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海上火焰

HD中字

主演:吉安弗兰科·罗西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6

 剧照

海上火焰 剧照 NO.1海上火焰 剧照 NO.2海上火焰 剧照 NO.3海上火焰 剧照 NO.4海上火焰 剧照 NO.5海上火焰 剧照 NO.6海上火焰 剧照 NO.13海上火焰 剧照 NO.14海上火焰 剧照 NO.15海上火焰 剧照 NO.16

 剧情介绍

海上火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Samuele是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居住在地中海的一个小岛上。和许多同龄男孩一样,他并不是很喜欢去学校,而是更愿意去攀爬海边那些岩石、玩他的弹弓、在海港转悠。但他的家乡并不是个平常的小岛而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大买卖2001荒原上的青春再见已是白月光恶胎细细的红线1998银平町影院蓝调灵异女仆第一季三个家伙绝杀慕尼黑太平间闹鬼事件2:佐治亚鬼屋事件魔偶奇谭4:邪神军团热血男儿光,光,光北极故事他是谁大明悲歌决战紫禁之巅(国语版)Live Escape月吟1999少校2020飘香剑雨

 长篇影评

 1 ) 纪录片《海上火焰》

吉安弗兰科·罗西,自导自演的纪录片《海上火焰》(2016),更像是一部剧情片,至少费了不少心思设计真实角色的剧情。这一点倒无可非议,纪录片也可多元,并不只会框定一个模式。影片荣获第66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我想,获奖,这自然有地缘政治因素。

欧盟一体化,面对汹涌难民潮的无可奈何,加之混杂在难民里恐怖分子的存在,难民问题变得日益复杂。频发的恐怖袭击,让拒绝难民的国家有了切实的借口。英国脱欧便是一例,早脱离欧盟,便不用分摊难民份额,也就会减少恐怖袭击的可能。

严峻的难民潮,让欧盟变得束手无策。拒绝难民入境,实在有违人道的普世价值观,悉数接纳,犹如烫手的山芋,无法随意甩掉,遂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给收容国存在没完没了的潜在风险。如果狠下心来,一律拒绝收留,是否慢慢就能减少难民潮的盲目出逃呢,也许。

一般情形下,被收容的难民生活不用发愁,但遣送遥遥无期,或者说遣送永远是一个无解的伪命题,无法实现,只能让每年上百万的非洲和中东难民留在欧洲,尤其是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如希腊、意大利和法国等。首当其冲的便是意大利,意大利前沿的西西里岛及所属的各小岛,便成了逃亡难民走向欧洲大陆的跳板。

这一背景下,《海上火焰》获奖便觉得理所当然,它带来了让人思考的影像。虽然它只是撷取位于地中海兰佩杜萨岛当今状况的一角,但从中的确一窥逃亡难民及岛上原住民真实的生存情境。

兰岛拥有20平方公里,距非洲海岸只有70英里,距西西里岛则有120英里,过去20年,即有40万难民生活于此,并试图穿越西西里海峡,逃往欧洲,据估计,死亡难民人数已达1、5万人。源源不断的非洲难民,从各国家逃出。

如同片中一个尼日利亚难民说唱的,我们从尼日利亚经过千辛万苦经过撒哈拉大沙漠,来到利比亚,经历了坐牢和死亡,之后,又在海上漂流,同样经历了疾病和死亡。虽然他们说的不免有点儿夸张,真真假假,但单从索马里、苏丹和马里或叙利亚这样的国家来到兰岛,难以想象的磨砺和苦难总是如影随行。

只要这些难民遇到或发出了求救信号,兰岛的海岸警卫队便会紧急出动施以援救,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拯救这些惶惶不可终日的难民,给了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他们在难民点,有住有吃,可打电话给家人报平安,还可按国家分类一起踢足球,但的确他们的理想是前往欧洲大陆,而非永驻于此。

但看看岛上的居民生活,无疑他们都被这种日日难民潮搞得心神不宁。他们需要心灵抚慰。9岁小男孩萨穆埃莱除了上学,就是跟玩伴一起打弹弓,四处乱逛,因长期打弹弓,造成他左眼弱视,他只得戴上眼镜矫正。不止于此,他还觉得自己时常无法喘息,好心的医生给他听诊完,说你没有病,只是紧张不安造成的。但这孩子不信,觉得自己有病。连小孩都这样,成人更可想而知了。

岛上的生活总体上是乏味的单调的,但他们世代生活于此,故土难离。就说这个男医生,他说这些年,经他救治的不知有多少难民,各种各样的身体状况,看到那么多难民的死亡,有的人一定会说都习惯了吧,不,永远无法习惯这样的死亡,更多的是哀叹和无奈。什么时候才有得完啊。无解。如同他们的垂钓和深潜一样,舒解那无形的压力,与兰岛共存亡,生生不息,亦如大海奔涌的狂涛。

萨穆埃莱的奶奶做针线活时,跟孙子讲起过去的事,老太说你爷爷当年在地中海上,看到美国军舰不停地发射火箭炮,那景象就像是海上火焰。另一个老太玛丽亚,没事就打电话,让兰岛的音乐电台播放她点播的歌曲,

其中就有西西里民歌《海上火焰》,老太说献给她亲爱的丈夫。她日日照顾着已老年痴呆的老伴,点唱歌曲,让她有了存在感和某种满足。电台的DJ自然也日日乐享其中。

风和日丽的小岛,与雷暴狂雨的小岛,是一对孪生姐妹,在同一天空下,小岛坚韧地屹立着。这对应着不息的逃亡难民,雷达不停地转动,它们所探测的还有深不可测的人性。

但兰岛是仁慈的,他们倾尽全力,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安宁,容纳了那么多难民,他们日日辛劳奔波于海上,就是为了发现那些奄奄一息的逃亡者,他们做了所能做到的。

如果在这样的背景下,还要去责备他们,无疑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这世上看笑话的人永远比沉静做事的人多。笼统说道西方世界的不是,既不用承担任何风险,也不用交纳任何费用,当然,也不会带来任何附加值。

只有当我们真正体察整体世情的不易,才能洞幽世事的纷杂和庸扰,也才能拨开迷雾看清世界的真相。但被蒙蔽太久的人,总是习惯于这种沉积尘垢的。

想起,小男孩萨穆埃莱的父亲对他说,你得放下弹弓,去海边锻炼肠胃,这样你才不会一出海就呕吐。潜台词好像在说你长大了,便要与大海为伍,这是你无法割舍的命运。

影片有一种潜蚀人心的耐心,这正好对应了大海上突发的难民潮,那种日复一日的施救,枯燥、乏味又黯然神伤,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坚韧和耐心。

从某种角度来说,难民的无望,恰好映衬了施救者的绝望,因为施救者每天必须待命于游弋的海上,他们或永远无法安歇。

影片最后,救援军舰的舱门打开,自升机慢慢起飞,霞光洒照在海面上,暗合着海天一间的绛紫色,犹如海面的某处舢板上那些饥渴等待拯救的难民,那濒临死亡接近凝固的血液,“咚咚”地炸响,

对于整个地中海来说,他们如蚁的漂流,黯然、微弱而难以揣测,这便如海上火焰般的命运。当然,海上火焰般的命运,不止是难民,这个星球上所有的人,皆如此。

2016、8、2

 2 ) 很喜欢难民们rap诉苦的那一段

《海上火焰》是电影里的一首歌。夜晚,海上的巡逻舰开着探照灯,经常会发生枪火交战,炮弹的火花交错在海面,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本片是分两个没有交集的故事同时进行的,一边是岛上的一片宁静安逸,一边是海上的难民问题。两个世界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调皮的小男孩热衷玩打仗游戏,摧残仙人掌,出海捕鱼就晕船。而另一边海上时不时飘来一些偷渡船只,救护人员不得不接受和拯救这些把生命交给大海的求生难民。

小男孩为了出海,去克服晕船的障碍,难民们不管晕不晕船,为了生计必须上船接受命运与运气的安排;小男孩对着海上比划着开枪的手势,另一边海上燃烧的战火映红了;小男孩一点点心理作祟就要去看医生,船上的难民很多因脱水和苛刻环境遭受磨难。如此的并行拍摄手法很容易慢慢的触动观影者的情绪,内心的共鸣感油然而生。

难民问题是个棘手的难题,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总是需要时间来缓和,也需要人类的自救。难民青年们上岸后的那一段说唱,歌词唱出他们一路避难的辛酸,用铿锵有力的Rap道出内心的呐喊,看的非常带劲!

第一次接触纪录片,不知道从哪方面去欣赏,也分不太清纪录片与艺术片的区别。至少有一点感受就是,纪录片把更大的空白和问题留给观众去思考。

 3 ) 关于他人的痛苦

关于他人的痛苦 文_唱唱反调 吉安弗兰科·罗西说[海上火焰]不是部政治电影,但它却处处和政治挂钩。吉安弗兰科·罗西还说[海上火焰]是部纪录片,但片中却到处都是刻意安排的搬演。但“说谎者”罗西却凭借此片在星光暗淡的柏林电影节上夺得了金熊奖。 [海上火焰]的意大利语片名直译为“兰佩杜萨岛”,这座意大利小岛位于西西里岛与非洲大陆之间,这里的移民绝大部分来自突尼斯,2011年意大利政府就已经宣布,当地陷入人道主义危机,原本以旅游业为主要产业的小岛已经无力承受源源不断的难民,以及随之而来的传染病。除去政治背景,影片还对兰佩杜萨岛进行了大量的白描,绿宝石一样的海域以及海上的夕阳极具美感,但因此地的政治背景,这些景色都带有别样的意味。如同始终处在在政治这个滤光镜下一般,[海上火焰]的每一帧都无力摆脱兰佩杜萨岛的苦难以及开头从救援站电话里传来的女人小孩的哭喊声。 2015年罗西踏上此地,历时半年拍完这部纪录片,对欧洲“多事之地”揭秘般的纪录满足了大多数欧洲人的怜悯心,但对于我国民众来说,这样的掺望还是过于遥远。从北非来的船只没有任何安全设施,对于因付不起头等舱与二等舱而不得不憋在船底的难民来说,乘坐这条船很可能抵达的是死亡。此种残忍本可以作为本片最直接的“戏点”,但罗西却没有直接去呈现死亡,这些事实皆经由一位医生间接道出。但当镜头面对经过了卫生检查,失去了亲人,又不知前方路在何方的难民们的时候,又略显出一些激动与直白。 而对于本片另一条线,当地男孩萨穆埃莱的日常来说,却承载了太多复杂的隐喻。奶奶告诉萨穆埃莱,二战时期人们在海上发射炮弹,不敢出海的当地渔民只能待在家里,隔着玻璃看着海上的火焰,这是奶奶最爱的一首歌《海上火焰》也是本片英文名的由来。以海洋文明而发展起来的欧洲在享受了海洋给它带来的繁荣的同时,也不得不接受随海洋而来的战争。这种双重属性埋在小男孩萨穆埃莱这个角色身上,他像传统欧洲海洋居民一样,需要去学习捕鱼与潜水,另一方面他也学习了战争,他爱坐在海边的巨型石头上朝海上的救援舰假装射击,爱和同学把岸上植物做成人样,用弹弓对它们进行时射击。这双重属性在萨穆埃莱身体里打架,导致了表面上的“病征”。他无法克服坐在船上的头晕和呕吐,不仅如此因总是用右眼玩弹弓,萨穆埃莱的左眼弱视,按照医嘱,他的右眼不得不戴上眼罩以逼迫使用左眼,因这几件“麻烦事”,萨穆埃莱总是带着几分焦虑。 和罗西上一部在威尼斯电影节获金狮奖的纪录片[罗马环城高速]命运类似,因存在明显的摆拍和导演刻意安排的隐喻,[海上火焰]游走在纪录与剧情的边界,它的归类成为最大的争议点。这种搬演与[北方的纳努克]的捕鱼片段完全不同,后者的确在现实中存在,只是因为囚于拍摄条件的问题,而让纳努克重新表演一次与现实并无差异的捕鱼。而[海上火焰]中的搬演却是罗西对情节的刻意安排,比如萨穆埃莱的奶奶给电台打电话点歌(《海上火焰》),镜头马上切换到电台演播室。再比如萨穆埃莱用弹弓射击植物,镜头从特写到近景,切换速度过快,完美到不真实。包括以上提到的隐喻,都令人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但不可否认,除去以小男孩为视角的这条线,难民那边纪录的真实性应该不容置疑。这样看来,摄影机在苦难现场的事实还是存在,也是这种“旁观他人痛苦”的真实镜头,拷问着受道德折磨的人们。 的确,今年[海上火焰]在柏林的获奖对上了本届“难民题材年”的契机,但问题来了,很有道德感且可敬的,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群体真的可以靠纪录片改变世界吗?不论是有所行动的“邀请难民”通告,还是乔治克鲁尼与默克尔的会面,都始终让人有一种隔岸观火的感觉。这一切就像苏珊·桑塔格写过的那样:“只要我们感到自己有同情心,我们就会感到自己不是痛苦施加者的共谋。我们的同情宣布我们的清白,同时也宣布我们的无能。” 刊于《看电影》周刊 2016年6月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4 ) 天堂与地狱

(首先说明,这只是我观看之后的一些感想,可能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影评,抱歉)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狱。

“这个导演可能是个理性到变态的程度的人。”,这是看完这部片子我的第一个反应。我们说,什么是纪录片,概括来说就是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不能虚构情节和环境的影片类型,具有一种纪实性。素材就在眼前,转瞬即逝,在这种丝毫无法预知事态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创作者仍旧可以去注意画面的构图,给予观众一种电影式的画面美感,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导演对事件的发展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

影片开头平行穿插着小男孩、难民、电台主持人等的情况,看似他们之间毫无关联,然而,“兰佩杜萨岛”或许成了其唯一有交集的一个点。当地的男孩在这片土地上无拘无束,对海充满着希望,若说还有什么能使他焦虑,那可能就是弱视的左眼吧。难民想要逃离中东的战火,在我们看来只能容纳一百人左右的小船硬生生地载了八百多的黑人难民。偷渡之路是漫长的,无边的海洋极有可能在下一秒就成了其葬身之地。他们怕么?不怕。真的不怕?真的不怕。难民们对叙利亚的牢房、撒哈拉的无情、ISIS的残暴的恐惧远远超过了对死亡的那份。

片名是《蓝色火焰》,蓝色是以小男孩为代表的未受战火染指的普通居民,火焰是难民所处的刀山火海,或许吧。同一片海,一边是天堂,而另一边是充斥着死亡恐惧的地狱。世界上是有善良的人的,他们想尽自己的力去维护世界的和平、去捍卫人权的尊严,但这份力终究抵挡不住恐怖主义与强权政治……

 5 ) 他们渴求明天

原文载于电影世界

三年前凭借《罗马环城高速》摘下金狮的吉安弗兰科·罗西这次把目光转向了欧洲当下最热门、最敏感的移民问题,纪录片拍摄 地是意大利的兰佩杜萨岛,因为与非洲大陆相距较近,该岛常年是北非非法移民逃难到欧洲的登陆前哨站。影片一开始就把镜头给向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每天都会有许多挤满难民的小船和救援军舰在 其中穿梭往来,微弱的探照灯是海上唯一的光源,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和绝望的哭嚎在海上周而复始地游荡。而对难民来说,大海带来了无尽的绝望却也是唯一的希望,它是一道屏障,阻隔了他们深受苦难重创的故土与渴求已久的安定与平静,极度艰苦危险的海上旅 行虽是求生路,却伴随着更多死亡与疾病。深邃的蔚蓝、无助的漆黑、 未知的朝霞,镜头下多种色彩的大海日日夜夜上演着绝望与希望交叠的戏码。

影片两条线平行展开,一边是岛上淘气男孩 Samuele 的日常生活。Samuele的家庭环境在岛上甚是普遍,祖辈都是渔民,他并不喜欢读书,平日常到处瞎玩。而对大海,他的情绪是复杂的,虽然害怕真正下海,但却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渴望与敬畏。小男孩天真单纯的眼神营造出一份清澈,通过对他生活的跟拍观众同时接触了 其他岛民的生活,无论是与小伙伴一起打弹弓、吸溜吸溜不拘小节地吃意面、还是引人发笑的配镜过程,都像透视镜般让观众更直接地感受到小岛自由轻快的氛围,也令画面跳转到沉重的另一条线时震撼更为深刻。虽然罗西的纪录片常被人诟病有让演员摆拍的嫌疑, 总的来说小男孩的生活还是被相对客观地呈现在银幕前。

与其他海岛居民不同的是,兰佩杜萨岛上的人每天都要目睹拷问人性的画面,这并不是可以迅速找到解决方案的紧急情况,而是一个持续性的困境 ;岛上所发生的一切并不能被简单地概括为人间悲剧,因为目睹惨剧的人们早已是痛心的麻木。医生的独白是片中少有的对难民问题的主观评论,体现出的人性关怀写尽了难以抑制的感慨。

岛民中另两个重要形象是点歌台主播和小男孩的奶奶。作为情感的承载机,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孤岛上,播音机传出的乐声常常与对出海远航的亲人的关心、担忧与思念密不可分,值得一提的是片名就是取自其中的一首歌曲,这些千百年来在渔民们心中代代相传的民谣是无价的精神遗产,为世世代代的渔民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映出一条回家的路,而当海岛文化与难民危机碰撞时,越来越激烈 的情绪开始在影像中酝酿电影开场时,小男孩的奶奶在煮咖啡时听 到了难民船遇难的新闻,她轻轻发出感叹。海岛最安详的模样,也是难民们所渴求的明天。

另一条纪实风格浓郁的线索则将镜头对准了自海中而来的难民。 家乡未曾消停的战乱迫使他们颠沛流离,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大海的 另一头寻找新生。罗西的镜头记录下了难民营生活的点滴细节——一场令人热血沸腾的足球赛,居无定所的难民们把自己所剩无几的激情和对生活的呐喊寄托在这短暂却激奋的活动中,发泄内心深处的痛苦、忘却挥之不去的忧虑。似乎只有不停的奔跑,才能带他们远离困境,奔向光明的未来。令人印象深刻的还包括一位难民自创的 rap 版自白,他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唱出了自己和同伴的经历, 跳跃的曲调却有着一种画风不符的反向悲伤,他们所经历过的生死 攸关时刻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因为生存这场战争有着难以估测的残 酷,人们永远无法为此设定底线。影片中防疫人员给求助难民做健康检查的镜头虽然并不令人意外但同样发人深思。难民们骨瘦如柴, 不少还患有因卫生条件差导致的传染病,采用纪录片的形式让观众得以最直观、最真切地了解到世界上其他角落正在发生的苦难,这 赤裸不加修饰的粗粒画面将一个人性的议题抛向观众。片中还有不少给难民的特写,有的呆滞,有的绝望,有的哭泣,从不同的面部 表情中我们却读出了同样的情绪,难以言说难以传达难以得到同感却也难以忘却的目光,汇集悲欢离合,人性在什么时刻应被提起? 人们又该对其他人的苦难作何反应?

影片结尾部分的画面意蕴深邃——一轮缺角月悬挂在湛蓝的天空中。它可以是在森林里玩耍的小男孩眼中的皎洁清亮,可以是难民们孜孜不倦寻找的美好希冀,也可以是遥远地存在着却不可触及的梦,远在天边,却也就在每个人的心里,即使在最黑暗的角落, 也望得见它的光,温柔澄澈,舒适得像倾躺在母亲的臂弯里。

我们很难对哪条线更为重要、哪个人是电影的绝对主角下结论, 因为每个人都有故事要讲,每个人都有故事值得关注,即使是三等舱上重病奄奄一息皮包骨的难民。两条线索的关联性并不强,偶尔会让人有脱节的感觉,但真正串起影片的、引发内心共鸣的应该是一份情感 :用人性关怀去直面现实的险恶与艰辛。

 6 ) 一面是天堂一面是地狱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无政治不柏林,今年柏林把金熊颁给了这部难民题材纪录片。获奖后非议浪起,无非是纪录炮们忍受不了如此风格化的纪录片,还有它的工于设计。场景——距意大利70公里的一只地中海小岛,多年来一直是难民逃离中东和非洲,抢滩欧洲大陆的要冲。双轨叙事——一面过于详细地铺陈叙述平淡无奇、接近浪漫的小岛日常,一面是拼死涌向这里的难民。叙事克制而有力。电影中没有表现原住民与闯入者直接的接触和冲突,但两个本来互不连通的世界互相洇染与侵蚀的锈痕历历在目:老奶奶在点歌台里听到难民海难的新闻插播,社区医生B超难民孕妇,移民小伙伴教不识水性的小男孩划船……导演非浪得虚名,三年前凭《罗马环城高速》擒金狮,接拍此片后在海岛上生活了一整年,将这个10分钟短片的活儿抻成一部金熊长片。

 短评

1.难民惨象与男孩生活双线叙事,杂以自然景致,构成纪录、半搬演与全控制的拼贴。2.沉静冷峻,获得金熊虽有政治正确之嫌,还是无法掩盖影片内在的辉光。3.以验光和弱视喻指视而不见,同[沉默之像]。4.以炸药和弹弓雕刻仙人掌的"面孔",遮住右眼后失去准星的发泄。5.壮美风光作反讽,凸月。(8.0/10)

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SIFF# 第一部获柏林金熊的纪录片。但其实与罗西揽威尼斯金狮的《罗马环城公路》异曲同工,只是隔了三年,罗西电影的结构更精妙,并拓展了纪录片的边界。撷取现实的方法使之既可以作表层的解读,又隐含着隐喻。完全不用画外音,靠剪辑叙事(甚至配乐)。

10分钟前
  • btr
  • 力荐

浊浪夜捞鱼,点歌献亡夫,单眼隐形火箭炮;营地足球,逃难说唱,海上炼狱;医生无法适应验尸,男孩觉得自己有病,难民清查和浮桥训练,两个世界无声冲突。挺好

15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罗西只是在讲这片海和围绕它而起的故事而已。清冷的小镇、玩着弹弓的孩童、自娱自乐的电台DJ、以及成批因脱水而奄奄一息的难民,他们故事因这片海而起而落,罗西没有所谓圣母心的态度,他只是为他们完成了一副肖像。

19分钟前
  • Heidyroyal Tea
  • 推荐

西宁成龙影城2016.7.26.2pm 讲述的难民渡海而来的境况非常动人,结合小男孩一只眼睛无法看到的生命体验,也是一种有设计的表达。作为电影未必那么好,但所带来的直观感受还是很有冲击力的。

21分钟前
  • xīn
  • 还行

才想着为何这么像纪录片,结果发现本就是。因而并无政治隐喻,反正都展露无遗。政局动乱后难民的流离,非常触目惊心。老医生说尸体见多了,其实并不会因为习以为常而毫不惊心,毕竟那都是生命。看到小男孩在这见证了太多血泪的小岛上淡然生活,有种特别的孤绝冷漠。但这电影毕竟还是少了些力度。三星半

24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柏林金熊,电影观念的大获全胜。当然随后的摆拍设计与剪辑技法也极其重要。当今国际世界语境下的日常生活的细思极恐,透过纪录电影片段+日常的设计摆拍交叉剪辑,实则还是控诉一种对他人当下苦难的漠视,它也有着对文明的深度自嘲以及严肃荒诞的重构。

27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七年内最差金熊,不过某些段落还是有些冲击力。设计摆拍哪家强,还不如看赵亮...

32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难以评价的纪录片。脱水抽搐的身躯,脸上红色的泪痕,满仓横乱的尸体,镜头太狠太直白残忍,小男孩一家倒是这冰冷记录里一丝暖意——但他父母在哪呢? 再者,医生的那番实话很打动人心,尸横遍野这种惨象,无论看见多少次,还是会侵入梦里,搅乱平静。

37分钟前
  • 留不
  • 还行

有的导演为了得到国际影展的青睐会在电影里加入一些讨巧的标签、符号、噱头,而这个导演拍的是标签、符号和噱头本身。

40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3.5 无比典型柏林金熊眼光,政治性远高于电影,也许导演怕被说圣母,刻意避免添油加醋,别说煽情压根冷到冰点,只敢寄寓矫正弱视疑病焦虑学划船的当地男孩,因此绝不是“好看”的电影,但大银幕上看到血色眼泪、堆叠的尸体有被震到,客观上确有进步意义。今天还放映事故了欧盟影展真是年年出状况呃

41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还行

两条线的鲜明对比

44分钟前
  • Strelizeia
  • 还行

地中海小岛上居民的日常与非洲中东而来的难民在如此狭小的地域中构成两个遥远而几无相通的世界,仿佛对这个被各种迅捷通讯方式无限缩小的世界无情而精准的隐喻。整体还是相当克制而有力,engaging而并不说教也不显出优越感,两个世界的距离与层次也设置的十分巧妙。

46分钟前
  • 朱马查
  • 推荐

两条线,一条描写岛上居民日常生活的故事片,另一条则是反映难民的纪录片,很混搭的方式,不知道其他人是怎样强迫自己建立这两条线的关系的。[C]

47分钟前
  • 帕拉
  • 还行

电影名来源一首歌,导演也就五五开一面捕捉小男孩塞缪尔弹弓打鸟,蹂躏仙人掌,浮船上克服晕船,呼呼吃着意面,居然还担心自己患了焦虑,另一面也是主焦点,难民海上漂,是生是死尚难料,这是生存与生活的严重差距。

52分钟前
  • 醉梦·聊生
  • 还行

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真实电影与新现实主义以Docufiction为形式的延续,作为“个体代表”的男孩家庭和作为“集体”的难民都被符号化,两者间完全没有交集却无时无刻不在碰撞,达成了无声的批判。如果将它对现实的揭示简单评价为“刻奇”,显然有些武断。

54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精美的verite真实电影佳作,构建无垠的空间——自制与广博,匠心和风轻云淡。在今天的政治气候下,主题尤为惊心。

58分钟前
  • V_Lachesis
  • 力荐

年度难民大片,全场白左掌声雷动。隐喻有点太用力。

6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摆拍出来的纪录片,再次模糊了纪实的边界,一些直视非洲难民尸体的镜头拍得精致却残忍。除了这条线以外,岛上居民生活好似毫不相干的另一部电影,眼神儿不好、自认为得了过敏症、凭空射鸟的小男孩,生活节奏静默迟缓的老头老太等。拿了金熊多半因政治正确吧,海岛风光还是美的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看完之后过了好一阵还是不能放下电影里的许多片段。表面没有联系的男孩的生活和难民营救两部分在全部看完之后觉得它们是一个整体,有点怀斯曼纪录片的感觉了。上一部罗马环城高速没太跟上罗西的思路,这部好懂多了,正好可以把之前的重新看看。另外这就是一部政治电影,不是明喻暗喻什么的

1小时前
  • 米粒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