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欲、孤独、禁锢、父权、成长、挣脱……,看完金基德的《弓》后,我的脑子里跳出一系列的词语,这部不到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更加之富于美感的画面和富于东方特色的音乐,让人看后回味无穷。
一个老人,一个少女,居住于广阔大海的一艘渔船上,这很像一个禁闭空间的故事,尽管有随老人来到船上钓鱼的一拨又一拨的游客,但是哪怕是最后带走少女的少年也仿佛一个局外人,这更多是老人与少女的故事,或者他们各自的故事。
片中的少女完若落入凡间的精灵,在整部影片中她都不说话,只是时刻带着甜甜的微笑,荡着秋千,在来回的晃荡中预测着他人的命运。而老人,则在慈祥中带着生硬,毫无疑问,一个人在大海中的渔船上生活是孤独的,所以,他需要那个女孩。在片中,开始交代他是在岸上发现了被遗失的女孩,但是后来在那位少年后来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到,女孩的父母一直在寻找着这个女孩。这也给我带出了一个“恶意”的怀疑,那个女孩真的是以一个无家可归的身份被老人带回的吗?会不会是遇到一个可怜的跟父母失散的女孩后,他就将其带回?老人和女孩的关系是复杂的,我不认为他两的女孩就一定是一种情欲或爱,人们总是容易将一种亲近的感情往爱情上扯,就如《金刚》中非得把女主人公和金刚的感情往爱情上扯,还一天争论其可能性一般无趣。可以看出,老人对少女的感情中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而非简单的情欲上的。老人尽管在日历上数着他们“结婚”的日子,但是与其说这是老人对少女的爱,不如说这是老人对少女占有的欲望。这种占有处于对孤独的惧怕,在他本人看来是善意的,实际上却是自私的,从后来的婚礼上,可以看出,老人是守旧的,古板的,所以他也怀着一种旧有的思想,即跟女孩结婚了,他就占有了她,她就再也不会离开他,他也再也不会孤独,所以,当他发现女孩终究将离去时,他只有跳入大海,因为他已经无法承受孤独。
当然,老人对女孩也是有爱的因素的,在女孩身上,他实际上倾注了男人对女人的所有情感,有爱情,更有父女之情。片中的“弓”很有双刃剑的意味,“弓”实际上就是老人对女孩感情的象征,他将渔船作为一个与外界几乎隔绝的空间。就如一个丈夫一般,他看不惯任何男人对“妻子”的任何亲近;就如一个父亲一般,他看不惯外界的任何人对“女儿”的污染。老人对少女的感情霸道而真挚,所以他一面对任何试图亲近少女的男人怒目而视,却又慈祥的为少女洗澡,紧紧握着她的手。然而,毕竟他无法将少女的心永远的禁锢,少女在成长中渐渐开始了她的“反抗”,起初更多出于一种对父权的反抗,到了后来则是一种对自由的渴望。老人是痛苦的,特别值得玩味的一幕是当老人放少女离去时却又看上去试图“自杀”。谈过恋爱而又曾经分手的人或许都能体会他的心情,当你深爱一个人,对方却执意要离你而去时,你总会做出带有表演性质的“自残”行为,试图唤起对方的怜悯,尽管这是一种自欺欺人。老人就是这样,他并不想死,所以他在绳子勒紧脖子时,试图用刀割掉绳子,当少女赶回时他又连忙掩盖他的意图,老人绝望下的“胡闹”也让人对他心生怜悯。
从来没有可以禁锢的爱情,只有可以禁锢的婚姻,何况少女已经开始长大,正值无法禁锢的青春,正在一个充满梦想的年纪,而一个闯入的少年更使得她的离去显得义无反顾。金基德在少年出现前做了很好的铺垫,在这之前出现的男人都外形猥琐,对少女有着非分之想,而老人对少女的保护又使得两人显得表面上很幸福。而少年无疑是一种外界不可抵挡的引力,一种打破禁锢的无声力量,所以少女要循着这种引力离去,所以老人终于要面对现实,在一场“婚礼”后,他跳入大海,既给了少女自由,也给了自己自由,而少女离去时也彻底打破这禁锢了她的船,广袤的大海终究吞没了老人试图逃避现实而营造的环境,或者说这种环境终究要融入更大的环境,从来没有隔离所,少女终于可以自由的梦想。
本片的结尾一段颇为特别,就像《夜宴》中最后突然出现的飞刀让人们琢磨这刀是谁放的一样,本片最后射出的箭也耐人寻味,更耐人寻味的是最后少女个人在一种情欲般的亢奋下的挣扎,而在挣扎中她的童贞也被“夺去”,或者她有意将它留在这里。我的理解这也是她对老人的复杂感情,尽管长期的禁锢让她对老人心生怨恨,但是长期的生活又让她对老人有着怜惜和难以轻易割舍的感情。所以,她宁可将童贞留在这里,将少女情怀留在这里,抛去这一切,她随少年奔向大海,迎接崭新的生活。
《弓》是一部充满了矛盾的电影,而老人似乎总是处在矛盾的中心,老人与少女,老人与少年,老人与外界环境等等,金基德以一个极端的故事讲述着现实矛盾的寓言,可谓耐人寻味。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6a9229a42bb7a3f79152ee09.html金基德去年的获奖电影只用了一个简简单单的《弓》作为片名,并在结尾以“力与美宛如紧绷之弓,我愿如此,直到终老”点名主题,这是比较厚道的一次,告诉大家主题是这样的,其实弓作为力与美的意像古已有之,并不稀奇。以往的金基德总是十分牛B的止于意犹未尽之处,让我好几天想的睡不着。
从2000年看《漂流浴室》起,我断断续续的看了好多部金基德的电影,大部分我都很喜欢,也有一部十分不喜欢的,我喜欢他的电影是因为他的眼中的韩国风景凄美纯洁,人性极端执着。从<漂流浴室》开始就觉得画面是冷色的但是有种很干净的美感,后来《春去春又回》则简直可以当成环保宣传片儿来看,那清澈见底的溪流山中四季不同的美景让人忘记凡尘俗世的名缰利锁而生出终老山林之心。不管是否整过形,韩国的女演员简直就是配合这山水成长的,看上去很清秀,如果再不化妆不说话,简直清丽到不食人间烟火。美女和美景搭配的天衣无缝,这也构成了金基德电影的美工基调,他是学画画出身,游历(也可以说流浪,因为主要是卖画为生)欧洲诸国,他的眼中看去,韩国的山山水水都是一幅幅高雅的水墨画,尤其是水,他拍了许多关于水的电影,对大海和湖面一样感情炽烈。
还有就是他的电影对白很少。有时一部电影下来对白没超过10句,需要说明,我并非不喜欢热闹,周星驰那些大闹大叫的电影冯小刚王朔那些“话痨”电影电视剧我也很喜欢(甚至,今年那部从头说到尾的《梦想照进现实》我也不觉得特别讨厌),但是,对话不是电影的唯一语言,否则直接看书听广播就得了,能用表情、景色、音乐达到目的需要更高超的演技和导演技术,我很少看到拍得精彩的“闷片儿”(此处的闷,专指对白少),大家普遍认为艺术片就是闷片儿,这是种肤浅的想法,有的电影闷得好,那叫艺术片儿,有的闷不好那叫伪艺术片儿----用个时髦的词儿说:装B。这么多年来装B的电影我也看了不少,已经修炼成火眼金睛了,不管从哪儿开始,看上五分钟基本上就知道是个高手在拍艺术片儿还是个傻B在装B。金基德每次都是自己担纲导演编剧我想他的剧本一定是一张白纸,因此每次看完他的电影我都手痒的不行,非得用文字把他的剧本给写出来不可。
人物不说话用眼神、用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感情,虽然冒险但是却给观众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对于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贯穿始终的音乐情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即便是同一个人,也许先前想的一个样,看完后联系整部电影想一想又是另一番意味,这种方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给答案,比如看过《本能》这么多年了,没有一个人能搞清楚究竟最后莎朗.斯通的冰锥会不会刺下来,这样的技巧在金基德的电影中俯拾即是。
我愿意给金基德的电影安个标签“哲学电影”,他的每部电影都是硬梆梆的哲学和人性,没有一点儿罗嗦的,哪个导演不想自己的电影好看的同时再多点哲学意义?甚至为此张艺谋导演不惜让梁朝伟GG用扫把在沙土上画出两个牛B闪闪的大字---“天下”,以为如此就可以把一部烂片儿上升到“世界和平”的哲学高度了,甚至,陈凯歌也不惜在《霸王别姬》中把“从一而终”这个观点强加给程碟衣,以为如此就可以得寸进尺,从一部电影中得出献身艺术的伟大情操。这是多么的画蛇添足啊。我不理解!
金基德的电影走向一个极端,彻彻底底的在讲哲学讲人性,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他像个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一样,用电影语言设定出一些特定的场景:例如远离凡尘的寺庙(《春去春又来》)、漂泊在海上的孤舟(《弓》、《漂流浴室》),然后在这些环境中展开自己的想象展开对人性的探索,最后,将问题展示出来并不给答案,以开放结尾的形式将判断的权力留给每一个观众。或者他会剥离一切无关紧要日常生活,将本质性的东西用虚拟的故事表现出来(《空房间》、《烂泥情人》),然后给出他自己的想法,尽管这种想法有时让我崩溃(《烂泥情人》)可我也不能说什么,对于人性谁有谁的理解,我不能依据我的希望让导演硬是给拍成大团圆。
本来复杂的事儿到他这儿立刻就被剥离的简简单单,所以他的电影都不长,而且场景和道具也很简单,我猜这样的电影都很省钱,但是,对导演和演员的功力要求的也很高,年初我得知《无极》投资过亿时,实在是不能理解,我觉得这样的导演直接拉出去枪毙得了。可能是过惯了穷日子,我觉得哪怕他是一部好电影,也不能花那么多钱,1亿多能建多少希望小学啊,就是不建希望小学,做成彩票卖了也多少能改变一些人的生活。我们还没有烧包到那种程度,就看美国的盗版大片儿不是挺好吗?不让盗版咱就引进,那也花不了几个钱,让他们烧钱,我们享受,多好的事儿啊。要是非要较劲,拍几个花钱少又牛B的电影把他们气死不比这过瘾?在这一点上韩国做的就很好,拒看外片儿,自己花钱努力拍自己的大片自己看还卖钱----人家拍的好啊,或者就像金基德,花小钱拍大电影,一样拿奖一样好看。
不过,最近金基德有点麻烦,先是在电视节目中炮轰了韩国大片儿《怪物》,说那是文化垃圾,结果引起全国愤怒,韩国人的爱国主义比咱们这儿的爱国愤青还高涨,于是第二天金基德不得不发表书面道歉,在道歉信中他说道“我觉得我夸张描述韩国社会的阴暗一面,并把这种观点强加给观众,使观众感到不快。这让我明白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本身是一个严重的意识障碍者,甚至很难在韩国生活。”
我觉得他一点也没有意识障碍,而且并非是夸张描述韩国的阴暗面,事实上他描述的乃是整个人类的阴暗面
最后我还有个感受,他的电影不适合“众乐乐”,一个人夜深人静时看最好不过了。
他的新片儿《时间》已经拍完,我很期待
金基德说:“每个人都有不能实现的渴求和希望,通常大家都会把这些愿望藏起来。而我想表现的是,这些隐藏的愿望有多卑鄙、高贵、悲伤和美好,所以用一个不能被人控制的少女来讲老人的渴望。”
她是神秘的少女,不说话,形容美好纯净,如同孩童一般的干净眼神和不解世事的微笑,不带一丝情欲,更是别有一番风情。
她明眸皓齿,绿衣红裙的出场惊为天人,完全一副生命的原生态模样。她射箭的时候表情坚决冷漠,她坐在秋千上时仿佛仙子,不食人间烟火。
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相对比:老人与少年、弦琴与随声听——陪伴了她多年的老人日夜拉着弦琴完全敌不过少年带来的新鲜,前者意味着禁锢,后者代表着自由。
她的身体在船上被禁锢了十年,但她的心是自由的,至少在认识少年前是自由的。而大海象征着自由,这艘船象征着孤岛,自由与禁锢完美结合在了一起。
她是生命之源。她像伊甸园里的夏娃,多年以来都是老人给她洗澡,握着她的手睡觉,她对此安之若素。直到她认识了少年情窦初开了,她才拒绝老人为她洗澡,也不再愿意让老人握着她的手睡觉。老人感到伤心,因为少女是他的女儿、妻子、母亲。
老人白天以强者的形象出现,他手持弓箭保护着少女,而夜晚他紧握少女的手才能入睡,每天在日期上打叉才能够鼓起勇气活下去,那日期的尽头是“结婚”。而婚礼过去之后,老人跳海了。老人充满攻击性的行为实际上只是他掩饰自己内心的孤独与脆弱的面具而已。与其说老人在保护少女,还不如说少女在庇护老人,她是他的精神依托,她是他的梦想。
少女春情萌动,遇见少年一见钟情便开始挣脱老人对她的控制。她故意靠在来钓鱼的男人身边,为了激怒老人、挑战老人的权威,她看到老人升起的模样笑得意味深长,她不动声色地赢了,并且轻而易举。
她一直是占上风的,她是老人的女神,她清清楚楚地知道这一点。
少女很少做决定,唯一的决定是回过头去救老人。剩下来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听天由命任由故事发展,弦乐是再好没有的选择。我们看到的是无处不在的宿命。
一支箭是如何使少女变成女人的,这完全不是现实可以解说的问题,而是富有禅意与诗意的,更是富有东方神秘美学,保管西方观众看得一愣一愣的。
力与美宛如紧绷之弓。我愿如此,直至终老。
看了《弓》。情绪满得快溢出来,却又找不到缺口。导演想说的太丰富,片子却一点不重不沉,反而拍得轻灵。金是尊重观众的,理解它需要观者动脑参与。你若有心,整部下来都分不开神,没有一个镜头的分寸拿捏不好,没有一处的感情是单一的。
看得专心,自然就累。于是就又懒。那些感受没了机会幻化成文字,眼看着它们在胸腔中落下去,冷下去,像看退潮。
《弓》中的原声,绝佳,一曲难忘那种。里面老人一只独特的胡弓,摇曳沧桑又神秘凄凉。找不到原声下载,就自己用软件录音,生生往下扒曲子。还算成功。
此刻就在听了,听着听着又想起那片中的女子,再懒也要记录下来——
女子生得好,生得美。眉发润泽,一双流光溢彩的乌黑眼珠儿永远潮湿温凉。鲜红的嘴唇微微翘起。7岁那年开始和老人一起生活在船上,十年未归陆面,这女孩几乎如一头小兽,举手投足尽是天然,任何一个神情都极致纯真,又极致妖媚。在她身上,美的力量过于直白和无目的性,把由道德界定的童贞与魅惑之分模糊了,糅合了。一团被压抑的天然欲望在深层潜流,蠢蠢欲动却看不出骚乱,表面仍旧清洁无暇一尘不染——这是最符合东方人的审美的境界和层次。亦是最让人无法把持。
只有当她真正开心的时候,才会显露出孩子的本色:当用望远镜瞭望到那生平第一次喜欢上的年轻男子的时候,她的脸上迸射出孩童般的彻底的欢快和灿烂,眉宇间的妩媚都被舒展了,抻平了,全都消融到眼角的欢笑里面去不见了,只剩下干干净净的孩子气,让你看第一眼的时候就被“嚯”地感染,随着她笑起来,合不拢嘴,像被欢快充满的气球,有股什么东西顶着喉咙,飘飘欲仙。
——只写到这里吧。实在是那女孩给我印象最深,并且我不愿去讲述剧情,因此写整个影评实在是种磨难。此外,电影中,当真没有任何一处是单一的情感,没有一处没有含义的镜头表现,若要详细解说恐怕这工程太浩瀚;更不要说结尾,那导演一贯使用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的高潮,观者绝对怀揣各异理解和感受,光是我自己对其的解释就不止简单一种……因此,这影评,我是写不来。
诸君可以去看影片简介,更推荐直接看片。总之是金基德又一部让世人惊叹的性灵之作。看了他自传的一小部分翻译,关于这个男人——刻薄些,就算不说他是天才,起码也有其独一无二的天分。
断断续续写了些,深感今日其实已算非常勤奋。
继续懒……睡觉去。
然而只消眼前一闪,还是能出现画面——
飘荡在海面上的渔船。彩色钓鱼沙发。女孩乌发轻轻包裹在脸上。鲜红的唇明媚得晃眼,脆生生地绽放。
仿佛有咬破蜜桃汁水微溅的声音。
力与美的结合,弓弦般紧绷。那律音缭绕在曙色未明之际。天穹呈现深湖蓝色。
那咸湿的海风冰凉。
极简又极端的孤独世界,依然有一位老者,与一位少女。恩公、长辈、主人与情郎的身份模糊了,含苞待放的亲密与性就成了指日可待的果实,伦理暧昧了,放在这段关系里又有怪奇的天地谐和。脏污与纯真竟已无从以常理评定,这才好让那些特殊的妒忌与留恋,埋藏了暗涌涛涛的感伤。悠悠岁月一下子坍塌了,私心成了自己脖套上的纤绳,而弓箭作为这具疲软肉身最强硬的性器,除却一箭挺拔的撩拨,再无留存的意义。(好久没看金基德了,悼念下这位曾经为我开启韩国电影大门的导演吧。)
下了个蓝光版的,连着电视机,准备吃晚饭的时候看,突然发现没中文字幕。我问老婆:咋办?老婆问:谁的片儿?我说:金基德的。她淡定地说:他的电影从来不用字幕。果然,看到最后,毫无障碍……
个人最不喜欢的一部,原因不明
金氏电影风格集大成之作:极简场景、少量对白、线索性道具、对灵异宗教的迷恋以及密不可分的性与暴力、牺牲救赎的自戕情结。弓与琴,射在佛像脸上的预言之箭,互相洗澡,膜。老人:不可挽回坍圮的中国封建王朝;青年:新兴但有欠传统韵味的美式文化;少女:左右摇摆试图建立脆弱平衡的大韩民国。
问 金基德的电影有多少人飘在海上 多少少女被欲望环伺 多少创新形式表现做爱
配乐极致了。
不是叫《弓》吗,力与爱在一张一弛中的美
金基德的镜头语言很好,但是本质上就是个变态啊……要不是心咨课的作业,我打死也不愿解译丫电影里的象征意味……
一晚一部金基德。
船中的老人与少女,他们不仅仅是具备情感联系的相对个体,更组成了一个弹性的系统。弓箭是表达的载体,传达不发声地愤怒,而力量和美都来源于弓绷紧的那一瞬,所以无论谁想撤出这个系统,必将先在情感受制中自毁。这是一个没有结构的上乘剧本,它的高潮恰恰就是少女的高潮。
一句话总结:老d子的意淫。最后还设计了个“用弓箭破处”的镜头我真的笑死……
女孩张开双腿,神交的那一刻,顿时颅内高潮,一股不可名传的震撼与悸动。能把东亚儒释道与西方伦理神学交合的如此通透的导演,放眼望来,金基德绝对扛得起一面大旗,就犹如梵高当初模仿浮世绘,这种欲说还休的内敛与奔放往往更直戳人心。至于金氏标签中常常出现的情色,则可长篇大论了。
前腿弓后腿绷,爱情让丫发了疯~
为什么金基德的电影总要加一个"情色"的标签?
力与美宛如紧绷之弓,我愿如此,直至终老...
弓箭,曾是保护少女贞操的武器,也是安抚少女孤独的乐器,在这里,更成为与少女交媾的性器。
一船一弓一汪洋,一老一少一秋千,欲望弥漫几时了?无可奈何去归来,化身为剑破身处,纵身海底为一体。
1.还是金基德钟爱的套路:隐喻符号,宗教意象,极简或封闭环境,超现奇观与情色暴力,这回男女主角依旧毫无可辨识的对白。2.不变的悦耳配乐随剧情折转生发出不同情绪,口含鱼钩同[漂流欲室]。3.自[当哈利遇到莎莉]后又一次"假装高潮"的出演,搭配飞箭出红的神交仪式。4.弓与弦乐,秋千射卜。(8.3/10)
真是灵气的片子。环伺着的欲望,以最恪守的程式执行,涤荡了所有尘世气息。海上世外,无言无语,弓弦铿锵,血染素衣。玄境之爱,超越年龄与生死,流着汩汩禅意,变态却也美丽至极。
片头开始出现的弓尾部,就极像男性的勃起阳具,因此弓本身以及拥有者就是欲望的化身。但老头具有可能是性无能者,因此寄托于“结婚仪式”等外在进行欲望占有。但当无可挽回时,只能寄托于象征欲望的弓箭,完成象征的交合,此时完成了占有也结束了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