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剩女

HD中字

主演:邱华梅,徐敏,盖琪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9

 剧照

剩女 剧照 NO.1剩女 剧照 NO.2剩女 剧照 NO.3剩女 剧照 NO.4剩女 剧照 NO.5剩女 剧照 NO.6剩女 剧照 NO.13剩女 剧照 NO.14剩女 剧照 NO.15剩女 剧照 NO.16剩女 剧照 NO.17剩女 剧照 NO.18剩女 剧照 NO.19剩女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剩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中国男性比女性多三千万,社会稳定受到威胁,单身女性被认为是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但现代中国女性如何平衡社会对她们的期望,以及她们自己想要什么?每个女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真命天子,同时她们必须努力保持自己的抱负,还要承受来自家人、朋友、甚至是政府的压力。《剩女》电影讲述了三位充满希望的单身女性,他们承受着巨大压力,但仍然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寻找爱情。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入殓师石榴坡的复仇新毛驴县令之镇棺古兽美味奇缘毛晓彤版刺妃金沙血球手们第二季全力青春上错花轿嫁对郎2001地外魔物已成往事地球百子第三季勇敢往事泥巴中的少年倒带大路2012且试天下冰川时代4卡米拉希腊女孩夫妻圆满秘籍 要不要交换?一晚就好血迷宫(2017)正午阳光打雀英雄传(粤语)

 长篇影评

 1 ) 解放ing

结合自身经历,还有近期看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前两部,律师姐姐很像莱农啊,努力考出去,离开贫穷的家乡,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如果没有做到世人眼中所谓适龄结婚生子,就好像一文不值,你所努力达到的一切、取得的成就都没有价值。也想到了我自己的未来,虽然我才不到27岁,但是想着未来我可能也是这么一种世人眼中的“剩女”,一种带着悲剧、鄙夷色彩的种类。连我爸在电话中都在说学历高的女性不好找对象,我爸妈聊天时候开玩笑细数我们小区还没有结婚的“大姑娘”,也许不带恶意,但是我觉得有歧视在里面。都觉得人生的幸福在于找到一个爱你的,你也爱的,结婚,然后happy ending。然而,我的现实经历,父母作为第一个婚姻范本的耳濡目染,长大以后看的书,纪录片,更加现实的电影,实际婚姻情况根本不幸福。真正幸福的婚姻少之又少,心灵相通的,不会因为贫穷而吵架,不会因为三观不合而争执,我现在的标准,对于另一半,只期待不要有任何暴力,不管是言语、行为,还是不经意的冷暴力,都不要有。女主所说的尊重,举例为家务,我真的很赞同。在中国,女生无意间遭受的恶意还有限制太多了,包括自己对自己的限制跟贬低,哭也不行,别人当着你的面说黄段子,吸烟,还有很多偏见。我内心的幸福结局真的不是不婚,只希望在还没有找到理想的那个他之前,无论我多大年纪,都不要有人对我的年龄说三道四。我自己也不要觉得自己不珍贵。律师姐姐真的很了不起,我也是。

 2 ) 剩女审视

中国女性面临的压力是多层次又密不透风的。它来自国家,文化,社会,家庭。在国家层面,少子化、老龄化的社会趋势影响着国家政策导向,女性和她的子宫不再属于自己,而是白皮书里一个数字,是内参里的一个指标。当这种政策导向变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混杂着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如涛涛江水般淹没了我们的媒体环境,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话语中,我们不自觉地大规模地生产着”单身狗“ ”剩女“的叙事。这种压力变为结构性的压力,是个体无法孤独抵抗的巨兽。Hongmei在面对心理咨询师时,有一段倾诉非常具象地描绘了她所面临的结构性压力:我在大海上,有时我觉得我成功战胜了它(剩女审视),但海浪还是不断涌来,我担心自己随时有可能再溺水。面对奔流不息的浪潮,Hongmei选择出走,Xu Min选择反抗,广州大学的那位老师选择顺从。当Hongmei离开滨州的土地时,她眼里饱含泪水。那泪水是复杂的,她要离开她极度厌烦又充满情感的原生家庭了,她要在法国开启新的人生,一个不再被剩女审视的人生,也是缺失原生家庭羁绊的人生。Xu Min和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声泪俱下换不来母亲一句妥协,母亲再一次摔门而去,这熟悉的一幕让我想起我和母亲的争吵,相信也在无数中国家庭里上演——长辈用生育付出作为要挟,要求子女一辈子都遵循自己的人生经验活下去。直白一些说:你是我生的,你是我养的,你的房车都是我买的,如果我错了,哪有你的今天。最后那位广州大学的大学老师用有趣和无聊,不幸福和幸福来区分单身和妻子这两个人生阶段。”婚姻是无聊的,但是幸福的“,这个话语是多么熟悉。这一定性反映出来一部分事实:稳定的家庭结构和上升的抗风险能力确实能给原子化的个体以安全感;但它也掩盖了一部分事实:走入婚姻之后面临的家庭关系风险,比如买房购车,赡养双方父母,养育子女,伴侣忠诚度,夫妻感情变化等等。三人的命运看似迥异,但都是相似的:缺乏对个体多元化发展的尊重,这种无处不在的婚恋审视将一直继续下去。

 3 ) 社会允许多少种声音

To me, whether it's monoculturalism or multiculturalism depends on how much tolerance a society can give to different voices.

One type of voices that can vary is people's age to get married. But now in China, 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talking about the significance to get married at the right age. When you reach a certain age and remain single, anyone can tease you about it. They would say:

"If you don't get married, your happiness isn't real happiness."

"If you aren't married, you are not normal."

"You are already old for the marriage market."

"If you don't get married, you'll be worthless."

Those criticisms suggest that most Chinese people set a standard answer for when to get married. It's like a True-or-False question, your marriage decision is either correct or wrong. Those people are unaware of possibilities between the two polars. Unmarried people may not meet their true love yet, may prefer to pursuit careers first, may set too high standards to find a partner, or may just choose not to be married now. If it's the only acceptable choice when people get married before their 30s, from my viewpoint, it's monoculturalism.

 4 ) 律师是真正意义上的剩女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类似片中律师这样的角色。因为她代表了广大中国农村家庭出身进入城市生活的女性形象。但她融入的可以说相当不好。每当律师回到山东的老家,她就能回归到一种自然的状态,变成家中的小女孩,下地、喂鸡、做饭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一旦她回到北京,她就处于一种绷紧的状态,不是不自信就或是盲目的强迫自己表现的自信、强大而造成语言表达、肢体动作的一种绷紧的状态,我作为纪录片的观者都被带入到一种严重压抑的状态。说说我的理解吧,一个人的内心其实会影响她/他的外在,首先律师显然在着装上的审美是有巨大缺陷的,这来源于她成长过程中审美培养的缺失,但更重要的是内心世界存在的精神贫瘠和巨大的自卑感,这种隐秘于内心的缺憾往往会在行为上由于有意的压制或反抗而产生不恰当的外在表现。其实她对自己要什么自己是什么一直都很迷茫,她通过艰苦的学习逃离农村但恰恰可能正是因为学习不得已占据了过去的所有生活而精神贫瘠。律师是整个片中最值得担心的一类女性的代表,她们是中国城乡二元制体系下人数众多的一群,她们会造就我们下一代相当一部分孩子的成长环境,关乎一代人中的相当一部分。也许出国 - 不是因为学历,而是为了重新体验真正的生活,就她的个体来说,的确是不错的出路。

 5 ) “不结婚判刑是吗?”

《剩女》海报

“你首先不是美女,第二年纪真的很大了。”“年纪真的很大了?”“对吧。”“我觉得我的年龄还好啊。”“诶?哦?……你觉得你现在状态很好……外形觉得自己还很年轻……这都是自欺欺人……” “不结婚判刑是吗?”“不结婚可不就得判刑。不结婚,再幸福她也不叫幸福。”“你觉得你比我幸福?有了孩子就叫幸福?”“我当然比你幸福!”“你幸福个*……我不就没让你们幸福吗!”

以上两段对话大概是纪录片《剩女》(Leftover Women,2019)中最点题的两个场景。前一段是律师邱华梅(音)和世纪佳缘婚姻顾问的对话,后一段是她和大姐之间的争执,都指向一个核心——你未免也太不了解自己的处境了。

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这部耗时四年的纪录片是由两位以色列导演,Hilla Medalia和Shosh Shlam拍的。她们还有一部作品是《网瘾》(Web Junkie,2014),谈中国少年的网瘾戒除。

以北京这个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城市为背景,串联起同在这个城市工作的律师邱华梅、电台主播徐敏(音)和大学教师盖奇(音);同时,三个人又分别代表了农村家庭、北京土著家庭和普通都市家庭;最终,律师出国,教师南下结婚生子,土著继续相亲。作为一部小成本纪录片,这大概是导演所能想到的最工整的结构了。

“剩女”这个词,说起来早就不新鲜了。但为什么到现在还值得我们讨论?

如果大家多加留意的话,你会发现最近有很多新闻话题都和女性有关:比如捐助卫生巾和安心裤;比如从女性医护人员集体剃光头;比如“江山娇”事件;甚至比如肖战粉丝事件中,举报者认为小说《下坠》中“赞赞”这一角色的性别认知障碍是一种“女化”和“丑化”——这些都指向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性别”它竟然是一个问题。

1 为什么性别是一个问题?

我们对于同一个事件当中的性别主体,常常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主要原因在于性别观念的不同。如果用最简单最笼统的标准来划分,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性别本质主义,一种是性别建构主义。

前者认为存在一种固有的性别等级和性别气质,比如男性就是强壮,女性就是打不过男性,如果绅士和淑女是理想,那么娘娘腔和女汉子就是不能接受的。更不存在所谓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分离,一旦偏离就必须矫正,治疗同性恋,开设女德班是最有代表性的极端形式。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其实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二元对立的性别主体,我们的社会性别实际上是在重复的社会表演中按照社会规范建构起来的。这种观点和本质主义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不是我应该是什么样子,而是我就是什么样子。

这和今天要说的有什么关系呢?

想象一下,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我们会说“啊,是个人”吗?不会,我们会说“啊,是个男/女孩”。当性别被宣布的那一刻起,围绕这个性别的漫长规范就开始了。

本质与建构之争当然并不仅仅只在于性别观念,这层重要的底色在内化到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之后,将和意识形态、社会阶层、家庭结构、个人情感进行复杂混合,在婚恋中最终呈现为种种繁琐的条件,在生活中表达为种种刻板印象。

尽管家里人都觉得邱华梅迟迟不结婚是“不听话”。但实际上正相反,她的痛苦恰恰源于她并不叛逆,她就像一条拔河的绳子,这头是传统是亲情,那头是现代是理想。她从不排斥婚姻,也并不反抗婚姻,她只是想找一个价值观合适的人,在片子里她甚至只提了一个具体的要求——尊重女性,比如合理分配家务。

上一段关系中的冲突是对方完全不做家务(纪录片《剩女》)

但是她找不到,因为所有人都要求她面对“现实”——大龄、农村家庭出身、律师、性格硬、不漂亮——她没有一条符合婚姻的“标准”。在婚姻顾问看来,你要能找到,那才是见了鬼了呢。

片子的结尾,邱华梅离开了北京,到法国继续求学。最近的消息是,在德国结婚并定居了。离开对于她来说是合理的选择,离开不是逃避,是打破她无法认同的标准。也不必再过“一边战斗,一边撤退”的日子了。

大体建立在本质主义基础上的传统性别观念,提供了一套没有门槛的既定模板和操作手册,是一套封闭的系统,简单且实用。婚恋市场中的条件和标准,不过是在此基础上的复杂延伸。

而如果选择开放性,就需要为这种开放性付出更多的努力。不认同一种先在的框架,就必须让自己时刻处于思考中,去判断和考量每一件事。但思考,其实又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

没有人想做“剩女”,但有人想自己思考。当我们谈论“剩女”的时候,我们谈论的其实是性别什么时候才不是一个问题。

2 为什么我们永远无法说服父母?

假设我们认可婚姻市场上的“剩女”都是因为不符合标准而剩下的的话,那比邱华梅条件好太多的徐敏就完全不必存在于这部影片中——北京土著,有房有车,有好工作。也正是这部分让有些观众觉得影片好像有点“假”,“像摆拍”,因为徐敏所面对的其实并不是“剩女”问题,而是母女冲突问题。

女儿找的对象,妈妈一个也看不上,妈妈看不上,这婚就结不成,于是出现了片中的经典对白——

“我不让你找南京的你非找南京的。”
“南京人怎么了,南京人怎么就不行了?”
“我不是说怎么了,我就说你们成不了。”

徐敏觉得很委屈,从小妈妈就给了她很多规则,她又说不过,现在她不想自己的婚姻也要通过审核才行。但觉得委屈的并不只是她自己。在妈妈看来,我给你买房买车,我花高价让你接受最好的教育,怎么到头来错我一无是处了?妈妈也很委屈,甩门而去。

在著名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告诉大家,家庭是私有制的产物,婚姻是为了财产的巩固和延续,其实与爱无关。几百年过去了,尽管婚姻的形式和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嫁女儿依然是一种明确且精确的经济交换。

但这显然更没法回答徐敏的问题了,她已经经济独立了,有房有车有工作,并不需要通过婚姻来交换财富。徐敏的困扰大概也是绝大多数大龄未婚都市女青年的困扰,既然我什么都不缺,为什么不能找个我喜欢的?父母到底要什么?

我想问题大概就在于,对于父母来说,尽管婚姻不再是财富的交换,但它仍然是社会关系的交换和维持。门槛之外的男青年,通常处于社会结构中的劣势位置,不符合移交“照顾我女儿”这一责任的标准。

你谈的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父母谈的是符合社会想象的结构关系,仍然不是一回事。你以为是情感冲突,但其实是知识体系和价值观的冲突。除非双方共同努力调整,否则靠“感化”,几乎不可能改变。徐敏的故事,在她和妈妈争吵之后,戛然而止。

徐敏在心理咨询师面前讲述自己的“被抛弃感”(纪录片《剩女》)

常听见有人说,等我娃长大了,我肯定不会像我父母对我那样对TA。意思是,过去那些吵过的架,将来不会再吵了。我的仔一定是这条gai上最开心的仔,我一定是这条gai上最开明的家长。会吗?

目前我们亲子关系中最大的代际问题大概是婚恋观和性取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代际冲突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减弱。但减弱之后呢,就没有然后了吗?也许二三十年之后,困难从跨性别,变成跨物种了呢?

想象一下,有一天吃着饭,你的娃突然深情地对你说,妈妈,其实我觉得我是一只马桶,我想要成为一只马桶,希望你能支持我。当你崩溃得百转千回,最后咬牙说,好的,妈妈给你买最好的智能马桶盖的时候,娃说,不妈妈,我是蹲坑。你怎么办?

没有人想做“剩女”,但两代人之间很难“共情”。当我们谈论“剩女”的时候,我们谈论的其实是裹挟在亲情中的价值观冲突。

3 到底谁是敌人?

也许“女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让人有点心生畏惧的词,但把它污名化为所谓“田园女权”大概是近些年的事儿。“田园女权”,百度有词条,意思是“要求男女平等却要男性承担主要责任,以女权为借口追求女性收益最大化的群体”。

如果我们假设这个批评是成立的,那么实际上我们传统价值观的本色就是“田园男权”——都是妈的心头肉,妈怎么能不疼?但是这块肉/这本书/这套房还是要先给你哥/你弟买,妈回头再给你买啊。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吧,“田园男权”甚至没有单独成为一个词的必要。

那么,一个人说自己是女性主义者,就意味着她要打倒男性吗?两性之间的关系,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吗?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反过来想。我们假设,忽然有一天,世界上只剩下一种性别了,再也没有两性之战了,就完美和谐了吗?并不会。我们今天所遭遇的种种问题,在消除了任何一种性别之后都依然还会存在。没有任何问题是通过压制或消灭一种性别可以解决的。

性别是问题,但不是全部的问题,也从来不是一个单独的问题。借用马克思的话,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我们自己。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敌人”其实并不是男人,好像女人才是女人最大的敌人。

在这部纪录片中,对观众来说,给邱华梅带来最大冲击的,是相亲公园里看不上她的大妈、是说她自欺欺人的婚姻顾问,而不是相亲对象;是咄咄逼人的大姐,而不是委屈叹气的爸爸。对徐敏来说,爸爸是可以谈心的朋友,妈妈才是一个无法心贴心的“陌生人”。

不只如此,还有电视剧中《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妈妈,《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妈妈(苏父的戏之所以能演只是因为苏母腾出了舞台),《安家》中的房似锦妈妈。如果还有兴趣,可以再去看看《柔情史》(2018)和《再见 南屏晚钟》(2019),控诉母亲对女儿压迫和剥削几乎要成为新的“伤痕文艺”了。甚至在让大家泪流满面的《82年生的金智英》(2019)中,给我们最直接冲击的,也是婆婆对儿媳的压榨。

母亲始终认为丈夫成为同性恋的原因在于自己生的是女儿而不是儿子(电影《再见 南屏晚钟》)

为什么是“妈妈”?

为什么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最终转嫁为了“女性对女性”的压迫?

这或许是21世纪女性解放必须面对的内卷化困境之一吧。虽然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但起码向我们印证了,性别是一个问题,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没有人想做“剩女”。当我们谈论“剩女”的时候,我们谈论的其实是一种结构性困境。

4 其它

当然,这部纪录片也有很多争议。比如,被拍摄对象的选择是否具有代表性。作为经济独立的高级知识分子,三位主角都是有能力打破困局的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们都是“主动”剩下的。但还有更多的女性和男性是“被迫”剩下且没有能力打破规则的。他们的困境,更复杂。

去年上映的纪录片《零零后》(2019)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北京中产阶级的孩子是否能撑起“零零后”这个片名?当中所涉及的成长问题和教育问题有普遍性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纪录片显得有点“失衡”,不少观众认为,导演完全应该单独剪辑一个邱华梅版。

某学期的最后一次课,照例请大家写课程反馈以便改进。收到的最后一张纸条上,一位女同学写到,为什么一定要有性别意识???后面还说了一段,大概意思是自然而然就好,为什么要特别去建构什么性别意识。确切内容记不太清楚了,三个问号印象深刻。

因为是最后一次课,这位同学后来也没有再来找我,因此没能好好回答这个问题。至今仍觉得非常遗憾。

为什么一定要有性别意识呢?

我想,这大概是我们重新思考人生的起点吧。

 6 ) 不被允许撑起全部自我生活的半边天们

这部由以色列女导演拍摄的中国大龄未婚女性的生存困惑的纪录片,其实早有耳闻,只是想来不过是老生常谈也没想去看。前些天朋友邀我看一看,说明十年前的适婚争论到十年后依然。文化改变总是漫长,而涛声依旧的是,女性从来被夸为能顶半边天,却不被允许撑起自我的小世界。 影片虽然呈现的是三位女性面对的婚姻压力,但我们不难在那背后发现更深刻的矛盾,即是中国父母子女之间从来极少完成分离。 所谓“分离”,不是指地理位置,不是说你出去读大学了、在另外一个城市工作了,就叫分离。而是意识形态,能够形成自我判断,能够脱离父母给予的奖惩机制,能够分辨孝心和听话、关爱与顺从、是非判断与舆论导向等概念的区别。 这其中,很可悲的,和父母也有关系。绝大多数中国父母并不下力气培养和鼓励子女人格独立,而是期待子女永远是听话的乖孩子,有时甚至会以断绝关系相威胁,这种终极惩罚却不是出于对子女人品道德或其他成就的是非判断。结果就是,子女花费很多心思讨好父母或在挫败中努力挣扎,却来不及认真思考自我生活的选择,更别说为此培养承担责任的能力。 中国社会一大特色救赎为他人而活,重男轻女是这样,不结婚是这样,结了婚不快点生孩子是这样,有了一胎没二胎也是这样……还真是没一件事重要到能让人当首富呢~ 这次新冠病毒在国外肆虐,欧美人大喊让他们戴口罩是侵犯人权。我就觉得好笑。当初被赋予人权是为了让个体生命向好。这群人倒好,只盯着自由,不管是非对错。我们中国人害怕的舆论也就这个质量,那些吵闹的声音没一样关乎人文关怀,就是碎嘴。 其实结不结婚都是可行可不行的选择,关键是你要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我很反对影片中那个最终结了婚的女人对大家释放出“结婚你才会幸福”的信号,这是很不负责任的。同样,我也不会鼓吹不结婚才幸福一说。因为结婚与否,并不是寻宝游戏,你要在生活中摸索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更适合自己,然后培养相应的能力。要结婚就要培养经营中国式婚姻的能力,不结婚就要培养经营自我生活的能力,总之人不能抱着憧憬做选择,只想着不让自己吃亏后悔,然后选什么都有得抱怨,那结不结婚都幸福不起来的。

 短评

这么有特色和地气的题材竟然是出自其他国家女导演之手(当然也可以理解本土制作的困难可能有无敌的多)。它最宝贵的在于没有单纯贩售这个术语背后的社会恶意与体系漏洞,也审视着三人彼此自己的困境(母女关系和困在安全区;家庭责任与独立意识;“将就过过”和不安分),使得“剩”不再停留在状态和字面上的讨论,跨越了文化语境已实属难得。Hua Mei的故事真的感动了,我希望她能够获得无数的成功。

4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适龄中国女性看得话总能找到一些感同身受。虽然三个女性戏份不太均衡,但是都有其典型性。“剩下来的”果然是“条件”够好的都市女性或是自食其力的知识女性。

9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推荐

虽然话题性很足 但全片显得 律师这个人物真的太有冲击力了 更想看一部只有她的纪录片

14分钟前
  • 泡菜
  • 还行

只看了看开头结尾。那个女律师让我感同身受。家同样在山东,这些话听过很多次,或是别人对自己说,或是别人对别人讲。女律师要去法国前夕,爸爸妈妈还有姐姐万般牵挂,让人感动。最后爸爸说,你让我争光了,又回到了最初的面子问题。不结婚要催要逼是因为面子问题,现在去国外读书很高兴也是因为面子。一声长叹。最后爸爸放鞭炮那一块,笑死了,很山东了!

16分钟前
  • 宇宙无敌小可爱
  • 推荐

对女律师的这条线铺得最细致也探讨出了足够多的问题。“走出去”很难,但可能到了某个节点,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走出去”。

21分钟前
  • 伊夏🪀
  • 推荐

唉 女孩子不应该为这种事掉这么多眼泪

25分钟前
  • 豆瓣庄雯如
  • 推荐

以色列导演拍的,挺杂乱的,有些流于表面了,但看问题却很准:痛苦的女孩都是因为被束缚在亲情中,看不得亲人难过,所以才会愤怒又无奈,所以才会一边撤退,一边战斗。

30分钟前
  • 英恩
  • 还行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以色列导演拍的。真的很真实了,边看边哭。律师姐姐的爸爸妈妈说的话,每一句都和我爸妈一样。律师姐姐就是那种一边期待爱情和婚姻,一边又在嘴上说没有婚姻人生也不会怎么样的人。大概很多人都是这样矛盾的存在吧。幸好,她还是勇敢的那个。她去法国前对心理医生说的那段话我都快背下来了。“我还是要奋力奔跑。就好像逃生一样。社会很安全,但还是很不安,要不停地奔跑,不停地去打仗,剩女也好单身狗也好,别人的催促也好,你要不停地去和他们战斗。你打胜了一个,打胜了一个,但那个地方有千军万马。最好的办法是一边战斗一边撤退。好端端的人生过成这个样子,就是因为不结婚的问题。我过着一种战斗的生活,逃亡的生活。”2020.02.25

31分钟前
  • miss。miss.
  • 力荐

三星全给律师,不容易而且极其有胆量。我挺喜欢大学老师的老公,坦诚,可爱。不喜欢大学老师,你抉择都做了,你干什么还要贬损对方抬高自己呢,什么叫“比他小的追我的也有”“想着给他生个孩子糊弄糊弄他”,你可配不上人家。

33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还行

生了个闺女,丢人。但是闺女上了大学,增了点光。但是闺女不结婚,丢人,简直是抬不起头的那种丢人。但是闺女出国了,那就又增了光,结不结婚不重要了。反正村里人问,就说闺女出国了,你闺女能出国吗?

35分钟前
  • 布卤
  • 推荐

2019.6.15 SIFF 最最印象深刻的是播音主持那个28岁的姑娘说,妈妈绝对不接受(包括她自己)来自农村的对象,然后下一秒就是律师姐姐出现在老家棉花地的镜头,蹦完迪去法国开启新生活,真的是开挂的人生了!导演最厉害的一点在于刻画了律师姐姐在不愿意否认原生家庭的期望与展开自己人生理想的矛盾(包括对浪漫恋爱关系的向往),教授的婚姻观念也非常欣赏。ps导演在现场,大家的反应她应该hin满意,respect!

39分钟前
  • 笔杆酱
  • 力荐

看看热闹,感叹女律师的行动力,唏嘘大学女教师的伪善。

43分钟前
  • freedom
  • 推荐

当被他们千军万马所包围,唯有且战且退

44分钟前
  • 力荐

#19 SIFF 第六部#我给我爸妈拍了主创的照片,分享我激动的心情,他们没一个回复我,我去问我妈,为什么,她说不要被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影响,洗脑…你就知道看这种东西…我能说什么,我也很无奈

47分钟前
  • 景 三
  • 推荐

胜在真实,败在表面。三个剩女(其实只有两个)形象明显着墨不均,只有女律师是完整呈现了中国剩女群体的真实处境:一面抵抗,一面撤退,在随波逐流中心有不甘。我想我能理解女律师的泪水...

5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第一次看国内电影展上的电影。很难想象一位以色列导演能把《剩女》这样的中国题材拍的如此接地气。电影中的众多细节都让场内的观众开怀大笑,只是随着剧情的深入,那些笑点却尴尬的让人笑不出来。其实影片里的主角都还是有能力做自己的选择,现实中有更多女性在被贴上剩女标签后,婚配的选择权是被全部剥夺的。即使文明与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在中国人眼里,婚姻是幸福的充分必要条件,但与爱情却是难以直接划成等号。电影结束后主创留在场外让观众答疑。讽刺的是,大部分观众仍然关心影片中最终选择去欧洲留学的女主角是否还是单身,听到她有对象的消息后,发出了欣慰的感叹...

53分钟前
  • 熊未学会飞
  • 力荐

赞赏那位律师,从农村到北京,最后为了坚持自己的标准也为了逃离社会的婚姻压力选择去法国留学,还是法语授课。家里人不理解的催逼,但父亲还是个明白人,说“你为我争光了”。女性身份要从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开始。

54分钟前
  • 吉川春代
  • 推荐

给了一条明路:只有逃出国才能摆脱逼婚。但问题的根本在于我国未婚女性得首先弄明白一件事:是向往单身不想结婚?还是只想谈恋爱不想结婚?还是想结婚但找不到合适的?把这几个问题想清楚了再谈女权比较有说服力。显然,我国同性恋对于此事的思考要比异性恋女性全面得多。

5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一回头导演和女主坐在后面一排………

59分钟前
  • ???
  • 力荐

真实。缩影。看着想哭。从父权大男子主义爹味儿浓的山东农村走到京城的律师,从小处于母亲控制欲之下的京户独女,还有一个学文学的高校工作者,三个典型,很多话大家都听过,多少人处于一样的情境。山东女最压抑,某种程度上也最自由最没有妥协,去法国是个不错的选择,逃开这个千军万马千夫所指的大环境,她很勇敢。学校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说白了一切都是落后没文化引起的,其次还是国家个人都不够强。发展才是硬道理。其实大家都势利。很好奇山东女去了法国之后的境遇。

1小时前
  • 𓆡𓆝𓆟𓆜𓆞𓆝𓆟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