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这个艰辛的2020年还剩下三个月多一点。
后两集与前四集播放的时间,间隔了好久,久到我已经忘记了前面的内容。
回顾这场战疫,我除了配合国家号召,好好在家待着不出门,等待复工,其他什么也没做。
杨妈妈眼看着要撑不下去了,仇医生给远在武汉值班的杨妈妈的女儿打电话,告知情况,因为语气平静,弹幕里出现了两个字:冷漠。
后续有很多人发弹幕反击了,发“冷漠”二字的人。
我突然觉得,无论什么时候,总有人非要抛开上下文,抛开场景来做阅读理解。
一个人去世了,他没哭,他的表情、语气没有变化,就表示他对生命漠不关心,冷漠吗?
所有的情绪只有表现出来才算吗?
在之前的某次通话中,医生照例跟杨女士“汇报”她妈妈的病情,末了,杨女士问了一句“你父亲还好吗?”,然后我们才知道,仇医生的父亲当天在做手术。
说着说着,半头白发的他,默默拿掉眼镜,擦掉泪水。然后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继续做【他该做的事】。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控制不住的往下掉。
感恩那些负重前行的人们,尽管有些重量我们难以想象。
愧疚的是,自己“健忘”的习性,我又把生活过成了一地鸡毛。
《Ernste Stunde》Rilke
Wer jetzt weint irgendwo in der Welt, ohne Grund weint in der Welt, weint über mich. Wer jetzt lacht irgendwo in der Nacht, ohne Grund lacht in der Nacht, lacht mich aus.
Wer jetzt geht irgendwo in der Welt, ohne Grund geht in der Welt, geht zu mir. Wer jetzt stirbt irgendwo in der Welt, ohne Grund stirbt in der Welt: sieht mich an. 沉重的时刻 里尔克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哭,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 哭我。 此刻,有谁在夜里的某处笑, 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 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走,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死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 望着我。 (冯至 译)
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杜甫 《赠卫八处士》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性德《浣溪沙》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特鲁多
有一线希望,尽百倍努力。
《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摄制组,深入红区,拍摄武汉与上海两地病区医护与患者们的鲜活故事和危难之中激发的人性光辉,力求细腻呈现疫情下的动人故事。
3月31日,摄制组随上海援鄂医疗队返沪后,立即开始进行后期制作。历时两个多月,拍摄的逾三万分钟的素材,最终剪辑成6集共240分钟的纪录片《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纪录片秉承沉浸式记录,大主题、小切入,分为《红区》《相逢》《脸庞》《雷神山往事》《我要找到你》《我会陪着你》六个主题,用鲜活的叙事语言和画面,展现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人类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力量。
该片从多个角度呈现了上海援鄂医务人员在武汉抗疫的经历:《红区》揭开ICU病房中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相逢》展现援鄂医务人员在武汉的种种珍贵相遇,《雷神山纪事》讲述上海ECMO分队利用高超技术帮助患者挺过艰难时刻,《脸庞》记录一百位医务人员在武汉的经历和感受。《武汉来信》与《防线》则是呈现疫情爆发后,上海公共卫生系统的疫情防控狙击战,记录上海各大医院中医护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的动人故事。
《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以真实致敬生命,以纪录致敬医者,用鲜活的叙事语言和画面讲述一个个具体而又细微的动人故事,直面最沉重的痛苦,记录最深刻的情感,展现生死面前震撼人心的世间百态。节目用摄像机忠实地记录着一段段残酷的故事,也悄悄捕捉着口罩背后隐藏的柔软。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未知的病毒和永恒的人性,在此汇入史诗。该片通过大主题、小切入,用鲜活的叙事语言和画面,展现了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人类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力量。
主要讲述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上海华山医院整建制接管的ICU里,上海和武汉的医护人员,是如何协力将新冠肺炎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的故事。
这一集的故事大部分发生在医院之外,讲述援鄂医务人员在武汉的种种相遇。呈现出疫情之下,人与人之间最为纯粹的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在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接管的雷神山医院ICU病房,摄制组跟踪拍摄上海的ECMO分队如何利用高超的技术帮助新冠肺炎患者挺过一个个艰难的时刻,重获新生。
上海援鄂医疗队有一千六百多名队员,一定有一千六百多个故事。摄制组在武汉进行了一个“百人采访计划”,实实在在地记录了一百位医务人员在武汉的经历和感受,为他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与记忆。
在中国的地图上,上海与武汉,被一条长江串联了起来。850公里,是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也是在武汉抗疫的小丽护士和她的母亲杨妈妈之间的距离。杨妈妈在春节前夕和丈夫一起来上海看望姐姐和姐夫,一家四口却不幸都感染上了新冠肺炎。身在武汉的护士小丽,在本院救治武汉的新冠病人,而杨妈妈则在上海开始了与病魔漫长的抗争。
疫情面前,上海的发热门诊、疾控中心、入境检查,一个个机构建成了抵御病毒最坚固的防线;社区工作者、学生志愿者等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成为了联结上海抗疫防线不可或缺的螺丝钉。
人世间的悲欢并不相通,一切浓烈炽热亦或是寡淡青涩的感情,都抵不过生与死的距离。
2020年,庚子年,全球新冠疫情爆发。我国到现在,累积确诊病例八万一千多例,治愈六万七千多例,死亡三千二百多例,这一组令人痛心的数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病毒的猖狂的同时,更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人间的温情光辉,祖国的伟大!大到政府,小到个体,人人时刻关注着疫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关键时刻,我们国人的爱国激情体现的淋漓尽致。此次疫情中,有许许多多的身影,活跃在抗疫前线,无数为这场疫情默默奉献的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团结一心的群众们,他们在设卡点劝导,在医院做服务,在社区做宣传,用自己所能及的力量为人们提供便利与帮助。他们和我们一样,肉胎凡体,没有神通广大的本领,只是在平凡中做着不平凡的事!
春天,樱花悄然盛开,好像在向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们致敬。只要春天不死,生命不灭,花儿便年年开放。历此坎坷后,于樱花烂漫处盛开,那些历经岁月的战士们向着万家灯火走来,那时,应是春风十里,山河无恙。
很多人已经在想了,在新冠疫情这样的历史性事件之后,会有怎样的影视作品来呈现它?
最好的答案或许是:纪录片。
因为,与其让明星大腕深情演绎疫情中的“逆行者们”,不如让这些战“疫”第一线的医生护士在影像中真实出现,纪实镜头带来的冲击力无疑会更大。
《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它用冷静却不冷酷的镜头为我们记录下2020年年初,那些医护人员的崇高,以及崇高背后的辛酸。
本文有剧透。
1
第一集《红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的主任医师陈澍,即将要面临一个两难抉择。
12床病人的新冠肺炎虽然已经好转,但是糖尿病毒却让他的右腿迅速坏疽。如果不尽快截肢,接下来的脓毒血症会让他万劫不复,他根本等不到出院的那天。
但是隔离病房又完全不具备手术条件。
也就是说,要想对这位病人进行手术,势必得拔管,运到其他具备条件的医院中。然而一旦拔管,病人能不能在没有呼吸机的情况下活下去,又是一个未知数。
另一方面,这位病人已经81岁了。医生们是穷尽一切手段,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来保证他这根残烛上的火苗不灭,还是将精力机会留给其他更年轻的病人。这无疑又是一个两难选择。
有时能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句话是片中对这些医护人员最准确的描述。它让我们知道,疫情中心的逆行者们每天都在与死神做博弈,可无奈之举得习以为常。
陈澍没有放弃这位81岁的老人。他联合多方医护人员和机构,极力促成截肢手术。
当天,隔离区小心翼翼地拔管转移。
路上麻醉师一丝不苟。
截肢手术中,主刀医生冒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坚持手术。
最终,这位老人坏疽的右腿被整个截下,闯过了鬼门关。
如果说陈澍面对的,是一位病人的两种生命危险,那么第三集《雷神山纪事》讲述的,则是以王维俊所在的ECMO团队,如何在两个病人之间抉择生命的故事。
ICU病房的5床和15床,是病情最严重的两个病人。他们都需要用ECMO这种体外呼吸机维持生命,但现实情况是,王维俊的团队中只有一台ECMO,到底先给谁用,让团队成员们讨论了整整80分钟。
两人的病情险象环生,医生们最终决定,先给15床用上ECMO。
因为,5床的病情虽然更为紧急,但即使给他用上ECMO,也很难挽回生命;而15床的病情较为稳定,此时如果不给他上ECMO,很可能错过最佳时期,此后即使再用上ECMO,也难以起死回生。
拯救濒死之人,还是挽救可救之人,让王维俊陷入了这两人的死亡漩涡,但他又不得不扮演上帝,做出抉择。
之后,虽然王维俊等到了第二台ECMO,并且在万分危急的情形下,抢救回5床病人的生命,但最终,生命在展现它神迹的时候,同时显示了它无情残酷的一面。
15床病人康复出院,和王维俊相约去爬珞珈山。
而5床的病人,则在插入ECMO的51个小时之后,不幸离世。
不管是如陈澍这种面临一位病人的两种困境,还是王维俊这种面对两位病人的同一困境,都是《人间世》向我们讲述的更深一层的困境:这些逆行者,在与死神逆行相悖时,也在内心时刻处于伦理困境。
2
除了这些生死之间的转瞬即逝,医护人员们最常面临的,是绕不开的闷热防护服、长期与外界隔离、突发状况、以及患者不配合等困难。
手术服。
护目镜。
N95口罩。
外科口罩。
隔离服。
鞋套。
手套。
面屏。
所有防护装备全部穿戴齐全之后,医护人员们臃肿不堪,且闷热无比,极易出现不适症状。
有些护士在这样的装备下,开始呕吐,行动不畅,但她们还是坚持一个人走出隔离区,不让其他队友搀扶。就是为了省下一套防护装备。
对于为新冠患者动手术的外科医生来说,更为艰难。他不但得在极度闷热的情况下坚持手术,还得克服防护服中的水气导致的视线模糊。
闷热之外,是病患们时而出现的不配合治疗,尤其是老年患者。
人到暮年,遭此大疫,老人们一方面以为长期的治疗费用会拖累子女,另一方面也忍受不了隔离病房中的心理煎熬。
这让照顾他们的护士想尽办法,激发这些老年人的求生意志。
和他们道明医药费完全由国家承担,让亲人时常打视频电话给他们,都是护士们的日常宽慰工作。
由于新冠疫情爆发迅猛,即使各地的医疗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输进来,可还是力有不逮。
比如王维俊医生在组装ECMO机器时,就遇到各种零部件不齐全,耗材不够的情况,也正因如此,他才会面临5床和15床的抉择困境。
又比如医疗口罩问题,由于疫情区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口罩,致使管理口罩的医生时常遇到不能均衡分配的情况。
当然,对于医疗人员来说,他们面临最大的隐患,还是病毒传染的风险。
既然在疫情最为严重的武汉,而且每天都与患者密切接触,那这些每天都在悬壶济世的医护人员,就难以避免“生命危险”这四个字。
片中,一位武汉护士小姐姐,就瞒着家里人,从上海来到家乡抗击疫情。在奋斗一个多月,即将离开武汉重返上海的时候,她才怀着忐忑之心拨通了母亲的电话,告知实情。
环境的,物资的,伦理的,心理的,《人间世》在时而悲怆时而激昂的配乐下,让医护人员所有的压力和困境尽皆展现。
3
作为国内医疗题材纪录片的精品,《人间世》系列从2016年第一季播出之后,就收获过无数人的感动和泪水。
前两季9.6的高分评价,同样延续到了这次的《抗疫特别节目》,这从它高水准的制作和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便能看出。
其实,系列纪录片想要拍好,绝非易事,尤其是对新冠疫情这种宏大的时代事件来说,更为复杂。复杂在于,如何在纷繁的医疗事件中摘取核心和主线,以及如何在这种生死攸关的环境中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
对此,《人间世》从疫情中多个角度来组织整部纪录片。
第一集的“红区”,是为让我们一开始便了解疫情区严阵以待和生死攸关的形势。
第二集的“相逢”,是为展现这一宏大的历史事件中,不同人之间的相识和相守。
第三集的“雷神山”,则以新冠疫情中最为标志性的隔离治疗区,来辐射整个第一线治疗团队的生死百态,为民奔波。
第四集的“面孔”,以采访的模式作为总结,记录下这些勇敢可爱的逆行者们。
这种大开大合的结构,总是会落到影像中医者仁心的细微动作,而这些动作在沉稳有力的旁白中,被不失温度地讲述。让我们为此而哭,也为这些时代逆行者们默默祝福。
“看这部纪录片时,眼泪是不值钱的”。这大概是弹幕中奉献出最诙谐,却最有力的称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人间世》是一部记录人世间生死别离,病患与医生共同携手抗击死神的电视纪录片。《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在疫情期间也不畏困难,记录下抗疫的意义非凡时刻,记录下冰冷的病房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暖相依。 镜头语言能最直观地展现疫情中城市与医院的样貌,最真实的反应了医生与病患互相鼓励相互依偎的状态。在影片开头,导演采用了航空镜头拍摄疫情期间城市的清冷 并把空荡的街道和与死神斗争的战场穿插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展现了新冠病毒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在医院众多病人当中 一位八十多岁右腿坏死的老爷爷成了医生关注的焦点对象,当医生们对他的病情进行探讨时,导演运用了特写镜头拍摄钟表上时针的走动,隐喻着生命的流逝,也暗示着老爷爷情况的危急。在对12号病床截至问题探讨时,其中一名外科医生说:“医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的。”此时导演运用了近景镜头,拍摄几位医生沉重的神情,把医生内心的不甘展现在镜头前,这样的镜头运用体现了“医者仁心”的主题,也充分发挥了纪录片的最大特点—真实性。突破众多难关,医生们最终寻找出拯救12床病人的方案,在医生们推着病人走向设施健全的手术楼时,阳光照耀下来,影片色调变得温暖,不同于以往冷清而充满希望,太阳是希望的象征,医生则是传递希望那双手。 声音是纪录片中渲染气氛的强大工具。沉重压抑的音乐反映着医院中每个人真实的心理状态,在12床转院的过程中,背景音乐不单有以往的压抑,还变得非常急促,这是和死神的斗争,是生命的博弈。在12床病人安定下来后,五名医生在樱花树下的一张合照,通过背景解说词将“他们彼此不知姓名,也未见过对方的容颜。”这一信息传达给观众,这是医生的合作,也象征着中国人民在疫情中的合作,携手共度难关的伟大团结精神。 “柚子是保佑我们病人的。”在生命的战场中,医生与病患共度难关,虽有防护服的隔断,但阻拦不住医患彼此相连的心,卢文文医生,隔着手套,牵着昏迷中的12床病人,给予最大的鼓励,12床病人甚至未见过那位为了自己忙前忙后,夜不能寐的主治医生的容颜,但他们的心是贴近的,在冰冷的病床上,仍有温暖的陪伴。
关于武汉的纪录片和报道,我基本都看了。可以肯定,这是一部主题和大部分抗疫纪录片雷同、没有太多精心设计的镜头、甚至出现了“糖尿病毒”失误的普通纪录片。
但那又怎么样呢?
这次疫情中,最值得记录的不就是这些被卷入灾难中的无名生命吗?不就是这些拿命救命的无名医护吗?就像美国《纽约时报》在头版刊登的逝者姓名,这些人,被怎么强调记录,都不为过。
事实上,对于媒体圈,写稿的、拍纪录片的这些人来说,疫情进行到3月,选题操作起来十分尴尬,尤其是感人的医护故事主题,大家都在有意规避,因为说得太多,太同质化,读者也审美疲劳。
一支援鄂医疗队的队长,谈到团队第一天工作有三个队员尿裤子,哭了。很感人,很真实,但不是足够有亮点的报道——医护的故事讲太多了。
一位重症老年病人,从生命岌岌可危,到好转,再到几次转阳,最后得可以出院。能够讲述这段经历时,他说自己曾在住院那天梦见姚贝娜,那是他老乡,他觉得这意味着他要没命。但最后他挺过来了,他感谢医护,对生命充满希望。这样的故事里,有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坚韧,足够真实动人,但不是足够有亮点的报道——一个案例很单薄,而且这些事都过去了,他都出院了,提这些有什么意义呢。
可这些内容真的就应该这样被忘记吗?在我们感叹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武汉和武汉人经历的这些惊心动魄,这么快就要成为陈年往事吗?片中那位截肢的爷爷,他就是这次疫情中闯过生死关头的那些人中的一个,尽管他八十多岁,这依然是改变他人生的一件事。他醒来后,需要知道这些事。
我十分敬佩这片子里面的摄影师。非医护专业要频频接触这些危险的场合,拿着镜头怼在手术台上拍,这种强大真的值得敬佩。因此我们不能说这些镜头是重复。是,同样的故事在每一个医院都发生过,这些医护都已经撤离,片子失去了时效性。但在手术的那一刻,摄影师是拿着命在记录这件事,这就是价值。防护服真的很难穿,要求也很高,一次次穿脱很难保证没有不密闭的时候,这对非医护工作者是个难题。频繁进入病区拍摄,是次次艰险,不是轻车熟路。
包括操作截肢手术的几位医生,他们进行到后程是脱掉外侧防护的,这也是拿命在拼。虽然对于这次疫情来说,这场手术是太小的一件事,但它牵扯了这么多人命,它就是值得被记录下来的。
我有一个学新闻的学长,在已经离开行业很多年后,在春节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主动到武汉同济光谷院区拍摄。看他镜头里的画面,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震撼与坚定。
所以我觉得,这些纪录片不仅在记录医护、病人,也在记录这些勇敢走进红区拍摄的人。总说媒体报负面报道才显风骨,但其实,扛着镜头走进红区,本身就是一种风骨。
总觉得缺少些对整个疫情的梳理,但是看到那个医生闷到呕吐哭着觉得自己浪费了一套防护服,这些星都是给他们这些普通人的。
還是給5星吧。給援鄂醫護人員和在不可抗力下拍攝後半程疫情的拍攝團隊。窺見一個尾巴也是窺。
这里没有happy ending,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有一个个能串联起过去一整年回忆的片段,就像它的名字,人在世间走一趟,看到的也不过是这人世间的一场戏。
虽然《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是我目前看过的与“新冠疫情”有关的纪录片里豆瓣评分最高的一部,但给我的感触还是不及位列个人No.1的《金银潭实拍80天》。相较于《人间世》前两季,感觉除《防线》之外的前五集影像呈现的故事内容有些散。—— 第1集《红区》,第2集《相逢》,第3集《雷神山纪事》,第4集《脸庞》,第5集《武汉来信》,第6集《防线》: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上海的新冠疫情防控情况。
感谢所有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基层工作人员,感谢我兔,感谢每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人渣不配称为中国人)。
“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做了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做了该做的事”
真的特别感人……能够好好活着,就是最大的奇迹。
“有的人不敢做,总有医生敢接的。”第一集有心了,都是医护人员想尽办法拯救老年患者的真实案例。疫情不分国界,有的国家决定全民免疫、放弃老人,而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位长 者却都得到了全力以赴的救治。病人不分年龄、性别、职业……一视同仁,只要有一线生机,就作百分百努力——什么是人权?尊重生命,这才是最大的人权
人类的赞歌是勇气的赞歌
哭得停不下来,人间都是这些普通事,普通却那么生动动人。活着,让人活下去是那么让人感动的事
真的感谢所有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基层工作人员。旁白文案不矫情也依然很感人,几次不由自主地流泪。【9.3】
人间世真的是我看的最好的医疗纪录片了。
这部是以细节为重,有很具体的案例来体现疫情。依旧很好哭。虽然但是,还是那句话,天佑中华。
大概能预想到是什么内容,但还是时常泪目。主流节目肯定是宣传为主,不过弹幕评论里各种骂方方的也没必要吧。的确,我们不能否认,在这次疫情中前线医生护士的付出,国家和人民的付出。我相信,即使没有这部纪录片,我们是如何挺过这场危机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这也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否认在很多人进不去医院最后死在家中的事实,疫情初期防护物资非常紧缺的事实,还有那个不可说的车牌号,热搜被撤的事实,等等等等。还有人记录下来给大家看,其实也是一种警醒。我们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也不是我们看不到就没发生过。
人间世真的太好哭了。在立意上,还是难逃主旋律的框架。不过,在此基础上,已经做得足够好了。第二集《相逢》很棒。结构清晰:人到武汉去—在红区对抗病毒—疫区人感恩援鄂医护人员;细节戳心:信、乡音、皮卡丘、集满医护人员名字的本子。对一个病愈的老太太印象最深,出了院,四下奔走,寻找太阳。
8.1看得出仓促,时间少制作短,没有第一二部那么的精细和深度,不过也好没丢最具特色的细腻绵长。
刚看了已上线的两集,我要吹爆这个系列。其实最打动我的是第一集一群医生围着开会讨论截不截肢的那个片段。气氛冷静得出奇,“怪话”“丑话”“所谓不吉利的话”一个个说在前头,是活是死是左是右,真正拿主意的时候,该砍就砍,哪又有什么伤春悲秋和“圣母的眼泪”呢。使命和决定交给他们,本就是让他们用来劈波斩棘的呀。优秀的作品总能让人看见真实的惨烈之后带给人们同样真实的希望,厉害的作品在于,这个希望的来源不是画蛇添足的旁白,而是人物正在斗争的本身。是他们自身的蓬勃,而非解说的概括。当然,等这240分钟完全上线的那天,依然有人会说,guo家又来洗脑啦,镜头下的医生们“假装尽力”的样子好厉害。跟废物对线只会降低智商,真实自有千钧之力,历史的原本面貌应该由他们写就,而非像公鸡一样聒噪的文人。
有时是治愈 常常是帮助 总是去安慰!每一季的人间世都看得我眼泪在眼里打转,感慨颇多。这次抗疫特别节目,让我了解到深处红区的医务工作者是多么多么多么的不容易,致敬伟大的人们!
以前看这种纪录片觉得造作煽情。自从经历过方方日记之后,我终于清醒了。你的历史自己不记录,就会有别的人道听途说,歪曲事实,写成日记,占据历史浪潮的制高点。所以我们一定要自己拍纪录片,而且越煽情越好!危机面前,让那些吃人血馒头的方方们,在历史的浪潮中接受未来所有人类的批判吧!
生命的本身就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