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抽闲看了一部电影《罗莎妈妈》,当时让我对这部电影感兴趣的是在菲律宾本土拍摄,而且在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得金棕榈奖提名,看完之后果不其然。
首先这部电影在马尼拉的贫民区拍摄,里面的很多细节都展现出了贫民区的贫瘠,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演员本色出演哈,看到这些相当熟悉的街区,想到当时自己也从某些类似的街道多次经过,但是他给你的感觉就是在一片穷困潦倒的地方有一群精神食量丰裕的人。虽然物质匮乏,由于信仰的问题,他们安于贫困,乐活其中。他们可以吃一些我们无法下咽的食物,也可以利用卡拉OK、街头篮球等活动来娱乐自己贫困的生活。无论如何我们也绝对不会拥有这样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其二,电影平铺直叙,拍摄简单而粗糙,反而更加强烈的映射了警察等政府职能部门的腐败。在菲律宾,面对腐败的公职人员,如果他和你讲钱,那就是绝对的有的商量,钱是万能的在这个腐败的社会。能够这样现实的拍摄电影而没有政治审批,也就只能呵呵了…影片中贩卖冰毒被抓,被索要20万比索,折合三万人民币。不要惊讶,当地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的确没有问你多要…
如果把这部电影当作海外放映的菲律宾形象输出,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部片子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当地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真TMD真实、真TMD形象、真TMD直白。
就是这么任性的简单粗暴!
本来以为是讲坚强的母亲的故事,没想到是描述菲国的法制如此黑暗。
片中刚开始警察逮捕他们,要20万赎金的时候,还以为是开玩笑,没想到最后是真的。勒索的如此理所当然,警暴的如此光明正大。
小儿子打电话给罗萨妈妈,说在餐厅找不到她说的那个人之后,妈妈说,你们自己想办法。
想象不出,到底是要多有承担力的小孩,才能去面临这种困境。哥哥姐姐弟弟三人用自己的方法筹钱(虽然弟弟的方法让人意想不到,但是不是菲国很常见不得而知),看的让人很是揪心,但谁也没崩溃掉,显然,生活已经不止一次的如此考验过他们。他们的生命力顽强,一如他们的妈妈罗萨。
但现实是,活着就不得不坚强。
我不知道像他们一家的遭遇,是菲国正常的普通家庭都能遇到的困境吗。
片尾,罗萨妈妈迅速的跑到小摊位买了一串鱼丸,大口大口的吃掉,像是要堵住自己内心喷涌而出的崩溃,流着泪,大口咀嚼,吃掉对生活所有的怒气,看着对面一家安静祥和的收着摊儿,目不转睛的盯着看。
罗萨妈妈被逮捕的时候,坐在警车上,也这样目不转睛的盯着一家三口,在慢慢的把可乐瓶子摆整齐。
于她来说,让她艳羡的,就是这样一家人安心做工生活吧。
罗莎妈妈有4个孩子。她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处破旧的居民区经营者一家小杂货店。 为了维持生计,罗莎和他的丈夫Nester开始倒卖麻醉针剂。 一天,他们被警方逮捕。罗莎和她的孩子们愿意做任何事以从腐败的警察手中换取自由 妈妈的伟大。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和家庭!
用低角度造成新闻跟踪拍摄的效果、曝光过度和低清晰度拍摄,这些手法都是导演想要影片呈现出现实主义色彩。曼多萨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但在剧作上弱了些,跟着永远在移动的镜头我们看到了菲律宾社会的罪恶不公以及所有黑暗,但除了影片结束时在罗莎眼睛上停留的几秒钟,导演没有让镜头安静下来,挖掘表象背后更深刻的东西
窒息。那种闷热潮湿肮脏和绝望,透着银幕直接透了过来。
生理上都是。4月北京的西坝河一家电影院里,喘不过气,出了一身的汗。
简陋的手持伪记录的视觉呈现,却配上细腻铺陈的配乐,对比鲜明,很特别之感。
前一个小时特别棒,搜捕戏之后就陷入缓慢,孩子们走来走去,也有些审美疲劳。
除了罗莎妈妈,其他角色都颇显苍白,尤其贪污警察们,基本就是个功能性摆设。孩子们也都长得太好看了,各种出戏。小儿子格外演得差,跟同性恋大叔的对话眼神儿完全对不上啊。
不太喜欢两次观看“幸福一家”的路人的镜头,画蛇添足了。
贫穷真的是魔鬼,吞噬掉你的所有。
PS,北影节红星太平洋场,最后5分钟字幕不见了,只能听懂罗莎妈妈说出的几个数字。不剧透了,以后有机会补结尾吧。
4.5;视点转换扫过菲律宾中下层现实生活全景,贫穷与欲望的罪恶因子如毒菌般侵蚀骨髓,腐烂到国家机器的螺丝钉,而无尽夜雨浸透的这条街,恰是底层民众最真实的写照,一切都绝望到寒心。观感如达内之《两天一夜》,长镜追随的残酷现实,场面调度、剧本、表演、配乐无一不佳。罗莎妈妈两次凝视小贩家庭,脸上的汗与眼中的泪,都是生存的证明。
2018菲律宾电影展。Brillante Mendoza的手持纪实摄影风格犀利无比,影片中印象最深的无疑是几个长镜头的运用,故事本身在三兄妹四处筹款之后就偏向通俗剧,而最后Rosa望向小贩一家平凡却安稳的生活,更是有一种调合社会矛盾的狗尾感。
曼多萨营造的潮湿闷热绝望的氛围很棒。生活化处理,底层人的生活状态很生动。揭露虽然直白,但是足够有力量。经历一天一夜的折磨,到路边摊吃串眼泪都要掉下来,以食物结尾力道都很足。[B]
罗莎妈妈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极端真实,不仅是手持的问题,也包括演员与环境的互动,每个人物之间毫无做作成分的交流。最令人震惊的是在结尾五分钟左右处,罗莎本来应该拿完钱就赶紧回去救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但她没有,她要了零钱,跑去吃东西了!她看到很多东西,她像临走之前一样看见了另一个家庭,满眼泪光。这一连串非理性举动和目光中蕴藏的,是多么深刻的人性,可却极少出现在电影当中。
几近真实生活质感的视听风格,声效与摄影、剪辑的处理皆极度细致且松弛有度。这个片真正的主角还是菲律宾的街头巷尾,也令我回忆起小时候住了八年的那个一下起雨来就逼仄脏乱的危房老街区,和为了生活挣扎的人们。曼多萨有力地展现了社会食物链条中属于贫乏者的无力。
在杜特尔特的禁毒风潮下,曼多萨反而将毒贩和警察的角色进行反转,导演的意图也立体了起来,不解决贫困就想根治毒品?不解决公权腐败就想根治毒品?潮湿混杂的黑夜,如食物链般勾结的人物,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无法摆脱枷锁,难忘最后罗莎的眼泪,平凡的幸福仿佛触手可及,但竟又是如此之难
门多萨的又一部佳作,有其鲜明的色彩,对于底层的关注,是其最有拿手的题材,且镜头的运用很娴熟,故事讲述得也很流畅。一件小事的起因发生与解决,都在短短的一夜之间,却在此过程中将菲律宾社会展示给了观众。最后的镜头让人很是动容。
曼多萨对着《索尔之子》就是一句,我是你罗莎妈妈。
历史将证明,曼多萨是位伟大的导演。
最后边忍泪边吃丸子的特写是今年在大银幕上看到的最动人的镜头之一
Kinatay那个路线的一种精神延续。前30分钟拍的好,贫民窟那种烦躁不安的气氛让人无法坚持。三个孩子的选角失败,都太好看了,没有任何信服力。
影片并未俗套式地对毒品问题进行批判,而是聚焦于菲律宾行政执法系统中的混乱腐败和肆意妄为,并与底层百姓的“苦”进行鲜明对比。仍旧是布里兰特·曼多萨那个淅淅沥沥的菲律宾,晃动的手持摄影跟拍。有两处罗莎妈妈望着一家三口路人整理货物的镜头,眼神里的那种悔恨和渴求非常有戏,最后满头大汗的哭戏也很真切。
内室和外室只隔了一堵墙,却能隔绝自由。审讯房和派出所只差了一段路,却差了公允。凝视邻桌的英俊男子,或是正在收摊的一家老小,生活却总是一脚踩进泥泞,一脚滑倒在路旁。褪去裤子、忍受责骂换一沓钞票,当部手机、买串肉丸换一场自由。天亮以后没人记得贩毒的罗莎妈妈,只有马尼拉记得前夜的羞辱。
菲律宾国际知名导演曼多萨的新作,仍旧是他擅长的穷人区的质感十足的描绘,只是情节、人物略显单薄。
颠簸的画面,片刻的失焦,大量的长镜头,较有特点但总体偏传统。讲的是司法系统腐败,由一场纠查申发出多人物多条线,线索是外扩的,但故事是内聚力较强的。
2016戛纳影后。这片……可能史上最水戛纳影后?问题在于这戏有将近一半都不在女主身上,而且她值得一夸的无非就是片尾只有一处的高光时刻,其余真的很平庸啊。感觉就是评审(出于社会立场)想给片子一个奖,分来分去就分了个影后(其实比如跟《美国甜心》换一下奖,给个小评审团就合适一点啊)。片子本身有出色的地方,反映菲律宾警察系统腐败,空间构思上有想法也有不错的执行(贫民区街道,警察局后门);但是有些镜头实在没必要给比如每个人都走了一下警察局后门那个走廊,这里面视点都成问题了;菜鸡互啄的另一条线不清不楚就没了。总之很替那年的各种大女主们(《她》《托尼厄德曼》《无名女孩》……等等)不值,以及真的有点怀疑门多萨的导演能力……
3.5真实电影的胜利,看似粗糙的摄影技术下掩藏着巨大的调度野心与表演潜力。戏剧性被稀释在马尼拉潮湿夜空下,贫民窟氛围在纪录片拍摄手法下如热浪般涌来,看似漫不经心的游荡串起底层生活的种种险恶与算计。可惜影片前后两段显示出某种风格的不连贯,从而削弱了表现力。
“警察毒品黑社会,穷街陋巷晃镜头”(戏仿自对艺术电影的调侃),一天一夜叙事也和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差不离,第三世界国家世纪初那批青年导演的现实主义题材在空间呈现、主题表达、视听风格相似地过分。菲国这几年拿来放的片子总给人种看了不想去那旅游的感觉,这种形象输出策略也是奇特。
1.竟对贩毒者产生了一丝怜悯,我也真是够了;2.生之艰难,大家混口饭吃而已;3.继续展示菲律宾脏乱差的角落、底层群众的悲苦,继续手持摄影,继续长镜头,继续虐...
菲律宾的一天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