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入思考人类历史越想越虚无,所谓历史的重复、重蹈覆辙,一切只能归因到人性。人性本身的阴暗面就好比引力,将人们无可避免地带向一次又一次的历史黑洞。
2.越南战争到底谁是胜利者?按照杀伤比肯定是美国人,但如今人们评价越战只会用上“泥潭”二字。北越最终统一越南,但留下的是千疮百孔的越南,代价是百万条生命,现在还不是要和美国人做生意。
3.太宏观的东西过于虚无,会怀疑人类到底有没有理智。但每个个体的经历却都实实在在,让人心痛。人类的情感太过奇妙,从“单纯的仇恨”到两方老兵战后相拥在一起,证明这种被掀动的莫名的仇恨注定不会持久。
4.美国记者站在阿灵顿国家公墓前,说希望再有统治者发动战争时可以先在这里反思一下。那么我们国家有这样的地方吗?
5.一部客观翔实的纪录片,带领我了解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但我花了10个小时也不过是了解了围绕中南半岛某国几十年的历史,人类全球数千年历史还有很多等着我去了解。
6.希望我们也能拍出这种程度的纪录片,纪录我们自己的历史。
7.豆瓣的评论区真得看吐……
先是法国,后是美国,无论换成谁他们对越南的侵略都是真实的。 该片以西方视角对越南战争进行美式的所谓客观反思,其结果无非是像与游击战术作战一样,缺乏东方的共情,所以未必真的客观。但从纪录片的历史还原、历史普及、历史反思、历史情愫的综合功用来看,该片取得了巨大成功。 从杜鲁门为开始以福特为结束的几代领导人从冷战的敌共到面子工程再到毫无意义的赤裸轰炸,给越南造成了几十年不可磨灭的疮伤,支离破碎!一代又一代美国士兵从民主援助的政治欺骗到虚空厌战的自我追问再到伤击军官的暴动,始终充当历代总统个人的政治屠宰工具,在此给我的感受无非是个人独裁的皇权专制,正如影片里瑞典将其称之为美式法西斯。一将功成万骨枯,历史承载着几经波澜,越南战争携掠着冷战的余晖、种族的歧视、性别的压迫、家庭的疏离、政权的谋算与更迭,混乱的年代留在今天的教训仅仅是让遗留的难题缓慢延续以及避免冲突,而思想意识并无进步,该有的问题一样不少。
越南战争以美国的介入干涉开始,以美国对越南的战后再建而结束,就连本部纪录片都在以美国的视角进行阐述。本属东方地域的鱼米之乡几十年来一直逆来顺受地承受着美国的主导及干预,直至今日依然存在着说不清的历史遗留风波,这是否真的人道?越南与美国最后居然以所谓“和谐、互相宽恕”的方式实现了西方视角下的包容,而好似有意淡漠掉了东方元素里的家国荣辱,还是说这种大义凛然的家国意识仅存在于特有的华夏文明?我承认如若克服掉文化的层面,非此即彼的冷战思维显然已陈为明日黄花,但在当下的今天这样的意识残留在东西两面依然占据较大的比重。历史虽说不至于吝啬,但也未必太过包容,该有的问题一样不少,该有的结果一样不多。在尚未达到超越性的阶段,我想铭记历史的是非荣辱对于民族的自尊来说还算体面一些。人的情绪存在波动期和稳定期,那么无论是怎样的制度也该致力于维系在一个对国民有所交代的适当的平衡点吧。斯大林的计划体制、法西斯的民粹主义、美利坚的经济风暴及芸芸动荡等等,证明了从体制内部宣泄出来的情绪化的极端症候。和平作为古老而又前卫的优良品质,一再被人类自身加以处决,人类凭借自负的盲目一再进行自欺欺人的反人类的自戕算计,致使历史的步伐缓慢而又沉重!
过往的杀戮不可化为持久的仇恨但也不会轻易抹去,只需要铭记。铭记不是为了激发愤怒,而是在于缅怀和反思。那些充满血腥的照片现在看来依然触目惊心,作为真实事件它发生过。200万的越南亡灵,无论是奋战沙场的烈士还是被屠杀掉的无辜百姓,他们的牺牲绝不会沦为各自政治掩埋下的试验品,而那刻印在美国越战墙上的五万多名美国士兵,也同样会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为他人所铭记。但我坚信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以史为鉴,历史终会证明!
2021.08.31 隔离留记
二十世纪,充满了苦难,动荡,冲突碰撞,也孕育了希望和新生,实在是让人梦绕魂牵的一个世纪。故事里的事,值得细细品味体会。也正是那个复杂的二十世纪换来了和平稳定的新世纪。回溯历史,感动,热泪,同情,悲悯,这种情节,很复杂,有心人会有自己的理解解读。它对新世纪的人们来说,是一笔宝贵额财富。
一口气看完十集的越南战争,我的感觉只有震撼。所有的文字和词藻都不足以描述这部纪录片,能够在此生中看到这样的作品,值了。
但我还是尝试用最简单而基本的语言来评价这部纪录片,只为更多人能看到这部杰作。
记录片,最基本的元素是真实和中立。所以我仅从这两个角度来谈。
真实,对于越战记录片来说,不是难事,因为越南战争是第一场展现在大众视野的战争。由于大量的民间媒体派出战地记者实地报道,而且美国政府也鲜有审查,所以战争的真实面目得以呈现。各种丑恶,毫无掩饰,令人作呕。
例如,释广德的自焚,南越警察总长在镜头面前当街枪杀越共等。
由于掌权的南越总统吴庭艳信奉基督教,他迫害近7成人口的佛教徒,引发激烈的社会冲突。1963年6月10日,僧人释广德在西贡街头自焚抗议。
释广德自焚后,记者采访吴庭艳的弟媳陈丽春,她凉薄地说,他们和尚只是在BBQ,下次他们再玩BBQ,我可以借火柴给他们,希望他们不要用美国的汽油来烧。采访播出后,举世哗然。
受广德和尚事件影响,美国总统肯尼迪觉得要做点什么。在他的默许下,南越将领发动军事政变,枪杀了吴庭艳及其弟弟吴廷瑈。图为吴庭艳。
此后,南越将领之间争权夺利,政府更替过频,直到阮文绍上台后才形成较为稳定的抗击越共的政治核心。
另一件重创美国民众对南越政府信心的事件,1968年2月1日,南越国家警察总长阮文鸾在西贡街头枪决身着平民服装的越共上尉阮文林。
以上事件,都让美国民众对腐败堕落的南越政府有了直观的认识,继而质疑美国政府为何要支持南越,进而掀起反战运动。受到民众的压力,美国政府最终放弃了南越,提早撤军,最终导致南越覆亡。
要做到客观中立,就比较难了。虽然该记录片由美国人拍摄,但是导演采访了多方的历史见证者,除了美国的军人及家人,还有南越政权的军官与普通民众,北越的士兵与军官等。
早期受到爱国心与荣耀感的召唤,众多美国青年极入伍,但受到战火的洗礼并意识到这是场不道德而且不可能赢的战争后,回到国内,成为反战斗士。
这是南越的军官,抗击渗透到南越的越共与北越军队。
渗透到南越的越共战士。越共采取的是游击战,令美军疲于奔命。
美军反思越战失败的原因。
导演也丝毫不掩饰美军的恶。例如,美军为了找到丛林中的越共,使用了橙剂,导致树木枯萎,造成污染环境甚至影响当地民众生出畸形儿童。再如,美军在美莱村实施大屠杀,男女老幼,甚至连婴儿都杀死。再到国内,美国的国民警卫军枪杀示威的肯特州大的学生。
1970年5月4日,肯特州立大学的学生举行反战集会,结果遭国民警卫军开枪射杀。
除此之外,富人及特权阶层人士的孩子总有办法逃避兵役,比如上图的克林顿同学。工薪阶层与有色人种的孩子成为美军的主力。到了后期反战运动的兴起,导致有17万美国青年逃避兵役,部分甚至逃至加拿大并入籍。
自揭其丑,自掀伤疤,只为客观中立。历史,并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女孩。客观中立地还原历史,才是对死者最大的尊重,才是对民众最大的尽责。可惜,大部分胜利者都不懂这道理。例如北越作为战胜方,时至今日,不愿公布伤亡及失踪人口,导致多年来民众要自己去寻找,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相反,美国建立起越战纪念墙,上面刻着所有阵亡与失踪的美军名字。值得一提的是设计该纪念碑的是一位美籍华人大学生,林璎,林徽音的侄女。
越战墙,上面只有阵亡及失踪美军的名字,共57000多个。
谈谈该片的艺术性。一般来讲,记录片比较沉闷。但此片是个例外,里面采访的每个人,说出自己的经历,有血有肉,真实感人,这是点。同时,导演对越南当时的背景及美国国内民情都做了详细介绍,这是面。点面结合,使观众对整个越南战争有更清晰直观的认识。
没有比真实故事更感人的剧本。比如以下是美国大兵哈里斯与妈妈的真实对话。
哈里斯:妈妈,你可能再也见不到我了。因为我们是陆战队最北的战地,我们能直接看到北越。朝我们开枪时能看到火花。我部队大家都会死。我可能回不去了。
哈里斯妈妈:不,你会回来。我每天都和上帝说,你很特别。你会回来。
哈里斯:妈,别人妈妈都认为儿子特别。我正把一些特别的人装进尸袋里。妈,这不是开玩笑。每个人都会死在这里,每个人都会死。
哈里斯妈妈:你不会死,你不会死。上帝对你有安排。
哈里斯最后说:是,好吧。然后挂上了电话。
最后,以一位北越士兵的话结束此文。该北越士兵邻居家的孩子全死光了,当初6个一起出征的年青人只剩他一个生还,以至于他回家后,家人都不敢庆祝,怕刺激到邻居。
似曾相识:“我们应当把它看作是殖民时代在东南亚的终结,但我们反而将之视为冷战时期,我们把它看作是自由世界的失败,把它跟中国崛起联系到一起,这完全是一次对重大事件的误解,也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骑虎难下:美国在亚洲援助的三场战争:国共战争的中国国民党、朝鲜战争的联合国军、越南战争的南越政府军,为什么全部失败?
跨越冥河:菲利普在战场上顶着炮火用收音机一边听约翰逊总统的“和平宣言”讲话,同时指挥投下凝固汽油弹到村子里,“那真的超现实”
“我对当时政治权利最痛心的,首先是谎言。人们总难免会犯错,但是掩盖错误,那就是为了自己的自尊而害死别人。”
冥冥之志:“从死亡人数里是看不出细节的,你看到的只有数字,而大部分的数字是有水分的。如果以死亡人数作为成功标准,那你就是在逼迫那些原本重荣誉有勇气的人们变成一群骗子。
“我们有时要奉命烧掉他们的茅草屋,士兵们就会不太乐意去点燃村民的屋顶。我们的本意真的不是要摧毁平民们的食物和家园。这让我们觉得很难受——这场战争到底是在干嘛呢?”
计无复之:我到康天时才知道“嬉皮”这个词,有张图片是女孩们没穿上衣到处跑,自由之爱之类的。我想“嘿,我也要回家成为一名嬉派,因为那些女孩们都不穿衣服,他们会随便跟人上床,那我也能分一杯羹。”
万物崩析:越共攻占了南越的国家广播站,并准备播放胡志明录好的一份磁带,号召人们挺身起义。但一名技术员电讯给发射塔切断了越共的广播,并转而播放维也纳华尔兹和披头士歌曲。
在顺化的难民营,当有人给只有19岁,对战争异常兴奋的埃尔哈特说,他发现有个越南女孩会为了军罐头而跟我们所有人上床时,他一直耿耿于怀由于自己胆小没有阻止他们。回想起自己在越南的时光,他觉得比起那些杀戮,这事是他觉得最为羞愧的,因为他认为“我妈妈是女的,我妻子是女的,我女儿是女的”
坐上直升飞机离开这座破败冒烟的城市,他看到了一个农民带着自己的水牛在水田里劳作着,而女人们带着圆帽,挑着扁担,在田地里忙活着,仿佛没有战争一样。
1968年3月31日:我相信,自己不应该耗费一小时甚至一天来处理任何个人的党派事物以及任何的其他职责,而应专注于这间办公室的职务,当好你们的国家总统。因此,我既无意愿也不接受我的政党再提名我作为你们的总统。
文明外衣:真正的失败在政策层面,我们在错误的一方战斗。南方的政府腐败,它的人民知道,我们也知道。那些卡车司机(北越)英勇战斗,如果我和他们在一边,我会觉得自豪。因此当你参战,你要选对边,找到对的盟友。
青史不泯:我想到的是“把我们送到半个地球之外去死还不够,现在他们在自己国家的大街上杀死我们”。终于我哭了个痛快,然后站起来加入了反战运动。
忠而不敬:数百万人被训练去进行暴力活动,他们可能 因为史上最空前的虚无而丧生。回来的人带着一种愤怒和一种被背叛的感觉,这些没人能体会。我们理直气壮的毁掉村庄是为了拯救他们,我们看到美国丧失了她的道德感,当他冷酷的接受美莱事件,而拒绝揭穿美军士兵分发巧克力和口香糖的假象。我们了解到自由开火区的含义:射击任何移动的物体。我们看到美国轻视东方人的性命,我们看到美国伪造杀敌数字,实际上是吹嘘杀敌数字。我们看到士兵攻占山头因为将军说那个山头必须拿下,损失一个或两个排后他们离开,把山头留给北越重新占领。你如何能要求一个人在越南奋战到死?我们希望30年后再说起越南,不是代表肮脏可憎的记忆,而是代表美国最终转折的地方,像我们这样的士兵帮助实现转折的地方。
往事如山:这是场漫长的战斗,而我们输了。那些未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的人被迫重复失败。我们希望不再有另一个越南的经历,我们已吸取教训。西贡汇报完毕。
PBS十集纪录片《越南战争》值得观看。
按照该片的观点,越战是第一次让美国大众知道原来自己的政府自己的总统是会骗自己的,大量通话录音,秘报显示美国高层最早从肯尼迪时期就知道南越是扶不起的,早就知道打不赢这场战争,只是苦于找不到体面退出的方法死撑。(参考当年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艾斯伯格泄露了大量兰德公司的秘文,后来被拍成电影《华盛顿邮报》)
看完感觉尼克松不容易,替JFK,LBJ两位前任擦屁股退出越南战场还惹得一身骚。福特就多聪明,在南越快要倒台前,找国会要巨款,国会不批准,完美把盟友倒台责任甩锅给国会。
其他一些印象深刻的细节:
后来美国政坛的麦凯恩曾是战俘,国务卿克里回国后参加反越战活动。第八集有美莱村惨案,美军对越南平民的暴行就连美军自己都看不下去(美军地面部队在美莱村屠杀老人妇孺时,后面赶到的美军在直升机上冲着地面部队喊话说你们再不停止杀人我们就要朝你们开枪了…)。
第十集中提到越战烈士纪念园设计者是40年代去美国的华人后代。美国在越南的大使直到最后一天都坚信西贡很安全,拒绝了海上和陆上的撤退方案,拖到最后撤退时只有动用直升机。
总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纪录片外的一些信息:
武器方面: 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国防部的DARPA研发了许多新武器用于杀人。
指挥方式方面: 当时美国国防部长麦克拉马拉崇尚定量分析,美军内部量化分析达到极致,结果越战时美军的糟糕表现让美军开始反思量化分析的适用场景。
立场嘛,肯定是是站在米国一方,反思有但也仅仅是有,整体节奏不错
上乘之作,感觉看的人不多啊...
每一集都像是一篇充满叙事感的论文,风起云涌。
每集都有一部电影那么长,所以真的花了蛮久才看完。美国在越南泥潭深陷最终不得不全面撤兵,一是不了解环境和对手(特别是“人民战争”这种打法),由此带来指挥失当战术不凑效;二是南越政权是扶不起的阿斗,换了几次大佬除了贪腐依旧无所作为一副死相;三是中苏二共竞相援越,解放军直接助守北境免去北越南进后顾之忧,美国等于以一对二;四是战争耗时太久,新旧总统在战事上的承诺毫无兑现希望且自身陷入丑闻,随着战地传回的“残酷”“不人道”的相片,国内反战情绪愈演愈烈,游行不断,而美国的国家传统终究不是不顾民意坚决镇压一意孤行~看的过程中不得不赞叹于采访对象观点表达的多元和影像录音资料保存的清晰和完好,另外纪录片本身是一场六七十年代流行摇滚乐的盛宴。
详尽、清晰、客观、感人。无可挑剔。
能制作出如此客观纪录片的国家永远都有希望/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具体的每个个体的生命是最容易所被遗忘和不被顾及的/别有用心,只顾己利之辈最为可恶/没有真相只有谎言最为绝望
北越采用的游击战战略基本和中国相同,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有生力量,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敌驻我扰、敌进我退、敌疲我打。胡志明小道参考了朝鲜战争的运输。美国采用的战略,建立定居点,移居农民到堡垒,切断与游击队的联系;烧毁粮食、房屋等物资;在农村发展基础设施,实施安抚和日本在中国的战略相同
好片,看剧的同时还能学习历史
保持了一贯水准。比 Prohibition 和 The Civil War 成就更高的佳作。一个这么困难的题材,看起来却没有“导演好难”的感觉,因为对所有人物带有深深的理解之同情。地球东西,国家南北,所有人义无反顾、驷马难追地一起奋力奔向悲剧。
国共内战的越南版本。历史总是以惊人的方式重复着,人们却并没有从中学到任何东西。
拖拖拉拉地将近看了一年,不是不好看,而是今年发生了太多的事,再看这部可能更想死。Let it be 吧。
中立且真诚的反省。
快十部电影的长度,两周终于看完,当初想看这部还是因为雀斑说他为准备Trial of Chicago 7补课看的,Tom Hayden确实短暂出镜了。。是部非常详尽的纪录片,各方都有采访到,也涉及到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实在很致郁。越战是“the biggest nothing”,只有在战争之外的人才会谈论输赢,patriotism是真正的谎言,普通人被政客一手推进这个巨大的悲剧中,不知道60/70s那些movements是否真的有让世界变好一点唉
最难过的地方:那一碗白米饭带来的孽缘
对越战、冷战、苏联、“自由”、爱国的反思非常深刻。在强力的政治的宣传下,被煽动的民众极其容易变得狭隘。Bob Dylan 的歌词真是太好了
美国和南越的失败有历史性的原因,当时北边所信奉的东西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迷惑性。就如同秦灭六国,真的是秦最好吗?不是,只是秦的动员能力最强。在漫长的拼经济过程中,就衰落下来了。
啥时我朝也能这样真实客观的还原历史?而不是连部《芳华》上映都有问题!
五星推荐,自揭其丑,自掀伤疤,只为客观中立。历史,并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女孩。客观中立地还原历史,才是对死者最大的尊重,才是对民众最大的尽责。可惜,大部分胜利者都不懂这道理。例如北越作为战胜方,时至今日,不愿公布伤亡及失踪人口,导致多年来民众要自己去寻找,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对我们是别人家的战争,对越南和美国都是撕裂一个国家、一代人的大事件。然而我们就没有撕裂么?只是我们惮于反思,所以难于和解。作者很费心了,两国四方的当事者的访谈,无数的录用、录像、报刊、照片档案,以及穿插其中的音乐,其时的摇滚、民谣。一部纪录片,达到了一座博物馆的效果。
钱穆说,历史很复杂,不是三两句话可以痛快讲清楚的。 断断续续看完这10集18个小时的鸿篇巨制,对历史本身就更不敢妄加评论了,恐怕流于轻浮。只提一点感想:当年的那些记者和摄影师是真的牛逼。。。历史的记述者曾经是吟游诗人、曾经是朝廷豢养的史官,历史的载体曾经是出土的文物、口耳相传的史诗、书写在各种媒介上的文字,等等等,但到了越战的时代,记者和摄影师们就是历史的记述者,那些图片、录音和影像,就是历史的载体。未来的时代足以给每个人提供留下自己历史的机会吗?互联网的虚拟字节能留得住历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