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夫金的电影节》 𝐑𝐢𝐟𝐤𝐢𝐧’𝐬 𝐅𝐞𝐬𝐭𝐢𝐯𝐚𝐥
𝟏.导演伍迪艾伦总能拍出如同风景画般的欧洲,无论是《午夜巴黎》、《巴塞罗那》,或是这部。欧洲小城在阳光中如此清新舒展,絮絮叨叨的人物也依然可爱迷人。
𝟐. 整部影片就是一个平淡的小故事,一位老电影教授被从事公关行业的妻子带来圣巴塞蒂安电影节,看着妻子和新晋导演眉来眼去,郁闷之中偶然对美女医生开始心动。欧洲小城举办的电影节只是个背景,为的是导演要借男主之口发出的对“电影”和“电影人”的种种调侃。看起来像是发表在杂志上的一篇小短文,并没有过于跌宕起伏的情节或高潮出现,却也十分轻松愉快。
𝟑. 和以往一样,伍迪艾伦擅长的讽刺与戏谑从不会缺席。喜欢欧洲经典老片的老教授一上来就对新晋帅气导演开始了怼人模式:你拍“反战”主题电影不意味着深刻,反映现实的影片也不等于伟大。这些关于‘电影’的刻板印象只是我们这个愈发追求表面浮华的社会,给自己懒于思考而开的安慰剂。Get over yourself.
𝟒. 另一个很有导演特色的是,借男主角梦境与现实的交织,重新演绎了一遍致敬大师的片段:《公民凯恩》《祖与占》《第七封印》《筋疲力尽》《泯灭天使》等等经典片段被老教授的幻想重新搬上脑海中的银幕。伍迪艾伦本人对特吕弗、戈达尔、伯格曼、布努埃尔这些人的钟情不必再说,也让自己的迷影情结再次过了瘾。
𝟓. 伍迪艾伦自己曾经说:我成不了伟大的导演。他片中的男主同样写不出心中向往的,能比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严肃作品。但‘伟大’本就难以定义,至少在持续多年的丰盛创作力下,我们跟随他的作品,一次次在梦中做梦。像好听的片尾曲唱的那样:Wrap your troubles in dreams, and dream your troubles away.
I'd like to press all the Allen's film into one, it gonna be like a slightly moving ghost with exactly same face and shape but it last long for a century. I have to say its a easy watching one as always, just suprise that as a creator how can he keep changing fabrics of one style costume but not explore more. I guess he knows his limit just like all the main charactor in his movie said, an intellectual not a poet. A film teacher trying to write a masterpiece but never finish, or make it. Let's see if he can make it one day! Maybe that honest of knowing himself and the fact of marrige and life, well probably for bourgeoisie, that pleasant us.
Three stars because they're all same and this is not the best one, but it worse to watch. I like those regard dreams, black and white...you know, those are the high light of this one.
之前有看到过采访说这可能是伍迪艾伦的最后一部电影了,也许是外部的、内部的、世界的、家庭的因素,让他停下了自己的脚步。当然,把目光单纯投入到这部电影,依然还是他自己的老配方。
一事无成却又自命不凡的男人,不写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式作品还不如不动笔,对艺术气质的女人产生无边幻想,被身边人当做餐食笑料,一个“局外人”的角色,对伍迪艾伦的影迷而言,是再熟悉不过了。加上混乱的男女关系,不禁又让人回忆起午夜巴塞罗那。而男主似乎也是老头子目前现状的写照,身在欧洲,却眷恋与关注着纽约这个成长的故地。
说真的,虽说这十年来没诞生过什么佳作,但老头子每部电影中的主角在外部条件来看还是富有不少魅力,而华莱士·肖恩,则真的让人无法产生多少怜爱, 或许这就是导演眼中文青的下场吧。曾经思考过为什么伍迪艾伦在豆瓣或是国内影迷界中为什么有着如此之高的人气,结论是伍迪艾伦角色式的年轻人实在太多了,又完美符合了豆瓣的用户画像(包括我自己),然而伍迪艾伦通过《里夫金》、《曼哈顿》亦或是其他作品告诉了大家,“你肚子里这点墨水,实在是不够看的”。
如果这真的是老头子的 last dance,似乎也没什么遗憾,在自己的终曲里,他又向muse们发去了电波,《公民凯恩》、《筋疲力尽》、《祖与占》、《野草莓》、《第七封印》等等等等,也许这些大师杰作们就是构成伍迪艾伦电影生涯的“玫瑰花蕾”。
单纯看影片质量并回望伍迪艾伦的作品序列,《里夫金》给予三星已是极限,但暂且作为他的生涯终章与句点,五星,无可指摘。
最后,电影不拍没关系,有54部可以反复回看,最重要的是,衷心祝愿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一直挺喜欢伍迪·艾伦的。这位出生于1935年的导演自1969年自编自导自演了第一部电影《傻瓜入狱记》之后导演了50多部电影,平均一年一部,持续五十年,也算是影史上非常勤奋高产的一位了。
他的电影面相很多,但又有一致的内在特点,比如他的电影通常都不是多大的制作,但又都保持完整的故事性,几乎没有导演自说自话的纯粹文艺电影。
而他的电影里的故事,又具非常的现实性,大多数都不是什么宏大叙事,而更像一些别有趣致的小品。
所以他的电影通常是有趣、好看而耐人寻味的。
当然这也都还只是表面现象,骨子里伍迪·艾伦的电影,几乎都有伍迪·艾伦这个人的人格在里面。你喜欢他的电影,通常是因为你喜欢他的人格,或者至少是他人格的某一个侧面。
那么这么一个奇貌不扬的小老头,有什么样的人格让全世界的观众都喜欢他呢?
伍迪·艾伦天生是个喜爱嘲讽的人,他早期的电影几乎都是荒诞而嘲讽的 --- 比如处女作《傻瓜入狱记》(Take the Mondy and Run - 1969)嘲讽传统意义上的英雄;
《性|爱宝典》(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 * But Were Afraid to Ask - 1972) 用一种没心没肺的方式揶揄人人视为神秘的性事。
在这些电影里出镜的伍迪·艾伦本人,多少是有些滑稽甚至猥琐的。这就是他,为了他的表达,不惜用自已开刀。
但在真正让他扬名立腕的作品《安妮·霍尔》(Annie Hall, 1977)里,伍迪·艾伦才真正坦露了真实的他。
这部爱情电影几乎就是伍迪艾伦自已一个人的喋喋不休构成的:这个犹太知识分子内心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焦虑感,他对心仪女子的表达只能化为无穷无尽的话语瀑布;他那种自大又自卑的纠结,那种在犹太身份与美国身份之间的飘移,那种精神和世俗乱七八糟的混杂,那种无时无刻都会流露出来的嘲讽,实在是无人能比。
于是电影的世界里就有了“伍迪·艾伦”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格标签 --- 一个神经质的犹太知识分子,有一点点中国人说的那种“酸腐文人”味道,带着一种痴气。
伍迪·艾伦总很多电影的主人公,都脱不开“文痴”这一人设。有趣的是:他总是对欧洲文化一往情深,于是他的电影里总是有一些美国文化人突然去到欧洲的文化氛围中,在文化的碰撞之中,伍迪·艾伦总忘不了幽自已一默。
这就是这个神神叨叨的小老头可爱的地方:从不装伟大装神圣,把自已打倒在地再踏上一支脚,反讽,总是送给自已和自已所属的那个文化本体。
七八十年代的伍迪·艾伦已经是影坛一尊,如果不是因为他干了一件冒不下之大不韪的奇事,他后来就应该是一名德艺双馨的功勋艺术家了。
这件事就是他在62岁高龄时,娶了24岁的女子宋宜,而宋宜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养女。
我本来对名人明星的私人艳史提不起太大兴趣,但每每看到伍迪·艾伦的电影,又会在心里很不善良地揣测:他娶养女为妻这事,恐怕并非偶然。
为什么?因为伍迪·艾伦对女人太有感觉了。
几十年来,伍迪·艾伦从不跟固定的女演员合作。他的电影一部部拍,自已一天天变老,可是他电影的女主则是花样翻新,个顶个都是曼妙性、感的女子。
当然最有名的应该就是肉肉的斯嘉丽·约翰逊,没有《赛末点》她是不会那么快红起来的。
还有《午夜巴塞罗那》里的佩尼洛普·克鲁兹:
《咖啡公社》里的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魔力月光》里的艾玛·斯通:
《摩天轮》里的肥温:
《蓝色茉莉》里的凯特·布兰切特:
这些“伍迪女郎”的女星,或初出茅庐,或功成名就,她们之所以愿意出演伍迪·艾伦的电影,不仅是因为他的名气,更因为他能用某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她们的性、感和美。
某种意义上,每一部电影里,老伍迪都会对他的女主角好好地爱一次,每部电影对他都是春梦一场,只是每场梦里的主角不同而已。
这也是伍迪·艾伦的又一可爱之处:爱就爱了,痴就痴了,梦就梦了,起码他从不假装圣洁假装卫道。
2020年,85岁的伍迪·艾伦拍了他的第50部作品 --- 《里夫金的电影节》。
熟悉他的观众马上就会发现电影里的伍迪式标签:
一是人物设计:主角这个在美国大学里教电影的糟老头,说什么也是伍迪·艾伦本人的化身,何况这个老头还这样调侃自已:
二是场景设计:这对美国夫妇来到西班牙参加电影节,又是伍迪那个“美国文化人在欧洲”的老套路
三是女星选角:这次是带着浓重意大利情调的中年熟女吉娜·格申:
四是剧情主轴:电影节上夫妇俩分头艳遇,老头自然空手而归,又是伍迪式的有心无力的怨叹。
但《里夫金的电影节》却也是令人惊喜的,因为在这部电影里,伍迪·艾伦扎扎实实地袒露了他毕生的迷影情结。且看片尾的这段集锦:
早在《安妮·霍尔》里,伍迪就对女友大谈费里尼的《大路》;而八十高龄时,伍迪·艾伦将他的整部电影都献给了影响他终生的经典影片和大师。
当电影突然变成黑白,我们就会看到伍迪·艾伦在“复刻”电影史上那些经典桥段。比如雪撬上出现Rose Budnick的名字时,你会会心一笑:这不就是指向《公民凯恩》里的Rose Bud嘛?
果然,电影马上给你一幅《公民凯恩》著名深焦镜头的复制版:
然后你会看到特吕弗《祖与占》里两男一女的骑车郊游:
费里尼《八部半》里事逼的中产阶级:
戈达尔《筋疲力尽》里的二人同||床:
英格玛·伯格曼《假面》里的肖像构图:
伯格曼另一部电影《野草莓》里草地上的午餐:
布努艾尔《泯灭天使》里桌子底下的羊:
还有最精采的: 伯格曼《第七封印》里的死神:
可是伍迪·艾伦版的死神非常励志:
还跟他本人一样絮叨,总教人健身节食和做结肠检查,比起伯格曼的死神本尊来说,实在可爱太多了!
这不,喜爱伍迪·艾伦又有了新的理由:这老头爱电影爱到发痴,骨子里的幽默又与这种迷影情节相得益彰,给同是迷影的我们带来莫大的快乐。
所以说:痴人不可笑,只要痴得真实,痴得彻底,就是可爱。
其实整部电影看下来一点也不惊喜,还是那个熟悉的伍迪•艾伦,但我就是乐意看到这样的伍迪•艾伦。
他的絮叨、戏谑调侃、小布尔乔亚情怀等我不再赘述,几乎每部他的电影里都能看到这些经典元素。对于《第七封印》《祖与占》《公民凯恩》《八部半》等等这些电影的致敬我也不多分析,我看其他影评有把这一点讲得非常好的。
我更想谈的,是作为影迷、艺术迷的小老头儿,是怎么展现自己艺术情结的。
影片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一对夫妻在电影节上双双出轨的故事。Sue比Mort小三十岁,当年嫁给他是因为爱上了他大脑里那些缤纷的东西——可要让夫妻生活和谐,光是欣赏对方的大脑可是远远不够,形而下的不和谐终会把那点爱意给磨没,出轨也就成了必然。
但是伍迪显然无意于在传统婚姻爱情观的主题上去深挖,他只想借男主之口聊电影和艺术。而以这样的故事为框架,一来是为了表明自己与传统美国导演在一定程度上的划清界限:他喜欢欧洲电影,向往法式浪漫,这样的爱情关系很明显是向《祖与占》致敬。二来,这样的人物关系设定也更好展现男主的窝囊,从而方便伍迪戏谑人性。
理查德•耶茨在《十一种孤独》里提到,作家最难写作家。同理,导演最难在电影里讲电影,再放到伍迪•艾伦身上,咱还可以加一条,他该如何展现自己对艺术、哲学的思考。这些思考如果没讲好,就会让电影像一堂大学课。
致敬并不难,我们经常在电影里看到致敬的镜头,但很多作品都是以复刻经典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伍迪在喜爱之上对其有辩证的思考,所以你不光能看到复刻,还能看到他的创新,比如末尾对《第七封印》的解构可以说是非常像他做得出来的事了。(这段真的超好笑)
有一段,当Mort陷入回忆,来到一场家庭饭局上,被要求推荐些电影时,Mort说了稻垣浩的《忠臣藏》和黑泽明的《影武者》,场面瞬间尴尬。
为什么?或许是因为,他们期待Mort讲一些能在饭桌上供大家讨论的东西,而不是“乱七八糟的”的冷门电影。
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对于很多人来说,艺术不过是生活的点缀品,就像现在的电影节愈发失去它本身的意义而变成了名利场。
就像Sue所谓对Mort才华的欣赏,或许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欣赏的是什么。
在Mort的世界里,艺术始终是高于一切的,真正思想上的伟大是他渴求的生活的全部,他要写小说,要向陀思妥耶夫斯基看齐,可是身边的人只会附庸风雅,晒晒太阳,在沙滩上偷情,过着小布尔乔亚的人生。
Mort愤恨吗?或许一开始有吧,但是这点愤恨在他见到Jo医生的时候,就全部瓦解了,然后他也在爱情里盲目,变成了他自己讨厌的、世俗的样子。
由此可见,伍迪对于这些中产阶级的讽刺真是入木三分。
其实蛮佩服伍迪的一点,就是他真的做到了一辈子只拍一部电影。(之前看到一句话忘了谁说的了,那句话说伟大的导演一辈子只拍一部电影。)虽然说每个导演都有自己永恒的主题,比如王家卫总在展现痴男怨女的错过,但是咱也能看得到他在不断创新,《一代宗师》就是一部极具野心之作。但伍迪的故事和角色,总是中产阶级的那点不咸不淡的日常,他从不拍史诗,也似乎没什么社会人文的关怀,对此,他自己在这部电影里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
就是这么个信奉存在主义的、幽默风趣的老头儿,在八十多岁推出的新作依然能看到他旺盛的活力。我看过许多导演晚年的作品,大多会有一点对岁月的哀婉,或者想讲点什么人生道理,做个留下智慧的长辈。但是伍迪真的无意于此——更不用提在这个年纪,丑闻重新被翻出来后对于他生活的影响。不至于像波兰斯基拍《我控诉》一样,但总觉得他应该回应一点什么吧,或者“稳重”一些,不要继续做个“顽童”,但他都没有。他似乎就从不在意这些,不在意非洲还有多少人吃不饱饭,不在意战争给人类文明带来的伤害,不在意社会上的运动和党派之间的相互倾轧,排除这些现实主义的“大”情绪,他有自己的“小”世界:在巴塞罗那、巴黎或者纽约的街头,一个没那么绅士的绅士遇上一个没那么淑女的淑女,在略显可笑的遭际中意乱情迷,酝酿着属于形而上的“伟大”。
他也明了,人生到底不全是虚无,身体的病痛、现实的情欲都会让一个存在主义的忠实信徒暂时忘掉那些理论,把自己变成啼笑皆非的男女追逐戏里的“丑角”。所以这或许也是伍迪面对经典电影时的困境:在迷影的局外人和局内人之间摇摆不定,既希望自己只做个小粉丝,又想做个伟大的导演。
出生太晚的人,看到前人的杰作,都会觉得自己像在等待戈多的傻子,或许新的艺术高度会在自己手里到来,或许它永远不会来。但不论到来与否,自己在前人面前都该羞愧,为自己天赋的迟钝道歉。
伍迪当了五十多年的导演,他没有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变成一个忧郁深沉的“前辈”或“族长”,他始终在焦虑,哪怕主角变成一个老头儿,他也没有让这老头儿好过,Mort的窝囊也许就是伍迪对很多像自己一样的同辈人的感觉。
伍迪的电影很适合在一家小酒馆或者咖啡屋,搞个专场放映,中产阶级们听着爵士乐聊着天,有一搭没一搭地看他的电影,听这老头儿小嘴叭叭,以戏谑的方式揭下这群知识分子西装革履下虚伪丑陋的一面——不过这一点也不会让人生气,因为人生本就有很多无可奈何的荒诞。
找了个最文艺青年的朋友和我去看这部电影,晚上10点多快11点的场,我们在外玩了一天再去看电影,戏院内除了我们俩只有一对情侣,我朋友出来直言这是他经验过的最少人的一次电影体验。
电影圃一开场,熟悉的woody allen氛围就扑面而来。文艺但脱离现实的男主角,在现实如鱼得水的世俗的妻子,对世俗妻子虎视眈眈的同样世俗的男主雄竞对像,以及后来出现的同样能够理解文艺的男主的白月光。这让我想起了midnight in paris和to remo with love,都是相同的人物架构,只是不同年龄阶段的男主。midnight in paris里adrien brody演了中年版的文青,而to remo with love里jesse演了青年版,这次就到了老年版了。不得不说虽然还是类似的架构,相似的剧情走向,woody allen的电影还是很fun to watch,中间不少诙谐的画面,真让我和朋友忍俊不禁。
这次电影给我的woody allen的感觉还是一样,woody allen还是在传递相同的价值观,可恶的世俗的女人,好色的狡猾的假以令辞的伪文艺创作者,可怜可悲的真文艺青年,以及让人看透一切文艺论调的婚姻。我当然不全同意他的看法,特别是关于女人的部分,但在一个电影里能轻松地在人物对话间了解创作者的价值观,并深入思考之余不用为人物大喊大叫大动作而精神紧张,还是一个蛮有趣的体验的。
“因为他更喜欢有字幕的电影”
在导演这个行当中,真正能够做到「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的人不多。我有两个候选:一个是愈加「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洪尚秀,一个是早已「绝圣弃智」的伍迪艾伦。因所得非所求而导致的「出轨」是必须的。逃避?不不不,那是《狂人皮埃罗》的风格,不是《公民凯恩》的选择。创作危机?不不不,那是《八部半》的问题,不是「五十一部」的问题。伍迪来《里夫金的电影节》似乎只有一个目的:以影迷身份给影迷拍电影,并以影迷姿态看电影。通过陈旧又略微有些新意的电影情节,我们很容易发现,信息不对称的医患关系和权力不对等的两性关系不是这位老人的需要,平起平坐的爱情关系才是令他保持高产的灵丹妙药。似乎是从《咖啡公社》开始,伍迪电影里的主人公,无论世俗男女还是神秘死神都是被金灿灿的夕阳色所笼罩,那些极富层次感的光晕,温柔而耐看。
20/01/12:老头人生下半场才刚刚开始呢,哼!21/12/16:拖到年尾终于依依不舍得看完 个中妙梗 彼非鱼 不用强求
希望伍迪艾伦健康长寿,多吃水果蔬菜低饱和脂肪饮食,一定要锻炼,强度不用很大但每天都要坚持,别吃加工食品,也别忘记做结肠镜检查。
电影不会催生奇迹,不能延长爱情,无法增添魅力,更不可成为现实。电影,就是电影,只是电影。看电影就足够美妙了,你还在奢求什么呢?(没奢求什么,是你自己拍《开罗紫玫瑰》撺掇我们做梦的啊,气人!!
6.9/10 一封过于直白甚至略有肤浅的电影情书附上一贯的小老头碎碎念,过度饱和的色调和广角畸变镜头抹去了作为“法式小品”的可能性,最后只落得一汪存在主义糖水,文学梗和电影梗把本应有的“风趣”占尽,所谓的欧洲大师都被“致敬”(戏耍?)一遍:公民凯恩,野草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假面,第七封印,八部半,祖与占。最后谈分手女方还不忘沃霍尔和Rauschenberg的画(某种意义上是不是这两位被小老头嘲讽为“商业画家”了)。但是手段太过于单一和简略,只是一些经典桥段的文本改写,而且现实-梦的单调二元似乎也未与作家-医生的关系产生更多构建。圣赛的美景似乎难以与小老头反复地自我怀疑,生死质问相互调和,还是布鲁克林桥下更合适。其中野草莓桥段主角推荐了冷门的稻垣浩执导的《忠臣藏》,值得一提。
小说家随电影公关妻子同游圣塞电影节,却发现妻子和她代理的导演暧昧不清,做着《公民凯恩》梦的丈夫,也和凯恩一样经历着婚姻危机,气出了心悸的他,看病时却意外邂逅女医生,小说和现实、电影和电影节都融为一体,简直就是迷影盛宴。伍迪·艾伦将小说家的幻想做成各种经典影片的桥段来致敬解构,配合明媚的天、碧蓝的海、美丽的城和可爱的人,奉上了《午夜巴黎》之后的最佳作品。PS我也想和路易·加瑞尔这样年轻帅气有才华的导演暧昧。PPS妻子喜欢瑞恩·高斯林和汤姆·哈迪,哈哈哈哈我也可以。PPPS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演《第七封印》里的死神太搞笑了。
这拍的不就是沙丹退休以后的人生?
很标准的伍迪·艾伦量产,来自晚年的自我剖析,高知和文青的结郁所在。是不是看过了那么多电影,却仍没有过好这一生?电影里什么都有,什么都讲过,可唯独不是你的经历。
这种致敬实在是太无趣了吧,即使是我这种老头毒唯都嫌弃的地步了。最灵性的是挑3p对象,女人说汤姆哈迪,男人说我弟媳
三星半。因为我不high谜影手法,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直白,而非一种高级的手法,当然这部电影用得很不错,也很认真,有内容,有意义。比较微妙的是,这个电影是诞生于全世界都在讨论伍迪艾伦的私生活的时候,他拍了一部说电影的电影,有致敬的形式,也有评论的形式,还有主人公经历一个一场电影节的旅程对自己的“what I want,who I am ,who in the world am I ”的思考,伍迪艾伦是很会写人物的错误的,既有矛盾的性格,又有错位的欲望,最后以耐人寻味的失利收场,但谁看了都满足,因为他的电影就是我们人生里的一汪池水,风吹皮皱。
第54部Woody Allen。以戏谑+致敬的方式反复重演一贯主题,被cue影片不仅为了凑“迷影”,兼有点明主题的功能:《公民凯恩》——永存心底的rosebud;《八部半》——创作的焦虑;《祖与占》——三人行经典梗指代现实状况;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样的故事永远说不完; 《精疲力尽》——黯淡收场的确breathless;《假面》——破碎婚姻的真实;《野草莓》——回应“梦见自己做梦”,与父母的和解,质疑婚姻,面对死神的坦然,对老去的焦灼感;《泯灭天使》——惯常讽刺中产阶级;《第七封印》——在坠入黑暗国度之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愧是老伯&费费忠粉,但老头不想再拍《影与雾》《爱与死》《罪与错》《我心深处》这般严肃的片;调侃影评人延续《好莱坞式结局》。
伍迪·艾伦的新作从来不会让人失望,尽管总是重复相似的故事,但那股子自嘲与戏谑劲儿就是这么有趣。这部算是结合了小老头的“城市电影系列”与元电影癖好。维托里奥·斯托拉罗镜头下瑰丽迷人的圣塞巴斯蒂安。一系列对费里尼、伯格曼、布努埃尔、戈达尔与特吕弗的【复刻影梦】都是信手拈来的发挥,在餐桌上报菜名般抖出[忠臣藏]与[影武者]演职员名单的段落,周围食客一脸迷惑嫌弃,真是对评论人不解风情“装X”的神还原。男主与女医生的尬聊、女医生丈夫被捉奸后的哭闹滑稽而真实。或许,在自负与自卑间徘徊,注定是许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知识分子的命运。瓦尔兹版[第七封印]死神压台,给予养生秘笈与心灵鸡汤,虽简单俗套,亦彰显出人生的本来面目:一切看上去都没什么意义,但总应设法填满空虚,让自己充实起来。(8.5/10)
Woody Allen依然在坚守他的信条——“一定坚持原创,实在忍不住想抄,也得抄最好的。”可是这次抄的有点过于偷懒,毕竟年纪大了,又陷入前所未有的职业困境,可以理解。如果能设计主角跟年轻导演之间电影观念的代际冲突,效果可能会好过同属过去式的“欧洲—好莱坞”对立关系。另外,Wallace Shawn实在是丑到欠缺说服力,他适合卡通角色,年轻时能演芝麻街里的科米蛙,现在可以演伤心蛙了。
观影过程很放松,会给你会心一笑。但看后细想,人物关系其实仍然是伍迪多年来的命题:女性在老挫知识分子与高帅艺术家之间的抉择,而男性总在抱怨。然后加插了不少拼盘式的迷影梗黑白片断,灵感来自于主角痴迷且主攻的领域,再转变成一个合理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梦魇,这些拼盘是伍迪怀旧的产物,但明显不及过去类似《星尘往事》那样有意义。
啊,又老又丑的文艺男使劲撩妹的样子是多么可悲
内在的,外界的,身体的,舆论的,家庭的,世界的,各方袭来的挫折与阻碍构成了创作上的深情,许久未见的真我流露。他来到欧洲,仍牵挂着纽约,在如今“变质”的电影节艰难的呼吁经典,缥缈的婚姻导致的背叛化作欲言又止的祝福,投身写作还是回到电影,情感困境入梦变幻为那似曾相识的黑白告诉了我们画面外老人的优先选择。戏里戏外,他都又一次与死神下了盘棋,不管怎样迷茫踌躇的未来,先好好活下去。西班牙乃至整个欧洲再一次为他带来了“新生”,重获再一次审视自己漫漫人生路的喘息和契机,为其依然能够拍摄而喜悦,亦为其能够因阻力故短暂停留而欣慰,其思考的究极问题似乎可以暂时先告一段落,目前他最需要的,是片尾那最后一句台词的询问,穿越到银幕之外。“感谢听完我的人生碎碎念,请问你们如何评价”,我们依然爱您,祝身体健康,创作不息!
我们来电影节看电影,伍迪·艾伦来电影节偷情。漂亮的圣塞巴斯蒂安,熟悉的迷影小剧场,小老头用一个个荒诞的梦向欧洲电影大师致敬。虽然没什么惊喜,但胜在够轻盈,而且看完又暗暗期待这个86岁顽童的下一部片,你若拍片,便是晴天。
天哪笑死了,真的没想到老头还能抖出这么多东西,应该是作品序列里最迷影的一部了吧!从《公民凯恩》到《第七封印》基本把电影史里的名作全恶搞了个遍,看出来老头还是唯爱伯格曼。表面上还是欧洲艺术电影与好莱坞的对抗,联想到近几次大奖风向不得不说很会阴阳怪气,当然被黑的最惨的还是到处跑电影节的影迷吧哈哈哈。尽管如此结尾的感情戏应该还是近几年里拍得最好最真诚的,找回了一点巅峰期的神韵。好多情节在影迷看来都会有共鸣吧,每个电影节都能有很棒的回忆,在电影节认识的朋友都是最好的人,感谢有电影让我们相知让我们做梦。
喜欢伍迪艾伦的人会有一百个喜欢这个片子的理由。依然是妙语连珠,诙谐幽默,可看着看着就笑不出了。同侪寥落,新人辈出,点到的导演大部分都已驾鹤西去,老头似乎也越来越觉得与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话不投机了。这最后一点点的自说自话拼成的电影,怀念一批大师,怀念逝去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