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第一次攀登夜间露营给布丽特录的视频“我总是想起你,我心里的某个部分希望我能快点回到地面,离开这里,改变航班,回去见你,因为我想要,只想见到你,我爱你”以及之后布丽特带着思念、痛苦和他们共同的信仰继续向前走“到处都是他的痕迹,我感觉你就在身边,马可”“我非常想念他,想念我们的冒险,谢谢你让我看到你的世界”。灵魂伴侣,小布带着他改变,他和小布一起冒险,一起穿梭在属于他们的世界里。 marc的自由、纯粹和冲动让我震撼,羡慕又敬佩又向往。他是独一无二的。 marc母亲的教育也塑造了marc独特一生,很爱他妈妈。 marc是热爱生命的,“但你不能否认,每次上山都可能是最后一次,你必须感激你爱的一切,你希望自己最后一顿吃什么就去吃什么”
很感谢能看到另一种人生态度,极致又纯粹,作为理想主义者汲取到新的能量。
其他所有搞攀岩的人接受采访时都是在精美的大house里,而Marc要么在山脚下,要么在破露营地。
片子若有若无的暗示我们,攀岩这项运动已经失去了小众时期的初心。越来越多的人利用攀岩这个项目搏关注、挣流量,嘴上都是情怀和热爱,心里都是生意和装b。
Marc不一样。他高中一毕业就马上全身心投入了他的攀岩生涯,默默无闻的打破一个又一个记录,独自在一座座悬崖峭壁上寻找内心的满足。
这么纯粹的人,在这个时代真的非常少见。这也算是一种君子慎独——即使在没人的地方,依然保持热爱。
在大多数弄潮儿眼里,世界上的每一样东西都不过是一个trend。人们不在乎这个trend到底是什么东西、有什么意义,人们只是需要能有一个又一个的trend让自己可以保持追逐。这或许是因为内心的空虚,抑或是低自爱状态下对外界认可的病态渴求。
这样的人,是在资本主义潮流裹挟下,丧失了热爱能力的可怜的人。
我们普通大众终其一生,也许都是这样的可怜人,只是可怜程度不同罢了。
有多少人能自豪地说,我有某个爱好,这个爱好与流行毫无关系,与他人的认可毫无关系,即使无人知晓、没有回报,我也愿意持之以恒的去热爱它?
我不敢说。
像我的爱好是做饭,一方面是我自己爱吃东西,也喜欢把东西摆出好看的样子;但另一方面,我也必须承认,我很享受把自己做的东西发到朋友圈后被大家夸赞的感觉。可以说,大多数人的爱好都由这样两个部分共同驱动:个人喜好+外界认可。
Marc不一样。他的爱好仅仅由个人喜好驱动。
这是怎样的一种概念?在这样一个人人一点屁事都要发到社交媒体上“分享生活”的时代,Marc一个人在攀岩。他并不觉得攀岩有多么与众不同、多么酷炫,也不在乎他人是否能见证自己攀了多高的岩,他只是一个人扛着些小工具,在空无一人的野外独自享受人间。
我羡慕他拥有这种独自享受人间的能力。
不受资本煽动,不考虑他人眼光,仅仅是单纯的做着自己爱做的事。
我想,一定得是非常沉得下心的人才能做到这点。但Marc并不是唯一一个独自享受人间的人。日复一日在公园独自遛弯的大爷,天天下了课溜去小卖部买零食回家偷吃的小学生,他们都是在独自享受人间。只是Marc的爱好更为小众,为他附上了一层透着神性的仙风道骨。
人生的意义就应该是快乐,但快乐绝不应该建立在他人的凝视之下。
也许Marc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通往究极快乐的道路,在于主动摆脱他人凝视。
不再想着快乐的事要发朋友圈,而是单纯的去享受这件快乐的事本身。独自遛弯也好,独自偷吃也罢,总之,独乐乐高于众乐乐。
我是一个追求舒适的人,但我歌颂冒险。
在我看来,人的生活和命运,都是无意和无序的。
社会需要安心工作的螺丝钉,也需要锋利的爪子去前进和探索。
日复一日的生活推动着历史的巨轮缓缓前行,
勇于突破的攀登触碰着在刻画在基因里的前进,
没有人能说谁更高尚更有意义。
看片中就想持续关注马克·安德烈·莱克莱尔的后续生活
没想到影片的结尾,就是他人生的终点。
惋惜。但值得尊重,因为他选择了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和自己对话,和世界对话。
谁都没有办法看到别人看过的风景,
你的世界很美,
我蜷缩在被窝里,依旧感受到了你的善意。
为什么要去攀登一座山?问题的答案似乎非常简单。那么,为什么独自一人去攀登?为什么如此悄无声息?为什么不带绳索和任何安全设施?如果每一次攀登都是对自己生命最后的赌注呢?……要回答上这些就非常困难了。
时间来到1955年,“在路上”的代表,“垮掉的一代”的精神领袖,杰克凯鲁亚克在一节火车车厢里遇到了一个同为流浪者的干瘪的小老头,他称呼这个仅有过一面之缘的小老头为“达摩流浪者”。那个时候,杰克凯鲁亚克一直走在路上,停不下脚步,他疯狂地迷恋着中国的“禅宗”,崇拜唐朝诗人“寒山”。我相信,如果杰克凯鲁亚克能够认识这部电影的主人公,马克安德烈勒克莱尔,一定也会亲切地称呼他为“达摩登山家”。因为小老头、杰克、马克,是同一种人,具备同样的气质,他们是一脉相承的。
马克安德烈勒克莱尔,年仅23岁的他就已经是整个登山领域中的翘楚,但是他太过于低调,只有登山领域最核心的行家才知道他的存在。他行动飘忽,总是独自一人,随心所欲,从不留下什么视频。他是一个纯粹的登山家,只为自己而攀登,不在乎什么荣誉也不为竞争或是出名。他没有什么计划和爬山路线的详细规划,到了山脚下就开始爬,攀登似乎是一种停不下的流浪和旅行,可能是某种说不清楚的激情,也有可能是一种特殊的修行。
马克是一个很内向羞涩的人,不习惯面对镁光灯,也不习惯接受采访。他没有汽车,没有手机,像流浪汉一样住在电梯井里面。在某一天,他会突然消失,然后出现在地球的另一端。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个无法安放的灵魂,我们都不希望它被打扰,希望过着随心所欲的生活,寻找到平静和自由。绝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一点,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我们生活在各种规则里,生活在别人的眼光中,我们被生活驯服了,成为这个社会大机器的某个零件,成为了一个工具人,我们一直在忍受。从这一点上来说 ,马克是幸运的,我们是池中之鱼,而他在遨游大海。我们是家养的,他是野生的。你觉得他奇怪、疯狂、固执,然而他是比我们更纯粹的人,他才过着比我们正常得多的人生。
何为最纯粹的热爱?何为“达摩登山家”?那是因为行走、奔跑和征服高山的欲望被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DNA里,是我们最原始的本能和记忆。人类是一个流浪的物种,我们作为人类流浪了几百万年,我们走出非洲,足迹遍布了世界上所有的角落。农业出现的时间才一万余年,到那个时候我们才刚刚停下脚步试着不去流浪。而我们被困在钢筋混泥土里面的历史才区区几百年而已。我们的祖先一直在路上,不停歇,这或许是为什么杰克凯鲁亚克会一直在路上。我们的祖先一直在攀登高山,他们一路翻山越岭到达过几乎世界上任何地方,每一坐山峰几乎都留下了我们先祖的攀登的脚印,这或许就是马克像个幽灵般独自攀登的原因。当你搭着帐篷在野外露营,当你躺在山顶上仰望星光,当你独自一人享受着最为幽静的时光,某一刻你内心深处的记忆突然被唤醒,就像经历过了几百万年流浪的生活,有某个声音对着你的灵魂大声呐喊,忽然间,你决定抛开一切,成为了一个“达摩登山者”。
电影还讲述了一个包容和理解的故事。马克在小的时候被诊断为“儿童多动症”,他无法在教室上课,而只能在家接受母亲的教育。她的母亲从小就给予他自由,从不束缚他的天性,一直在鼓励他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一点在我们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我们总喜欢把自己的标准和喜好强加在下一代身上,而丝毫不在乎他们的感受。马克发生意外之后,母亲的悼词也格外让人触动。她感谢上帝赐予恩典,让她能够理解自己的儿子,而不是阻挡他对群山的热爱。她为马克感到高兴,因为他从事着自己喜欢的事业,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无拘无束,他的人生虽然短暂却是开心的。她对儿子的感情更多的是一种感恩,感谢他这26年来给自己的陪伴。这才是正常的亲子关系,爱是包容理解而不是索求。每一个人都有他独一无二自己能够去选择的人生。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要求马克这样天生的冒险家、这样的“达摩流浪者”过着平庸的被束缚的生活,他将会多么痛苦,他的人生将会多么灰暗,最可怕的是,他将毫无意义的虚度此生。
电影中有句禅味十足的话。托尔金在《霍比特人》中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安全的路径,你现在已经到了荒野的边缘。”最后,我想用这句话和大家共勉。
攀岩表演通过奥运会已进入更多人视野。
然而,最纯粹的登山运动是没有安保措施的“徒手攀岩”。和《徒手攀岩》一样,纪录片《登山家》也聚焦徒手登山极限运动。只不过,《登山家》主角马克不像《徒手攀岩》亚历克斯那么幸运,他最终在一场雪崩中永埋大山,这也是极限登山运动的概率铁律。
因此,我们不必老是去津津乐道这种“作死运动”的奇迹因素,以及那些暂时存活的登山家的“英雄”壮举。“死亡”从来就是这项运动中的家常便饭。大自然一直在用它的伟大提醒着人类的渺小。徒手“登山家”放弃了所有的现代保护措施,用自身的勇气和技术,返璞归真直接将肉身交给自然检验,探索人类的能力极限。 这部纪录片也让我们再次见证了“理想主义”的激情和悲剧。马克8岁时被一本冒险杂志激励立志成为登山家,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征服绝壁的奇迹后,最终在25岁丧命。影片中,马克受访的亲友表达了对极限登山运动的看法和复杂心态。这个行业信奉挑战死亡的人生哲学,但面对死亡真正来临时,也难掩人类情感的脆弱。 马克的人生旅程和万花筒的复杂世态构成激烈的潜在冲突。他几乎抛开所有世俗的价值观,不在乎安稳的生活,不在乎名利,甚至不在乎死亡,只在乎自己能否在喜欢的生活中获得自由的快乐。以肉身去解读自然,用一种近乎宗教般修行的心态与死神共舞。这究竟是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探源,还是西方人文精神危机的折射,影片没有给出更多的背景和答案。 证明自己还活着的刺激,真的需要用死亡来实现吗? 还是说,用更为终极尺度的哲学追问,生命究竟应该怎样才算有价值?“登山家”无疑给我们抛出了一个天问。 2022.3.21
Marc说,人类可以在如此庞大的世界中,体会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他还说,每次你去山上,都可能是你的最后一次。所以你得感激所有你喜欢的东西。
他的生命长度看起来也许比绝大部分人都短,可是他却比太多人都活得精彩了。有多少人忙忙碌碌一生却从未真正活过?他们深入接触过大自然吗?他们仔细观察过生活的细节吗?他们只是为了得到更多钱权名利在“奋斗”,他们的心早已麻木不仁。
每一次爬山,Marc一定都体会到了心流吧。全神贯注地和山峰紧密地交流切磋,每爬上一寸,就是交流更深一步。大自然看似不言不语,实则是普通人没有仔细聆听,Marc一定就听到了大自然的话语吧。
Marc是真正的登山家,风餐露宿却从不觉得辛苦,因为这是他热爱的事。很羡慕他有自己热爱的事,也很敬佩他可以为了自己热爱之事做到这个程度。
Marc每次登山之前必然做好充足的准备,但有时天气就是变幻莫测。像他一样的登山家们,每次爬山之前会不会都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呢?其实葬身山谷或者雪山,也并不差,至少他们可以和自己热爱的大山相伴。这不是一种浪漫吗?
看视频时,有弹幕飘过,大意是希望他为了挚爱之人不要再继续登山了。可是他本身就是这样的啊,热爱登山和登山已经是组成他很重要的一部分了,他怎么可以放弃?再说了,她女朋友当初爱上他不也是因为他登山吗?
Marc的母亲说,我相信马克过了他自己想要的生活,那就是他要丈量大山,立于顶峰,找到通往孤独山谷之路。
Marc母亲的教育方法很优秀,因材施教。也正是因为她的引导和支持,Marc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并且追寻它。好希望国内出现更多这样的亲子教育,而不是分数为王。但是这也是社会和历史遗留的问题了。
极限类运动的题材一直没法触动我。这么说吧,these people have nothing to lose. 富官贵科学家一个比一个怕死整天研究怎么活久一点。。但是这些人改变着世界。极限运动者走了,大山还在那里,不来也不去,可能只占用了搜救资源。
最理想主义、最纯粹的独攀者。他甚至不愿意有人去跟拍他的独攀过程,因为那样的话整个登山体验就会完全不同。他独攀岩石、雪墙甚至垂挂的冰瀑,假以时日他可以成为Alex Honnold和Ueli Steck的结合体,不过这一切最终只能停留在“如果”。外人可以不理解他的“疯狂”,但对他来说,这是最完美的艺术,是最极致的自由。
有种说不出的感受,本来的预期是当作一部普通的极限运动电影来看的,前面大部分时间也是这么觉得的,Marc-Andre Leclerc是个非常极致的人,有摄影机跟着就不是真的solo了,而且他所有的free solo路线都是on site的,就是从来没有走过,上去才知道是什么情况的。当年觉得Alex free solo El Capitan已经够牛逼了,但他还是挂着绳子在Nose上来来回回研究了无数次才敢上去的。我以为这片子就这么结束了,没想到最后十五分钟会是这么个结局,Marc出事的时间早于我开始关心攀岩这项活动的时间,而且我这次也没提前做功课,想说通过电影来认识这个人也不错,于是在完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我惊呆在电影院里说不出话来。只能说Marc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够了吧。
喜欢危险的运动并不是喜欢肾上腺飙升心跳加速的感觉,是喜欢那种完全专注自我从而进入心流所有东西都被无限放大的时刻
震撼人心的不只是片中那些摄人心魄的雪山,更是攀登者纯粹而极致的理想主义。Marc的生命像流星一样短暂而绚烂。
顺着Alex Honnold的影人页看到这片子,看着看着知道了为什么今天才看到这小伙子的事迹。。。顺便纯属个人好恶,Marc女朋友Brette观感比Alex的妻子好太多。。。。
Marc-Andre Leclerc跟Alex Honnold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人 Marc注重极致的个人体验 而Alex更多把攀岩当作一项运动 从某种意义上Marc更多是在靠天赋 喜欢临场发挥 而Alex十年磨一剑会做充分的准备工作 所以Marc的经历和最后的悲剧让他的一生赋予了Alpinism浪漫的艺术性和哲学性 而Alex呢脚踏实地地做一项竞技极限运动 这几乎代表了任何一项事业里的两类人 在我的领域里我敬佩Marc但我想成为Alex
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风雪之夜,登山家蜷缩在山崖帐篷内,给女友留下一段视频:“我孤身一人在山里,但我的一部分想快点回到地面去看你。”这部片子将带你领略一种纯粹而孤独的登山哲学,认识一位光芒夺目又侠骨柔情的登山家,感受一段交织理想、情感与命运的人生旅程。所以这部片子讲的不仅是登山,也是人生。
相比于几年前大火的《Free Solo》,这一部没有把过多的笔墨放在攀登本身上,而是更多的展现Marc作为Alpinist的生活方式和近乎极致的登山理念。甚至最后Torre Egger冬季free solo首攀的壮举,都只是用示意图和随身摄影简单的展现。Marc最后的结局并不是悲伤的,反倒有一丝浪漫主义色彩,这可能和阿式攀登的本质有关系吧。Alpinist们穷其一生,永远在挑战的路上,表面上是对速度和装备的极致追求,实则是对人类自由的终极向往。
Success makes no difference to life. It is a journey where we face challenges and solve problems. We celebrate, for Marc's fated but fulfilled life. 纯粹又极致,背景音乐响起《圣母颂》的时候我就开始哭了,好多年没在电影院哭过了。
认为比《徒手攀岩》更加纯粹,虽然在开片几分钟之后,我就想着这样的孩子是天选的,但同时他们的生命应该会是极度浓缩的,但依然我不知道在片子的最后几分钟里面,竟然已经是有结局的了……如果说我还能理解Alex所追求的,那么对于Marc所追求的,我只能说已经部分超越了我的认知和想象,能用“看不懂,但大受震撼”来描述。也许,就真的像他所说的,在那样的攀爬过程中,你发现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简单。
攀冰比攀岩更危险也更刺激,嬉皮的野外攀岩登山生活看起来自由又美好。但几部攀岩登山电影下来boys club的气氛却让我难受。Marc有着和Alex几乎一样的profile,生而不同,不容于主流,看起来尴尬却纯粹,最终在岩壁上找到自由,像许多白人怪男孩一样,拓展了人类体验的边界。但女人们在这样的故事里只有母亲和女友的角色,即使那个女友也攀岩。我需要女攀岩者的故事。最后RIP Marc。
知道登山者 Marc Andre 的人很少,知道这部纪录片的人更少。但没有关系,真的没有关系。在2021年看过的电影里,它是最震撼我的那一部。回想起影片中的一幕幕,我的手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我忽然有一个领悟,语言竟是如此苍白。是啊,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注定无法用语言描述。那就写到这里吧。Live like Marc Andre!
本是看极限运动的纪录片,但出乎意料的是这竟是一部很“禅”的电影。年轻时追逐致幻剂中的世界,后来从攀登中找到了更健康且更纯粹的方式去接近那个世界。无论以何种方式结束这趟旅程,他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通过这些经历“觉知”着当下生命中的一切。很有触动的几个点:成就不会改变你,而那些艰难攀登的旅程会留下印迹并塑造你;攀登前最后一顿饭有什么吃什么,因为那可能是你生命里最后一餐;Marc在攀登前吃着蛋糕珍惜的样子;攀登过后会更珍惜生活中的一切,那种对世界充满爱的感觉会持续很多天,因为nothing in our lives should be taken for granted. 最后觉得感慨的是他们俩找到了彼此,在我看来比alex要幸运得多,因为可以真正地互相理解,并一起经历、一起冒险、一起感恩。
everybody dies, but he lived... 看到爬egger那段想起来之前看户外探险写人爬torre的历史,想起torre最后被david lama爬了,而后来david在19年的一场雪崩中死在了落基山脉里。当时我就想,marc-andre还活得好好的在拍纪录片,将来不知道会不会爬一些没那么危险的东西,看他solo水平这么高,过两年说不定还会在新闻里看到他。没想到啊没想到,他居然比david lama去得还早。无情的雪,a clean death.他的女朋友也真的很棒,这么美的爱情,几乎都让人不觉得是一个悲剧了。他的妈妈说得很对,这短短25年是值得感激的、美丽的25年。
他死了,他活过,他还活着。他鼓舞了我。
感觉他和他妈妈都是哲学家。在他的追悼会上,他妈妈说感谢上帝让她能理解她儿子。这真的很重要。
①继续前行or彻底崩溃。②不给孩子规划路线,而是让其发现自己的道路,并给予支持。③完成了登顶,并不会给你本身带来什么巨大的改变,但会获得心灵的升华,以及一段最美妙的回忆。④攀登并不是为了追求刺激,而是在全身心投入挑战时,发现真实的自己,用随时可能送命的代价换取高度的精神专注,以及完全掌控自己的奇妙体验。⑤人生不在于长短,波澜不惊也许是一种幸福,但绚烂如烟火,虽短暂却能照亮他人,关键在于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⑥马克·安德烈·莱克莱尔,比这世上绝大多数人都要幸运,天生的攀登者,出色的身体条件和技巧,开明的母亲,挚爱的女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这个世界生活了25年,人最重要是把自己活明白,并全力以赴做自己,虽死亦无憾。
他的“在餐馆工作”的母亲谈吐举止以及面对爱子早逝后的悼念,都太优雅了。Marc能成为这样超脱纯粹的人和这位母亲有很大关系。
“每一次攀爬都是山给予的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