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很抱歉,我希望我像你们一样仁慈,但我只是四年级辍学人。我有一个妻子,我有两个女儿,这就是我的全部世界。我从来没有要求过另外的。有一天我的世界,来了个不速之客,他想破坏我的世界。我们阻止他,我们祈求他,但是他不听。结果意外发生悲剧,我们送走了不速之客,去了一个不能回来的地方。我们带给了你们痛苦,我想说无数次对不起,我在我内心这样做,然而我们不能做其他事。我的家庭对我太重要,我可以为她们做任何事情。我可以不惜代价,那一刻我分不清对错,我们很抱歉”——《误杀瞒天记》 对于印度电影,上一部印象很深的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一部《误杀漫天记》,冲着“高智商”的标签搜到的。单从“高智商”来说,这部电影看下来,前期铺垫的平淡,与后期布局的高潮,相互呼应,一直很紧张一直有悬念,很过瘾。但是更让我深刻的就是整部电影最后男主的这段话。 电影通片用“罪犯”的视角描述这个事情,可是从头到尾,我们的心里却不把男主一家定义为“罪犯”,甚至一直为罪犯的布局捏一把汗,跟着他紧张,跟着他一起思考如何去隐瞒"罪行"。小时候,我们很看重是非观,好人是好的,坏人是坏的。渐渐的,接触了更大的世界,经历了不同的故事,才理解世界上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但是内心依然相信“无罪”与“有罪”的区分,终究是杀了人打了人,是“有罪”,无论你是什么理由。 “那一刻我分不清对错,我们很抱歉”。人是个感性动物,无论行为思维多么理性,动机的来源终究是离不开感性的。不然我们真的和计算机没有什么区别了。男主的整个布局几乎是理智的,缜密的思考,理性的表现,精确的判断。但终究归宿到他的感性:他爱这个家,他对不起监察长的一家。但从这两点,也就决定了犯罪的来源和结局。犯罪的来源是感性的,犯罪的结局也是感性的。一个善良的人可以随时“被”犯罪,就像男主的人生一样,基于他内心的感性,很多的“那一刻”就走向了犯罪。一个变态杀人犯,即使有再多的理性因素(他可以很好的去设计犯罪,很好的布局犯罪),也终究会归案。他用理性逃过了一次犯罪,或许他选择重新做人,但是他终究逃不出内心的“对不起”,或许他无所不惧继续大开杀戒,即使是标准的正态分布也会有尾部概率:小概率事件
必然发生,终究会露出马脚。只是时间的问题——“不是未报时候未到!” 很多弹幕说,男主千万不要说最后的那段话,如果他们带了录音笔怎么办! 而我想说正是男主说出了这些话,他才走出犯罪的感性,带不带录音笔只是男主的运气的成分(当然男主也聪明的在陈述中绕开了“关键词”)。也正是因此,男主的“罪犯”身份得以“归案”。 承然,整部影片最精彩的还是男主的理性部分,印象更深刻的是这是一部根据真人故事改编的电影。不得感慨一下,牛人无处不在,与学识与身份与金钱无关,或许与性格与基因有关系。罪犯就好比编写程序的码农,警察就好比调试程序的码农。不过是if+elseif+else的语句,每个人的判断与分类确实天壤地别的。我可以读懂你但是我发现不了bug或者我真的读不懂你,罪犯就可以从法律的角度自由了,我可以读懂你又发现了bug,罪犯也就“惩之以法”了。这么看来,法律有什么用?法律的if+elseif+else如果要是被罪犯发现了Bug,那就是一个套利的漏洞,无成本的"犯罪"条件,更准确的说是有罪的无罪。当然,我觉得法律还是有用的,他的有用点在于不健全的体制下的决定权威,在那种环境下没有法律的漏洞,但却多了更多比例的无罪的有罪。就好比世间的一切,都是双刃剑。 既然这样,从一个向往美好不曾去想卷入编程游戏的大众来说,能做的也只有:学会缜密的思考问题+学会接受下行风险。但都是很难。罢了,那就只能去做:更好的享受未知未来人生已知的今天吧。 2016-9-5
1
Art of Alibi
雪峰老师推荐我看这部电影,我也真的花了两个多小时看。一个中产阶级和一个上层阶级家庭,文化完全不同。
但他们都受到来自网络资源的影响。
对于后者,一个孩子受到网络,特别是美国文化的影响,变成了心理变态,在青春期非常容易冲动,偷拍女生的裸体录像。
对于前者,主角虽然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却因为学习了各种电影中的普通心理学,并且主动应用到实践当中,而变成了运用自如的高手。在女儿误杀事件之后,成功的瞒天过海。
一切为了老婆、孩子!(献花)
警察用私刑,把一家四口,男的女的,都抠打了一遍,当然是为了赚取观众的眼泪,可以忽略不计。
应该说从意识形态来讲,这部片子本身也陷入了邪恶。没有正视公平和正义,警察用私刑,百姓想袭警,怎么影响年轻人呢?
。年轻人看了之后,仍然是美国金钱至上的思维,尽可能的瞒天过海,尽可能的维护自己的利益。在道德观上是模棱两可的。
影片没有给出正确的答案,对孩子有误导。
2
我们看到主角非常周密的,把去听讲经过程(甘地纪念日)当中碰到一行人,跟他们再次复述了关键性的日期:十月二日。这种暗示非常强大,也使他能够瞒天过海。
但我们看到的印度社会是,普通老百姓受到教育的水准偏低。
社会当中普遍存在这种“一招半式闯江湖”的人。他们不需要过硬的专业训练,不需要严格的学术造诣,就能够在社会上混下去。这也是这部电影表达出来的东西。
真的有点像印度版的《寄生虫》。
虽然有一定的观赏性,但我仍然希望这种价值观模糊的东西能够少一点。
新的警察来到了警局,维杰恰巧坐在警局里,眼皮半敛着,仿佛充满了愁思。警察局的同事开始给新来的警察讲维杰的“事迹”,新的警察疑惑地说了一句:“我看他不像坏人啊。”镜头转向维杰,他眼睛里充满了忧郁,却又包含了很多其他的内容,欲说还休地望着镜头,让我以为他是个被抓进警局的罪犯。随后,维杰眼一睁一闭,时间就回到了他在办公室看电影的时候,紧张刺激的撞车情景让他不由自主地拦住了正走过来的小弟。
小学四年级的学历,中产阶级,有妻有女,这些都可以作为维杰身上的标签。但最能称为特点的,是维杰喜欢看电影,并且享受一个人看电影的时间。他看电影时,总是把电话撂在一边,凝神屏气,投入到电影情节当中,这也成为影片最大的一个伏笔。他从电影中学习到的技巧,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助推器。
影片一开始就揭示了维杰和高图德的冲突。讽刺高图德吃饭不给钱、帮助儿子无辜入狱的老夫妇、直言警察的无所作为,维杰的“善行”一点一点加深了他与高图德的矛盾,连村民对此都表现出了隐隐的担忧,忍不住提醒维杰。这种冲突随着萨姆事件的发生演变成双方的斗争。
萨姆事件中,除了自身的智慧,维杰还巧妙利用了多个点——和高图德的冲突、村民的拥护、米拉的崩溃,这些都成为他最后瞒天过海的计划成功的关键。
1. 制造不在场证明
事情发生在10月2日,如往常一样,维杰把电话撂在了一旁,沉浸在电影情节当中,窗外的大雨象征着不寻常事件的发生,却也将他与外界隔绝。10月3日清晨回家,维杰看到了惊慌失措的妻子和女儿,才明白昨天大雨的夜里妻女经历了怎样的恐慌。维杰叮嘱家人清扫出事地点并且待在家不要出门,他带走了SIM卡,开走萨姆的车,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他买了一个旧手机,装上SIM卡并且将手机扔进了货车。他把车开到废弃的采石场,然后推进湖里。一个人看电影、住旅馆、吃饭,保存所有的4人份票据。在做这一切的过程中,他脑子里浮现的是各种各样的电影场景。最后维杰反复提醒所有人,他们一家在10月2日—3日去了帕纳吉听经。这个过程里他唯一的失误是被高图德看到了自己开走萨姆的车,但是因为二者的矛盾,这个失误在后来反而成为高图德蓄意栽赃的借口。
2. 情景预设与演练
维杰给家人做了紧急问询培训,甚至考虑到口供不一致的情况,对可能遭遇的挨打也提前和女儿说清楚。他预设了所有可能的情况并进行演练,后续发生的逼供、殴打、精神压迫等,都如猜想验证般一一发生。甚至小女儿会因为受不了折磨而提前说出来,维杰也考虑到了,因此他把尸体转移了。小女儿在雷雨天惊醒,目睹了姐姐和妈妈埋尸,惊慌使她的记忆更为深刻。考虑到孩子的心性单纯、意志不坚定,在尸体转移这一步设计中,维杰隐瞒了妻女,所以小女儿在压迫之下说出藏尸地点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举动,维杰要的就是这种不加掩饰,这将会成为他反攻的有力“武器”。掩饰性的花草、院子里的坑、尸体的腐臭味,就在大家以为真相即将揭晓的时候,维杰却再一次表现了他的前瞻性——尸体被转移了。妻子和大女儿的眼神充满了震惊和疑惑。这个设定不仅使得整个情节紧凑,而且又推动另一个高潮的到来。
3. 对细节的过人记忆
环保宣传者告诉维杰采石场被关停,并且采石场有一个废弃的湖泊——这成为维杰抛弃萨姆汽车的绝佳地点。等到车被找到,湖水已经洗净了所有“作案”痕迹。
抛车的路上,维杰在隧道入口处看到了帕纳吉讲经的海报——维杰稍后就独自前往讲经地点,伪造一家人的不在场证明。旅馆、点餐、电影院,维杰收集了好几个地点的票据。甚至他还在某个时间点去自动取款机取钱,让摄像头拍到自己。整个行程计划缜密而无疏漏。讲经内容的转述、对遇见的人的刻意提醒,加上维杰平时的好人缘,他所说的一切可信度变得更高。
承包商告诉维杰新警察局的地板将在周一铺设完成——于是维杰将萨姆的尸体转移到了新警察,使真相永埋于地下。找不到尸体,就无法给维杰定罪,即使他在影片末尾隐晦地承认自己为了保护家人,采取了“毁尸灭迹”的举动,但是精神崩溃了的米拉,心心念念的是儿子的去向,脆弱面暴露出来的米拉已经不是维杰的“对手”。
4. 巧用舆论
维杰平日里积累的好人缘成为他这出“瞒天记”中不可或缺的助攻。他与高图德的矛盾众人看在眼里,情感上倾向于维杰的村民推动者舆论导向维杰这一方。
在高图德的暴力逼供之下,小女儿说出了“真相”,米拉带着一帮人前往维杰家挖掘尸体。村民围在一起,担忧维杰一家的命运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警察系统的不满。转折点在于院子里挖出的狗的尸体,原本占优势的米拉一方坐实了“恃强凌弱”的“罪名”,本来就一边倒的群众开始强烈表达不满,维杰立刻抓住机会进行了反攻。首先利用高图德暴力逼供小女儿一事引起群众的激愤,导致高图德被围攻甚至被撤职。其次是依靠他事先要大舅子联系好的媒体,曝光米拉等人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滥用私权的不正当操作以及警察系统的弊病。两步操作,放大了维杰作为一个父亲在整个事件中对家庭的苦苦保护,以及一家人在案件中的无辜立场和遭受到的压迫。
事情平息之后的某天,警察又找上了门,邻居看到之后迅速跑过来,戒备地看着警察,并询问维杰是否需要帮助。仅这一个细节,就足以说明当时舆论对维杰的有利性。
整部影片中,维杰并不是唯一智商在线的人。萨姆的母亲——米拉猜中了一切,多年的检察长生涯使得米拉拥有了非常人的职业敏锐,她隐隐感觉到萨姆的失踪是由维杰一手“策划”的。随着她的讲述,维杰的设计就像电影放映一般呈现出来。时间、地点全部掐得刚刚好,米拉的智慧和缜密心思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可惜她没有证据,只有猜测,尽管这猜测已经八九不离十。
爱子心切的米拉动用了私权逼供维杰一家人,维杰一家表现得越无辜,米拉就越觉得不安,越想要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我看来,制服就代表米拉的理性,穿着制服的她狠辣、手段强硬而理智。后来的镜头里,米拉一直穿着便服,并且由一开始的主导一切渐渐变得倚重丈夫。作为一个母亲的脆弱渐渐代替了作为检察长的强硬,最终米拉在这场与维杰的拉锯战中以“恳求和眼泪”结束。
影片结尾,维杰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到局长面前,局长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要抓到维杰的把柄,维杰则不动声色地以嘲讽式的恭维回应。之后维杰从警察局走出来,最大的谜底揭开。两个场景重叠在一起,一边是夜晚尚未完工的新警察局,一边是白天已经换过一批人的新警察局。重叠的片段告诉我们:维杰在周日的时候把萨姆的尸体埋在了警察局的地底下,而第二天就是警察局地板铺设完成的日期。除非警察局翻修,这个秘密不会再有人知道,而警察局显然短时间内不会翻修,现任长官两年后离开,下一批人也不会再追查这件事情。这一次,他半敛的眼睛里充满了尘埃落定的确信与安然。
个人不喜欢印度口音,看印度电影也比较少。刚工作头两年最折磨人的一件事就是印度英语,对当时能听懂印度口音的mentor各种崇拜。后来工作原因,对印度的同事也好感不多。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有偏见的人——在脑补画面里,印度是一个不能轻易碰别人左手、不喝瓶装水就会拉肚子、路破人穷天气炎热、交通永远堵塞、恒河里面飘着尸体外加高新技术人才很多的国度。 这样
或者。。。。这样的
但这部电影还是让我有一些刮目相看的。看到了网上评论说没有印度歌舞这一点就让我很感动有木有—— 一部想到了开头,猜到了中间,却没有猜到结尾的家庭温情+剧情悬疑片。 出场是一位眼神忧郁的中年男子,饱经沧桑无法看穿的谜一样的......大叔。
(其实开头最后呼应了结尾,只是没有想到是这样的方式来呼应的) 大叔读书只读到了4年纪就辍学了,人生终极爱好是看电影,说看电影讲究要深深体会。 他替普通百姓伸张正义、给儿子无辜入狱的老夫妻出主意等等、侠骨心肠不惜得罪了警局的黑胖子警察。这些都交代了男主是个人品高尚的人(记住这点哦) 男主中产,有个貌美如花的老婆——
和两个可爱的女儿。 但是大女儿在参加夏令营的时候,被一个猥琐的人渣官二代男同学抓住了把柄,提出了过分的要求。 然后一不小心娘俩就把人渣给弄死了。。。。(此刻应该大快人心,掌声响起来) 接下来,这个家庭不得不开始处理所有后续的事情——处理现场、毁灭证据、制造全家不在场证明、天衣无缝的证人、警察的盘问和迫害...... 此处剧情略拖沓,带有了过多的情感表达成分。但这都是暂时的。 这名父亲,为了保护全家人,为了自己的家庭不因为此事被毁,开始了一段开挂的人生。 从警察们开始查案,这个电影的好看的地方才真正开始——父亲之前的所有处理一步步慢慢浮出水面。为了保护我的家人,你对她们的所有伤害,我都将充!满!智!慧!的十倍奉还(不好意思,雅人叔附体)。 整个过程玩弄警察于股掌之中,所有亲戚朋友都无意中成为了他的证人和助力。二代的检察官母亲虽然感觉不对劲,也无法查到任何证据。 而这一切,都是源于他对电影的热爱和深深学习。
最后结尾对人性的一段拷问也让影片不仅仅是一部悬疑片,同时也增加了家庭温情和人心深处的思考。
这之后,突然觉得印度也是一个值得去看看的国度了—— 它也可能是这样:
2号去听经,晚上住旅店,3号去餐厅,然后看电影
最后警局出走和埋尸地点重叠的分镜简直是神来之笔
千万不能得罪一个天天看电影的人👍
2号去听经 然后住旅店 3号去餐厅 然后看电影
两年内被翻拍了三次的电影,讲一个终日看电影解闷的男人如何与腐败的警察斗智,最终保护自己家庭的励志片,片子前半个小时令人觉得是宝莱坞中产阶级的肥皂片,完全可以缩减到两个小时完事,还好后半段的剧情令人刮目相看。
那什么,其实我并没有看,只是牢牢地无法忘却“二号去听经晚上住旅店三号去餐厅然后看电影”
前三分之一过于冗长。后半段比较精彩。前半部分如果能砍掉一部分,会好很多。
这个片子打破了印度电影在我心中歌舞喜剧风的印象,计谋设计得不错,结局出乎了我的意料,加一星。
我不想被洗脑,他们全家,二号去听经,晚上去旅店,三号去餐厅,然后看电影。
这才是审查之外应该有的结局,想看到一个逍遥法外的父亲,而不是莫名自首的凶手。
整个观影体验超爽,流畅又很紧凑,而且符合人性,关键是反面的角色刻画得也很棒,所以不是一边倒,今年看得几部印度电影都不错。
两个妈妈巨漂亮
2号去听经 然后住旅店 3号去餐厅 然后看电影
编剧高能,四十分钟才进入正题眼瞅着就要睡着了的我后两个小时一路"我去"飚到结尾,一支舞都没跳的印度电影要珍惜。
在一个无法伸张正义的年代,在一个坏人不会遭到法律制裁的国家,你是选择自认倒霉,还是选择以毒攻毒?虽然是误杀,虽然他们被偷拍、被威胁,虽然他们才是受害者。但是,死的人是督察长的儿子,而且督察长还很腐败。走法律途径注定是死路一条,所以他们只能用非常手段。把4号、5号发生的事“转移”到2号、3号、从而制造不在场证据的点子太赞了。而他们让所有人帮助自己做伪证的计谋更是神来之笔。一家人把所有人再见一遍,巧妙和他们交谈,让这些人以为他们上次是2号、3号来的,从而在接受审讯的时候无意间做了伪证。电影最后维杰两次走出警察局的交叉剪辑画龙点睛。他将督察长的儿子埋在警察局的地下,因为只有将腐败和黑暗踩在脚下,才能在上面建立起正义和公平。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残酷,他一个人并不能改变什么。
结尾应出现字幕:“第二天早上,维杰带着女儿、妻子到警察局自首”
爸爸看过的电影里,一定有《嫌疑人X的献身》……╭( ̄▽ ̄)"
天一碰见了四年级辍学生
编剧高能,四十分钟才进入正题眼瞅着就要睡着了的我后两个小时一路"我去"飚到结尾,一支舞都没跳的印度电影要珍惜。
你和你的警察局会一直保护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