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城堡,最终还是没有建成。观影全程都在期盼,期盼能够出现奇迹:一座明晃晃的玻璃城堡镶嵌在葱郁的山峰,哪怕只是一小间敞亮的阳光房也好,能让孩子们惶恐的眼神重新迸发光彩。可是,并没有!只留下泛黄的手写图纸、填满垃圾的地基,以及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父亲口口声声说要给四个儿女建一座美丽的玻璃城堡,结束颠沛流离的四海为家,可始终停留在纸面上,自己酗酒嗜赌,喜怒无常。母亲也是秉持空想主义的生活态度,放弃可以变现百万美金的土地,宁愿流浪街头,翻捡垃圾度日。
也不知道父亲小时候经历什么打造了这个科学怪人,一方面口口声声讲科学,另一方面又逃避社会
父母带着孩子居无定所,到处漂泊,随时要离家逃避追债,四姐弟食不果腹,忍饥挨饿,没法得到好的照顾无法,无法拥有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
强迫珍妮特学会游泳,便一次次将她丢到水中;和母亲对子女的忽视,
最受不了父亲奇葩的价值观还要强加给子女
当然父亲也会给儿女画大饼
安慰烧伤时,父亲对她说别怕,这些疤痕是勇敢的标记;
圣诞节没有礼物,父亲就让孩子们每人选一颗天上的星星当做礼物,因为星星永远不会消失;
可能是好的朋友,但不是好的父母。父亲给子女描绘一个永远不会兴建的玻璃城堡
好在在这么困难环境,四姐弟还能健康成长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要到哪里去。这个人生终极问题困扰着大多数人,首当其冲就是“我是谁”这个疑问。
似乎在我看过所有好莱坞的电影里,都在探讨这个问题,比如我最爱的《谍影重重》系列。间谍当然是最需要谨记身份的一个职业,如果有了“身份的焦虑”就无法完成任务,甚至还会性命不保。
我们也许不必面对如此极端的内心诘问,然而“我是谁”的问题,一天都没有停止过。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有自由的能力,人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一个真正的人,没有任何理由不去思考“我是谁”的问题。
我常感觉到孤独。和所有需要克服内心矛盾挣扎和黑暗的人物一样,在重生之前,要面对自己的阴影。不管这阴影来自于童年还是其它。
我在柏林看过一部名为《玻璃城堡》的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以大女儿为主角,讲了她与众不同的一家人,母亲是个业余画家,父亲酗酒又浪漫不羁,一家人常常搬家,母亲沉迷在画画中,完全忽略家庭责任,小小年纪的女儿只好自己踩着凳子做饭,结果被意外烫伤。母亲和女儿的身份对调了,母亲像个需要被照顾的孩子,女儿被迫学会了独立。爹呢,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建一座玻璃城堡,可一直没建起来。他教女儿游泳,完全是一种“丛林”生活准则,不顾女儿的惊恐挣扎,直到她在恐惧中学会为止。
四个孩子从来没有得到过世俗意义上足够的关怀,他们抱团取暖,互相打气,直到长大,大女儿考上了纽约大学,终于离开了这个“家”。
她背弃了父母波希米亚人价值观,住高级公寓,穿上礼服和富二代的男友去高级餐厅吃饭,尽管谈话索然无味,她也决定忍耐——没有哪种生活是没缺点的,这点她心知肚明。与此同时,她父母则住在废弃屋里。
童年的生活一直影响着她,她想起曾和父亲躺在雪地里看星空,曾在田野里奔跑,曾有过那种纯心灵的呼唤和豪情。她的母亲则从未怀疑过自己的选择,她画了一辈子的画,即使在街上流浪时也一样在创作。
“你生来改变世界,而不是随波逐流”。
难以做到,更难以释怀。如同我始终在主流和非主流价值观之间挣扎。耶茨在《革命之路》讲的就是一对夫妇,他们想改变,“巴黎”就是他们的幻梦。为了自由,她死了。这本书看着我生不如死,因为太真实了。这样的故事屡见不鲜,只是外壳不同,时间地点不同,内在的情绪是一样的,都是呼唤自由而不得。要自由,往往付出巨大的代价。
而《玻璃城堡》的结尾,他们终于达成了和解。电影结束时,播放了一段真实的录像,电影里原型的父母真实的样子,那座从未完工的玻璃城堡的草图,母亲在街头流浪画画,感动得我泪流满面。我看到了同类的挣扎,更看到了同类遵循内心的幸福。
不管他们要逃离或奔向的是何处,他们都一样是在自由行旅、狂野穿行、绝不回头。我知道不管你我身在何处,一样不会回头。
引发对非主流教育的思考:在玩乐中学习 在实践中寻真的“快乐教育”;非教育专业的家长是否有能力与毅力始终正向引导?
片中有贴近自然的快乐引导 有感同身受的心灵沟通 也有狠心严厉的狼性实操。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给那些梦想中的父母 具备前卫理念的父母的教育走向 影片给了一个完整的展示。
特立独行个性自我的父母 或多或者折射出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影子。要么近似 亦或向往。
对于父母,我们从信任到怀疑,从服从到抗争。这一系列变化,不光是因为思想成熟。
也许我们与父母彼此心里的城堡,搭建的雏形以及进度,随着时间逐渐异化。慢慢的,我们没有办法和父母在同一件事情上 齐心协力的应对了。
3.5,沒有蓋起的玻璃城堡。又愛又恨的父母。看時被戳了幾次淚點,但沉澱過後覺得是有點搧了,老式情節劇的呈現手法。或許這才是Captain Fantastic現實版。夢幻、脫離現實的嬉皮父母,帶給孩子特別的童年與想法,卻也沒善盡責任照料。但他們都是善良的,記住了父母好的那一部分
这就是最不该做父母的人偏偏做了父母。都会里的波西米亚人、现代社会的边缘人、流徙者。自己安于或坚持这样的人生无可厚非,但强迫孩子接受食不果腹、担惊受怕的生活实在自私并且祸害。几个儿女后来纷纷逃离,向往中产生活也不无道理,贫困的人真没法宣称幸福。不过,一家人也的确十分相爱、羁绊很深。
最近泪点好低。结尾太感动了。果然家庭背景很重要,更重要的还是看自己。结尾二女儿也还是很感谢自己的父母,毕竟自己的路还是要靠自己。
奇葩的价值观,白瞎了好演员。
有点儿像另一个版本的《神奇队长 Captain Fantastic》,主要区别是,本片的重点并非嬉皮价值观或与众不同的教育观的对错的探讨,而反倒其实是个相当平民化的家庭关系/父女关系的故事(相对更容易共情),长大后发生的事是故事的重点。伍迪·哈里森确实是个好演员,虽然(也许主要因为相貌气质关系)
他有恶魔和天使混杂着的致命吸引力。
总是给一巴掌,再给颗红枣的。这种变态的亲情,我不要的。几位主角的表演都很娴熟也很有说服力
我觉得父母不应该决定孩子的成长方式
亲情的破碎与和解,缺点和优点一样多,总结起来只能给这样一个分数。过去和现在就像两条毫无规则的曲线,只是偶尔在某处冷不丁交叉一下,营造高潮的方式基本靠主角互相之间的争吵嘶吼,最后父女之间以廉价泪水博取观众的共情以及最终达致和解的俗套结尾也使得这部本具有十足吸引力的影片瞬间沦为庸作。
又是一个“吃亏是福,悲喜参半”式的成长故事,这种狗屎原生家庭的故事真是怎么都讲不够。生活给你个柠檬你确实可以做成柠檬汁,但难倒不是不用忆苦就可以思甜是最好的嘛
理想的伟人,行动的懦夫。GLASS CASTLE 终究是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对四个孩子来说,玻璃城堡不是所需要的,真正想要的是一个稳定,完整的家。这个家,最终,父亲创造不了。Jeannette逃离未婚夫逃离fancy hotel,闪回父亲带他奔跑,有一些泪目。
已经煽动不到我了,woody老年完全健康人,根本不像。中规中矩的家庭片。
我爸爸给了我很好很好的物质生活,但他工作很忙,他跟我说话很少,一晃眼直到我二十七八,话才多了些,主要是家里的事,他越来越老了,虽然是我爸却很陌生。所以看到电影,父亲教孩子指星星,跟她说道理那些片段,挺羡慕的。我老公看了也流泪,他肚子上也有被烫伤的花,他一直以为是自己的错,其实不是~~有时候父母也是残忍。我在外边喝多了,他一个人看了这个片子,一家人总是互相用亏欠勾联的
这对父母到底给孩子的情感忽视还是情感满足呢?
飞机上哭崩啦
初中时在杂志上读过这个故事,因篇幅简短,一直理解为孩子爹妈有钱但放弃现代社会,类似某种不给小孩打疫苗的父母,看过才知很多遭遇实是因二人无能为力和缺乏责任感,所以女主爆发的愤怒我是很理解的。结尾对父亲的洗白有些牵强了,比较好奇原著是怎样的。P.S.我们美美的闹米居然演了这么邋遢的人233
被过度讲述以及高度典型化的题材并没有影响导演德斯汀将原著回忆录视觉化为一部极具情感力量的传记片,这得益于他为片中角色所注入的原生态情感,这种原生态情感具有直接不加修饰的情感力量,而演员们的优秀表演则更是将这种情感传达出来的完美工具,在这方面来讲本片也是对其前作闪光点的继承与延续。
过于自我的人不适合养育孩子
故事讲得非常克制了,我朝大地遍布这样的/更夸张的父母们,并且到死也不觉得自己错了。虽然我也不太喜欢happy ending,但也许羁绊真的是那样的妥协。
68/100 创作者把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讲述得如此“阳光”,也算是一个积极乐观的楷模了。人永远无法逃避的只有我们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