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我认识的重庆人太少,好像现实生活中重庆人不是像剧里这么讲话啊,调子扯得很高,像唱戏一样,像黄梅戏,简直就是在生活中唱戏,调子相较宿松话更单一,很多词汇一模一样。
长江这一线,从上游重庆到下游南京,大概都是明朝官话直系后裔。里面漂亮女孩子确实很多。结局干吗搞那么惨嘛。
第一部比第二部更有意思的原因,除了90年代更纯粹可爱之外,也因为第一部支线剧情丰富多彩,比如巴倒烫、胖妹、车车灯,知青往事把村里妹子搞大肚子就回城,还有江疯子讲起自己做生产大队长的时候斗死人,做棒棒还寄钱给那户人家,他也因此远走他乡。第一部很沉重,很绚烂,第二部里杂货店老板娘、服装厂老板这些支线剧情,就太无趣了。
应该是1996年(95年初秋还在找演员,年底可能开拍了)拍的,一个于我很陌生的时代,只是那时猪肉就要5块一斤,排骨8块,确实太贵了,不过确实很多年猪肉没涨价,零几年的时候还是5块一斤,甚至去年2019年猪肉最低差不多也到5块一斤(我妈说的)。
去做个体户,甚至饭店里做服务员(年轻漂亮女孩子去高级大饭店做服务员说有800,高薪),收入都比王达明厂里高(他卖鱼发迹后请前同事去酒吧,前同事说现在好转了,杂七杂八一个月有400左右,且做自豪状。王达明请他在酒吧喝了点饮料,三人就花了好像280,真是吓死人,这消费水平)。
这部剧的主角是一群可爱又可敬的棒棒们,但是我却更想聊聊于芳。
有一句话:bady changes soul never. 灵魂不会随着身体改变。我觉得这句话用在于芳身上最合适,我是98年的,比这部剧还晚一年出生,愈发觉得像于芳这样的人不管生在什么样的时代都会有一番作为。
于芳的出场是为了逃离农村换亲的恶习,一个人就上了去城里的公共汽车。这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叛逆让她即便她哥哥硬拽她下去她也坚决不下车,即便去城里身无分文、孤身一人她也偏要去闯一闯,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然后在农村待上一辈子还不如去城里闯一闯。
当然只凭着一股蛮劲是很难在城里有一番作为的,这里导演有意将于芳和王家英对比,同样来自农村,同样很聪明的两个女人却走出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王家英的聪明是小聪明,是想赚快钱,从卖假衣服到去夜店工作都是如此。而于芳从一开始就想干实业,她的聪明都是用在排除干实业中的困难。
对比于芳刚出场和电视剧快结局时的形象,你会发现刚出场的于芳很普通,而之后成为厂长的于芳很有气质。但如果你再仔细看看刚出场的于芳,即使化妆师想表现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也难掩她不羁的气质,这说明演员的演技很好并且这个形象已经被我们所接受认同。
最后蛮牛和于芳没能在一起多少让我意难平。
以前的电视剧怎么都这么好看呢?导演和演员都是用自己的真感情在拍,人性的真善美在那些不善言却又辞淳朴可爱的农民兄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他们得到了什么呢?毛子在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把下水道疏通后却被嫌身上太脏不让上车,他愤愤的说了一句:老子是帮哪个身上弄范的嘛,冒火回去跟你又堵求了!看到这儿,我觉得好气愤也好心酸,这个社会怎么如此冷漠,怎么越“有钱有文化”的人越下贱?!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真正留在农村,是有道理的。劳动是光荣的,凭自己双手吃饭有什么错,还要被人瞧不起。请尊重他们,他们是伟大的劳动人民。知识分子被打击了有人为他们平反,有人为他们喊冤,他们用笔不停回忆自己那些“伤痕岁月”,讲述自己的伤痛。那农民呢?农民吃的苦不知比那些文人多几百倍,可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又有谁为他们代言?所以山城是一部有良知的作品。
回顾留在脑海深处的一些影视作品,发现那些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仍然是充满人文关怀与生活气息的影像。《山城棒棒军》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虽然是部方言剧,但洋溢出来的人情冷暖,在今天看来,仍值得细细品味。
今天看电视,恰好最后一集。老实忠厚的蛮牛眼看着要迎来新的生活了,可是上天还是开了个大玩笑,在于歹徒的搏斗中牺牲了。看着他倒在血泊中,还不忘去追歹徒,眼泪就一直在眼眶里打转。曾经在一起奋斗的好兄弟,少了一个,大家最终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嚎啕大哭。时至今日,我再看此种场景,也是感触颇深。
“棒棒”这个词,或许有些人不太明白。可以说,棒棒是独属于重庆的一道风景线,一种文化。在大街上,拿不动的东西,一声“棒棒”,好多手拿着棒棒的人都跑过来。因为重庆的路是相当不好走的,爬坡上坎,加上沉重的行李或包裹,更是举步维艰。相比于三轮车、出租车,棒棒自然是灵活多变了。在重庆时,我也曾让棒棒帮我搬过东西。他们大多老实本分,收费合理,很是亲切。
在看这部电视剧时,我还在读小学,那个时候还不是很明白什么,纯粹只是觉得里面的对白很有趣。一群从农村出来的人,为了谋生,在城里当起了棒棒。几个棒棒都是个性鲜明,有的喜欢占小便宜,有的怀抱大学理想,有的憨厚耿直,大家就在这个屋檐下过着平凡的生活。喜怒哀乐,家长里短,点点滴滴都在重庆的方言中被演绎得那么真实。很多人看了这部剧,认识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可以说是贫下中农,社会的底层,但是他们依旧乐观,即使遭遇的种种尴尬与困境,都能互相揶揄或者自嘲一番。
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看他们的命运,好像也是在看我们自己。那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就这样蔓延开去。我想正是这些不起眼的人物,他们之间的感情,触动了我们内心那根被名利、物欲所掩盖起来的那根弦了吧。是啊,他们没有那些豪情壮志,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打工者,甚至在某些时候,还有些吝啬与斤斤计较。可反而让人觉得他们是这样的真实,这样的可爱。那种不离不弃,那种对生活的执着,直指人心。
虽然我们每个人位置不同,但对人性的关怀,应该是一样的吧。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回到了老重庆,那个车牌还是川B的老重庆,那个公交车还是无轨电车的老重庆。那个时候每个周五我和下班的父母都会一起去吃“三拖一”,为了多加一份火腿肠多喝一瓶陈川粤,我那一天一定会特别的乖,然后在饱餐一顿后回家看”棒棒军“。
“棒棒儿~来咯~”
“来老哦~”
不管过了好多年,依旧记得当年的朝天门码头,只要喊一声“棒棒儿~”就会有一群勤劳能干的棒棒跑过来问,”走哪点?”。
一根竹竿子挑起的不仅是他们“老板儿”的行李,还有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家。
梅老坎,毛子,孟小渝,江疯子,蛮牛,赵嘉陵这住在一个工棚的6个人,用他们的那根“棒棒儿”挑起了他们自己的梦。
老坎当棒棒是为了养活自己的三个女儿,为了让她们有更好的生活,瘦小的他不得不背起比他体重都重好多的货物。他在听到自己老婆让大女儿辍学的时候,立刻回来老家指责他老婆不该这么做。他希望有一天他女儿能穿着统一的工作服,像个城里人一样。当他悲哀的拿着说谎要来的旧衣服站在楼梯口狠狠的扇了自己一巴掌时,我看到了一个为了家庭,为了生计但却力量有限不得不耍小聪明的父亲。当然做为整部电视剧的主角之一,老坎身上也有很多的笑点。比如,自己喝醉了背同样喝醉的胖子上楼,结果成了胖子背他。还有老坎回老家却被无厘头的老婆和女儿整得比在重庆打工还要累最后孤零零的一个人睡在外面。每次看到这两个场景我都要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而另外一个经常被老坎抢生意的毛子,是这部剧里倒霉的代表。毛子有多倒霉呢?超级倒霉~原因是他少个心眼“哈搓搓”的。他屡次都遇到一些奇葩事,比如为了电视机摆哪里把他使唤过去使唤过来却不肯多加钱的奇葩一家人。见义勇为去追人贩子,结果人贩子在他面前他都不知道,竟然还上前问人贩子“有没有看到两个人贩子”。召集一群棒棒儿去给一只狗哭丧。当时我最喜欢的棒棒儿就是毛子,天真的我曾经以为毛子真的是棒棒,以至于我每次上街都要在棒棒中寻找毛子的身影。
小时候第一次看电视剧哭就是蛮牛的死。蛮牛是工棚里面身世最悲惨,最善良能干的一个人。他勤劳善良,人高马大,满脸都写着“好人”两个字。因为这个印象太过深刻,所以在我看傻儿师长时我一直都不知道“吃麻将”的大师兄竟然是蛮牛。任劳任怨的蛮牛在快等到好日子的那一天,为了救老教授一家人英勇的牺牲了。那天工棚里面的人集体揍了一个扔掉悼念蛮牛白花的棒棒。老坎大喊道“蛮牛啊!!”那天晚上我和几位棒棒一样哭成了泪人。
蛮牛牺牲的时候,黄婆婆说,“这个工棚不简单,出了个烈士,还出了个大学生。”大学生孟小渝是典型的“知识改变命运“的代表。贫苦出身的他进城当棒棒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学费,谁知道竟然阴差阳错的遇到了自己的亲身父亲”陈凯。“ 孟小渝的养父憨厚老实,早知道不是自己的亲身儿子依旧将他视如己出,为了给自己的养子赚学费,在茶馆唱边鼓被人各种羞辱,也只是笑着说“要加钱哦。”。另外跑题的说一句,孟小渝的妈妈这位演员真是超级漂亮,典型的重庆美女,粗布麻衣和年龄都掩盖不住她的美貌。
江疯子在这部剧里出场不多,大多是和大伙一起出场。从他口中听出他当棒棒是为了赎罪,因为自己年轻的时候犯了些错。他是这部剧里最冷静最有经验的一位棒棒,很多时候工棚里闹得鸡飞狗跳的时候,他总是最冷静的一个。
如果山城棒棒军仅仅只是讲了一个工棚的故事,那绝对不能算是我心中的第一名。这部电视剧讲诉地不仅是这个小工棚的故事,还有那时候各式各样的重庆人。巴倒烫代表了当年白手起家的重庆人,从一个街边的小摊子奋斗到了一个火锅店老板。谁知道家里的亲戚一听到他发财了就开始对他指手画脚。巴倒烫和“大姨妈”斗嘴还有他的亲戚集体批斗他那里真的是百看不厌,笑料百出。同时又为巴倒烫每次遭“大姨妈”整得气不打一处来感到心累。。
王家英和周幺鸡代表了进城后失去自我的那一批人,他们大多不安于现状,却又不愿意安安分分的打拼,最后陷入了欲望的漩涡。与他们相对应的就是于芳和赵嘉陵夫妇,他们从农村来到大城市,靠自己的双手脚踏实地的创造了自己的一片天,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另外说一下,于芳真的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女权意识”的代表,从一个不甘心成为附属品的农家女孩成了一位有魄力的女企业家。
还有和老坎相关联的王达明夫妇,代表着当时下岗再创业的那一批人,他们走出“铁饭碗”的舒适圈,最终开了自己的水产公司走出了困境。
一部20集的电视剧把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都展示了出来。那个时候重庆总是雾蒙蒙的,解放碑是最高的建筑,杨家坪公园是每个孩子的快乐天堂。红色的一块,和四个人像的一百元纸币。那个时候朝天门码头,人潮涌动去很多地方都要坐船。那个时候的三峡是那么的险峻,“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很遗憾虽然一直盼望着坐船去游一次三峡却一直没有实现。
去年我回国有去了一次朝天门,看到了用红黄相间的老地砖铺成的老街道,已经废弃的码头快车。朝天门也许算是最后还有点老重庆味道的地方之一了。只是棒棒不多了,这个职业已经快消失了。
年纪越大越想回忆一些以前的事,我很想很想有一天,身边发生的一切都是一场梦。醒来还是199几年,我被妈妈叫醒,她说,走今天我们坐船去游三峡。到了朝天门码头,看到一群棒棒急切的等待着生意上门。
“高高的朝天门哦,挂着棒棒的梦哦。”
“长长的十八梯哦,留下棒棒的歌。”
疫情期间宅在家,和爸妈一起重新看了这部剧。20多年前看这部剧看不懂,笑着看完。现在再看,有很多泪点。
整部剧最想说的有两个人:于芳,王家英。
于芳在我看来就是女性先锋,女权先锋。为了摆脱农村“换亲”的恶习,甚至一分钱不带,逃到城市工作。有担当,果敢,正义感让剧里面的男人都自愧不如。感情方面,于芳和她的青梅竹马蛮牛之间的感情线,其实一直很暧昧,整部剧他们两个之间没有任何亲密的台词,唯一一句还是蛮牛死的前几个小时和她打电话说的“我也想你”。甚至于在最后一次通话中,蛮牛告诉于芳,准备和一个教授回家乡考察种植猕猴桃的事,于芳暗示自己不想再回到家乡,双方又透露出来失落,错失了他们最后一次见面的机会。所以在蛮牛死后,于芳哭着后悔着当初没有好好和他相恋,后悔错过了最后一次见面的机会。(演员的功底真的太强了,台词那么平凡且不撕心裂肺,但是却能让观众感受到他们内心的苦)
和于芳对应的就是王家英这个角色。同样是从一个农村破碎的家庭逃出来,但是却走上了买假货,用假币,被拐卖,坐台小姐的歪路。王家英和于芳一样,都觉得自己能够逃脱农村,在城里面扎根,但是王家英代表了那个年代投机主义,最终迷失自己的一派。我觉得王家英和蛮牛之间的关系也挺微妙的。最开始王家英卖给蛮牛假货,让他们的关系以一个冰点开始。但是在蛮牛从人贩子手里面救了她之后,王家英对蛮牛的感情就开始变了。从人贩子手里面逃脱之后,王家英就从事了坐台小姐这一“职业”,挣到了一些钱。其实她自己也很想摆脱自己不光彩的工作,当她乡下的妹妹来看她,说自己也要成为姐姐那样的人,她马上打断自己的妹妹说,千万不要成为我这样的人。她的心里应该还是很认可蛮牛的吧,虽然每次她嘴上都很嫌弃蛮牛,但是她心里面一直知道蛮牛是个踏实,可靠,努力的老实人。其实有个镜头让我感觉王家英是不是有点喜欢蛮牛,就是在蛮牛死后,监狱里面王家英哭的镜头。
还是再说一下蛮牛,一个吃百家饭孤儿。他在剧里面表现出来是固执,正义,老实,不善言辞的形象。对于于芳来说他是一个完全可以放下戒备,可靠的大陆。对于王家英来说他是一个可以托付,但却只能仰望的太阳。
#室友带你补国产剧# 该片算是重庆片区的巅峰了。一看重庆变迁,二看底层百态,三看方言谐趣,四看每观每新。
最棒的方言剧,用下里巴人的真实生活讲了很多人生哲理,还看哭了
改开后迷茫和混乱的社会思潮裹挟着这群小人物,一起在山城的阶梯上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尽管技术层面很粗糙,但作为其内核的感情是真挚的。我不会去看什么续集了,那个时代既然已经过去了,那就让故事在此打住吧。
大俗变大雅
真实而没有刻意隐瞒,演员的表演也很到位。虽然是喜剧,可是也看出了许多的无奈和泪水。那些珍贵的90年代重庆镜头和重庆言子逐渐具有了历史意义,值得品味。
虽然这部剧特别暴露年龄,大概是在高中时候看的,从头到尾地道的重庆话,各种融入底层生活的笑料,还有草根人群之间的质朴感情,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重庆故事。这么多年过去了,还依稀记得曾经留下的那些美好感觉
小时候感觉这片子土的掉渣,又是方言,非常不喜欢,我爸却喜欢一遍遍的看,当时没有视频,有时候为了看这部片子,半夜三更都爬起来看。现在才感觉这片子真是非常了不起,再想起结局,让人感动。非常好的片子,值一万个薄红棍。
好久没看到过这种接地气的电视剧了。怀念90年代……
这是部男人戏,但这部剧的女性角色吊打现在各种国产玛丽苏大女主。是真实充满力量的存在。
小时候老爱看这个了。
嗷,哭哭,比起古装剧里的赵亮,[山城棒棒军]里的赵亮可酷多了。
强烈推荐啊,四川和重庆的人应该没有没看过的吧。回忆。
蛮牛死得太突然了,55555
读初中时看过,特别喜欢!剧中胖妹点火锅炸黑一桌人,笑得我们肚子痛!百看不厌,贴近农民生活的方言喜剧!
真诚本就是一门艺术
其實當年看這些方言劇在我家被視作低級趣味
至少在川渝人心中的神剧,第二部简直就是滥竽充数。
编剧是我的大学教授,想来大学最骄傲的事就是我写的故事被他表扬,他送了我本 他亲笔签名的精选集。
我只记得最后有一个棒棒为了救人,中了歹徒一刀,然后就牺牲了。
当年家家哪个不看它,如今方言剧除了搞笑已不走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