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出经典反复呈现的时候,心理总是期待不大高,但是去还是要去的,毕竟有斯皮尔伯格的大名。旧版电影不喜欢,但是音乐剧非常非常喜欢,19年巡到我屯的时候一场看完马上买了第二天的二刷。
几处不喜欢的:
Prologue
Jet的出场舞被弱化了,本来非常经典非常意气风发的年轻潇洒帅小伙,变成一群只会在街坊搞破坏的小混混。(好吧设定确实也就是小混混,但是音乐剧的群舞呈现更多在于帅。)
Jet方的女性舞蹈被全盘删除一个镜头都没剩下,本身在音乐剧有非常帅气的小姐姐,这里除了两句台词,啥也没有。有点过分了啊。
主角初遇的双人舞,被放在了角落,没有背景群舞,这倒不是重点。重点是镜头一共才两个八拍的片段,第二个八拍居然只拍了上半身,腿部的流动直接就没有了……这是导演不懂舞蹈还是说俩主演不会跳舞啊……
男主非常普通啊……颜值唱功演技……
Cool,Tony VS Riff
打斗戏想做成动作片又舍不得放弃舞蹈感,结果变成慢速跑酷+尬舞……
没有字幕,大段西班牙语对话/Hispanic口音的英语我真的听不懂……
几处喜欢的:
America
非常喜欢!拉丁风情真的热情极了!说出“我付房租的地方就是家,我的梦想是攒够了钱在这里开自家的店,才不要和你生6个孩子回波多黎各”的Anita太帅了!
Mambo
非常剑拔弩张的斗舞,跟原版及音乐剧一样激情四射。
Bernardo和Riff的选角都非常好,眼神凌厉,尤其Riff被枪怼的那个镜头,是动心的感觉
Rachel Zegler
且不说她演白雪公主合不合适,在这里是真的非常合适了。姑娘业务了得,造型也非常美。高音驾轻就熟,唯一一点点缺憾可能是Rumble前的那一支Tonight需要多一点气势,孩子还小,未来可期。
至于故事,没啥好说的,所谓经典就是故事走向早就了然。
但是悲剧的力量在那,结束的时候,还是在电影院里多哭了五分钟才止出来。
翻拍片俨然成为了当下好莱坞的一种主流,今年以黑马姿态摘下奥斯卡桂冠的《健听女孩》就是完美示范。也许这里面不应排除有些导演借翻拍满足自己的迷影情结,丹尼斯·维伦纽瓦的《沙丘》和吉尔莫·德尔·托罗的《玉面情魔》可归入此范畴,但无论如何,络绎不绝的翻拍热潮无法掩饰后疫情时代好莱坞创作力极速减退的迹象,即便如鼎鼎大名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也难逃此窘况。不过,《西区故事》在今年颁奖季的不俗表现,使我燃起对这部经典百老汇音乐剧的兴致。 此前并没看过旧版的《西区故事》,我以为这会是那种严格按照原版翻拍的老式歌舞片,没想到在半个多世纪前的经典百老汇音乐剧上诞生出极其现代感的视听冲击力。当然,这全赖有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精湛的场面调度、摄影、剪辑和灯光色彩,这些足以代表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标配令我看得目不转睛。演员演唱方面中规中矩,有某几场如警察局的段落令人印象深刻,也有部分段落控制欠佳,打乱了叙事节奏,无法承接上紧迫感。虽然没看过老版,但里面不少歌曲竟然都耳熟能详,这相信就是经典的魅力。 最令我意外的是,整个故事的核心竟与种族冲突和青少年犯罪有关。青少年犯罪题材看得太多,尤其是街头斗殴、争夺地盘之类的早已稀松平常,不过将之与种族问题结合起来,立刻输出一种异常贴近当下的观点。在一个多民族的大国里,如何才能管治和协调好不同种族之间的矛盾纷争?相信是一个相当棘手的话题。导演刻意不翻译出所有西班牙语对白的字幕,让观众更为直接去感受引发种族对立及冲突的根源。借助引入现实话题,无疑令这部经久不衰的作品焕发出跨越时代的光芒。
《西区故事》,这部最经典最成功的之一的音乐剧,从百老汇传唱到大银幕,1961年版本的《西区故事》,更是斩获当时奥斯卡10座小金人包括最佳影片。
或许也正因为太成功,《西区故事》电影一直没有再被翻拍搬上大银幕,直到辣个男人的出现,如今75岁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有着一个长久的梦想,就是想拍一部歌舞片,最终他选择了《西区故事》。
影片所呈现的,依然是带着大师匠心技艺,还有古典优雅的斯皮尔伯格式的美学,以及丝滑舞动运镜的镜头语言。
整部影片看下来,无论在服道化和调色上,都无比贴近于1961年版本,追求保持品质感和还原,就连演员也是和经典版一样,请到的大多数都是音乐剧的歌舞演员来出演。
斯皮尔伯格的导演功力已不需我多做介绍了吧,《西区故事》绝对称得上是一部考究经典的艺术品,是的,也或许正因为这部电影是“考究经典”而不是自行生长的,因此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离创新较远,但有着情怀和对过去银幕经典再致敬的作品。
如果你喜欢歌舞片,喜欢《西区故事》的故事,就不要错过斯皮尔伯格这个版本。题外话,显然这也是片方给斯皮尔伯格的一次任性,1亿美元的投资,现在也就六七千万美元的票房。
(本文修改版刊载于《环球银幕》2022年3月刊,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在《西区故事》的最后,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将一行简单的“给爸爸”(For Dad)放在了字幕之前,让整部电影有了一个更为私人又温馨的结局。作为1961版《西区故事》的翻拍,本片以一种“反哺”的姿态,让几代人一起重回影院,感受纽约街头“火箭帮”和“鲨鱼帮”那群野小子们的劲舞,感受波多黎各人烈焰般的激情,也被伯恩斯坦那打通古典交响乐和当代爵士乐的完美曲调所感动。
献礼父亲,是因为父亲阿诺德·斯皮尔伯格是《西区故事》的“死忠粉”,斯蒂文伴着这部作品的原声度过了青春期。在他对电影产生浓厚兴趣的启蒙阶段,这些歌舞不经意地融入了他的审美基因里,原作的结构和编排他也早已烂熟于心。
于是,在新版的《西区故事》中,他并未对脱胎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做改动。距离莎翁的时代太远,在当代年轻观众心中,这个过于梦幻而甜蜜的故事多少变得难以令人信服,一见钟情后紧跟而来的血雨腥风也显得有些刻意甚至狗血。《西区故事》的情节似乎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起,被冻结在了时间里,缺乏某些被共同想象所构建的“时代精神”。
但这并不意味着新版《西区故事》失去了它存在的必要性。对于老版,影迷所熟知和诟病的一点便是电影的选角:60年代的好莱坞并不能为真正的波多黎各裔提供舞台,当时 “鲨鱼帮”头目贝尔纳多的乔治·查金思是希腊裔白人,他需要涂黑皮肤来演绎一位拉丁裔的角色,而这在当今的好莱坞是破坏底线、不可接受的大忌。
因此,斯皮尔伯格一开始就带着“纠错”的历史使命来重启这个项目,要把塑造角色的权力还给真正的有资格诠释他们的人。我们等来了“万里挑一”的拉丁裔演员瑞秋·泽格勒、大卫·阿尔瓦雷茨和阿丽亚娜·德博思,博德斯已经斩获金球奖最佳女配角并获得了奥斯卡提名。
但斯皮尔伯格想做的显然不只是如此表层而直接的赋权,他希望能让这些角色以自己的方式重述根植于他们身上的这段移民历史,从而完整他们的个体叙事。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如何想方设法加入更多内容,比如将核心场景设定在了正在施工的林肯艺术中心。在上世纪60年代,这项工程把移民社区挤出了他们的家园,让他们在流离失所中进一步被边缘化。“鲨鱼帮”和“火箭帮”的舞台,围绕着这个以真实历史事件紧密关联的空间展开,所有的废墟布景都有了自己的叙事意义。拆迁的铁球悬挂在天空中央,它沉重的质感让我们怜悯着两群青年的狂躁、迷茫和不安,电影在文本层面也有了更多的内涵。
与此同时,大师的斯皮尔伯格同样丰富了《西区故事》的视听呈现。相较于老版,我们能从电影的开场就感受到他是如何精心排布场面调度:帮派成员们穿梭于纽约的街头,镜头捕捉着他们的动作,随着他们在地面上用滑步前进,镜头也带着我们一起向前滑行。流畅的剪辑卡在音乐的节奏上,运动感扑面而来。
除此之外,老版中那场已经成为歌舞片的经典范例的“天台歌舞”的段落,也被斯皮尔伯格平移到了地面上,这首波多黎各人传达他们心中梦想的歌曲《美国》得以真正在宏伟的场面中进行。前后景交错,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摄影机在其间优雅而丝滑地移动着,却从不会让观众遗失注意力——歌舞类型片最令人沉迷和愉悦的调度美感,斯皮尔伯格都成功地呈现了出来。
六十年过后,大银幕上的歌舞还在继续,斯皮尔伯格为年迈的父亲和年轻的自己编造了新的梦。社会的发展或许让我们不再相信爱情童话,对刻意的悲情也充满了抵触,但我们始终还可以在歌声和舞蹈中被艺术最本质的美打动,被电影魅力所吸引。从这点上来说,《西区故事》便完成了它在这个时代的使命。
剧本:
和1961版电影相比,剧本的基本结构没动,只是增加了一点文戏,丰富了人物背景,为了更好地电影化,虽然时长没变,但新版感觉更紧凑,叙事节奏更好。故事还是那个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完全看不懂的爱情和莫名其妙死掉的人,这一点不管老版新版电影音乐剧都一样的蠢。 文戏有30%的对白是西语,并且特地没有打字幕,斯皮尔伯格说目的是为了让观众体验听不懂的感觉。我假设内容应该不影响剧情,但还是会出戏,听不懂的自然反应嘛,反正我对这一操作是非常迷惑的......
歌舞:
歌曲顺序恢复到基本和原版音乐剧里相同,更加合理顺畅,老版电影里改掉的歌词都还原了,比如“Womb to tomb. Sperm to worm.”,听了这么多年的歌依然如此好听。新版我最爱的就是舞蹈部分,America本来就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歌,这次的编舞更是观赏度爆表,其他几场大型歌舞戏Prologue,Jet Song和The Dance at the Gym也都是大师级的场面调度,剪辑也很好,最后出来的效果就非常有感染力。在此必须要赞美一下新版电影的编舞Justin Peck和摄影师Janusz Kamiński!服化道布景一流,画面美得不得了。
表演:
Riff叛逆,但是仗义忠诚,做事果断,Mike Faist演得很好,还比以往更多了点狠劲,我最喜欢他买枪的那场戏,太帅了,Mike的歌舞自然是不在话下,他声音亮,唱Jet Song的时候还带有一点点贱,很符合个性。老版我最喜欢的角色是Anita,Ariana DeBose诠释得也很好,不管是唱America时候飞扬跋扈的样子,还是被Jets羞辱后倔强不屈的样子,都很抓人。Bernado就是个愣头青,我最喜欢吃早餐那场戏,他被Anita怼到结巴的样子太好玩了,David Alvarez演得很可爱,他和Ariana的化学反应超棒,满眼爱意,以及David舞真的跳得非常好! 最爱的三个演员 ,Tony两个提名一个得奖都不是盖的。然后就是我最无感的男女主,因为剧情原因,这两个角色就已经立不起来了,Rachel Zegler胜在歌唱得好,傻白甜少女Maria,最后情感上需要一些爆发力也能出得来,但是Ansel Elgort就真的是演技稀烂到被所有人吊打,融不进感情还很油腻,最后一场本应该很痛苦的戏看得我都快笑场了,每一首对唱歌曲都被Rachel吊打,和Mike斗舞也被全方位吊打,简直不是一个级别的,不是说当年收了几万盘audition tape,就选出这样的男主角?非常好的电影被Ansel Elgort搞塌了一半,更不要说他后面的丑闻了。
据说演员工会看片后非常喜欢,感觉BP提名概率还挺高,BD不一定因为竞争很激烈,我个人觉得如果要提表演奖项的话,应该给Ariana DeBose提女配,Mike Faist提男配,Rachel Zegler提女主还是差了点意思。
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善于拍摄宏篇大作,这次把一个爱情故事的场景放到美国六十年代这样一个杂乱、动荡而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通过歌舞的形式展现。 60年代时,美国纽约的西区是一个贫民窟,白人中的中低阶层以及外来少数族裔在这里共同生存,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产生了冲突、矛盾和融合,少数族裔争取权利和融合,年轻人发展、就业、教育环境面临困境,都是此片的一个社会背景,影片以一个罗密欧式的爱情故事来体现当时社会环境的发展。 这是一个翻拍剧,延续了百老汇歌舞剧的风格,以歌舞的形式来体现了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大导演对歌舞场景的调度,采取了大场景,长镜头来体现,突破了百老汇舞台的限制,但同时也在一些场景的调度上过于戏剧化,比如影片的结尾的处理,完全是一个戏剧化舞台的形式,缺少剧情电影的逻辑性。
很爱1961年那版电影,但不妨碍我享受新版的乐趣。新版也做到了更大更亮更美,同时承载着同样的精神。镜头从一开始就让纽约的贫民窟与舞者一起活络起来。每个镜头、编舞、调度和灯光,都能感受到斯皮尔伯格对好莱坞黄金时代、音乐剧&歌舞片的爱与尊重,尤其是场面调度没得说,伦纳德·伯恩斯坦的音乐旋律也焕发了新生。而且导演把女性主义、种族主义等做了大融合。但它还是无法与老版相比拟,没有那种魔力。我觉得男主的选角是失败的,艾尔高特缺乏自我表达,更缺乏声乐能力,他演唱的古典歌曲听起来迟钝,缺乏个性。基于此,他与瑞秋·泽格勒的“化学反应”也受到了影响。btw: 和原版一样,我仍然爱女二。
近几年最让我失望的斯皮尔伯格。暂且不说是否看过原版吧,单就歌舞片最基本的代入感和沉浸感,这部电影就完全让我感受不到。就更不用说故事本身就是一个老到牙都掉光的地步。主人公感情线不合理也就算了,主要是两个主人公的存在感居然可以这么低,还不如女主的哥哥和嫂子让人印象深刻,最起码哥嫂二人在纽约街头的拉丁热舞真的是够调动情绪的。但是讲真的,硬件是真的没话说,服化道以及整部电影的场面调度,绝对是一流水平。
全知视角+碾压式调度,不可避免损耗或错失了演员的魅力,而这恰恰是歌舞片最不可替代的核。看完觉得张艺谋没拍一部歌舞片是他职业生涯最大遗憾。
中途离场了 因为我老了 受不了天真派和大口音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翻拍这么一个WTF的故事???一大早把自己从床上拽起来早餐都来不及吃饿着肚子在影院坐了仨小时,现在就是后悔,非常后悔。全片唯一的亮点可能就只有六十年代的服装了,然后歌舞部分就篮球场舞会和街面美国梦之舞还行。从大决战开始就只想提前离场,之后每个情节都是WTF,而且男女主演技还很糟糕,跟两个恋爱脑真的没法共情,你哥死了,你第一反应是啥?跟杀人凶手困觉?你好朋友死了,你刚杀了人,第一反应是啥?跟死者妹妹困觉?还要私奔?🤷♀️真是连槽都不知道要怎么吐了……
男女主相爱得莫名其妙,好一出老掉牙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大部分时间我的脑子里在想,“你们不要再打了啦”开始尬舞.jpg
4.5。近些年似乎出现了一股歌舞片复兴的苗头,然而多数都是重歌而轻舞,但肢体的运动恰恰是传统歌舞片里最迷人的一点,而这版《西区故事》毫无疑问做到了歌舞俱佳。斯皮尔伯格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把观众彻底带回到了几十年前那个还是贫民窟的上西区,所有的歌舞场面都是值得反复琢磨的场面调度大师课,而卡明斯基的摄影更是贡献了好几个摄人心魄的时刻
几个ensemble numbers都拍得特别好,看得我心潮澎湃,然而紧接着就是ansel elgort村头二傻子般的演出,又让我命丧当场。整个观影过程就是这么死去活来的。至于新人女主,几乎没有演技可言,就爱豆水平吧,哥哥死后和嫂子那场戏被压得毫无存在感。还是给个四星,敬伯恩斯坦桑德海姆。
新瓶装旧酒,翻车翻大了。不明白这个陈旧故事怎么会一点改编的痕迹都没有,Tony Kushner你好歹是写出过“天使在美国”的大神啊!另外,阵容gay到我了...
笑场无数次 其中一次因为男主演技太差笑到浑身出汗
糟糕的故事,男主也演得好糟糕,唱歌和女主不是一个度,跳舞也和兄弟们相形见绌。希望这世上不会再有这种罗密欧朱丽叶危害人间,救命啊。所有星星都给anita了。
不要插手你妹妹的闲事,否则你会被人捅死。你被捅死当晚你妹妹还会跟杀死你的凶手啪啪啪,再被你老婆抓到。你老婆抓到以后还会被你妹妹劝去给凶手传信,顺便差点被凶手的同伙们轮奸。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为难别人就是害自己。阿弥陀佛。
美式霸凌(加长版)
😅挺无语的改编,可能是因为原作剧本本来就很无语吧
斯皮尔伯格竟然也能拍这么难看的片子,还是歌舞片,有种米其林大厨做西红柿炒鸡蛋,做出食堂味儿的感觉。咱就是说,您真喜欢《西区故事》那就重映嘛,搞这么麻烦干啥。
实在是太过时了……坐如针毡。配偶焦躁得出去买酒,结果柜台都关门了。我俩只好躺平抖腿,研究一些难看皮带、帅气外套和剪裁精良的牛仔裤。//今天刚补看了Ansel性骚扰未成年人的新闻,cancel了。
所有配角的演技和舞技都好过两个主角,特别是男主角浮夸的表演和看着不协调的四肢,在这样一部把视听美感当作最大(唯一?)驱动力的作品里显得格外扎眼。
你永远可以相信斯匹堡的调度,有几个单场戏好得让人不忍心打差评,然而实在无法悖逆自己的观感,毕竟这个满含时代局限性的白痴文本和两位并没有什么角色魅力的主角都无法让人信服,看到最后一度恍惚这到底是一个包着comedy 外壳的tragedy,还是一个包着tragedy外壳的comedy,简而言之,不太好看。(同场的一个老大爷看起来看得蛮过瘾,片头福斯音乐出来的时候甚至还做了个欢呼的动作)
虽然但是… 拍得好牛逼啊🤩拉片爱好者全程高潮。镜头运动、剪辑节奏和光影变换都和演员们一起在跟随音乐舞蹈,古典好莱坞的气质被赋予了来自“未来”的科幻质感,让这一版改编真正具备了一种摆脱时代束缚的永恒性。
有名的美国音乐剧《西区故事》1957年演出,到现在已经65年了,它的有名唱段听过多次,全剧则一直没有看过,今天发现它原来也是个改编得还不错的纽约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它肯定是46年出生的美国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少年时期的“崇拜记忆”,74岁了还亲自操刀将其再次搬上大银幕!完全打破舞台局限,实景、大调度、大场面,运镜、组接都很有现代感,漂亮好看。主演演员明星气质不够,影响了票房和口碑,但它终究是过去时代的一个文化坐标,值得记录与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