摄像机画面的交替,摄影主体与摄影者,黑泽清对影像的了解和控制并没有被一部所谓的“旅游电影”所限制住。个人不喜结尾部分消防员和歌舞片段,太写实和娱乐,反倒消解了前面大半构建的难以诠释的流动印象,反而流俗了。
黑泽清的电影要不就特好看要不就特无聊。。// 大概是读高中时期,有一个下午,非常枯燥且令人昏睡的政治课,我坐在窗边,太阳晒得人发烧一般热,又不敢趴在桌上偷睡,耳边不停传来老师‘嗡嗡嗡’的读课本声,机关枪一样‘突突突’射进脑仁里,又刺痛又难受,有那么十几分钟仿佛一个世纪般漫长的抓耳挠腮百无聊赖无所适从……一个人的一生哪怕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次类似经历,就可以深深烙进回忆 ——比如像这部 ——软绵绵昏沉沉仿佛行驶在荒芜高速公路上无论何时望向窗外旁边总是一闪而过的重复景色一样令人头痛欲裂生无可恋的无聊电影。
3.5 着实是一部充满焦虑和恐惧的电影:对异域空间,对交流,对男性,对核,而反过来说观众也对女主角的遭遇有所担忧,这种双向的恐惧确有其趣,某种程度上说也造就了一部非常黑泽清,同时也具有文化和社会意义的电影。然而这一切又显得有些刻意,各处散布着雕琢和硬凹的痕迹。结尾升降镜头真的让我穿越了,感到这就是一部乌兹别克版塞尔达荒野之息。主要任务有二:跑地图,打迷宫。
要是男朋友真的烧死了,那这片就有意思。想起了年初在原美术馆看的 Sophie Calle 的展,讲的是她来日本留学旅行期间因为被男友抛弃,于是恨透了日本。同样的是讲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内化的旅行片,黑泽清的视角是很好的。但是政治任务太多,这也要扯一点那也要搞一下。唱爱的赞歌就有点过了。
不明白黑泽清为什么跑大老远的接了这么一个单,基本放弃了作者属性,就像带着剧组去乌兹别克斯坦拍了一集整人游戏节目,内容分别是:阿酱下水抓鱼吓跑鱼、阿酱在饭馆生吃半熟炒饭、阿酱游乐场坐“遨游太空”催吐、阿酱买羊放生被欺诈……出镜记者阿酱还必须全程保持假笑,一张白板脸的阿酱好辛苦,弱小得丧里丧气,但也没啥演技。摄影师加濑亮、导演染谷将太、助理柄本时生,三个猥琐男居然一点也不怜香惜玉,看完你不会对这个“双重内陆国家”有一丝好感,电影结束,对这个国家的憧憬也基本结束。
在异国他乡 的故事 还是挺真实的 染谷将太打酱油的
戏里戏外都生动诠释了什么叫“钱难挣屎难吃”,本献礼片恐重创乌兹别克斯坦旅游业。还是黑老师那些一贯母题的排列组合,就是相比《第七码》在类型、现实与梦境空间的处理上都更明明白白了,很多跨文化的点子也都被钳制得没啥发挥,对他而言比较“基础款”。进入歌剧院、几次酒店房间和几段奔跑在设计上还算精彩。对黑老师的期待和要求,总还是得更高点的。
有些细节,对人在异乡的慌乱与无所适从,以及些许尴尬,还是挺好玩的。
第一部黑泽清,献礼片命题作文能拍的如此有特色,相当难得,手松点甚至可以给到五星。对前田敦子的开发利用简直可以上调教演员的教科书了。
看完电影两国真的还能愉快建交吗?
染谷将太太可疑了,他好像对电影不满意似的,他好像在演另一部电影,他的表演叫我们想念《你的鸟儿》。墩子在近处才美,她在片子里常常失控,引人发笑。在一些时候,她好像有难言之隐,在另一些时候,就像一只浅口袋。黑泽清是不会自己动的导演,乌兹别克斯坦的保安对于他还不够,他们显得太儿戏。于是,不断碰壁的他只能不断指鹿为马,指公羊为母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