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奇迹2011

HD

主演:前田航基,前田旺志郎,大塚宁宁,小田切让,夏川结衣,阿部宽,长泽雅美,原田芳雄,树木希林,桥爪功,桥本环奈,林凌雅,中村友理,内田伽罗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1

 剧照

奇迹2011 剧照 NO.1奇迹2011 剧照 NO.2奇迹2011 剧照 NO.3奇迹2011 剧照 NO.4奇迹2011 剧照 NO.5奇迹2011 剧照 NO.6奇迹2011 剧照 NO.13奇迹2011 剧照 NO.14奇迹2011 剧照 NO.15奇迹2011 剧照 NO.16奇迹2011 剧照 NO.17奇迹2011 剧照 NO.18奇迹2011 剧照 NO.19奇迹201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奇迹201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段破败的婚姻,让两个尚未成年的好兄弟天各一边。哥哥航一(前田航基 饰)随母亲大迫希美(大塚寧々 饰)回到位于鹿儿岛的外婆家,弟弟龙之介(前田旺志郎 饰)则和追寻音乐梦想的“废柴”父亲木南健次(小田切让 饰)在福冈居住。兄弟俩有了各自的朋友圈,父母也似乎渐渐安定下来。可 是,他们无论如何还是希望重新聚在一起。鹿儿岛开往福冈的新干线“燕”和福冈开往鹿儿岛的“樱”号途中会有一次短暂的交汇,传说这时许下心中愿望的话,奇迹就会降临。晴朗的一天,两兄弟各自带着朋友朝着心中的奇迹之地出发……  本片荣获第26届高崎电影节最佳新人男演员奖(前田兄弟)和最佳新人女演员奖(内田伽羅)。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怒呛人生第一季统营的一天关中男人公园与游憩第五季家族游戏1983血泉汤姆·帕帕:你很棒了陀枪师姐世界奇妙物语 2008秋之特别篇姐妹联谊会惊魂热带鱼1995赶尸人之摄魂铃鉴你所见:动作组训练与拍摄美国女人(2018)人生密密缝妈妈的罗曼史中国轮盘黄石镇谋杀案传奇勇者第一季希区柯克阿特拉斯耸耸肩无声2020台湾版美国派2天生爱情狂国语藏草青青黑人小姐速写喜剧第二季关机2020

 长篇影评

 1 ) 奇迹便是,用尽全力生活着的每一天

整包薯片里最好吃的渣底部分,体温计上的40.1度是来自医务室美丽的女老师大方传授的经验,颜料盘上残余的用来画火山喷发的色彩,整整齐齐叠好的小学制服,浴缸里泡着的红色泳裤,天空中鳞片般的云朵,外婆努力做着的“波浪”的舞蹈动作,看似粗暴却藏着温情的男老师在肩上留下了有力的拍打,亲爱的小狗逝去了却还栩栩如生地伸着爪子,肩膀上的火山灰,幸福一家的背影,外公做的被咬了一口的轻羹,幸子老师的车铃铛,热心的站台大叔短胖的手指,风中摇曳的秋樱......

孩子们迎着两车交会时的巨大响声奋力而诚挚地喊出了自己的愿望(正中我哭点),而整个事件的组织者却呆滞地什么都没说.......是啊,生活多么美好,自己怎么能自私地要求那个残酷的愿望被实现呢?

嗯,所以,“还是决定将眼光放到世界,不只限于家里”。家里的事,究竟会怎样,还是顺其自然吧。


这部电影可能很多人看不下去,可是我却看得不亦乐乎。真是太喜欢日本文化,尤其在教育方面。看到这些超级gen gi超级礼貌的小孩,落落大方地和人打交道,大声说着“非常感谢”,认认真真地鞠躬,然后转身飞奔了起来。每次看到他们背着自己大大的书包奔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大人似地商讨路线和对策,而且周围的大人也尊重他们,与他们以大人的方式进行交谈,我就很感动。感谢是枝裕和,他的《步履不停》,《无人知晓》,和这部《奇迹》,对我而言,都不是电影,而是微缩纪录片,记录了日本最平凡家庭的平凡时光。而这平凡之下,其实隐藏着悲哀。可悲哀之中,却还存在着生的希望啊。努力地生活下去吧,努力地走下去吧,就算再悲哀,时光也会将其冲淡;就算再平淡,也总有美好欢乐的存在啊。

所谓奇迹,大概就是用尽全力生活着的每一天。

“我走了”
“一路顺风”


“我回来了”
“欢迎回来”

俯仰间,皆为奇迹。


PS:JR真是财大气粗啊!九州新干线全线通车时候的广告片就已经拍的宏大温馨,还专门出资为此拍了一部电影!不过JR也不仅是商人,也还是很懂艺术的~~

 2 ) 距离永远只是一条直线

我们站在轨道两边,微笑,挥手,再见。

列车挡住了视线,其后,我们各自去往世界的两边。

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能够再次相见。

这就是我看到结局时候脑海里的句子了,这部片子从头到尾,我是真的看得很开心。

之前去了一个电影沙龙,正好大家在讨论喜剧的问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观点是,悲剧往往的一个完结,我们无能为力。而喜剧则往往会有将来,有无限的延续。

而这部奇迹,正是是枝唯一一部,让我归类到喜剧范畴内的片子。

前半段清淡的节奏,完全没有一点明显的压抑,已经让我对这部电影【是枝制造】的标签感到了怀疑,中后段清快的节奏,更是让我大跌眼镜,直到最后近乎完美的结局,我只得出了两个结论。

也许是命题作文,以及两个小学的孩子,让是枝对整个生活的掌控更加正面了一些。也许,是是枝又升级了。

先说一下主线,一个完整的家庭,可以制造两个不幸的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从家庭到学校,并造就孩子的早熟,无论心理还是生活上的,两兄弟大的少年老成,小的家务全能,学校里虽然设定上同学们都是体贴善良,但实际上呢,这是主线的阴郁。

其次,小狗的尸体,女演员的悲哀,老年夫妇的空虚,小钢珠爸爸的孤独,这些孩子代表着的各种家庭,虽然画面寥寥无几,但熟悉是枝的人都知道,这正是他前几部作品挥之不去的生活暗面。

这正是是枝的属性,无论悲喜,都交给观众自己去体会,给你的画面是生活,台词是生活,音乐是生活,你们对生活如何理解,你们就对影片如何理解吧,请君随意。

所以太多的人认为他很阴郁,就像吃过糖后去喝水,会隐约感觉水是甜的一样。其实苦的不是剧本,是我们自己。

但是这部片子在表现上,真的足以见到是枝对正面意义的努力了,从整部片子的节奏和BGM上就能明确感受到,即便生活中有那么多的梗,但在少年们的眼中,一直有着希望。

哪怕是早熟的哥哥,也依然会捧着自己的火山爆发图诚心许愿,这些光,是任何阴影都遮盖不了的。至少我认为,这才是是枝这部片名为【奇迹】的真正指向。

看到很多人的第一评价都是,一如既往的是枝风,平淡无味,奇迹最后也没能发生。但我却认为,奇迹发生了,并且从一开始它就存在着。从弟弟努力尝试蝶泳的时候,从哥哥把颜料涂在报纸上的时候,从少女在后台对着镜子彩排的时候,从少年抱着弹珠的尸体跑上列车的时候.....

是枝一直以来不都是展现着生活中无可奈何的琐碎悲伤吗?被困扰被忧虑,那些纠结不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无奈情绪,被定义了还非得继续下去,不可回避的事情,那些我们自认为悲喜无常的生活,在这些少年的眼中,到底又是怎样呢?

是一心一意。

这就是对于生活而言,最好的奇迹了。






* 我们相隔的距离或许千山万水,高楼林立,城市和田野,铁轨和立交,曲折宛转,行走不易。但我们的距离,不是身体而是心意,它从始至终都只是一条直线而已,可能是无穷,也可能是零。


啊对了,是枝的片子很大的特点就是注重着细节,其中有一个便是开窗的阳光。这点在好几部作品里都属于一个提升点,在这部片子里也一样。

 3 ) 奇迹是真给人奇迹

是枝裕和的电影里没有眼泪,因为哭泣是矫情的,真正的悲伤应该淌在演员与观众的心灵里,二者的心有灵犀不应是电影主题表达的次类目,而应该是无论何时都高唱论调的主角。奇迹中父母离婚而分隔两地的兄弟,无人知晓中被世界抛弃的四兄妹,空气人偶中被挖空灵魂的躯壳,他们都没有哭泣,剧情里也没有矫揉造作的煽情,但观众的心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掀起一丝丝的情感悸动。残酷的主题与温馨的光景、沉闷的镜头与细节的铺陈、最恶浊可叹的冷漠社会与最纯洁无暇的孩童笑脸都在相互辉映的一息间化作崇高的瞬际,观众可以从中揣摩出导演是枝裕和的艺术表达手法:衬托着主题的深度扩张,深化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爱的渴望。 奇迹还是延续了导演是枝裕和一贯的半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但让影迷也许是唯一感到惊喜的是,电影中出现了众多大牌明星甘愿作为绿叶配衬,看着阿部宽、小田切让、长泽雅美等一众大牌只是在镜头前晃了一晃,你都不得不感叹导演的功力。但无疑的,媚俗的商业气息在朴素的设置陈列与浓郁的怀旧情怀下已成为强弩之末的阶下囚,旨在如何让爱在毫无限制的“肆无忌惮”中获得至高无上的凸显。 在无人知晓中,导演是枝裕和曾经花了一年的时间塑造了孩子们最本真的表演,让他们稚嫩的心灵在现实与虚拟的真空地带中自由地飞翔,如今的奇迹亦如此。小演员们那渗透爱意的表演,每一双深情低垂的眼眸,每一个情真意切的笑容都比不断地表达精义深微的大理论的电影来的更迷人。在多次冲战戛纳之后,是枝裕和似乎对自己的电影使命更笃定,奇迹可以算得上导演自身的一次创作回归,它浓缩了导演多年来的心路历程和生活体验,以温情作为基调,在绮声曼语的问候与鼓励声中蔓延。为摇滚音乐梦想而不懈努力的不羁的父亲,天性董事乐天的弟弟,做事深思熟虑的哥哥,为生活奔波劳累的妈妈,热爱生活积极生活的外婆,专注于传统工匠技艺的外公,还有各个来自不同生活背景的同学在寻梦的旅途中相伴,他们怀抱梦想在渴望奇迹在列车相遇的一刻发生。 人生就是一列列车,在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个站点,在诱惑与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要中途下车,往往如此我们就无法到达终点站,也就无法知道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站。只有经过漫长的旅途之后,当我们的心灵已累透了之时,我们才可以感知这一站名叫爱。只有真正懂得爱的艺术家才会在微言大义中下达最质而实绮而又永恒的使命:为爱而生。 在影片的结尾,听着quruli的慵懒的嗓音在抒情的吉他声中交融,我哭了,为是枝裕和最切入心扉的爱而哭。

 4 ) 更感慨的是放弃梦想

成长和家庭,总是让人要感叹一百遍的话题。

哥哥有点压抑沉闷的新生活,和弟弟有点颠沛的有意思的新生活。

你看他们在晚上放着烟火嘴里叫着Hanabi开心的样子,但是弟弟还是那么在意爸爸是不是能写出新歌,不放心自己种的菜,那么担心家里能不能一直有饭吃还要顾着哥哥和妈妈是不是能够开心。
但是毕竟父亲和母亲就是不合适的,所以宁愿分开也不愿勉强四个人生活在一起。

开始以为弟弟是和爸爸一样理想主义的,哥哥和妈妈一样是现实主义的,但实际上弟弟比哥哥懂事得多,也更加明白现实。

哥哥为了家人团聚而许下的火山爆发的愿望,就算知道所谓奇迹是假的,也不忍心再喊出口了。

火车和火车擦肩而过的时候,只有哥哥的世界一片寂静。放弃梦想的瞬间是残忍长大的过程。
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只是痛苦的程度不一样。

兄弟两个人的愿望啊,都是为了别人。身边的人能够幸福的活着。

我小时候也这么想。

 5 ) 还没能晓得就已经老了——和解过度的《奇迹》

题目擅用李宗盛《山丘》的一句歌词,并且不礼貌地做了改动,原文为“还没能晓得,就快要老了……”。
        改动后的歌词,恰好用于勾勒影片《奇迹》中的主人公大迫航一在许愿时刻那怅然的神情与姿态。“当两辆时速260公里的子弹列车第一次迎面交错而过的时候,就会出现奇迹……”带着虔诚的愿望,孩子们分别从博多和鹿儿岛出发,他们奔赴列车即将交汇的所在,赶在列车交会那一刻许下自己的心愿……影片的英文片名为I Wish,然而在那神奇的时刻,航一却放弃了自己的心愿。
为纪念九州新干线开通,JR(日本铁路公司)邀请是枝裕和导演,要求以列车为表现对象,进行命题作文式的故事片创作。导演提出要以孩子为对象、列车为载体,于是有了《奇迹》。2011年,是枝裕和导演的《奇迹》在日本上映,后多次在中国艺术院线公映,与《海街日记》、《比海更深》等影片同为中国影迷所乐道。
        航一,影片中的主人公,六年级男生,在家庭解体后被迫与弟弟分开,跟着母亲回到鹿儿岛外婆家开始新生活,每天被当地的火山灰折磨,每天都盼着能与父母、弟弟重新生活在一起。当获知高速行驶的列车交会而过时产生的巨大能量可以让愿望成真,行动力超常的航一拟定了一个惊人的计划:他要赶去许愿。然而他的愿望并不是让全家团聚,而是让火山大爆发毁灭鹿儿岛——对他来说,火山爆发能带来诸多连锁好事:摆脱火山灰无孔不入的城市、全家团聚重新开始生活……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其他孩子各自的愿望都更切实:想跑更快、想做演员、想爸爸戒赌……唯有航一,他的愿望简直暗黑过头了……但这依然是一个孩子的思维,暗黑也是一种纯真。然而航一还是放弃了他的愿望,他说“比起家人,我选择了世界……”,这最终的和解,与其说是一种达观,不如说是衰老,衰老的速度简直超越了九州新干线的最高时速。片尾,航一回到家,以一句“那小子还没到识货的时候”,狡黠地把自己划归为外公阵营里的一员,这种顿悟式的成长令人扼腕。
        更加可惜的是,导演以最为廉价的形式,粗暴解释了航一顿悟的成因。《奇迹》高潮段落,面对交错而过的子弹列车,航一扒着防护网犹豫着要不要许愿,突然他的大脑活动状态被导演以幻灯片的形式放送出来——这个段落正是为诸多影迷所赞誉的“超级大闪回”:被咬掉一角的水蓝色冰棒、外婆那令人费解的老年舞蹈手势、颜料板上残存的红黑两色颜料、泡在清水中不断漂摆的亮红色泳裤、咬掉一口的纯白色轻羮、汇集精华味道的焦黄色薯片碎渣、玛宝安详的临终睡态、兄弟二人一路成长的合影、老爸乐队专辑的手绘原创封面……
        有影迷惊呼——在此之前从未见过哪个导演能把生活呈现得如此之美……
        果真如此吗?
        所谓“超级大闪回”,其实是导演以蒙太奇手段为观众呈现出的主角的思维过程,这一切,都是哥哥对所留恋之物的幻灯片切换。是枝裕和在其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里谈到“成长”:“虽然开心,却夹杂着悲伤,虽然悲伤,但牛奶依然美味,体验到这种复杂的感情,不叫成长又该叫什么……”。《奇迹》的“闪回幻灯片”里,每一个物象都充满着伤逝,对物的迷恋因为记忆拥有者的贪婪而煽动起观众的同情,因为观众对生活之物从来都有情感投射,人们的眼泪是出于条件反射,而不是真正体验,体验是需要时间作为证据的。
        设若删掉这一连串的闪回组接画面,无论是许愿之前老夫妇的送行,还是其后经过的墓地,都足以让孩子们带着观众领略“死亡”或“逝去”,每一个完整的情感体验片段,都是一段充分的时间,观众已经跟随角色感知到了一切。那一连串直白的幻灯片,无异于数到令人心烦的蛇足。
        许愿过后,两车交会处只剩下空荡荡的铁道防护网,插在铁网间隙的许愿旗孤零零随风飘荡,这一刻,愿望已经埋葬,视觉上已经完成了孩子们的成长:玛宝没能复活,莲登依然掉队,画画还需一笔笔努力,演员之路依然充满宿敌……这一切已足够,观众不需要那一连串的幻灯片也一定能明白孩子的成长。
        电影中,比画面更有力的是声音。两车交错而过的令人窒息的噪音,应该比最具感伤文艺标签的吉他声更可信,可惜导演摒弃了环境真实音效,代之以伤感的吉他配乐。影片前半段两次出现过的普通列车的交错,彼时尚有车轨的呻吟,以及被气流裹挟而起的火山灰,你甚至可以听到火山灰摩擦在空气里那发涩的声音,那才是令哥哥产生毁灭冲动的世界,真正由时间构成的生活——不堪,却又长在你的血管里割舍不掉。
        哥哥航一,在影片里始终显现为十足的成年人思维模式,他对周遭环境的敏感和批评,早有一份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味道。赶早上学时,他突然驻足于山路上,凝望不远处的樱岛火山,发出了对整个世界的诘问“明明火山在喷发,为何大家都不当回事儿?”这样一个敏感易怒的人,一个敢于训导老爸如何跟妻子沟通的人,一个嫌弃同龄人掉队的人,凭什么能这么快就“比起家人选择了世界”?这一句催人泪下的台词,用儿童天真的主宰者视角,遮蔽了他不可信的大爱。作为影片戏份最重的主角,他的顿悟令我不寒而栗——若如此就与世界和解,那未来将会怎样度过?
        佛教有“根器”一说,指的是众生接受佛法的素质。众生皆有根器,根器的高下,决定了其接受佛法的程度。按此逻辑,哥哥在两车相交的那一刻得以顿悟,是根器使然。但是,这句“比起家人,我还是选择了世界”,完败给了弟弟回家后问老爸的那句话——“啥叫世界?”,这才是孩子应有的不解与提问,对于老爸不靠谱的回答,弟弟也给予了孩子应有的一笑置之,这是“菩提本无树”的境界。懂生活的观众,也许喜欢弟弟多一些吧。
        弟弟的笑以及迷惑是在分寸之内的,而哥哥的所谓顿悟,都是蒙太奇强加给观众的,在那一连串的蒙太奇里,是枝裕和作弊了——他无限放大了列车交错的时间,那是虚假的浓缩过的时间,而不是他本应继承发扬的完整时空中的时间。
        电影界认为,是枝裕和是继承小津和成濑的不二人选。他对自己创作风格的变化曾解释说:”……母亲去世时,我感到:啊,我再也不是谁的儿子了。而三年后,我成了一位父亲,世界观确实发生了变化。”是枝裕和导演早先曾批评电视和电影的幼稚化,他说“不可能有任何人都懂的作品……一味追求‘易懂’巴结观众,是对交流的过度自信,导致了电视和电影的幼稚化,进而脱离现实……”。为了解释航一的选择,“超级大闪回”是不应属于是枝裕和作品的“易懂”段落。
        是枝裕和曾拍摄纪录片《当电影映照时代:侯孝贤和杨德昌》,也曾多次公开表达过自己创作理念曾深受侯孝贤影响。巧的是,作为电影前辈,侯孝贤和杨德昌各自都拍摄过儿童视角的影片,前者有《冬冬的假期》,后者有《一一》。在影片《一一》里,洋洋因为无法表达自己的所看所想而选择拍摄别人的背影,在他的照片中,每一张都有落寞的疏离,那是因为观察者的不解而得以永存的时间定格,是再生于完整时空中的想象的真实。然而,拍了厚厚一打照片的洋洋还是不能理解成人的世界,他在送别婆婆时说——他想告诉新出生的弟弟“我觉得我已经老了……”,注意,这里是他“觉得”,话语中还有天真。而《奇迹》则是让我们“觉得”航一老了。
        因此,我才会把《山丘》的歌词从“快要”换成“已经”。因为更适合歌词原文的,其实是另一部儿童片,出自一位更坚守个人创作理念的导演之手的,《一一》。

 6 ) 轻羹和薯片,映射着两兄弟的结局

看完电影的我,忍不住慨叹一句,里面的好吃的看起来可真香啊!

食物见证了一家人的幸福时刻,也预告了最终的离别。

弟弟在路边买的章鱼丸子,热气腾腾的,咬一口能吃到满嘴的汁水,再加上清新酸甜的柚子,想想都让人流口水。电影里的一家人仍在一起时,也会在家里做章鱼丸吃,那是当时难得的温情时刻。

鹿儿岛的黑猪、黑牛很有名,用铁板烧烤,喷香扑鼻,电影里住在鹿儿岛的哥哥便尝有机会享受到。妈妈、外公和外婆都在为了更丰足的生活而努力,日子平淡却也有滋有味。

薯片最好吃的部分应该是最后一口,把袋子里剩下的边边角角一口气倒进嘴里,有着强烈的满足感。电影里玩乐队的爸爸,把剩下的一点薯片碎分给了弟弟,这样的举动倒更像是朋友间的行为了。

几个孩子一起逃学出门许愿时,曾经坐在一起吃烤玉米。玉米烤得通体发热,带着点焦糊时,香味能够飘出老远,是在城市里很难享受到的美味。电影里,孩子们一边举着玉米,一边看着远方,眼睛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电影里外公最钟爱的,是鹿儿岛的传统点心轻羹。轻羹是用红薯和粳米制作的,味淡而轻盈,只是在当下的日本,它的名字已经渐渐无人知晓了。弟弟吃惯了薯片,觉得完全没味道。哥哥却告诉他,“一开始没有味道,但越吃越香。”到这时两人发觉,他们的口味已经完全不同了。

最终,火车呼啸而去,奇迹没有发生,两兄弟也逐渐明白道路注定不同,各自生活才是最好的选择。就像哥哥说的那样:“比起家,我还是选择了世界。”

在是枝裕和的电影里,食物永远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那么简单,人们因为分享食物而相聚在一起,同样也会因口味相异而分道扬镳,但是无论如何,食物总还是那副样子啊,变化的是人罢了。


对了,我们还有同名微信公众号:福桃九分饱(ID:futaojiufenbao),和微博: @LuckyPeach福桃九分饱,搜索关注不迷路,不错过每一 篇好吃好喝。

 短评

该怎么形容呢?整部电影的调子就像是已经绝迹的轻羹,初尝时味道淡淡的,到后来才品出来香。临到最后关头放弃了自己愿望的航一,到底是为了这个世界,还是觉出了其实也许世上并没有奇迹可言。

3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2011 no.2, 最美一段蒙太奇

6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哥哥,什么是地下音乐?” “嗯..就是工作要更努力的意思!”

11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赞!笑着笑着就哭了,比达内那个单车少年强

14分钟前
  • 谋杀电视机
  • 力荐

是枝裕和,这得有何等温柔的心?!

17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喜欢的导演和演员。何等温柔的心。“是长在秋樱里的静谧、是嚼在食物里的传承、是粘在手指上的火山灰。青春轰隆作响,却从不疾驶而过,那些大声喊出的愿望,叮咚的铃声、抢食的零食、变卖的玩具、心爱的小狗,亦有流经苍老与死亡。”笑着笑着就哭了…

20分钟前
  • 蜉蝣
  • 力荐

“真好奇以前在这里的人,后来都去了哪里?” 无忧无虑的童年,出发去一趟冒险,把平凡的生活过的非凡,都让人感觉在看《伴我同行》《春天情书》和《菊次郎的夏天》…高潮戏太飙泪,是枝裕和最感同身受的一部!生活处处有奇迹。“世界上总有废物可以待的地方,想想要是每件事都得有意义,你会窒息的”

2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siff@影城;重看「奇迹」美好无比,当我们有天明白奇迹的美好正在于其永不到来时,成长才慢慢降临,才品味到清淡至醇厚的底蕴;交叉蒙太奇契合新干线汇合,那一年的回忆就定格了,兄弟俩或许成长轨迹就此错开,但他们曾见证过彼此追寻奇迹的过程。

2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比起家的幸福,我还是选择了世界。”T T 导演太会拍了!列车交会时小航眼前闪过那一组细节真的太天才了!从胃温暖到肺。以后每每和世界面对面的时候都会想到它吧。

27分钟前
  • 原来是西门大嫂
  • 力荐

命题作文都能拍成这样,除了赞叹还能说啥呢,是枝裕和对节奏和表演的掌控已然是大师范儿了。

28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

命题作文做到这个程度已经让人叹服了。剧作简练些,砍掉一些枝蔓就完美了。打酱油的都是大牌,仿佛[步履不停]续集,横山家第三代什么的。演哥哥的前田航基有影帝相。最终还是被是枝裕和弄哭了,哎……Btw,是枝裕和总是想学成濑,拍出来却是小津的调调——夏川结衣那个酒吧叫“luna”好不好!

30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越往后越好

34分钟前
  • 云中
  • 力荐

每个童年都有个天真的愿望。难得的一部很轻松、不忧伤的是枝欲和电影。哥儿俩的演员都非常有戏,尤其哥哥,明明是个小孩,却是个天然呆加成人脸;弟弟则是永远乐呵呵加偶尔没心没肺。命题作文都能拍得这么有趣、不突兀,换国内果断主旋律加正义凌然老局长了。可爱又有些感动。棒!

3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那是错身在一瞬间的成长(是枝裕和继《步履不停》之后,再度放大“我回来了”“你好”之间的人际纽带),是长在秋樱里的静谧、是嚼在食物里的传承、是粘在手指上的火山灰。青春轰隆作响,却从不疾驶而过,那些大声喊出的愿望,叮咚的铃声、抢食的零食、变卖的玩具、心爱的小狗,亦有流经苍老与死亡。

43分钟前
  • 仁直
  • 力荐

两列火车相遇前,突然世界静下来,荧幕上出现的是生活中那些被忽视却最美好的细节:怒放的野花,蓬勃的树苗,肩上的尘土,手里的种子。然后呼啦啦的,大家冲着呼啸的火车喊出愿望,我鼻子一下就酸了。太美好了。想见的人,就坐上下一趟列车去见他。第一次在影院看是枝裕和,好!

44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那么长那么碎的铺垫,原来都是为了那一分钟的呐喊、渴望、期盼。世界再不如意,有赤子心,有希望,就有奇迹。

48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冰棍儿,碎渣儿,体温计,红岩浆,蚕豆苗,火山灰,淡轻羹,小哥俩,童年呐,心愿啊

53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地球人已经不能阻止日本的小朋友从幼儿园和小学里面集体逃走了

55分钟前
  • 花非花
  • 还行

瀑布逆流而上,轻羹微甜少糖,洋芋屑滑出喉咙,蚕豆苗钻进土壤。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新干线逆向飞驰,火山灰漫天飘荡,所有喊出口的愿望重回纸上。咬一口的冰棒变得完整,不堪折的花朵重新绽放,摩擦过的体温计温度下降。爸爸拨弄着吉他,妈妈制造出饭菜的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你还在我身旁。

5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1小时前
  • shininglov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