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cquiring skills is as nonsense as doing nothing.
2. You can’t control your feelings. If u do love someone enough, is it still possible to love some else?
3. I don’t think u’re tragic.
4. Sometimes we have to lie to ourselves to carry on.
5. It was just in an idea or there were millions of times.
6. You don’t know you’re supporting each other or torturing
7. reminds me of my neighbor who shouts all day long
8. u believe in what u choose to. Your body won’t lie.
9. We live well in the shadow, but how wonderful it would be if there was more sun.
10. ‘ The mantis stalks the cicada, unaware of the oriole lurking behind itself. ’
11. Run away from our daily life
12. It's okay to have some secrets.
1、写信的女人
故事:一个女人看啥都不爽,殡仪馆的司机、街道上的狗屎、邻居的生活情况,一开始写信举报给她带来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上瘾让她路见不平写信举报,不论她是否了解事情的真相,当然,在她看来她已经了解了事情的真相。最后她进了监狱,与杀人犯交好,非常快乐。
过程:生活中她极少与人交际,她并不知道人类社会所制定的规则大多数只是一个标杆,做不到标杆的标准才是现实的妥协。而大多数人,本就该为“未达标准”妥协,因为“未达标准”就是大多数人的标准。故事最后她与狱友们建立起友谊,这是她非常稀缺的东西所以她很珍惜,在友谊面前她完全没想到这些杀人犯距离普通人的“未达标准”还差得很远,但是她并未觉得不妥。
事实:如果你把别人当做敌人,自然眼里容不下沙子,但何必呢,如果把人们当做朋友,自然会谅解。与人为善,免得进监狱。
2、普通女人
故事:妈妈看到儿子青春期性征的成长、人格的成长之后,爱上了他,并在他与女友寻欢的时候爆发出来。最后全家都知道了她少数派的爱,只当是心理疾病,她寻医问药之后谎称自己已不再爱儿子。
过程:乱伦之爱的禁忌程度似乎堪比恋童癖,我感觉恋童癖大多是性爱层面的,就是成年人一厢情愿的剥削和施暴。而乱伦之爱若不是从性爱层面出发实属悲剧。爱是感情的激发,无法控制,无法认为毁灭,母亲爱上儿子,这是事实,而不是她个人主观的意思。儿子鄙视母亲的爱,说这很恶心,这事儿说出去,别人都会说这很恶心,你怎么可以!?你怎么可以爱上亲生儿子?!但这是事实,不受她意志控制。
事实:看了这个故事之后,对少数爱群体多一些理解吧。他们也很可怜,这只是爱而已。
3、迎难而上——家道中落寡妇的正能量
故事:丈夫去世之后大笔财产因儿子投资失败而消失,精神疾病女儿病情却在失去财富之后逐渐好转,寡妇精神状态很好。最后母亲坐在小小的没有几件家具的房间里听随身听,这对她来说是个新事物,她已经很满足了。
过程:这个故事我没有看得很仔细,可能有点悬疑在里面,儿子骗走财产,父亲从小欺辱女儿导致女儿精神失常,父亲其实是母亲下毒杀害的。
事实:不知道最后事情的走向是否如母亲所愿,但至少有一件事情是好的,女儿病好了。事实上她不需要漂亮的家具和衣服,有最好,没有也可以,确实是迎难而上了。
4、大好机会——女演员一路睡成龙套
故事:不太聪明的女演员整天被人占便宜,但她并没有不爽(也许)
事实:可能就是女性职场现状吧,被索取被欺骗,倒是女性还要自己一个劲给自己找补,“没有付出没有回报”“我是好演员他才睡我”,醒醒。
5、玩三明治——恋童癖
故事:这个角色一路都很正常,似乎只是一个受到种族歧视的黑人大叔,过分苛刻的歧视而已,但是最后,在跟小女孩玩“三明治”——你的手叠在我的手上,我的手叠在你的手上的游戏——时,觉得女孩子想跟他做,所以他带小孩去了灌木丛。
事实:他觉得他是正常人,他老婆觉得他是正常人,这就是变态的视角,你可以给他定罪,把他关起来,把事情写进档案里,告诉他这是犯法的,但没办法改变他的想法。他的想法就是,小姑娘想跟他做,因为她想把手指塞进他的拳头。除此之外,他就是正常人,你无法辨别。
6、糖罐里的薯条——精神缺陷大龄妈宝反对老妈黄昏恋
故事:儿子对健忘母亲的黄昏恋极为不满和恐惧,所幸男方已婚四舍五入是个骗子,让这段恋情破灭了,才算挽回了形式稳定了现有的局面。
过程:很喜欢这种把人物重点放在最后才说出来的形式,慢慢透露男主角的精神疾病导致他很难与人交往,最后透露出男主是同性恋而在1980s还是禁忌所以他没有出柜(片子中有个镜头他把一本杂志塞进衣橱顶上的篮子里,杂志封面看不清)。如果没有主角的这层人物特性,故事的风向可能就不同了
事实:其实母亲本不该与这个男人在一起,因为他是骗子。但是故事多少有点怪罪这个精神有缺陷的儿子,就好像是他故意拆散这对老鸳鸯一样。一个健忘的老人与另一个你没去过家里、没见过家人、婚后准备住进来的老男人结婚,这件事搁谁身上都会有点顾虑。儿子的顾虑合情合理,但是当他讲给社区健康中心那些人听的时候,没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并称之为有爱的婚姻。作为观众。我也觉得这段婚姻不妥,但也不否认,我认为儿子的顾虑大多来自对他自己的考量,但又如何?不妥就是不妥,为何因为提出人而对事物的看法做出改变呢?
母亲有一点很奇怪,她常常对儿子说爱他,并说如果他能幸福生活她死去也愿意。可这下一句话就是她要结婚让儿子搬去青年旅社。也许她的爱就是停留在口头上吧,是不是 有一种可能,母亲的口头上的爱禁锢了儿子,或者说,母亲想要身边有一个人,那个人可以是儿子,但是如果有T先生的话更好,T先生首选,不行的话她就继续让儿子留在身边。
事实:一件事是否妥当、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是否受了讲述人/利益关系人的影响,而改变了对事情本质的看法。
吹一波:我太爱马丁的表演了,看这个表演我完全不认为他是马丁,他就是格雷厄姆本人。
7、外面的狗——洁癖女因为狗子大义灭亲
故事:妻子太讨厌狗狗了,所以决定不帮老公藏犯罪证据让他自生自灭。
事实:不知道老公在无罪释放之后在家里横什么横,他似乎觉得他无罪释放是因为狗子,但他感谢错了人。所以了解事情的关键对象很重要。
8、扁豆中的床——神父妻子出轨印度爱神
故事:老公是神父太悲剧了,连性爱都是上帝的旨意,在教堂还有面对婊得要命的别的神父的妻子,烦死人了。但是,她的印度爱神还是离开了,她去酗酒救助会本事爱神的意思,却又变成了上帝的旨意。
事实:做爱吧,去他娘的上帝。
9、西班牙花园——我心爱的邻居太太死在了囚犯医院
故事:女主的闺蜜/女友杀死了丈夫,因为女友常年被丈夫虐待,女主发现自己丈夫也是施暴人之一,而女友却因病死在了医院。而期间女主一直去探望女友。
过程:我一开始不喜欢她的叙述,眼神游离(一开始我以为她没背词儿),奇怪的停顿,最后却被她的叙事节奏讲到爆哭。。一定是爱情太美了我才这样的55555
事实:故事的最后女主说,有些植物,能在阴影里长得很好,但是她啊,不信谁会真的喜欢阴影,那些在阴影里长得很好的植物啊,只要给他们一点阳光,他们就会变回自己。(好好哭)
在这个故事里,谁是阳光呢,只有女主一人了,她是阳光,才让邻居太太有勇气开枪的。
只是,只要坐牢两年,你都不能坚持一下吗,两年你就能出来了。
10、神之手——古董店跟旧货店有什么区别呢 ?
故事:有些人会学电视上的讨价还价的手法,先问你A多少钱,表现得很想买,最后不经意间问起B,其实他们一开始就是想买B,别上当哦。
事实:很讽刺的故事,你以为别人随意的馈赠都是垃圾,说不定那点馈赠里就有宝贝,感谢并重视每一次馈赠吧。
11、女士新立足生活
故事:足科医生喜欢女主的脚所以愿意花钱让她给他踩背,被人指指点点,甚至有人觉得她很随便可以出去卖,事实上这有点爱情意味而这个交易让女主容光焕发。女主的哥哥给护工花钱却被骗走了积蓄,一蹶不振。
事实:性爱的事情,或者一些身体接触的交易,有爱和没爱,差很多。哥哥一方面心疼钱,一方面可能觉得自己没有人爱,才更一蹶不振吧。
12、神龛——丈夫事故去世之后发现他的性癖不是自己
故事:深爱丈夫的女主常去事故事发地哀悼,但发现丈夫可能是同性恋(窥阴癖)或有别的什么奇怪的性癖,她做的三明治他送给别人,而跟别的哥特女子分享同一个三明治。那个哥特女子似乎也深爱着丈夫。
过程:女主觉得性癖古怪的那个人是丈夫的另一面,她并不否认这个男人作为完美丈夫的那一面。怎么样都好,他们的爱情和婚姻并没有因此化为谎言。
事实:女主似乎是在一厢情愿的自以为,而这源于她对丈夫的爱十分深刻。其实每个人的性癖和现实生活总是脱节的,丈夫有勇气实现性癖不失为一种勇气,不道德的勇气。不要随便否认他对妻子的爱,你的性癖和你的婚姻一致吗?
总之太好看了,希望以后还会拍(请继续让马丁弗里曼参演,感谢!)
神风队姐姐,是我有一天失眠到凌晨,把干白当安眠药喝的时候,灵光一闪自创的词儿。
那天轻度抑郁症爆发,借着酒劲在熹微晨光中洋洋洒洒写下一篇,《你的35岁是什么样的》。
你的35岁,是在凌晨四点看着天光亮起来,扪心自问,当了20年神童,现在是我还债的时候到了吗?
你的35岁,是半年没拿到工资,整个行业不景气,做三份兼职还付不起房租,被妈妈质问为什么工作十年还没积蓄吗?
你的35岁,是闺蜜聚会的话题,从公司八卦网络八卦情感八卦,变为职业焦虑啃老心得和奇葩约会大交流吗?
别跟我说什么乘风破浪的姐姐,她们要么已婚已育,要么一次通告够我吃半年。
知道神风队姐姐什么样吗?是断了粮还在支撑,是抑郁前兆还在奔跑,是穷途末路还在咬牙往前冲。跟神风队姐姐相比,乘风破浪的姐姐们,未免也过得太舒服了吧。
酒醒后,看着这满屏的歇斯底里,捂脸羞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乘风破浪的姐姐们我一个不认识,你又知道人家过得好不好了?
说实话,疫情以来,本行业是哀鸿遍野。我肯定不是最好的,但也肯定不是最惨的。论压力我比不过老板,论余地也还没到坐吃山空的地步,手上一直有事在做,还有朋友关心和投喂……
但还是焦虑,控制不住的焦虑。
就是在这样的时刻,邂逅了BBC新剧
这个系列的英文原名是Alan Bennett’s Talking Heads。这位阿兰·本奈特能在剧名里直接冠名,肯定是大有来头。一查,果然,英国著名剧作家,这部2020版Talking Heads就是部分翻拍自他在80和90年代原创的迷你剧。
Talking Heads,直译过来是“说话的头们”,这个标题十分贴切。这部剧的每一集都是一个独立故事,唯一主角对着镜头讲述人生,从头讲到尾,类似单人多幕剧。每集演员只有一位,剧组人员也不需要很多,倒是很应疫情的景。
这样的戏,十分难写,所有的情节和互动全靠一张嘴说出来,若无精湛的剧作功力,很容易闷。《新喋喋人生》的写法,让我想起Raymond Carver的短篇小说——信息是一点一点放出来的,算好了节奏,这里来个反转,那里加点幽默。而且留白很多,点到为止,就算是放出来的信息,也很少直白地倾泻而出,而是像拧不紧的水龙头,一点,一滴,不动声色。静夜听来,时而回味无穷,时而暗暗心惊,时而又感动泪目。
剧作自然是要开始看了内容才会惊艳和折服,但在了解内容之前,本剧的另一个方面已经足够吸引眼球,那就是它堪称华丽的卡司组合。12集,12人,个个都是戏骨级别的实力派,不然,怎能单凭一张嘴撑起一集剧?又如何将剧作中的无声惊雷,表现得淋漓尽致?
豆瓣上人气最高的是第四集的主角Jodie Comer,《杀死伊芙》的女主,《福斯特医生》的美少女小三。
这一集叫做Her Big Chance,讲的是一位羊脂球式的十八线女演员的故事,是翻拍。88年的旧版女主角是Julie Walters,她是《哈利·波特》系列的韦斯莱太太,《跳出我天地》里发掘了比利的大烟枪芭蕾舞老师。
第六集的主角是华生博士和霍比特人Martin Freeman,代表作无数。
这一集,A Chip in the Sugar,也是翻拍。旧版男主正是编剧本奈特爷爷本尊。
第十集女主,Kristin Scott Thomas,演一个古董贩子。
精通英法双语,演过《苦月亮》《英国病人》《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至暗时刻》……最近还在《伦敦生活》第二季客串了一位魅力四射的女强人,让女主情不自禁献吻。
这一集叫The Hand of God,98年的旧版女主是Eileen Atkins。我对她的第一印象是《时时刻刻》中一场和梅姨的对手戏,寥寥几个镜头,入木三分。她和Martin Freeman合作过一部翻拍自法国的电影《狂野目标》,非常好看。
第八集女主,Lesley Manville,擅长刻画孤独压抑的老小姐形象。比如DDL的息影之作《魅影缝匠》,她在里面演他姐姐;Mike Leigh十年前的佳作《又一年》,同样敏感脆弱的寂寞老姐姐。她和第一集的女主Imelda Staunton,是《沉睡魔咒》里的三个仙子之一,不过这种片子对她俩来说也就是赚个钱吧。
这第八集叫Bed Among the Lentils,讲的是身心压抑的牧师太太的故事,写得非常细腻动人。88年的旧版女主是Maggie Smith,都不用介绍了吧,《哈利波特》的麦格教授,《唐顿庄园》的老夫人。
除此之外,还有好多大熟脸。
比如刚才提到的第一集的Imelda Staunton,是《哈利波特》里浑身粉红的乌姆布里奇教授;
第三集女主Harriet Walter,是美剧《继承之战》中三个孩子的妈;
第九集女主Tamsin Greig,是英剧《布莱克书店》的女主弗兰,但和牙尖嘴利的弗兰不同,在这部剧里她演了一位隐忍克制的主妇;
这第九集Nights in the Garden of Spain的旧版女主是Penelope Wilton,她是《唐顿庄园》大表哥的妈……
看到这个白金阵容,我只有一个感慨: 哈利波特系列可真是英国金牌演员收割机啊!!!咋谁都在里面掺和了一脚……
《新喋喋人生》熟肉今天刚刚全部更新完毕。我之所以会先睹为快,是因为,在目前的三份兼职中,有一份是加入了一个字幕组,而这是过手的剧中最值得推荐的一部。
字幕组的工作其实非常intense,因为要抢时间发布资源,所以统筹会把每一集分割成几小段,给不同的人翻译。译完自己这一段已经非常争分夺秒了,除了事先预习一下自己之前的部分(如果你被分到的不是第一段),基本就不想再看其余的部分了,有这时间不如忙点别的呢。
但是这部剧很特别。有好几集,我译完自己的部分,会把其它部分拉一遍,就为了欣赏剧作和表演。
尤其是第五集,Playing Sandwiches。
那一集,我被分到的是第一段,一般来说这是最省力的,直接打开文档干就完了。但是第一段的人还要负责翻译分集标题,而我不能确定playing sandwiches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扮演成三明治吗?像赛百味的人偶广告那样?
于是我做完自己那一段又往后看了点,直到看到标题的reference,原来是“三明治游戏”啊,一种小孩子玩的简单游戏,你把手掌盖在我的手掌上,我再抽出来盖在你的手掌上……
于是我译完标题,把视频文件关了。
虽然没有看完整集,但我感觉这一集的内容比其它集更抓人。这个黑人男演员Lucian Msamati,演了《冰与火之歌》里的一个海盗王,但我已经对他毫无印象了。
他的语气和动作都极为平实,几乎没有什么大的起伏,但整个讲述让我感到非常揪心和沉痛。我心想,这戏写得真是好啊,于无声处听惊雷。
Turns out, I knew nothing yet!
第二天起来,发现我后面那一段的翻译给我留了言:
我把第五集看完了!天哪,这个男人崩塌了!!!
于是我把最后几分钟看完了,发现剧情里埋了很多梗,最后一起串了起来,恍然大悟。
而我只有一个感受:这戏写得真是好啊!!!
有兴趣的朋友,建议两眼一抹黑地去看,不要去搜简介和影评,很可能会有剧透。
这是一部相当“英国”的剧,沉重而克制,所谓的tight upper lip。它已经不能算是小确丧了,生命的袍上爬满了虱子,但是他们deal with it,然后生活继续。
我一直对英国文化中的这种坚忍和执着,相当佩服。英国人热爱园艺,而性格中似乎也内化了园艺的精神——低头干好手上的活,既不东张西望,也不想东想西。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和大陆(continental,不是mainland)文化相比,英国人显得本分得多,所以社会等级固化,改革起来也比较温和。君主制在英国能够保留至今,并非偶然。
想起十几年前留学的时候,看过《赎罪》和《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卷福在俩片中戏份都不多,但足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多年后看到他红遍全球,而且没有负面新闻,觉得十分励志。勤恳磨练手艺的人,不争不抢,静静等待发光的那一天。
等到云开雾散的那一天,我们把酒言欢,来聊聊自己的,喋喋人生。
原载「虹膜」
《新喋喋人生》并不算新,因为它是翻拍自BBC在1988年的剧集,编剧是英国非常有名的剧作家阿兰·本奈特,当时一共出过两季,反响特别好,两季在IMDb都是8.6+。
原剧名「Talking Heads」点出了这部剧最大的特点,它的每一集,都是单一主角对着镜头「喋喋不休」地说话,偶尔会变换场景。
这是相当戏剧化的表现形式,但却一点都不会让你觉得枯燥,演员深度沉浸的表演是一方面,它每一集的主人公和故事都会聚焦特定的主题。有些主题很现实,比如独居老人、如何对待死亡、被潜规则的女演员。有些议题则很大胆,比如爱上自己亲生儿子的母亲,与母亲长期共住的同性恋儿子……一种社会面面观的感觉。
虽然是翻拍,但《新喋喋人生》的重启,刚好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下,有了另一层意义。因为新冠流行,全球电影业都进入停滞状态,拍摄更是。而《新喋喋人生》的这种单人撑起全集四十分钟的独白形式,刚好是疫情期间拍摄新剧的绝佳选择。
所以,制作方决定要拍这个剧之后,就让演员们以居家隔离的状态,在Zoom上进行排练,在Skype或FaceTime这种视频通讯软件上进行沟通,讨论场景、分镜和修改台词的细节,纯粹的「云前期」。最后的拍摄执行也很有效率,他们去了埃尔斯特里制片厂的现成场景里,两周就拍完了十二集。所以,你要是说它差不多靠FaceTime拍出来的,也没问题。
演员也是《新喋喋人生》的亮点之一,有近年来最火英剧《杀死伊芙》里的朱迪·科默,有我们的「华生」马丁·弗瑞曼,还有威尼斯影后,「乌姆里奇」艾美达·斯丹顿……都在英国最好的演员之列。
导演之一的尼古拉斯·希特纳说他们拍摄这部剧的方式是前所未有的,因为每个参与者都严格地遵守了社交距离,不管是在筹备期还是拍摄期。事实上,工作人员们基本都是直到拍摄当天才真正见面。拍摄现场几乎也只有最基础的工作人员,比如演员和摄影师,演员甚至还得自己化妆,力求在接触最少、最安全的状态下完成拍摄。这种「极简」的新冠时期拍摄法为剧集带来的质感,从最终呈现的镜头语言上你也能看出来,不过这点我们稍后再谈。
《新喋喋人生》触及到了现代社会中的某种时代病——孤独症。
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处在孤独的状态中。比如艾美达·斯丹顿饰演的老妇,就是一个每天通过窗户观察邻居动态,对周遭人士生活了如指掌的人。她以这种隐秘的方式和世界发生着联系,但却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物理关系或情感关联。
不过她还是能为自己找到某种和世界发生关系的方式,那就是「写信」,因此这一集的标题也就叫《信件女士》。她写信给小镇的议员、警察、药剂师,看到任何一点不满,她都会写信投诉,建议,指控。比如,她难得去参加一次葬礼,都要写信给火葬场,投诉他们没有设立吸烟区。比如,看到台阶坏了,她就会写信给议会说这危害了公共安全。在白金汉宫的人行道上看到了狗屎,都会写信给女王。
显而易见,她写的这些信造成了很多问题,有些虚假指控、暴露隐私、苛责工作的信件,严重影响了他人的生活。后来,警察和社工都找上了门来,说要是再这样毫无节制地写信,她就会被送进监狱。
以上的种种情节波折,都完全在对着镜头的陈述中展开。
这便是《新喋喋人生》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在所有时间里,镜头都是对着每一集的独白者,这造成了一种「聚焦」效果,他们始终凝视镜头的行为,也使得身为观众的我们「回望」着他们。
但与这种观看关系所背离的是,主角们的讲述却是「散焦」的,讲述线并不具有特别严密的逻辑,经常会有时空跳跃。他们的人生也因此展开为无数个散点,这构成了一种纯「话语」而非「画面」上的蒙太奇效果,也是剧作家通过自己的文字所实现的「剪辑」。
与这种讲述的变化相对应,主角身后的环境会随着讲述内容的阶段性切换而有简单的调整,比如当信件女士终于被送进监狱之后,她所在的空间,就成了监狱里的活动室。
朱迪·科默饰演的这一集叫做《她的好机会》,某种程度上她算是演了自己。在剧中,她是一名叫做莱斯利的女演员,渴望成名,却只能在各个影视作品中当跑龙套的小角色。作为某种对《杀死伊芙》的呼应,她还在独白中说到了自己饰演女杀手的经历。
在历经许多波折之后,莱斯利终于得到了饰演女主角的机会,这个角色名也很有意思,叫「特拉维斯」。但这部电影并不能实现她的明星梦,因为这是部色情电影,而她还得为了这个机会,在「才华受到肯定」的诱骗下和导演睡觉。
当你看着朱迪·科默对着镜头说出,「表演就是奉献」时,你也会感受到身为演员的那种孤独感。他们在不同的人生之间来回,当剧作需要你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候,你就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最终却并不一定能拥有自己的人生。
马丁·弗瑞曼则出演了一位和母亲长期同住的中年男子格雷厄姆。
他和母亲关系微妙。某次他扶着,或者更准确地说,挽着母亲过马路时,甚至被路边发调查问卷的人认成夫妻。
但这种情况很快遇到了改变的节点,母亲遇到了旧日情人弗兰克,并很快决定和弗兰克再在一起,甚至暗示格雷厄姆应该搬出这个家。
在生活状态的防守和进攻下,格雷厄姆和母亲分别戳穿了彼此的秘密,格雷厄姆其实是个不敢出柜的同性恋,而母亲寄托了所有未来生活期望的弗兰克,其实早有婚姻。捅破窗户纸之后,生活回归以往,但母亲和格雷厄姆都知道,他们的人生里都有一部分被永远撕裂了。
在《新喋喋人生》的大多数时间里,演员们都盯着屏幕说话,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造就了一种「新冠时期独特影像」。有时候你甚至会觉得这是一场直播,或者这就是一场在Skype或FaceTime上进行的通话,演员就在对着屏幕后的我们说话。
当我们跟随他们的讲述,进入到他们的故事中时,我们也就穿越了《新喋喋人生》在剧中的那个戏剧空间,而进入了这些人的人生里。他们的讲述超越了讲述的「此刻」,深入和拓展到了他们人生、甚至他们身边人的人生广度中。
比如在第二集《一个普通女人》里,我们就能通过莎拉·兰卡夏尔饰演的母亲的喋喋不休,看见她整个家庭的历史和相处模式,她丈夫、女儿、儿子的人生。不过最令人惊讶的,还是她对亲生儿子莫名诞生出的已经在乱伦边界的「爱情」,一开始你会觉得这很不可思议,
这也是整部剧中最为大胆,甚至让人会有些不适的一集,某种程度上也算是继承了原作的风格。
当年《喋喋人生》首播时,就因为其中大胆的内容引发了争议,而这一集「爱上自己儿子」的主题,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讨论,但大家也肯定了故事和表演的「勇敢」之处。
因为随着她的讲述,你竟然也会慢慢理解这份情感。当这位母亲扶着洗手台哭泣,镜头也会转而以一种更共情的方式贴近她的身侧。这种距离上的拉进,伴随着独白的深入,让做为观众的我们,仿佛超越了屏幕与屏幕之间的空间距离,进入到了和「角色」同一的空间之中,也理解了他们的人生。 由此,《新喋喋人生》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与观众沟通的方式。整场剧目中,演员们都不是在和自己或者对手演员交流,他们根本就没有对手戏演员。或者说,在摄影机镜头打开的一瞬间,他们的对手戏演员就已经和观众重叠到了一起,他们所有的表演、讲述都是给观众的。 但这又完全不同于剧场空间和戏剧舞台上的那种表演。新冠带来的社交隔离距离,使得这种表演与观看并不处在同一空间里,但是演员们凝视镜头的方式,聚焦给未知观众的讲述方式,使得表演和拍摄的「独白」变成了一种延时意义上的「直播」或者「视频通话」,并通过这种非现实的方式来让我们感受现实。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新喋喋人生》前所未有地让自己的主题、表意与形式实现了高度的统一,并被这个特殊的,被距离操控的病毒时代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这部剧虽然并不能使得我们之间的距离变得触手可及,但确实能以某种方式,触及到被距离分开的我们。
朱迪·科默、马丁·弗里曼、艾美达·斯丹顿、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莱丝利·曼维尔等将主演BBC重启版《喋喋人生》。剧集计划拍摄12集,其中10集将根据阿兰·本奈特在1988年、1998年创作的两季《喋喋人生》原对白改变,另外2集则根据本奈特去年提供的两个新故事改编。其中3集由尼古拉斯·希特纳(舞台剧《裘力斯·凯撒》)执导,其它集数由乔西·洛克(舞台剧《科利奥兰纳斯》)、麦瑞安·艾利俄特(舞台剧《天使在美国》)执导。
跟《Queers》一样的“独白戏”,一个人撑起一台戏。敬佩戏骨们,把一个又一个孤单寂寞饱受煎熬的灵魂,演绎得让人过目难忘。
叙事方式很晦涩,故事很致郁,让人在反转和留白中慢慢品味人生。
有时候觉得,快乐都是假装的,不快乐才是这个世界真实的模样。
剧集梗概
第1集:一个愤世嫉俗,怼天怼地怼一切的独居老太太,因天天搞事被捕,结果反倒在监狱里通过与人互助互爱,重新找回快乐。(人需要有人爱,有事做)
第2集:一个寂寞孤单的中年家庭主妇,陷入了对15岁亲生儿子畸形的爱恋中而不可自拔。(常人无法理解之事,不代表它不存在)
第3集:一个老年丧夫又被儿子败光所有家产,女儿还有精神病的强颜欢笑的老太太,看得人揪心。(大傻演技了得)
第4集:小变态把一个跑龙套的可怜小演员演得活灵活现,为了一个龙套角色和一句台词,不得不被四个人潜规则,还全裸出镜,真的讽刺。
第5集:一个炼铜癖的自白,根据末尾那两句话推论,儿时应该被侵犯过。
第6集:一个有妄想症的男子照顾老年痴呆的母亲(对母亲有比较强的占有欲),他拆散了她母亲和老相好的关系。我暗自里怀疑那个上门找茬的女人是否真的存在。(这集对自己的判断存疑)
第7集:一个重度洁癖患者,叙述自己老公杀人前后的心理变化,自己在发现证物后选择隐瞒,结果老公被无罪释放,自己却过上胆战心惊的生活。
第8集:一位中年牧师妻子,无神论者,爱喝酒爱抽烟有志向,不堪忍受虚伪的丈夫和苦闷的生活,出轨一个26岁的印度男子后,一发不可收拾,外遇对象不断更换。(她对虚伪牧师和狂热信徒的吐槽有点意思)
第9集:一位热爱植物有点孤单的中年女子,讲述邻居家被家暴的同龄女人杀夫的故事,并由于共同爱好与那个女人建立了友情,恐怖的是她发现自己的丈夫也是家暴案的加害者之一,而那位妻子最终还是在狱中自杀身亡。
第10集:一位经营状况每况愈下的古董店老板,标榜自己不爱画不看电视,接着就被现实啪啪毒打,把一副价值连城的米开朗基罗作品以90英镑拱手相让,悔不当初,又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在店里经营起副业——卖酸辣酱。
第11集:一位患有足疾的卖家居软装的中年女子,照顾中风的弟弟,还要治疗自己的毛病,幸好遇见了一位好医生并与之陷入爱河,尽管遭人非议但她仍打算坚持下去,这应该是这个系列里最暖的一个故事了,但这集我也对自己的判断存疑。
第12集:一位丧夫的女子在为丈夫守灵期间,发现了自己不希望发现的东西,丈夫的外遇,以及另外一种人格。(陪了你大半辈子的人,他只是个陌生人而已,可怕吗?)
文学性很强。像很致郁的黑色小说。遗孀发现老公是gay,老婆发现老公是连环杀手,小演员发现自己睡了一圈人只演了个色情角色,老公中风却睡了护工还被骗走了钱老婆跟医生性交易,妈妈爱上了亲生儿子,牧师的妻子不信教且跟鲜肉私通(但背后是丈夫对她的漠视与利用),家庭主妇发现邻居性虐待老婆且招待其他男人(其中一人是她老公)…种种…复杂的情况
目前最喜欢104,朱迪开局一句话想必让很多人梦回V,卑微的女演员的艺术人生在片场各种斗智斗勇最后还是在在导演床上,时代me too的一点读解,虽然她都还不是女主角只有一句台词,但是“演员就是要付出”敬业精神值得
唯有孤独恒常如新。
请早点把Jodie那集给安排上
英国真是太多宝藏演员和编剧了!
大概是新冠时期「最新冠」的影像,独白和凝视镜头的方式让我们意识到空间的存在,成为某种延迟的直播或者视频,它在隔离的空间中也打破空间和距离,让我们进入到这些人生之中。
好喜欢这种喋喋不休让人一个脑袋三个大的调调啊!第七集惊艳(唯一一个毫无印象的演员,故事却讲到我头皮发麻,想起那天那个这辈子都忘不掉的噩梦,虚掩的门后那张哭泣的脸),第十集和十一集很满意,第十二集莫名诗意。落魄奶奶和酗酒牧师老婆放荡不羁令人心醉,以及中间有被Mable和Fran cue到。#首页各位快来看啦!!!💊💊💊💊💊💊💊💊💊💊💊
往来都是客,全凭嘴一张。
最喜欢那个不讨好的故事:妈妈不幸爱上自己15岁的儿子,你可以说有违伦理甚至觉得变态,感觉太不美好。可仅靠演员的独白功力彻底能将你拖入故事场景中,你看得到尴尬不解的丈夫,不够被爱的女儿,以及傲娇被爱的儿子,还有听到这个故事的别人
第四集又是新的人物,在jodie的履历上
看完了Jodie Comer的Her Big Chance,42min的独白戏,她只用了几周的时间背大段的台词、和导演线上排练,在不熟悉的环境去演那几幕超长的one takes。利物浦口音很独特,表演的递进非常有层次(不过可以看出来她还是有点紧张,她老是说她没有上过戏剧学校所以台词对她是挑战),以致于到了最后一幕她眼里含着泪说,acting is just giving的时候,我好心疼。Jo是勤奋的天才,我等她拿影后的那一天。
体面的英国人——我羡慕嫉妒恨别人的剧本、创意、表演。现在的中国从环境就扼杀了这种优秀作品产生的可能性
的确喋喋不休,不过作为英音听力练习其实也挺好的
没懂大家都在关注朱迪那集干嘛,明明其他演员实力演技各方面吊打她。英国实力派演员们真的都不一般,浑然天成的气质和表演才能,佩服。
太难了。人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允许自己走到哪一步,又在哪一个转角决定改变。而且,太难了,就这么独白下去,真戏剧演员。朱迪科默的表现当然很精彩,但如果没有第一集的艾美达斯丹顿给我当头一棒,我不可能追完整个剧。大家都很棒。
虽然我也爱朱迪科默,但为那些只看她那一集的人感到遗憾。
后遗症:感觉有必要每过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季度对着镜头,像这样喋喋不休几十分钟。若干时间以后,再去看,要么噗呲一笑,要么泪眼朦胧,要么五味杂陈……写给自己的日记没必要作假,那说给自己的话是活过的证据吧
找到资源就先把第三集看了,单集来说挺不错的。Harriet太适合这种monologue了,AB的本子也好,这种形式其实主要也就看这二者。原来读剧本时读完这个故事就比较难受,今天看的时候更难受了,尤其是第一和第二部分有关葬礼的,不知道Harriet在PB刚去世那会儿是个什么状态……Harriet全程都演得很克制,但情绪传递得特别好,尤其是最后it's not a tragic story那里,真的让人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soldering on的无奈和决心,直接把我看哭了……打算再把88年Stephanie Cole的版本看一看Imelda阿姨的就不用说了,Lesley和T姐的也是特别好,还有Sarah Lancashire,你英中年女演员真的全是宝石
等不及電視,在 iPlayer 看了,高清畫質下的另一種感覺。看完前三集後到了第四集一開口聽到「I shot a man last week」瞬間「出戲」跳躍到另一部劇,接著笑不停……明明這集故事如此令人心酸。
豪华阵容 绝美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