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见面 所以不会被容貌所欺骗 也不介意小小谎言 只要有一点点默契 你就很特别 即使那只是张符号笑脸 生活只是日常琐屑 能和你分享就有不一样的体验 寻找你坐过的椅子 想吃你吃过的冷面 看着你的邮件 看到的却是自己的改变 即使你不再回复 也还是想向你倾诉 生活中的悲伤与幸福 本没有期待爱情 可是如何解释这份思念 我要和你见面 一起在生活新的起点
观影回顾:森田芳光《春天情书》
——“还以为遇不到像你这样的人,遇见你真让我松口气。”
首先很开心我是一个有故事的女同学,因为相对于电影里写电邮的网恋故事,我也曾有过写信交往的感情经历,看完电影,很能够理解男女主人公的各种心情。
因为故事发生在初中,距离现在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依稀记得当时每次收到信件时读信的雀跃和惊喜。我所在的江边小城不大,跟他在同一所初中,其实也曾在同一所小学,记不清当时是什么由头他写了第一封信给我,托我们小学共同的朋友交给我,打开信发现只是简短的问题和自我介绍,细节已记不清,就这样莫名其妙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教学楼,每天通信往来,有时是朋友送信,有时我们会在信里约好送信时间和地点,有时把信放到指定的位置。在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行为,当时一直通信到初三,近两百封信往来。
现在的我们都是用微信保持联络,语音、通话、视频,即时通讯越来越发达,人们联系起来也越来越方便。但是却缺少了那一份等待与心动。在写信时,我幻想着你的样子,小心翼翼的写下每一段想对你说的话,写了错别字都要换一张信纸重新写,把认真写好的信放进精心挑选的信封里,像做完一个仪式,最后把信交到你手里。
跟他通信的过程中我一直逃避见面,因为害怕见面后破坏了我心里塑造出来的那个他,害怕真正在现实生活中交流的尴尬,或者只是因为当时的我没有自信,作为一个性格内向的女生羞怯与男生交往,只有在写信时才不会有压迫感,能轻松表达自己。但我却依赖他,不是依赖这个人,而是依赖文字上他给我的感觉。
初中毕业我们断了联系,到高中的时候已不在同一所学校,一次偶然加了彼此QQ才又开始联系起来。高三他提出在一起吧,一直等到高考结束相约出来吃饭见面,我告诉自己鼓起勇气,精心打扮去见他,却在见面聊天的尴尬中失去了信心,录取通知书下来后删了所有的聊天记录和联络方式,直到今天都再没联系过彼此。
电影里春天和星星两人交流和感情的不断深入,一次信任危机的爆发使得两人不再联系,但因为春天的真挚和坚持打动了星星,相比最后鼓起勇气去东京和春天勇敢见面的星星,我的故事显得那么的惨淡,对于自己的懦弱和胆小表示遗憾,但青春期的感情是自我探索的过程,有遗憾也不失为一种美,其实到现在我还是不懂得如何爱与被爱,可能会一直怂下去吧,但还是希望自己在下一次遇到爱情时能像星星那样鼓起勇气,无论结果如何,别再让自己留下遗憾了。
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世界依旧真实而不虚拟,那时的人们先相遇,再相知,最后才会相爱。然而计算机的兴起很快革新了这一延续了上千年的模式。从今往后,人们或许可以先相知相爱,然后才相遇,《春天情书》正是如此。
森田芳光在影片中一再致敬了村上春树这位介于正统文学与畅销文学之间的作家,并通过加入《棒球英豪》的一点互文,有意或者无意地将其最著名的作品《挪威的森林》改编到了银幕之上。只是与《挪威的森林》不同的是,《春天情书》将“直子”反转成了第一主角,给这名因为沉溺于前男友之死而不可自拔的深情女子置换了一个更美好的结局。
或许是为了重现文学阅读的质感,《春天情书》呈现出了一种“阅读式”的观影体验。影片中几乎所有的镜头均是固定镜头——人物在镜头中移动,导致镜头与镜头、场景与场景之间的切换宛如翻阅纸张一般。此外,肆意妄为的字幕展示更是强化了这部电影的“阅读感”。
为何森田芳光要煞费苦心地建立这种“阅读式”的观影体验呢?大约是因为这个虚拟时代的爱情故事,与文学阅读存在一种可供类比的相似之处,那就是虚构。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表述,便是谎言,或者想象,一如《霍乱时期的爱情》之中的一往情深。
正如星星所说的:“谎言是最有力的武器”。屏幕对面的存在,他的样貌、他的形象都是未知的,只能通过文字的排列组合来进行虚构与想象,她却在虚构中不断深入到某种真实,触碰到对方的内核,从而慢慢汲取了来自生活在别处的慰藉,重新获得进入真实生活的力量。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指涉了文学阅读的本质——通过虚构建立真实的质感,从而获取与真实生活一般的审美体验,甚至真理/真爱。
另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在一起”这一场景被特意延宕到了影片的结尾,使得影片更添了一分后现代的哲学意味。“在一起”意味着双方的“在场”,也即爱情电影满足观众转喻欲望的企图所在。这一企图被无限延宕,正如欲望的满足被无限延宕一般,充满了语义学上的机敏,诱使观众愈加迫切地期待两人在一起的时刻的到来。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在后四分之一处,也就是两人在新干线交汇的高潮开始,有意打断了此前一直精心雕琢的,由固定镜头营造出来的静止感,出现了几次手持移动镜头,与之相对的,音乐也从屏幕文字背景乐渗透到了真实的生活画面当中,这意味着,两人的交汇,使得虚构真正开始向真实过渡。
事实上,这一过程在更早之前已经有所蔓延,只是在此刻才被真正放大和强调。这一渐进过程也暗示了这场虚拟爱情走向真情实感的渐进线。对因受伤而离开挚爱足球运动后一蹶不振的春天,以及深陷于前男友意外丧生的悲恸中无法自拔的星星而言,他们都极度渴望将自己从过去的泥潭中拉出来。他们一边逃避过去的人和记忆不断向自己逼近,一边在网络上寻找崭新的精神慰藉,如《后窗》一般,企图通过阅读他人的生活,来重新掌控自己对生活的主动权。
因此,两人在时空交错的一瞬间互相拍摄对方的时刻,成为了影片最丰满也最诗意的时刻。不仅仅在于两人终于共享了同一片时空,更在于两人终于逆转了此前“被拍摄”的局面,转而主动地“拍摄”他人。
漫长的虚构培植出了真实的惺惺相惜,或者说,对真实的惺惺相惜的信任与渴望。而这份渴望,成为了他们抚平往昔悲怆的武器,并且赋予他们迈向未来的勇气。
是的,春天,即便久等,但终究会来。(^_^)。
春日宜踏青。 和喜欢的人手牵手走在绿意盎然的郊外,是最幸福的事情。 可惜,疫情当前,很多情侣无法相见。 但足不出户,其实也能拥有甜甜的恋爱。 古早的网络情缘甚至更纯粹,更真诚。 在人心浮躁的今天,这部清新、美好的电影一定会让你如沐春风—
(ハル)
导演:森田芳光 编剧:森田芳光 主演:深津绘里 / 内野圣阳 / 户田菜穗 / 宫泽和史 上映日期:1996-03-09(日本) 片长:118分钟
豆瓣评分8.5,超过85%的观众给出好评。 影片出自日本著名导演森田芳光之手。 他曾执导《其后》《失乐园》等经典电影,素来以细腻、含蓄的叙事风格见长。 在这一方面,《春天情书》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与导演相比,担纲女主角的深津绘里大概更为人所熟知。
虽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美人,但她演技好,气质佳,充满知性魅力,在《恶人》《寄生兽》等作品中的精湛表演都有口皆碑。 本片是她和森田导演1996年首度合作的成果。 七年后,她又出演了森田拍摄的家庭片《宛如阿修罗》。 该片狂揽当年日本电影学院奖十余项提名,并最终让两人如愿以偿,分别摘得了最佳导演和最佳女配角的桂冠。
近来,人到中年的深津多以成熟女人的银幕形象示人(《生存家族》《永远的托词》)。 森田导演也已然因病与世长辞。 但时光倒流24年,他们都正处于人生的“春天”。 《春天情书》就恰好纪录了少女时期的深津最为青涩、撩人的模样。
同时以烂漫的笔触勾勒出上世纪末高度现代化的日本社会的轮廓。
片中,深津饰演的藤间美津江是一名珠宝销售员。 家住盛冈乡下,在百货大楼的柜台后面一站就是一整天。 和大多数涉世未深的当代年轻人别无二致: 她没有对象,只能寄幻想于影视; 工作无趣,日常交际也非常有限。
生活唯一的实感来自已故男友的朋友。 可对方的执着尾随和频频示好,她实在吃不消。 近乎病态的死缠烂打更是令她不堪其扰。
无奈之下,她索性辞掉了百货商场的工作,辗转于面包店、导游社和图书馆之间,苦苦寻觅真正适合自己的环境。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普及。 这一影响深远的大事件构成了本片的基本语境。 美津江就是一个资深网虫。 工作之余,除了打拳击,玩电脑也是她释放情绪的重要渠道。 她长期活跃在电影BBS,凭借杂志上得来的讯息侃侃而谈。
为了避免网友可能怀揣的恶意,她以东京男性影迷的身份自居。 还取了个很好听的网名,叫做“星星”(ほし)。 当时的网络不算发达,但聊聊电影、发发电邮,倒也够用。 下班回家,和素昧平生的人们隔着屏幕谈天说地,毫无社交压力。 于她而言,最惬意的消遣方式莫过于此。
美津江双面生活的平衡是被名为“春天”(ハル)的新朋友打破的。
“春天”是网络初学者、东京上班族速见升(内野圣阳 饰)的昵称。 和美津江一样,他也对未来感到茫然无措。 学生时代,身为运动健将的他光彩夺目,无往不利。 如今却因伤病而无缘赛场,碌碌无为,泯然众人。
上班缺乏干劲儿,球技又无处施展。 他进退维谷,每天都过得浑浑噩噩。 就连和女友的关系也是稳定有余,亲密不足。 永远一副百无聊赖的样子,时常把约会氛围搞得尴尬至极。 很快,这段不咸不淡的恋情便随着女方的出国结束了。
爱人和理想尽失,速见升只好在网络上寻找情感的出口。 久而久之,网线另一端志同道合的陌生人成了他活力与快乐的源泉。 电影BBS的用户不计其数,但“春天”和“星星”对彼此来说却很特别。 每每看见“春天”二字,美津江总会念起逝去的男友。 “星星”的友好和善解人意也无时不刻鼓舞着速见升。
在单独的邮件往来中,他们一拍即合,相见恨晚。 从足球、电影聊到事业、梦想; 从凉面、车站聊到家庭、感情。 一来二去间,两人也由萍水相逢的网友变成了无所不谈的知己。 他们的交谈金句频出,所以尽管蓝底白字的文字对话占据了大半篇幅,但影片的观感并不枯燥。
讨论往往由浅入深地推进,辞藻称不上华丽,却有着直击心底的力量,很容易使人感同身受。 谈及辞职,“星星”说道——
以为一生可以执着一件事,现在却不这么想。 我想趁年轻尝试各种工作,像电影演出各种角色。 若只演工作,角色就轻松了。
关于想象,“春天”以为——
人常因无聊的想象力而积存许多压力。 也许全是自己乱想而已。
当“星星”被孤独环绕,“春天”安慰她——
人要有自信才可以,谁都会被爱关怀的。 认真看看自己的周遭,一定有人在悄悄凝视着你。 自己抉择的环境一定有缘。
受到“春天”的激励,“星星”也随即下定决心——
为了超越他(前男友),我改变自己,以新的方式生活下去。
诸如此类的对白不胜枚举。 不讲任何大道理,但每一个字眼都有其价值。
就在“星星”和“春天”为对方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的过程中,友情逐步完成了向爱情的过渡。 两人似乎都不曾对此有所察觉,但挂念和依恋确乎存在。 “星星”常说,跟人谈恋爱,是在茫茫人海找寻另一个自己。 我想,正是由于此,她的心才会不自觉地向“春天”靠近吧。 毕竟,她也曾试着和在导游社结识的客户交往,却最终无法说服自己嫁给他。
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恋爱经历相似,婚姻观却完全不同。 美津江想要忘掉伤心往事,对爱情仍然抱有憧憬。 客户却情愿活在回忆里,宁可用一生祭奠旧爱的亡灵。 他们注定背道而驰。
但“星星”和“春天”不一样。 他们一个内向、敏感,一个开朗、自信,却意外地能在许多小事上达成共识。 就像“春天”讨厌胡思乱想,“星星”也觉得想念是件麻烦的事。 又如行动派的“星星”把体验不同的工作当做挑战。 于是,懒散的“春天”也鼓起勇气,离开了无聊的公司。
数十、上百封电邮的你来我往在二人间培养起了绝佳的默契。 互联网使得距离不再成为阻碍。 不必展示脸庞也无需传递声音,遥遥相望的人们便可以心有灵犀。
如此看来,相较于所谓的金句,也许“春天”的另一句台词才是题眼,更具揭示性。 他曾推心置腹地告诉“星星”——
虽然我只是个普通的春天,没有脸也没有形状(彼此吧),却可以无限制地任意谈。 因此可说些更想谈的事。
没有面孔亦没有实体,平平无奇却温柔宽厚。 不得不说,这番描述可爱极了。 但更值得玩味的是,他的自我推介触碰到了互联网的实质——“虚拟”。
归根结底,网络上很少有人使用真名。 宣称的身份多少带点水分。 和网友再亲密,也通常会有所保留。
影片没有回避这一事实。 所以我们看到—— 出于戒备,“星星”谎称自己是单身男子; 为了面子,“春天”假装跟别人发生过关系。
但敞开心扉之后,他们的选择是卸下面具,坦诚相待。 在我看来,足矣。 互联网兴起之初,无伤大雅的冲突固然时有出现。 但总的来讲,还是平和、欢乐更多。
谎言和误会没有让“星星”和“春天”心怀芥蒂。 终于,在一个并不晴朗的春日,他们迎来了见面的时机。
“春天”出差途经盛冈,执意要见“星星”一面。 激动而又惶恐的后者决定赴约,以一种特殊的形式。 当“春天”搭乘的新干线以200公里的时速经过盛冈的旷野,“星星”正身着亮眼的红裙等候在同样醒目的白车前。 而后,他们一边挥舞着手帕,一边用DV捕捉远方匆匆掠过的身影。
这是全片最浪漫也最为人称道的一幕,比拥抱和亲吻还要让人心动。 导演反复播放两段录像,不断地放慢、拉近,竭力锁定二人模糊的面庞。 顷刻间,我想到了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笔下的《致一位失之交臂的妇女》—— 相爱只在一瞬,惊颤却是永恒。
在人潮汹涌的现代之都,在真心难觅的网络时代,爱情原来仍旧有迹可循,人们也依然在倾尽所能地把握爱情。 哪怕被冷漠和寂寞簇拥,对于“星星”和“春天”,幸运的是—— 千里之外,总有回音。
最后,速见升找到了新工作,美式足球的功底和勤学苦练的中文都有了用武之地。 美津江也摆脱了长久以来挥之不去的阴影。 正式的会面姗姗来迟。
在东京车站的月台,他们越过人群,望见彼此。 手里的软盘是身份的证明。
还记得“星星”跟“春天”说:“我曾以为找不到你这种人,遇见你真让我松口气。” 那时候,他们才刚刚认识没多久。 第一次“擦肩而过”后,“春天”也倍感奇妙。 明明素未谋面,为何似曾相识? 或许,科学无法解释,这就是天意。
希望每个人都能碰到自己的有缘人。 春天过去了,没关系。 还有夏天、秋天、冬天,以及下一轮四季。 那个人此刻就等在大千世界的某处。 “星星”和“春天”,无论如何,都会相遇。
*本文作者:kiwi
我也会在苦闷寂寞的时刻
看快速的春天
人会因为无聊的想象力
而寄存无限的压力
———————————————————————
是经不起解构的纯爱片,因此也是现实主义的。大概在虚拟爱情模式刚刚萌芽的时期,面对分叉路时,浪漫会打败虚拟。就像要求完美受害人的存在是苛刻的事一样,要求一只真诚的“孔雀”存在,也是个伪命题。生活里聊的到一起的人,好像最终都没有在一起。
看导演访谈了解的两个小致敬: 1. 片名隐藏了对太空漫游的致敬,电脑HAL的日语发音就是ハル。两部片里的交流方式也形成了有趣的对照,太空漫游里电脑和人用语音交流,而本片里人和人用文字交流。2.新干线那个名场面则是受了黑泽明《天国与地狱》里交赎金一场戏的影响。
“跟人谈恋爱,我觉得是选另一个自己。” 致可被原谅、领会对方的爱。掏空心思的邮件来往,真实与虚拟世界的情感交错,汇集成最美的情书。列车上挥手帕的初次见面,浪漫到不现实。片单里又多一部挚爱的爱情片,就如日本版的《爱在黎明破晓前》+《电子情书》。
二十多年后的当下看这电影正合适。彼时现实空间的速度与现下相仿,虚拟空间的速度又远为滞后。电影里这种两面性在叠合城市与文字、电车与邮件时,我们的生活通过现在换取了过往的浪漫:打着柔光的阴郁。
一个字幕电影凭什么这么好看……
前半部还在为精神分裂的字幕生气,看到结尾星星的一封信,就好像共同经历了这段琐碎而纠结的生活一样,突然之间热泪盈眶(早知道今天就不刷睫毛了)。虽然如果停在新干线的录像会很好,但也少有人能把结尾的相视一笑拍得这么温暖吧。网恋也许并不美好,但生活是美好的:)
爱情赛博化。观影体验很大程度由媒介距离带来的浪漫 爱情张力带来的好奇心组成,名场面确实安排巧妙 就可可爱爱的 。至于都市气氛 文字妙用 媒介的真诚度 地方和都心的气质 是另一个层面上的感受。离大影评有句话说得好“爱情回到了它最初的样子——虚构”。绝了!
特别像早期的村上春树,玫瑰就是绿子吧。结尾如果停在透过列车看到的星星挥舞着手帕的模糊身影会更好。春天的电影节的完美收尾~
当我在BBS上用一串奇怪的英文字母注册下自己的ID,借由电影展开的生活,慢慢编织成一张无边无际的大网。由网络所引发的爱情故事,曾经被赋予了太多圣洁美好的精神想象,最终慢慢撕碎磨灭,褪为生活本身。
开头不停的字幕看得有点不适应,看进去还好。列车惊鸿一瞥和最后车站重逢都很感人,也没避讳网聊亚文化“低级下流”的一面。不论是不是网恋,人生的精彩就在于将爱未爱的那一刻吧。至于后面是不是见光死咱就不知道了。深津绘里真是标准的古典美人。
【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影节展映】胶转磁版。好看感动到哭。互联网早期电子邮件往来的爱情。男女主始终没有说话,都通过银幕上的文字呈现。有笑点有煽情。回想剧情其实一般,男女主也不一定会走到最后。但火车路过的电光石火瞬间互相挥手帕一幕真是浪漫的催泪弹,击中我心,泪流不止。北影节完美收官
那些 豆邮(1) 的日子。
原来是个网恋故事啊,难怪小白坚持要看。可这也就是个木卫二那种无脑儿才会喜欢的很坏的电影,还不如后面的彩蛋更真实。给彩蛋加一星。
《从前慢》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 是一句清晨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人行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 马 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有点伤感,电影中的他们终于在漫长的虚拟对谈后见面,迎接生活的新开始。现实中的我则在这个九月迎来生命中又一个春天的结束。昔日无忧无虑的幼儿园生活现在每天被无数一年级的教案和批改作业淹没,熬夜做课件的时候总是怀念那个一下班就可以自由看电影看书的过去,现在只有等退休了呜。
(^ー^)
内心多么温柔的人,才会拍出这样的电影。
春天上午看森田芳光的《春天情书》像是经历了一次樱雨落肩,或者刚刚从小街的梧桐浓郁里走出,很惬意。最早混BBS、聊天室的人估计都会大受感动,邮件往来一见倾心,浪漫。片子确有村上春树小说的味道,导演兼编剧看来也很喜欢他的小说,书架上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舞舞舞》,五星大赞。
#重看#写在春天的邮件,与“春天”的交心交情,村上春树式的细腻情感处理(高中男友的故事可写成另一个故事),散发着互联网早期寂寞又美好的渴求,留有通信年代的老派浪漫作风,等待的焦灼,小心的试探,见面的忐忑,上世纪的信物,新干线独有的功能与风貌,「情书」不朽。
真的很好。森田芳光成为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啦,他始终在探索影像的可能,坚定排停格。就是他一直在拍我喜欢的意象啊,绵密的雨、桥上各具心思的朋友,倒映着城市面貌的窗子内有点寂寞的人,喜欢不断放慢-重放-定格那段挥手帕,那是梦中的场景,重点处理的极为流畅,后来的模仿者都太拙劣
这片看得真是温暖、感动。人物的细节都把握得很准。早期的网络爱情故事。处理的手法也很有意思。两人没有过任何言语交流,所以对话都来自邮件,以文字形式表现,更符合网络爱情故事的感觉。其他穿插的则是两人的各种生活琐事,以非常生活的影像呈现。离得很远又很近。火车的手帕挥舞真是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