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转胡智锋评《外滩》很震撼
胡智锋,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现代传播》主编,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兼秘书长。
昨日(8月20日)晚9点30分,良友记者来到了胡智锋老师的办公室。这么晚,胡老师依然在加班,他说:“他昨晚刚刚从日本回来,看到了周兵老师的《外滩》,感到非常震撼。”那么,《外滩》让这位纪录片界的领军人物震撼的原因是什么?胡老师给这部纪录片做了很高的评价。
记者:为什么您看完《外滩》之后会觉得很震撼?
胡智锋:
出乎意料
首先是出乎意料。通常大家眼中的外滩,很可能是对它的城市建筑、当地的生活方式、其历史沿革的关注,这也是常规纪录片的一个思路。大家常常把外滩和一些景观性的东西连接在一起,外滩是一个城市的名片。
我觉得纪录电影《外滩》非常独到,让你意想不到。刚一看让你不知道这是一个序曲,之后发现整部片子都是用真实再现的方式把与外滩有关联的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作了一个梳理,也就是说它更多探究的不是外滩的外在景观,而是外滩所附着的那种人文的、更深层次的记忆。而这种人文记忆又是用能够反映人文风情和风云的历史人物来去表述的。
《外滩》在我意料之外的是,它用这样一些人物的真实再现来呈现外滩的风情和风云。这部纪录片是迄今为止我看到用人物、真实再现、历史影像、重新记录的影像和艺术再现的影像串联起来的全新的内容和形态。所以《外滩》是一部非常别致的纪录片。
匠心独运
《外滩》对再现的把握,我觉得总体还是很到位的。这些人物都不是简单的一个人物,而是一种类型。我觉得在人物的选择上还是匠心独运的。当年的外滩风云人物云集,能从众多人物中选出几个人物来,主创们是非常用心的。
我觉得,选用的几个人物真正把外滩的中外文化、东西方文化交汇的特征呈现出来了。从《外滩》中提炼出一个字就是洋,两个词就是东洋和西洋,三个词就是东洋西洋交汇、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汇聚成世界历史上风情独具历史名城的风采。
它的展现是有力度的,并不是一个人物接一个人物的堆砌,而是在能反映外滩风情和风云的人物中选取了几个代表人物,从而揭示出外滩深层次的内涵和一种韵味。
2 ) 电影的记录化尝试
坦诚的说这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我还是推荐给各位去看看这部电影。至少在当下大片云集,大牌云集,电影只顾自顾自圈钱的大环境下,周兵导演做出了一种有益的尝试。
电影的记录化尝试不是个新鲜的课题,无论是新浪潮还是多哥玛宣言,都力求还原电影作为记录影像的本质。但一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日仍旧是好莱坞式的叙事大行其道,可见记录化叙事之难。在中国此类尝试更是少之又少。
《外滩》的实践证明电影与纪录片是有交集的,交集在于戏剧化。张爱玲、李香兰、周旋、赫德……这些尘封在上海滩记忆中的人名借住外滩这个宏大的叙事场景亦真亦假的鲜活起来。尤其是李香兰这样有巨大争议的人物,借用记录化的语言将其复活,变得有灵有血,记录语言不偏不倚的视角将评判交给观影者。所谓的历史永远不应该是不问区直就能辨认是非的,真实不仅仅只有黑白。
很多影友提到《外滩》的声效不佳。确实,相比讲求音效的好莱坞大片,周兵导演的《外滩》确实不咋的。但请不要忘了这是一部记录电影。以现在的技术做出中规中矩的音效并不难,但要营造出具有特定氛围就需要导演的把控了。因为叙事风格的需要,导演故意营造了不那么完美的声音效果,但仔细听的话,能听到声场里很多种声音。大概这就是老外滩的独特声音记号吧。
我不是上海人,几年前去过外滩。现在的外滩和《外滩》展现的老外滩已经迥异了。现在的外滩是景点,而老外滩是名利场。现在外滩给大众造成的平板印象是如此之深刻,以至于他们不能接受曾经的上海是这样的生动而惊险了。
虽然大家也提到这部《外滩》虽然也有一些硬伤,但我却觉得无伤大雅。在前进中犯错总比停滞不前要好。这也更需要勇气。周兵导演加油。制片方加油。《外滩》这部电影在记录化叙事上所做的尝试给人一股小清新的感觉,很文艺,摄影风格强烈。期待碟片的推出,这样就能泡上一壶菊花茶,选一个好天气的周日下午静静观赏。
3 ) 《外滩轶事》的一些事
“《外滩轶事》 记录大电影 10月19日恢弘上映”这是在发给每位进场观众的宣传册封面上写着的几个大字。我对外滩没有一点了解,甚至于在上高二之前都不知道上海的那个地标性建筑是什么;10月19号恢弘上映,电影其实还没正式上映,昨天就是一个点映场,内部看片会,当然,我是买票进场的,什么时候能混到有赠票,那就算行了;倒是这个“记录大电影”…..
记录片的手法,故事片的形式,把外滩拟人化,作为第一人称,第一视角。时间点瞄准在1843—1945年,选取了这期间五个具有代表性的真实人物;叶澄衷,赫德,杜月笙,周旋,李香兰。以五个人物各自的故事来反映外滩在这百年间的变化。本片既不能算是纪录片,也不能算是故事片,介于两者之间,导演坦言,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尝试一种新的拍摄手法,而在我看来,这种新的拍摄手法还不算失败。
本片导演周兵,指导过央视大型纪录片《故宫》和《敦煌》。他说片子本应在六月上映的,但某些领导提了意见,不得已做出了修改,因此档期延后。片子有三个版本;美国国家地理版,央视纪录片版(五集),以及这个影院公映版。其实本片的政治性远远要大于娱乐性,为世博献礼,本来就是个费力不讨好的事,片子叫不叫好不敢说,但肯定不叫座。之前贾樟柯的《海上传奇》就是这么一个例子,最终落得个票房惨淡。更何况《海上传奇》里的人物的受众面远远要大于《外滩轶事》,本片若想收回成本,还是要在电视以及出版方面下功夫,更何况本片还是这么小众的“伪记录片”,相信院线票房百万而已。
提到票房这又想起了前些天看到的那个新闻,一到九月国内票房累计已达71.5亿元,这其中《阿凡达》,《唐山大地震》,《盗梦空间》这三部片子就占了很大的比重,也就是说,其他的“小影片”还是老样子,存活空间依旧很小,韩三平说什么时候票房累计达到一百亿也进入了我们的繁荣期,这样看来繁荣期不是什么难事,但产量还是没跟质量挂钩,这也就和当年的大跃进没有什么区别,年底过了一百亿,我们的电影市场就真的繁荣了吗?中国电影真的就繁荣了吗?
4 ) 《外滩佚事》好看!
《外滩佚事》讲述的是一个长达一百多年精彩的上海故事。外滩从一个泥滩成长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港口和金融中心,这里发生着人类历史上最传奇的财富故事。我们在这部纪录电影中将讲述五个人在这座城市里的经历。他们中有英国人赫德、来自日本的李香兰、中国的叶澄衷、杜月笙和周璇。在他们身上分别承载着人类共同的梦想,那是关于金钱、权力、爱情的梦想。在这部纪录大电影里,我们不仅讲述这五个人的命运和情感的变化,还会展示许多珍贵的历史影像。上海这座城市以及外滩从19世纪50年代直到今天,它的城市面貌的变化都将在这部纪录片里得到展示。在细腻的人性情感表达中,本片将带给大家一段魔幻和史诗的外滩历史。
5 ) 偏题的好文章?
看片头时实在很感动,一张张黑白的城市影像,伴着悠扬的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 第二乐章》,这是一段会引起思乡的乐章。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听了真的要热泪盈眶。
旁白由“外滩”这一拟人化的老者来讲述,但看着看着就觉得愈加不谐调。“外滩”老人讲述了5个人物,担任海关税务司近50年的英人赫德,商人叶澄衷,青帮大亨杜月笙,明星周璇,徘徊于中日之间的女星李香兰。
剖析这几个人物,有几个与外滩有关?
赫德无可争议,他是海关税务司,工作就在外滩海关。
叶澄衷也可以,毕竟最早是黄浦江上摆渡的,人生转折点也发生在外滩。后来也做航运生意。
接下来几个我就疑惑了。
杜月笙与外滩有什么关系?影片也没告诉我。
周璇呢?我只看到片子里她家挂着幅貌似外滩的画。
李香兰也许比前两者好些,她住在外滩的百老汇公寓,故事里有她眼见船只被日军炸毁的一瞥。最后有在外滩坐船回日本的情节。或者可以理解为是用她的故事影射外滩的身份徘徊于中外之间一样。
另外既然说外滩,那就讲点老建筑吧,但片中对经典建筑几乎未提。
这样一来,我就疑惑为什么叫《外滩佚事》了。如果改《上海佚事》题目太大,倒是叫《洋场佚事》或更佳。
我觉得有个传奇人物也许最贴切外滩,那就是沙逊。他的洋行在这里,他造的沙逊大楼成为外滩的一大标志。他的其他房产,都城饭店,汉米尔登大楼,河滨大楼也都处于外滩地区。
其他如设计中国银行的陆谦受,毕竟关于设计的大楼被裁掉一半的故事也有点可以谈。或者说卓别林,他访问上海时,曾到过华懋饭店,下榻礼查饭店,可以大谈中外之谊。其他进一步挖掘也会有的,只是我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
再谈谈其他,我对片子里对李香兰的描述颇感不平。扮演李香兰的演员很漂亮,与她本人也颇为相似。但片中把李说成“日本侵略者传播思想的工具”,注意是“工具”。这是头一回听到,回来百度了一下,百科很具体,但也没这样评论。何况李香兰女士目前健在,还担当着中日友好的使者,这对她也太刻薄了点。
还有处细节,太不严密,关于叶澄衷在洋泾浜造桥一事,照片引用的却都是过去的外白渡桥。
有些故事还是生硬了些,有点看不懂,比如青年杜月笙如何追回鸦片等等。
场景布置上还不够满意,也许是看过《色戒》后,感觉无法超越的缘故,但毕竟是纪录片。
这些小细节对于普通观众忽略也罢。
我看过周兵导演的《故宫》和《敦煌》,做得极好,可以评五星。但这部《外滩佚事》实在大不如前,犯了学生写作文偏题的毛病,所以写得再好,也只能给个及格分。
6 ) 讲述上海的历史和传奇
那一个曾是亚洲最繁华摩登都市的地方,一百多年间上演过多少的传奇,也正是这些传奇书写了这个城市的历史。而这些历史,又被人为的磨灭去了多少,失去了历史的城市也就没有了魂。
PS:孟小冬也着实是个不一般的女人,先是梅兰芳后又杜月笙,她的口味很杂嘛。原来,到最后杜月笙才是那个活的最明白的人。
赫德说:“如果中国的政策改变,中国可以成为各国的领袖。如果政策不改变,它将变成各国的奴仆。”一百多年前的一句话,今天应验了。到底是中国的政策没有改变,还是中国人用一百年画了一个圈,如今又拐回了起点?
叙事很有意思,有特色的片子,电影里的电影
杜月笙真有腔调~!
好吧,是从上海纪实频道得知的这一系列的纪录片。然后花了三天的时间全部看完。很优质的中国式记录片。
理顺一段历史。
精彩!这就是一部缩略版的外滩历史啊!
主旋律。。。真特么没劲!
第一次见几乎完全情景再现的历史题材影片,以外滩为第一人称视角讲述,汗
不错的视角!恶心的自述语气;显得上海真的很娘!
奇艺 1520 外公家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830918/
嘿嘿 老师就做我后面
我个人偏向此片 海上传奇 愣是让我看的睡着了
假大空,但很有味道
MOMA百老汇;来不及送你一程,来不及问你什么算永恒
应该说不错,即不做作又很真实,也没有宣传的意味在里面,对于中国的纪录片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把上海滩风云做成这么幼齿,也很不容易的。
叶澄衷,赫德,青帮三百年来第一人杜镛,周璇,李香兰
三联雕刻时光观看,很一般啊
用第一人称,讲上海自己的故事很有新意。通过赫德 叶澄衷 杜月笙 李香兰 周璇五个人物侧面反映上海的兴衰,非常好的纪录片。
10/10/12
贾樟柯搞砸了,于是上海又搞了这部