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想看这部电影,因为觉得各种好莱坞明星扎堆很热闹。没想到在杭州青芝坞的逆光小舍里,打开电视选择电影里的第一个电影就是《凯撒万岁》。原本就是放轻松看爆米花的心态看这部电影 没想到给到我小小思考和回味的机会。科恩兄弟依然把讽刺,暗喻,思考杂糅得很棒。
蓓蓓的电影世界:
http://blog.sina.com.cn/bblovesmovies 这部电影基本上是发生在30个小时之内,一个好莱坞制片人&危机公关高手的一天生活。还没天亮,就开始有人不断的找他,让他帮忙解决各种麻烦事儿,而且找他的个个都算是公众大人物,每一件事都那么棘手也那么重要,我都觉得他压力好大。他的工作就是帮这个造梦工厂的所有明星规避舆论和各种危机风险。
跟着他的脚步,顺便见证了造梦工厂的造梦日常,又把我们大众的视线拉回到好莱坞黄金时代。那是一个明星云集,歌舞盛行的时代,也是我最爱的老一辈明星正当年的时代。
[1]斯嘉丽扮演的鱼美人分分钟把我们拉回到《出水芙蓉》。但是下一秒,我们就看到斯嘉丽荧幕外的火爆脾气,以及好莱坞背后的潜规则。当年《出水芙蓉》的女主角确实有带着身孕跳水拍片的记录,所以,斯嘉丽这一角色也是在暗喻这段荧幕背后的小八卦。
[2]曾经的脱衣舞男查宁塔图曼这一次让人分分钟感受到金凯利的复活,也就是当年歌舞片盛行时代,经典电影《雨中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的男主角金凯利。我当年可喜欢他了!爱死他了!脱衣舞男查宁塔图曼也跳起了踢踏舞,简直金凯利附身,看得我荷尔蒙都要迸发了。当然,这一次,科恩兄弟也借查宁塔图曼暗喻了一把当年金凯利的政治倾向。所以,科恩兄弟每一个明星的选择都是有考究的。在资本主义这个大工厂里运转的每个人都有着标杆性的象征。
[3]其实《凯撒万岁》除开制片人的角色,非要在明星云集扮演的明星云集里面挑一个大头明星主角的话,那就是我们曾经的钻石王老五乔治克鲁尼。毕竟他被绑架了,他的这个棘手事儿是其他明星的几倍,让制片人都产生了“算了吧,我不想干这份该死的工作”的冲动了。他当时正在拍摄的大片也有一种暗示当年狂砸钞票拍摄《宾虚》的暗喻。
有意思的是 ,他就是一个被资本主义大工厂腐朽的明星“制造”,却被卷入一场共产主义的洗脑中,但是扮演的角色又是对faith的折服。最后,他那慷慨激昂的表演却因为忘记了“faith”这个词语而卡壳。不知道科恩兄弟这样巧妙的安排是不是也是在表达一种好莱坞资本运营的无奈。毕竟,谁都得生存。有一个环节挺重要的 ,电影里面最重要的角色其实是耶稣,但是耶稣却从来一个正脸都没有露过。在片场,各种角色有各种等级划分,他这个“最重要”的角色却在现实中是属于临时演员那一档。嗯,有意思,我不太懂西方人的信仰,但是也被这种讽刺给狠狠撞击了一把心灵。
当然还有这两位大明星扮演的角色,他们的演技也是分分钟让我折服。一个眼神,就能够把一个角色传达到位,也是没谁了。果不其然撑起目前好莱坞一线巨星的地位。
现在我们该回归我们这部片子的制片人了。不知道为何,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当然,我这个小屁娃处理的可不是那么棘手而麻烦的大事儿,但是这种工作状态也是让人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划等号感。每天,我的工作就是被各种找我处理各种不同的事和人给安排完毕了。家人找我的事儿,我就像这个制片人一样,电话里 嗯嗯 答是答应了,但是安全不知道她们说的是什么,因为根本抽不出心思来关心家人找你的事儿,自动的把他们的事儿划分到“不急不重要”到范畴儿。当工作遇到特别麻烦的事儿时,确实有一种让人想要逃离的挫败感。因为你会觉得这样子的事儿永远不会停止,你用了各种方法,嚼劲各种脑细胞去解决,不知道答案,随时一颗定时炸弹悬起的这种心理真的不能够再认同。
但是,当问题一个一个迎刃而解时,你会又能够重拾信心继续做下去。就像制片人在忏悔室里说道的那样:虽然很累,但是我觉得我现在做的事儿是对的。是的。我现在做的这份工作有太多压力,太多难受,太多不堪,太多麻烦,太多心累,但是我觉得我现在做的事儿是对的,我还想继续做下去。因为,麻烦是不断的,人生就是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麻烦中度过的。加油,自己。
一部不容易看懂的电影,结构松散,导演到底是想表达什么?试着写写,也许完全是谬误。主线:以客观视角记录了一个好莱坞的片场职业经理人,虔诚的天主教徒,经常向神父忏悔,尽心尽力地统筹管理着片场几部电影的拍摄,强势自如地应对处理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危机事件,以保证其电影正常拍摄。,在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妻子的抱怨和航空公司诱人的高薪揽才过程中,他产生了放弃动摇的思想,但他与神父的一番对话,又让他找到了电影工作激情和勇气。副线:冷战时期的政治背景下,处于思想迷茫中的人们如何去寻找拯救世界和自己的真理、信仰,电影里用戏谑的手法告诉了两条路:一条是苏联的共产主义,一条是上帝的指引,结构:开头有片场经理向神父忏悔自己没有按妻子要求戒烟的场景,结束时也安排了同样的场景,这次不光是继续向神父忏悔尊守戒烟的承诺外,还向神父寻求工作抉择的答案。电影以五部电影的现场片场拍摄作为串场,既展示了电影的拍摄制作的艰辛不确定过程,又以五部电影里的几个主要演员片场外的生活事件作为横切面,呈现了电影明星在现实中混乱又身不由己的个人私生活:有未婚先孕的女明星、同性恋导演、靠后台老板上位好莱坞的西部三流演员。五部电影片场,形式多样,有西部电影、话剧电影、史诗电影、歌舞电影、音乐电影,虽是片段,但场面、演员和调度都是高水平,特别是歌舞表演,一气呵成,十分精彩。配乐:带有宗教音乐色彩的男女声合唱,庄严而肃穆,仿佛是在描写人类寻找真理之路的艰难漫长。看其他资深豆友的影评才知道,里面埋了太多的好莱坞历史梗,导演的思想表达深邃隐晦曲折,对我这个观影不多的菜鸟来说,确实是不明觉厉,只是感受到这部电影制作水平是一部好电影。
要不是画质和演员,眼花怀疑一下这是部用无数老电影经典片段拼剪出来的故事,镜头取景十分刻意使用老电影运镜方式,倒是呈现出一种做作的幽默感,拿多少老片桥段作梗您自个儿数,虽然就故事而言,是一个没有科恩味儿的轻松喜剧故事。大牌明星演员智商堪忧,小报记者围追堵截,困难的去做简单和对的事。克鲁尼史诗大片一脸海斯顿正气,塔图姆歌舞踢踏金凯利上身,斯嘉丽出水人鱼威廉姆附体。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觉就是真是一点儿都不知道我到底看了些什么,片子打了个怀旧牌,影片不长算是正常的一个半小时,伴随着旁白对主人公的描述真的是说结束就结束了。感觉这片子还不如阅后即焚,更别提伟大的勒博斯基了。
冲着科恩和众多明星的效应看了这片子,还以为是部黑色八卦幽默电影,但是全程的笑点真的是出奇的少。斯嘉丽只出场了三次左右,化妆和表演实在非常伍迪艾伦,其实本片也非常的伍迪艾伦,但是又欠缺伍迪式的最后一锤定音的幽默,无论是她在片场闹情绪还是后来为了给孩子找个爹,乔纳就出场了几分钟结果成功的被斯嘉丽看上,有点儿突兀,如果是伍迪的话一定会用一两个特写或穿插镜头来描述斯嘉丽是如何被乔纳吸引的。编剧小组们在一起讨论的时候有点儿这个意思,但是克鲁尼的话痨表演还是不好笑,感觉没表现出一个被洗脑的好莱坞明星的反差萌。查宁倒是贡献了全片不多的笑点,最后登上核潜艇又恶搞又好玩。还有拉尔夫的那场戏,他也只出现了两场,和牛仔对词那里算是有趣,要是其他电影拉尔夫早就一枪或一杖轰死对方了哈哈哈,而且居然和查宁有一腿。蒂尔达的双胞胎设定很萌,可惜没让两个双胞胎同台对峙,要知道如果长相相同的两个角色,是一定要在荧幕上同时出现一次来增加戏剧效果的。主角是个制片,全片就是他在到处奔走,帮助协调各方的关系,甚至还要应付犯罪案件,感觉像个高级家长,但是他的主角戏份真的都被其他配角抢光了,个人魅力没表现出来,这也是编剧的错。
说起来,本片倒是有几个很好看的场景,一个是查宁的踢踏舞,一个是没见过的演员的牛仔套索戏,尤其是面条那段,不知道是CG还是真的,很好玩。水上芭蕾那里有点儿出水芙蓉的意思,但是略小家子气。这片子其实是编剧自嘲写出来的吧?一帮投靠了共产主义的好莱坞编剧的点子不错,可惜太流于表面了,其实光这个点子都能拍一部电影。片名原来是剧情里一部正在拍摄的电影,而且好像最近有部类似的片子要上映,我举得让各路牧师神父一起去拍摄现场,向没露面的耶稣演员各种品头论足可能更好玩。片子里致敬早期好莱坞片子和明星的细节很多,但是还是那句话,都没怎么表现出来,蜻蜓点水,一掠而过,感觉连编剧和导演都不知道该怎么表现那个时间段吧,看看当年的伪黑白片《艺术家》做的多好。
昨天刚去看了科恩兄弟的新片《凯撒万岁》,虽然是周五晚上,纽约时代广场旁最大的电影院,本该人满为患,人流攒动,但是好像因为周日美国人喜闻乐见的“春碗”(超级碗橄榄球赛)即将上演,美国人民仿佛都回家准备开趴,整个电影院里人真是出奇得少。。。。
当然这部电影在美国的口碑也是两极分化得厉害。
<图片2>
有影评人说这是一部讽刺佳作!
<图片1>
有影评人说这部电影太不娱乐!
而就普通观众评分而言,现在IMDB只有7.3,不像某些电影一上来就虚高到8以上
IMDB上的普通观众也表达出各自的意见
这位观众说这部电影是一部对经典好莱坞时期具有自反性的(self-reflexive)的精彩评述,当然不得不提这位观众应该是位”电影学者“(= = 都能用到“自反性”这个词), 他认为这部电影给他提供了很多值得讨论的话题。
<图片4>
不过也有普通观众直接开喷,太糟糕了,我最近看过的电影中最差的!!!!
对我来说,这部电影确实有点闷,科恩兄弟确实是想让我们回到经典好莱坞时期,让我们看看那时候的电影是怎么拍的。当然作为一部喜剧,它也有点“太轻了”,它的笑点很多都来自好莱坞体系中那些十分尴尬的场合。好莱坞大工厂作为“资本主义的一环”为了赚钱,有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外人看起来很不适合的安排和变动。
不过我很同意下面这位影评人说的:
<图片5>
这部电影是个好莱坞影迷的“神梗片”,能把这些梗挖出来是个很奇妙的感觉。
1.Capitol Picture
<图片6>
其实Capitol Picture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科恩兄弟中的电影,它其实也是《巴顿芬克》中的制片厂。然而在这部电影中,这个制片厂有着强烈的指代性,它仿佛就是那个逝去的电影帝国--米高梅。
米高梅可以说是从有声片的产生到二战后期最伟大的电影制片厂之一,米高梅拥有着那个时候最璀璨的明星阵容,包括费雯丽,琼克劳馥,克拉克盖博以及之后的朱迪嘉兰,金凯利,弗兰克辛纳特拉。米高梅也拥有着天才的制片人团队,包括制作过《绿野仙踪》《雨中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等MGM音乐剧电影的Arthur Freed。米高梅也拥有着非常成熟的电影发行体系,它拥有Loew’s电影院。然而随着1948年的派拉蒙法案的发表,米高梅从制作到发行的垂直垄断被迫解体。
为什么说这个制片厂就是米高梅?首先乔治布洛林他所饰演的公关人员Eddie Mannix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就供职于米高梅。而钱宁塔图姆的角色,仿佛也致敬了金凯利,MGM音乐剧时期最伟大的演员之一。
2.乔什布洛林的角色
<图片7>
<图片8>
Eddie Mannix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真实的工作与电影中一样,为保护明星的个人生活隐私和公众形象而“公关”。这部电影非常夸张地却也非常真实地描述了Mannix忙忙碌碌不知疲倦的生活方式。另外,历史上的他确实是个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所以他这种虔诚也成为影片中的一个“梗”,当他工作结束后,第一件事,就是向神父祷告,神父都觉得他祷告得“太频繁”了。
不过Eddie Mannix也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尤其是在他担任美高梅副总裁期间,他可能与一场谋杀案有关,这个故事也被翻拍成了一部电影,有兴趣可以点击下面。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830411/3. 乔治克鲁尼的角色和他在戏中演的电影
<图片9>
<图片10>
虽然乔治克鲁尼饰演的角色是凯撒大帝,但是他所出演的这部”戏中戏“很像是1959年版的《宾虚》。当然宾虚本身也是米高梅在1950年代拍摄的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4. 斯嘉丽约翰逊的角色
<图片11>
斯嘉丽约翰逊在电影中的角色仿佛是Esther William的翻版,她饰演的角色大多都是与“花样游泳”相关的MGM音乐剧。她最有名的影片就是国人很熟知的出水芙蓉,因为出水芙蓉,她在美国被誉为“Million Dollar Mermaid”(百万美元美人鱼)。当然影片中那个“带孕拍戏”的梗也确实是出自Esther本人。
5. 埃伦瑞奇的角色
<图片13>
埃伦瑞奇的角色并没有强烈的指代性,但是他的角色属于好莱坞“B级系列电影”中常见的Singing Cowboys(会唱歌的牛仔),这种类型的演员包括Roy Rogers和Gene Autry。他们的影片在国际上没有知名度,但是在美国国内可以说是老少皆宜妇孺皆知。说到经典好莱坞时期的B级片,并不指的是色情暴力,他们这种影片成本很低,剧本很糙,影片内容不是骑马杂耍,就是唱歌跳舞。如果真要拿一个国内的文化进行类比,就像国内观众喜闻乐见的东北二人转。这种影片的受众群体是美国的三四线小城市或者农村。
<图片14>
Roy Rogers
所以影片中有一个段落是这样的(当然也是本片先导预告片的情节),当满是美国南方乡下口音的埃伦瑞奇被派到一部都市上流社会的A类电影,可想而知,会有多么的尴尬和搞笑。
6. 钱宁塔图姆的角色
钱宁塔图姆,毫无疑问,绝对是取材于《起锚》中的Gene Kelly。
<图片16>
不过,这部影片最有意思的还是在”金凯利“的政治倾向上,因为当时美国进入了麦卡锡主义时代,这个时代也被称为右倾化的”美国文革“。而1938年成立的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简称”HUAC“),对整个美国的左倾人士进行调查,审判和清洗。1947年,好莱坞业界首对被称为“好莱坞10君子”的共产党人士进行审判,他们被列入黑名单,不允许参加电影的制作和拍摄。
<图片17>
而好莱坞一批民主人士,包括金凯利本人,也包括Humphrey Bogart,Lauren Bacall等著名演员和导演,在HUAC对”好莱坞10君子“(The Hollywood Ten)进行听审会期间,声援共产党人士,这批人被称为第一修正案委员会(Committee for the First Amendment)。
<图片18>
不过影片最后在钱老板的政治倾向上开的玩笑有点大= =,我就不剧透了。
7. 蒂尔达斯文顿的角色
<图片19>
蒂尔达斯文顿饰演的角色翻版于著名的好莱坞“八卦新闻”的专栏作者Hedda Hopper。她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专栏就像如今网红的微博一样火遍美国。她那”百变的“帽子(有人称之为“funny hat”)成为了那个时代美国的文化符号。而在HUAC期间,她也是早期几个怀疑好莱坞内部有左派分子的人之一。
<图片20>
去年,海伦米伦在《特朗博》也饰演了她。
<图片21>
8.一伙神秘人物???
<图片22>
这帮人,他们是谁?
他们可能就是“Hollywood Ten”,一帮美共的拥趸,一帮马克思主义者。
他们长期被好莱坞资产主义的工业体系剥削,所以他们想要站起来反抗整个工业体系。当然历史上,好莱坞,这个听起来非常梦幻的地方,已经发生过很多次工人大罢工了。最大的一次罢工,是从1945年10月5日开始的,由制片厂工会联合会组织的一场长达6个月的罢工。这场罢工最后甚至演变成了一场警方和制片厂工人之间的暴力对抗,10月5日那一天也在历史上被称为“好莱坞黑色星期五”(Hollywood Black Friday)
<图片23>
总之,虽然影片本身的质量不能与很多科恩兄弟的经典影片相提并论,但是他们让我们直接回到60年前的,那个我们既熟知又陌生的好莱坞。
6/10。科恩兄弟写给好莱坞的和解书,这部饱含信息量作品每个段落都混入了影史秘闻的内行梗,致敬了不可亵渎宗教、片场怀孕、文人灌输共产思想、gay导演潜规则的时代万象,拍成一场无脑喜剧的大马戏,戏剧冲突严重被分散,但刻画角色行为的功力仍然很强,比如扇巴掌令明星学乖和剪辑师领带卡住回放等。
科恩兄弟的喜剧玩票大乱炖,讲一个基本不用睡觉的好莱坞制片人。剧情没想到跟预告片不太一样,虽然和巴顿芬克有对照,但本片主要还是搞笑。借本片还可以抒发自己对许多经典好莱坞的喜爱并致敬,也不错。钱老板一展歌喉,舞技没话讲,并且那首歌翻译成中文大概是“没有妞就搅基”吧。。😂
【B-】故事无聊拍的不错,说让伍迪艾伦拍的,交给他估计没三小时下不来。
二叔和钱老板这俩配角戏份不多却出奇精彩,Hail Caesar的最后一场戏也莫名洗脑,看似粘性很差的架构执行起来竟无比顺畅,但几乎不见科恩兄弟招牌的深刻气息,归根结底还是部充满玩票性质与对黄金年代一份情怀的娱乐片罢了。
科恩兄弟贺岁大电影,明星多,段子多,好笑就行~
又不好好叙事又不好好玩讽刺,最后变成四不像。关键是连喜剧也算不上吧。
Coen兄弟又拍喜剧……饶了我吧。
3.5 群星闪耀的卡司都只是露个脸而已,对好莱坞黄金时代各色人物的致敬模仿,以及所引出美国娱乐产业之外的政治背景,可惜科恩兄弟拿手的剧本结构游戏却没有成功在人性回归上触动到观众。而且剪辑也略尴尬,故事线与场景之间的联系和对应,特别是主线故事与致敬桥段的喜剧效果,都没有剪出来。
失去了精巧的剧本结构,东拼西凑,为了凑梗而拼剧情,完全多余的斯嘉丽那条线。失去了原本的思想性,横下心全民娱乐及向老时代致敬。整体质量全线下降,但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余晖即使这样看来依旧充满魅力,剧情意外地流畅,观影体验尚属上乘。不过政治部分的讽刺实在有点过了,不知道老白会不会来玩命。
质感与趣味是真没的说,可惜是个无核心事件、无核心人物甚至无核心主题的三无产品;要是再碎一点没准还能产生奥特曼式的无序,然而几大段的致敬棱角分明,让电影更像是果盘而不是杂碎汤。
对资深观众来说,猜谜的乐趣是有的,只是剧作太松弛。
国师有三枪,科恩兄弟有凯撒万岁。躺平任嘲的好莱坞黄金时代,靠明星打酱油、一锅乱炖出奇葩。连科恩兄弟都开始拍春晚了,真叫我伤悲...
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戏仿非常到位,细节比较出彩,黑和幽默都在,可惜分量太轻。
三星半。奇异观感类似《美国骗局》和《一步之遥》,明星数脸年代喜剧,无论是内容还是视听语言,整体风格上致敬50年代,美术布景精致华丽。但各种揶揄反讽却尴尬失水准。问题出在之前科恩最厉害的剧本和剪辑上,结构松散,离最佳效果还挺远的,回炉可能还有救。
电影遇到电视产生困境,电视遇到电脑产生困境,电脑遇到智能手机产生困境。但它们至今都仍未消亡。
除了回顾5060年代的好莱坞 这片子到底在干嘛啊
迷影与信仰
7.3 还是科恩兄弟擅长的黑色喜剧,不过这次有些堆砌元素的倾向,核心是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副线叙事元素又多又支离破碎,冲突的解决跟主角没多大关系,不过用到的制片厂体系梗实在太多了,其中黑名单编剧绑架明星一起学习共产主义最后还要对着苏联潜艇致敬也真是黑到不行了。
逃獄三王的續集。資本主義大勝共產主義。
实在不敢相信这是科恩兄弟导演的,这是好莱坞版的建国大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