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部电影还没有引进的时候,我就一直在关注这部电影。为什么呢?因为我一个朋友是沙鲁克·汗的粉丝。有一天他跟我说,沙沙(粉丝对沙鲁克·汗的昵称,也要叫沙皇的)的新片印度票房惨败。这让我挺震惊,虽然不太了解印度电影,但对沙鲁克·汗在印度的号召力还是了解,这位在宝莱坞可谓是万人敬仰的超级大牌,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影响力,他的作品票房失利,还是非常少见的。
随后我登陆外网,发现这部叫做《FAN》的电影口碑不错啊。IMDB评分7.5,烂番茄82%的新鲜度。
不过当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大概能了解这片为啥不受印度人民喜爱了。
粉丝与明星互撕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两部电影,1981年劳伦·白考的《夺命影迷》和1996年罗伯特·德尼罗的《狂迷》,三部电影的共同点,就是用戏剧化手法刻画身为一名粉丝的心理,为了偶像进而走火入魔,疯狂、偏执。说句夸张点的话,这玩意跟邪教差不了多少,而且结局都挺悲惨。
入迷如狂
《脑残粉》这个中文译名还是非常恰当的。
都是类似的故事,本片与《夺命影迷》《狂迷》不同之处在于:上述作品的粉丝,在狂迷偶像的同时,生活中都遭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顺,有点“玩物丧志”的感觉。他们认为,自己为偶像付出了一切,偶像也要对自己负责,也就是说,主人公都要求偶像达到某种目的才肯罢休。比如《狂迷》中的罗伯特·德尼罗,绑架了偶像的儿子,要求对方必须在下一场比赛中打出全垒打,意思就是,我为了你都这样了,你必须对得起我。
《脑残粉》中的高瑞夫却不一样。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从小迷恋大明星阿利安,为了对方什么事都肯做,甚至连命都不要也无所谓。他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且不要求对方的回报,只是一个五分钟见面,签个名、合张影完事。但被拒绝之后,这位一直以来的世界观崩塌,进而粉丝转黑。把这部明星与粉丝互撕的电影变成了动作片惊悚片。
也就是说,《脑残粉》的核心在于,粉丝眼中偶像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导致了悲剧。电影对粉丝心态的刻画很准确。这名粉丝高瑞夫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脑残粉↓↓
“因为有你,我才能活的很好,而且我也希望你过得更好,你今天的成就,都是身为粉丝的我给你的。”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自我的意愿之上。但是,随着自己从小到大一直建立的世界观在与偶像见面之后却崩塌,那么“我要让你过得不好,没有我,你丫什么也不是。”
所以,这是一个从极爱到极恨的心态转化。
身份换位
一人分饰两角,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噱头,两位本来长得就比较像,后半段不但“雀占鸠巢”,还“喧宾夺主”。把偶像搞到身败名裂,自己乐在其中。“换身份”这个梗非常有趣,抛弃刻意毁掉对方名誉的行为,二者都以对方的身份完成一段故事,也使得二者的心态都发生了变化。
就是这就是“换位思考”的概念,但前期二者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一面是偏执的粉丝,热情似火,心甘心愿的奉献,只是偏执入迷。一面是高高在上的明星,有些耍大牌,不想自己被打扰,但表达方式不对,同样也是偏执。这部电影名为《脑残粉》,不单单描述了一个疯狂的粉丝,我想导演还打算在片中融入人性化的思维。明星与粉丝之间的互为关系,并不是单独一方可以独立达成的。
到了最后,在天台上那场戏,沙鲁克·汗演的两个角色,才算真正的合二为一,但依然逃不掉一个悲剧性的结尾。其实,电影在天台之上二者搏斗之后的交谈,就可以收尾了。但依然做出了一个“没有道歉”的梗,反而有些刻意。
作为一部宝莱坞出品的作品,电影算是不走寻常路,全程没有歌舞“插队”不说,电影的故事节奏、剪辑和音乐都很棒,几场动作场面和气氛调度有板有眼。用句俗话来形容,不,这很不印度。能看出导演的野心很大,打算做出一部国际大片范儿,打破印度电影长期以来的刻板模式。他这一步走的很正确,但印度人民并不买账。因为....
脑残粉并不是天朝的专利
可以看出,很多观众看完电影都将电影的故事联系起国内,比如杨丽娟事件啊,那名为了周董自杀的少年(忘了叫啥名),还有某大片的粉丝那句著名的“你折断我的翅膀,我毁掉你的天堂”的话语(其实这句话是来源于《英雄联盟》),都是脑残粉的现象。感觉,中国脑残粉太多了。
但是,要论偶像崇拜情结,印度敢称第二。敢称第一的,大概也只有金三胖那个国家了。
印度,是“偶像崇拜”的重灾区。这与印度的宗教习俗有关。印度主要信仰印度教,印度教中神灵,会化身为各种形象拯救世界于危难之中,久而久之印度就形成了非常浓厚的偶像崇拜情结,他们认为英雄、大人物都是神灵的化身,偶像明星也不例外,当人们崇拜某个大人物时,就不知不觉的赋予英雄某种神性、将其神格化。
而且印度教,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印度“解放前”,歧视妇女都是国家法律名门规定的,这在别的国家是不敢想象的。你这辈子是个小屌丝,就是因为你上辈子是个傻逼,没准下辈子还是一个德行。要打破这种轮回,你就要虔诚,要信仰、崇拜我们的神,奉献你的一切,反抗是没有用的。
正是这种宗教习俗,造就了印度非常浓厚的偶像崇拜风气。记得看过一段视频,《巴霍巴利王》公映的时候,印度人看片时就跟嗑药一样,站在凳子上狂舞大喊,在他们眼里,电影里的角色,就是神的化身。同理,现实中那些高高在上的偶像人物,同样也值得小屁民们崇拜,你们值得粉丝这样为你付出。
所以,知道这部电影为什么在印度不受待见了吧。这部电影并没有歌舞、没有爱情、结尾悲情,都是印度观众不太喜欢的方式。而且,印度大部分偶像的粉丝,都是高瑞夫这个样子。如此打脸的片儿,当然不买账了。
PS,沙鲁克·汗不愧是“宝莱坞之王”,演得真棒。
PPS,我觉得这个电影,可以拍个中国版,估计很热闹。
印度电影似乎很多时候都是在探讨一些能体现辩证思维的或者说道德边缘的问题,本片亦如此。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粉丝疯狂追星的故事,背后探讨的却是这种社会现象背后的价值观。高瑞夫为了能面对面会见自己的偶像阿利安,从一开始的绑架就是一种比较缺乏理性的行为,这种做法也让阿利安难以接受,不得不私下解决这个问题,然而这却极大地伤害了这位死忠粉的心,于是矛盾开始升级,让这位死忠粉采取了更为极端的做法,最后走向了毁灭。
当一种偏执的迷恋,占据了生活中的相当一部分时,越往后走便越难回头,如若实现不了,后果可能就很严重。一般而言,明星在这些超级粉丝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但明星与粉丝的沟通本来就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产生了严重不对等的问题。本片通过双方身份互换的方式来推进剧情,这种互换的妙处就在于:它辩证性地说明了,原本两人都可以有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的生活,然而就因为这种缺乏理智的追星让粉丝迷失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让明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最后,总感觉还是希望结局能让高瑞夫幡然醒悟,开启他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偶像,毕竟,偶像的言行举止可以复制,但生活,并不能!
影片的故事非常简单,有一个叫高拉夫的男子,非常崇拜一个叫阿利亚的明星,他希望阿利亚能抽出5分钟给自己,让自己得以完成近距离接触偶像的心愿,阿利亚拒绝了,结果事情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5分钟的请求”中双方的矛盾
整个剧情以“5分钟的请求”为分割线,划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描写高拉夫如何热烈的崇拜着阿利亚,后半部分则描述他在请求拒绝后,如何疯狂的报复阿利亚,显然,“5分钟的请求”成了一个关键问题,它让一个粉丝因爱成恨,酿成最终的悲剧。
“5分钟的请求”必须一分为二来看待。
首先,高拉夫对阿利亚的崇拜不是一时的兴起,而是从小到大的一种热爱。他的房间里贴满了阿利亚的海报,放满了各种阿利亚的周边产品,从火柴到项链,不但如此,高拉夫还学会了阿利亚的所有歌舞,并擅长模仿他的神情与动作。在日常生活中,高拉夫习惯时不时的以阿利亚在影片中的动作来表现自我,以阿利亚在影片中的台词来表达自我,他甚至参加了社区的明星模仿大赛,并以对阿利亚的传神模仿,获得了三连冠!对于一个从小学习成绩差,长大依靠开网吧谋生的小人物高拉夫来说,这是他人生唯一值得骄傲的荣誉。可见,阿利亚对高拉夫来说,不仅仅是一个魅力四射的明星,更是他的整个人生。“5分钟的请求”对高拉夫来说,是一个梦,更是一个理想。
<图片1>
<图片2>
其次,高拉夫认为,没有粉丝的支持,就没有阿利亚今天的成就,阿利亚也曾多次在媒体上表示:没有粉丝,自己将一无是处。并且高拉夫认为自己不是一个普通粉丝,而是一个少见的铁杆粉丝,对他这样一个铁杆粉丝来说,“5分钟的请求”是一个合乎常理的请求。
<图片3>
然而,阿利亚拒绝高拉夫的理由同样充分。
首先,高拉夫提出请求的方式非常不合适。在没有机会接近阿利亚的情况下,高拉夫去威胁、殴打了一个曾对阿利亚出言不逊的明星,并强迫他拍摄了一段道歉视频。高拉夫这么做,一来是替阿利亚出气,二来是希望引起阿利亚的注意,获得相见的机会。但这种行为是非法的!阿利亚年近50,混迹娱乐圈多年,成熟如他当然不可能支持这种行为,这不但违法法律,且毫无理智。如果,他因此而接受“5分钟的请求”,那将成为一个错误的示范,诱导更多粉丝采取极端方式来接近自己。
<图片4>
<图片5>
其次,阿利亚也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上班后,会下班,明星也是一样,他确实是为观众服务没错,但不可能24小时,365天的守候在岗位上,他也要下班,回家去做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爸爸。如果每个粉丝都提出这样一个“5分钟的请求”,那么以阿利亚的号召力,他将永远无法下班。明星的经济公司会定期办一些粉丝见面会,搞一些明星和粉丝的互动,其实已经考虑了粉丝的心情,粉丝不能得寸进尺的一再索要,明星工作之余的时间都属于明星的私人生活,就像阿利亚回答高拉夫的那样:我人生里的5分钟,为什么要给你?
<图片6>
所以,“5分钟的请求”对阿利亚来说,是一个严重违反原则的行为,他不能妥协。
矛盾就这样产生了,双方都认为自己有理,而无法体会到对方的心情。
当然,我相信大部分观众还是会选择站在高拉夫这一边,毕竟大部分人只有做粉丝的经验,而没有做明星的经历,大部分人非常容易与高拉夫产生共鸣,却无法感知阿利亚的难处,何况“5分钟的请求”看起来是一个多么低微的请求。
阿利亚的失败沟通——论明星的本职工作
其实,不仅仅是粉丝与明星之间不能互相理解,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又何曾能互相理解?譬如学生与老师、医生与病人等等。这就是为什么常常说,理解万岁!因为这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一个人去理解另一个人的处境,不容易,要互相理解更是难上加难!这时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
矛盾产生后,高拉夫与阿利亚欠缺的就是良性的沟通。监狱里的那次照面,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个人认为,阿利亚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毕竟,他的社会地位、见识、阅历都要远胜高拉夫,高拉夫只接触过他这么一个明星,他却有无数与粉丝打交道的经验,他本该表现的比高拉夫更好才对,结果他表现的和高拉夫一样差劲。面对高拉夫的热切表白,他无心倾听,对于自己的难处,他又不屑表达,并以严苛的语气,批评了高拉夫,以命令的口吻,让高拉夫远离自己,整个过程表现冷酷,这直接刺激到了满怀热情的高拉夫。
<图片8>
为了心爱的明星,不惜犯罪,高拉夫很明显已经失去理智,这样的人,首先需要的是安抚,而不是批评!何况,高拉夫是为了阿利亚才去犯罪的,阿利亚就算不支持这种行为,但起码得领情吧?与此同时,即便不能真正感受高拉夫的心情,阿利亚也该知道“5分钟的请求”绝对没有恶意,而仅仅出于一份热爱,他不该用对待敌人的态度对待高拉夫。这些,阿利亚显然都没有意识到。
<图片9>
其实,阿利亚对高拉夫是善意的,他特地关照警察不要拷打高拉夫,不要给高拉夫留下案底,但高拉夫都不知道,为什么阿利亚不让高拉夫知道自己的善意,而非要留给他冷酷呢?看得出来,阿利亚非常不擅于处理人际关系。
在随后被高拉夫报复的过程中,阿利亚与媒体、警察、外交官的接触过程中,都表现的只知道认理,却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也不注意处理事情的方法与手段。
<图片10>
<图片11>
大明星阿利亚的情商很低!
如果阿利亚在监狱见到高拉夫后,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用柔和的言辞慰问他,安静听完高拉夫的表白,再委婉的劝导他,不该做出极端行为,要爱惜自己,并告诉他,警方不会给他留案底,鼓励他重新开始新生活......事情也许就不会发展到后来那样......当然,你也许会说,明星的本分是敬业的表演,而不是处理与粉丝的关系,就像阿利亚说到那样:我是靠自己的打拼才走到今天这一步。言外之意,他不是靠讨好粉丝来取得成功的!这种想法,依旧是低情商的表现,当你的职业和另一个群体紧密联系在一起时,那你就必须具有和那个群体打交道的智慧。就像医生的本职工作是替病人看病,他靠自己的医术吃饭,但也必须学会妥善处理与病人的关系,不是吗?我可以说,每个职业中都包含了人际关系的处理。
<图片12>
所以,学会处理和粉丝的关系,就是明星的本职工作之一,这个层面来说,阿利亚不合格。
高拉夫的疯狂报复——论粉丝的追星心理
尽管阿利亚没有能和高拉夫进行良好的沟通,是他的失职,但高拉夫最后毁了自己的整个人生,很难推脱自己的责任,毕竟自己的人生,自己要负责啊!漫漫人生,谁还没点挫折?就因为明星对自己的态度不好,而放弃自己的整个人生,实在太不应该了!
影片的上半部分花了很多的笔墨,去展现高拉夫对阿利亚的热爱,就是为下半部分高拉夫的疯狂做铺垫,那些表面看来无害的追星热情中,早就显现无理智的苗头。看看那些高拉夫的自白,“一旦有人说他坏话,我就为之战斗”,“他不仅是位影星,更是我的世界”,这两句明显已经过于狂热,随后我们看到,高拉夫为了追星,荒废了学业,有的科目40分都考不到!这就非常严重了,追星竟然被高拉夫摆在了为自己人生奋斗更高的位置。他甚至用父亲去神庙祈祷,来比喻自己的追星行为,可见追星被高拉夫视为一种信仰!要知道,人是可以为信仰而死的!
高拉夫最后的极端行为,归根结底源于他没有摆准明星在自己生活中的位置,而阿利亚的失败沟通仅仅是个导火线罢了。高拉夫前去寻求与阿利亚见面机会前,就已经是个具有病态心理的人,随后的犯罪,报复,到自杀,只不过是他整个错误人生结出的一颗苦果。
追星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理智!
明星的表演,能让你开心,那他就是你生活中的一味调剂品,明星的言行,能为你树立榜样,那他就是你生活中的一种正能量,但无论如何,明星都不是你人生的主题。人生的主题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得真实的感情,明星的成就再大,也无法实现你个人的价值,明星的魅力再大,也不可能给予你真实的感情。明星只不过是人生旅途中,飘过的一朵云彩,它给你平凡的生活带来一丝艳丽的色彩,你会因愉悦而抬头看它,但绝不会为它而活。
失去理智的粉丝,将明星摆到了整个人生命题的位置,注定是一场悲剧,因为你永远无法将明星真正的变成你人生的一部分,就像你永远无法真正的拥有一朵云彩。而当不断升级的狂热需求,没有得到回应和满足后,就只剩下难以面对的空虚和毁灭的决绝。阿利亚恳切的希望高拉夫结束对自己的迷恋,高拉夫表示,他无法面对,于是他选择了死亡,而阿利亚继续以亲情、爱情为线索来挽留高拉夫,高拉夫笑着说“你不理解我”,是啊,将明星作为整个人生的高拉夫,他的心里早就没有了亲情、爱情的位置,这些东西早就不是能够鼓舞他活下去的动力,他只为阿利亚活着。
只为明星活着,太可悲了!
别说是“失去”非亲非故的明星了,哪怕是失去了友情,你也要好好活着,哪怕是失去爱情,你也要好好活着,哪怕是失去亲情,你也要好好活着。记住,这是你的人生,你要为你自己活着!就像阿利亚说的那样,“过自己人生的快乐,是过别人人生的快乐所无法比拟的。”你才是你人生中的真正明星。
惨案的受害者是双方
明星的出现,是为了给这个社会带来快乐,而不是为了霸占粉丝的生活,更不是来毁灭粉丝的人生。如果,粉丝不能很好的理解明星存在的意义,那就会害到自己,就像高拉夫那样,但同时也会害到明星,这可能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
非理智的粉丝总想介入明星的生活,这会给明星带去很多困扰,个别极端者,甚至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就像阿利亚在影片后半段的遭遇,他差点因高拉夫的报复身败名裂,还连累到家人。而最后高拉夫的死,也无疑给阿利亚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子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说的就是这种事情,片尾阿利亚又一次过生日,当面对欢呼的粉丝,他的脸上再也无法绽放往日灿烂的笑容,他仿佛在人群中看到了高拉夫哀怨的脸庞。
![]()
片中第一次过生日时,面对欢呼的粉丝,笑容灿烂的阿利亚
![]()
片尾第二次过生日时,面对欢呼的粉丝,阿利亚再也笑不出来了
由“5分钟的请求”引发的惨案,造成的伤害,是双方的。
影片的故事,让我不由得想起多年前的杨丽娟事件。杨丽娟为了见刘德华一面,竟然使得自己的父亲卖肾、卖房,最终自杀,震惊之余的刘德华,公开谴责了杨丽娟。整个事件,和高拉夫为了见阿利亚,实施殴打犯罪,最终被阿利亚严厉批评,简直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在杨丽娟事件中,大多人都在议论疯狂追星对杨丽娟家庭带来的伤害,很少有人注意到,刘德华也是受害者。
事实上,杨丽娟事件给刘德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据华仔透露,当时他非常的内疚,与此同时,他几乎每天会收到上百个疯狂粉丝的来电,以死相挟要求见面,由于担心再出现“第二个杨爸爸”,他天天在惊恐中度过,甚至一听到电话响就会浑身发抖,并因此产生严重的失眠,最后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医生。
所以,粉丝们要认知到,理智追星,不但是爱惜自己的表现,也是爱惜明星的表现,如果你真的热爱那个明星,就不要采取疯狂的追星行为,因为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在伤害你自己,也是在伤害你所爱的明星。
本片票房失利的简单分析
影片深入的展示了粉丝与明星双方的心情与难处,并且在劝导粉丝理智追星的同时,提出了明星学会与粉丝沟通的必要性,与此同时,反映了疯狂追星给双方带来的负面作用。可以说,整个故事将疯狂追星这种社会现象背后的所有环节都纳入了考量,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引导价值。
可以说,这是沙鲁克·汗近年来少有的具有深意的作品,并且他一人分饰两角,展现了扎实的演技功底。
但为什么票房失利呢?
首先,沙鲁克·汗是偶像明星,他的作品中,爱情是必要元素,但这部电影中,却没有爱情的呈现。
其次,不管是高拉夫还是阿利亚,都不讨喜,高拉夫太疯狂,阿利亚太冷酷。
再者,结局不好,基本上印度人不喜欢悲惨的结局,如果最后高拉夫能幡然醒悟,回归正途,开始新的人生,也许观众接受度会高很多。
不管票房如何,我想为这部作品点赞,为沙鲁克·汗点赞。
——————————————————————————————————————
想看更多有关印度电影的评论,欢迎订阅公众平台“Indianmovie”。
其实对于这部电影上映之前我并不是很看好,尤其是看到第一个预告片让我很疑惑这个故事怎么讲,但到了第二个预告片电影剧情,风格有了初步的展现我对这部电影充满了期待。在翻译以后赶紧去看了,并写下了人生第一部影评。剧情是关于一个疯狂粉丝和因为名声自我膨胀的明星之间的故事。两个角色都是同一个人演。片中没有女主角,也没有歌舞,只有剧情,动作和沙鲁克汗演技。歌舞和女主角之间的浪漫浪漫一直是印度电影观众的头号爱,然而这部电影这两个都放弃了。虽然本土表现不佳,但口碑相当出色。沙鲁克汗获得完第八次印度奥斯卡以后,一直在尝试新鲜领域,ra.one 里的特效,don2里的国际风格化的动作片,如今fan又是一个纯剧情没有女主角的电影。不得不说他一直在剑走偏锋,出道不久演了容易定型的反派,但因为出色不但没有定型还开拓了戏路。如今他一直在尝试其他印度电影人没有尝试的。说回电影剧情环环相扣,紧张刺激,两个沙鲁克汗演技爆棚,特效也出色,动作戏流畅精彩。电影没有停留在以前那种明星与粉丝之间说教的老套了,反而俩个人物同时发展。音乐方面也极其出色,令人印象深刻,画面简单但又不失精巧。总得来说完成度很好的电影。
在我看来,最有深度的电影,不是批判政府、权威的那种电影,而是引起普罗大众反思自己的电影,清官有时比贪官更可恨,因为他们有道德优越感,同样的,小人物有时候比权威更可恶,因为他们有“弱势”优越感,这种“弱势”优越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文革那些打到知识分子、有产阶级的红卫兵们。。。也造就了那些抢座的老人、无法无天的熊孩子、经常托你办事的穷亲戚、以为自己疯狂爱着你你就不应该分手的男朋友女朋友等等等等。希望这个电影能警醒千千万万的脑残粉——疯狂和忠实,唔系大嗮葛!力荐!
三星半,男主角演得不错。
我们通常会觉得粉丝都是最好的,而黑子是最讨厌的。其实不然,一个明星最大的敌人并不是黑子,而是那些粉过头了、已经失去理智的粉丝——脑残粉。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一粉顶十黑”。你有追星的自由,但你没有影响别人的生活的自由。反过来说,如果粉丝做了出格的事,偶像就有义务制止。如果粉丝犯了小错,他就及时制止,粉丝就不会犯更大的错误。所以阿利安就做得很对,他得知高瑞夫把别人打了一顿后并没有纵容他,还是叫警察拘留了他2天。高瑞夫说他不是犯罪,而是爱,阿利安就问:你是我的粉丝,那你就能为所欲为了?就可以打人杀人了?高瑞夫说如果有必要,他可以为阿利安杀人,阿利安就果断地说他没有他这个粉丝。如果当粉丝违法乱纪后,偶像愿意亲自教育他;如果粉丝还执迷不悟,偶像就开除他的粉籍,也许脑残粉会大大减少吧。
越演越扯淡
有点像韩国片了。。。但该拍的深度没拍出来,感觉有点憋气。化妆+半星
男一男二两个角色都是沙鲁克·汗一人担当,他除了要演自己的角色,还要演一个模仿自己的角色,然后还要演模仿自己的角色模仿自己,以及自己的角色模仿模仿自己的角色。。。遗憾的是没多少歌舞可看,想看SRK跳一支strip。。。
明星和粉丝关系的讨论,大爱这个主题,也很值得深思。男性视角化的电影,男主分饰两角演技爆发。顺便吐槽一下有的地方略浮夸且不合逻辑,看着略尴尬【就当这是宝莱坞特色好了……
果然是一粉顶十黑呀
明星和粉丝之间的关系其实可以做深入的反思,但是电影把它简单化成了两个“德里人”之间的意气之争。长段的追逐不但毫无意义,也拍得不好看。追逐热点又不敢深入热点,商业电影的局限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个让人看了心里很沉重很难受的故事…我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爱慕Shahrukh Khan的印度观众认为这是烂片。然而对他无感的我却不得不承认他的演技真是高超。外形一样却演出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更难的是演一个模仿自己的“另一个人”,简直了!动作情节质量也高于预期。
沙汗一人分饰两角演技果然惊人。剧情简单来说就是爹不爱我,所以我要闹事,因爱生恨,最后死了也要爱。最后的结局实在是太过于韩剧范儿了,反而没了印度歌舞片的乐趣,也有许多台词其实就是沙汗一直想说却从不敢对自己粉丝说出口的心里话吧,中文译名脑残粉真的是到位至极。
一粉顶十黑不是说说而已。本片选取的角度不错,无奈也只是站在偶像角度描写的粉丝,就如同富贵闲人杜撰意淫的贫苦百姓的故事一般,隔靴搔痒、只知其皮毛,并且字里行间都带着上层人对下层人的审视感,令人不悦。
跟偶像长得一样这是何等的yy
完全没有歌舞,好可惜,没有歌舞的印度电影总是感觉不完整。
译名有点low。其实整体还不错的片,讽刺疯狂粉丝的故事,立场鲜明。剧情分前后两段,从粉丝疯狂追星到粉丝报复明星,铺垫够足,节奏紧凑,有不少高潮戏。沙鲁克汗一人分饰两角与自己左右互搏很过瘾,不过粉丝一角演的有些过。好想知道国内引进版比原版少了17分钟,究竟少了什么?哼,扣一星。
比起和黑粉结婚什么的三观不正,阿三国正直多了。
沙鲁克汗分饰两角,一度以为年轻新人。高拉夫私生粉转变态黑,明星三观超正誓不道歉。冒充犯罪不得证明特窝火。坠楼迷之璀璨,结尾暖光感动,不泪目。片尾照片有点唏嘘。Ps,不追星。世上没有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的爱,粉丝追星是索求回应的。
我强烈建议男生看一下这一部电影。看一下同样一个人,一个脸,一个身材,如何在帅气和猥琐之间自由切换🌝🌝🌝
牙和嘴决定美丑
整个故事将疯狂追星这种社会现象背后的所有环节都纳入了考量,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引导价值。
印度杨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