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真奇怪,两个女人他谁都不爱,其实他爱他的表哥,就像单选题比多选题容易一样,设置过多的可选项才能考验我们是否真的明白题目。当男人面对2个女人,他最后不顾一切奔向的却是他表哥的方向,只留2个女人在身后不雅得追赶。全片关于性爱的镜头我觉得最激烈最hardcore的也是当他终于找到他时:他命令他把嘴张开,他把枪放进他的嘴里,他们眼睛注视着对方,随着枪响,子弹射出,共同完成了一次最完美的Blowjob。一起达到高潮,一起毁灭,一起到达生命的燃点。如此和谐美好的爱情!只可惜Isabelle却只懂得牺牲。 中间的工厂乐队着实让我精神了一把,长发指挥站在上面真TM像耶稣。
暗黑的东欧森林,粗犷的地下重金属,颓废的眼眸,苍白的脸,绝望是片子的基调。像是中了诅咒一样,两位男女主演全都英年早逝,我们无法去揣测他们和毒品是不是有某种不解之缘才会早早麻痹了神经或是弄坏了身体直到死亡还是影片真的有那种颓废的魔力潜移默化着他们的命运成为他们血液里的流毒?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法国片,它带着很明显很惨烈的前苏联味道,无论是画面还是主演或是剧情,充满着苏联式隐忧和对解体的恐惧与不安和痛苦的回忆。 影片中饰演乐队指挥的正是主演叶卡捷琳娜的前夫专门导演解体伤痕电影的立陶宛导演沙鲁纳斯·巴塔斯,而主演叶卡捷琳娜本身也是在这一动荡环境下长大的巴黎外来者,我相信卡拉克斯写的剧本很大一些程度受到沙鲁纳斯·巴塔斯的想法建议和叶卡捷琳娜颓废眼神下复杂痛苦的启迪。与其说戏剧在暗示人生不如说其实冥冥注定,有时命运何尝不是量身订造的呢?卡拉克斯说他只和主演谈恋爱才能写下剧本,我相信他是比巴塔斯更了解叶卡捷琳娜的人,无奈改了十遍,历时7年,花光了短篇电影所攒下的钱。仍逃不过赔本赚不来吆喝的结局,读不懂那颓废眼神下的竟是看淡人生的死亡。两位男女主演也都像中了魔咒一样在若干年后死于非命,中了影片设下的惨烈圈套。不胜唏嘘。 皮埃尔遇见贝拉,只因为梦中看见的光影,飞蛾扑火似的冲向前去,他不在乎贝拉来自何方,只一厢情愿地相信她。就像王菲歌唱的一样:“手心胡乱长出纠缠的曲线”只是因为贝拉要他相信,她混沌的经历,从母亲死后被收养到父亲养母接她回去到家里有个新生命分享了她的爱再到一场大火摧毁了一切姑姑和她说那个曾经接你回家的男人是你的父亲 ,故事连她自己都编得语无伦次连说想不起来,为什么?很显然她不是忘了而是编不下去了,如果她说的是真的,她本可以理直气壮的上媒体请求分一份财产或者到大庄园对峙一番,可是没有!又或者她如果真是皮埃尔的姐姐她可以静静的看着他的幸福,不去打搅,可是又为什么频频打骚扰电话来暗示皮埃尔呢?为什么听得到她像祥林嫂那样抱怨这生活给她的不幸,不曾见她如何去争取?她的身上没有任何信物也不曾和皮埃尔dna验证亲属,可是皮埃尔却还是那么奋不顾身地 相信了她,不仅是因为她是他的姐姐,他希望她还是 他的妻子,皮埃尔他抛弃了爱他的母亲和相爱的未婚妻和他爱的家乡,离开故乡朝着表哥给他的暗示---一个棕色波浪卷头发的女孩,巴黎,这一切似乎就像表哥设下的圈套一样,他不要荣华富贵,只因为去帮助一个素未相识的陌生人。 来到了异乡,冷眼,拮据,可是影片却描摹出一幅不切实际的画面来,这是宝拉剧本改了10遍的结果吗?皮埃尔花光了身上的钱他不是在思考着怎么赚钱养家,而是和自己的稿子过意不去,他变得和贝拉一样懒了,他手脚利索本来可以做做服务员拉拉货物,贝拉可以找点兼职缝缝衣服,顺便把小孩也带在身边,这样小屁孩就不用当留守儿童了,偏偏不切实际的地方就在三个大人都在的情况下,小屁孩还是在门口因为嘴臭被人打了,还打了一拳头就死了。贝拉曾经念叨过要去找工作,见她真找了吗?没有!证明太懒了,为啥搬到地下乐队库房,因为便宜?还是因为不思进取,还是因为导演想要无病呻吟一把?是不是和一般人到异乡的情况不同呢?现在说剧情,皮埃尔到了巴黎,连老妈都找不到,死在路上,露西借助表哥为啥一找就找到,还是证明那个表哥设局啊,皮埃尔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不知真假的姐姐就是眼线。、露西还是来了,因为爱情,她选择了留在已经半残的皮埃尔和情敌身边,如此的多余,可是贝拉竟然想跳海,皮埃尔因此落下小儿麻痹,贝拉到医院第一个看她的不是皮埃尔,不是露西,竟然是打酱油的表哥,还不能证明表哥是设这个圈套的幕后黑手吗,贝拉只是一个想畏罪自杀的棋子罢了,只有她知道中国餐馆里她真的笑了,但是笑的那么苍茫,心里藏着是不能说的秘密,不管她是不是皮埃尔的姐姐, 皮埃尔其实一直都没有疯掉,他像露西一样冷静,他也还爱着露西,但是只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关怀去试探和爱惜贝拉,当他发现自己只是圈套中的一员,他近似癫狂地冲向表哥,杀了他一切才能得到一种解脱,他找到是解脱是救赎,而贝拉找的是占有,她总希望能永远占用皮埃尔的爱,因为占有也带着愧疚她选择了义无反顾扑向尾随而来的警车,就像她一开始的怀疑一样,扑向的警车像是对道德对法律挑战,但结局很明显可悲的。打了真军还那么不知所云,无人问津,还票房毒药。可怜了,那么好的演员,每个演员演的都是那么卖力,传神。被无脑导演搞成十足的恐怖片,两颗可怕的头颅在血泊里游动,现在这两个主演真的都拜拜了,简直鬼片。更傻的是结尾啊,结尾。人民群众已经在现实的泥潭里水深火热,迫切希望能在电影里找寻一丝希望,还搞一个女主角撞车扑街的画面,所以说但凡结尾是悲剧的戏一般票房评论都是悲剧。《新桥恋人》好歹算圆满,《坏血》还是悲中有喜,这部戏纯傻屌,一群愣头青打完鼓,一个疯子偷枪杀人,另一个疯子撞警车扑街妨碍公务,找虐?
皮埃尔在与他有着同样金发的路西和与他有着同样血统的伊莎贝尔之间,一边是,"社会体面原则",一边是,"真实"。
生活在美丽却残缺的表象里,还是生活在残酷但完整的真实中?
真实是疯癫的,真实是邪恶的。——黑色头发。被幽闭的房间,里面锁着我们自己的“魔鬼”。
真实是有代价的,可是表象也有代价。
据说我们都要面对两丛荆棘,一丛叫"神经症罪感",一丛叫"存在性罪感"。
当我们走进那灼人的完全真实的自我,就要面对前者,当我们远离自我时,就要面对后者。据说后者才是真实的罪感。
所以皮埃尔离弃了路西,和伊莎贝尔长在一起,他同父异母的姐姐,他的影子,他的疯狂,他自己,或者说,他自己的最后一块拼图。
亚当寻找他遗失的肋骨,以完成他自己,对于皮埃尔,他的肋骨不是路西,是贝尔。
无怪乎电影名就是皮埃尔全名的缩写,x是指剧本的第十个版本。
可是真实,可是真实的自我,是生命力的所在啊。就像尼采和兰波所赞颂或实践的那样。
"极端的"和"根本的",在英语中是一个词,radical.
卡拉克斯还是很天才。他在这里面展现出了一种挣扎,以前他是一边倒的,比如《新桥恋人》。也许也有一种悔意与反思?不得而知。"天使"(路西)与"魔鬼"(伊莎贝尔)一个在右,一个在左,中间的皮埃尔,踢着一个破皮球。最后,"魔鬼"把球踢进污浊的河,皮埃尔牵住了她的手。
噢,衍生出另一个话题,堕落与救赎…
海,又是海…
血海。
"我夺走了你的幸福。"
可是,只有闪电和毁灭,才能让我们看清,一切的深处,究竟有什么——The truth!
ps.郝蕾像叶卡,夏宫像这片。(我是说壳子的一小部分。)但娄烨和卡拉克斯完全是两个人。男主流浪时期扮相像兰波。废旧厂房的乐队有意思,男女主的"爱情"极致。
與卡拉克斯之前的三部曲比起來,風格相去甚遠,但差距不是一點半點。這次轉型,也暴露出卡拉克斯最致命的問題,就是他缺乏講好一個故事的能力。單獨挑某個段落出來看可圈可點的地方很多,比如中國男人唱歌時的紅色調,地下重金屬所營造的氛圍感,可一旦把段落拼湊成一個整體,便看不清事件與事件之間的關聯性。男主選擇為愛私奔,可能是逃避固有生活所施予他的一切的藉口,但後面不只是男主,另外兩個女人的一連串的行為動機都令人匪夷所思。當然可以解釋為向三十多年前的法國新浪潮,特別是向戈達爾致敬,但在1999年仍然用這種方式講述故事還是過於保守了。大尺度的噱頭在這部片子也沒有被很好地展現出來。可惜兩位主演犧牲了這麼多,結果最後呈現的是一團黑,啥都看不見。
卡拉克斯的片子可以总结为“明明很墨迹很自恋但就是很喜欢”,这种绝望的情绪还真的只有他有种特别的感染力。女主角神似Sasha P, 美爆。可惜两位主角都已经离世了,令人叹息
我不相信这片主题是爱情,它更像是对人性的悲观判决书,在梦魇般的影像里,卡拉克斯证明了现代电影在形式与内涵上所能达到的高度,对我来说这就是一部完美的电影
古典式的悲剧,荒诞性的现实,那片模糊不清的森林浮现在我们眼前,这是梦的开始,也是梦的结束。梦境中的长发女人,成为了他生命中忘却不了的痛苦回忆,尽然有序的生活被打乱,人物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导致了悲剧性结局的发生,一切悲剧的开始全都源于禁忌之恋在无意识下的诞生。黑夜中的缠绵,地下室的嘈杂,空房间的沉闷,是爱情的余温支撑着他艰难前行,他不停的奔跑试图摆脱梦魔的纠缠,却陷入了鲜红的欲望之池,渺小的生命成为了血海的养料,而他的灵魂也在渐渐变得稀薄。当怀里的稿子洒落满地,冰冷的手枪喷射出火焰,命运的窘迫让他无处遁形,在无尽的绝望和人生的悲哀中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她声嘶力竭的呐喊叫不醒他沉睡的内心,因为他已经失去了挽留的意识,就像一具丧失了灵魂的躯壳呆滞在了原地,他走向了无尽的黑暗,她投入了死亡的怀抱。
レオス・カラックス『ポーラX』看得心绞痛,哭死了。想起尼采那句:“当一个人望向深渊太久时,深渊也会回望向你。”真想找来大师海灵格为皮埃尔做个家排,也许会深入灵魂黑暗幽邃的腹地,发现这宿命的爱痛纠结,究竟在哪一日落种,根植在哪一处。
他们嘲笑中国人唱卡拉OK.
很堕落很癫狂的故事可惜没完全拍好 前半段几乎是电视剧后面才渐入状况但期间的衔接可以说是断裂的 还有很多场面显然在导演脑海里但拍不出来 都是改自古典小说有点Zulawski的意思但没他的条理和调度.女主好美好美...最神奇的是这片里竟然还有Rammstein出演
还是卡拉克斯一贯的癫狂与颓丧,试图用具象化的情节去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加上男主作家的身份,现实与虚构交织成了一次深刻的心理解析,所有暧昧不明浮出水面,投射到了一个神秘的人物身上继续着这场畸恋。最后男主暴走的场景不得不让人想到德尼·拉旺,卡拉克斯真是钟意这种奋不顾身的长途奔走,好似一头失心疯的兽一般,吉约姆诠释得也不错。
好好活着不行么?为了一个不知道从哪儿蹦出来的妹妹竟然抛弃了姐姐甚至未婚妻,然后操了自己的妹妹!!无语了。男主自从瘸了之后步速大有提升……
我疯了,彻底失去理智。结尾的摄影机到了哪里?一片密不透风的深林,是的,9年前Laura Palmer在此遁入守夜门,17年后我们会误以为库珀在这里重新领回了她。如果贝尔蒙多在筋疲力尽的最后一瘸一拐地走入的,是新浪潮往后十年肆意横行的光明坦途的话,卡拉克斯就在用德帕迪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踉跄宣告浪潮彻底烧为灰烬。世纪末,借着一个在文明错误的交媾中而生,又不可能被文明消化的“怪瘤”,卡拉克斯唯一一次,也是告别仪式一般地沉入了刻板印象的世界中,在这里复仇一般徒劳地奔波,发热般地写作,毫不留情地自嘲,也得偿所愿地被人击倒在地。这是专属于电影的通道,布满奇特的空间,经由噩梦般的绝望,它会通向13年后的那个酒店房间——在那里真相将不再重要,当年愤怒至麻木的年轻人要说出这句话,“是,我被骗了,那又如何?”
真好啊,最近被科学发展观弄弱智了,说不出了,最后树枝的镜头真好真好真好!
擁有白色的寧靜、明亮的高貴,卻等待著一個黑色的秘密、一個宿命的冥冥注定來奮不顧身地從頭開始,奔向自由。創作者相信著細若遊絲的本能,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真相。而旋即那深刻的黑色現實是作家難以招架的,「真相」的苦難與當頭棒喝,使得他夢似的信念似乎越來越成為虛構。而曾經明亮的生活亦再度入侵,更加讓人脆弱、懷疑、遺憾又焦灼。創作者最後是無法面對真相,無法接受自己的秘密被揭穿的。對自我與真實的野心,總是和絕望相輔相成,讓人在偏執中自毀。卡拉克斯太過於厲害了
尼玛,看到流浪女独白那么长一段,就骇到彻底放弃了。观影姿势水平不够哇
感觉上比较一般,不如以前的作品好,但是形式上却又很让人欣慰.
让人着迷的一部影片,我觉得Isabelle 只是Pierre 逃离看似阳光明媚其实充满虚伪和谎言的上流社会生活的借口,Isabelle 的苦难如此骇人离他如此之近,给了他抛弃一起的勇气。最喜欢的一段是Pierre 带这三个流浪的女人去中国人开的夜店里听歌,那时候他既温柔又伟大,让人真想狠狠亲一把。
情感的偏执只是幌子,但幌子迷乱人眼。痴缠至此丝方尽。前半部太情节,无论是剧本还是拍摄手法。
我知道這是多麼的自我陶醉。所以我得到的震撼是如此強烈。沒救了。
非要那样吗?!压抑S了,受不了!觉得影评强过电影本身。因为太短的时间包含了太多的东西,让人消化不了。任何爱恨都是有原因的,既然没有交待清楚,就有牵强的感觉。
演员很漂亮,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土豆上的是CJ无肉版,并且翻译憋脚死了,连语言的顺畅事件的表达清淅都做不到,一味试图“文艺腔”各种形容词、伪诗化。害我浪费时间看完全片都不知道讲了啥,男主角一毛钱突然打了鸡血表示要和伊沙贝拉一块,前因后果完全不清楚,我了个去。
一部“正常”的电影成了卡拉克斯维度的奇特。底色是诱人的。看得一波三折,在都糊的情况下辗转了被迅雷吞了片段的原声版、十八线黄网在线无字版、最后是完整的配音版。特别希望能在大银幕二刷。卡拉克斯长片补齐。《坏血》>《神圣车行》>《新桥恋人》>《男孩遇见女孩》>《宝拉X》。《坏血》是知觉的胜利,《神圣车行》是概念的胜利,结合《东京!》不难感觉到新世纪的卡拉克斯视野在不断放广(两性之外),献上最好的祝福,愿长寿、顺利、常常想说、想说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